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近代花样滑冰运动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于20世纪初,由俄国人传入黑龙江地区的。
1920—1930年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城市的学校中出现花样滑冰运动。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曾举行过有日侨、俄侨参加的花样滑冰比赛。如1941年2月举行的
“全满都市对抗型滑竞技大会”(型滑即花样滑冰),进行有花样滑冰图形和自由滑比赛。
男子冠军为哈尔滨俄侨阿布拉姆斯基,女子冠军为奉天(今沈阳)日侨原田千重。当时,在
哈尔滨的中国人中擅长花样滑冰的人有伊本德(哈工大学生)、韩辉(哈一中学生)等人;
在齐齐哈尔有傅国杰、陈韶光等人。这些人只把练花样滑冰作为个人的一种消遣和健身活动
,均未参加过正式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迎接1953年东北区冰上运动会和全国首届冰上运动会的召开
,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于1952年12月分别举行全市冰上运动会,其中有花样滑冰比赛项目
。运动会后,哈尔滨市选出男队员陶德魁、伊本德、韩辉、范会庆,女队员李建华、金声琴
、王樱、白惠敏,齐齐哈尔市选出男队员陈韶光、傅国杰。后于1953年1月30日至2月3日,参
加了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首届东北区冰上运动会。哈尔滨市运动员伊本德、韩辉、陶德魁、范
会庆分获花样滑冰男子组第二、三、四、五名,女运动员李建华、金声琴、王樱、白惠敏包
揽女子组前四名。哈尔滨市队员,除范会庆外,全部入选为东北区花样滑冰代表队,并于19
53年2月15日至19日,在哈尔滨市参加了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的花样滑冰比赛,取得了较好的
成绩。担任这次大会花样滑冰竞赛裁判长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教授蒋桐森。5名裁判员中
有哈尔滨4人。他们是:东北农学院讲师高齐宇、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教师宝英才、哈尔滨医科
大学讲师王风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赖有才。
自5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先后开展花样滑冰的城市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牡丹江
4个城市。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一直持续开展;鹤岗、牡丹
江两市开展的时间不长。此项运动未在省内各县中开展。
从1953年首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到1985年,国家体委共举办过36次全国花样滑冰比赛。
黑龙江省运动员共获得成年男子单人滑全国冠军33人次,成年女子单人滑全国冠军30人次。
从1979年起,哈尔滨市花样滑冰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和世界性比赛。其中有日本NH
K杯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及其它邀请赛、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及世界少年锦标赛和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世界冬季奥运会等。最初几年,在各种大型国际和世界性比赛中,哈尔滨运动
员的成绩,大部分是倒数第一名、第二名,或倒数第几名。1983年后,成绩有重大突破。其
中,1983年获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双人滑铜牌,1984年获男子单人滑冠军,1985年获世界
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男子单人滑冠军。
二、业余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先后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和牡丹江市,以办
业余体校花样班的形式,进行有花样滑冰业余训练。
(一)哈尔滨市业余体育学校花样班
根据1954年10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积极开展冰上运动的指示精神,
1955年,哈尔滨市体委决定试办冰上运动业余体育学校,招收年龄由14岁至25岁的青少年进
行冰上业余训练。原定录取名额113名,其中速度滑冰班35名,花样滑冰班30名,冰球班48名
。由于冰上爱好者报名踊跃,实际录取名额为146人。其中,花样滑冰班学员达50人。学校不
收学员费用,每星期一、二、四、五午后5至7时授课。服装及冰刀、鞋由学员自备。1955年
5月5日,市冰上运动业余体育学校正式成立。首批花样滑冰班学员中,有学校教师、学生、
工人,其中以学生居多。这一期学员中的靖惠、杨家声、李耀明、孙柏秋、贾秀生、沈萍、
陈秀娟等人,先后成为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骨干。当时,除市业余体校花样班外,市冰上训练
班还组织了一个儿童花样滑冰班。起初,由韩辉授课。1个月后,田继陈兼任儿童班训练工作
,时间安排在每星期一、三、五下午1时至3时。以后,这个儿童班也出了一些人才,如男学
员田秋生,女学员李红等。当时学校经费拮据,条件较差,只能提供学生滑冰场地和比较简
陋的更衣室,以及当日往返电、汽车票。
1956年1月,在长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上,花样班学生杨家声、李耀明取得男
子乙组(少年组)冠、亚军,孙柏秋获女子乙组(少年组)冠军,这是哈尔滨市冰上业余体
校建校后最早取得的冠军和亚军。
1956年5月,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招收第二批花样滑冰学员。这次以中学生居多,有王树本
、任家伦、李建夫、侯成明、王法昌、王钧祥等50多人。
在参加1957年2月全国冰上运动会花样滑冰乙组比赛中,市业余体校花样班学员王树本获
男子冠军,任家伦和李建夫分获男子第四名和第六名。孙柏秋再次蝉联女子组冠军,贾秀生
和张艳云分获女子乙组第三名和第六名。
1957年招收第三批学员,年龄在12岁至15岁之间,多是小学和初中学生。是年,程志仁
任市体校花样滑冰教练员,与田继陈共同担任训练课。这批学员以后在省、市和全国比赛中
取得好成绩的有崔萍、文海美、刘颖秋、田文涛等。
1958年3月,程志仁调离。
1959年冬,市业余体校花样班开始集中食宿。
1960年靖惠任教练员。1962年侯成明任教练员。
从1960年起,花样滑冰班开始招收在八区人民体育场进行集中食宿、集中训练的学员。
到1962年共招收学员17人。1963年、1964年,未招新生。1965年招收1957年至1958年出生的
小学一、二年级男、女生各10名,为花样小班。1966年8月,花样滑冰班停办。1970年9月,
市体委在南岗体育场和八区体育场成立冰上业余体校,花样班由任家伦、靖惠任教练员。
1972年,市体校恢复后,组建花样滑冰提高班。男班教练员任家伦,学员有王志利、丛
文义等10人。女班教练员靖惠、学员有刘志英、李淑杰等10人。以后这些学员有12人陆续被
抽调到市体工队花样队。
1973年3月,王钧祥任教练员。
1973年冬,哈市体委为加强后备力量培养,组建花样滑冰三级训练网——市体工队、市
业余体校提高班、区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派王钧祥任道外区业余体校花样班教练员,刘颖
秋任道里区业余体校花样班教练员,李红任南岗区业余体校花样班教练员,田秋生任太平区
业余体校花样班教练员。从此,区体校优秀学员向市体校提高班输送,市体校优秀学员向体
工队输送,形成花样滑冰“一条龙”体系。
1979年冬,市体校花样提高班大部分学员被省体校和市体工队调走,只剩3名队员,由陈
晓飞任教练员。
1980年全国花样滑冰赛后,赵晓雷、陈伟光、贾曙光于同年6月调市体工队花样滑冰队。
至此,市业余体校提高班花样队员全部调走。
1980年6月,孙治平任市业体校花样滑冰提高班男队教练员,张临明为舞蹈教练。7月份
从花样儿童班及各区体校花样滑冰班中选出20名男、女队员进行集训。经过两个月集训后,
共选出14名队员(男8,女6)定为提高班学员。儿童花样滑冰普及班教练员由靖惠担任,19
82年陈晓飞与她的6名队员全部调入市花样滑冰队。
1982年魏爱丽任花样班女队教练员。
1984年8月31日,市体委决定将冰上项目划归市第一重点业余体育学校,与市体工一队(
冰上项目运动队)对口,以利训练工作的衔接。市第一重点体校设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
冰、短跑道速度滑冰4个项目。花样滑冰有男、女学生48名。教练员有靖惠、孙治平、魏爱丽
、胡晓丹和舞蹈教练员张为。
1984年冬增办花样滑冰幼儿班。
(二)齐齐哈尔市业余体育学校花样班
1959年10月,齐齐哈尔市业余体育学校设立集中食宿、集中训练的花样滑冰班——齐齐
哈尔市少年花样滑冰队。教练员:傅国杰。男队员:李宁、王德江、孙治平。女队员:梁敏
、李秀云、傅玉茹。
1960年1月,在哈尔滨市参加黑龙江省花样滑冰比赛,李宁获少年男子组第二名,孙治平
获第三名,梁敏和傅玉茹分获少年女子组第二名和第四名。
1962年,因经费困难,市体校花样滑冰队解散。
1963年9月,市体校调整后,重建少年花样滑冰队。教练员:傅国杰。男队员:慕长奎、
于言午、郭宝忠。女队员:张金玲、李丽云、刘凤兰。
1964年1月,参加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花样滑冰比赛,慕长奎、于言午分获少年男子组第
五名和第六名。
1964年冬,市体校吸收一批小队员,组成少年花样滑冰队。男队教练员傅玉昆,队员有
刘惠南、孙毅等10人。女队教练员傅国杰、队员有李丽云、李尔建等10人。
1965年1月,在齐齐哈尔市参加全省花样滑冰比赛,刘惠南获少年男子甲组第四名,慕长
奎和郭宝忠分获少年男子乙组第三名和第六名。
1966年2月,在齐齐哈尔市参加全省少年花样滑冰比赛,郭宝忠获少年男子乙组第二名。
1966年至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训练。
1971年11月,市体校恢复少年花样滑冰队。教练员傅国杰。男队员董连生、王昌元、樊
继东、李四光、孙亚东。女队员刘晓红、史燕今、唐陆平、马慧、马芸。
1972年1月,在牡丹江市参加全国冰上集训赛,刘晓红和马慧分获少年女子甲组第五名和
第六名,董连生获少年男子第三名。
1974年、1977年先后有7名学员入市体校花样滑冰队。
1979年傅国杰任体校花样男队教练员,史燕今任女队教练员。
1985年,市体委将市体工队花样滑冰队、市体校花样滑冰队、区体校花样滑冰班合并,
成立市花样滑冰大队。从此,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多年训练,系统培养。
1971年至1985年,市体校向市体工队花样滑冰队共输送41名运动员。
(三)鹤岗市业余体育学校花样班
鹤岗市业余体育学校成立于1957年秋,校长孙明久。该校设有速度滑冰班和花样滑冰班
。花样滑冰教练员由孙明久兼。1958年,花样滑冰班有男、女学员各4名,每到冬季集中食宿
训练。鹤岗市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成立后,当年即参加了全国学生冰上运动会。1960年参加
了全省花样滑冰赛。以后的几次全国比赛,都是以省为参加单位,鹤岗市业余体校花样班虽
经多年训练,终未能参加全国比赛。
1966年1月26日至29日,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锦标赛在齐齐哈尔市举行。鹤岗市业余体校花
样滑冰队参加了这次比赛。领队孙明久。教练马英、刘永阁。女运动员薜松华、班铃、万亚
力、刘相茹。男运动员孙景明、于铁义、李世明、李延平。在这次赛会上,因哈、齐两市全
参加甲组比赛,鹤岗市体校花样滑冰代表队包揽了男、女乙组前三名。
1966年冬,市体校花样滑冰班停办。
1973年冬,鹤岗市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恢复,杨炳利任教练员,招收男、女队员各3名。
经过两个冬季的冰上练习,于1975年1月参加在长春市举行的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少年男子丙
组比赛中,赵庆生、孟洪伟、郭强分别获第八、第十一、第十四名(共14人参加比赛)。刘
新红、李冬梅分获少年女子丙组第十二和第十五名(共20人参加比赛)。
1976年至1978年,鹤岗市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学员接连参加了第三届全运会和两届全国
花样滑冰比赛。其中,以1978年成绩最好。李东辉在男子少年甲组短节口比赛中完成了规定
动作的两周半跳,获该项比赛金牌,这是鹤岗市体校参加全国比赛以来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李东辉还在图形、自由滑中,分别获得第8、第4名和三项总分第5名的成绩。
在1979年全国花样滑冰比赛中,李东辉和杨松获双人滑第六名。
1980年以后,李东辉、孙影任市体校花样滑冰教练员。
1982、1983年,张淑霞、王世红、孙尚武两次去北京首都体育馆参加国家体委主办的花
样滑冰集训。
1982年1月,参加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举行的黑龙江省业余体校花样滑冰比赛,张淑霞
获少年女子丙组总分第五名、短节目第三名和自由滑第二名;王世红获少年女子丙组第六名
、自由滑第五名。
1982年5月,参加黑龙江省第五届运动会花样比赛,张淑霞获少年女子丙组总分第五名、
短节目第二名和自由滑第二名。
1984年,参加全国少年花样滑冰比赛,孙尚武获男子乙组第二名。
1985年,参加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孙尚武获少年男子甲组第六名(图形第八、短节目第
四、自由滑第六)。
(四)牡丹江市业余体育学校花样班
1964年9月,牡丹江市业余体育学校开设花样滑冰班,调原哈尔滨市花样滑冰运动员田玉
洁任教练员。招收男、女学员(中、小学生)20名,进行花样滑冰业余训练。
1966年1月,牡丹江市业余体校花样滑冰队参加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的黑龙江省少年花样滑
冰锦标赛,林娜获女子乙组第五名,迟增祥获男子乙组第五名。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体校停止训练。1971年田玉洁调回哈尔滨市工作,花样
滑冰班未再恢复。
三、优秀运动队
(一)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
为迎接1953年全国首届冰上运动会的召开,哈尔滨市体育会于1952年12月20日—23日,
在道里红星体育场举行哈尔滨市冰上运动会,选拔出冰球、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3个项目的市
冰上代表队。会后,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市冰上训练班。冰训班下设冰球队、速度滑冰队和花
样滑冰队。
第一批花样滑冰队员男、女各4人。男队员陶德魁(市税务局干部)、伊本德(市化工总
厂技师)、韩辉(一中教员)、范会庆(市公安局干警),女队员李建华(哈工大学生)、
金声琴(一中学生)、王樱(六中学生)、白惠敏(一中学生)。
1954年9月15日,国家体委将东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花样队队员田继陈调入哈尔滨市冰
训班花样队。
为迎接1956年全国冰上运动会,1955年11月15日,经过技术考核,市冰训班花样队吸收
市冰上业余体校花样班3名男、女学员入队。至此,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共有男、女队员12人
。男队员田继陈(兼教练)、韩辉、伊本德、范会庆、杨家声、李耀明、赵家宜,女队员李
建华、王樱、孙柏秋、杨丕贤。当时,队员们仍坚持业余训练,只在赛期临近,才进行全日
上冰训练。
1958年下半年,哈尔滨市冰上训练班花样滑冰队吸收第一批少年队员。8月,田文涛、崔
萍、文海美、李红入队。9月,王树本、刘颖秋入队。老队员伊本德、韩辉、范会庆、赵家宜
离队。
1958年9月,王樱调哈尔滨体育学院新设的花样班任教。
1959年6月,宾县业余体校学生白秀芝入队。1959年7月,省电力学校学生王钧祥入队。
1957年冬至1962年春,辽宁省花样滑冰运动员丁世忠来哈尔滨由市花样队代培,由田继
陈执教。
1960年至1962年春,为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人员最旺盛的时期。男队员有杨家声、李耀
明、王树本、王钧祥、田文涛、白玉成、张锦、刘洪云、田宝林、侯成明(1961年任助理教
练),女队员有文海美、崔萍、刘颖秋、李红(1960年转入市速滑队)、白秀芝、田玉洁、
李巾英、唐仲秋、赵淑芳,还有临时脱产训练的7名队员,以及辽宁的丁世忠和新疆的李玉珍
。这时期的教练是田继陈,领队是范会庆。
1961年9月,任家伦任助理教练。
1962年,参加全国比赛后,只留下王树本、李耀明、田宝林、刘洪云、崔萍、刘颖秋、
白秀芝等8名运动员。领队仍由范会庆担任。教练员是田继陈和任家伦。
1963年5月、10月,由齐齐哈尔市先后调入刘勤、傅玉昆和孙治平。
1964年7月,黑龙江广播电视歌舞团舞蹈演员廖志迈任舞蹈教练。
1965年5月,哈尔滨市花样队进行重新组合。领队范会庆,舞蹈教练廖志迈;男一队教练
员田继陈,队员有王树本、王钧祥、孙治平;男二队教练任家伦,队员有刘洪云、田宝林、
田秋生;女队教练刘勤,队员有崔萍、刘颖秋、白秀芝、陈晓飞、王杰。
1966年11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花样滑冰训练停止。
1970年6月25日,哈尔滨市冰上训练班改名为哈尔滨市体育工作队,重新建立花样滑冰队
。李耀明任领队兼教练,只留刘洪云、孙治平、陈晓飞3人,其他队员分配工厂当工人。
1972年9月7日,田继陈任女队教练,李耀明任男队教练兼花样队领队。
1972年冬,由工厂调回王钧祥、白秀芝。
1973年10月,文海美任少年女子组教练,队员有魏爱丽、秦光英、乔国英、戴超英。田
继陈任成年女子组教练,队员有白秀芝和陈晓飞。男队员有刘洪云、孙治平、姚滨、王爱国
。
1975年5月,女队教练员文海美,刘洪云、白秀芝(兼运动员)。
1976年10月,李耀明去新疆花样滑冰队执教。刘洪云任男队教练兼领队。
1978年2月,李耀明由新疆返回哈尔滨,仍任领队。
1978年9月10日,田继陈任教练组长。
1981年6月,李红任冰舞教练。
1982年8月17日,张临明任领队,田继陈任总教练,李耀明任双人滑教练,任家伦、孙雨
任男子单人滑教练,刘洪云、文海美、陈晓飞为女子单人滑教练,廖志迈为舞蹈教练。
(二)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队
1952年冬,为准备参加1953年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齐齐哈尔市举行冰上运动会,选拔
出冰球、速滑、花样各项市代表队。花样滑冰选手为37岁的陈韶光和41岁的傅国杰。
1955年,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代表队由一批青年学生组成,教练陈韶光(兼运动员),
男队员赵希仁、黄树人,女队员张丽娟、李树军。
1956年5月10日,齐齐哈尔市冰上训练班正式成立。冰训班设有冰球队、速度滑冰队、花
样滑冰队。并开始集中食宿,进行长年业余训练。其中,花样滑冰队男队员有赵希仁、黄树
人、刘勤、李钟晨、傅玉昆,女队员有张丽娟、赵福珍、赵帅珍。因无专职教练,由速滑教
练王界新统管。
1956年冬,捷克斯洛伐克花样滑冰专家塞鲍娃来哈尔滨市讲学,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队
参加了学习,刘勤和张丽娟并接受了单人滑和双人滑的训练。
1958年,齐齐哈尔市成立花样滑冰队,教练李树军,男队员刘勤、傅玉昆,女队员李丽
娟、张丽娟。
1959年1月,在全省选拔赛中,刘勤入选省花样滑冰代表队,并于1959年2月参加全国冬
季运动会花样滑冰比赛,获男子组第五名,达到运动键将标准,成为齐齐哈尔市第一位花样
滑冰运动健将。
1959年9月,张丽娟上大学读书,黄树仁任市业余体校重点班男队教练,李丽娟任重点班
女队教练。
1963年1月,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队解散。
1970年,齐齐哈尔市冰上训练班改称市体育工作队。同年10月重新组建花样滑冰队。教
练傅玉昆。男队员刘惠南、刘惠英、孙毅。女队员李春娥、朱桂芳、肖丽君。
1971年夏,花样滑冰队调整,运动员中只刘惠南1人留队。
同年4月,市花样滑冰队队伍扩大,刘勤由省调回任教研组长。8月,李丽娟任女队教练
。
1977年至1978年是齐齐哈尔市花样滑冰运动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这两年中,男运动员刘
惠南、孙毅获得成年组冠军,女运动员刘晓红获得成年女子组“两连冠”。少年运动员也取
得一批好成绩。从而取代哈尔滨市占据省内和国内花样滑冰的优势地位。刘惠南于1977年参
加中国花样滑冰队访问日本,并于1978年去加拿大观摩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1978年11月,刘勤调省花样滑冰队。李丽娟调任新疆花样队教练员。刘惠南兼教练员。
不久傅玉昆任教练员。
1981年以后,老队员退役,虽充实了一批小队员,但训练时间短,技术不成熟,以致19
83年第五届全国冬运会的花样滑冰比赛,齐齐哈尔市未能派队参加。
1982年,李树军、任庆良任领队。有男队员10人,女队员9人。教练员为傅玉昆、刘惠南
、史燕今、孙毅、朱桂芳。
1985年,齐齐哈尔市体委进行训练体制改革,形成一条龙训练体系。市体工队花样滑冰
队、市体校花样滑冰队、区体校花样滑冰班合在一起,成立市花样滑冰大队。
队长:刘秉桢、刘惠南(兼)。
花样队教练员:刘惠南、史燕今、马慧、王昌源、董连生、李春芝。
重点班教练员:李宁、朱桂芳、刘晓红。
业余班教练员:刘惠英、樊继东、孙毅、李春娥、张春玲、唐陆平。
花样队运动员:李伟、于旭生、沙延威、曹宪明、刘月明、李晓东、孙岩、姜薇、曹丽
、景秀、肖梅、孙曼、张丹。
冰上舞蹈队运动员:刘悦丹/王晓东、刘迪/傅野、潘杰/韩枫。
(三)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队
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队的前身是黑龙江省体育学校花样滑冰队。省体校花样滑冰队成立于
1978年8月9日,第一批队员有许兆晓、张述滨、张晓良、陈秀静、傅彩妹、杨青。教练员为
王钧祥。1979年6月又在省体校体操班选刘丹、王辉、刘权、张波、陈红、郭惠秋学习花样滑
冰。同时调体操教练李金珠为身体素质训练教练。同年10月,调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白秀
芝任女队教
1981年调王爱国任教练兼运动员,准备与陈秀静合练双人滑。后陈秀静于1982年转业,
未能开展双人滑项目。
省花样滑冰队成立于1981年6月1日。第一批队员有许兆晓、张述滨、张晓良、王爱国、
陈秀静、傅彩妹、杨青7人。教练员王钧祥、白秀芝。1982年末,刘勤任男二组教练员。
省花样滑冰队成立后,行政领导仍归省体校,经费开支归属省体工二队。1982年4月28日
,行政和经费管理全部归属省体工二队。
省花样队到体工二队以后,训练条件不断改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在国内外比赛中均
取得好成绩。其中,许兆晓、张述滨、傅彩妹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并在国际比赛中取得
好成绩。
(四)哈尔滨体育学院花样滑冰队
1958年11月,哈尔滨体育学院冰上三项(速滑、冰球、花样),经国家体委批准,作为
单独单位参加全国比赛。根据第一届全运会竞赛规程规定的项目,哈体院组建20个学院运动
队,花样滑冰队为其中之一。队员有侯成明、任家伦、李建夫、王法昌、张秀珍、孙实香。
1959年9月,王樱由哈尔滨市队调入哈尔滨体育学院,担任花样队教练兼运动员。
1959年12月17日至20日,在齐齐哈尔举行的全国一级、健将级花样滑冰比赛中,王樱获
女子组第三名。
1962年7月,哈尔滨体育学院首届花样滑冰专业学生毕业。李建夫留校,任教练员。
1962年至1965年,哈体院花样队曾参加哈尔滨市运动会。
1979年9月,哈尔滨体育学院恢复后,重建冰上三项代表队。花样队员有胡晓丹(女)、
刘薇(女)、马慧(女)、王昌元、任洪国。教练员李建夫。
1981年9月,王樱由哈尔滨师范大学返回哈尔滨体育学院,担任花样队教练员。
(五)哈尔滨师范学院花样滑冰队
1970年8月15日,哈尔滨体育学院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院(现师范大学),设立体育系。
1977年,傅冬、王秀敏(女)、赵莹(女)入学成立花样滑冰队。教练员王樱。
1981年,王樱调回哈尔滨体育学院后,师院花样队停办。
四、训练方法和手段
(一)陆地训练1983年以前,由于省内没有人工制冷冰场,一年当中要有7个月之久不能
上冰训练。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搞好身体素质训练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并使之与冰上
技术训练有机地配合起来,一直是训练中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1.陆地模仿跳
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从建队伊始,就重视陆地训练与冰上技术相结合。从1955年开始,
田继陈就采用陆地模仿跳的训练手段,使青少年运动员提前掌握冰上跳跃动作的要领。50年
代,一批青少年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都是先在陆地掌握了跳跃动作的要领,达到了跳跃的空
中旋转周数,再到冰上练习一周半跳和各种两周跳,取得了用时短而掌握快的效果。1979年
,哈尔滨运动员王志利在全国比赛中完成了后内三周跳和后外点冰三周跳,齐齐哈尔运动员
樊继东完成了后内三周跳。他们都是在陆地训练阶段通过模仿跳训练,达到能够.在陆地空
转三周,使身体素质具备完成三周跳的能力,通过冰上训练,才在冰上完成三周跳动作的。
2.图形模仿动作
1958年8月,哈尔滨市少年运动员入队时,只能滑圆形、变刃、3字等初级规定图形,而
1959年2月全国运动会的比赛图形是:后单足8字、外勾、内勾、单足结环、单足括弧等高级
图形。由于新队员对这些图形滑法一无所知,于是,在陆地训练阶段采取模拟冰上图形滑法
,进行各种身体部位的变化、各种转尖的方法、结环动作的手和腿动作的配合等等,模仿冰
上滑行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在陆地训练阶段将动作要领掌握并熟记心中。在冰上训练时由于
运动员头脑中已具有图形滑法的概念,这样,掌握动作快,纠正动作错误也省力。在1959年
全运会图形比赛中,文海美和崔萍的图形完成得比较好,在女子组占第一位和第二位。平时
的模仿训练为她俩取得这次赛会的冠、亚军奠定了基础。
3.弹跳网1979年夏,省体校教练员王钧祥利用弹跳网给运动员许兆晓改进了跳跃动作技
术和增加了空转的周数。14岁的许兆晓,于1979年9月13日在黑龙江省露天人工制冷冰场上,
第一次完成了外勾三周跳动作。
(二)冰上训练
1.早期上冰与晚期下冰训练哈尔滨、齐齐哈尔花样滑冰队建队后,为了延长每年天然的
冰期,从1958年冬开始至1978年春,分别在黑河、满洲里、牙克石、海拉尔、新林等地进行
早期上冰和晚期下冰训练。每年10月中旬赶去,待哈、齐两市结冰时再返回。翌年2月份以后
再集结到上述各地延长冰上训练到3月末,每年能有近5个半月的冰上训练(哈市12月初到2月
末,冰场能使用3个月,齐市从11月20日至3月10日能使用3个月零20天)。
1983年全运会以后,黑龙江省运动员基本上保证了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滑冰馆长年上
冰训练。但其中每年6、7月份冰场进行维修时,不能上冰训练。
目前,黑龙江省室内人工制冷冰场只有两处,花样滑冰、冰球、短跑道速度滑冰三项运
动员轮流上冰训练。
黑龙江省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每年上冰练习时间:
1953年—1957年
300至400小时
1958年—1977年
500至600小时
1978年—1982年
600至800小时
1983年以后900至
1000小时
(国外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年上冰时间1400—1600小时)
2.参加国家集训和省集训
1978年2月到3月,国家体委冰雪处第一次召集吉林、新疆、黑龙江、北京花样滑冰运动
员去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冰上集训。参加这次集训的黑龙江省运动员有齐齐哈尔市董连生、
王昌元、樊继东、孙毅等4人,哈尔滨市姚滨、王志利、任洪国、刘志英、李淑杰、陈秀静、
许兆晓、丛文义、杨青等9人。
集训期间进行过测验赛,也做过几次公开表演(只滑单人自由滑),少年运动员陈秀静
在多次表演中都完成了5种两周跳。
此后,1979年、1983年国家体委进行过冬奥会的赛前集训,每次都长达8个月之久。在1
983年集训中,张述滨攻练了三周半跳,完成了外勾三周跳连后外两周跳,还完成了5种三周
跳;许兆晓完成了后外点冰三周跳连后外点冰三周跳。
1985年为准备参加1986年首届亚运会而组成国家集训队。第一阶段在哈尔滨集训(7月2
5日至10月8日),第二阶段在北京集训(10月10日至2月24日)。黑龙江省教练员王钧祥、白
秀芝、文海美、李红,运动员许兆晓、张述滨、傅彩妹、张波、姜一兵、刘陆阳、赵晓雷等
参加了集训。在集训期间,张述滨攻克了三周半跳。
五、技术水平与难度动作的进展
从1954年开始,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单人滑、双人滑
、冰上舞蹈三项的技术水平和难度进展历程是:
(一)单人滑
1.规定图形
规定图形有初级图形、中级图形和高级图形的区别。1953年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花样滑
冰比赛的图形,男子组为国际滑联三级图形(注:国际滑联共分一、二、三、四级图级,以
一级最高,四级最低);女子组图形难度不够国际四级。当时哈尔滨市参赛的3名运动员和4
名女运动员都能完成比赛图形。
1954年,吉、黑、松、哈联合冰上运动会,1955年、1956年两次全国冰上运动会的花样
滑冰比赛图形,男子组没有增加难度,女子组逐步提高到国际四级难度。这时黑龙江省花样
滑冰运动员的图形技术居于全国最高水平。
1957年国内比赛,花样滑冰规定图形已提高到相当国际一级的难度,但国际比赛是从30
个高级图形中临场抽出6个进行比赛,中国当时只规定6个图形进行比赛,虽在难度上相同,
但在练习图形数量上差距还很大。黑龙江省运动员赵希仁、杨家声、王樱3人完成图形较好。
1958年至1965年,逐年增加练习高级图形的个数,最终达到了与国际比赛以及世界比赛
相同难度和相同数量的比赛图形。哈市运动员杨家声、文海美、崔萍及齐市运动员刘勤等4人
的图形滑得较好,其特点是图形圆度较好,尖端较正确、封口比较干净、滑行较流畅、姿势
较舒展。
1972年至1982年,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多数是在室外进行,运动员因受气温、风雪、冰质
等各方面影响,图形准确性、完美性还存在不少缺点,图形完成质量的进展比较小。
1983年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开始进入室内人工制冷冰场,但运动员把原来的室外冰场练习
图形的习惯滑法带人室内冰场。在图形圆度、滑线重合率、尖端、用刃各方面虽有进步,但
还存在动作激烈、有棱角、滑行速度不均匀、弧线末端有双刃及波纹、转尖前后弧线不对称
等缺点。
2.自由滑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自由滑技术水平是国家的最高水平。每一时期出现
的高难动作,也是中国运动员的尖端动作。近10年来自由滑技术提高较快,在动作难度上已
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男子自由滑动作的进展1953年全国比赛,田继陈完成了正反直立单足转、交叉转、
蹲转及蹲换足转、后内及后外一周跳等动作。
1956年全国比赛,韩辉外勾一周跳落冰利落。
1957年全国比赛,王树本完成一周半跳、布顿跳。
1958年全国比赛,王树本完成后外两周跳。
1964年全国比赛,王钧祥完成外勾两周跳。
1974年全国比赛,刘洪云完成两周半跳。
1979年全国比赛,出现了较完美的三周跳。如王志利的后内三周跳和后外点冰三周跳,
许兆晓的后外点冰三周跳,樊继东的后内三周跳等动作。
1980年全国达标赛,丛文义在短节目中流畅地完成后外点冰三周跳连后外点冰两周跳。
1982年2月全国比赛,许兆晓完成外勾三周跳(世界尖端动作)和后内三周跳、后外点冰
三周跳,在男子自由滑比赛中第一次完成3种三周跳。
1983年全运会,许兆晓完成后外点冰三周跳连后外点冰三周跳。这是世界水平的动作。
1984年冬季奥运会,许兆晓完成外勾三周跳、外勾三周跳连后外两周跳、后内三周跳、
后外点冰三周跳连后外点冰两周跳、两周半跳等多种高难度跳跃动作。
1985年全国比赛,张述滨完成三周半跳、外勾三周跳、外勾三周跳连后外两周跳、后外
三周跳、后内三周跳、后外点冰三周跳等高难动作。
从1985年起,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男子自由滑中,已出现和完成后外点冰四周跳动作。
1985年11月13日,许兆晓在训练中完成了后外点冰四周跳。
(2)女子自由滑水平的提高第一次全国比赛,只有单足直立转、双足转、3字跳等简单
动作,但黑龙江省队员尚不能完成。1954年,吉、黑、松、哈联合冰上运动会,哈市女运动
员刘敏已能做蹲转、后内一周跳等动作。
1957年全国比赛,王樱能完成各种一周跳、直立、蹲踞和燕式旋转、直立弓身转和蹲弓
身转。
1959年,崔萍的直立弓身转及蹲弓身转已达完美境界,并完成一周半跳。后内两周跳。
文海美完成后外点冰两周跳。
1962年,崔萍完成后外两周跳。
1978年,陈秀静多次在自由滑中完成5种两周跳。
1982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上,傅彩妹完成后外点冰三周跳和后内三
周跳。
1982年7月,傅彩妹在西德的奥伯尔斯多夫花样滑冰训练中心完成外勾三周跳。
1985年全国比赛,傅彩妹在整套自由滑中完成外勾三周、后外点冰三周和后内三周跳,
成为中国女子第一个掌握了3种三周跳的运动员(当时世界女子最高的动作是外勾三周跳)。
(二)双人滑
中国双人滑竞赛开始于1979年。当年的全国比赛和全运会的双人滑只有自由滑一个竞赛
项目。1980年增加短节目项目。这时的冠军栾波和姚斌的动作内容有:后内抛转三周、外勾
捻转两周跳、各种螺旋线(女做螺旋线、男做规尺动作)、双人直立、蹲跨及燕式旋转、单
臂托举、双臂托举、单人各种旋转(直、蹲、燕式)、单人一周半跳、各种单人两周跳。
1985年,黑龙江省双人滑尖子运动员的动作难度达到了外勾捻转三周、单臂托举头上旋
转两周半、单人两周半跳、各种两周连跳等较高难的动作。这时世界的双人滑水平能够完成
单人三周跳及捻转四周等动作。
(三)冰上舞蹈
全国冰上舞蹈最高水平一直为哈尔滨市运动员保持。
1981年全国花样滑冰赛增加了冰上舞蹈。当年全国比赛只比赛自由舞一个项目。1982年
开始增加规定舞、创编舞两项比赛。1985年,部分运动员能在比赛中流畅、完美、细腻地完
成各项舞蹈动作,但这些舞蹈动作尚未脱离模仿世界冰舞名手动作的阶段。
六、音乐与舞蹈
花样滑冰是一项运动与艺术相结合的竞技体育项目,与音乐、舞蹈关系甚密。
(一)音乐
50年代,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自由滑的伴滑配乐均以世界名曲为主。因当时动作简
单,整套动作编排起伏不大,故多选用《蓝色的多瑙河》、《多瑙河之波》等慢节奏类乐曲
。
60年代后,运动员多取名曲片断,通过录音编辑,组合成所需配乐。节奏以“快——慢
——快”,“快——慢——快——慢”为主。
80年代以迪斯科乐曲为主,节奏同前。
(见附图)
(二)舞蹈
1958年—1959年,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到黑龙江省歌舞团舞蹈队学习民族舞蹈基本功。
1960年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请在哈侨居的苏联侨民尼娜(女)到队教授芭蕾舞基本功。
每周学习3个上午,历时1个夏天。
1964年7月,哈尔滨市花样滑冰队正式配备舞蹈教师。
70年代末,哈尔滨市业余体校花样滑冰班配备了专业舞蹈教师。
七、服装演变
1953年首次全国运动会,哈尔滨男运动员上着绒衣,下穿西裤;女着紧身连衣裙(下襟
过膝),下着紧身薄绒裤,基本具备花样滑冰的服装特点。
1958年,女运动员的连衣裙开始变短,位于膝上;1959年男运动员着紧身衣短西服。
80年代以后,男着涤纶连衣裤,女着短衣裙、长丝袜。
八、器材与场地
(一)器材
哈尔滨市体育用品厂和齐齐哈尔冰刀厂是国内生产花样滑冰刀鞋的主要生产厂家。从19
57年投产以来,生产出大量花样滑冰普及刀鞋。花样滑冰运动的技术特点是对冰刀和冰鞋的
规格、型号要求均比较严格,冰刀和冰鞋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由于国产冰刀鞋质量较差,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使用进口的世界名牌冰刀鞋。
(二)场地
1976年以前,黑龙江省各花样滑冰队使用室外人工冰场或天然冰场进行训练。为保证优
秀花样滑冰运动员能够长年上冰训练,黑龙江省体委于1979年建成露天人工制冷速滑场和冰
球场。1982年建成室内滑冰馆。从此,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进入室内冰场训练。
哈尔滨市人工制冷冰球场建成于1982年10月,当时是露天人工制冷冰球场。1985年11月
,冰球场加盖工程竣工,全年人工制冷冻冰,供哈尔滨市冰上运动员(包括花样滑冰运动员
)长年上冰训练使用。
九、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花样滑冰教练员27人。其中,各级优秀运动队教练员16人,各级
业余体校教练员11人。
在27名教练员中,有高级教练员12人:
田继陈
男
哈尔滨市花样队总教练
文海美
女
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
李 红
女
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
任家伦
男
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
李耀明
男
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
刘洪云
男
哈尔滨市花样队教练员
刘 勤
男
黑龙江省体育学校教练员
王钧祥
男
黑龙江省花样队教练员
白秀芝
女
黑龙江省花样队教练员
靖 惠
男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教练员
傅玉昆
男
齐齐哈尔市花样队教练员
刘惠南
男
齐齐哈尔市花样队教练员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花样滑冰国际级裁判员3人:
杨家声
男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孙嘉琪
男
黑龙江省体委冰雪处副处长
赵雁虹
女
哈尔滨市体委冰雪处干部
有国家级裁判员10人:
田继陈
男
哈尔滨市花样队总教练
邓 屏
男
东北农学院副教授
吕庭立
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赵焕相
男
东北林学院副教授
王凤鸣
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
袁瑞芳
男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讲师
王 樱
女
哈尔滨体育学院副教授
迟滨德
男
哈尔滨市民主建国会干部
镡桂芳
女
哈尔滨体育学院助教
蒋石昆
男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