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马 球
唐朝时期,靺鞨族在今黑龙江省东部建立的渤海国(698—926)有“击毬”(打马球)
活动。渤海臣服于唐,唐时盛行于军中和上层社会的“击毬”活动传入渤海后,流行于上京
龙泉府(今宁安县东京城)等内地,边境地区也常有“毬马之会”。渤海马球活动主要在上
层社会和军中开展。公元822年(渤海建兴四年、唐长庆二年),渤海政堂省左允王文矩出使
日本,与日本马球队进行打球表演,其精湛的球艺赢得彼国人士的赞赏。日本嵯峨天皇观赛
后写有《早春观打球》诗一首,描述称颂比赛的场面。
辽、金两朝称打马球为“击鞠”(鞠即球)。据《辽史·肖孝忠传》,辽国统治者主张
以打马球习武,马球盛行于军中。《金史·礼志》载,金承辽俗,重五(端午节)、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和重九(重阳节)行拜天之礼,君臣于鞠场行射柳、击毬之戏。
《金史·礼志》并载有关于“击鞠”的一些规定:马球场上设球门,在木板墙上开孔成
门,加网为囊。球门有单门与双门之分,单门立于球场南端,双门分立于球场两端。鞠杖(
毬杖)长数尺,下端如“偃月”(类似现代曲棍球杖)。球圆形、中空,大如拳头,以质轻
、坚韧的木料制成,并涂以红色。比赛双方人数相等(多少不限),共争击一球,击入网囊
者为胜。1185年(金大定二十五年)5月,金世宗从中都燕京(今北京市)回上京会宁府巡幸
期间,与臣僚在皇武殿打马球,并准许士人观看。金代,马球已推广到民间。
元、明之际,马球在民间流传。黑龙江地区是否继续开展,史无记载。到清代,马球失
传。
1958年8月,黑龙江省组建省马术运动队,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马术比
赛。马术队内设12人的马球队。1959年、1960年,省马球队先后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马球
比赛和全国马术马球锦标赛。1965年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