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车制造
牡厂是在“大跃进”年代开始制造蒸汽机车的。1958年5月,工厂组成规划小组,着手进
行HP型1—5—1式货运蒸汽机车制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HP型蒸汽机车是1956年由大连机车车
辆工厂试制成功的定型产品。该型机车与解放型比较,最大轮周功率约大80%;锅炉设计先进
,过热蒸汽温度可达400℃以上,较解放型高出50°—100℃;在计算供汽率时,每0.735千
瓦小时的蒸汽消耗量为6.8千克,而解放型为7.4千克;在相同的计算坡道上,同样20公里
/时速度的条件下,牵引力比解放型大41%。因此牵引列车重量也大41%。使运输能力提高74
%,万吨公里耗煤量减少42.2%;单位功率金属消耗量较解放型少28.5%;机车热效率达到9
.33%,而解放型为7.25%。因而,无论从功率等级还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HP型机车都达到
了当时蒸汽机车设计的先进水平。同年7月,牡厂在联系生产材料及有关设备的同时,开始制
作工艺装备和工卡量具。在HP型机车试制生产开工后,牡厂在工艺装备不足的情况下,艰苦
奋战,土法上马。弯制锅炉钢钣,没有水压机就用大锤;加工庞大的车架子,用1吨半的电锤
打;用1吨半的转炉倒出了5吨重的汽缸体。在机车试制生产过程中,除了通过厂际机床协作
供应了一批设备之外,牡厂又自行改造了14台机床设备。1959年1月,牡厂新建的铸钢车间5
吨电炉投产,开始为试制HP型机车浇铸大型配件。2月28日,试制的第一台HP型蒸汽机车胜利
落成。该车全长29米、自重174吨(含煤水车)、功率为3150马力、牵引力2760吨、构造时速
80公里。当日下午,工厂为该台机车举行了制成剪彩仪式。是年,牡厂机车制造纳入生产计
划。全年以原有的物资水平和生产能力,除了完成正常的机车修理生产任务之外,共新造HP
型蒸汽机车3台,并提前31天完成当年的机车制造任务。根据当年统计,制造机车生产共创产
值105万元;计划费用136.7万元,实际支出156.8万元,超计划20.1万元;单位成本计划
45.6万元,实际支出52.3万元,超出6.7万元。造成上述计划超支的原因,一是新造机车
生产没有正式的材料定额和人工定额,台车材料费比计划多出10%;二是前2台机车于1958年
开工试制时,因大炼钢铁而停产让路,造成了配件遗失和挪用;三是铸件质量低,报废较多
;四是为新造HP型机车而加工大量工卡量具和胎型等工艺装备尚未投入使用,就因新造机车
转型而报废。
1960年,牡厂停止制造HP型机车,开始制造YJ型机车和XH型机车。YJ型机车即“跃进型
”机车,是1958年由济南机车工厂在原DJ(2)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调车作业用蒸汽机
车。该车采用全电焊锅炉;动轮采用稀油润滑;车轴排列为1—3—1;构造速度为60公里/时
;机车空重68吨;煤水车装煤量7吨、装水量19立方米;轨距为1435毫米准轨距。XH型机车即
“星火型”机车,属地方铁路蒸汽机车。该车原为大同机车工厂设计、长春机车工厂试制的
定型产品。机车结构轻巧,动轴轴重7吨。由于为满足年产150台新造机车而陆续兴建的煤水
车间、铸钢车间、锅炉热作车间、第二机械车间、机床制造车间等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1960年,共生产机车29台。其中:YJ型机车2台、XH型机车27台。是年,制造机车生产创产值
361.7万元;YJ型机车单位成本为15.8万元,XH型机车单位成本为8.8万元。
1961年,牡厂只生产了1台YJ型机车即根据铁道部的指示停造转修。从此,该厂结束了机
车制造生产,重新转为专门检修蒸汽机车的生产。
1958—1961年,牡厂共制造蒸汽机车33台。其中供应铁路局2台(北京局1台、济南局1台
),供应地方铁路处23台(山东省6台、湖北省5台、湖南省2台、吉林省1台、辽宁省3台、南
昌3台、杭州2台、乌鲁木齐1台),供应钢铁公司4台(通化2台、北满1台、本溪1台),其他
4台(煤炭部1台、三机部1台、辽宁省资源矿山公司1台、徐州矿务局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