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水、戏水
黑龙江地区多江河,游水活动历史悠久。赫哲、鄂伦春、锡伯等民族自古打猎、捕鱼,
擅长游水。赫哲人还在水中作各种游戏:潜入水下猎物,捉迷藏或在浅水中赛跑。
旧时游水有以下几种游法:
“狗爬”,也称“狗刨”。俯卧水中,头部露出水面,目视前方。两手在水中同时扒水
,两脚交替在水面打水,以推动身体前进。这种游法容易学,但速度慢,费力大,难持久。
“甩水”。两臂交替从体侧出水,向前插入水中,往后划水。头部及身体姿态、腿部打
水动作与狗爬同。
侧游。侧卧水中(右或左),头露出水面。两手在水中划水,两脚交替在水中作水平摆
动。
“漂洋”。仰卧水面,两手同时或交替由前向后划水,两脚交替在水中上下摆动,或屈
膝,两腿膝盖露出水面,两脚同时或交替踹水。
踩水。立于水中,脚尖朝下,两脚前后摆动,两手压水,上体同时作轻微的垂直摆动。
技术高者,踩水时两臂抱于胸前,或两手手指交叉相握抱于头顶或枕于脑后。
“扎猛子”。即潜水。在水中潜游时,两手同时划水,两脚交替上下打水。
少年儿童游水时,常群聚戏水。
打水仗。2人或多人立于水中,以一掌或双掌朝水面击水,用溅起的水花相互击对方的头
脸。以被打得睁不开眼,无还手之力为负。
坚睛蜒。一般在水深及胸的江河边,两手撑底,头朝下倒立,两腿出水,伸直劈叉或并
拢。竖晴蜒类似今之花样游泳。
水而仰卧、俯卧。全身放松,仰卧水面。双臂微曲,平放于两侧水面;或两手手指交叉
相握,枕于脑后;或曲臂两手于胸侧出水,掌心相对。双腿微屈,分开,半悬于水下。偶以
上体轻微晃动,支持身体上浮。俯卧,入水前,深吸一口气。全身放松,俯卧水面,头、背
半沉水下,手、脚自然垂悬水中。
翻筋斗。入水前深吸一口气。双手抱头或抱膝,在水中作前滚翻或后滚翻。
水下憋气。站立水中,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头埋入水下,或全身入水。多人比赛时,
参赛者在水中围成一圈,按裁判(轮流担任)口令进行,以最后出水者为胜。
水下寻物。先由裁判(参赛者轮流担任)将一物或石块放在一指定的范围不大的水面下
,参赛者在水边排成一行,裁判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后,参赛者深吸一口气,头扎入水中寻找
,以先得者为胜。
打水漂。亦称“打漂”或“漂水花”。打水漂者立于岸边,将小瓦片或薄石片撇向较静
的水面,抛物顺着抛出的方向在水面上时起时落地漂行,激起一串水花。技术高的可使抛物
在水面跳跃10来次。打水漂比赛,一般比跳跃次数,也有附带比远的。
戏水一般在水不太深的、流动缓慢的砂石底清水中进行。
二、举石锁、石担
举石锁、石担是古时的举重运动。民国时期,省内民间有举石锁、石担活动。1957年齐
齐哈尔市民族体育表演大会上有举石锁表演。“文化大革命”前,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内备
有石锁、石担等器材,供游人活动。
石锁形似古铜锁,用石块凿成,中间有锁把,一般重三四十斤。活动方法一般有:1.直
臂举:单手将石锁提离地面,轻微摆动后从同侧肩的外侧直臂举起石锁;或双手同时各举一
锁。2.抛抓锁:两脚分立,上身微屈,从两腿间将石锁提离地面,轻微摆动后向上抛出,并
于锁落地前用手抓住。3.抛接锁:直身,将石锁上抛,随即屈臂用肘接锁;左右手可轮流进
行。抛接锁中,有正抛、反抛、胯抛、背抛等抛法及肘接、手接、指接、肩接、头接等接法
,抛接花样很多。可由两人对抛对接。
举石担,民称“墩轱辘”。石担通常用一根长8尺的榆木棍插于两扇等重的石磨中央孔内
做成,般重五六十斤,可举可舞。举有单、双手抓举、挺举、推举、双足蹬举,舞有手花、
项花、头花、腰花等,即使石担在手心上、脖梗和肩上、头顶上、背上及围绕腰部疾速转动
,耍出多种造型舞花。
五六十年代,省内有人会表演以下几种花样,举石锁中的“鲤鱼打挺”:一手一脚撑地
,另一手4指插入锁把,迅速将锁翻转、举起;“拧锁链”:提锁竖立,用力一转后松手,随
即以4指插入锁把握锁,并反复进行;“夹包笼(袱)”:提起锁一抛,使其一端抵住腰部,
另一端以手掌顶住,随即猛一挺顶住另一端的手掌疾速朝上举起石锁,使与肩平,并反复进
行;“托雀笼”:一手抛锁,另一手随即以大、食、小3指托住;举石担中的“顺风扯旗”:
单手抓住石担一头,令与肩平,使之随人作圆周运动。
省内举石锁、石担活动,“文化大革命”后濒于不传。
三、扔砂袋
砂袋,以帆布等厚布制作,有方有圆,内盛细砂,一般重15—25斤。活动方法有自扔自
接、两人对扔对接和多人扔接。花色、动作有体前扔接、转身扔接、翻身扔接、背箭式扔接
、换手转身扔接、背后换手扔接及腋下扔接、穿档扔接、抬腿扔接等。
四五十年代,齐齐哈尔等地有扔砂袋活动,“文化大革命”后濒于不传。省内扔砂袋主
要有以下几种玩法:“黑狗钻裆”:多人扔接,一个以单手抓住砂袋平扔给另一个,此人以
单手接袋,迅速转身、弯腰,从两腿间扔给第三人、第四、第五人……,如法接扔,直至最
后一人,或中途砂袋落地;“泰山压顶”:自扔自接,单手将砂袋抛向空中,砂袋落向头顶
前以单手抓住砂袋中部,不使落地,并反复进行;“猴顶盔”:自扔自接,以单手高抛砂袋
,落向头顶前单手握拳托住砂袋中部,使之悬于头顶,并反复进行。
四、拔河
拔河始称“牵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原为水军以篾编成的竹缆钩牵、拖拉船只的
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隋、唐时期传入民间,失去其原有性质,成为体育娱乐活动。唐
代,“牵钩”被改称“拔河”,民间称之为“俗戏”。唐时,拔河器材改用麻绳,宋以后一
直在民间流传。
黑龙江地区何时有拔河活动,无史料可考。民国时期,省内各县举办的运动会中大都设
有拔河比赛。1947年5月2日,哈尔滨铁路局举行纪念“五·一”劳动节运动会,有几百名铁
路员工参加拔河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机关、工厂、企业举办的职工运动会和
野游活动中多有拔河比赛。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部分县农村中开展拔河活动。
近时,拔河一般用二三十米长的粗麻绳,在宽约3米、长30米左右的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
。场地中部设一3米宽的河界,人数相等的双方成一路立于本方河界内。拔河绳中部系一标记
,并使之位于河界正中。裁判员1、2人,主裁者立于河界中部。比赛开始前,双方人员面向
河界,双手握绳;比赛进入高潮时,场上气氛紧张,在旁观赛的双方人员往往有亲身参与之
感,情不自禁地同声呐喊,为本方加油助威。
五、摔跤
中国民族形式的摔跤,是在原始社会狩猎和奴隶社会部落间相互争夺兼并中产生、发展
起来的,其后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项活动以角力、
角觝、摔胡、相扑、争交、摔跤、撩脚等名称出现,世代流传,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黑龙江地区蒙古、朝鲜、满、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族都有本民族传统的
摔跤活动,摔法不一,各有特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黑龙江地区农村青少年中盛行中国民
族形式的摔跤,即抢跤,多在地头休息或夏日游水上岸休息时进行。抢跤,俗称抢着摔,开
摔前,二人身体互不接触,弓身撅臀,伺机抓住对方,手脚并用,抢先进攻。身体任何部位
被摔着地为负。另有“支驾子”摔法,即二人各以双手互相攥住对方上臂运用推、拉、抡、
扭、压和足绊等技、战术摔倒对方。禁止搬腿,或抱身体其他部位。
六、爬杆(竿)、爬绳
爬杆、爬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
战国时,已有攀缘矛戟之柄的技艺表演,称“扶卢”。秦汉时扶卢发展为“寻橦”(亦
称“缘橦”),即在竖立的木杆或竹竿上攀缘及表演其他技巧。爬杆方法一般有二。其一手
脚并用。两手交替攀缘,两脚同时交替蹬杆或两腿夹杆。其二,两手交替攀登,两脚悬空。
自古,入山行猎、采药的人多用爬绳的办法,攀登悬岸峭壁;会武功的人常借助于“飞
抓”(长绳前端系一铁制爪形抓手)攀越高处。爬绳,后来演变为健身娱乐活动,爬绳方法
一般与爬杆同。
爬杆、爬绳活动,黑龙江地区自古有之。山区少年儿童自小以爬树摘果、掏雀蛋为乐。
近时,城镇公园及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中大都设有爬杆、爬绳器材。爬杆所用杆一般为木
制或用金属管制作;爬绳所用绳一般为粗麻绳或铁链。这两种器材大都被固定在木制或金属
制的架上。
爬杆、爬绳比赛一般有两种:一是比速度,在同一距离内以先爬上顶端为胜;二是比耐
力,以连续反复爬的次数多(爬的距离远)为胜。
七、狩猎
狩猎俗称打猎,是一项包括跑、跳、爬山、涉水、投掷、射箭或枪击等综合性体育活动
。旧时即有骑马行猎者。
黑龙江地区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自古以狩猎为主要的谋生手段;锡
伯、柯尔克孜等民族历史上都以狩猎为生;满族承袭其先民女真族之传统,历史上亦精于骑
射、狩猎。宁安县满人农历十月皆臂鹰走狗,逐捕禽兽。
民国年间,省内山区、半山区猎民增多。东北沦陷后期,规定每年9月1日至翌年5月末,
准许民间行猎。30年代末,牡丹江铁路局中建有狩猎协会,有会员80人,常组织会员去东京
城、镜泊湖地区及鸡西、密山等地行猎。
60年代前期,哈尔滨市举办3次全市职工狩猎比赛,在市郊及外地打野鸭、大雁等野禽。
后来由于省内森林被大量采伐,野禽野兽减少,国家对入山行猎规定趋严,狩猎费用提高,
狩猎作为健身娱乐活动,参加者逐年减少。
八、射箭
射箭,在中国历史上即为狩猎和作战的一种手段。射箭作为一项健身娱乐活动,只是近
几百年,特别是枪炮等火兵器出现之后。
黑龙江地区先民肃慎族远在公元前2155年(帝舜二十五年)即向华夏部落大联盟首领帝
舜贡献弓矢(据《竹书纪年》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十一年),肃慎派使者向中原地
区的武王贡“楛矢石弩”(据《孔子家语》载)。辽、金有射柳活动。黑龙江地区的满、赫
哲、蒙古、柯尔克孜、鄂伦春、锡伯、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历史上都精于骑射,至今仍
有一些民族保留射箭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少年儿童中有用自制的小弓箭练习
射箭。制作简易弓箭一般用毛竹片或具有一定弹性的树枝(刮去树皮)火烤两端使微曲做弓
,用动物筋为弦,用拇指粗细、质坚而直的树枝削尖其前端为箭。
射箭比赛,一般比射程远或射的准。
九、拍皮球
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中、小学校中开展拍皮球(小橡皮球)活动。东北沦陷时期,这
项活动逐渐衰退。1963年10月,齐齐哈尔市举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有拍皮球比赛。
拍皮球有多种拍法:单人拍或2人拍(2人同用1球);原地拍或行进间拍;原地单人单手
连拍、转身接拍、绕膝接拍、双手交替连续拍、原地2人对拍、2人转身对拍等。
拍皮球比赛一般比连续拍球次数和拍球跑速度。拍皮球活动今不多见。
十、踢行头
踢行头,源于古代之“蹴鞠”(古代足球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蹴鞠是兵家训练士卒的
一种手段,秦汉时期蹴鞠的军事性质逐渐有所改变,至隋唐已成为一项文化娱乐活动,盛行
于宫廷、民间。宋、元、明、清诸朝沿袭不衰。唐代以前,蹴鞠所用的“鞠”,即球,是以
熟过的兽皮为球壳,内充填柔软、有弹性的毛发、棉花等物制成;宋代改用气球,即在皮制
的球壳内放入充气的猪、牛膀胱作胆。
清末和民国年间,今黑龙江省富锦、依兰等县学堂中有踢行头活动。行头即球,有用皮
壳内充以实物制成,也有用猪膀胱充气为球胆的,20年代后期大都使用小橡皮球。踢行头主
要是踢高或相互对踢。
近代足球运动于20年代传入黑龙江地区后,踢行头活动逐渐绝迹。
十一、踢毽子
踢毽子亦称踢箭子,由古代足球“蹴鞠”演变而成。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与隋、
唐,历宋、明、清、民国而不衰,技艺随时发展,代有高手。本世纪30年代,关内部分省、
市举行规模较大的踢毽比赛。1935年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踢毽被列为武术比赛中
的一项。
20世纪初,哈尔滨、富锦等市、县小学校中开始有踢毽活动。民国、东北沦陷时期,踢
毽作为一项体育游戏在省内中、小学校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踢毽被列为中、小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之一,开展广泛。1980年起哈尔滨市将踢毽作为中、小学生比赛的一
个项目,到1985年,共举办4届全市中、小学生踢毽比赛。
1982年,中国体育工作者对踢毽活动进行整理改造,规范场地器材,制订比赛规则,并
改称“毽球”。1984年3月,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全国体育竞赛项目。翌年,召开全国毽球锦
标赛。1985年12月,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工业公司举行职工毽球比赛,有12支代表队
参加。
毽子大都自制。旧时一般以布或皮缝裹铜钱为底盘(毽托),底盘中央固定一、二根半
寸多长的鹅毛管,管内插一束公鸡毛或布、纸做的缨。近时有用圆形金属片或大纽扣为底盘
,用塑料布做缨。毽上插缨,作用有三:其一,美化毽子,提高踢毽活动的艺术性、趣味性
;其二,加大毽子的体积,使其活动中目标明显,便于捕捉;其三,提高毽子在活动中的稳
定性,及降低其升降速度,便于完成各种动作。
踢毽,有单踢(个人踢)、对踢(2人踢)、集体踢(多人踢);可原地踢,也可走踢。
省内常见的踢毽方式有单踢和对踢。基本动作有盘踢(脚内侧平踢)、拐踢(脚外侧踢)、
蹦踢(脚尖踢)、磕踢(膝盖踢)。踢毽比赛,个人赛一般比规定时间内完成同一花样的数
量或比花样难度加数量,集体赛一般以踢同样的花样累计量多的一方为胜。
十二、踢布口袋
农村妇女中有参加此项活动者。布口袋内装砂子或豆粒、谷物,拳头大小,系4尺左右的
细绳一根。活动中手提绳,原地单脚连续踢,或两脚轮踢,或边走边踢。
50年代末“大跃进”期间,省内有些农村人民公社在中老年妇女中开展踢布口袋活动。
1958年,在嫩江县海江人民公社红星生产大队召开的黑龙江省农村体育现场会上,有几十名
中老年妇女集体表演踢布口袋。
十三、跳绳
跳绳,是一项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尤其是少年儿童中的传统体育活动。
民国时期,省内部分城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跳绳活动。富锦县中学校于1927年建立后
,在每年举行的校庆体育运动会中设有跳绳比赛。东北沦陷时期,跳绳作为一项体育游戏在
中、小学生中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跳绳活动在省内少年儿童中普遍开展。1963年10月,齐齐哈尔
市召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有跳绳比赛。哈尔滨市于1980年将跳绳列为比赛项目。同年
,全市有141所中学校和223所小学校举行跳绳比赛。1981年11月及1984年12月两次举办全市
中、小学生跳绳比赛。80年代前期省内许多中、小学校举办跳绳比赛,跳绳花样不断发展。
跳绳比赛,一般分单人、双人、3人以上集体跳。单人跳有:正(向前)摇绳或反(向后
)摇绳单脚(另一腿屈膝提起)跳或双脚跳,正、反摇双脚轮跳,正摇2次双脚跳(双摇双脚
跳),向后两手交叉摇绳双脚跳(编花跳),正摇绳双脚轮换行进跳,计时(半分钟、1分钟
)单人跳;双人跳有:计时(半分钟、1分钟)一人带一人(两人相对或朝同一方向而立)双
脚跳或双摇双脚跳;集体跳有:正面或反面上绳双脚轮跳,计时(3分钟)7人花样跳(2人
摇绳,5人作“8”字形跳)。
旧时跳绳用棉、麻绳或草绳,近时多用市上出售的两端带柄的锦纶绳。单人、双人用短
绳,长2米左右,手指粗细;多人用长绳,一般5米左右。
十四、跳皮筋
跳皮筋亦称踩跳,是近代兴起的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为少年儿童,特别是女孩子所喜爱
。省内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
跳皮筋所用皮筋为具有弹性的细橡胶绳或用橡胶圈串成,一般长四五米。旧时,通常使
用一根皮筋,近时,多将连结在一起的两根皮筋拉成长方形或三角形。通常由2人牵直或套在
2人下肢或身体的相同部位,使与地面平行。因时代与地区的不同,跳法也不尽相同。参加此
项活动大都3人以上,一般有单人、双人或多人跳。基本动作有跳、挑、勾、踩、跨、碰、摆
、绕、掏压、踢等,并运用这些动作编排成组合动作,跳出多种花样。
跳皮筋以下肢动作为主,配合以两臂及上体的前后侧倾。省内一般在7个高度上进行,即
皮筋与地面距离由低到高依次为:与脚脖、膝部、腹下、腰部、腋下、肩上、头顶同高,跳
皮筋者在不同的高度上跳出不同的组合动作。也有在3个高度上进行,即第一高度,两臂自然
下垂拉皮筋;第二高度,将皮筋举起与肩平;第三高度,一臂上举拉皮筋。
十五、跳格子
国内,因开展的地区不同而称谓各异,有称“跳框”、“踢框”,有称“跳方阵”、“
跳房子”,也有称之为“踢瓦”的。
清末,省内今富锦等县学堂中有跳格子活动,当时作为一项游戏。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
,一直在中、小学校中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跳格子活动开展广泛,参加者多为女
少年儿童。
跳格子在地面上进行。在地上划等面积的方格若干,边长一般四五十厘米。40年代前通
常为5格,右3、左2;右下起依次为第一、二、三格,左上为第四格,其下为第五格。第四格
上有一半圆圈,跳格者入第四格后,可进内以双脚着地休息。五六十年代有8格或9格者。前
者,排成两行,由右下向上,转左依序编号;后者,排成3行,由下向上编号:右行为第七、
四、六格,中行为第一、九、二格,左行为第八、三、五格。第一格下有半圆圈,称之为“
锅”,为起跳处。参加活动的通常三五人,每人备有一只内装砂、豆等小布口袋,一般经猜
拳后定出先后次序。跳者由第一格开始,将口袋投入第一格内,然后边单脚跳,边以支撑脚
踢袋进第二格、第三格……,直至最后一格跳回起跳处。接着,依次向第二格、第三格……
投入口袋,每次均按上述规定跳踢口袋至最后一格跳回起跳处。跳九格者,须越格或斜线跳
踢。跳踢中,口袋压格边、出格或脚踏边出格或两脚着地,均为犯规,由下1人上场跳格。最
先跳完所有格子的为胜。获胜者接着“盖房子”,或称“建家”。即背对格子,朝头后扔口
袋,投中的格子便成为此人的“房子”,下次跳踢入此格子时可以双脚站立踢出口袋,而别
人跳踢时不得入此格内,如“房子”在第四格,必须从第三格将袋直接进第五格,然后大跳
一步,身体越过第四格至第五格。
70年代,哈尔滨等地兴起另一种跳法。共9格,第一、二、三、六格由下至上排成一行,
第四、五格并列于第三格之上,第七、八格并列于第六格之上,顶端划一半圆圈为第九格。
活动方法基本同上,惟(1)布口袋只投入格中,而不跳踢,待回跳至该格子时拾起,跳回起
跳处。(2)跳单格,以单脚跳,逢并列双格,两脚分开同时跳入两格内。(3)口袋投入第
九格,跳至并列第七、八格时转身,从背后拾起口袋跳回。
十六、打弹弓
这项弹射活动,主要流行于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城市,参加者多为少
年儿童。
“文化大革命”前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打弹弓活动盛行,很多学校校舍的窗玻璃
被弹弓打破。“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复课后,不提倡学生打弹弓,这项活动濒于不传。
弹弓由弓架和弓弦组成。弓架包括弓柄和弓臂,两只叉状弓臂与弓柄顶端相连。弓架多以拇
指粗细、质地坚韧的带杈树枝或粗铁丝制成。柄长10厘米左右,臂长视两臂夹角大小而定,
角小,则臂长。弓弦由胶皮条和皮垫制成,将两根宽2—3厘米、长度相等的胶皮条的一端分
别固定于两弓臂的顶部,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一大小适宜的长方或正方形皮垫的两侧(穿入两
侧小孔内)。弦长大于两臂顶端之间的距离。弹子,用泥丸小石子或黄豆等。活动时,将弹
子置于皮垫中部,左手握柄,右手拇、食两指夹住皮垫中的弹子,并向后拉弦,拉到一定程
度松手,弹子便离弦飞出。打弹弓比赛,一般比打的准。
十七、滚铁环
省内,多用废木桶铁箍为环,用一根柄长2尺左右、前端成U形、由粗铁丝制成的钩推动
铁环在地面上滚动。人随环走,可快可慢,可转可跳,可沿规定的路线或简单的图形发圆形
、8字形滚动。活动中,环与钩可时离时合。这项活动的参加者为少年儿童。20年代,今依兰
等县学堂中已有开展。
滚铁环可用来比滚动持续时间长、滚进距离远,也可比沿规定路线或图形滚动质量高。
十八、打尜
清末民初,今富锦等县小学堂中有打尜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牡丹江、嫩江
、黑河等地区有所流传,今不多见。尜以木制,圆柱形,直径约1厘米,长10厘米左右,两端
略尖。打尜场地利用空地或打谷场、运动场。活动前,在场地一端挖一深3—4厘米、宽10厘
米左右小坑。活动开始,打尜者将尜置于坑口,使尜前半截悬空于坑上,然后用一根长50厘
米左右的细圆木棒轻击尜的前半截,使尜一头朝上弹起,再猛击一棒,使其飞向前方。以尜
落地点距坑口的远近分胜负。
也有将尜置于砖头上,使其前半截悬空,或将尜平放于地上,用棒击打其前半截,使之
弹起。也有尜被打出后,打尜者立即弃棒,双脚并拢,向前方跳去,直至尜落地为止,最后
以跳的远近决定胜负。
十九、撇镖
即将小块瓦片、薄石片或土块向远处、高处撇去,是一项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古老的投
掷活动。旧时,流传于省内城乡,今已濒于绝迹。
撇镖一般在水边、地头、山间等空旷地方进行,可以比撇的远、高或准。
二十、斗拐
斗拐亦称“撞拐”,是一项在少年儿童中流行的体育游戏。参加者蜷起一腿,以两手抓
住小腿、脚掌,使膝盖突出。活动开始,2人以另一脚支撑跳跃,相互以膝盖撞击,被撞倒地
或双腿着地者为负。斗拐讲究顶、压、撞、躲、闪等技战术。可多人对抗。
二十一、跑“狗”
多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狗”以人代。活动开始后,狗上体前倾,双手扶膝,藏头而
立。参加跳狗者从狗后依次跑动,至狗前以脚踏跳弹起,双手扶狗背支撑跳过,失败者接替
为狗。下一轮跳时,狗稍抬身,手扶大腿,增加跳越难度。随后各次轮跳的高度递增,直至
为狗者直身多数人不能跳过为止。跳狗,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进行。
二十二、骑“马”战
骑“马”战,是一种以人代马的斗力游戏,为少年儿童所喜爱。2队对抗,每队由2人或
4人组成。4人队,3人为马,1人在前做马头,2人在后各伸一手搭马头肩上为马背,前者两手
从背后与后2人的另一只手手指交叉相握为马镫;1人骑坐于马背上当“骑士”。2人队,1人
为马,另1人骑坐于此人肩上当骑士,为马者双手在胸前抱住骑士双腿。两队战斗中,骑士可
以推、拉、扭、摔、顶、压等动作使对方落马,为马者可以脚绊、钩、缠对方,使马解体。
骑士落马坠地或马解体为负。
二十三、骑竹马
流传于儿童中的一项古老的体育游戏。儿童以细竹竿为马,骑于胯下,手持一端在较平
坦的场地上奔跑取乐。常三五成群,互相追逐。汉代已有这项活动,唐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
。
省内,俗称骑竹马为骑林秸,因儿童大都以高粱秸为竹马。旧时,农村中盛行骑竹马游
戏,特别是新谷登场后;近时,不多见。
二十四、对背
2人背靠背站立,彼此双手在身后相挽,轮流将对方背起,使之仰面朝天,可原地反复进
行,或边背边向同一方向移动。
对背,多在少年儿童中开展。
二十五、对拉
较力活动,流行于青少年中。2人对立,两脚前后分开,前脚脚尖相抵,同用右手或左手
相握,同时用力后拉,脚步被拉朝前移动者为负。
对拉,可多人进行擂台赛。
二十六、扳腕子
又称掰腕子、掰手腕,是青年人,特别是农村青年喜爱的较力活动。
扳腕子,2人对抗,双方同用右手或左手较力。方式有3:一是对坐于桌旁,两手相握(
拇指交叉),胳膊肘紧贴桌面,小臂自然抬起,双方同时用力内扳,以对方手与小臂被扳倒
,贴于桌面为胜。扳腕中,胳膊肘移动为负。二是相对站立,两手相握,两臂伸直相扳。三
是两人俯卧于地面相扳。
二十七、拉钩
多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是一种较力游戏。2人相对而立,两脚前后分开,用中指或食指
互相钩在一起,同时用力后拉。手指被拉成直钩者为负,或手指被攥疼痛难忍认输者亦为负
。
二十八、撅大头
多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是一项锻炼臂力的体育游戏。2人参加。甲两脚分开站立;乙仰
卧地上,双手手指交叉抱于脑后,两脚穿过甲裆部,脚尖钩住甲臀部,同时收腹挺胸。甲俯
身,双手抱住乙两大腿根部,用力上提,将乙身体从地上撅起。2人轮换进行。
二十九、撅锄杠
农民多在地头休息时进行这种锻炼臂力的活动。以一只手攥住锄杠的一端,锄杠的另一
端着地,胳膊伸直与锄杠成一直线,用力撅起锄杠,使与地面平行。臂力超群者可以食、中
两指抓住锄板,将锄扛撅起。
三十、顶锄杠
较力活动,亦称抵锄杠,流传于农村,多在地头休息时进行。2人相对而立,两脚前后分
开;同以右手或左手各攥住锄杠一端,胳膊伸直与锄杠成一直线,同时用力相推顶。脚步移
动,或胳膊弯曲为负。
三十一、弹玻璃球
儿童多爱以此为戏。黑龙江地区40年代已有流传。玻璃球直径1.5厘米左右,五色斑烂
。此项游戏在地面上进行,参加者2人以上。玩法,通常有2:其一,输赢球。在地上划一长
方形,格内两短边中点连线上按参加人数挖若干稍大于球的小坑,坑距半米左右,并由右向
左编号。参加者各将一枚玻璃球置于坑内,然后,背对格向前方三四米处的起弹线弹球,视
球距起弹线远近定起弹顺序,近者先。首先,从起弹线后向长方格右下方格外弹球(球入格
为犯规,由下家弹球);接着向格内第一坑弹球,将坑内玻璃球弹出格外,则此球归己所有
,并按此规定继续向以下各坑弹球。弹而不中,或已球留在格内,则由下家弹球,坑内玻璃
球全部被弹中,这一局即告结束,下一局重新开始。其二,当“皇帝”。在一直线上挖若干
小坑,有多至9坑者,坑距1米左右,并由下向上编号。最上边一坑围以方格(通常三四十厘
米见方),格边宽、深约1厘米。距第一坑2米左右远处划一起弹线,如前述方法决定起弹顺
序。开始,从起弹线往第一坑弹球,进坑,则继续往第二坑弹球,并按此规定继续弹坑。弹
进所有坑者为“皇帝”,此时,可向邻近已球的其他球弹击,如击中,可继续弹击其他的球
,如未击中,则由他人继续弹坑。凡被皇帝击中的球称“死球”,不能再弹。活动中另一或
更多的皇帝出现,便形成相互弹击的局面,最后剩下一人为优胜者。往最上边的坑弹球时,
如球落进方格边沟内,停弹,由他人弹球。
六七十年代,此项游戏在城乡小学校中十分流行,近年少见。
三十二、打

击
参加者大都为男童。40年代,黑龙江地区已有开展,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今不多见。
“攧击”(后称P),旧时多为由纸折叠成的方形纸片,约2寸见方,近时,大都为市上
出售的正面贴有彩印中国古代人物头像的圆形薄纸壳,直径四五厘米。参加此项游戏通常三
、五人,玩法,有攧有搧。
攧:通常先由参加者各拿出若干P,并将其正面朝上摞成摞,然后经猜拳定出攧P顺序。
或是每人多少不限,由本人决定;P握于手中,大家在同一时间亮出,事前相互保密,多拿先
攧。活动开始,攧者大都立姿,以右或左手拇指与其余4指夹住此一摞P,掌心向下,于胸前
将其攧于地面,或是将其向墙壁或树干砸去,使之跌于地上,被攧翻转的P,即为攧者所有,
剩下的P由下家依前法接着攧。如此轮流进行,直到此一摞P全部被翻转为止,然后进行新的
一轮。
搧:每个手持一P,高举过头,使之坠于地面,然后经猜拳定出搧P顺序。搧者手持一P,
俯身,将P搧落于地上一P之旁,如此P被翻转,即归其所有,并继续搧向他P,否则,由下家
搧P。被搧翻转的P由搧者取走后,原主立即补投一张。如此轮流进行,直到兴尽。搧P活动中
,决定先后次序尚有一法,即按每人所出的P其正面彩印的人物年代的先后,先者为前。
三十三、欻嘎拉哈
欻嘎拉哈,在黑龙江地区满、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族中已成习俗。相传金代女真
族儿童中已有抓嘎拉哈游戏。民间开展此项游戏较晚,活动器材、方法与满族的基本相同。
满语称猪羊鹿狍等动物的足腕骨为“嘎拉哈”。满族旧时对嘎拉哈之四面冠之以“真”
、“诡”、“骚”、“背”等名称,后称“真(珍)儿”“驴儿”、“壳(坑)儿”、“背
儿”。旧时,多将嘎拉哈用火烤成棕黄、酱红色,近时多以红、绿等色涂于各面。嘎拉哈大
都自制,近年,哈尔滨等城市中有私人出售成付(4枚)嘎拉哈者。
欻嘎拉哈,旧时多为妇女、儿童,近时大都为女少年儿童。三四十年代以前,多在农历
正月春节期间进行此项游戏。玩法,主要有弹、有抓。
弹:每人拿出同等数目的嘎拉哈,通过猜拳定出先后次序,称大家、二家、三家……。
弹嘎拉哈者将参加者拿出的嘎拉哈抛撒于炕上或其它平面上,嘎拉哈出现4种不同的面。先将
“真儿”拾出,然后以同一种的嘎拉哈相弹击。弹中,捡出其中一枚;弹出“真儿”的捡出
相弹的两枚。相弹时,碰弹其它嘎拉哈即称“坏了”,由下家接着弹剩下的嘎拉哈。如此轮
流进行,最后以捡得嘎拉哈多的为胜。
抓:每人备一称之为“码”的用作上抛之物,旧时,多用铜钱串、石球,近时多用小布
口袋(内装砂子、豆粒等)或嘎拉哈。抓嘎拉哈者将每人所出的嘎拉哈捧于双手,轻抛使之
撒落于平面上,然后以右手将码抛向空中,并于码落下前迅速以右手抓起相同面的嘎拉哈,
或成对,或三枚、四枚,而后再以右手接住码。如此往复,抓到的嘎拉哈归己。有失误,如
错抓、碰撞其它嘎拉哈、手中嘎拉哈掉出或未接住码,由下家轮替抓剩下的嘎拉哈。最后以
抓得嘎拉哈多的为胜。
欻嘎拉哈,尚有以下玩法:游戏开始前,参加者每人任选一“面”。将码抛起后,抓起
与自己所选择的相同面的嘎拉哈;或是向上抛码后,将嘎拉哈翻成自己所选择的面,翻后再
抓。其它规定同前。
三十四、钓鱼
钓鱼亦称垂钓,是中国民间一项极为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据考古学家对浙江余姚河姆
渡出土文物“骨刺鱼钩”的考证,垂钓在中国的历史追溯到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当时人
类谋生的一种手段。春秋战国而后,垂钓被视为雅事,历代士人及隐逸者中,多有喜爱垂钓
者,并留下很多吟咏“垂钓”的传世诗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钓鱼作为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受到黑龙江地区男性中老年的喜爱,
夏秋季节沿江河、湖泊、水库等地区,临流垂钓者逐年增多。
1982年,哈尔滨市举办全市退休职工钓鱼比赛。黑龙江省于1984年8月成立省钓鱼协会。
1984、1985年,有14个地、市及52个县成立钓鱼协会。哈尔滨市钓鱼爱好者寇金生、王志成
、张明发起成立“哈尔滨北方钓鱼协会”,发展千余名会员。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市
举办全市钓鱼比赛。
1985年6月,在哈尔滨市举行全省钓鱼比赛,有15个地、市和哈尔滨铁路局代表队参加。
比赛包括团体总分、个人单尾重量和个人总重量3项。
日本国《钓鱼周刊》杂志社社长小西和人率领的钓鱼代表团于1984、1985年两次来黑龙
江省垂钓。1985年6月,在加格达奇地区呼玛河钓获两尾哲罗鱼。哲罗鱼在日本民间传说中称
为“梦幻鱼”,是一种极少见到不怕寒冷的名贵鱼。代表团将哲罗鱼藏入冰箱,运回日本展
览。
1985年,省钓鱼协会在哈尔滨市郊区兴建养鱼池1处,供钓鱼比赛使用。
省内旧时使用的钓竿为竹制一节竿,近时多用竹制3—5节多筒插式活动竿,一般长三四
米。哈尔滨等大城市有从日本国进口的高级钓具出售。价格昂贵,民间使用者尚少。旧时渔
线用麻、丝线或弦线,近时改用锦伦(即尼龙)渔线。浮标,俗称浮子。旧时大都用两三根
长2寸左右的粗鹅毛梗做成,近时多用“散子”浮标,即将鸭、鹅羽梗割切为黄豆粒大小,穿
入渔线,联成一串。
三十五、放风筝
风筝别名纸鸢、纸鹞。古人在纸鸢上安一竹笛,风吹笛响,有如筝鸣,故又名风筝;其
后,有在大型纸鸢上安一竹弓,用麻丝或丝线编成弓弦,风吹弓弦即呜呜作响。弦窄而薄,
上涂桐油等油脂,使之变硬,也有用薄胶皮作弦者。
黑龙江地区民间流传有“杨柳儿生放风筝”之说,每年春暖后,各地城乡都有放风筝活
动,放飞者多为青少年儿童。宁安县旧时风筝活动盛行,每年农历二、三月间各式风筝竞相
放飞。民国年间,县城内外几家画匠铺参与风筝制作,并相互争奇斗艳。
进入80年代,城市中出现有组织的风筝放飞比赛,风筝制作工艺及放飞技术不断发展。
1985年齐齐哈尔市举行全市首届职工风筝比赛。哈尔滨市于1982至1985年举办4届风筝比赛。
1984年2月全市首届中学生风筝比赛中,有100多只风筝放飞,内有造型新颖美观的“火箭”
、“卫星”等新作品。同年3月第三届全市职工风筝比赛,有7区、2县的120多件作品参加放
飞,内有147米长的200节蜈蚣风筝。
风筝比赛大都按“扎、糊、绘、放”4个方面进行评比,一般设一、二、三等奖。也有设
组织奖、表演奖的。风筝骨架以竹片或细竹扎成,上糊棉纸或布、绢,再按风筝的式样进行
彩绘。要求:扎骨架做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上下吃风相当;糊骨架做到整体平整洁净;彩绘
做到符合风筝式样的要求,近观真实生动,远眺形象清晰;风筝以线牵引,放飞要求做到能
依风向、风力调整提线角度。旧时,风筝的牵线大都用棉、麻制成,近时,有用尼龙线牵引
。
省内风筝有鸟类、龙类和图案类3类,有各种式样的风筝4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80年代
前期新作品。
省内风筝很少有发出声响的装置。
三十六、打秋千
春秋时期以前,秋千活动已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民族中开展。秦汉以后,原为宫廷之戏的
秋千活动在民间流传发展,唐宋最为兴盛。
黑龙江地区满、赫哲、朝鲜、柯尔克孜等民族皆有打秋千习俗。打秋千在朝鲜族妇女中
更是盛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秋千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广泛。省内各地公园及中、小学校
多设有秋千架。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中都有秋千比赛。
旧时,秋千架以木质横梁和两根立柱构成。横梁中间悬挂两条粗麻绳,下端以蹬板连接
。农村多悬绳于横出的粗大树干上。近时,多以铁管制作秋千架,以铁链为绳。活动时,双
手各握一绳,坐于或双脚立于蹬板上。有单人荡和双人荡。比赛一般比荡高。
三十七、登高
中国古代称登山为登高。古人在狩猎中爬山越岭是必备的本领,后来出现带有禳灾或娱
乐性质的登山活动。重阳节登高习俗始于东汉,唐宋而后盛行于中原等地民间。
黑龙江地区鄂伦春、锡伯、柯尔克孜、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族自古以狩猎为主要谋
生手段,均善于爬山。
20世纪60年代前期,山区及近山区在职工、学生中开展登山活动,响应毛泽东关于在群
众中倡导开展做操、打球、爬山、游水等各色各样体育活动的号召。齐齐哈尔国营华安机械
厂,70年代起每年春秋季节,常以科室、车间为单位组织登山比赛。80年代,牡丹江、合江
等多山地区在离退休人员中组织开展登山健身运动。1984年在佳木斯市登山比赛中,有300多
名老人参加。
三十八、郊游
郊游亦称野游,多在春日进行,与清明节前后“踏青”活动同为民间习俗。
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学校每年春季大都组织师生郊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郊游活动盛行。学生、职工大都由学校、单位统一组织。活动内容多样,一般兼有文
娱、体育两方面的活动,如游泳、爬山、划船、拔河、下棋、打扑克牌、打麻将牌及游戏等
。
三十九、下五道棋
参加这项棋类游戏的多半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棋盘由纵横各5道直线组成16个方格、2
5个交叉点。2人对弈,每人各执5枚棋子。棋子置于本方底边交叉点上,一般经猜拳后轮流走
子。当一方2子与对方1子走成一直线,且两端无其他棋子的,对方棋子便被吃掉。其中一方
无力抗衡时为负。
60、70年代城市中常有人在街头巷尾划地为盘对弈,且有围观者,80年代后已不多见。
四十、下成龙棋
成龙棋又称五子棋,参加此项活动的多为青少年学生。2人对弈,使用围棋棋具,双方轮
流下子,以先在直线或虚线(斜线)上将5枚棋子排列成一行,且中间不间断者为胜。下成龙
棋讲究封、堵、逼等有利于本方成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