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屋建造
哈局房屋,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共建造2346727平方米,1950—1985年共建造9500059平
方米,两个时期相比为2:8。50年代共建房1025726平方米,60年代共建房1677502平方米,
70年代最多,为3717443平方米,80年代(到1985年)为3079388平方米。在新建和改建过程
中,也拆除一部分旧房舍,其中大部分是1949年前修建的老房舍。
新中国建立后,房产设备的增加,主要是根据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的需要,
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建造。哈、齐两局1958—1966年,基建投资建房共753546平方米,其中
住宅379050平方米;1973—1985年,基建投资建房1185548平方米,其中住宅747393平方米。
此外,由于国家财力紧张,有一部分职工住宅是采取自建公助,贷款自建或发放建房补助款
等办法兴建的。在修建过程中,由路局统一规划,制订技术标准,提供建房用地和贷款,进
行技术指导。原哈局自建公助职工住宅,1951—1960年共建4067户,1963—1972年共建1259
8户。齐局并入哈局后,1983—1985年全局共建7661户,从而缓解了职工住房的困难。1956后
根据铁道部规定,在职工自愿情况下,经过鉴定,路局可以对职工自建住宅进行收买,列入
固定资产,进行正常管理。当年,齐局收买了4491户,哈局收买了2197户。
新中国建立后,房产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哈、齐两局的第一工程处,少部分工程对外招标
。哈尔滨第一工程处从1950—1985年37年间,共承担房建工程980625平方米。住宅建设速度
最快、质量最好的是80年代兴建的哈尔滨“跃景街”、“市电台”、“满洲里街”3个住宅小
区,共786户,建筑面积46273平方米,平均建设工期1年。质量除1栋为合格外,全部优良。
房屋构造: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住宅,大部分是砖、木、石墙,铁皮、水泥、粘土瓦屋
面平房,室内上下水道和电照设备较全。少部分二三层楼房有暖气设备。伪满时期修建的住
宅,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和一部分简易平房,上下水道设备不全。少部分楼房有暖气设
备。新中国建立后,职工自建公助的简易住宅,大部分是土坯和砖造的平房,室内上下水设
备不全,火墙火炕采暖。这类房屋由房产段接管后,大都进行了更新改造。在70年代以前新
建的平房和楼房,大部分是火墙采暖。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新建的住宅,大部分是砖混结构
的2至7层楼房,集中采暖,上下水及卫生设备较全。
二、养护维修
东北解放后到1950年以前,对房产和建筑物的日常养护维修工作,由设在工务段内的建
筑工区、水道工区、暖气工区承担。1950年以后成立房产建筑段(简称房产段),仍归属工
务系统。1954年成立房产建筑处以后,房产段划归房地产管理系统,并根据工作量设立若干
分段和工区,进行日常维修工作。房产维修方针,50年代是:“以预防为主,分区负责,主
动维修,挨站逐栋,一年一遍”;60年代是:“全面加强养护,分期整治病害,确保使用安
全,逐步提高质量”;80年代是:“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全面养护,重点整治病害,逐步改
善条件,确保使用安全”。
1957年,哈、齐两铁路局规定:房屋维修不改变结构,不增加体积、面积,可做少量的
为维修费用所能负担的改善和增添工作。1958年以后,在维修工作中增加了重点整修。从80
年代起,铁道部规定整修周期为5年。此外,还有一些经常性预防工作,如防漏工作一般从每
年4月开始,6月结束;防寒工作每年从8月开始,10月结束。在维修工作中,除加强质量检查
验收外,广泛开展班组劳动竞赛、“红旗房屋”、“红旗站场”、“房屋质量升级”、“技
术表演”等活动。通过维修、整修和大修,逐步提高了房建设备质量,重点整治了病害,使
三级房屋占房屋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
大修是对房建设备周期性的修理。对房屋、建筑物腐蚀破损严重、维修无力解决的,则
进行大修。在大修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改善使用条件。80年代规定,房建设备大
修的周期为25年。房屋大修总的原则是:对房屋各个破损部分进行修理,并将其中腐朽严重
、影响安全使用的部分予以更换,以延长房屋使用年限,但对主体部分的更换,不得超过原
数量的一半,更不许拆除重建。1979年铁道部规定,为了改善使用条件,简易住宅大修时,
可以推倒重建或移地另建。大修施工必须按批准的计划和设计文件进行。房屋大修的设计和
施工,一般由房建部门承担。1980年以后,房建部门力量不足时,部分工程可以对外发包。
历年房建设备的大修量,约占房建设备总数的2%左右。1973—1982年,哈局大修总量为8155
39换算平方米,大修金额共计7108.5万元。同期齐局大修总量为728846换算平方米,大修金
额共计7539.7万元。1983—1985年,哈局大修量共计549324换算平方米,金额6142万元。
三、技术设备改造与新技术应用
新中国建立以前,房建大修和维修施工全是手工作业。1950年以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
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从小型改革起步,每年都制造和改进一些简易机具。1953年以后,在
一些房产段陆续建立起木工厂、机械铁工厂,各种机具逐步增多,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劳动
条件得到改善。70年代以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施工机具的更新换代,由单机
生产向组合配套发展。在一些房产段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混凝土构件预制厂,哈尔滨、齐齐哈
尔房产段能制造采暖用温水锅炉,佳木斯、三棵树、海拉尔房产段建成远红外线木材干燥室
。1980年铁道部拨专款给哈局牡丹江房产段30万元,给齐局白城房产段40万元,作为大修、
维修施工机械化试点建设资金,从而推动和加快了房建施工机械化的步伐。进入80年代,施
工机械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各工种基本上实现了机具的配套作业。基础土方挖运作业、水
平运输和垂直运输作业、水道和暖气管路作业、混凝土及砂浆搅拌作业、桩基础作业等等,
全部实现机械化,消除了挑、扛、抬等笨重体力劳动,因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1985年哈局房建部门机械动力设备共有2176台,合计功率19971.3千瓦,换算为26622马
力(HD)。按房建部门职工总数10697人计算,人均机械动力装备率为2.47马力。
在建房和房建设备养护维修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
(一)岩棉砖墙 在建房施工中,引进岩棉毡复合墙体新技术。即将两砖厚的外墙改为
一砖半厚,中间夹贴岩棉,热工效果与两砖厚相同,减轻了房屋荷载。1982—1984年在齐齐
哈尔、新华屯、银浪、三间房、让湖路等站修建的楼房和平房,采用此项技术,效果很好。
(二)桩基础 1971年以后,在大修工程中,引进爆扩桩、插入桩基础新技术,减少了
挖运基础土方量和砌毛石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有利于消除基础冻害。在经济上,
据已修建的53栋爆扩桩基础的房屋考察,四层以上楼房与毛石基础造价持平,三层以下房屋
桩基础较毛石基础造价高60—90%。
(三)混凝土面层玻璃钢 伪满时期修建的扇形机车库,其顶板、主梁、次梁和立柱的
面层,因长期受烟气侵蚀,产生大面积剥落、露筋。以前采取补抹水泥砂浆的办法,未能根
治这项病害。1981年开始引进环氧树脂玻璃钢防腐技术,此后3年在林口、佳木斯、绥化机车
库大修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至1985年尚未发生防腐面层脱落现象。
(四)架空基础 在北部长年冻土区图里河、莫尔道嘎、满归等站,因气候寒冷,房屋
多因冻涨而发生基础沉裂。1977年以后,采用架空基础新技术,即在地面上钻孔,插入预制
桩,桩顶高出地面半米至一米,上部灌浇钢筋混凝土承台梁,梁上铺预制板为室内地面,梁
下通风,防止冻土热融。架空基础1次投资较高,约为毛石基础的两倍,但根治了冻害,长远
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