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军事操练中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摔跤比赛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将参加者进行编组、配对。参赛者规定为男性,不
分老、少,不限地区、体重、人数。摔跤手的服装“单特格”,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黑
色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缘镶着铜钉(部落酋长的摔跤手镶的是银钉),后背心中间
饰有圆形银镜或吉祥的图案。腰系由红、蓝、黑色绸缎做的“希力布格”(围巾)。下身穿
肥大的摔跤裤,外边套上绣有动物或花朵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胫部套上绸制彩条“景
嘎”,景嘎标志参赛者在摔跤比赛中曾经获得的名次(类似奖牌)。
赛前,摔跤手排成两行,每行头选手两手叉腰,其他选手两手搭于前者肩部,一面跳跃
,一面唱着随口编的歌进入赛场。跳跃的步伐和姿势大都模仿鹰和狮,跳跃的速度由慢而快
,姿势由低而高。摔跤手绕场一周后席地而坐。比赛开始,场上歌手拉起马头琴或四弦琴,
高唱“请战歌”。获胜者,以慢跑或轻跳等“欢快步”出场。
比赛多用单淘汰制,不限时间,失败者不许再上场。不得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
部位着地均为失败。对参赛选手都发给奖品,前3名奖品丰厚。在古代,摔跤优胜者被称为“
巴图鲁”(英雄)。
摔跤是朝鲜族男子中最流行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项目。朝鲜族摔跤比赛分为儿童、少
年、壮年3个级别。参赛者以3米长的一根用麻布或白布制成的腿绳围在腰际和缠在右侧大腿
上,并束一条长1.5米的布腰带。比赛开始前,双方以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右手搂住对方
左肩,从背后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紧抓对方腿带。裁判员发令后,双方一起迅速站起,猛
摔对手。无时间限制,以摔倒对方为胜。比赛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部或拳
头伤及对方,故意使对方受伤者要受到警告,无视警告则令其退场,不准参加比赛。场地成
圆形,直径3米,用沙子铺成,另加直径50厘米外圈作保险区。中央部分的沙层厚度在50厘米
以上,周围的沙层不少于20厘米。在室内则铺以草垫,长宽都在8米左右,并用白色标志围成
保险区。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对优胜者(冠军)奖给黄牛1头,运动员骑牛绕场,观众鼓掌
祝贺。
鄂伦春族的摔跤主要有两种姿势,一是两人互相抱腰摔,一是两人腰上扎上皮带,彼此
用手互相抓住皮带摔。有时也练“躺着摔”、“绊脚摔”等。
达斡尔族的摔跤有“拽腰带”和“薅肩头”两种。“拽腰带”是双方拽住彼此腰带后开
始比赛;“薅肩头”是双方揪住彼此肩头衣服后开始,两种摔跤均有勾、绊、背、晃、旋、
踢、抬等多种技术动作,以倒地者为败。摔跤能手被称为“大力士”。
赫哲族青壮年男子喜欢在江边沙滩上进行摔跤比赛。两人光着上身,双手互相把住对方
肩膀,使用肩、臂和腰的力量狠摔对方,三战两胜,败者退场,胜者再战。另一种摔法是互
相搂腰,摔倒后在沙滩上翻滚,以最后压在对方身上为优胜。
居住在讷河县的鄂温克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传统的赛马、狩猎活动濒于不传,
摔跤一直盛行不衰。儿童放牧时喜欢在草地上摔跤。遇有节日都进行摔跤比赛。鄂温克族的
摔跤技术很高,齐齐哈尔鄂温克族摔跤运动员涂吉昌,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最轻量级摔
跤第三名。
清代以来,锡伯族儿童和青少年都喜欢摔跤运动。有支跤、抢跤和抱后腰摔等多种摔法
。支跤,双方互相以两臂搭肩支架,然后开摔。倒地者为失败,二人同时倒地为平跤,往往
连摔三跤才决出胜负。抢跤,两人在场内面对面站立,裁判下令开摔后,双方各找对方弱点
,抢先下手。抱后腰摔,是强者对弱者的摔法,强者先让弱者从后面抱住腰,然后开摔。
二、射箭
满族的射箭比赛场地设在平整地面上,长、宽各40米,两侧及箭靶后方设有能确保安全
的警戒线。靶为10环,中心环直径为8厘米,其余各环依次递增8厘米,并以不同颜色区别之
。靶离地1米高。
射靶距离依照男(青、壮、老、少)、女不同身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米,有射击起点
线。裁判员待报靶员发出准备好与隐蔽好的信号后即发令开始比赛。参赛者必须在指定时间
内射出规定的箭数,一般规定于10分钟内连续射出5支,然后统一查记射中环数,射中环数多
者为胜。比赛中,只要拉弦击发,不论箭射出与否都算1次。
蒙古族以木为弓,弦由牛皮筋制作,箭由木杆做成,头部安一三角形扁铁,箭尾扎根鸡
毛。箭靶由5种不同颜色的毡牌制成,靶心是活动的,箭射中靶心后就自动掉下来。比赛分力
量性比赛和准确性比赛两项。力量性比赛是以拉弓力量的大小来决定胜负。准确性比赛有两
种,一是骑射,在骑马疾驰中射靶,每一骑手射3次,以中靶环数多少定名次;另一种是立射
,有一定的距离,以中环多少决胜负。
射箭是早年赫哲人狩猎必备的一种技能,流传至今,仍在青少年中流行。
(见附图)
以竹作弓,削柳木为箭杆,上安铁箭头。弓的大小,随人而定。在森林中选择一排树木,每
棵树上削掉一块树皮当箭靶。参赛的青少年在距靶50到70步远的起射线上排成一行,按口令
一齐发射(每人一个靶,箭上写有姓名),然后互相检验中靶情况。规定五射三胜,或七射
五胜,以中靶多的为优胜。也采用由每个人单射的比赛方法。
达斡尔人所用的箭靶用毛毡制作,在靶上画圆圈为“环”。弓用桦木、榆木制成,中间
把手两边内侧刮削成扁平直至末端。用于征战或猎大兽的弓,有两层弓木片粘合而成。箭用
硬质的树条为杆,前端安上铁尖或骨制的箭镞。箭尾嵌上两排对称的雕或鹰的羽毛。
射箭比赛多在祭敖包等公众集会上举行,分骑马射与立地射两种,射中靶上圆圈中心的
为胜。
还有一种射法叫“一马三箭”,即骑马驰过箭靶时进行的速射,已失传。
锡伯族擅长骑射。锡伯族儿童从小练射箭,兄弟间常进行轮射比赛。如今,在黑龙江地
区的锡伯族人中射箭已经失传,但儿童还喜欢把竹片弯成弓,把高粱秸或树枝削尖当箭射。
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历史上射箭是必备的一种生产手段。弓,用带有自然弯的树木制
成。主要用两种木材,一是落叶松,一是山核桃,用水煮之使之弯。弦,用狍子或

子的皮
筋制成。箭,用松木细杆做箭杆,箭头用铁制成,或把木杆削尖,杆的后端扎根羽毛翎。靶
,用树木等实物。鄂伦春族儿童从小摆弄这种弓箭。开始用小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
用大型的,地上、马上都练。鄂伦春人虽已使用枪支,但射箭活动仍保留下来。
三、赛马
蒙古族赛马时,近者方圆50公里内,远者百公里以外的牧民,都驱车乘马前来聚会。比
赛人分男、女、老、少,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项目分赛快、赛走、赛颠3种,距离
长、中、短不一。赛快距离30—70华里,最少5华里。赛走和赛颠除比赛速度外,还要看技术
。参赛者头缠彩巾,或戴骑士帽,扎着彩色腰带,脚蹬蒙古靴,身穿蒙古袍。马的鞍辔和笼
头都以彩绸装饰。赛马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颜色的彩旗,观众都汇集起点和终点。比赛开始
,骑手们一字排开站在起跑线上,号角一吹响,便飞身上马,扬鞭策马疾驰,以先到终点为
胜,奖品优厚。发奖前,举行赞马仪式。先用鲜奶或马酒洒向取得第一名的马头上,然后高
唱赞马的颂词,并给马披上红绸,最后才给骑手发奖,骑手则以蒙古族的礼节赠发奖人“哈
达”。旧时,大都奖给优胜者一匹全马鞍马或一头黄牛。
达斡尔人每逢节日或重大集会都举行赛马,把赛马看得很重,赛马获得的优胜,视为最
高荣誉。比赛分两种,一、大跑,赛速度,通常赛距为2—3里。二、颠跑,比耐力,赛距长
。
锡伯人喜欢赛马,赛骑术,赛速度,能降服烈马者被视为英雄。今天农村的锡伯人仍然
喜欢骑马,儿童则喜欢把树条或秫秸跨在腿裆下当马骑。
鄂伦春人狩猎中离不开马,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儿童在一起玩时常赛马;族人别后重
逢时也要举行赛马。
牧区的鄂温克族儿童,7岁就学习骑马。赛马是鄂温克族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的主要内容。
“敖包会”是鄂温克族早年的宗教节日,每年4至6月间举行。敖包会上要祭敖包,在供祭品
时,先要赛马,各氏族都选出优秀的青年骑手和骏马参加比赛。比赛中,有的骑手并在马上
做出各种惊验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敖包会已被“那达慕”所代替。
四、打秋千
朝鲜族妇女中盛行秋千活动。
秋千架的高度无统一规定,一般在10米左右。在秋千架前的一定距离处竖起两根竹竿,
高度5米,两竿顶端连接一条长绳,绳中央系上一串铃铛。比赛中,以碰铃铛次数多者为胜。
比赛分单人荡、双人荡两种。秋千架为木制,或将粗绳两根相隔半米左右分别系于横出的粗
树干上,下端以踏板连接之。
每年谷雨过后,气候转暖,赫哲族少女在大门框或大树上挂上秋千架,作荡秋千游戏,
传至今日已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比赛项目。比赛分坐、立、卧3种姿势,以荡的花样多、动作熟
练灵巧优美为胜。
柯尔克孜族的“秋千”有其独特之处。在两副约3米高固定于地上的三角架中间,搭上3
股套马的缰绳,下垂离地约20到30厘米。每次活动由两人参加,每人的腰背部搭上股缰绳,
相对而立,手臂展开扶住缰绳。两人和双脚一齐踏在另一股缰绳上。先由一方用脚蹬地,使
绳子悠荡起来,然后轮流蹬地,秋千便越荡越高。秋千下面还放一些手绢等物品,技术高的
能在活动中拾起,并用来抛打对方取乐。柯尔克孜族的妇女喜爱这项活动。
五、滑雪
鄂温克人冬季身背猎枪,牵着猎犬,脚蹬滑雪踏板,穿行在大兴安岭雪深没膝的林海雪
原中追逐野兽。儿童七八岁时就穿上滑雪踏板练习滑雪。每年2月由部落的头人主持举行滑雪
比赛。
鄂伦春人擅长滑雪。滑雪板用桦木或樟子松制成,板宽18到20厘米,长约2米。板有厚有
薄,深雪中用厚板,雪层薄用薄板。滑雪板用皮筋绑在鞋底上。撑杆,用没有节子的柳木等
制成。杆长按身高确定,底部削尖,或安上铁尖。
赫哲人的滑雪板以木制成,长约150厘米,厚约2厘米,踏板前头翘起,后跟成圆形,底
部略为鼓起,中间钻有两个圆孔,穿上狍皮带,用来系在脚上,并用木作杖支撑滑行。滑雪
比赛场地一般选择相对的两个山头,距离约2至3华里。从一个山头滑降下来,再滑上另一个
山间,以先到者为优胜。也有在雪地上比赛速度的,距离临时商定,以先到达终点为胜。赫
哲族有不少滑雪好手,1985年全国滑雪比赛有3名赫哲族运动员代表黑龙江省参赛,分别在5
公里和10公里竞赛中夺得第三、四、五、七名。
六、滑冰
锡伯族人的滑冰是传统的简便滑冰。一是不用任何工具的打“滑溜”。先有一段助跑,
利用冲力,双脚在冰上向前滑去。身体可面向正前方,双脚齐进;也可双脚一前一后,身体
略斜,可立、可蹲或立蹲交替。二是借助于工具的滑法。一种是蹬“冰滑子”,在一块同脚
等大的木板中部顺着钉两根粗铁丝,做成冰滑子,把冰滑子放在冰上,一只脚踏上,另一只
脚蹬冰向前滑行。快蹬时,蹬脚可以长时间抬起,称“打单脚儿”。或是把两只冰滑子绑在
双脚上,两脚交替蹬冰(雪)滑行。另一种是撑“冰车,在一块约1尺半见方的木板背面平行
地钉上两根长1尺半、宽和高各1寸的木方子,再在两木方的中央各钉上一根1尺半长的粗铁丝
,做成“冰车”,另外,做两把冰钎子,把2尺左右长的木棍下端削尖,或钉上尖端锋利的钉
子,人坐在冰车上,双手用冰钎子撑着冰面或雪地滑行。
达斡尔人有滑冰的传统。冬季在江河冰面或浇冻的冰场上,少年、儿童排成行打“滑溜
”,有立滑、蹲滑、跳跃滑等姿势。
七、游水
锡伯族渔民水性好,传统的游泳方法有“搂鼓泡儿”、“打仰颏儿”、“踩水”、“扎
猛子”、“抓底凫等”等。
每年从端午节开始,达斡尔族的男人、妇女,三五结伴到江河中游泳,有仰泳、踩水、
“扎猛子”、“狗刨”等姿势。
夏季捕鱼之暇,赫哲族青少年常逆水或顺水进行各种姿势和距离的游水赛,如仰泳,自
由泳,以先到达终点为胜。也有结合捕鱼挡亮子、潜入水底作业时进行潜水比赛。由亮子头
人裁判,以潜水时间长和压的亮子又快又好为优胜。
八、划船比赛
鄂伦春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桦皮船是捕鱼和交通工具,也用来进行划船比赛。
桦皮船宽约1米,高约半米,长5—6米,以桦树皮拼成,用松树油溜缝。桨用一快木板制
成,两手握桨,左右划动。桨的边削薄,入水无声。
比赛方法,一是顶水赛,有一定的距离;二是过河赛,1人1船,快者取胜。
快马子赛,即划船比赛,是赫哲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以桦木做骨架,将桦树钉在帮上做成桦皮船,船体轻便灵活。比赛距离不限,有逆水和
顺水之分。除用桨划船外,还有用柳树插在船上为帆,借助风力行驶;也有自做手摇小木轮
划水,称为跑风划船赛。
九、颈力比赛
鄂伦春和达斡尔族青少年喜爱这项活动。
两人对坐,双腿蹬直,两足相抵,两人的脖子上套上一条皮带或布带。比赛开始,双方
两手各自抱在自己的胸前,或按在双膝上,脖子用力往后拉带。臀部离地,或绳子中线偏向
对方为输;腿弯屈者犯规,犯规3次为输。
这个项目,已被列为省内一些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但未形成统一的规则。
十、打球
曲棍球在中国开展只有近10年的历史,但在黑龙江省莫力达瓦旗的达斡尔人中类似曲棍
球的“博玉阔”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节日或冬闲季节都举行比赛。博玉阔所用球大小与
网球相似,达斡尔语称“坡列”,有木球、毛球、火球三种。木球是用杏树根旋制而成,毛
球用牛毛为材料制成,火球是用生长于桦树上已硬化了的白菌疸制成,在球上穿通数孔,填
进松明或其他易燃物,点燃后可在夜间打球。
打球用的木棍底部带有曲勾,大都用一根细柞木制成,长约3尺。
参赛的两队,每队6至10人。每队设守门员1人,其他人为前锋和后卫。场地两端设营门
。比赛开始,从场中央用曲棍打球开球。比赛往往很激烈,球被击中,飞鸣空中,容易伤人
,所以参加者大都是成年人。
1978年,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族曲棍球队,代表黑龙江省青年队作为中国第一支曲棍球队
在哈尔滨市迎战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巴基斯坦国家青年队。中国首次颁布的曲棍球竞赛规则
是由达斡尔族干部尹玉峰参照达斡尔族“博玉阔”的比赛规则拟定的。
柯尔克孜族爱打“牛毛球”。所用的球是用牛毛加工制成的,大小同小皮球。打毛球的
球板用木头做成,形状象镰刀。球门,2.5米高、3米宽,类似足球门,分别设置于球场两端
。球场,长40米、宽15米,场中央划有开球线。参加比赛的两队每队5人,包括前锋2人、中
锋2人、守门员1人。
比赛设两名裁判。比赛规定,一方打球出界,由对方发球。犯规,将球退后10米,6次犯
规,被罚出场,另换1名队员上场。比赛无时间要求,按照进球(打进对方球门)多少决定胜
负。
十一、踢球
锡伯族用熊的膀胱做球胆,以皮革缝成球套,球胆吹满气后就成了可以用来踢着玩的“
熊头”。踢熊头比赛人数不限。比赛规定,只准往高踢,不准踢远,“熊头”踢起后不准落
地,没有接好下落的“熊头”以致落地的判输一次,然后由输者重新发球,最后以踢得高、
输的次数少的为优胜者。
踢“熊头’比赛大都在冬季举行。“熊头”,也可以用头或胳膊肘子顶,花样很多,有
“鲤鱼打挺”、“浪子翻身”、“倒踢紫金冠”等动作。
踢“行头”活动在蒙古族中流传。
行头即球。起初用牛或羊的膀胱充气制成,后来改用皮子缝制以牛毛充塞其中,如今用
足球或排球代替。踢行头花样很多,单脚踢、双脚交叉踢、跳起用脚跟踢等等,类似踢毽子
。过去踢行头比赛只比高度,不作任何规定,直到1982年才制订比赛规则。在赛场内竖立一
根15米长的木杆,以木杆为中心划两个圆圈。其一直径为10米,另一直径20米。选手站在直
径10米的圆圈内,将球向上踢出,以高度及球落地距杆近者为胜。每人踢3次,取最好成绩。
朝鲜族青少年中盛行足球活动,踢法采取现代国际上流行的规则。朝鲜族古代足球活动
方法不详。朝鲜族极爱足球活动,遇有比赛往往全家前往观看。男孩出生,亲友多以橡皮小
足球为贺礼。踢球技术较高,黑龙江省足球队教练员、运动员多半来自朝鲜族。
十二、下棋
蒙古象棋,流传于黑龙江地区杜尔伯特草原上已有300年的历史。早期仅在王公贵族及喇
嘛等上层人物中流传,在牧民中开展只有100多年的历史。那达慕大会中,蒙古象棋为比赛项
目。
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在棋制与着法上有类似之处。蒙古象棋棋盘由纵横各9道平行线构成
64个小方格(古称罫),不设河界。双方各16枚棋子,王,后,8兵(古称卒),车、马、象
各2。棋子以形象区分,“王”蒙语“诺颜”,棋子形状是一塔形王冠,代表最高权位,受其
他棋子保护;“后”蒙语“奔思”,棋子形状是冕,相当于丞相或军师,如果丢失“后”,
棋便输了一半;“车”,棋子形状是两只连接的车轮;“马”,棋子形状是一个马头;“象
”,蒙语“特么”(骆驼),棋子形状是一驼峰;“兵”,蒙语称做“呼”(男孩),棋子
形状是古代兵士的头盔。着法:马走“日”字;象走斜路;车走直、横格;后威力最大,可
直走、斜走;兵每次走一格(后前之兵第一次可前进2格),斜角吃在前之敌子,攻入敌方大
本营后,可按棋手意愿变其为其他子力。
蒙古象棋比赛规定:一、双方开棋时,必须先走“后”前面的“兵”,进两格,意思是
已开战。二、“马”不能将死“王”,认为“王”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死在马蹄下。三、允
许任何一方把对方棋子全部吃光,要留1个兵,意思是不能斩尽杀绝。四、比赛分“大胜”和
“小胜”,“大胜”是一方大军攻入敌境,“王”接连被“将”(也叫连将法),最后被“
将”死;“小胜”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方吃掉敌方的“后”,意思是敌方已丧失指挥能力,
二是一“将”敌方即死。
蒙古族还爱下鹿棋。
鹿棋棋子用羊的髌骨做成。棋盘内直线、斜线交错,构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正方形。
棋盘的一端为尖山,另一端为平山。
鹿棋的布局:“鹿子”2枚,占据棋盘两端外线两山入口处。“狗子”24枚,有8枚占据
棋盘内据点8处。着法:执“鹿子”先走。只越一步来吃掉越位“狗子”,这时执“狗子”者
可补上1子,直至24枚“狗子”全部下完而“鹿”畅通无阻,不会出现被“狗”围困而死的局
面,执“鹿子”一方才算获胜。反之,“狗”步步为营,两个“鹿”被撵到两座“山”上,
使其不能再走,则执“狗子”一方获胜。
朝鲜族象棋历史悠久,但如今会下的青年人很少,濒于失传。朝鲜象棋的棋盘和棋子同
中国象棋,着法亦近似。朝鲜象棋中的“象”可照“用”字角过河,并充作进攻子力。双方
的“炮”不能互吃;如隔子打子时,当中隔一炮不能起打子及照“将”的作用。“士”的走
法与中国象棋不同,除斜走外,还可横走、竖走。未开局前,“象”、“马”的位置可互易
。
十三、拉地弓
满族的拉地弓比赛在长宽各5米的正方形平整地上进行。参赛者2人。先以抽签形式确定
2人比赛时的场上位置和手握木杠的位置,然后2人席地而坐,两足相抵,腿挺直,双手握住
同一根木杠。木杠直径一般在3至5厘米之间,长60厘米左右。比赛开骀,双方各用力往回拉
,以臀部先离地或木杠脱手的一方为负。三局两胜,第二局互换场地位置,如各胜一局,第
三局再抽签定位。比赛中,一方故意使双方的脚脱离者属违例,3次违例判负一局。比赛停止
时,不得突然松手,使对方受到伤害,违犯者取消其成绩。
鄂伦春族的扳棍活动与拉地弓近似。所用的棍直径约4厘米。比赛开始前,两人相对而坐
,双方两足蹬直相抵,两手握住同一根木棍。比赛开始,双方将木棍往自己的方向拉,以对
方臀部离地为赢,三局两胜。腿弯曲,判犯规,3次犯规判输。
这个项目已被列为省内各级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