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速度滑冰

第五篇 竞技运动

第一章 冰雪运动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的速度滑冰运动,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 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其它国家来哈的人员也逐年增多。他们当中的滑冰爱好者成立有滑冰 协会。1909年,哈尔滨曾举行过小型简单的滑冰比赛。位于道里药铺街的自行车赛车场(今 红星体育场)建成后,冬季浇成冰场(约有200米速滑跑道),对社会开放。俄侨民会开设的 南岗“札牙斯”(译音)滑冰场,晚间并有灯光照明设备,非侨民会会员亦可购票入场滑冰 。近代滑冰运动日渐兴起。
    东北沦陷时期,参加速度滑冰者以日本人居多,后来逐渐有中国人参加。1935年,哈尔 滨选派运动员参加在吉林举行的伪“满洲国滑冰大会”,郑亚兰以1′36″3成绩获女子500米 第一名,董跃廷以10′54″成绩获男子5000米第一名。
    1937年,哈尔滨曾举办过“全市滑冰选手权大会”。这一时期,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 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铁路学院等单位,也浇有自用冰场。南岗第十七小学( 今省博物馆院内),冬季浇有600多平方米的滑冰场,体育教师郑荣庭带领学生开展冰上体育 活动。牡丹江市在北山浇有1处滑冰场,该市园明小学、圣林小学、星辉小学、日本高女和朝 鲜小学每年冬天均浇冻冰场,开设冰上课。牡丹江铁路俱乐部有1个数十人的滑冰队。齐齐哈 尔市西大桥的大水泡子(今龙沙公园人工湖)为一处天然冰场,喜爱滑冰人都聚集到该处活 动。有些县城也开展有小规模的滑冰活动。1938年,呼兰县国民优级学校浇有冰场。当年冬 季在伪县政府广场举行全县首届冰上运动会,规模不大,只部分教职员和中学生参加。少数 学生穿简易冰刀参加比赛,多数学生做溜冰游戏。双城县每年冬季在教育局体育场(今人民 体育场)利用“机械井”浇冰场,有职员和教师、学生进行速滑和花样滑冰。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滑冰活动在黑龙江地区广泛开展。1948年,哈尔滨 团市委即在市青年俱乐部滑冰场举行全市滑冰比赛大会,参加比赛的不仅有学生,并有少部 分职工。1949年再次举行的全市滑冰比赛大会,仍为速滑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大、中学生30 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群众性的滑冰运动进一步广泛开展。1949年,齐齐 哈尔市团市委在电业局滑冰场举行首届全市青年滑冰比赛大会。同年,牡丹江市由市体育会 和团市委在东花园(今人民公园)联合举行第一次全市速度滑冰比赛大会。
    从50年代初期开始,各级学校根据省编体育教材的要求,把开展冰上活动作为冬季体育 课的主项,纳入体育教学计划。1950年,佳木斯市联合中学和师范学校率先开设了冰上课。 联合中学使用的器材是伪满遗留下来的不带鞋的花样刀和速滑刀。师范学校体育教师王占春 则组织学生把“冰滑子”用麻绳绑在鞋上代替冰刀。1952年,佳木斯市又有松江医专和农校 两所学校开设了冰上课。此后,随着滑冰器材的增加,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及 部分有条件的县城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冰上课。
    50年代初,黑龙江省即召开有以县为参加单位的滑冰比赛大会。凡有条件的县均开展了 滑冰活动,并组队参加比赛。其中,绥化县是开展冰上运动较好的县份,县中学学生金福顺 、康玉顺等,1952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东北区首届冰上运动大会,继而又代表东北区参加首 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连续创造优异成绩,成为荣获多项冠军的优秀运动员。
    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于1952年分别举行全省首届冰上运动大会。牡丹江市从1952年到19 54年连续获松江省冰上运动会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优秀运动员许明淑、柳明淑调入东北 区冰上集训队(后到哈尔滨体训班)训练。许明淑于1953年在哈尔滨市举行的全国冰上运动 会上获女子500米和1000米两项第一名,并以251.903分的成绩获全能第一名。哈尔滨、齐齐 哈尔、佳木斯市,于50年代也多次举行全市冰上运动大会。
    1955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在全国推行《劳卫制》的通知后,黑龙 江省体委会同省教育厅确定把速度滑冰列入冬季体育课,并列入《劳卫制》达标的重点项目 。牡丹江市规定各级学校冰上项目不达标的学生不能参加“三好”学生的评比。广大学生结 合《劳卫制》锻炼,参加滑冰活动的与日俱增。50年代末,全省有2/3的城市学校开展冰上 活动(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打滑溜、打冰猴、单腿滑子、简易冰刀等滑冰活动)。
    1955年,群众性冰上活动在各市、县普遍开展。哈尔滨市各级学校和部分工厂、企业共 浇有冰场197处,共建618个冰上运动队,运动员达9176人。松江五金厂赶制出4500副冰刀一 售而空。仅哈尔滨食品厂就为职工购冰刀99副。每天到南岗体育场参加滑冰的群众达1000人 次以上。1955年,齐齐哈尔市带锯厂(今黑龙江冰刀厂),制做出一批价廉的鞋是帆布做的 滑冰刀,以解决学校上冰上课的需要。
    1955年,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向全市发出《关于开展冬季体育活动的决定》,使全市 冰上活动出现热潮。市内各处冰场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滑冰爱好者。企业、机关、学校大部 分组织起冰上代表队,参加全市一年一度的比赛。
    1955年后,除省内各大专学校及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浇冰场开展各项冰上活动外,职工 冰上活动也开展活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市,有不少机 关和工厂、企业均建有职工速滑队和冰球队。1957年,哈尔滨市举行全市职工冰上运动会, 有16个产业体协的146名速滑及花样滑冰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省内各产业工会的职工冰上比赛 频繁举行。1957年,省第二机械工会(火星体育协会)在齐齐哈尔市举行了第二机械部所属 省内各厂参加的职工冰上运动会,有100多名男、女速滑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58年,哈尔滨市体委、市工会、市教育局、团市委和市中苏友协联合举办命名为“到 苏联共青城欢度春节”的象征性速滑接力赛(距离为1800公里),有15万人参加了活动。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参加冰上活动的人多、冰场多,被誉为 “冰上运动之城”。
    1959年2月,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大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 龙在接见参加全国冬运会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代表团团长时指出:“黑吉两省具备发展冰雪 运动的条件,你们要把冰雪作为重点来抓,下决心把冰雪运动搞上去,国家的冰雪任务就落 在你们黑吉两省的身上了……”从此,开展冰雪运动进一步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各市 、县每到冬季均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冬季体育活动领导小组,设立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广大青少年重点开展以滑冰为主要内容的冬季体育活动,使群众性的 滑冰运动,在黑龙江省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1959年冬,哈尔滨市决定开展“60万人冰上活动月”活动,并召开全市冬季体育锻炼誓 师大会。市委书记郑依平在讲话中提出:要使哈尔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冰上运动之城” 。大会向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兄弟城市提出了“广泛开展冰上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 进”的倡议书。当年,全市有82万多人参加冰上活动。其中有21万青少年参加了“速滑通讯 赛”活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有650名大学生参加了“冰上运动月”的速滑比赛。东 北林学院、东北农学院也都举办了“冰上运动月”活动。1960年1月2日晚,哈尔滨市举行了 有2000多人参加的冰上联欢会。
    1960年,牡丹江市浇冰场60多处,有4万多人参加冰上活动。太平路体育场、文化宫广场 的冰场,每天参加滑冰者数以千计。第四中学利用结冰的水泡子坚持冰上体育课教学,全校 所有班级都上了冰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范广玉积极钻研冰上技术,长年坚持冰上业余训练, 为市、省培养出很多速滑运动员。优秀运动员王淑援就是由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1960年, 齐齐哈尔市浇冰场80多处,市体育场、龙沙公园人工湖天然冰场,每天挤满滑冰的人群。全 市参加滑冰活动的青少年和职工、解放军战士达10万人。
    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省内的群众性滑冰活动放慢了发展速度(19 61年,哈尔滨参加冰上运动的仍有40万人)。各市及部分县一年一度的冰上运动会仍在举行 ,有些学校也举行有冰上运动会。
    1963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后,群众性冰上活动,由城镇发展到乡村。在绥化、海伦、讷 河、密山、肇东、望奎、宁安、双城、宾县、五常、嫩江、爱辉、龙江、富锦等县,有些农 村中、小学也开展了冰上活动。一些青年社员也成了冰上活动的参加者。省体委在1963年的 工作总结中指出:“入冬以来,冰上活动在全省各地普遍展开,参加活动的人数比以往任何 一年都多。”
    1964年和1965年,群众性的冰上活动在全省各地持续开展。1964年并开展了坚持过冬的 优秀基层运动队(包括广播体操过冬和优秀滑冰队过冬)评选活动。一大批学校和工厂的基 层运动队坚持冬季训练,受到了奖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的滑冰活动中断。
    1970年,冰上活动在部分市、县开始恢复。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和体 育开展较好的县份先后有了冰上活动。哈尔滨市有5万多人参加冰上活动。其中,中、小学生 占90%以上。南岗体育场、红星体育场和车辆工厂、电缆厂、哈铁一中等单位浇了冰场。牡丹 江一中、二中、五中、七中、朝中、立新小学浇冰场,恢复速滑业余训练。1972年全国冰上 集训(实际是比赛,其中包括冰球、花样滑冰)在牡丹江举行。观众天天爆满,每天有几万 人观看比赛,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1972年的全省体育工作会议,重新强调速滑是群众体育和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重点项目 。要求各级体委会同教育部门重点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领导,尤其注重冰上活动的开展。
    1978年,根据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高速度发展体育事业”的精神,全省体育工作会 议作出了在全省大搞群众性冰雪活动的决定。同年10月,省体委、省教育局、省卫生局、省 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6单位向全省发出《大力开展冬季群众体育活动》的联合通知,在通 知中附有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集体评比方案》。在评比条件中包括领导重视, 发动群众广泛参加,自力更生制做土冰刀,浇冻冰场,上好冰上课,加强业余训练等。
    1979年,省体委等6单位又发出联合通知,提出在全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要求在全省城镇中的300万中、小学生,要有1/3上冰雪活动。从此,黑龙江省的群众性冰上 活动便围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使全省滑冰运动进入新的发展 时期。
    在全省范围内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进 一步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1979年,“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通知发出后,省委书 记李剑白、副省长李瑞亲自去齐齐哈尔冰刀厂了解生产简易冰刀和原材料供应情况。哈尔滨 市委书记文敏生、市长王化成在全市上冰雪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恢复哈尔滨“冰上运动之城 ”的美称,并表示把冰雪活动纳入市政府的工作日程,市委书记姚学融并多次带领市体委干 部到基层检查冰上活动情况。齐齐哈尔市委第一书记陈俊生亲自过问、检查冰雪活动。全省 各地、市、县先后成立冰雪活动领导小组。嫩江、绥化、松花江、黑河、佳木斯、牡丹江、 鹤岗、鸡西、大庆、双鸭山等地、市都由主管文教的专员、市长担任冰雪领导小组组长。一 些地、市并以政府名义召开“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动员大会、誓师会和评比奖励会等 。
    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伊始,省体委、省教育局共同采取了7条措施。其中,包 括由省体委支出8万元购买冰刀发到重点基层单位,另外支出2万元补贴50所业余体校,其中 冰雪项目占50%。在业余体校项目布局中突出冰雪项目,在1105名学员中,冰雪项目的学员占 44.9%。
    1979年,群众性冰雪活动,从城镇到农村,从学校到企业和街道,形成热潮。全省人工 冰场数达1678处,参加冰雪活动的青少年110.7万人,有冰刀(包括简易冰刀、土划子)12 0820副。其中,哈尔滨市参加冰上活动的近12万人(超过原定的10万人的指标),有冰场12 5处,冰刀16940多副。齐齐哈尔市为12所中、小学校投资1.2万元解决了冰具,全市有冰场 84处。鸡西市有80%的学校开展了冰上活动,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学校开设了冰上课。牡丹江地 区的冰上活动出现了“面广、人多、冰场多”的新局面。全地区冰场增加到518处,上冰人数 达15万多人。其中,密山县有人工和天然冰场109处。绥化地区上冰人数突破50万人。全省有 近1/2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冰上体育课,有近1/3的学生参加了冰雪锻炼。宁安县19个农村 公社,达到社社有冰场,校校有冰上活动。林口县城地处“七高八低一面坡”,便利用人工 平整场地浇修冰场。县第三中学,在县领导重视下,借推土机平整场地,30多年来第一次浇 了冰场,举行了首届冰上运动会。双城县城内中、小学校都浇了人工冰场;周家公社中学自 建校以来,第一次有了冰场。冰场剪彩时,校内外红旗招展,锣鼓齐鸣,燃放鞭炮,几百名 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滑冰比赛。
    在群众性冰雪活动热潮中,省内各地采取“以土为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的办法, 积极解决冰具和冰场问题。有些市、县利用地方小工业、校办工 厂,甚至动员铁匠炉等单位生产简易冰刀。鹤岗矿区水源缺乏,有些学校靠“夜战”或由学 生用脸盆端水浇冰场。齐齐哈尔市全福小学发动学生每天上学时自带5块统一规格的“冰砖” ,经过多日聚积起来铺好,在上面浇水冻成111.12米的冰场。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发动团员 献工,利用工厂的边角废料制作1万多副土冰刀。望奎县农机厂、第二中学校办工厂,生产3 000多副冰划子,除本县需要外,还支援了兄弟县。哈尔滨、牡丹江、鸡西等市也生产了简易 冰刀。伊春林区的一些学校利用废带锯条制做土冰刀。松花江地区召开“土器材”现场会, 推广经验。1979年,全省县级以上部门投入冰雪活动经费达93.6万元。鹤岗矿务局拨给学校 买冰具经费达32万元。
    1980年,开展全省性的上冰活动评比奖励活动。在各地、市评比的基础上,被省评选为 先进地、市的有牡丹江、绥化、嫩江、松花江、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和齐齐哈尔铁路局 。
    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批转了省体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继续开展“百万青少年上 冰雪”活动的报告》。
    1982年,为迎接第五届全国冬运会在黑龙江省举行,省体委等单位又向全省发出《关于 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千万公里长滑”的联合通知》。要求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中平均 每人滑行10公里,共计1000万公里。评比条件为4项17条,按条件打分。重点要求城镇中、小 学上冰雪人数由30%增加到50%,开设冰上课的由30%增加到40%,能独立滑行的由50米距离提 高到100米。
    根据省体委等有关部门的通知精神,各地、市体委等有关部门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动员、 部署,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冰上滑行比赛活动。哈尔滨市召开了“长滑”活动动员大会,并开 展了哈尔滨——北京计里程长滑活动。鸡西市也开展了鸡西——哈尔滨象征性长滑活动。齐 齐哈尔市有14万人参加了长滑活动,滑行里程220万公里,并举行了“人人都滑冰”、“千里 长滑”等速滑赛。牡丹江地区开展了“北国少年爱滑冰”活动,嫩江地区开展了“北国少年 冰上锻炼月”。齐齐哈尔市对学校浇冰场采取奖励制度,从1981年起,每年学校浇一处冰场 ,奖励5—30副冰刀。全市冰场数1980年为148处,到1984年上升为230处;榆树屯镇从1980年 开始出现家庭冰场,到1985年春,家庭冰场达30处。昂昂溪区举办过三届家庭冰上运动会, 共有108户、300多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头站村的杨景纯连续几年在自家院内浇冰场,他家4个 子女都是学校速滑代表队员,他家因开展冰上活动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模范体育家庭,并 代表黑龙江省模范体育家庭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表彰奖励大会。
    1983年,由省体委、省教委组织工作组通过对全省冰上活动的检查,评选出15个地、市 、县(区)为冰雪活动的先进单位;3个地、市为优秀单位。合江、嫩江、绥化等地区对所属 各县都进行了巡回检查评比。松花江地区分江南、江北对所属县进行分片检查。对5个先进县 、31个先进集体、42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全地区在1981年至1983年间,有冰场430多 处(人工冰场219处,其它为天然冰场),上冰人数达20万人。牡丹江地区上冰人数为21万人 ,占全区学生总数的60%。1983年,全省举办县以上的冰上竞赛395次,公社级比赛1250多次 ;全省有学校冰上代表队2500多个,年级冰上代表队1万多个,参加速滑业余训练的有13万多 人。
    1984年冬至1985年春,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达历史高峰。参加冰雪活动 的达150万人(其中冰上活动占95%),长滑距离为1200万公里,超过全省预定指标。全省有 冰雪场地5000多处,冰刀雪具为30多万件。哈尔滨市7个区、两个县(呼兰、阿城)共浇冰场 400多处,有230所中、小学开设了冰上体育课,全市上冰活动达40多万人。
    二、业余训练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开展速滑业余训练较早的城市。在1954年成立冰上训练班的基础上 ,于1955年4月建立哈尔滨市冰上业余体育学校。当时招收的学员为14—15岁的少年儿童。学 员入校后,不收任何费用,每周一、二、四、五午后5—7时授课,服装、冰刀等器材自备。 初期有35名少年儿童参加训练。
    1956年,省内各市及部分县先后建立青少年滑冰业余体育学校(有的为速滑班),有条 件的中、小学校也较普遍地建立冰上代表队,坚持业余训练。在1956年全国冰上运动会的推 动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市,把滑冰列为业余体校的重点班,采取集中食宿的形式,进行 集中业余训练。在中、小学建立618个速滑运动队,有9000多名运动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牡丹江市速滑重点班,对40名学员每天补助二两糖,发给麻花、烧饼或面包,以保证业余 训练。
    1960年,哈尔滨市将市业余体校扩建为以冰上为主的综合性业余体育学校。把速滑列为 重点班。此外,在各区开办11所业余体校,学生2561人(其中速滑学生占50%)。全市各级学 校中有639个速滑队,近万人参加业余训练。电工小学、和平路小学、汽轮机厂一、二校、三 铁小学、十四中学、二十中学、十三中学、东北林学院、量具刃具厂、石油学院、龙江电工 厂、第一机器制造厂被评为哈尔滨市速滑业余训练坚持过冬的先进单位。
    60年代,黑龙江省速滑业余训练发展较快。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 岗、鸡西等市及部分县青少年业余体校速滑班外,一大批中、小学校也开展起速滑业余训练 。佳木斯市第一、二、三、四中及师范学校、联合中学等10所学校建立14个速滑运动队,有 210名运动员,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业余训练。佳木斯市东风小学于1961年成为省重点速滑业 余体校之一。市教育局和体委曾拨给一定经费,组织校滑冰队去满洲里、海拉尔早期上冰训 练,在多次全省业余体校速滑比赛中名列前茅。该校体育教师栾玉先(现为特级教师)多次 被评为省体育先进个人和优秀体育教师。
    1963年,黑龙江省优秀速滑运动员在世界速滑锦标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各级体委进一步 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更加明确以速滑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鸡西、鹤岗等市,都在业余体校中把速滑列为重点班。宁安、虎林、密山、绥化、依安 、富锦、讷河、阿城、双城、呼兰、海伦、望奎、北安、依兰等大部分县业余体校都以速滑 为重点,加强训练。省内有些学校并建立起班级、学年级和校级的“三级”业余训练队伍。 1965年,哈尔滨市有61所中、小学成为速滑业余训练重点校,有1295人坚持速滑业余训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省建立地、市、县级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34所(有速滑班 的约占70%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冰上业余训练停止。1971年开始恢复。
    1972年,为贯彻国家体委在西安召开的全国业余训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省体委在哈尔 滨市召开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各级业余体校要按照“五有”(有组织领导机 构,有专、兼职校长,有专、兼职教练员,有教学训练计划,有相应的训练场地器材)、“ 四固定”(固定项目、固定人数、固定时间、固定经费)的要求,努力提高办校质量。会后 ,省内各市、县即按国家体委的要求,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改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其训 练对象除中、小学生外,并包括一部分学龄前儿童。速滑项目的业余训练更加注意各个年龄 组的衔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及开展冰上活动较好的县,并把业余体 校办成了以冰上为主的少年儿童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1974年,省体委发出《关于加强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工作的意见》,各级业余体校进一步 明确了办校指导思想、任务、目的和训练原则,并对学生、教练员的伙食补助统一了标准: 重点体校(重点班)学生(其中大部分为速滑班)每年每人伙食补助和训练服装费由150元增 加到300元(此项经费由省体委通过省财政划拨)。
    1975年,全省共有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19所(其中有集中食宿、半训半读的重点业余体校 16所),学员11000人,有专、兼职教练员880名。上述业余体校中有速滑班的占70%。在全省 200多所基点校中,速滑基点校占80%以上。再加上一大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速滑运动队坚 持业余训练,至1975年一个层层衔接的三级速滑业余训练网在省内基本形成。
    1976年4月15日,黑龙江省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工作座谈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座谈会交流了 业余训练工作经验,表彰了先进。会上,有10人被评为全省业余体校优秀速滑教练员,他们 是:哈尔滨市道外区体校王文哲、哈尔滨市 南岗区体校张桂芳、齐齐哈尔市体校杨俊芳、牡丹江市体校文花子、鸡西市体校张凡、勃利 县体校马成山、饶河县体校鞠守志、鹤岗市体校卢立前、省体校金美玉、富锦县体校王振生 。
    1978年,国家体委在烟台市召开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会上,牡丹江市业余体校速滑 教练员文花子受到奖励,哈尔滨业余体校冰球教练卢春霖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 奖章。
    1979年,全省共有业余体校131所,有学员10900人,有专职教练员400多人。另有15所重 点业余体校。在131所业余体校中有速滑班的占80%以上。1980年全省又新建速滑基点校200所 。
    1981年5月召开全省业余体育学校先进集体、优秀教练员代表会议。会上,对佳木斯市体 校速滑教练员陈素芹、齐齐哈尔市体校速滑教练员杨俊芳等一批优秀速滑教练员进行了表彰 奖励。
    进入80年代以来,在原有的三集中(食宿、训练、上文化课)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哈尔 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市建立7所体育中学。全省又新发展基点校100所。全省业余体校比赛 制度恢复,重点业余体校速滑比赛每年举行一次,一般业余体校速滑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
    1984年,基点校改称为全国统一的传统项目学校。
    80年代中期,全省业余训练步入正规化。各级体校都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做到有 计划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训练。每天训练不少于两小时,每周不少于4次,全年训练日实 现250—280天,重点体校还适当增加课时。各地注意严格选材,注重打好基本技术、身体素 质基础和年龄、训练上的层层衔接。这个时期业余训练的经费补贴标准为:凡重点业余体校 每人每年700元,由地方体育包干经费中解决;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每校每年400元,由省 体委通过省财政直接划拨。
    至1985年,全省有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37所(其中,普通业余体校115所,速滑班 学生1869人);有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22所(含体育中学6所),有学生700多人。省传统 项目学校共有158所。其中,速滑传统项目学校55所,其余有50%的传统校有速滑班。
    三、优秀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
    (一)优秀运动队
    1953年,哈尔滨市首先建立一处“冰上运动培训班”。1954年改建为“哈尔滨市冰上运 动训练班”,设有速度滑冰等3个队。当时有34名优秀运动员,其中速滑运动员14名,主要有 男运动员苏君智、胡双来、林振坤、徐建超、宗成江、柳玉惠,女运动员王晓娟、杨云姿、 孟庆雪、张雪屏、孔繁洁、傅相凌等。教练员为李昌燮、何刚。第二年又由东北体育学院竞 技指导科调来8名有冰上运动技术专长的运动员。其中,速滑运动员为李在雄、柳元龙、刘忠 谦。
    1956年5月,齐齐哈尔市冰上运动训练班成立,设有3个队。速滑队是其中的一个队。冰 训班的27名运动员中,有速滑运动员12人。第一批速滑教练为傅锡珠(兼运动员)、王界新 。男队员:李太权、杨景清、李成律、黄培、迪乃利、姚振国,女队员:朴玉金、崔先军、 李福莲、卢成玉、金美玉。
    1958年,佳木斯、牡丹江、黑河等市和地区先后建立冰上运动训练班。1959年,合江地 区和伊春市也相继成立冰上运动训练班。
    1959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及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关于把冰雪运动作为重,点的 指示精神,决定成立省速滑队,采取“全省集中优势兵力”的措施,选调各地、市优秀尖子 运动员集中到省进行重点培训。
    1960年6月,在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的主持下,省速滑队正式建立。领队由哈尔滨体育学 院办公室主任郑治萍兼任,具体组建工作由省体委干部李景春负责;抽调哈尔滨体育学院教 师孙显墀、哈尔滨市速滑队教练员李昌燮任教练。在“全省一盘棋”思想指导下,各地、市 都积极选送优秀速滑运动员进入省队。哈尔滨市选送杨菊成、孙洪霞、杨云香、王金玉(原 来自鹤岗),齐齐哈尔市选送李太权、王文生、罗致焕(原来自绥化)、刘凤荣、金美玉, 牡丹江市选送王淑媛,共5男5女10名运动员。
    省速滑队建立后,各地、市冰训班分别改建成优秀速滑队,形成黑龙江省速滑项目优秀 运动队省和市(地)两级建队的格局。
    省速滑队建队之初,全队住哈尔滨体育学院内,由哈尔滨体育学院负责领导。1961年又 从哈体院调入张可胜、郭景泉,从牡丹江调入焦龙海,从佳木斯调入周贺玉4名运动员。李景 春任教练。1962年3月,省速滑队改由省体委直接领导,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具体分管,于孔 瑞任领队,刘荣华任党支部副书记。对运动员队伍做了较大地调整,最后定编为19人。当年 ,省速滑队改称“黑龙江省冰上运动训练班”,于孔瑞任副主任,刘荣华仍任党支部副书记 。
    1965年,省冰上运动训练班运动员增加到34人(男16人、女18人)。除原有教练外,又 从运动员中提拔孙洪霞、张可胜、杨锦超为教练。其中,孙显墀、何刚、张可胜、杨锦超为 男队教练,李昌燮、王界新、李景春、孙洪霞为女队教练。运动员中有来自哈尔滨的王金玉 、苏洪滨、李淑清、张桂芬,来自齐齐哈尔的罗致焕、袁英一、孙贯林、郝长荣、马淑娟、 明淑兰、王美江,来自牡丹江的杨少华、董静一、任凭、王淑媛、李宝金、马桂珍,来自佳 木斯的孙福清、唐梦云、牟秀兰,来自黑河的袁英龙、周明、徐志江,来自鹤岗的何金生等 。1966年初,陶玉山任冰训班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冰训班停训“闹革命”。1968年,由省军区对省体委 系统实行军事接管。冰训班被编为“五连”,后去通河县岔林河办“五七战校”。1969年返 回哈尔滨继续参加“斗批改”。1970年,部分运动员转业去了工厂,有的教练员被下放到农 村插队落户。原省冰训班中,仅留下教练李昌燮、何刚、张可胜和运动员王金玉(兼教练) 、罗致焕(兼教练)、王淑媛、苏洪滨、杨少华、何金生、徐志江、李淑清等人。1971年, 从呼伦贝尔盟(当时已划归黑龙江省)选调郭成江、王义智、傅慧敏,从牡丹江市选调李明 等运动员入队。
    1972年,省体委恢复后,于当年7月决定恢复省冰训班,于孔瑞任副主任。省冰训班恢复 后,选调哈尔滨的金光春、王秀玉、战滨江,齐齐哈尔的邓少新、姜玉凤、牡丹江的张庆胜 、朴英淑,佳木斯的张仁芳,呼盟的希德古等一批新队员入队。省冰训班并迁回原址——南 岗区十字街4号。
    1973年5月,黑龙江省冰上运动训练班改称为“黑龙江省体育工作二队”。到1985年末先 后担任队长、副队长的有:郭永绵(队长,1973年至1975年7月)、于孔瑞(副队长、队长1 973年至1983年)、庞捷(副队长,1973年5月至1976年10月)、杨殿相(副队长,1975年7月 至1979年5月)、李秀文(副队长,1976年5月至1979年5月)、傅慧敏(副队长,1975年7月 至1979年5月)、姜可义(副队长、队长,1979年5月至1985年11月)、迟启平(副队长,19 80年11月至1985年5月)、宋玉书(副队长,1982年11月至1985年5月)、李云连(副队长, 1982年11月至1985年5月)、刘荣华(队长,1983年11月到1985年5月)、韩占发(副队长, 1985年5月)。
    1973年至1985年期间,省速滑队男队教练有何刚、孙显墀(1977年去八一速滑队)、张 可胜、王金玉、王义智(1984年任)、邓少新(1984年任),女队教练有李昌燮、王界新、 罗致焕、王淑媛。运动员队伍:1979年为31人,1982年为36人,1985年为18人。这一时期先 后入队的运动员,主要有哈尔滨的夏光、王文娟、李国华、刘月希、程阳丹、王晶、于洋、 崔家松、王坤、李伟、李春、金英顺,齐齐哈尔的陈健强、梁晓萍、王义军,牡丹江的朱斌 胜、王瑜、李亚惠,佳木斯的苗敏、范义忠、颜彤丹、吕树海、伊春的蒙猛、曹桂风、苗颖 杰,鸡西的姚铁明,松花江地区的陈淑华、赵霞,绥化地区的王迎春、郭大朋、郝宏庄、王 旭亮、张丽,大兴安岭地区的杨树和讷河的吴玉国等。
    (二)运动训练
    省速滑队1960年建队时,缺少场地器材,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当时,运动员都有一种为 祖国争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思想,在教练员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三严 ”思想指导下,自觉地遵循“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主动完成 训练任务。采取的主要训练方法手段有:到市郊的荒山,利用45度的山坡,进行反复跑坡的 大运动量训练;利用公路自行车骑行100公里以上里程的训练;在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和长跑 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利用江边砂滩进行屈膝走、滑跳等综合性训练;利用杠铃进行大重量 力量训练;在田径场地进行短距离反复跑的速度性训练及长距离跑的耐力训练;利用轱辘场 地或柏油路进行滑轱辘的专项训练。在训练中,运动员有时因达到运动量负荷极限,出现一 时身体不适应状态,但仍能顽强地坚持训练,力争达到运动训练效果,完成训练任务。一周 6天上、下午都按训练计划安排训练,星期天还进行大早操的训练。
    每年进入冬季冰期,即执行基本期的训练计划,进行改进、提高冰上滑行基本技术和所 需专项素质为重点的冰期训练。同时,仍和夏季陆训一样地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为延长冰期 ,做到早期上冰和晚期下冰,每年进入10月之前,赴黑河、满洲里、北安、海拉尔、大兴安 岭新林区等地,利用当地湖泡提早结冰的自然条件进行训练。为让运动员能尽早上冰和搞好 冰上训练,教练员和随队工作人员不辞劳苦,起早贪黑,分班拉水车浇冰场。
    黑龙江省速滑队成立后,训练成绩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1963年世界锦标赛上取得单项 冠军和亚军、有两名运动员打破男子全能世界纪录的成绩。1964年,由于受国外关于“训练 周期”(四年一调整)的影响,加上运动员对连年大运动量训练产生厌烦情绪,这一年大幅 度地下降运动量及训练强度,减少专项训练比重,压缩训练课次及训练时间,造成运动员体 力下降,特别是长距离项目竞赛得不到应有的体力保证,导致在1964年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 上,除罗致焕一人获得男子500米单项第三名外,其他运动员没有一人(包括罗致焕)能取得 万米比赛权,全能无名次。长距离选手王金玉5000米只取得第二十四名。女运动员在4个单项 和全能比赛中,获最好的成绩是第十二名。由于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修订了训练计划 ,在1965年的世界锦标赛中成绩有所回升。
    1970年秋,黑龙江省速滑队恢复训练后,在继续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基础上, 逐步做到了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实施大运动量训练,进一步加强训练的科学性。1973、1974 年,省体育科研所科研人员朴东奎、刘秀梅到队进行遥控心率和心电的测试;1982年、1983 年科研人员杜国玺、纪慧君、刘秀梅到队进行无氧阈值的测试。教练员、运动员根据测试结 果实施训练,掌握运动员个体差异特点,基本达到区别对待和控制训练。
    70年代至1985年这一期间,由于自己动手研制训练器械,改变了训练器械只有杠铃的局 面。教练王界新自制出蹬动滑行台,教练罗致焕自制出负重滑行器,教练张可胜自制出仰蹬 器等。通过自制的训练器械的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训 练器械。其中有加拿大式滑板、挪威式滑板和挪威式滚动台以及力量联合器械等,对运动员 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项素质的提高起到良好作用。
    70年代初,世界滑联规定世界比赛增添短距离项目后,黑龙江省速滑队在1974年开始设 立短距离组,并加强对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在1975年通化全国速滑比赛时增设男、女 短距离比赛项目。男子冠军是黑龙江速滑队张庆胜,2—4名均为黑龙江运动员,他们是苏国 滨、希德古和邓少新。女子冠军为黑龙江队张仁芳。在1976年于哈尔滨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冬 运会上,亦设男、女短距离比赛。男短全能第一名是张庆胜,第三名是希德古,第四名是范 义忠。女短全能第一名傅慧敏,第二名李明。
    1979年,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人工冷冻冰场投入使用,每年延长冰期3个多月,缩短了陆 上训练时间,增加了全年冰上训练总负荷量。为改进冰上技术、提高冰上训练强度,提供了 时间保证,也为黑龙江省和中国赶超世界速滑先进水平提供了场地条件。
    7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速滑队在训练法和手段上也有所改进,除采用重复训练法、变速 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外,还采用了中等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法(无氧阈值的控制),长、短间 歇训练法,短冲训练法(突速训练),冰、陆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以及测验、比赛训练法( 比赛期增加测验和比赛次数)。
    自80年代初起,为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改变黑 龙江省速滑运动落后面貌,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从1981年秋至1985年连续五年派 速滑运动员、教练员到挪威、西德训练,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手段。在技术上克 服了蹬冰晚、力量小;直道滑行出刀角度大直线性差、平刃滑行不够;收腿路线过长、弯道 滑行节奏慢、滑行时间长的缺点,形成了蹬冰早、力量大;直道滑行直线性强;弯道滑行节 奏快的特点。凡出国训练的运动员成绩都大幅度提高,在全国比赛和世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好名次。先后出国训练的运动员有李伟、李春、金英顺、孙雪茹、孙伟民、吴玉国、张丽 、王秀丽、张青、傅瑞、矫林、姚铁明、梁晓萍、吕树海、王旭亮等,教练员有李昌燮、张 可胜、王淑媛、齐林祥、罗致焕、袭艳芳、王义智等。
    1985年,哈尔滨、大庆、黑河等地、市速滑队也陆续派队伍到西德的英策尔训练。
    多年来,省速滑队一直十分注重训练工作的计划性,并为各队做出了表率。每个教练员 都有全年训练总结、全年、多年训练计划,月、周训练计划和训练课的训练计划,并由教研 组负责统一收集、存档,印发全队和全省速滑教练员手中,从而起到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的 作用。省速滑队教研活动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对全省速滑训练工作起到了普遍指导的作用 。运动员有全年训练总结和训练日记。其内容是记载运动员本身的训练和身体情况等。通过 全年训练总结和运动员日记,对运动员掌握训练规律,提高训练自觉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省速滑队的训练工作在计划性和科学性方面做得突出。1975年,省体委曾组织省直 各运动队教练到省速滑队观摩训练课。
    黑龙江省速滑队建队后,其训练工作一直是在省体委历届主要领导的直接过问和具体主 持下进行的。从建队到“文化大革命”前,省速滑队一直由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代 理党委书记)万思元分管。1972年省体委恢复后,万思元仍分管速滑训练工作,直到其1974 年逝世。
    在万思元分管省速滑队期间,队内每次研究训练计划和进行总结,他均亲自参加具体主 持,并提出结论性意见,要求教练员、运动员认真执行。他长年深入训练第一线,每年均带 领省速滑队到黑河、满洲里等地进行早期上冰训练。在夏季的陆地训练和冬季冰期训练中, 即使是遇到刮风下雨或寒风刺骨的天气,他也要到场看训练,直到训练课结束。省速滑队每 次参加内外重大比赛,他均亲自带队,与教练员一道进行临场指挥。他全面关心运动员的成 长,从思想政治教育,到训练、饮食、起居、身体反应以及婚姻恋爱等各方面,均具体过问 ,并要求每周六向他作一次全面真实的汇报。他还要求省速滑队的领导和教练员必须住队, 与运动员同吃、同住、同训练、同生活;队内各项工作都要抓实、抓严、抓紧、抓细、抓好 ,为运动训练服务,为运动员提高成绩服务。
    1964年,李天伶任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曾协助万思元分管一段省速滑队的 工作。他除了深入训练实践外,并在满洲里、东宁等地的早期上冰训练中,与队内工作人员 一道起早贪晚地拉着爬犁为运动员浇冰场。他还吸收国外经验,在改进滑跑风格上作过尝试 。1980年,他重新回省体委工作后,积极主张派运动员到国外训练,并于1982年在省速滑队 进行训练体制改革,试行了“联成绩承包制”,对改进训练工作,促进运动成绩提高,产生 一定效果。1982年至1983年,省体委副主任孙德胜(党组副书记)也协助分管过一段速滑训 练工作。
    优秀速滑运动员出身的刘凤荣,自1973年任省体委副主任后,即一直分管冰雪训练工作 。她在抓省速滑队的训练工作中,保持和发扬了历届省体委领导抓队的优良传统,长年深入 训练第一线,直接到队与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制订各项训练计划,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 全年和阶段的训练工作总结,具体参与重点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订,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一 道具体参加教研活动,使省速滑队的训练工作做到了领导、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包 括医生)四结合,收到了好的效果。
    四、运动水平
    (一)参加国内比赛成绩
    1952年1月30日首届东北冰上运动大会在哈尔滨市举行。黑龙江地区3支速滑队伍(包括 合省前的松江省、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速滑代表队)获得速度滑冰10个单项和2个集体项目( 男女接力)所有的第一名,并创造了东北区及黑龙江省和松江省速度滑冰新纪录。
    1953年2月15日,首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等两省一市男女速滑运动 员又有28人次进入各项比赛前三名,并有7人次打破东北区大会创立的5个项目的最高纪录。
    1953年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后,国家体委将全国大会14项最高成绩,公布为速度滑冰全国 最高纪录。其中有3个项目的最高纪录,为齐齐哈尔市运动员康玉顺、金福顺和哈尔滨市运动 员林振坤所创造。
    1954年,2月,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和哈尔滨市4单位,在哈尔滨联合举行“吉、 黑、松、哈冰上运动会”。在这次赛会上,黑龙江省运动员康玉顺、傅锡珠、李太权,松江 省运动员许明淑,哈尔滨运动员杨云姿、苏君智、柳玉惠、林振坤等8人打破7项全国纪录及 9项黑龙江省纪录。
    1955年第二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于2月1日在哈尔滨举行。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的男运 动员李在雄、郑弘道、姜应星、林振坤、柳元龙、李太权、胡双来、张绍君、刘少华9人夺得 大会男子5个项目共30个奖励名次中的27个,并获5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和男子接力项目的金牌 。哈尔滨运动员郑弘道获男子全能第一名。女运动员许明淑、康玉顺、金福顺、柳明淑、李 福莲、金基淑6人获得大会女子5个项目的全部30个奖励名次,并夺得女子接力项目的金牌。 哈尔滨运动员许明淑获女子全能第一名。哈、齐两市运动员,有57人次打破速度滑冰10个项 目的全部全国纪录。同时也把黑龙江省速度滑冰纪录全部刷新。
    1956年1月,第三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在长春举行。黑龙江省除原有哈、齐两市参加外, 新增加了佳木斯和鹤岗两个参赛单位。在这届大会上,黑龙江省男、女运动员夺得大会男、 女10个项目的前三名及多数项目的四至六名。男运动员张绍君、胡双来、郑弘道、任世俊、 林振坤、李太权、柳元龙、张鹏瑞8人19次打破男子5个项目全部全国及本省纪录;女运动员 许明淑、金福顺、孙洪霞、卢成玉、李福莲5人7次打破女子3个项目全部全国及本省纪录。
    当年12月在哈尔滨举行全国优秀速滑运动员选拨测验赛。参加这次选拨赛的优秀运动员 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沈阳5个城市,共29人(男15人,女14人)。比赛结果 ,男子大全能和女子小全能10个项目的一至六名,共计60个奖励名次,全被黑龙江省哈、齐 两市运动员夺得。许明淑、金福顺、卢成玉、郑弘道4人个打破4项和创造5项全国纪录。
    1957年2月4日,第四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在齐齐哈尔举行,有18个城市126名运动员参加 比赛。黑龙江省除原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4城市参加外,又有牡丹江市参加。 大会期间,黑龙江省有7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出国比赛未归。在这种情况下,大会所设10个比赛 项目的前三名,有90%为黑龙江省运动员夺得。哈尔滨运动员杨菊成、李淑云,齐齐哈尔运动 员李太权、李福莲创造9项最高成绩。
    同年12月,在哈尔滨举行全国速度滑冰测验赛,有8个单位51名运动员参加。黑龙江省运 动员在男、女10个项目上全部占据领先地位。卢成玉1人获女子5个项目的第一名。杨菊成男 子500米突破45秒大关,并和李太权两人把男子5个项目的第一名,全部包揽到手。郑弘道、 杨菊成同创男子500米44″9的全国新纪录。郑弘道还创造男子1500米2′26″5和全能207.6 83分全国新纪录。李太权创造男子5000米9′0″8全国新纪录。
    1958年,有4次全国速滑比赛(共中包括职工、学生比赛),黑龙江省运动员均取得好成 绩。
    1月26日,在哈尔滨举行的20城市职工冰上竞赛大会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 木斯4城市运动员获得60个奖励名次中的55个,并获得所有的20个金、银奖牌。大会的各项最 高成绩均为哈尔滨运动员许明淑、金福顺、郑弘道、张绍君和齐齐哈尔运动员朴大华所创造 。
    1月26日,同时在吉林市举行全国学生冰上运动会。这次赛会设青年男女和少年男女4个 组。青年男子组前两名和青年女子组前4名均为黑龙江省运动员所得。少年组比赛在全国学生 冰上运动会为首次设立。黑龙江省少年运动员占绝对优势,少年女运动员夺得大会30个奖励 名次中的23个。少年男运动员在各项奖励名次中,除最后一个名次外,全部夺得。绥化罗致 焕、鹤岗王金玉、哈尔滨高玉玲并创少年男、女各项全国新纪录。
    当年2月6日,在吉林市举行全国职工、学生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对抗赛。黑龙江省女运 动员金福顺、李福莲、许明淑、金美玉、玄仁淑和男运动员林振坤、郑弘道、朴大华、张绍 君几乎夺得单项和全能的全部受奖名次。
    12月14日在齐齐哈尔举行全国速度滑冰优秀运动员比赛。黑龙江省有资格参赛的运动员 ,超过参赛运动员总数的一半。在60个单项奖励名次中,夺得58个。女运动员除500米外,创 其它4项全国新纪录。
    1958年是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员破国家纪录的高峰年。全年有44人次将全国纪录全部刷新 。
    1959年1月,国家首次举行全国速度滑冰通讯赛。除设团体总分名次外,还分设市男、女 个人和县男、女个人共4个全能名次。哈尔滨市团体总分夺魁。4个个人全能冠军,分别被哈 尔滨市杨菊成以209.723分、孙洪霞以220.134分和泰来县杨景有以268.500分、马桂芝以 337.500分夺得。
    1959年全国冬季运动会2月10日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省运动员显示了较强实力,除夺得 90%的奖励名次外,并囊括全部金、银牌。
    1960年全国冰上运动大会于1月在吉林市举行,分设成年男、女和少年男、女共4个竞赛 组别,黑龙江省运动员在4个组里都占据优势地位。成年男子组4个单项的前二名和全能的前 四名,成年女子组的前三名,全夺在手。少年男、女两个组的奖励名次也各夺其半。
    1960年国家还举行了一次全国少年速滑通讯赛。团体总分的前两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 和哈尔滨两市获得。少年男甲、女甲、男乙、女乙4个组别的前两名,也全被黑龙江省速滑小 将获得。牡丹江王淑媛以228.250分获少女甲组全能冠军,哈尔滨苏洪滨以208.086分获少 男甲组全能冠军。
    1962年1月在吉林举行全国速度滑冰、花样滑冰锦标赛。黑龙江省男运动员把速度滑冰的 各项前四名全夺在手,五至六名也夺其大部。
    1963年1月,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在牡丹江举行。黑龙江省6个速滑优势城市(哈、齐、 牡、佳、鹤、绥化)的运动员夺得奖励名次的80%以上,其中包括男子各项前三名和女子各项 前五名。罗致焕、王金玉、王淑媛、杨云香创10项大会最高成绩。
    1963年2月1日举行全国少年速度滑冰通讯赛。男子甲乙丙和女子甲乙丙6个组的最高成绩 ,均为黑龙江省运动员所创。齐齐哈尔市马淑娟1人创500米50”4、1000米1′48”8、1500米 2′51″3共3项少年女子全国新纪录。
    1964年3月,在黑河参加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黑龙江省运动员虽然夺得了大部分受奖名 次,但成绩均不够理想。王金玉10000米成绩下降1′29”多,全能成绩下降15.396分。
    1965年1月,在国内、国外的重大比赛中,黑龙江省速度滑冰又恢复了优势。当年在牡丹 江市举行的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中,黑龙江省运动员全部夺得青年男子组5项60个奖励名次。 王金玉在5000米和10000米两项比赛中,以7′51”和16′24″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并以18 2.316分夺全能第一名。青年女子组中,王淑媛1人获5项第一名,并创3000米全国新纪录。 少年男、女两组也在全国占较大优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速滑训练和比赛中断。1972年重新恢复训练。1973年参 加第三届全国冬运动会速滑比赛,成年男子组未获一项冠军,运动成绩较吉林省明显落后。
    1974年到1979年间,在历次全国速滑比赛中,黑龙江省女运动员的成绩仍占有相当优势 ,男运动员的成绩多年落后于吉林省,直到1981年始有所回升。
    1981年国家举行4次全国性比赛,黑龙江省运动员的成绩及名次,又有明显的跃进。全国 速度滑冰达标赛,男、女成年和男、女青年4个组,夺得20项中的17项冠军,郭成江(原来自 呼盟)创造10000米16′11″65的全国新纪录。在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上,佳木斯苗敏创造全 能183.366分全国新纪录。
    1982年1月,黑龙江省运动员参加在张家口举行的全国速度滑冰达标赛,哈尔滨李伟以1 83.251分获男子全能第一名,郭成江以183.863分获第二名。伊春曹桂凤获女子500米、10 00米、1500米、3000米4项第一名,并以191.013分获女子全能第一名。哈尔滨孙伟民以181 .172分获青年男子组全能第一名,齐齐哈尔王杰纯获第二名,牡丹江傅瑞获第三名。肇东张 丽以196.861分获青年女子组全能第二名。
    1982年3月,全国速滑冠军赛在新疆举行。佳木斯苗敏以183.600分获成年女子组全能第 一名,哈尔滨李春以176.500分获成年男子组全能第三名,李伟获第六名,鸡西姚铁明以17 5.092分获青年男子组全能第一名,嫩江吴玉国获第二名,牡丹江傅瑞获第三名。张丽以18 5.296分获青年女子组全能第四名。王桂琴(原来自呼盟)获第三名。曹桂凤以173.240分 获女子短距离全能第一名,牡丹江肖华获第三名。
    1983年3月,第五届全国冬运会在哈尔滨举行。陈健强、李虎春、郭成江分获男子短距离 全能第一、第四、第五名。陈健强的成绩是163.660分。曹桂凤、张丽分获女子短距离全能 第一名和第三名。曹桂凤的成绩是176.470分。李伟、孙伟民、傅瑞、吕树海分获男子全能 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名。李伟的成绩是175.973分。苗敏、王秀丽、金英顺、张青分获 女子全能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名。苗敏的成绩是189.158分。
    1984年3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速滑冠军赛中,曹桂凤以176.780分获女子短距离全能第 一名,苗敏获第二名,肖华获第四名。陈健强以162.810分获男子短距离第三名,矫林、关 涛获第五、第六名。在成年男子组比赛中,傅瑞以176.960分获全能第一名,姚铁明获第二 名,李春获第三名,李伟获第四名,孙伟民获第五名。王秀丽以191.924分获成年女子全能 第一名,梁晓萍获第二名,金英顺获第三名。在青年男子组比赛中,吕树海以173.370分获 男子全能第一名,王学峰获第三名,张青以191.856分获女子全能第二名,刘月希获第三名 ,张丽萍、邱燕、程杨丹分获第四、第五、第六名。
    1985年全国速度滑冰达标赛在齐齐哈尔、汪清分别举行。在齐齐哈尔男子赛区,李春以 183.433分获成年男子全能第一名,孙伟民获第二名。在汪清女子赛区,金英顺获全能第四 名,王玉娟获第6名。曹桂凤以194.471分获女子短距离全能第二名,苗敏获第三名。
    1985年全国速滑冠军赛在哈尔滨举行(西德队、日本队同场比赛)。吕树海以174.085 分获男子全能第一名,并打破全国纪录。李春获第三名,傅瑞、姚铁明、孙伟明分别获第四 、第七、第八名。陈健强以160.04分获男子短距离全能第一名,矫林获第四名。王秀丽以1 89.989分获女子全能第一名,梁晓萍获第二名,王义娟获第五名。苗敏以177.060分获女子 短距离全能第二名,邱燕获第五名。巨彩云获少女组第一名。王静获少男组第一名。刘月希 获青女组第一名。宋臣获青男组第二名。
    (二)参加国际和世界比赛成绩
    1956年6月,国际滑冰联合会理事会举行全会,通过中国冬季运动协会加入国际滑冰联合 会,成为国际滑冰联合会会员国。自此,中国可逐年派队参加国际滑冰联合会举办的世界比 赛。
    1957年2月,中国首次派国家速滑代表队出国参加世界比赛。领队由体育报(今中国体育 报)社晏苏民担任,男、女队教练员分别由哈尔滨市速滑队教练员何刚、李昌燮担任。7名运 动员全部由黑龙江省选手组成。有郑弘道、孙显墀、任世俊、林振坤、许明淑、卢成玉、孙 洪霞。
    第五十一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于2月16日至17日在瑞典的欧斯特松德举行。参加比赛的 有15个国家、39名运动员。中国运动员成绩比较落后,因前3项成绩没有进入前16名,未参加 万米比赛,亦无全能名次。前3项成绩是:500米:郑弘道,45″6,第二十七名;任世俊,4 6″7,第三十二名;孙显墀,47″,第三十五名(该项第一名42″3);1500米:孙显墀,2 ′27″,第三十四名;郑弘道,2′27″6,第三十五名;任世俊,2′5″9,第三十六名(该 项第一名为2′13”9);5000米:任世俊,9′2″5,第三十三名;孙显墀,9′5″9,第三 十六名;郑弘道,9′20″,第三十八名(该项第一名为8′8″9)。这次世界锦标赛万米和 全能第一名的成绩是16′33″9、188.952分。
    第十五届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于2月9日至10日在芬兰的依玛特拉举行。参加比赛的 有8个国家、35名运动员。初次参赛的中国运动员成绩居后,3名女队员的成绩是:500米:许 明淑,54″2,第二十二名,卢成玉,55”,第二十四名,孙洪霞,55″2,第二十五名(该 项第一名为48″8)。1000米:许明淑,1′50″6,第十八名,卢成玉,1′54″6,第二十四 名,孙洪霞,1′57″5,第二十五名(该项第一名为1′30″9),1500米:第二十三名,孙 洪霞,2′55″8,许明淑,2′56″7,第二十一名;卢成玉,3′1″4,第二十五名(该项第 一名为2′37″)。3000米:许明淑,6′6″3,第十九名;卢成玉,6′14″8,第二十二名 ;孙洪霞,6′20″2,第二十五名(该项第一名为5′53″3)。全能:许明淑,229.450分 ,第二十一名,卢成玉,235.234分,第二十四名,孙洪霞,235.917分,第二十五名(该 项第一名为207.500分)。
    1958年2月,中国再次组队参加世界男、女速滑锦标赛,其成员均选自黑龙江省。男运动 员有杨菊成、任世俊、孙显墀、李太权。女运动员有杨云香、李彩英、刘凤荣、卢成玉。领 队由哈尔滨市体委副主任赵向担任,男队教练为哈尔滨市冰训班副主任王廷斌,女队教练为 齐齐哈尔市速滑队教练傅锡珠。
    第十六届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于2月8日至9日在瑞典克里斯蒂纳汉举行,共有10个国 家、26名运动员参加。
    中国女队的成绩比上届有较大的提高。500米:杨云香以53”1获第十八名,刘凤荣以53 ”2获第十九名,卢成玉以53″8获第二十二名。1000米:刘凤荣以1′51″7获第十五名,卢 成玉以1′52″2,获第十九名,杨云香以1′53″9,获第二十名。1500米:杨云香以2′21″ 7获第十六名,卢成玉2′53″8,第十九名,刘凤荣2′54”4,获第二十二名。3000米:杨云 香以6′6获第十六名。杨云香并以228.283分获全能第十五名。获这一名次,是中国速度滑 冰的一次飞跃(国际滑联的章程规定,取得全能前16名中1个名次,参加下届比赛可增多1个 名额)。
    第五十二届世界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于2月15日至16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有17个国家 、40名运动员参加。
    中国男队的成绩比上届有升有降不够理想。最好成绩是:
    500米:杨菊成46″3获第十九名。1500米:杨菊成2′27″4获第三十五名。5000米:任 世俊9′19″1获第三十六名。
    1959年是中国参加世界大赛的第三年,中国国家队的全体成员仍全部由黑龙江省选派。 领队万思元(省体委副主任),教练王廷斌、李昌燮、男运动员杨菊成、王金玉、李太权。 女运动员刘凤荣、金美玉、孙洪霞、卢成玉。
    中国男队于2月14日参加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第五十三届世界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中国男队在本届大赛中有较大进步和提高。杨菊成在500米比赛中,与苏联世界名将沃罗宁, 在进入最后一个直道后,互不相让,齐驱并进,同时冲到终点,成绩同是42″4,裁判认为: 只是在刀尖触线的一刹那,沃罗宁的身体稍微超前了一点,杨菊成排名第二。杨菊成的这个 成绩比起他在上届的成绩提高3″9,名次由第十九名跃入第二名。王金玉在10000米比赛中, 以17′18″8获第5名,并以194.173分夺得全能第九名。王金玉所获的另外3个单项成绩是: 500米45″2、1500米2′19″6、5000米8′25。王金玉取得的10000米成绩,对改变中国速度 滑冰长距离落后的局面,是个重大的突破。中国运动员在这届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引起北 欧观众的很大兴趣和关注。挪威《工人报》、《奥斯陆日报》均在报道中表示“惊异、赞扬 和欢呼”。国际滑联副主席拉夫特曼(瑞典人)不止一次地赞扬,并很风趣地说:“中国滑 冰技术的提高是使用了东风的力量。”
    中国女队于2月28日参加在苏联斯维德洛夫斯克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杨云香获全能第十三名,比她在上届世界速滑锦标赛的全能成绩提高11′多,名次又向前 跃进两位;1000米成绩提高7″,前进10个名次。孙洪霞以215.132分创造出女子全能第九名 的优异成绩,是中国第二个闯入世界全能前十六名的女运动员。她的单项成绩是:500米51″ 8获第十八名,1500米2′38”6获第九名,1000米1′45″6获第十名,3000米5′48″4获第八 名。
    1960年,中国男子速滑队由黑龙江省运动员杨菊成、王金玉、罗致焕组成。领队为黑龙 江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教练为哈尔滨市速滑队教练何刚。于2月6日至7日在瑞士的达沃斯参 加了第五十四届男子速滑锦标赛。杨菊成获500米第四名(成绩42″6),1500米和5000米分 获第二十七名和第四十名。王金玉获1500米第六名(成绩2′13″3),500米获第十二名(成 绩43″9),5000米获第三十二名。罗致焕获500米第十五名(成绩44″),1500米和5000米 分获第二十九名和第二十二名。
    参加1960年第十八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的中国女子速滑队,由哈尔滨市体委副主任赵 向任领队,教练为哈尔滨市速滑队教练李昌燮。运动员有孙洪霞、刘风荣、杨云香、金美玉 4人。孙洪霞1000米成绩1′42”9,列第五名,500米成绩52″2,1500米成绩2′43″7,均列 第九名,3000米成绩5′40″9,列第七名。刘风荣500米成绩列第十一名,1500米成绩列第十 六名,3000米成绩列第十五名。孙洪霞获全能第八名,刘凤荣获全能第十六名。
    1961年,黑龙江省运动员继续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中国男子速滑队由哈尔滨 体育学院办公室主任郑治萍(兼省速滑队领队)率领,教练员为省速滑队教练孙显墀,运动 员有罗致焕、王金玉、王文生3人。王金玉500米、1500米各获第六名,5000米列第十三名, 10000米列第十二名,全能成绩192.337分,列第八名。罗致焕、王文生未获全能名次。中国 女子速滑队由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率领,教练为省速滑队教练李昌燮。运动员有刘凤荣、孙 洪霞、金美玉、崔顺子、王淑媛5人。刘风荣在比赛中成绩突出,500米49”,获第七名,10 00米1′41″4,获第七名,1500米2′39″8,获第六名,3000米5′40″8,获第九名,获全 能第四名(前三名均为苏联运动员)。孙洪霞获全能第八名。
    1962年,中国男子速滑队由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都浩然任领队,由黑龙江省速滑队教 练孙显墀任教练,运动员有罗致焕、王金玉、苏洪滨3人。于2月17日至18日,在苏联莫斯科 参加第五十六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王金玉获全能第五名(成绩190.433分),罗致焕获 全能第六名(成绩191.310分)。中国女子速滑队由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任领队,由 黑龙江省速滑队教练李昌燮任教练,运动员有刘凤荣、杨云香、金美玉、孙洪霞4人。于2月 17日至18日在芬兰依玛特拉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刘凤荣继续获得全能第四名 (成绩208.650分),杨云香全能名次列第十五名(成绩217.433分)。
    1963年,中国男、女速滑队由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任领队,男队教练孙显墀、女 队教练李昌燮,男运动员王金玉、罗致焕、王文生、苏洪滨,女运动员王淑媛、刘凤荣、孙 洪霞、杨云香。于2月20日至24日在日本东京轻井泽参加第五十七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和第 二十一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罗致焕以2′9″2夺得1500米第一名,王淑媛以1′34″6获得 1000米第二名,双双荣立升国旗之大功。王金玉获全能第五名(成绩181.215分),王淑媛 获全能第六名(成绩198.360分),罗致焕并获全能第十名(成绩183.487分)。王金玉、 罗致焕双双打破男子全能世界纪录。
    1964年,由于训练方面的原因,黑龙江省的速滑运动水平下降。当年,中国男子速滑队 由万思元任领队,由孙显墀任教练,运动员有王金玉、罗致 焕、王文生、苏洪滨,于2月22日至23日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参加第五十八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 赛,只在500米比赛中,罗致焕名列第三(42”5)、王文生名列第五(42″7)、王金玉名列 第六(42″8)、苏洪滨名列第十三(43″5),罗致焕1500米名列第十六(2′16″6)。其 余1500米及5000米名次均在二十三名以后,未取得万米比赛资格,亦未取得全能名次。中国 女子速滑队由黑龙江省冰训班副主任于孔瑞任领队,由李昌燮任教练,运动员有王淑媛、刘 凤荣。于2月15日至16日在瑞典的克里斯蒂纳汉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只王淑 媛获全能第十三名。
    1965年的第五十九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于2月13日至14日在挪威的奥斯陆举行。中国男 子速滑队领队万思元,教练孙显墀,运动员有王金玉、罗致焕。王金玉获男子全能第十一名 (成绩183.172分),较参加上届世界锦标赛成绩有所提高。中国女子速滑队由国家体委水 冰科科长王绍裘任领队,由李昌燮任教练,运动员有刘凤荣、王淑媛,于当年2月5日至7日在 芬兰的奥鲁参加第二十三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刘凤荣获全能第十一名(成绩206.750分 ),王淑媛获全能第十二名(成绩207.283分),较参加上届世界锦标赛,成绩亦有所提高 。
    1966年初,第六十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和第二十四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分别在瑞典 的哥德堡和挪威的特隆赫姆举行。中国男子速滑队由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李天伶任领队,由 黑龙江省冰训班副主任于孔瑞任教练,运动员有王金玉、王文生、袁英一。在比赛中,只王 文生获500米第三名(成绩41″6)和1500米第十六名、5000米第二十二名。中国女子速滑队 由万思元任领队,李昌燮任教练,运动员有王淑媛和内蒙古的迎春。王淑媛以48″1获500米 第六名,全能获第十二名,迎春获全能第十三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的速滑训练中断。此后至1971年未再代表国家 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
    从1972年起,中国重新开始参加世界男、女速滑锦标赛。因吉林省速滑训练恢复较快, 运动水平较高,重新参加世界锦标赛后,中国速滑代表队不再全部由黑龙江省运动员代表国 家参加,而是经过选拔,由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运动员共同组队,打破了黑龙江省在速滑运动 中“一统天下”的格局。
    70年代,黑龙江省参加世界男女速滑锦标赛、世界男女短距离速滑锦标赛及世界青少年 速滑锦标赛的运动员有金光春、朴英淑、姜玉凤、杨少华、王秀玉、何金生、傅慧敏、郭成 江、陈淑华、张庆胜、朱斌胜、于益民等。在历次比赛中的成绩均较落后。其中除杨少华19 73年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获男子500米第十七名,陈淑华于1976年参加在意 大利举行的世界青少年速滑锦标赛获全能第九名外,其余运动员的单项名次均在二十名以后 ,多数拿不到全能名次。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速滑运动水平有所回升。在亚洲占有一定优势,但与世界先进水 平比仍有很大差距。
    1980年12月17日—19日在日本参加第一届亚洲速滑锦标赛,苗敏获1000米第一名(成绩 1′26″90)、1500米第三名,曹桂凤获500米第二名、1000米第三名。郭成江获3000米第六 名、5000米第四名。
    当年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速滑比赛,黑龙江省有教练员王 界新,运动员郭成江、陈健强、苏和、李虎春、曹桂凤、陈淑华、张丽7人参加。郭成江获1 500米第二十九名,李虎春获1500米第三十名和1000米第三十二名,苏和获500米第三十三名 。曹桂凤获500米第三十一名和1000米第二十七名,陈淑华获1500米第二十九名,张丽获100 0米第三十一名。
    1981年,参加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金英顺获女子全能第三十名。
    1982年,参加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曹桂凤获女子全能第十七名,陈 健强获男子全能第二十五名。参加当年世界男、女速滑锦标赛,郭成江、曹桂凤均未取得全 能名次。
    1983年,参加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曹桂凤获全能第十四名,陈健强获全能第二十八 名。
    1984年,参加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速滑比赛,黑龙江省有陈健强、王非凡、李伟和曹 桂凤、苗敏、王秀丽等6名运动员参加,均未取得全能名次。当年参加世界青少年速滑锦标赛 ,黑龙江省有教练张可胜、袭艳芳和队员王秀丽、张青、吕树海参加。王秀丽获女子全能第 六名(成绩185.881分),张青获女子全能第十四名(成绩190.431分),吕树海获男子全 能第二十六名(成绩133.43分)。
    五、场地器材
    黑龙江地区的滑冰运动,起初是在江河湖泡冬季自然结冰的冰面上进行。后来,滑冰作 为一项竞技运动,逐渐有了人工冰场。哈尔滨市于1910年前后在道里修建的1处体育场(今红 星体育场),冬季浇成冰场,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出现的1处人工冰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群众性滑冰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大型滑冰比赛的举行,大型 标准滑冰场也陆续建成,并向人工制冷现代化场地发展,条件越来越好。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及黑河等地、市,都建有规模相当的体育场或运动场,冬季均浇成速度滑 冰场。牡丹江市滑冰场从1963年起曾接待全国滑冰比赛大会8次。齐齐哈尔市体育场1975年重 建后,为迎接全国冰上运动大会的召开,当即浇成400米速滑跑道,成为市速滑队和业余体校 冰上班的训练基地。该场曾3次接待全国冰上运动大会。佳木斯、黑河两市滑冰场各接待全国 滑冰比赛大会2次。
    1979年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建成一座现代化的人工制冷速度滑冰场。当时在全国独一 无二,场地面积7500多平方米,有冰质优良的标准速度滑冰跑道,有指挥室、记录统计室、 体息室。这座现代化速滑冰场的建成,成数倍地延长了冰上运动员使用冰场的时间,一年四 季都可上冰训练,改变了以往只能在冬季上冰的局面。黑龙江省各优秀速滑队均可在此处训 练。全国重大比赛或外国来访比赛,都在此现代化冰场举行。
    50年代初,省内优秀滑冰运动员使用的冰刀均为国外产品,有日本产的“七环”牌和“ KKM”牌。此外还有法国生产的“白熊”牌、加拿大生产的“CCM”牌(后两种冰刀使用者较 少)。从1955年齐齐哈尔市建成冰刀厂之后,省内优秀速滑运动员开始使用国产冰刀。
    齐齐哈尔冰刀厂是全国唯一生产冰刀的专业大厂。该厂生产的“黑龙”牌速滑冰刀,分 高级型、普及型两种,年产二万副销往全国,速滑运动员普遍使用。进入70年代后,该厂改 为按型号规格将冰刀与冰鞋用铆钉装配成双。改进产品、提高质量后,还出口外销。哈尔滨 金属制品厂于1957年曾一度生产简易冰刀,供少年、儿童初学滑冰使用。70年代,齐齐哈尔 冰刀厂和哈尔滨市的一些厂家也曾大量生产各种简易冰刀。1982年,哈尔滨汽车齿轮厂曾经 研制生产出两种型号的速滑冰刀投放市场,多为学校购买。
    近年,省内优秀运动员所使用的速滑冰刀、冰鞋(刀与鞋铆在一起)多为进口产品。曾 使用过苏制列宁格勒速滑刀、马蒂金速滑刀、挪威速滑刀。据运动员反映,冰刀材质优良, 硬度适中,抗磨耐用,不脱镀皮不生锈,鞋型合脚,穿着舒服,竞赛时发力充分,利于技术 发挥。
    六、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速度滑冰高级教练员7名。
    李昌燮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何 刚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王界新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孙显墀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张可胜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罗致焕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王淑媛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二)裁判员队伍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速度滑冰国家级裁 判员43名。
    刘桂英 省体委冰雪处干部
    赵荫桐 省体育科研所副所长
    韩庆丰 哈尔滨体育学院副教授
    张鹏瑞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苑庆湄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朱彦辉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杨树仁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刘永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伊 敏 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
    周葆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
    徐秋士 黑龙江大学教师
    崔守平 哈尔滨建工学院教师
    于增新 东北农学院教授
    姜天日 东北农学院教师
    常桂林 哈尔滨电工学院教师
    高德清 哈尔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教师
    刘海滨 黑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教师
    何 刚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王界新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李昌燮 省体工二队教练员
    王廷滨 哈尔滨市体工一队队长
    杨魁三 哈尔滨市道外区教育局干部
    史 哲 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教师
    王瑞久 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教师
    姜 超 哈尔滨市第一三七中学教师
    刘宝军 哈尔滨市人民警察学校教师
    梁德欣 哈尔滨轴承厂第二中学教师
    姜洪志 齐齐哈尔市体校副校长
    姚振华 齐齐哈尔市体委竞赛科长
    傅锡珠 齐齐哈尔市速滑队教练员
    侯贤远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体委主任
    杨铁男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
    刘兆春 牡丹江市体委科长
    周福荣 牡丹江市体委科长
    金昌燮 牡丹江市教育局干部
    牟经理 牡丹江市东安区体委干部
    范广玉 牡丹江市第七中学教师
    祖耀禄 佳木斯教育学院教师
    陈 超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教师
    徐殿怀 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教师
    谢光前 鸡西矿务局工学院教师
    孙洪年 黑河地区体工队队长
    周永顺 黑河地区体工队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