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武 术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中原绿林豪杰窦尔敦因啸聚山林、反抗清廷,被流放到黑 龙江旧瑷珲(黑龙江城)之布相屯(江东六十四屯之一)。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挑选一批青年 随窦尔敦习武。1685、1686年中俄雅克萨战争中,窦尔敦奋勇作战,为收复国土立下很大功 劳。窦尔敦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身负重伤,于1687年死于新瑷珲城附近的火石山(今爱辉 县窦集屯)。为表彰这位民族英雄,萨布素与当地官民在火石山修建“窦尔敦祠”,后人称 之为“窦尔敦庙”。“文化大革命”中祠被拆毁。
    河北省拳师祁树兴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来齐齐哈尔,初在街头卖艺,后任一家私 人开办的“双胜镖局”总管,以后随镖局去富克锦(今富锦县)。1928年(中华民国17年) 到哈尔滨定居,设馆传拳,直到1945年去世。祁树兴精于少林唐拳、韦陀拳、炮锤,主要传 人吴凤鸣、王连成。清光绪年间,河南少林拳师云飞、姬隆峰来哈尔滨,以传技为生,人称 “嵩山二老”;六合门女拳师杨老太太,流入边城密山,曾率领当地民众抗击沙俄军队的入 侵。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由南向北蔓延。6月,双城厅(今双城 县)、阿勒楚喀(阿城县)、宾州厅(宾县)、宁古塔(宁安县)、呼兰厅(呼兰县)、绥 化厅(绥化县)、余庆街(庆安县)、齐齐哈尔、瑷珲(爱辉县)等地相继成立义和团。7月 ,形成高潮。义和团所到之处,设坛练拳。齐齐哈尔义和团首领张姓拳师,在齐齐哈尔设立 成年、少年、妇女3处拳坛,男、女团民在“练会义和拳,打跑洋毛子”的歌声中练功习武。 张姓拳师后率200多名团民到瑷珲城,协助清军抵御沙俄侵略军。
    清代,严禁民间习武。民间拳师大都以家传、秘传方式传授武功,身传口教,罕有文字 资料可供查考。
    中东铁路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修成后,黑龙江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外省流入的 拳师逐渐增多,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和县城中以传拳卖艺为生。
    民国时期,鼓吹“武术救国”,称武术为“国术”。国民政府1915年(民国4年)规定在 中、小学校中设置国术课。同年,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刘凤池、省立师范学校校长王 寅卿等人组织“体育促进会”,以健康民体、强盛民族为宗旨,主要倡导武术,并聘请国内 著名武术家、河北省雄县人陈子正来省城齐齐哈尔担任省立一中、师范、工业、农业等校武 术教习。陈子正人称“鹰爪王”,主要传授“鹰手拳”,或称“翻子鹰爪拳”。在其弟子刘 凤池、郭成尧、由述孔等人的参与下,著有《拳术摘要》一书。1919年去上海,后任上海中 央精武会技击部技击教员。郭成尧于1928年参加在南京市举行的全国国术大赛,在北平市( 今北京)获预选第一,并在南京获胜一场,后因裁判不公,北方各省全部退出。民国时期, 齐齐哈尔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全市运动会上都有武术表演。齐齐哈尔单家胡同等地先后成立 武术馆、武术研究所,由拳师朱殿森任教。拳师王风岗、顾玉林、赵大会开场授徒。哈尔滨 劝学所于1917年2月奉吉林省公署(哈尔滨当时属吉林省管辖)教育科通令,官立高等小学校 一律添设国术课,并增设国术教员。同年4月,哈尔滨道外官立高等小学、道立中学、省立甲 种商业学校、道里旅哈公学等学校开设国术课,并从今辽宁省营口市请来一王姓拳师到各学 校轮流授课。民国年间,哈尔滨有曹德坤、刘恒臣、许承麟、侯孝贤(女)、黄焕章、刘英 玉、刘振岭、杨永尉、刘民山诸拳师设馆或开场传拳;依兰县城有山西拳师毕时亮开馆授拳 ;密山县杨木岗有山东王姓拳师(人称王山东)开设“武术学坊”;宁安县城有私人开设的 1所国术馆,馆长杨金山,教习崔本亮、宋金玉;富锦县城有恒德庆商店老板刘竹林开办的国 术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拳场和武术馆、社广收生徒,并常在街头、公园及影剧院等场 所表演。1932年(伪满洲国大同元年)哈尔滨遭受水灾,武术界举办大规模赈灾武术义演。 东北沦陷时期,敌伪害怕武术在民间传播,不许称武术为“国术”,对武术场、馆进行监视 ,尤其在县城对武术的限制更甚,使武术的传袭受到干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 后,各地武术场、馆复见兴旺。1947年10月,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武术界举办盛大武术义 演,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各武术场、馆的拳师参与表演。
    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来黑龙江地区传拳武师中,德技兼优、影响较大的有刘志清、毕 时亮、侯孝贤、吉万山、刘锡珍等人。
    哈尔滨拳师刘志清,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精通“三穿掌”拳术的基础上,博采诸拳 种之长,结合自己武功的特点、风格,创编具有完整体系和独特风格的龙行武术。其主要拳 、械套路龙行掌、龙行剑、云龙剑、龙行刀等由黑龙江地区传播到山东、上海等省、市。有 《龙行刀》一书问世。20世纪初,刘志清14岁时在家乡直隶省(今河北省)固安县加入义和 团,在今河北省廊房与八国联军侵略者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黑龙江省博物馆中收藏有刘 志清在义和团时所用的一把单刀。刘志清反对武术界中的“门户之见”,主张“武术有派, 人无门派”。
    依兰县拳师毕时亮(1892-1948),东北沦陷时期,先后接受日本国武术家金平太郎和 伪满警察署长、日本国刺杀能手佐佐木的挑战,并在比武中击败了对手。金平太郎慕名从新 京(今吉林省长春市)来访,对毕时亮精湛的武功心悦诚服,并许以优厚的待遇请毕时亮去 长春教日本人武术,被毕婉言拒绝。毕时亮极重武德,收徒标准很严,他的徒弟如佳木斯地 区传授少林、武当两派武功的拳师阎忠敏、张宝玉等人都是德技兼优。
    哈尔滨女拳师侯孝贤,与其夫许承麟(1879-1959)均精于山西形意拳,并创编拳术套 路(单练和对练),对形意拳有所创新、发展。东北沦陷时期,侯孝贤夫妇送侄侯仁杰参加 抗日队伍,并为抗日组织捐资。在自己办的武术馆内设岳飞灵位,号召弟子学习岳飞的“精 忠报国”,并提出学武以“逐日复康”为宗旨,寓意“驱除日寇,还我河山”。
    哈尔滨拳师吉万山,精于拳击、摔跤等西方技击运动,在同俄侨比赛摔跤、拳击中,人 皆服其力大、技精。1932年夏,俄国大力士杰烈柴夫来哈尔滨表演技艺。此人身高1.8米以 上,体重200多斤,自诩“精于拳击、摔跤,走遍欧亚无对手”。杰烈柴夫几次找吉万山要求 比试摔跤,吉万山见他如此蔑视中国人,便和他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舞台上公开比试摔跤 。杰烈柴夫一连几次被摔倒在台上,第二天便离开了哈尔滨。1942年,伪满洲国为庆祝日本 国开国2600年,在伪满首都新京举办庆祝活动。哈尔滨日伪当局筹备组织武术代表团前往祝 贺,邀请武术界知名人士参加。吉万山收到请柬后,当着主持这件事的哈尔滨商会副会长汪 明斋的面表示:“这事我不能干!”断然拒绝。
    佳木斯拳师刘锡珍(1886-1962),武功深厚,一块大青砖用3个指头一戳立即断裂成两 截。东北沦陷时期,一天雨后,刘锡珍路过一胡同。路中间泥水盈寸,只有墙根路面稍高勉 强可以下脚。一日本宪兵从对面闯来,足登马靴,一连将几个行人挤进泥水中。刘锡珍十分 愤怒,故意不让,日本宪兵朝他撞来,竟一个趔超掉进水洼。日本宪兵举起带鞘的东洋刀朝 刘锡珍的头上打来,刘锡珍将手中的雨伞一挥,伞尖点在日本宪兵的手腕上,东洋刀脱手落 地。在佳木斯传拳较早的拳师王振邦慕刘锡珍之名,愿拜刘锡珍为师。刘锡珍 见他年事已长,便求自己的师父收他为徒,王振邦的徒弟则由刘锡珍收为徒弟,一时传为佳 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武术得到重视和提倡。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全国武 术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有关武术的发展问题,并改称国术为武术。黑龙江地区根据座谈会精 神,加强对武术工作的组织领导。
    1952年,哈尔滨市武术界成立武术联合会,拳师李天骥任主任。武术联合会不久解散。 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14个武术馆,并成 立“哈尔滨市武术馆联合会”。武术馆联合会行政上归市民政局管理,业务上归市体委领导 ,拳师吉万山任主任。武术馆联合会除经常组织各馆拳师学习业务、交流技艺外,并组织学 习政治,批判旧社会武术界遗留下来的“唯我正宗”的封建意识和旧思想作风。武术馆联合 会这一组织形式,在全国是一创举,受到国家重视。佳木斯原有5所私人办的国术馆,分别由 拳师刘锡珍、刘子源、郝辅箴、傅润身和王培英任馆长。50年代初成立“佳木斯武术研究社 ”,并开始组织拳师到机关、工厂、医院、学校中分期分批开办武术训练班。50年代初,齐 齐哈尔有两所武术馆。牡丹江于1953年批准拳师单光灵开办“武术健体社”,主要传教八卦 掌、罗汉拳,收徒50人。1954年拳师陈跃忠经批准开设“培英国术馆”,主要传教少林拳。 培英国术馆于当年关闭。同年,山东籍拳师于志贵被批准开办“武术研究社”,传教罗汉拳 、八卦掌。
    1953年10月,哈尔滨市举办首次武术竞赛,从参加比赛的200多人中选拨出12人参加了在 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的东北区武术竞赛大会。有吴凤呜、刘洪仁、张继修、孙铭九、施鸿义、 刘国富、张凤翱、张植彬、潘恒惠(女)等9名选手被选为东北区武术代表队队员,参加当年 11月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暨竞赛大会。代表队教练由哈尔滨市拳师李天骥 担任。哈尔滨有8名运动员获得此次比赛的优秀奖。赛后,国家体委组织“赴京武术表演队” ,哈尔滨张继修、施鸿义、张植彬和李天骥4人参加表演。
    195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对武术采取收缩、整顿的方针,黑龙江省大中城市中 以收徒传艺为生的拳师被安置到医院和其他企业中工作,武术的开展受到影响。1956年,国 家主席刘少奇同国家体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 体育项目,研究其价值,采用各种办法传授推广。”省内各地武术活动渐趋活跃,一些有影 响的武术工作者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7年,齐齐哈尔市成立武术运动协会。同年,开设“齐齐哈尔市新马路武术馆”。50 年代后期,在牡丹江市开场授拳的有逄学跃、尚言之、王维生、陈宝亮、许广斌、郑玉等人 。鹤岗市在新街基成立武术研究社,在东山矿和新一街开办业余武术训练班,东山矿并办有 业余武术馆。多数市、县都开办武术或太极拳训练班。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举办武术比 赛。
    50年代后期,太极拳作为“医疗体育”进入省内各地疗养机构,在患有关节炎、风湿症 、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哈尔滨市工人疗养院拳师栾剑秋在疗养员中 教授太极拳。
    黑龙江省的武术运动从此由“私办”逐渐转向“官办”,由个体之间的传袭逐渐转向群 体之间的传袭。
    1957年6月,在全省选拔出8名运动员参加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张继 修、刘洪仁获一等优秀奖,张仁政、栾剑秋获二等优秀奖。1958年9月,在全省选拔出8名运 动员参加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张继修、刘洪仁、张植彬、于立光4人获一等优秀 奖,栾剑秋、张继修2人获对练单项第一名。1959年3月,在哈尔滨市集训大队武术队中选拨 出青、少年运动员各4名,参加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于立光获全能第二名 、长拳第二名、短器械等四名、长器械第五名和表演一等奖,张植彬获全能第四名、长器械 第四名、短器械第五名和表演一等奖,杨世杰获长器械第四名,郭恕获表演三等奖。黑龙江 省队团体总分名列第五。
    1959年7月,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黑龙江省第一届运动会中,设有武术表演项目。
    1959年9月,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市集训大队中选拔刘洪仁、张继修、张植彬、于立光、李 承祥、刘国富、刘士伦、吉秀梅(女)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 张继修获太极拳单项第二名,刘洪仁获枪术单项第二名,于立光获剑术单项第四名和拳术单 项第六名。黑龙江省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同年11月,在哈尔滨市武术队的基础上组成黑龙 江省武术运动队。领队施鸿义,男队教练刘洪仁、女队教练张继修。男队员于立光、张植彬 、王文斌、郭恕、李承祥、刘凤翔、刘仕伦、李凤岭、赵维州、刘洪样、高维彬、陈文学, 女队员吉秀梅、赵桂琴、徐秀英、张淑芝、孟祥春、徐滨行、王国霞、王志娟、宋滨纯。省 武术运动队由哈尔滨市体委代管。
    1959年,哈尔滨市武术运动员于立光代表中国少年先锋队出访苏联。翌年,于立光和张 植彬参加中国武术队,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并参加中国体育代表团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省内武术活动趋于低潮。
    1961年6月,省武术运动队被撤销。1962年4月,重新建队;同年8月,又告解散。
    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恢复武术 业余训练。哈尔滨市在市人民体育馆内成立少年业余武术班。 (见附图) 齐齐哈尔市举办大专院校体育教师武术训练班、县(区)太极拳辅导员学习班、工会武术学 习班及太极拳、长拳体育疗法学习班。城市学校开始按全国统编体育教材开展武术教学活动 。
    1964年8月,黑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在哈尔滨市举行。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 嫩江专区、合江专区、牡丹江专区5个代表队的34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哈尔滨市获团体 总分第一名,合江专区、嫩江专区、齐齐哈尔市、牡丹江专区依次获第二至第五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内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老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 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被视为“封建余孽”而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 术馆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和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的武术馆、社所受冲击尤为严 重,从此解体,各地武术活动随之消沉。
    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同年,齐齐哈尔市重建武术运动 协会;哈尔滨市在市业余体育学校中设立武术运动班;大庆市在总机厂开办武术训练班,在 水电指挥部中学成立武术队。1973年,哈尔滨市武术运动员于立光、张植彬参加中国武术队 访问美国;齐齐哈尔市在部分工厂和公园中举办太极拳学习班和武术辅导站,在齐齐哈尔和 平机器制造厂开办少年武术学习班;佳木斯市成立10个武术辅导站,并在市青少年宫、新立 小学和市幼儿园中开办武术训练班;牡丹江市拳师韩进峰、关忠怀等相继开场传拳。1975年 ,牡丹江市成立武术运动协会,在人民、北山、江滨、儿童等公园中设立武术辅导站,取代 原有的拳场。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提出“使冰上 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 校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从1974年至1976年3年间,哈尔滨市出现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街道居民 最多时每天达10万人次。1976年,大庆市在体育学校中设置武术班;鸡西市穆棱煤矿卫生管 理区成立“妇女太极拳锻炼队”,参加生产点劳动的170多名妇女都练太极拳,在矿区传为佳 话。
    “文化大革命”后期,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武术表演比赛共4次。
    在1976年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上,张玉东、杨海峰、李翠霞(女)、杨杰(女)被评 为优秀运动员,黑龙江省队被评为8个武术运动先进集体之一。
    省内其他各市、县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大都举办太极拳或武术辅导站,太极拳活动 遍及全省,尤为中老年人所喜爱。
    70年代前期,武术工作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出现一些政策性错误:限制私人传艺, 把一些正常的武术活动当成封建迷信进行批判,限制其开展,一度影响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哈尔滨市业余体育学校武术班是省内主要培训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场所,由于有关政策摇摆 不定,被撤销两次(1974年4月和1975年7月),导致教练员思想波动,运动员青黄不接,影 响武术运动的发展。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类问题开始得到纠正。黑龙江省武术 界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进一步批判、继承和发展武术运动,将这一古老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上新的历史阶段。
    1977年,齐齐哈尔市举办武术教练员训练班;哈尔滨市女运动员李翠霞、王燕参加中国 武术代表团出访非洲。1978年,哈尔滨市成立武术运动协会。1979年5月,日本国太极拳代表 团由团长宫内信隆、秘书长品川美奈子(女)、田口久雄率领来黑龙江省访问。哈尔滨市受 省委托,组织18名运动员,与日本国太极拳代表团交流四十八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一路、 太极拳推手、杨氏太极刀和太祖长拳技艺。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黑龙江省各市、县普遍成立武术运动协会。80年代前期, 哈尔滨市武术馆、“少林武术社”及5所私人办的武术馆相继成立。市武术运动协会举办保卫 人员擒拿术训练和高级太极拳训练班。日本国空手道国际松涛馆会员、日本国内家拳研究会 主任杨进,来哈尔滨市访问。慕哈尔滨市老拳师八极拳高手孙亮亭之名向孙求教。孙亮亭以 散打为主创编太极拳的独特套路,对擒拿、背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杨进回国后在致孙亮亭 的感谢信中说:“我真正认识了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独特之道。”于立光作为中国第一支武术 专家讲学、考察组成员赴瑞典、意大利、英国考察、讲学。哈尔滨市武术代表团应邀访问日 本国新潟县,张继修、于立光、徐国军3名拳师随团出访。1985年,齐齐哈尔市各区及基层、 私人开办武术馆4所和武术训练班10处。佳木斯市于1985年增设4处武术辅导站和私人办的武 术馆1所。牡丹江市在12家工厂和12所中、小学校中开设武术辅导站或培训班,举办全市、中 小学体育教师武术训练班、武术教练员学习班和太极拳教练培训班,并办长期武术训练班两 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大庆、双鸭山、鹤岗、伊春、七台河等市和绥化、方正、肇东 、宾县、北安、宁安等县加强武术辅导和培训活动。省内各高等学校普遍加大体育教学中的 武术比重。黑龙江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学院、齐齐哈 尔轻工学院、哈尔滨民族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成立学校武术运动协会,在学生中推广 武术活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患有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学生中进行太极拳疗法实验。
    1985年,全省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有武术学员95人,其中,哈尔滨市65人、牡丹江市 30人。哈尔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有武术学员20人。大庆市体育中学有武术学员13人。
    1978年至1985年共举办8次省级武术比赛和武术观摩交流会,其中5次为少年武术比赛。 1985年6月,黑龙江省少年武术比赛有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大庆、鹤 岗市和哈尔滨铁路局、大庆市青少年宫、牡丹江市青少年宫10个代表队的118名男、女少年运 动员参加比赛。这次赛会采用国家体委审定的武术比赛规则和1983年颁布的补充规则,并按 全国少年武术比赛的规定增加一项以每一代表队为单位的集体基本功考核。经过55组473个项 次和8组集体基本功项目的争夺,哈尔滨市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大庆市队、大庆市青少年宫 队获团体总分第二、第三名;获集体基本功前六名的队依次是:哈尔滨市队、大庆市青少年 宫队、大庆市队、牡丹江市队、牡丹江市青少年宫队、双鸭山市队。
    1985年7月,在牡丹江市举行黑龙江省首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 、齐齐哈尔、七台河、伊春、鹤岗市和松花江地区、绥化地区、哈尔滨市阿城县、哈尔滨市 武术馆、哈尔滨铁路局共12个单位的104名男、女运动员参加观摩、交流。在19组20项传统套 路的表演中,省内各拳种包括新挖掘整理出来的优秀套路参与角逐。成年组26名、老年组6名 获优秀奖。在“散手”表演中,16名运动员经过16场次的争夺决出5个不同级别的名次。   1977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武术表演比赛17次,其中有武术观摩交流大会6次、 武术对抗项目表演4次。1979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将“散打”、“短兵”技击对抗项目纳入体育表演、竞赛之中。黑龙江省选派刘志清、刘 长功、高清江、曹国新、王立生、常志贤、刘明甫、张稳(女)8名拳师参加大会,刘志清( 时年92岁)、张稳获一等奖。1982年11月,由哈尔滨市选拔出赵奎、李忠富两名运动员,代 表黑龙江省参加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手、太极推手)表演赛,赵奎获太极 推手次重量级第一名,李忠富获太极推手中量级第一名。1983年5月,由哈尔滨市选拔出10名 男、女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暨武术对抗项目表演 赛,郭增来、李玉荣、罗跃滨(女)获武术表演优秀奖,庞德成获太极推手次重量级第一名 。
    国家体委于1979年发出《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黑龙江省武术运动 协会组成省武术发掘整理工作组,组长王治国,副组长潘东来,组员孙铭九、张继修、于立 光。于1983年至1985年3年间,对历史上曾经流传于黑龙江地区各武术流派进行挖掘整理。全 省查出32个拳种,672个拳械套路,收集到武术书籍资料115本、器械245件。
    书籍资料中,有老拳师张法孟所献九宫八卦掌拳谱;回族老拳师戴焕荣所献查拳拳谱, 此拳谱是清咸丰年间抄本,内容包括一路至十路查拳套路。
    器械中,有老拳师张晋卿所献雌雄双锏一对,此器械据专家推断是清道光年间所铸;哈 尔滨市收集到一件构造独特的兵器,经鉴定是金代的“金瓜”器械,称“龙头锤”。
    拳械套路中,有老拳师曹伯阳所献清代善扑营嫡传摔打擒拿技艺的招数及练功方法;梅 花拳门老拳师白俊杰所献本门50多种不同的对练套路;老拳师朱焕文所献“闯少林”拳术套 路,此套路是清雍正年间人称江南大侠甘风池所传;拳师赵金士所献九网十八幅、四节镗、 象鼻子卷镰双刀等器械套路。
    流传于黑龙江地区的主要拳种有:
    一、长拳
    查拳:十路,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弹腿:十路、十二路,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
    华拳:五路、十二路,哈尔滨市
    少林长拳:佳木斯市、勃利县、鸡西市、七台河市、依兰县
    少林拳:牡丹江市
    韦陀拳:哈尔滨市 (见附图)
    小虎燕:牡丹江市、哈尔滨市
    唐拳:哈尔滨市
    太祖拳:六节,哈尔滨市、大庆市、佳木斯市
    太祖长拳:齐齐哈尔市
    泰山拳:哈尔滨市
    金刚拳: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砸拳:哈尔滨市
    小五手:牡丹江市、哈尔滨市
    埋伏拳:哈尔滨市
    二郎拳: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
    秘宗拳:佳木斯市、哈尔滨市
    五虎少林开山式:哈尔滨市
    燕青拳:哈尔滨市
    六合拳: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
    少林十路长拳:齐齐哈尔市
    罗汉拳: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七台河市
    黑虎拳:牡丹江市、鸡西市、勃利县
    十路行拳:齐齐哈尔市
    雁行拳:齐齐哈尔市
    飞虎拳:齐齐哈尔市
    飞熊拳:齐齐哈尔市
    三十六天罡拳:齐齐哈尔市
    七十二地煞拳:齐齐哈尔市
    少林炮拳:齐齐哈尔市
    进步连环拳:齐齐哈尔市
    架打拳:海林县
    四路奔打:佳木斯市
    功力拳:佳木斯市
    劈闸拳:佳木斯市
    底功拳(滑车):勃利县、佳木斯市
    六路弹腿:佳木斯市
    梅花拳:牡丹江市
    大、小红拳:哈尔滨市
    八面威风拳:牡丹江市、海伦县
    硬手罗汉拳:牡丹江市、海伦县
    五虎拳:鸡西市、勃利县、七台河市
    白虎拳:牡丹江市、佳木斯市
    少林一路拳:齐齐哈尔市
    少林十路长拳:齐齐哈尔市
    徒手拳:佳木斯市
    青龙拳:佳木斯市
    六家式:哈尔滨市
    五虎锤:哈尔滨市
    前、后六趟:哈尔滨市
    八面追:齐齐哈尔市
    八步追:齐齐哈尔市
    一百零八手:齐齐哈尔市
    连环腿:一路、二路,勃利县、佳木斯市
    六角式:牡丹江市、海林县
    八步架:牡丹江市
    闯少林:牡丹江市
    金刚八式:海林县
    截腿:海林县
    小洪拳:海林县
    提护拳:海林县
    盖马山拳:海林县
    鸳鸯拳:哈尔滨市
    柳式锤:牡丹江市
    五字拳:牡丹江市、海林县
    二、太极拳
    八十八式太极拳:省内各地
    杨氏大架太极拳:省内各地
    一百零八式杨氏太极拳:省内各地
    孙氏太极拳:哈尔滨市
    陈氏一路大架、二路大架太极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吴氏太极拳:哈尔滨市
    太极拳十三式:哈尔滨市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省内各地
    三、南拳
    虎鹤双形: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鹤岗市、伊春市
    综合南拳: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鹤岗市、伊春市
    四、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山西形意拳:哈尔滨市
    尚氏形意拳:齐齐哈尔市
    连环八式: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
    五行连环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
    龙行杂式锤: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
    五、八卦掌
    老八掌:哈尔滨市
    九宫八卦掌:哈尔滨市
    游身八卦掌:哈尔滨市
    龙行八卦掌:哈尔滨市
    尹氏八卦掌:哈尔滨市
    八卦掌:佳木斯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
    八卦掌罗汉拳:齐齐哈尔市
    六、八极拳
    八极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八极小架: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六大开: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七、通臂拳、劈挂掌
    通臂抄手:哈尔滨市
    通臂拳:哈尔滨市
    通小五手: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
    通臂大连环: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
    白猿通臂拳:哈尔滨市、黑河地区
    劈挂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八、翻子拳、戳脚拳
    燕青十八翻: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
    翻子拳: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
    催八翻:哈尔滨市
    翠八翻: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
    掳手翻: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
    铐手翻:哈尔滨市
    戳脚:哈尔滨市
    九、象形拳
    太极梅花螳螂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七星螳螂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鹰爪拳:哈尔滨市、大庆市
    岳氏鹰手拳(又称鹰手拳、岳氏散手或鹰爪拳):齐齐哈尔市
    猴拳:哈尔滨市、大庆市
    白猿拳:齐齐哈尔市
    醉拳:哈尔滨市
    醉八仙: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
    醉打山门拳:齐齐哈尔市
    武松脱铐拳: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
    五形拳(属少林象形拳):齐齐哈尔市
    鸭形拳:哈尔滨市
    地趟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大成拳:哈尔滨市
    十、其它拳术
    龙行拳:哈尔滨市和省内其它地区
    绵拳:齐齐哈尔市
    绵掌拳:哈尔滨市、佳木斯市
    天罡绵掌拳:哈尔滨市
    铁氏绵掌拳:绥棱县
    摔打擒拿技:绥棱县
    流传于黑龙江地区诸拳种中的器械种类齐全,其中包括笔、槊、镰、镗、
    钺、钹、镯、飞抓、龙头桿棒等一些罕见的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