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约挖潜
一、节约
中长铁路时期,把查定单项产品和单项修程消耗材料标准量,作为衡量材料消耗节约或
超量的准则。1950年10月26日,公布中长铁路业务及企业单位材料、燃料、油脂消耗标准量
及节约办法的命令。两年八个月中,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及工厂共节约黑色、有色金属
、铁路专用器材、油料等材料价值旧人民币5416亿元(新币5416万元)。
1957—1959年,哈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物资管理部门把提高物资利用水平,节约、低
耗作为中心任务,制订木材、枕木、水泥、柴油、汽油、电石等非金属材料节约措施。原木
加工实行看材下料,提高出材率3.9%,节约原木565立方米。改革修车地板厚度,节约木材
242立方米。外购小板头代用原木加工冻害垫板1200立方米。对失效枕木进行拼接、镶补、嵌
缝,节约枕木占年需要量的10%。利用废车轴油过滤再生,大量节约车轴油。3年中共节约38
万元,为计划的151%。
1977—1978年,哈局贯彻全国节约工作会议精神,各项节约指标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钢材、有色金属、木材,分别超额完成节约指标的2.3%、15.4%和24%。柴油完成铁道部下
达节约指标的3.3倍。1983年节约工作开始实行责任包干,做到“管供、管用、管节约、管
回收”。
1985年,哈局主要物资节约总额完成1272.8万元,节约钢材3486吨,木材5840立方米,
水泥3823吨,有色金属138吨,生铁849吨,超额完成铁道部下达的节约计划,被铁道部命名
为“物资节约先进单位”。
二、回收
1946年,东北铁路总局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回收废钢铁,搜集献纳铁路器材活动,恢复运
输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春,齐局组织1200名铁路职工,分赴北安至黑河间320公里铁
路线,搜集已被拆除铁路的各种设备及散落器材。经半年努力,除搜集到桥梁、钢轨、机车
、车辆外,还回收其他铁路器材500余吨。
中长铁路时期,理事会决议,履行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订立的议定书,搜集黑色金属
,定期进行移交。共搜集废钢铁109038吨,获得销售利润旧人民币780亿元(新币780万元)
。
1954年,北满钢厂(现齐齐哈尔钢厂)急需钢铁。齐局与钢厂共同派人到北黑线搜集,
共回收废钢铁500吨。
1955年哈局决定,以工务处、材料处为主,上下结合,组织专门搜集废钢铁列车,配备
专人,共回收废钢铁29000吨,上缴24000吨。1958年,动员全局职工掀起搜集废钢铁高潮,
仅年末之前两个月,参加75454人次,共搜集废钢铁6975吨,为年度任务量的48%。1960年开
展群众性的“献材节料”运动,全局职工和家属共献出铁制品和废钢铁503吨。1973年,贯彻
铁道部“多回收、多上缴,先上缴、后留用”的原则,哈局共回收废钢铁13811吨,上缴607
5吨。
1980年齐局超额83%完成废钢铁上缴任务。连续6年获铁道部授予的“废钢铁搜集管理先
进单位”奖状。
1983年,哈局重新公布《废钢铁管理办法》。分局、地区、站段间打破界限组织废钢铁
回收工作。1984年,加强废钢铁资源管理,建立报废回收、分类加工、装运上缴管理细则。
1984年回收废钢铁51179吨,上缴44430吨。1985年开展清理钢轨活动,打击倒卖废钢铁的违
法乱纪行为,全年共回收废钢铁47138吨,上缴19402吨,连续9年超额完成铁道部下达的回收
废钢铁任务,荣获铁道部“废钢铁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奖状。
1958—1985年哈、齐两局总计回收废钢铁330561吨,上缴210684吨。
三、利废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铁路材料、工具、配件短缺。为恢复运输生产,在开展“废铁堆翻
身”、献纳器材活动中,发动铁路职工修旧利废,更生代用,修车修路,满足支前运输任务
的需要。
中长铁路时期,修理钢轨45920根,鱼尾板、垫板217617块,螺栓956985个,道岔1585组
。利用废钢自制防爬器和加固钢梁用料17810吨。利用废黑色金属30500吨、废有色金属1195
吨,修理机车、客车、货车和压延小型钢材,节约旧人民币914亿元(新币914万元)。废品
更生再用:修理道岔枕木5116根,各种电线56公里,电话机282台,信号机座2360台,信号机
80个,以及信号配件16个种类,合计节约旧人民币4597亿元(新币4597万元)。
1957年,哈局公布《废旧物资利用办法》,明确规定工务线路修理更换的枕木及线路配
件非经鉴定不得报废。市外撤换下来的电柱、横担、铁线可做市内使用,或改做地下横木和
木桩、拉线用。周转性工具,采取降低耗损措施,工程结束回收整理,以备再用。机车、客
车、货车废旧配件,经加工尚能保证质量的继续使用,不再发新品。1960年,组织群众性的
防寒服装拆洗工作,提出“新一年旧一年,修修补补又一年”的动员口号,共修补年需要量
的40%,节约棉布30万尺。1962年,哈、齐两局在机务、车辆、工务部门普遍建立利材加工车
间或小组,选配技术熟练工人从事修配工作。节约钢材390吨,木材19583立方米。1972年哈
局重新公布《物资退旧领新、修旧利废及废料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退旧领新的品种、范
围,规定废料保管应分类建卡,排列整齐。1975年,哈局机务、车辆、工务、房产段的修旧
利废班组发展到91个,669人,专用机械设备121台,修旧品种达1858项,104万件,节约43.
5万元。齐局修旧利废班组发展到486个,2171人,专用设备109台,1210个品种,产值410万
元。1984年完成修旧利废总值为747.7万元,超计划19%。
1985年,哈局强化利材组织,扩大修旧品种,加强旧物回收,节约任务和经济责任制挂
勾,利材总值达826万元。齐齐哈尔南车辆段设修旧利废专业组,在25个生产班组中都有2人
从事修旧利废工作,在全段范围内开展“创百元人、千元组、万元车间”活动,创修旧利废
产值48.5万元,占修车材料费的22%。
1980—1985年哈、齐两局修旧利废合计达3459万元。
四、清仓
中长铁路时期,成立全路物品材料清理委员会,在材料技术处内设潜在资材动员股,负
责潜在资材动员和督促检查工作。材料部门先后接收两批基层单位超定额呆滞材料,价值旧
人民币586.9亿元(新币586.9万元)。;接收东北铁路总局的呆滞材料价值旧人民币539.
4亿元(新币539.4万元)。共计旧人民币1126.3亿元(新币1126.3万元),经过处理总值
旧人民币3131.6亿元(新币3131.6万元)。材料周转率加速,1950年后8个月为1.6次,1
951年为2.8次,1952年为4.8次。库存流动资金降低旧人民币100亿元(新币100万元),库
存总值较定额降低2.4%。
1953年,响应国家增产节约号召,哈局公布《彻底处理材料厂、基层单位呆废材料办法
》。材料厂和基层单位成立呆滞废料处理小组,处理呆滞材料。1954年,组织收购基层单位
呆滞材料774万元,动员处理445.5万元。
1961年,哈、齐两局仓库进行全面清仓,参加清仓干部和工人5300名,共查出多余物资
价值1170万元,账外料值169万元;多余钢材2273吨;机电设备259台;报废240万元,贬值1
02万元;处理积压物资692万元,亏损208万元。在清仓中,为了减轻基层站段经济负担,对
超标多余物资采取收购办法,代铁道部收购一类物资3批,价值736万元;哈局收购二、三类
物资4批,价值425万元;齐局收购5批,价值900万元。哈、齐两局先后两次向铁道部移交一
项料550万元;向商业部移交55万元;代用、利用175万元;销售33万元,合计813万元。与此
同时,两铁路局成立材质鉴定领导组,业务主管处选派55名熟悉材质性能人员,深入基层单
位,审查各项贬值报废物资。在鉴定中,需要化验和试验的材料共2531项,其中钢材2072吨
,机电设备208台,机车车辆配件8182件。
1975—1981年,哈、齐两局分别成立清仓挖潜领导组,共清出超储积压物资2139万元,
帐外料861万元,动员处理物资价值949.7万元。1980—1983年清仓处理潜在物资价值达256
6万元。
1983年12月,哈局被铁道部命名为“清仓利库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