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枕木防腐

  枕木防腐,即把科学配制的防腐剂置于密闭的罐体内,以高温高压进行枕木防腐浸注, 使枕木内层及心材、边材含油量的深度均达到部级标准,以延长枕木的使用年限。
    哈防腐厂目前所生产的防腐枕木分为防腐普枕、防腐岔枕和防腐桥枕。防腐普枕和防腐 岔枕适用的树种为桦木、栎木、枫香、槠木、落叶松、马尾松、云南松、云杉、冷杉、铁杉 及少量阔叶树种的木材。防腐桥枕适用的树种为落叶松、华山松、思茅松、高山松、云南松 、云杉、冷杉、铁杉、红松等。防腐普枕按不同用途分为I类(2.5米×16厘米×22厘米)、 Ⅱ类(2.5米×14.5厘米×20厘米)、Ⅲ类(2.5米×13.5厘米×19厘米)。防腐岔枕的 长度从2.6米到4.85米,以0.15米为级差共分为16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厚度(16厘米)× 枕面宽(16厘米)×枕底宽(22厘米)×侧面宽(11厘米)是不变的。防腐桥枕的类型分为 :①长度为3米,其宽×高分别有20厘米×22厘米、20厘米×24厘米、22厘米×26厘米3种; ②长度为3.2米,其宽×高分别有22厘米×28厘米、24厘米×30厘米2种;③长度为3.4米, 其宽×高有24厘米×30厘米1种;④长度为4.2—4.8米,其宽×高分别有20厘米×22厘米、 20厘米×24厘米、22厘米×26厘米、22厘米×28厘米、24厘米×30厘米4种。
    防腐普枕I类用于铁路的主要干线,Ⅱ类用于铁路的次要干线和站线。Ⅲ类用于地方线或 专用线。
    哈达湾防腐厂建厂初期,在日伪统治下,生产的防腐枕木质差量少,生产经常处于半停 顿状态。在40年代初,防腐枕木产量为:1940年生产263310根(19090立方米)。1941年生产 205633根(14908立方米)。产量最高的1943年也只生产了350000根(22113立方米)。
    从1945年8月—1949年7月,工厂因遭受战火破坏而停产。1949年8月8日,修复投产。由 于当时沿用日伪时期遗留的陈旧设备,采用的仍是老工艺和手工作业方式,防腐枕木采用单 一的完全浸注方法。成品浸油质量检验项目也仅有吸油量1项指标。且不分树种材质,素材入 厂无储备期,防腐枕木的质量很低。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适应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哈达湾防腐工厂于1953年制定 了防腐枕木生产的简易技术操作规程和验收制度。并实施3班制昼夜生产,加快了生产速度, 同时扩大了产品销路。1955年,迁哈尔滨后开始实施我国第一部统一的《木材防腐技术操作 规程》(草案),将木材防腐工艺及质量检查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结束了过去 盲目生产的状况,初步形成素材入厂、储备、选材、风干、捆头、刻痕等预备生产工序。同 时,根据树种、规格、干湿度,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浸油法,增加质量指标。即使浸油深度比 原来加深1倍,又使每根枕木浸油达标后反而节油20%。1956年,工厂的防腐油料开始实行定 点供应,同时建立了化验室,开始加强对油料、防腐制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同年,铁道部先 后调给哈防腐厂2台进口10吨电吊、2台内燃牵引车。
    1957年,又调进2台15吨蒸汽吊车。增加了起重运输能力,结束了多年来背、扛、抱、推 等繁重的手工作业史。在此期间,工厂的产品产量及质量均有明显提高。1956年生产防腐木 材180911立方米,其中防腐枕木达156300立方米。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后,由于新线建设和援外任务增多,防腐木材需求量增大,原有3个 木材防腐厂已不能满足需要,国家陆续新建苏家屯等3个防腐厂,于1960年前相继投产。铁道 部下达给哈防腐厂的计划指标相对减少。1958年防腐枕木产量为123879立方米,1960年为12 8723立方米。由于1960年并厂扩建,工厂的设计能力达到年产防腐木材20.4万立方米。进入 国民经济调整的时期后,铁道部下达的计划指标,1961—1963年内每年均未超过10万立方米 。根据实际情况,工厂调整了生产能力,近期计划为年产防腐木材11.5万立方米,远期计划 为年产防腐木材14.8万立方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的生产秩序被打乱,规章制度被废止,经营渠道堵塞,产 品积压,损失浪费严重。1974年生产有所恢复。经过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对防 腐车间的主要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自制并安装了3个14670毫米×φ1950毫米、容积为47. 06立方米的蒸制罐,及2台高压计量罐;将原有的油泵注油改为高压注油;自行设计制作了电 动控制操作盘。同时,调修了压力表、温度自动记录表,使产品的技术指标符合标准。1977 年,工厂又根据铁物字291号文件公布的《木材防腐操作规程》,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将防 腐枕木生产流程由原来的13道工序改为选材、扒皮、码垛、风干、刻痕、防腐剂的检验及防 腐制品质量的检验等18道工序。其中,对油质性、油溶性、水溶性防腐剂的检验和配制作了 更严格的规定。在生产中,根据不同树种、干湿程度和气候变化情况,采取了定量浸注法、 半定量浸注法、循环浸注法等6种先进的工艺方法,使防腐生产逐步形成科学的防腐质量管理 体系。
    1979年,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努力扩大外加工门路。仅1979 年,就对外加工普枕8517立方米,岔枕1533立方米,其他木材527立方米。同时,针对木材含 水量大、油质差、木材加工质量不高等问题,采取罐内干燥、实施循环浸注作业法,使产品 质量综合优良率逐步提高,1979年比1978年提高了3.9%。1980年,根据铁道部(80)铁计字 713号文件要求,重新查定了年生产能力,为防腐木材10万立方米,其中防腐枕木能力为7万 立方米。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哈防腐厂从1981年开始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木材防腐技 术操作规程》,力求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在生产中,改进了刻痕刀片,把原为直 条型的刀片改成鹰嘴型,既减少了刀片的折损、又使枕木刻痕有效深度达到验收标准。为了 提高防腐油的纯度,还改造了重油池设备,减少了重油含水量,从而保证了枕木的防腐质量 。使防腐枕木的质量综合优良率达到49.4%,比1980年提高了4.5%,是到1985年为止的最好 成绩。1982年后,由于进料树种变化,硬杂木居多,防腐油质低,再加操作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了产品质量,综合优良率下降。为此,又进一步改进了工艺方法,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 培训工作,使产品质量综合优良率比年计划提高了6.1%。1983年,为进一步提高防腐枕木的 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改进了刻痕刀片,使枕木刻痕深度:红松达到15毫米、白松达到14 毫米、落叶松达到11毫米,比铁道部要求的质量标准提高了1—2毫米。全年防腐枕木的质量 优良率为46.7%,比1982年又提高了0.6%。同年,又安装了2台压力为13公斤/平方厘米、 每小时产汽量6.5吨、设有自动装置的双锅筒横卧式链条蒸汽锅炉,增加动力设备能力,提 高了生产防腐枕木的工作效率。但由于其他因素,此后两年优良率略有下降。1984年为44. 3%,1985年为44.8%。1985年,克服了资金短缺、油料及木材供应紧张、水电供应不足等困 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1949—1985年,哈防腐厂除生产防腐电柱731423立方米外,共生产防腐普枕2323273立方 米,防腐岔枕446290立方米,防腐桥枕90615立方米,其他防腐木材41072立方米。这个期间 ,工厂均较好地完成了铁道部下达的年生产任务,凡出厂的防腐产品,其综合优良率,均达 到部级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