第三节 定额与统计
一、定额
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后,开始查定各种产品和每项修程消耗材料的标准,经理
事会批准公布实行。历经两年八个月的实践,材料消耗量逐渐降低。如:机车走行每百公里
消耗汽缸油,1950年为1.2公斤,1952年下降到1.1公斤,降耗8.3%。
1957年哈局成立材料消耗定额领导小组,由局总工程师负责统一领导,以材料供应处、
计划处为主,由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有关处各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进行物资消耗定
额查定、审核、汇编工作。1961年齐局公布320项物资消耗定额。各业务处、基层站段都配备
专(兼)职定额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限额领料、退旧领新、配件互换及设备机具保管和维修
等责任制度。
1962年,哈、齐两局机车分型号、车辆分车种查定产品单项定额(包括段产品),工务
、电务、房产部门查定修程项目定额,工程基建系统对1961年竣工的工程查定单项钢材、木
材、水泥消耗定额。1963年由业务主管处按加权平均办法汇总物资消耗综合定额,其综合程
度、工作项目和材料品种都不少于1962年的定额种类。各项定额查定结果以货币价格进行计
算,不超过材料费指标。
1974年哈局公布试行机务、车辆、工务、工程、电务、房产、水电和工业生产等8个部门
,2800种主要物资消耗定额。各站段建立班组物资消耗定额管理组织,做到消耗有定额,月
季有核算,节超有分析。1977年重新查定主要修程、产品711种物资消耗定额。
1980年,哈、齐两局贯彻铁道部常州和宝鸡定额会议精神,整顿原始凭证,建立健全物
资消耗明细台账。哈局调查12个机务段,8个车辆段的定额统计账和原始凭证,总结出一套资
料积累方法。调查研究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房产五大系统物资消耗定额的修程、物资
名称、计算单位、计算口经,于三、四季度组织机务、车辆段长和专(兼)职定额管理人员
进行巡回检查和对标活动,促进定额管理工作的开展。结果在176项综合定额中,低于定额的
有118项,占67%;相等定额1项,占0.6%;超定额的57项,占32.4%。1981年基建部门逐级
制定工程项目所需主要材料定额,实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局、处、段(队)
、班组实行分级管理。基层单位负责单项定额,业务主管处负责归口审查,物资部门负责综
合管理。建立原始凭证和定额资料积累台账,定期考核供料及消耗统计执行情况,分析超耗
与节约原因,制订改进措施。
1984年4月哈局召开定额工作会议。会后对全局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房产5大系统
53个基层单位进行检查,促进各级领导对定额工作的重视,做到了月有考核,季有分析。齐
齐哈尔南车辆段做到对年成本不超支。同年哈局重新查定公布机车、车辆、工务、电务、房
产等部门物资消耗定额,坚持按定额组织生产,实行定额、限额发料。前进型蒸汽机车架修
消耗钢材,1980年定额为1083公斤,实耗928公斤,低于定额155公斤。1984年定额修订为57
6公斤,较1980年低507公斤,实耗639公斤,较1980年实耗下降289公斤。1985年实耗575.5
公斤,低于定额0.5公斤,较1984年实耗下降53.5公斤。客车段消耗钢材,1980年实耗每辆
平均135公斤,1984年为118.37公斤,下降12.3%。1985年实耗每辆平均125.54公斤,低于
定额0.95%。1984—1985年由于哈局加强了物资的定额管理,各项设备维修使用的钢材、铜
材、木材、水泥、一项配件、玻璃等主要物资实际消耗,绝大部分比照定额都有不同程度的
降低。
二、统计
1949年前,铁路对国家统一分配的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物资的收、发、结存报表实
行两级汇总。基层单位报送地区材料(总)厂,经审查汇总报局材料供应处,综合汇总后上
报东北铁路总局。
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后,物资统计的品种是国家统一分配的主要物资30种。两级汇总后
,分别报送东北铁路总局和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1955年起,向铁道部提报机车、车辆
配件消费、库存年报。1958年增报国家统一分配的机电设备使用与结存报表。
60年代,贯彻铁道部加强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完善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收、发、结存数
据统计资料积累登记薄。主要物资统计品种增加到78种,统计报表分别报送铁道部和吉林、
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70年代,国家分配的主要物资下放省、市、自治区管理。统计品种减少到58种,报表单
位增加到201个。
80年代,主要物资统计品种又增加22个,达到80个品种。1981年,物资系统应用电子计
算机进行统计,1982年第三季度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电传上报铁道部。1983年齐局并入哈
局后,重新制定颁发《主要物资管理办法》,统一计算口经,并将原程序做了改进,移植在
PDP计算机上。1984年新机电产品定期报表增加收入量、拨出量、期初库存量。报表单位增加
到220个。
1984年哈局被铁道部授予物资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