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冰雪活动

  一、冰上活动
    滑冰等冰上活动很早以前即在黑龙江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其中有达斡尔族的打滑 哧溜,赫哲族的“冰磨”、冰爬犁,锡伯族的打滑哧溜、蹬“冰滑子”、撑“冰车”,满族 的“冰嬉”等。“冰嬉”是满族的习俗,其先民女真人远在1000多年前即生息繁衍于黑龙江 地区。17世纪前期,满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后金政权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后金朝廷每年都举 行“冰嬉”表演。满族人主中原后,“冰嬉”有所发展。
    清末,现代滑冰运动传入黑龙江地区后,传统的冰上活动继续在民间流传。民国和东北 沦陷时期,在少年儿童中流传广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现代滑冰运动迅速推广,民间传统的冰上活动在 少年儿童中广为开展。小学校中将传统的冰上活动作为冬季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 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
    1.打“滑哧溜”。先助跑,后双脚在冰面(道)上滑行。有下述几种滑法:
    (1)站立横滑。助跑距离为6—8米,滑速逐渐增加。起滑时,一脚蹬地,两脚先后踏于 冰面。如右脚在前起滑,则左脚在后,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滑至终点,如左脚在前起滑则反之 。
    (2)蹲踞横滑。助跑方法同前,滑至中途慢屈膝下蹲,两手抱膝滑至终点。
    (3)弓箭步滑行。助跑方法同前,起滑时一脚在前,形成弓步,滑至终点。
    (4)燕式平衡滑行。助跑方法同前,滑至中途两臂侧平举,俯身一腿后举,成燕式平衡 姿势滑至终点。
    (5)钻横绳滑行。助跑距离为7—10米,起滑时,一脚蹬地,两脚先后踏地冰上,滑至 离横绳(绳距冰面80—90厘米)两米处屈膝、弯腰下蹲,钻过横绳,以蹲踞姿势滑向终点。
    (6)横滑拾物。起滑方法同上,直立横滑离物(小沙袋、皮球等)两米处慢慢蹲下,拾 起物品,再直立横滑至终点。
    (7)双人滑行。两人互相携手(右手携右手,左手携左手,使之在体前交叉),共同在 冰上滑行。
    (8)冰上“列车”。参加活动的人排成一路纵队,第一人两手叉腰,其他的人用手扶在 前边人的肩上,或拉住衣服,组成一列“火车”向前滑行。滑行中,上体稍前倾,两膝微屈 ,并按排间人的口令做各种动作。如平蹲、起立等。
    2.“滑板”(脚滑子)滑行。足穿自制的滑板在冰上(或雪上)滑行;一脚支撑,另一 脚蹬地前滑。
    滑板有两种:
    (1)将2厘米左右厚、形状大小与鞋相同的木板前端向下削成斜面,并在前端拧入两根 短于2厘米的木螺丝钉,用来蹬冰。在滑板的底部,从前到后平行地钉两根粗铁丝,以利于滑 行;再在滑板前部两旁,各安上两只小皮套,两侧小皮套中各穿结实的鞋带,活动时,用鞋 带将滑板绑在脚上。
    (2)用木板做成形状、大小与鞋相仿的三棱体,前端向下削成斜面。用1根粗铁丝从前 到后钉在三棱体底部,再在前端拧入两根短于滑板厚度的木螺丝钉,在前部两侧各安上两只 皮套,滑板即告制成。
    3.打“冰爬犁”。爬犁用木板制成,长、宽40—50厘米,厚2厘米左右,底部嵌有两条 平行的铁片。人坐在爬犁上,用两支短“冰杖”在冰上(或雪上)支撑滑行;也可站在爬犁 上,用一支长“冰杖”支撑滑行。还可坐在或趴在爬犁上,不用“冰杖”支撑,从有坡度的 冰雪滑道上向下滑行;还可以通过一定距离和助跑后,迅速趴在爬犁上,在冰面或平整的雪 地上滑行。1980年,哈尔滨市太平区举办全区中、小学校冰爬犁比赛会,有4000多人参加比 赛。
    4.打“冰猴”(冰尜)。“冰猴”,即冰上陀螺,是一个用木或铁、铝等金属制的圆锥 体,一般高4—6厘米,以鞭抽击使之在冰面或坚实的雪地上旋转。有的冰猴体侧开有小孔, 旋转时嗡嗡有声。鞭制作简单,一根长40厘米左右的细木杆前端扎上一根40厘米左右、小手 指粗细的绳子或布条即可。打冰猴活动可比冰猴旋转前进“远”,或比旋转时间长,或2人不 停地以鞭抽击冰猴,使双方冰猴在旋转中相撞击,被撞停止旋转倒地者为负。冰猴倒地前, 可继续抽击。
    佳木斯等地打冰猴活动有所创新。(1)在2米宽、8—12米长的冰道上,两端各有一个5 0厘米宽、用两块砖头隔开的“冰猴门”。参加比赛的两名儿童分别站在两端。双方冰猴旋转 后,裁判人员发令比赛开始,两人抽击冰猴前进,先射进对方“冰猴门”的为胜。(2)若干 儿童的冰猴旋转后,裁判人员发令比赛开始,被撞停止旋转的为败,获胜者得1分。最后以得 分多者为胜。
    打冰猴技术高超的人,可以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冰猴顶端,用力、快速旋转冰猴, 使之开始旋转,然后以“足踹”代替“鞭抽”,加大冰猴旋转的力度和速度;并可使冰猴在 坡度不大的冰面或坚实的雪地上上下旋转。
    打冰猴,是“打陀螺”活动被移植到冰上的一项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打陀 螺”在地上进行,是中国极为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省内少见。
    5.拉网捕鱼。足着滑板的冰上游戏。将参加滑冰活动的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以 7、8人为宜。一队为“鱼网”,另一队为“游鱼”,在冰场内“拉网捕鱼”。游鱼进入鱼网 无法逃出包围圈者即算被捕,并参加网队。拉网捕鱼继续进行,直到游鱼全部落网为止,然 后两队互换位置。 (见附图)
    二、雪上活动
    《北史.室韦传》载,北室韦绕吐纥山(在今大兴安岭地区)而居,气候最寒,雪深没 马,惧陷坑骑木而行。《魏书》、《隋书》有同样记载。今之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都擅长于滑雪。很早以前这些民族就把滑雪作为狩猎和交通的一种手段,脚绑自制的长5尺左 右的滑雪板,手持长杆在雪上滑行。
    黑龙江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积雪期长。古代居民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或引入“ 骑木而行”的雪上滑行的方法。证之史籍,距今至少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滑雪活动在民 间流传推广的同时,雪上爬犁等其他雪上活动和游戏也在民间产生和流传推广。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牡丹江地区出现现代滑雪运动,参加者多为日本人和俄国侨民 。传统滑雪活动在猎民和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滑雪运动得到重视推广。民间传统的雪上活动成为少年儿 童喜爱的冬季户外活动,被列为小学校冬季体育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并在活动方法、规则等 方面有所创新发展。
    1.滑雪民间滑雪所用的滑雪板,大都以水曲柳等质地坚韧的木材制成。板长1米左右, 宽10—15厘米,厚5毫米左右,前端翘起。猎人所用的滑雪板多用带毛的兽皮包住底部,以减 少滑行中的阻力。雪杖用细木杆制成,高与胸齐,下端削尖,滑雪者以雪杖支撑在雪上滑行 。
    2.堆雪人比赛小学校中,将参加堆雪人比赛的儿童分成若干组,每组5人。各组备有小 煤块两块、铁锹1把、小脸盆(或小水桶)1只。比赛开始后,各组迅速将雪滚成直径1米左右 的大雪球和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雪球各一个,用作雪人的身体和头部,然后5名儿童依次分别 为雪人安装眼、耳、鼻、口和为雪人加冕(用脸盆或小桶),这时雪人即告堆成。最后,以 最先堆成雪人且质量好的组为优胜组。
    3.雪球投准从“打雪仗”发展而成。在雪地上画条投掷线,投掷线前12一20米处,立有 4个1米高的标靶。参加雪球投准的儿童分为人数相等的2—4个队,各队成一路纵队面对标靶 站在投掷线后的投掷位置上。活动开始后,各队排头用雪球投向标靶,然后立即站到本队排 尾,由其他人依次投掷。最后,以掷中标靶多的为优胜队。投掷雪球时身体不得越过投掷线 。
    4.雪地“冰球”
    20世纪20年代,现代冰球运动,由哈尔滨的俄国侨民传入黑龙江地区后,不几年雪地“ 冰球”就在民间少年儿童中传开。
    这项活动,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无规定。器材大都自制,用一根1米 左右长带拐把的木杆或树枝做“冰球”杆,用一圆木块或冻土豆当“冰球”,用两块砖头分 立于两边为球门。通常穿上“滑板”打球。
    1959年,哈尔滨市道外区育民小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土冰球”活动。用滑板代替冰鞋、 小橡皮球代替冰球,利用冰场或踩实的平整雪地当冰球场,自制球拍、球门。这种“土冰球 ”活动在市内小学校中得到推广。
    五六十年代,雪后,在城市中一些僻静的街头巷尾,常有儿童打雪地“冰球’。“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城市行人、车辆逐年增多,这项活动已不多见。
    5.雪上飞车(“单腿驴”)
    这是在雪上或冰上滑行的一种器材。底盘用木制成,40—50厘米见方,厚2厘米左右。底 盘正中,立有一根40厘米左右长的细木柱,底盘下面正中,贯穿前后嵌上一根铁条。另以木 、竹制成约50厘米长的“雪杖”一副。滑行时蹲踞在底盘上,两腿夹住中间立柱,以雪杖支 撑滑行。可在高低不平的雪地或冰面上滑行,并可跳越小沟。此项活动,过去多见于嫩江、 黑河等地区,如今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