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围棋象棋
《金虏节要》载,金国(1115—1234)三世熙宗完颜亶自幼受教于韩昉等中原儒士,“
稍解诗赋翰墨,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战象(古称围棋、象棋活动为弈棋、象戏)”,
说明围棋、象棋在金代初期已为宫廷及文人儒士等上层人物所喜爱。
金代是以女真族(今满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早期建都上京会宁府(今黑
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在会宁府境内乳峰山(今阿城县境内松峰山)上有一石围棋盘。棋盘
凿刻于山顶一块大花岗岩上,为边长62厘米的正方形,纵横19道,可容2人端坐对弈。松峰山
为金代道教圣地。今收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原藏太虚洞内的金代承安四年(1199)曹道士
碑记载,道士曹道清,西楼(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人,来乳峰山修道。至今山上仍有
拜斗台等金代建筑遗存。清代有道士在此修道,并建有海云观。现在的海云观为1984年所重
建。
阿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5枚金代铜象棋子。有3种式样:一式3枚,士、马、车各1。正
面为阳书楷体汉字,背面为相应图象,直径分别为2.5、2.5、2.6厘米。“士”的背面为
1骑士,“马”的背面为1立马,“车”的背面为1人推车。二式1枚两面皆为阳书楷体汉字“
马”字,直径3厘米。以上4枚皆金代半拉城遗址出土。三式1枚,两面皆为抛石机图表,似应
为“炮”,直径2.7厘米,金代京城出土。阿城县出土的金代铜象棋子式样尺寸的不同和松
峰山金代石围棋盘遗存,表明围棋、象棋在金代上京的普及情况,弈棋、象棋不仅在上层统
治集团中流行,而且深入到一般民间。围棋的发展从纵横13道、15道、17道演进到19道,经
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但至晚,宋初围棋已呈19道格局。松峰山的金代围棋盘与宋文化的影
响密不可分。
自明代至清朝中叶,中原地区围棋、象棋活动空前发展,高手辈出,出自名家之手的传
世专著颇多,对黑龙江地区棋类活动的发展不无影响,但不见于文献资料。
民国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围棋在黑龙江地区城市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中有所
开展,象棋深入到民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及宁安、呼兰等县一些茶社(馆)中有弈
棋活动。
40年代前期,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俱乐部内备有几副围棋,棋盘画在桌面上,廖福绵等
一些教师和部分学生常来下棋。牡丹江师道学校教师倪永明,留学日本时学会下围棋。倪永
明和市中、小学教师杨自林、何威、孙玉汉、傅志忱及牡丹江市京剧院职员杜宏德等结为棋
友,常相互对弈切磋。
40年代,哈尔滨市象棋活动盛行。街头巷尾和茶社中,常有人摆设棋枰对弈,并引来围
观者,其中以道里区十道街、道外区六道街和南阳巷等地活动经常,且棋艺较高。道外区七
道街北市场“吴记茶园”以棋为业,来此敲棋品茗的人很多,其中有来自省内外以棋会友的
高手。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哈尔滨市象棋高手首推王汲然,其次是金启勷、
王静轩。这几位高手熟谙棋谱,富有实战经验,驰骋角逐于各棋摊之间无敌手。
1947年,辽宁省大连市象棋高手胡震洲来哈尔滨市。胡经常借工作之便游历平津和东北
各地,与当地名手对弈,无出其右者,国内棋坛有“南方谢侠逊,北方胡震洲”之称。胡在
哈尔滨与王汲然、金启勷、王静轩等高手对弈上百局,未负一局。胡震洲的来访对哈尔滨棋
艺水平的提高有所推动;胡的战绩多年来为哈尔滨棋界所津津乐道。
40年代末,哈尔滨出现毛汝阁、王若铨、于子贞等几名年轻的象棋高手。这几位新秀精
力旺盛,棋着生气勃勃,取代了王汲然等几位老棋手,称雄于哈尔滨棋坛。
近代哈尔滨象棋界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有金启勷、陈维垣、郑元臣、王若铨等人。
金启勷,棋艺精湛,是有名的排局家。编排的棋局以杀着为主,别具特色,曾刊载于伪
满时期的《小午报》上,后经《象棋研究》棋刊汇集成册出版。金启助能书善画,颇具文人
儒雅之风。黑龙江省当代名棋手王嘉良曾受业于他的门下。
陈维垣,名排局家,热心于宣传、组织、推广棋艺活动及奖掖后进。陈维垣交游很广,
熟悉国内棋坛。后移居长春市,晚年半身不遂,仍与哈尔滨棋友有书信来往,关心哈尔滨棋
艺事业的发展。
郑元臣,熟悉《梅花谱》、《桔中秘》等棋书。思维敏捷,行子如飞,杀法极其凌厉。
郑元臣并熟悉哈尔滨棋坛掌故。
王若铨,早期哈尔滨象棋活动开拓者之一,是黑龙江省名棋手张东禄的启蒙老师。精于
棋艺,书法也颇有研究,善写碑体。王若铨后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围棋、象棋继续流传于民间,并被国家列为体育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