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述

  黑龙江地区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始,从东部滨海到西部大兴安岭 ,先后出现了肃慎、夫余和鲜卑等狩猎、游牧民族,多于生产劳动之暇以及节日祭祀时举行 骑马、射箭和滑冰雪等游乐活动。隋唐以后,引进了中原体育文化的养生、气功、打球、围 棋、象棋等。19世纪末叶,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学校有了以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社会上 开展了田径、球类、游泳等近代运动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体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 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的体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东部就生活着以狩猎为生的肃慎人。肃慎人长于射术 ,曾以“石砮楛矢”进贡于周王朝。秦时,嫩江流域出现了夫余族,“其人粗大强勇,以弓 矢刀矛为兵”,腊月举行“祭天大会,连日饮酒歌舞”游戏娱乐。西汉时,大兴安岭地区又 繁衍出以游牧为业的鲜卑族。这些民族都生活于山林之中,无固定居处,有的以捕猎鹿、獐 、野猪、鱼类为生,有的以养牧牛、羊、马为业,在生产闲暇和节日祭祀进行一些骑马、射 箭、角力等游乐活动。到东汉,肃慎被挹娄部族起而代之,“其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 险,又善射”;鲜卑族西移,成为北方大族。直到两晋、南北朝时代,民族虽多兴替,而基 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却无多大变化,出现简单的种植业和相对稳定的居住地,但无城市 ,人们的体育娱乐仍以射骑为主。
    隋唐时代,黑龙江地区西部兴起了室韦族,“以射猎为务”,“捕貂为业”,冬季出现 了“骑木而行”的滑雪活动。“木”即大型的滑雪板,形似船,又叫“木马”。东部肃慎后 裔发展成靺鞨族,“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地处库页岛(今俄之萨哈林岛)的流鬼部, “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缚系其足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特别是靺鞨族 粟末部酋长大祚荣取得统治权之后,受唐之封爵,建成渤海国,大力吸收中原文明,发展农 业、手工业和商贸业,建成了许多城镇;仿照唐朝模式,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成为“海东盛国”。体育运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骑射活动更为广泛,人 们以驰骑为乐,良马、硬弓、雄鹰、猎犬成为喜爱之物。另一方面,引进唐代中原地区流行 的打球(包括马球和步打)、蹴鞠、围棋、投壶等活动,形成中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 的合流。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渤海国建兴四年,日本国弘仁13年)正月十六,渤海 国使臣王文矩在日本京城作打球表演,其精湛的球艺赢得日本人士的赞赏,日本嵯峨天皇曾 赋日本汉诗以纪其事。
    公元10世纪,契丹族兴起,建立了与宋对峙的辽王朝,黑龙江地区属辽东京道管辖。辽 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为防止渤海人的反抗,强令渤海人全部南迁,致使渤海地区城市化为 废墟,乡村沦为荒土,盛极一时的渤海文化,毁于一旦,体育项目大都不传。由于辽国经济 的发展,骑射、角牴等娱乐、游戏活动有所发展。约自辽圣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起, 每年春辽主携后妃、百官,驻跸鸭子河(嫩江下游),进行渔猎游乐,《辽史》称之为“春 捺钵”。《辽史·营卫志》说:“春捺钵曰鸭子河泊,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 。天鹅未至,卓帐水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春 尽乃还”。女真族灭辽,建立金国。金人“俗勇悍,善射”,黑龙江地区属上京路领辖,上 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为金国五京之首,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时围棋、象棋 活动很受喜爱,端午节常于赛场举行射柳之戏。元代,黑龙江地区属辽阳行省的开元路、水 达达路等辖理,从辽阳直到黑龙江出海口附近的奴尔干征东元帅府,建有一条交通大干道。 混同江(黑龙江下游)一段,设“狗站十五处”,冬季以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以“通达边 情,布宣号令”,是中国雪橇之始。当地赫哲人也以狗拉雪橇为冬季娱乐器具。元时称鄂温 克人为“林木中百姓”,其人冬季用木马(滑雪板)打猎,《元一统志》说,“木马形如弹 弓,系足急行,可及奔马”。
    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卫以行节制。明政府对当地的生产、 生活、经济、文化,不加干预,“听其种牧、畋猎,各安其生,咸属统内”。各民族传统的 游乐体育活动,自行发展。
    清代重武备,清廷屡次下诏:“我满洲根本,骑射为先。”满官学以骑射为必修,“果 能将技艺骑射学成,可当一切差使,承受国恩”。八旗子弟也以骑射、摔跤为军事训练科目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东北开禁,华北汉民大量涌人黑龙江地区,以后回族、朝鲜族 也相继移人,汉族的武术、气功、举石担、举石锁,朝鲜族的秋千、跳板等活动传入城乡。 满、鄂伦春、赫哲等民族的传统民俗体育游乐,愈见丰富多彩。滑冰、滑雪成为冬季普遍的 游乐。
    综观黑龙江地区的古代体育,其主要特点是:(1)该地区的古代民族均以狩猎、游牧为 业,骑射就成为共同的历代相传的游乐项目,成为黑龙江的传统运动。(2)黑龙江古代体育 既有各民族自己的传统活动,又融汇了中原体育文化,多姿多彩。(3)黑龙江古代体育属于 闲暇、节日的随机性活动,参加者多为青年和社会上层人士,而且许多活动如骑射、滑冰雪 等,既是生产活动,也是闲暇娱乐,尚未分化成社会事项。总之,体育还处在游戏娱乐的初 级阶段,未形成体育规制。
    
    
    
    
    
    
    
    
    二
    黑龙江地区的近代体育起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 ,并逐渐成为黑龙江地区体育的主导;以竞技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社会体育开始兴起;学校普 遍设置了体操、体育课,学校体育成为体育的基础。
    1896年,根据“中俄密约”(即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皇俄国开始在黑龙江 地区修筑东清铁路。大批铁路员工及家属涌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生活方式和体育文化,先 后建成了体育场、自行车场和赛马场,经常进行田径、足球、滑冰、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竞 赛和赛马赌博活动。中国青年受其影响,也先后开展了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的比赛活动。
    1905年,清政府明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按西方模式改革中国教育制度。确定:幼儿 教育注重“发育身体”;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等小学的体操课以有益之运 动及游戏为教学内容,高等小学则以有益的运动和普通徒手体操为内容。1910年又提出“小 学堂寓兵于学,开设兵式体操”。黑龙江地区执行清政府的各项“章程”、“规定”,特别 把兵式体操“作为边防之补助”。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提出 “高等以上体操课,应注重兵式”,并规定了体操课的种种要求。黑龙江地区在推行“暂行 办法”时,还提出二分钟体操法,“于讲坛无事时,学生疲倦时,功课繁重时,修身、默习 、习字、习算、习画时,均可用二分钟体操”,以调节精神,活动身体。1916年,小学增设 国术课。这个时期,黑龙江地区各地学校除按要求进行体操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之外,还开展 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球类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活动。
    19世纪20年代,黑龙江地区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1922—1923年,东北实行民国政府仿 效美国教育体制制定的“壬戌学制”,改体操课为“体育科(课)”,废止“兵式体操”, 体育课以游戏、田径和球类为主。1928年末,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主张通过发展体育运 动以“强国强种”,热心提倡近代体育。他十分重视体育教育,主张办学必须“智、德、体 、美、群并重”。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一些县城的中小学,在改进体育课教学的同时,建立 了田径、球类等代表队,经常进行校际比赛。春秋两季都举行市、县运动会。由于学校体育 的兴盛和频繁的体育运动竞赛的激励,黑龙江各地的群众体育活动也呈现活跃景象。哈尔滨 的一些大工厂、企业先后开展了田径、篮球、足球等项活动,经常举办工商界联合运动会和 单项球类比赛。哈尔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创办了“特区体育促进会”、“体育研究会” 、“竞赛委员会”和“童子四育(智、德、体、美)养成团”等群众体育组织,宣传民国政 府颁布的《国民体育法》,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活动。黑龙江省制定了《县民众业余运动实施 办法》,一些市、县在教师、职员、工人中成立了球队,经常进行比赛。各市、县每年春秋 两季都举办田径运动会或球类联赛。在发展社会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各地在外地学习体育专 业的人员和优秀运动员,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如齐齐哈尔在东北大学体育系学习的篮球名 将王耀东、双城县在上海东亚体专学习的赵作霖和在哈工大篮球校队的中锋佟书田、宁安县 在东北大学篮球校队的麻秉钧和在上海东亚体专学习的刘彬等人,都在假期回乡进行了田径 和篮球训练的指导。阿城、肇东、海伦、绥化等县也有一些优秀运动员回乡指导和帮助社会 体育运动的开展。当时开展的运动项目,除了田径、球类之外,还有滑冰、游泳和划船等。 在哈尔滨,先是一些滑冰爱好者买门票进入俄人经营的滑冰场练习滑冰,以后秋林公司等一 些工厂、企业也在冬季自浇冰场,进行滑冰活动。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建有江上 俱乐部,在江北太阳岛南面深水区建有木制定位浮标游泳池和跳台,并设有更衣室和存衣处 ,进行游泳、跳水活动。岛上设有船库,开展单人艇、四人艇、单面帆船和三面帆船的划船 训练。每年夏季举行水上运动会,有长短距离游泳、跳水和划船项目的比赛,吸引了很多观 众。
    在1929年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哈尔滨撑杆跳高运动员符保卢、女子短跑选手孙桂云 等创造了全国最好成绩。1930年,东北运动员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时,主政东北的张学良 将军为激励东北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上力争冠军,号召“摘掉东北白帽子”。东北各路选手 出发之前,张学良指示“此次出师务必争取全胜,誓必摘掉东北白帽子”,要求参赛选手一 律戴上白帽子,夺取冠军后摘下白帽子向观众致意,成为当时一大趣闻。这次比赛,辽宁选 手刘长春获男子100米第一,哈尔滨选手孙桂云夺得女子100米第一,两人手挥白帽子绕场一 周,全场掌声雷动。辽宁男队、哈尔滨女队获得男、女田径冠军,张学良闻讯特致电祝贺。 当孙桂云等回哈经沈阳时,张学良和夫人特在北陵别墅设宴款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黑龙江地区20年代一度兴盛的体育 事业从此天折。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推行法西斯奴化教育,鼓吹“日满亲善”,宣扬“协和文化 ”,要求“满洲体育要融进日本体育之大和精神”,把体育作为奴化教育的一种手段,为其 培养“忠良国民”服务。在伪满傀儡政权民生部内设“大满洲帝国体育联盟”,控制体育领 导权。各省伪民生厅内设“体育联盟事务局”,由日本人任体育官,主管体育工作。哈尔滨 市和齐齐哈尔市公署教育科设有体育股,掌管学校体育事宜。当时,各级学校举行早会(早 操)时升伪满洲国国旗,宣读“皇帝诏书”,组织学生向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遥拜,然后做 “建国体操”。向学生灌输“日满一德一心”,宣扬“王道乐土”。各级学校体育课均采用 按照日本体育教材精神编写的《满洲体育教授要目》进行教学,以器械体操为主,田径、球 类作为游戏和课外活动内容。中等以上学校每周有两节军事训练课,由日本军官或伪满军官 任教官,按伪军步兵操典进行徒手和持枪教练,有时作实弹射击和小队实战演习。教官随意 辱骂或殴打学生,学生必须绝对服从,不得反抗。
    日伪统治下的运动竞赛,许多都带有殖民主义政治色彩。如“建国运动会”、“日满国 旗传递竞走”(长跑)、“建国神庙竞走”、“庆祝皇军战捷竞走”、“建国十周年运动会 ”等等。竞赛项目多按日本传统设置,如弓道、剑道、相扑、马术、滑翔、漕艇、滑冰、滑 雪、棒球、器械体操等。这些竞赛多为日本人参加。为点缀升平,也举行省(现在的黑龙江 省伪满时包括滨江省、三江省、北安省、嫩江省、黑河省、东安省,吉林省和兴安省各一部 分)、市、县运动会和单项比赛。除学生参加外,一些爱好体育的成绩好的职员、教员、店 员、工人,也参加各级运动会和比赛。其中有不少能与日本人一争高低、成绩突出的运动员 。如佳木斯短跑名将赵长发,多次在“陆上竞技”(田径)大会上战胜日本选手,夺得过10 0米、200米冠军,被伪满新闻界誉为“满洲陆上五杰”。当时在三江一带流传有“赵长发的 腿,松花江的水”,以形容其善跑。哈尔滨长跑名将牟文彬等人多次获得“全满京吉驿传马 拉逊大会”接力区间第一名。在哈尔滨举行的“全满自转车比赛大会”11000米比赛中,哈尔 滨的王士泉和王成禹分别获得冠、亚军。中东铁路局和哈尔滨市公署篮球队分别赴大连等几 个大城市与当地篮球队比赛,获全胜而归。
    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有些爱国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不堪迫害,流亡关内,仍然坚 持体育锻炼。193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哈尔滨7名女运动员与东北各地运动员 组成辽、吉、黑代表队,身着白、黑运动服,手举白、黑大旗,以示不忘白山黑水家乡的沦 陷,使全场观众见情动容,流下了同情之泪。
    在日本统治时期,许多爱国体育工作者,对日伪血腥镇压、残害中国人民,十分不满, 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有的参加了反满抗日的各种活动,遭到敌人逮捕或残杀。1936年6月1 3日,齐齐哈尔的日本宪兵队逮捕了日语专修学校体育教员麻秉钧和师范学校体育教员王柱华 、工业学校体育教员刘古学(长跑名将)等人。以“中共齐齐哈尔支部事件”(即民报事件 )为借口,突击审讯、严刑拷问,罗列罪名。刘古学被判十年徒刑,麻秉钧和王柱华于1936 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北郊(嫩江边)慷慨就义。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感到败局已定,作 垂死挣扎,进行大搜捕。齐齐哈尔的日本宪兵队,以“要事查人”的莫须有罪名,逮捕了该 市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体育教员关锡昆,将他投入监狱,一直关到齐齐哈尔解放,才幸免于害 。
    
    
    
    
    
    
    
    
     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黑龙江地区全境解放,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根据 地。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的同时,关心人民健康,提倡 体育。由各级教育部门和青年团负责组织工、农、兵、学、商各界参加体育活动。许多机关 、团体、学校、工矿、企业,平整场地,购置体育器材,开展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 、田径等活动。有些单位建立运动队,进行业余训练。每逢“红五月”、“九·一八”、“ 八·一五”、“七·七”等纪念日,各市、县和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都举行运动会或球 类比赛。哈尔滨市政府在门前广场修建了篮、排球场,冬季浇冰场,有45%的职工参加体育活 动。1948年,哈尔滨市机关、工厂、企业仅篮球队就建立270多个,修建各种体育场地410处 。松江省直属机关每年“红五月”和“七·一”都举行职工篮球、排球联赛。齐齐哈尔、牡 丹江、佳木斯等市及肇东、双城、呼兰、五常、阿城等县,均多次举行有学生和职工参加的 运动会。哈尔滨市于1946年至1949年间举行4次全市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体育活动更加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黑龙江地区蓬勃开 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期,是黑龙江地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开创和兴旺 发展时期。
    学校体育欣欣向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即把体育作为中、小学 必修课(每周两学时)。除早操、课间操外,每周还进行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每次45分钟) 。两省均编印有中、小学试用体育教材。松江省根据国家“学习苏联,改革教学”的指示, 多次举办体育教师学习班,聘请苏联专家给全省体育教师讲授苏联体育理论、体育制度和体 育教材、教法,提高师资水平。
    1950年松江省制定《暂行体育锻炼标准》,1952年又制定试行办法和测验标准。并在宾 县一中、阿城一中、牡丹江一中等10余所中等学校进行冬季项目试点。1954年6月统计,全省 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有中学28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师范学校2所,参加锻炼的学生 18358人,占学生总数73.1%。原黑龙江省于1953年制定了《黑龙江省中等学校试行体育锻炼 标准》,在全省中等学校试行。参加试行的学校16所,参加锻炼的6870人,占学生总数55%。 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省后,先后在哈尔滨工大、哈尔滨六中和牡丹江一中等11所学 校中试行“劳卫制预备级”。同年秋,省体委、省教育厅分别召开了“劳卫制”经验交流会 、测验工作会,修改了“劳卫制预备级”的部分项目和标准。省体委、省教育厅检查了哈工 大、哈六中和牡丹江一中等试点“劳卫制”的工作。到1955年底全省参加试行“劳卫制”的 中等以上学校44所,占全省中等以上学校88%;参加锻炼的学生50750人,占学生总数的88. 9%,有5050人达到一级合格标准。参加“劳卫制预备级”的126所学校的63045名学生中,达 到合格标准的53540人。1956年国家体委取消了“劳卫制预备级”。“劳卫制”作为一项制度 在黑龙江省城市的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至1959年,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合格人数累计 达200万人。50年代,黑龙江省推行“劳卫制”的工作取得不小成绩,效果是好的。推行中的 主要问题是: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方法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锻炼中与医务 监督配合不好,不注意学生健康状况变化,未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中 ,盲目追求指标,提出:“人人通过‘劳卫制’,校校放卫星”的要求。从而造成锻炼不讲 科学,违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健康。甚至有虚报、冒领证章、证书的行为。 但这种现象时间不长,出现的虚假和浮夸波及面不大,而且纠正较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学校体育竞赛制度的建立,黑龙江地区各级学校经常举 行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冰上等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每年春、秋两季 均举行全校运动会。冬季,有些学校还举行冰上运动会。每年都要举行1次市、县级中、小学 田径运动会。
    职工和农民体育开展广泛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省体委作出了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体育教师为骨干,团结体育积极分 子,广泛开展以工、农、兵为对象的社会体育的工作部署,群众体育更加广泛开展。
    1954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使 群众性体育运动首先在工厂、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地开展起来”。根据这项批示,省体 委与省工会、团省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厂矿、企业、学校、机关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 活动。1955年根据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建立体育协会的指示,黑龙江省各产业系统相 继建立了体育协会,并配备了专职体育干部。在全省厂矿、企业、机关普遍推行了“劳卫制 ”,开展了广播体操、球类、田径、武术和游泳、滑冰、滑雪等活动。各产业体育协会相继 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会。1956年举行了黑龙江省第一届工人运动大会。
    1956年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依靠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农村体育运动。省体 委配合团省委,按照农闲多搞、农忙少搞的原则,结合民兵训练,在农村中开展了射击、地 头操、投手榴弹和篮球、排球等活动。少数民族的摔跤、秋千、跳板、足球活动也很活跃。 1958年,省体委和团省委两次召开农村体育现场会,出现了青冈县柞岗公社、嫩江县海江公 社等一批省和国家的体育先进集体。
    冰雪运动空前活跃黑龙江省每年5个多月的结冰期,是开展冰雪运动的大好季节。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和松江省体委都把冰雪项目定为重点,要求省内有条件的大、中 、小学校都要浇冰场,自力更生制做简易冰刀,开展冰上运动,并发给靠山地区的一部分学 校滑雪板,开展滑雪运动。各级学校都把冰上运动作为冬季体育教学内容,并开展了冰雪课 外活动。一些大的厂矿、企业、机关也浇了冰场,在职工中开展了滑冰运动。1953年全国冰 上运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省冰上运动的开展。每年冬季,各市、县普 遍浇公共冰场,对群众开放。1955年后,各级学校、各工厂和企业也积极浇冰场,各种群众 性的冰雪比赛活动十分活跃。省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及部分县,每年 均举行冰上运动会或速滑、冰球、花样等单项比赛。1959年前后,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 由于冰场多,参加冰上活动的人多,被誉为“冰城”(冰上运动之城)。
    国防体育迅速发展1955年,国家体委、总政治部、青年团中央下发《关于在青年中开展 国防体育活动的联合指示》,要求“在全国十四大城市着手建立国防体育的组织机构,有领 导、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国防体育运动”。据此精神,哈尔滨市开始开展射击和摩托车等 国防体育活动。
    1956年初,中央国防俱乐部拨给黑龙江省国防体育场地设施基本建设费87.8万元。其中 ,拨给哈尔滨市63.9万元,修建国防体育俱乐部办公楼、射击场和摩托车训练场,将伪满“ 忠灵塔”改建为跳伞塔。拨给齐齐哈尔市2.1万元,修建射击场。
    1956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及省、市协会的机构编制的批件 ,以及国家体委《关于建立各省、市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的通知》精神,黑龙江省国防体 育协会建立。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也先后建立起市国防体育协会和射击、摩托车、航空模 型、伞塔跳伞和航海等单项俱乐部。牡丹江、合江、松花江和黑河地区各市、县共建42个国 防体育俱乐部和146个国防体育活动点,各项国防体育活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
    195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将国防体育协会的组织与工作归并到体委的指示,黑龙江省国 防体育协会撤销,省体委设国防体育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市体委也分别将国防体育协会归 并到市体委,设国防体育科,专司国防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
    1958年3月,根据国家体委、教育部、青年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在中学中开展业余滑翔运 动的联合通知》精神,黑龙江省航空俱乐部建立,当年即开展滑翔训练活动。后又在齐齐哈 尔市建立起航空俱乐部。1958年4月,省军区为加强对国防体育的领导,派哈尔滨市兵役局副 局长邵相侯转业到省体委任副主任,主管国防体育工作。
    1958年6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和国家体委的指示,为适应“全民皆兵”活 动,配合民兵训练,由省军区、兵役局、体委、教育厅、公安厅、工会、青年团等部门组成 黑龙江省军事野营领导委员会,第一次组织了全省性的军事野营活动。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鹤岗、鸡西、双鸭山、伊春等地划8个活动区,在暑假期间共组织20540 人(其中,学生13003人,职工16537人)参加了军事野营活动。
    1958年8月,省体委为宣传国防体育,在哈尔滨市马家沟机场举行大规模的国防体育综合 表演。除由国家跳伞队进行飞机跳伞表演外,还进行了初、中级滑翔、射击、摩托车、航空 模型和马术等表演,观众达40万人。
    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在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的推动 下,开始集训冰上运动员。1955年,哈尔滨市建立冰上业余体育学校,招收冰上三项学员16 0名。其后又增设田径、体操、乒乓球、排球等项目。1956年后,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鹤岗、鸡西、双鸭山、伊春和绥化等地、市也先后建立起业余体校。至1958年全省共建重 点业余体校9所。哈尔滨一中、兆麟小学等部分中、小学也办有体操等单项业余体育学校。
    1956年,黑龙江省体育训练班建立,设篮球、足球两队,有运动员36人。1957年,国家 体委鉴于黑龙江省冰上运动基础好,专门拨给200名运动员编制,加强冰上训练。哈尔滨、齐 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各市冰上运动队先后建立。
    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来黑龙江省视察,要 求黑龙江省要下大力气把滑冰运动搞上去。黑龙江省决定把冰上运动作为重点,建立省速滑 队,并由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重点抓冰上训练工作。
    由于业余训练和省、市、各项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加强,黑龙江省各项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在夏季项目方面,田径运动员关绍英获1957年男子10公里竞走全国冠军;体操运动员王辉 泽、李永美取得全国冠军,成为运动健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黄强辉,成为全国举重纪录 创造者,并3次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黑龙江男篮于1958年晋升为全国甲级队,并于当年 战胜来访的匈牙利国家队,张景富、李曙芝先后人选国家队。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黑龙江省获14个单项冠军,有16人破12项全国纪录,团体总分列第七位。在冬季项目方面 ,男、女速滑全能全国冠军均为黑龙江运动员。哈尔滨冰球队从1955年到1959年一直是全国 冠军。花样滑冰全国冠军均被黑龙江男、女运动员夺得。1956年中国参加国际滑冰联合会。 1957年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员即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1958年2月,黑龙江省男、女速滑运 动员代表国家前往挪威参加第53届世界速滑锦标赛,路经苏联阿拉木图时参加了六国速度滑 冰邀请赛,取得了男、女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17岁的王金玉获得全能冠军。在第53届世界 速滑锦标赛上,杨菊成获500米亚军,王金玉获得全能第九名。在当年举行的第17届世界女子 速度滑冰锦标赛上,女运动员孙洪霞获得全能第九名,杨云香获第十三名。
    场馆建设初具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寥若晨星,屈指 可数。以哈尔滨为例,在历史上只沙俄侵占时期建有1处赛马场和1处自行车场,日伪统治时 期有1处“宣德体育馆”。解放当时,赛马场已不复存在,自行车场也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宣德体育馆”只有房梁上的钢架和几根水泥柱子。其它城市的体育设施也为数甚少。全黑 龙江地区仅有大、小运动场10处,各种篮、排、足球场345处。此外,仅阿城有1处滑雪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和 各级学校、工矿企业的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从1953年到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前后,黑龙江 省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迎接首届东北地区和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 举行,哈尔滨市于1953年首先在八区广场建成第一处市人民体育场。场内不仅建有标准的足 球场和铺有400米跑道,并修建起造型别致的二层楼式的木制主席台和100米长的木制看台。 同年,又将地处八区广场的“宣德体育馆”改建成市人民体育馆。馆内中央是篮球场,并设 有800人的观众座席。两侧建有乒乓球室和体操室。1954年,哈尔滨市体委从苏联侨民会手中 接收了红军体育场(后改名南岗体育场)。
    1956年,哈尔滨市在八区建成有木制主席台和看台的灯光冰球场(夏季为篮、排球场) 。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忠灵塔”附近,建成哈尔滨市射击靶场、摩托车训练场,并把“ 忠灵塔”改建成跳伞塔。此后,有400米标准跑道(并有地下训练跑道)、能容纳2万多观众 的省人民体育场及篮球、排球、乒乓球训练房,也相继建成。这两处“体育阵地”的建成和 投入使用,为省、市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举办各种大型体育比赛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 供了必要的场地条件。尤其南岗体育场地处市中心,夏天各中、小学校用以召开田径运动会 ,冬天浇成冰场,可同时进行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成为全市体育活动的中心。 地处牡丹江地区的大海林高山冰场也在1956年建成。1958年,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 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省长李范五和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的关心和主持 下,决定在哈尔滨沙曼屯建设包括“万人体育馆”、“10万人体育场”等一整套体育设施的 “体育城”。
    在1953年至1959年期间,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和大部分县均修建起大、小不 等的体育场和运动场。齐齐哈尔建成市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和齐齐哈尔铁路局体育馆。鹤岗和 双鸭山两座煤城各建体育馆1处。牡丹江市建成花园体育场。哈尔滨市建起1座游泳馆和3处武 术房、2处棋房。省城各大专院校的各种运动场,也先后建成。其中,东北农学院建成有数十 副篮、排球架的球类运动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今哈尔滨船舶学院)建成体育馆和游泳 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成体育馆。哈尔滨体育学院同时建成篮球房、健身房、乒乓球房和体 操房。哈尔滨东安机械厂、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等一批大型工厂企业,分别建成各种规模的 运动场、各类球场。
    1960年至1965年,是黑龙江省体育事业调整、恢复和继续发展时期。
    1960年至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黑龙江省体育事业 的发展,也作了相应调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省委的指示精神 ,省体委采取了“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措施,适当地收缩了群众体育的活动规模,调整 了各地国防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校,精简了省马术队,停止了“体育城”的建设。同时确定 工作重点放在狠抓运动队的训练上,省体委党组成员“兵分三路”,分别深入训练第一线, 加强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欧阳钦、杨易辰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对 运动队十分关心。在主副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指示省商业部门要保证哈体院运动系(体工 队)和国防运动队,特别是省速滑队的主副食的供应,“要使运动员不降低伙食标准”。并 拨款在体育学院修建了水泥滑轮场,对速滑运动员陆地训练、改进技术很有作用。又进口了 一批自行车,供冰上运动员和自行车运动员训练使用。
    各运动队艰苦训练,许多项目的成绩明显提高。黑龙江省田径队的10公里竞走连续夺得 全国冠军,短跑和中长跑,都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省男、女体操队是全国强队之一 ,自行车运动也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国防项目的摩托车、飞机跳伞、射击等都在全国名列 前茅。冰上运动成绩尤为突出,速滑运动员从1960年到1963年创造了全国速度滑冰所有纪录 ;在世界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从1963年到1966年初,黑龙江省体育事业进入继续发展阶 段,出现了“第二个春天”。
    群众体育更加活跃各级学校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逐年增多。市、区和 大、中、小学各类运动会经常举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市和大部 分县城相继开展了如“哈尔滨—北京”等多种形式的象征性长跑和越野跑、“五一”环城接 力赛、“五四”火炬接力赛等群众性长跑活动。城乡各级学校普遍开展踢毽、跳绳、跳皮筋 、打冰猴、打冰爬犁等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哈尔滨市在小学和幼儿园中开展了小篮球 、小排球、小足球、小乒乓球“四小球”活动。
    工矿、企业和机关中的广播体操活动,更加广泛、经常。每年都开展全省性的“广播体 操过冬”评比活动,常年坚持做操的单位一年比一年增多。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安 达等市、县出现“广播体操一条街”。佳木斯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鸡西穆棱矿、鹤岗兴 安矿等一些厂矿先后开展起“纺织工人操”和“煤矿工人操”。佳木斯列车段组织旅客在列 车上开展“旅途操”。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疗养院开展了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医疗 体育”。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在职工中更加广泛开展。
    在广大农村中,以青年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的农民体育更是生机勃勃。每个县都有一个 或几个农村体育开展活跃的公社或大队。每当农闲季节和逢年过节,以大队或公社为单位举 行各种球类比赛或召开农民运动会。望奎县先锋公社每个大队都开展了田间广播操活动。阿 城县料甸公社的球类、滑冰活动,一年比一年开展得广泛、活跃。牡丹江、合江、松花江地 区各县,经常以公社为单位举行朝鲜族运动会,进行秋千、跳板、摔跤等传统项目的比赛, 同时也进行田径、足球和排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比赛。运动会期间,许多地方全村出动,全 家参赛,人人喜气洋洋,一片节日气氛。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那达慕”大会,每隔一 、两年举行1次,进行赛马、射箭、摔跤、打“布鲁”和田径、球类比赛,规模宏大,精彩壮 观。
    1964年,根据国家体委的指示,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提倡游泳、射击、登山、通讯4项体育 活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城市组织了万人游泳渡江活动,并结合民兵训 练,组织了野营、登山、行军、打靶等活动和比赛。
    运动水平更加提高各运动队普遍贯彻上海全国训练工作现场会精神,学习日本女排教练 大松博文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经验,发扬“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五过硬 ”(思想过硬、身体过硬、技术过硬、训练过硬、比赛过硬))的作风,严格要求,勤学苦 练,一些重点项目的运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63年,在日本轻井泽举行的世界速滑锦标赛 上,黑龙江运动员罗致焕夺得男子1500米冠军,王淑媛获得女子1000米亚军,在国际冰坛上 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王金玉和罗致焕还双双打破了男子速滑全能世界纪录。
    1965年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黑龙江省体育代表团再次夺得团体总分第七名。射击运 动员赵元春与河北等省的运动员组成混合队,创造了男子团体小口径步枪跑鹿50次单发射92 6环的世界纪录,把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2环;游泳运运员李丽芬在女子100米和200米蝶泳比赛 中均获得了全国冠军,开创了北方女子在全国游泳赛上夺冠的先例;摔跤运动员赵宏章在重 量级古典式摔跤比赛中也夺得了冠军。
    1966年至1970年是黑龙江省体育事业遭到破坏和中断发展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批领导干部被揪斗、打倒,整个体育系统陷于瘫痪 状态。1967年3月,省体委机关及各直属单位分别被群众造反组织接管。1968年5月,江青反 革命集团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文革小组名义发布“五·一二”命令,对全 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接管。省军区于5月31日派军事接管小组进驻省体委(各地、市、县体委 亦由当地军分区或人武部实行军事接管)。1968年10月23日,军事接管小组将省体委、哈尔 滨市体委机关及各直属单位,接军队建制编成9个连队,全部拉到通河县岔林河农场办“五七 战校”。在办“战校”期间,大搞“清理阶级队伍”,近1/3的干部和教练员被隔离审查, 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投入监狱,造成数十起冤假错案。1969年 7月1日,“战校”停办,队伍返回哈尔滨,继续进行“斗、批、改”。1970年,省体委系统 有一部分干部被安排到宾县插队落户,有部分人员被调出或等待分配。其中,原哈尔滨体校 学生全部分配到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当工人,原航空俱乐部人员也全部调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有组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都中断停顿,只是每年6、7月 间,为纪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组织些群 众性的横渡江河和武装泅渡活动。各级体委被军事接管后,不仅干部遭到迫害,各项运动训 练也完全停止,训练器材大量流失或被破坏,使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损失。
    1971年,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关于“文化 大革命”前17年的体育战线正确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指示。当年11月,黑龙江省也由省革命委 员会和省军区主持召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传达了全国体工会 议精神。1972年6月16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各地、市、县体委也相 继恢复。从此,省体工队有的项目重新组队,正式恢复训练,有些厂矿、企业、机关开始做 广播体操,各种球类活动和群众性的冰雪活动也逐渐恢复起来。1972年省速滑运动员重新代 表国家参加了世界速滑锦标赛。当年组队参加了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1973年又派队参加了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得到复苏。1977年到1978年,调整 了各级体委领导班子,平反了冤假错案,全面落实了政策。经过组织整顿,进行了业务建设 ,全省体育战线的元气得到恢复。1976年,速滑运动员陈淑华参加世界青年速滑锦标赛,夺 得了女子3000米第五名和全能第九名。
    1978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分清了体育战线的大是大非,重新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1979年的全 国体育工作会议又传达了经党中央批准,彻底推倒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株连整个体 育系统的反革命阴谋“五·一二”命令。两个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重新明确了体育工作的 方向,黑龙江省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
    群众体育出现了新势头学校体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78年国家体委联合教育部 、卫生部、团中央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全省各级学校两课、两操走向制度化、规 范化。各级学校继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逐年增加,到1984年全省已有28 0多万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级学校多种多样体育竞赛频繁。哈尔滨、齐齐哈尔 等几个大城市,在学生中开展了象征性长跑活动,“五·一”环城接力赛、“五·四”火炬 接力赛,形成了制度。哈尔滨市在小学和幼儿园内恢复了小篮球、小排球、小足球、小乒乓 球“四小球”活动。学生体质明显增强。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哈尔滨市 7至15岁的学生,1985年与1950年比较,男生身高平均增高9.1厘米,女生平均增高9.8厘米 ,男生体重增加5.98公斤,女生增加6.5公斤。除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因素外,与体育锻炼 也有很大关系。
    工矿、企业、机关职工参加体育活动更加广泛,许多单位做广播操已形成制度并坚持“ 广播操过冬”。佳木斯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鸡西穆棱矿、鹤岗兴安矿继续开展“纺织工 人操”、“煤矿工人操”。1977年在全省职工中开展以三操(广播操、生产操、医疗保健操 )、一拳(太极拳)、一跑(长跑)为重点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提倡职工每天参加不少 于10分钟的室外体育活动。全省参加“三操”等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的职工达120万人,占职工 总数的30%。各地、市、县和大工矿举办太极拳、气功训练班,建立“医疗体育辅导站”,吸 引职工练功、打拳。全省有1100个单位开展了“医疗体育”,有30万职工参加了练功。进入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职工体育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全省职工广泛开展“ 田径、球类、游泳、广播体操、打拳”五项活动。1980年末统计,参加五项活动的职工达到 101万人。哈尔滨市参加游泳活动的职工达到80万人次。1982年全省煤矿、邮电、银行、林业 、农业水利系统体育协会举行了“乌金杯”、“鸿雁杯”、“储蓄杯”、“林海杯”、“丰 收杯”等球类比赛。同年,航运、铁路、军工、纺织系统也举行了篮球比赛。全省第一届职 工长跑比赛,在大庆市举行,有10个城市、12个行业系统参加了比赛。这一年全省职工各级 竞赛达18367次,有968400人参加。1983年,职工体育活动由社会深入职工家庭。哈尔滨、齐 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伊春等市涌现出818个全家男女老 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家庭”,并举办了29次家庭运动会。有6551人参加当年举行的 全省首届“体育家庭”评比,评选出19个“模范体育家庭”。其中职工模范家庭14个。1985 年底统计,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已达273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9.1%;组织各种运 动队和锻炼小组4.2万个,39万人参加。有1185个单位推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0万 人参加锻炼。
    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广泛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全 省农村体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84年全省已有220万农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占农 民总数的11%左右;全省乡镇两级举办运动会1533次,参加比赛的人数达48万人次。许多乡、 镇都利用农闲季节或逢年过节举行各种球类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海林县、五常县一些朝鲜族 乡,每年端午节举行运动会已成为制度。除了田径、足球、排球比赛外,还有民族传统的秋 千、跳板、摔跤等比赛。肇东县60%的村都举行田径运动会,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以农 村文化站和“青年之家”为阵地,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肇 东、穆棱、安达、海伦、集贤等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县,肇东、穆棱、安达首批 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行列。黑龙江省农民田径队在1985年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得了 男子总分第五名;省农民乒乓球队在全国青年农民“文化杯”赛中获第七名。幼儿、老年人 、伤残人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空前活跃。每逢“六·一”前后,许多市、县机关、工厂的 幼儿园,都专门召开幼儿运动会;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经常举办“小球类”比赛。1984年 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后,各市、县也相继成立老年人体协组织。据统计,当年就有38万老 年人参加了各种体育锻炼。各级体育部门对伤残人体育非常重视,经常组织伤残人参加各种 体育活动。1985年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并组团参加了全国首届伤残人运动 会。庆安县伤残人运动员姚振宇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伤残人比赛,荣获4枚金牌、1枚铜牌 。民族传统的武术、气功在全省城乡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到1985年共建各种类型的操、拳、 气功辅导站624个。适合老年人的门球、桥牌、台球等活动方兴未艾。各民族的传统运动会, 频繁举行。逢节必开的朝鲜族运动会最为热闹,男女老少齐参赛,有秋千、跳板、摔跤、足 球等民族传统项目。近年,除田径项目外又开展了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迪斯科舞。蒙古族的“ 那达慕”大会,更具特色,有赛马、摔跤、射箭、“打布鲁”等比赛,不仅规模宏大,并且 与交易会结合,起到“体育搭台,商业唱戏”的作用。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也经常举行“ 敖包会”,进行民族体育项目比赛。
    群众性冰雪运动发展迅速。1978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作出在全省大搞群众性冰雪活动的 决定,提出在全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1979年,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省 体委、省教育局、省卫生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六单位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全省30 0万中、小学生,要有1/3的人参加冰、雪活动。从此,黑龙江省的群众性冰雪活动每年均围 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使全省群众性冰雪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在全省范围内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各级 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省委书记李剑白、副省长李瑞亲自去齐齐哈尔冰刀厂了解简易冰刀生产 情况。哈尔滨市委书记文敏生、市长王化成在哈尔滨市召开的上冰雪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 冰雪活动纳入市政府的工作日程,恢复哈尔滨“冰上运动之城”的美誉。市委书记姚学融多 次带领市体委干部到基层检查冰上活动情况。齐齐哈尔市委第一书记陈俊生亲自过问、检查 冰雪活动。全省各地、市、县先后成立冰雪活动领导小组。嫩江、绥化、松花江、黑河、佳 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大庆、双鸭山等地、市都由主管文教工作的专员、市长担任冰 雪领导小组组长。一些地、市并以政府名义召开“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动员大会、誓 师会和评比奖励会等。
    1979年,“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伊始,从城镇到农村,从学校到企业和街道,即形 成一个群众性的冰雪活动热潮。全省人工冰场数达1678处,参加冰雪活动青少年110.7万人 ,有冰刀(包括简易冰刀、土划子)120820副。其中,哈尔滨市参加冰上活动的达11.9万多 人(超过原定的10万人的指标),有冰场125处,冰刀16940多副。齐齐哈尔市为12所中、小 学校投资1.2万元解决了冰具,全市有冰场84处。鸡西市80%的学校开展了冰上活动,其中有 半数以上的学校开设了冰上课。牡丹江地区的冰上活动出现了“面广、人多、冰场多”的新 局面。全地区冰场增加到518处,上冰人数达15万多人。绥化地区上冰人数突破20万人。全省 有近1/2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冰上体育课,有近1/3的学生参加了冰雪锻炼。
    1980年,开展全省性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评比奖励活动。牡丹江、绥化、嫩江、松 花江、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和哈尔滨铁路局被评为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 地、市(哈尔滨铁路局和省农场总局参加地、市评比)。
    1982年,为迎接全国第五届冬运会在黑龙江省举行,省体委等单位又向全省发出《关于 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千万公里长滑”的联合通知》。要求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中平均 每人滑行10公里,共计1千万公里。重点要求城镇中、小学上冰雪人数由30%增加到50%,开设 冰上课的学校由30%增加到40%。根据省体委等有关部门的通知精神,各地、市体委等有关部 门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冰上滑行和比赛活动,促进群众性冰上 活动的开展。哈尔滨市召开“长滑”活动动员大会,并开展了哈尔滨——北京计里程长滑活 动。鸡西市也开展了鸡西——哈尔滨象征性长滑活动。齐齐哈尔市有14万人参加了长滑活动 ,滑行里程220万公里。牡丹江地区开展了“北国少年爱滑冰”、嫩江地区开展了“北国少年 冰上锻炼月”活动。各地、市上冰雪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松花江、牡丹江、绥化等地区均 在20万人以上。
    1983年,由省体委、省教育厅组织工作组,通过对全省冰上活动的检查,选出15个地、 市、县(区)为冰雪活动的先进单位;3个地、市为优秀单位。全省举办县以上的冰上竞赛3 95次,公社级比赛1250多次;全省有学校代表队2500多个,年级代表队1万多个,参加速滑业 余训练的有13万人。
    1984年冬至1985年春,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达历史高峰。参加冰雪活动 的达150万人(其中冰上活动占95%),长滑距离为1200万公里,超过全省预定指标。全省有 冰雪场5000多处,冰刀雪具30多万件。哈尔滨市7个区、2个县(呼兰、阿城)共浇冰场400多 处,有23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冰上体育课,全市上冰活动达40多万人。当年的“冰雪节”期 间举办有速滑、花样、冰球、滑雪等项比赛,并在松花江上举办了冰橇、冰帆、冬泳、滑雪 、波浪式滑道等活动,沿江10里长堤成为冰雪游乐中心,吸引了国内外34万多人参加了游乐 活动。许多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一批又一批地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延寿、尚志、 桃山和玉泉狩猎场等地,进行滑冰、滑雪、狩猎等旅游活动。
    运动水平显著提高1979年全国体工会议提出“省以上体委侧重抓提高;要研究、改革训 练体制,整顿、加强运动队伍”。据此,黑龙江省运动队伍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些弱项, 加强了重点项目和冰雪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坚持冰、陆两线作战,全面加强训练工作,为 国家体育振兴作贡献。冰雪运动开始走出低谷,向高峰攀登。在1980年亚洲速度滑冰锦标赛 上,黑龙江省运动员苗敏以1′26″90的成绩夺得了女子1000米金牌,并创造了这个项目的亚 洲纪录。在1983年第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黑龙江省运动员获速滑团体总分第一名。哈尔 滨、齐齐哈尔、鸡西市先后组建起女子冰球队,开创了中国女子打冰球的先例,并在全国处 于领先地位。国家冰球队多数是黑龙江的运动员。1981年在世界C组冰球锦标赛上获第二名, 跻身于世界冰球B组行列。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张述滨 夺得男子花样滑冰单人滑冠军,展焕丽获得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第一名。70年代末,黑龙江 省滑雪运动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参加197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滑雪比赛,黑龙江省夺得 28枚金牌中的17枚,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黑龙江省夏季运动项目的整体水平亦有较大的提高,个别项目有新突破。1979年在第四 届全国运动会上,黑龙江省的夏季项目共获金牌5枚,银牌12枚,铜牌7枚,打破9项全国纪录 。其中,齐齐哈尔运动员黄玉斌获男子体操全能和鞍马冠军,哈尔滨运动员冯大伟获男子15 00米自由泳和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省农场总局运动员聂卫平获男子围棋冠军。女篮获 第四名、女手获第七名、男篮获第九名。夏季项目的团体总分列第十八位。1980年,在国内 比赛中获金牌81枚,有1人超1项航空模型世界纪录,1人破1项举重亚洲纪录,12人26次破17 项全国和全国青年举重纪录。在国际比赛中有5人获7项冠军。男、女篮球队双双战胜来访的 日本国家队。1983年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黑龙江省运动员共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10 .5枚铜牌,团体总分上升到第九位。在这次全运会上,齐齐哈尔运动员李文华夺得女子400 米和800米自由泳两项冠军,并创造了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纪录。一年后,齐齐哈尔游泳运动员 阎明、黄晓敏又成为全国泳坛上的新星。这一年,举重运动员郭伟茹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夺 得抓举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乒乓球运动员焦志敏在全国比赛中力挫数名世界名手,夺得 女子单打冠军。黑龙江省女子长跑队,在日本第二届新潟马拉松赛中囊括3项冠军。在1984年 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黑龙江省运动员柳青、陈静、翟纪新代表国家参加了女子篮球、 女子手球和男子排球比赛。女子篮球与女子手球分别夺得第三名。
    体育改革逐步深化1980年全国体工会议提出今后五年的任务是:“以改革为中心,带动 各项体育事业,开创体育新局面”。此后,黑龙江省体育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1982年,省 体委提出“五个自办”,即提倡各部门、厂矿、企业、机关、大专院校,自办运动队、自办 业余体育学校、自办运动竞赛、自办体育场馆、自建体育组织。1980年至1985年期间,省体 委与哈尔滨建筑一公司联办了摔跤队;与省公安厅联办了省女篮二队。哈尔滨市体委与省中 医学院联办了田径、武术队;与星光机器厂联办冰球一队。齐齐哈尔市体委与冰刀厂联办了 冰球队和短跑道速滑队。全省自办业余体育学校45所,自办各种体育辅导站662个,自建体育 场地5156个,自办各种运动竞赛数以千计。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主办的全国“连环杯”竞走和 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牡丹江横道河子果酒厂主办的“果酒杯”篮球邀请赛,都在省内外产生 很好的影响。哈尔滨冷冻厂女子篮球队,1984年代表国家商业系统参加全国职工篮球赛,荣 获冠军。企业兴办或赞助体育比赛,在黑龙江各地已成风气。齐齐哈尔市保险公司出资赞助 了全市马拉松大奖赛。齐齐哈尔钢铁厂和重型机械厂承办了全市中、小学乒乓球赛和全市职 工冰球赛。七台河市燃料公司赞助承办了全市篮球赛。巴彦县纺织厂自办了跨地区行业篮球 赛。尚志水泥厂、苇河炭素厂分别组队代表省参加了全国地掷球比赛。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 落实,开始出现个体户自办体育的新事物。齐齐哈尔市个体户联合举办了“个体劳动者运动 会”。佳木斯市个体户任国忠自费办起了业余摔跤队,穆棱县河西乡养鸡专业户杨志成自费 承办了全县中、小学速度滑冰冠军赛。
    自1980年以来,省体委对运动队的管理体制和训练制度等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如 在管理上开始把经济手段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恢复运动员技术补贴,设立输送人才奖等。 1981年,由省体委副主任李天伶主持,在省体工二队冰雪项目运动队中,实行了联成绩承包 责任制。1984年,省体工一队在运动训练中,采取了“一包、三改、四扩大”的改革措施: “一包”是运动项目承包;“三改”即改领队负责制为主教练员负责制、改运动员定期集训 制为集训合同制、改奖金分配实行名次加成绩和浮动工资奖;“四扩大”即扩大运动队的选 材、训练、奖惩和经费使用权。这些改革在男篮一队、摔跤队、田径队的竞走组、链球组试 行后初见成效。省体校也试行了包输送指标、包成绩、包管理和定奖惩的“三包一奖励”制 度。
    1985年,省体委直属系统继续进行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各直属单位实行党政分设, 改为队长、校长、所长负责制。在训练体制方面,实行总教练、主教练负责制,扩大了教练 员在训练、管理、选材、奖惩等方面的自主权。
    科技、宣传、人才培养等项事业有了新发展1978年,根据全国和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形势 的发展,省体育科研所扩建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研究冰雪运动的科研所,人员由1972年建 所初期的12人增加到42人。
    1979年,省体育科研所对参加全国大型冰雪比赛的581名男、女运动员的创伤情况进行了 调研,并提出了减少、避免创伤发生的对策性建议。
    1979年和1980年,省体育科研所具体承担了全国16省、市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 、素质调查研究任务,对省内部分城乡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了调研 ,并对部分速滑和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了测试。此项任务完成后,受到国家体委等有 关单位好评,并制订出《黑龙江省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人体形态选材标准》,供初次大面积 选材使用。
    1981年至1982年,省体育科研所根据国家体委和省体委的要求,围绕中国速滑运动员参 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任务,组织实施了对省内1229名男、女运动员体质选材的测试和研 究。该所提出的《青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体质选材的研究》一文,为第三届国际奥林匹克 团结基金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下属机构)速度滑冰学术报告会采用。报告会在挪威奥斯 陆举行,研究组代表到会宣读了论文。
    进入80年代后,黑龙江省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体育科研活动也十分活跃。黑龙江省中 、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会相继于1981年、1983年成立。此后多次召 开论文报告会和教研工作会议,开展了优秀教案评选和教学竞赛等活动。省高等学校体育教 学研究会并派团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参观考察,与当地大专院校进行了学术交流。
    80年代,黑龙江省的体育器材研制,也取得不少成果。省速滑队教练员孙显墀研制的MS 502型综合训练台、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师赵世斌研制的鞍马托马斯全旋练习器、东北 重型机械学院研制的多功能身体练习器等先后投入使用。
    进入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的体育宣传工作有很大发展。省和各市报社、杂志社、电台 、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普遍增加了体育编辑、记者,增加了体育栏目及报道量。省体委和哈 尔滨、齐齐哈尔两市体委也创办了多种体育报刊,并通过举办体育展览等活动,使体育宣传 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979年,黑龙江棋社创办的《北方棋艺》,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棋艺刊物之一。刊物内容 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3项棋种。1980年改为中国象棋专刊,国内外发行。改刊后, 发行量逐年上升,期最高发行量达到3.5万册,是向海外发行最多的棋艺刊物之一。
    1980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黑龙江体育报》正式出版,半月刊,四开四版,全国发 行。作为黑龙江省体委的机关报,《黑龙江体育报》正式出版后,开辟有要闻版,群众体育 版,竞赛版和副刊版,并不定期辟有专刊、专版,对省体委的重要决定、重要会议、省内重 大赛事、各项群体活动典型、各项省代表队参加国内外比赛成绩及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均 作了充分报道。1981年,并与黑龙江日报等省城10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了全省“十佳”运动 员评选活动。凡举行全省运动会或参加全国运动会、国家在黑龙江省举办的各类各项锦标赛 均办有专刊。《黑龙江体育报》建有庞大的通联队伍,到1985年,有通讯员近百人,有特约 记者29人。据1983年停刊时统计,在108期报纸中,见报署名的各类作者共683人。该报的发 行量最高时突破3万份,为国内同类报纸发行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1983年8月,省体委决定将《黑龙江体育报》改刊为《当代体育》杂志。该刊于1984年1 月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公开发行。在创刊号上发有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国务委员姬鹏 飞等领导人的题词。第一期发行12万册。1984年9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当代体育》杂志 筹办武术刊物《精武》(季刊)。1985年8月改为月刊,发行量40万册。
    80年代以来,省、市体委编辑出版的体育刊物还有省体育科研所编辑出版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市体委编辑出版的《象棋研究》、省体委编辑出版的《黑龙江体育史料》、哈尔 滨、齐齐哈尔市体委编辑出版的《哈尔滨体育史料》和《齐齐哈尔体育史料》。
    80年代,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取得很大成绩。至1985年,全省有体育运动学 校1所、省体校附属中专班和教学点12个,重点业余体育学校32所、一般业余体育学校137所 ,共有学员1.2万多人。另有省和地、市级传统体育学校535所,一个层层衔接的业余训练网 已经形成。1980年,省体委对运动队伍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国家重点和地方优势项目,加强 了二、三线建设,使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至1985年,全省共有优秀运动员队伍13个,包括31 个运动项目,分布在省直和绥化、黑河、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 、鹤岗、鸡西等10个地、市,共有优秀运动员1326人。其中,冰雪运动项目为7项,运动员4 16人。此外,哈尔滨体育学院自70年代至1985年又毕业本科生978名、中专生800名,培训在 职体育干部650名。全省共有各项裁判员10529名。其中,国际级裁判员9名,国家级裁判员1 37名,一级裁判员1026名。
    机构设置更加健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各级 体委的机构设置更加健全。全省各行署、市、县都成立了体委,海林、肇东等少数县在乡镇 也建立了体委组织。煤矿、林业、公安、农业、地质、银行、邮电和航运等8个省级行业系统 恢复了体育协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黑龙江分会和省属各市的体总分会均已健全。并建有全 省性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游泳、举重、摔跤、武术、射击、速度滑 冰、花样滑冰、冰球、滑雪、台球、门球、五禽戏、健身操、气功等20个单项运动协会和老 年体育协会。
    70年代末、80年代初,黑龙江省各地扩建、改建、兴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和设施。其投 资数量、建设规模,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以冬季项目为重点的、冰雪配套的、现代 化的设施逐年兴起。1979年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人工制冷滑冰场。1982 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市相继建成了人工制冷冰球场。省在哈尔滨冰上基地又建成了设备现 代化的滑冰馆,可容纳观众4000人,内有人工制冷冰场,并有电子计时和通讯设备。在尚志 县亚布力镇的张广才岭大锅盔山建成了“亚布力滑雪场”,设有现代化索道及其它附属建筑 ,是中国目前设备较完善的一座综合性滑雪场,并在延寿、抚远、萝北、阿城等地新建一般 滑雪场5处。哈尔滨工人体育馆是省城容纳观众较多、设备完善的体育馆。1983年11月普查, 黑龙江省共有体育设施30种、18448个,是1949年的51.68倍。大庆市已建成现代化的体育馆 和游泳馆,正在施工中的体育场,铺有标准塑胶跑道,将成为全省最先进的体育场。佳木斯 、双鸭山、伊春等市都建成了体育馆和体育场,一批全省和全国命名的“体育先进县”都有 了“一馆一场”。
    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即20号文件),指 出:“体育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荣誉,对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实 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发展国际交往与加强同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加强国防力量都有 重大的作用。为此,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体育运动。” 1984年11月9日,国家体委发出了《国家体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 知的意见》,指出“认真落实中央通知,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完成本 世纪末把中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任务,将是巨大的推动和有力的保证。”1985年1月15日, 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全省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我们要在中央通 知精神的指导下,立足本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围绕增强全民族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 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大任务,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为在本世纪把我省 建成体育上游省,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努力工作,多做贡献。”1985年5月16日,黑龙江 省副省长靖伯文在全省体委主任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认真贯彻中央20号文件精神,把我省体 育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讲话,指出:“建设体育上游省,在当前就是要以中央20 号文件为强大动力,紧紧抓住改革的中心环节,把我省体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次 全省体委主任会议上,省体委主任刘海云指出:“1985年的工作要继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围绕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运动水平,积极建设 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三大任务,以1986年亚洲冬季运动会、1987年全国运动会,19 88年奥运会三大战役为目标,积极改革,扎实工作,为建设体育上游省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省的体育事业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迅猛发展,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中央20号文件和省委2号 文件发出后,又进入了为在本世纪末建成体育上游省的新阶段。当前,尚有进一步加强学校 体育,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多渠道筹措体育资金,保证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待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