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滑 雪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近代滑雪运动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传入的。1896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一批俄国铁路员工进入黑龙江地区。由于中东铁路局设在哈尔滨,铁路当局在阿城县玉泉 镇北山修建了一处滑雪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大批白俄来到哈尔滨,其中也不乏 滑雪爱好者。当时,在玉泉滑雪场滑雪的多为俄国员工和白俄侨民,中国人很少参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日本关东军在玉泉北山滑雪 场增修了跳台场地,并在关东军中开展有越野、高山及跳台滑雪的训练和比赛。齐齐哈尔、 密山、牡丹江等地的关东军也开展有滑雪活动。受关东军影响,在各地的小学生中逐渐开展 起滑雪活动。现住汤原县汤旺乡的崔勇(原名崔三德),1940年至1945年在玉泉镇曾多次参 加过小学生高山滑雪比赛,并获得过好名次。1940年至1943年,伪满洲国曾举行“全满滑雪 比赛大会”,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有队参加,其成员多为铁路系统的日本职员, 很少有中国人参加。
    据东北抗日联军有关文献记载和抗联老战士回忆,东北沦陷时期,滑雪也是抗联军事训 练的内容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工具之一。
    利用滑雪做交通工具,用以打击敌人,最先始于抗联第七军。1934年冬,七军就有了滑 雪队。1935年1月,七军军长李学福曾指挥一支滑雪队,把从佳木斯赶到饶河“讨伐”的日本 侵略军,引到雪深没膝的大旺砬子山里,歼灭日军100多人。1937年冬天,大雪封山季节,抗 联七军的另一支部队与日伪的平安军遭遇,平安军会滑雪,而抗联战士在雪地里行动困难, 战斗中伤亡很大,当地有个“十二烈士山”,就是为纪念那次战斗中牺牲的抗联战士而命名 的。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滑雪。此后 ,每到冬季,这支滑雪队送粮、送情报、传达军令、参加突击战斗,大显威力。由于抗联 战士经常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取得了很多胜利,所以在七军中流传有一首歌谣:.“雪板 好,雪板好,不喂料来不喂草,战士穿上满山跑,比敌人的汽车快,比敌人的马队好,追得 鬼子跑不了。”抗联三军一师也在部队中进行过滑雪训练,在战斗中经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
    1940年,抗联三路军西征,三支队活动于通北、北安、德都、依安、嫩江、拜泉、呼盟 等地。冬季没有滑雪工具,部队活动困难。支队长王明贵和政治部主任王钧组织战士们自己 动手,制作滑雪板,进行滑雪训练,不少战士特别是朝鲜族战士成为滑雪能手。
    1940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撤到苏联境内,建立野营进行整训。1941年2月20日,抗联二 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给野营部队的信中,要求战士们经常滑雪。野营党支部也要求大量补充 镗板(滑雪板),并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一个半月中,制作镗板202副,整个部队在滑雪 上进步是迅速的。”1941年10月以后,野营工作重点转向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冬季滑雪成 了必修的科目。抗联教导旅成立后,每年冬季都进行滑雪训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阿城玉泉滑雪场开展有自发性的滑雪活动,参加者多为当 地中、小学生及居住在哈尔滨的苏联侨民和部分学校的滑雪爱好者。其中有哈工大的吕惠莲 、哈师大的张伟国、哈卫生学校的李锦顺和白士政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黑龙江省滑雪运动 骨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省教育厅体育视学王昭文在原松江省各级学校中宣传和倡导滑 雪活动。1954年,尚志县朝鲜中学体育教师李得龙在哈尔滨参加全省滑冰比赛期间,在道里 体育用品厂购到苏联侨民扔下的60副“白熊牌”滑雪板。他回到尚志后,与尚志朝鲜师范学 校体育教师朴东奎共同组织20名学生(男、女各10名),到玉泉雪场集中训练了一个月。聘 请的两名教练为崔勇和黄太锡(均为朝鲜族)。当年冬天和1955年冬天,在尚志朝鲜中学高 中班全体学生中开展了滑雪课。
    1955年,黑龙江省体委投资在玉泉雪场建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运动员休息室(石头房子 ),并由省体委工作人员栾公赉主持举办了第一次滑雪教练员训练班,有来自哈尔滨、呼兰 、阿城、尚志、密山、伊春等地的16人参加学习,主讲人为哈师大的张伟国。此后,滑雪活 动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伊春、双鸭山、阿城、尚志、五常、富锦、爱辉等市、县逐 步开展起来。
    哈尔滨市于1955年即组建有业余滑雪队,并于1956年参加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的滑雪邀 请赛。1956年,牡丹江市组建起业余滑雪队。佳木斯市在该市东南岗水塔山北坡修建了一处 有1000米和400米两条雪道的滑雪场,并围绕市区开辟一条5公里的速滑雪道,由市体委工作 人员李寒光和市体委体育指导李得龙,从吉林省德惠县买回一批被当地农民用来围猪圈用的 刻有国民党党徽的滑雪板,在一中、二中选调部分学生组成业余滑雪队,开展起滑雪训练。 后来,并在边防部队中培训过滑雪骨干。
    黑龙江省首届滑雪比赛于1958年2月2日在阿城县玉泉滑雪场举行,参加单位有哈尔滨、 佳木斯、牡丹江市和阿城、尚志、五常、爱辉县,运动员有43人。进行了急降下、回转障碍 、男子6公里、女子3公里的比赛。牡丹江市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佳木斯市获第二名,尚志县 获第三名。
    1959年,尚志县黑龙宫公社和海林县大海林高山森林经营所等单位组织民兵进行滑雪训 练。五常县冲河人民公社组织35名老猎人培养近百名青少年练习滑雪,自制滑雪板126副,既 是狩猎队,也是滑雪队,活跃在深山老林之 中。1959年,哈尔滨体育学院也组建起业余滑雪队。
    1961年2月,在伊春市南山雪场举行黑龙江省第二届滑雪比赛,参加单位增加到10个,运 动员增加到145名,获团体总分前三名的仍然是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尚志县。同江县17岁的 赫哲族小选手由满昌取得少年男子5公里和15公里两项第一名。
    1961年起,因受经费的影响,各市、县的滑雪训练先后中断。1964年,滑雪运动重新恢 复,并在佳木斯、阿城、尚志等地建立少年滑雪体校,宁安、海林、木兰、通河等县建有基 层滑雪队。1965年,由佳木斯、牡丹江、伊春、尚志和阿城等市、县运动员组成黑龙江省少 年业余滑雪队,参加了全国滑雪比赛。1966年2月,在尚志县乌吉密雪场举行全省滑雪锦标赛 ,参加单位有佳木斯、牡丹江、黑河、尚志、阿城、海林等市、县,大会邀请解放军越野滑 雪队进行了表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的滑雪活动基本停顿,只有尚志、阿城等县结合民兵训练 在学校中开展过滑雪活动。萝北县也在城镇学校中开展过滑雪训练。
    1972年,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到尚志县乌吉密雪场考察。此后,滑雪活动再次恢复。尚 志县的群众性滑雪活动开展广泛,尚志一中、二中、尚志小学、亚布力小学,乌吉密公社各 中、小学和一面坡中学普遍自制滑雪板,有的学校人手一副。1972年冬,延寿县体校进行滑 雪训练。从1973年开始松花江地区每年均在乌吉密滑雪场举行全区滑雪比赛。该地区所辖11 个县,除呼兰、双城两县外,有9个县开展滑雪活动。
    1978年11月,黑龙江省体委、省教育局、省工会、团省委、省妇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 提出每年冬春季节在全省范围内都要掀起一个“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群众性热潮,并 形成传统,坚持下去。1979年,省体委进一步采取措施,拨款8万元购置冰刀、雪具发给基层 ;举办教练员训练班,组织业余冰雪项目比赛;调整布局,在1400多名重点体校学员中,冰 雪项目的学员占45%。当年,群众性冰雪活动有了较快发展,全省有冰雪场地1470处,有冰刀 、雪具97600多件,上冰雪活动的青少年达到80多万人。阿城县玉泉二中、玉泉小学、小岭校 、朝鲜小学和尚志县乌吉密中学、一面坡二中、尚志二中、亚布力小学、乌吉密小学、一面 坡小学等成为滑雪运动基点校。阿城县靠山区的平山中学,组织1000多名师生,用业余时间 ,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修建了一处有500米雪道的高山雪场。小岭中学也采取全校师生 齐动手,用“大兵团作战”的办法,修建了两处滑雪场。这个县还发动各校的校办工厂和学 生家长出资出力,制做出一大批土滑雪板。阿城、尚志、海林等县举办的滑冰、滑雪教练员 训练班,学员都在百人以上。宁安、宾县、巴彦、方正、通河、抚远等县还分别派出30多名 体育教师到阿城、尚志学习滑雪技术。密山县除培训骨干外,并组织业余体校学员下基层辅 导滑冰、滑雪技术。
    1980年12月,国家体委下发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加强冰雪体育项目的请示报告”,要求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冰雪运动,确定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 斯市、鸡西市、鹤岗市、绥化地区、嫩江地区、合江地区、牡丹江地区、黑河地区、松花江 地区、尚志县为开展冰雪运动重点地区。省体委等有关部门继续发出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 雪”活动的联合通知,并公布了评选先进单位的条件。各地、市、县采取具体措施,抓得早 、抓得实,成效显著。全省有冰雪场地2880多处,有冰刀、雪具22万多件,上冰雪活动的青 少年达到120多万人。
    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继续开展“百万青少年上 冰雪”活动的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积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推动这项活动更 扎实、更有效地开展起来,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国冰雪运动在世界体坛上创造优异成绩,作 出应有的贡献。据省体委、教育厅统计,这一年全省共有冰雪场地3700多处,冰刀、雪具37 4000多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140多万人。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松花江地区、鸡西市、 鹤岗市、佳木斯市、宁安县、塔河县由于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成绩突出,受到省体委 、省教育厅奖励。
    为了迎接1983年第五届全国冬运会在黑龙江省举行,1982年,省体委和省教育厅决定, 在传统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基础上,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千万公里长滑”活 动。当年,全省城镇中、小学上冰雪人数,由上一年的30%增加到50%,开展冰雪课的学校由 上一年的30%增加到40%。
    群众性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在黑龙江省逐年开展。到1985年,全省上冰雪的 青少年已达150万人。1985年,哈尔滨市举办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冰雪体育竞赛(包括滑 冰、滑雪比赛及各种冰雪体育游戏),开始列入“冰雪节”内容,并形成传统。每年1月5日 ,在玉泉滑雪场都组织雪上项目的比赛、表演和滑雪狩猎活动。
    1970年至1985年间,黑龙江省举办过9次全省滑雪比赛。其中,以1982年的全省比赛规模 最大,参加单位有佳木斯、牡丹江、黑河、抚远、萝北、海林、宁安、虎林、阿城、尚志、 延寿、方正、通河、木兰、亚布力、玉泉等19个单位、162名运动员。到1985年,全省开展滑 雪运动有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黑河、阿城、尚志、延寿、通河、宁安、虎林、萝北、 抚远等12个市、县。
    二、业余训练
    黑龙江省最早通过办业余体校形式进行滑雪业余训练是尚志县。1958年,尚志朝鲜中学 体育教师崔龙范在县内各中学挑选学生组建起业余滑雪队,开始业余训练。1964年开始办业 余体校滑雪班。“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崔龙范(时任县业余体校副校长)的主持下,仍在 乌吉密滑雪场坚持业余训练。后训练中断。1971年,恢复训练后,每年都向省和八一队输送 优秀滑雪运动员。到1985年,该校输送的61名运动员中,有22人获得过全国冠军,有7人参加 过冬奥会和世界性比赛。该校滑雪队从1973年到1985年,在全省和全国比赛中共获金牌320枚 。
    1963年,阿城县在玉泉镇办起一所业余体校,设立了少年滑雪班,招收30名学员(男、 女各半),由黄太锡负责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训练中断。1973年,训练恢复。1974 年,向松花江地区滑雪重点体校输送12名学员。其中,黄万龙、安林彬、姜跃清、谭兰英、 邵学彬代表黑龙江省滑雪队参加全国比赛。魏颜春被输送到八一队。1975年至1985年10年间 ,这所业余体校向省队和八一队输送30名运动员。
    1973年,合江地区体委在地区体校中设立高山滑雪重点班,由体校校长王启国具体主持 ,聘请合江电业局程连玉、佳木斯师专李得龙担任教练,并在集贤、饶河、萝北设立业余滑 雪分校。佳木斯市体校滑雪队多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好成绩,并培养出王积信、王福山、黄 雪火、刘亚丽、刘亚东等一批优秀运动员。萝北县业余体校滑雪队(教练李允泰)在全省业 余体校滑雪比赛中,多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4年参加全省业余体校滑雪比赛,获得16枚 金牌中的15枚。
    1974年6月,松花江地区重点业余体校在阿城县玉泉滑雪场设立滑雪班。教练员中,有曾 在八一滑雪队做过多年教练工作的金洙根,曾在八一队受过越野滑雪训练的周宝荣和阿城县 业余体校高山滑雪教练张士清,学员36人来自尚志、阿城、延寿、方正4县。其中,越野班2 1人、高山班15人。办校初期,条件艰苦。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办事业的 精神,自己动手打柴做饭,拉煤运粮,翻地种菜;学员每天还要到几里外的学校上文化课。 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仍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学员们仍顽强刻苦地参加训练。一年后,学 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在1975年2月的全国滑雪比赛中,代表松花江地区一 举夺得成年、少年男、女接力4项冠军和9个单项冠军,占大会金牌总数的53%。
    为迎接1976年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滑雪比赛,松花江地区重点校滑雪班于1975年进 一步充实了教练员队伍,调来解放军滑雪队高山滑雪运动健将彭宪武、王远臣;又吸收16名 年轻运动员入队。经过在玉泉滑雪场的夏训和青云滑雪场的冬训,运动水平明显提高。1976 年2月代表松花江地区参加在尚志县乌吉密滑雪场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获 越野滑雪两项接力冠军,并获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11枚单项金牌,占大会金牌总数的48%。大 会期间,冰雪界人士认为,全国滑雪运动的优势,已从吉林省转到黑龙江省。
    松花江地区体校滑雪班建立后,为黑龙江省和解放军滑雪队培养输送数10名优秀运动员 ,成为黑龙江省培养滑雪人才的重要摇篮。
    虎林县业余体校越野滑雪组建于1981年12月。虎林县是全省“田径之乡”。该队注重科 学选材,在中长跑运动员中选拔学生参加滑雪训练,不到3年时间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4年,在全国少年越野滑雪比赛中夺得两枚金牌、在全省比赛中夺得8枚金牌,并为黑龙江 省、解放军滑雪队输送3名运动员。
    1972年至1985年间,黑龙江省开办业余体校滑雪班的还有佳木斯市业余体校、延寿县业 余体校、黑河地区业余体校、萝北县业余体校、抚远县业余体校。
    三、优秀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
    (一)优秀运动队
    1958年,佳木斯和牡丹江两市组建滑雪队。佳木斯队教练为李得龙,运动员17人。牡丹 江教练员为邹志臣,运动员16人。1959年,伊春市滑雪队建立,教练员为吴中凡,运动员12 人。1962年,由于经费不足,上述3支滑雪队解散。
    1977年1月,松花江地区滑雪队建立,由王柏龄负责全面工作,金洙根负责训练工作。当 年7月,刘清海任队长,刘志民负责后勤工作,金洙根任教练组长,负责训练工作。越野教练 员为金洙根(兼)和王远臣,高山教练员为彭宪武、张士清,共有学生18人。其中,越野滑 雪男7人、女5人,高山滑雪男4人、女2人。松花江地区滑雪队建立后,承担着代表黑龙江省 参加1979年第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的任务。当时,滑雪队基地设在哈尔滨市动力区 黎明公社一栋草房内,生活和训练条件很差。秋训在辽宁省的大连市旅顺区,冬训在尚志县 青云雪场。参加1978年1月在通化举行的全国滑雪比赛,由于不适应环境,赛前有的队员感冒 、体力不佳,比赛中未能发挥出水平,只获得成年男子组1项接力冠军,运动成绩落入低谷。
    1978年,崔龙范任队长,并调周宝荣、权玉顺充实了教练组。同时组织了参加第四届全 国冬季运动会队伍。队伍组成后,在加强训练管理的基础上,夏训采取了专项素质强化训练 和模拟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基本技术,冬训又抓住了雪前身体训练和雪后雪 上训练这两个环节。在训练中,领导、教练、工作人员和运动员,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 ,奋力拼搏。在1979年2月的第四届全国冬运会滑雪比赛中,夺得9枚金牌,获团体总分第一 名,又一次确立了黑龙江省滑雪成绩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79年12月,黑龙江省体委决定松花江地区滑雪队改建为黑龙江省滑雪队,隶属省体工 二队管理。领队崔龙范,教练员金洙根、周宝荣、权玉顺、彭宪武、张士清。运动员18人, 其中越野男7人、女5人,高山男4人、女2人。建队后,加强了正规化管理,除原有的高山、 越野两个组外,增设冬季两项组。近期目标是力争在第五届全国冬运会上拿好成绩。各组制 定了个人目标、成绩规划,按计划进行训练。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派教练员金洙根,运动 员李晓明、尹振山、宋永军到日本扎幌市训练1个月。
    1980年至1983年间,黑龙江滑雪队的运动成绩较为稳定,但由于先后有教练员4人5次、 运动员7人8次去日本长野县、北海道等地考察、学习、训练,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造成了教 练流动变化大,岗位责任制难以落实,对运动员系统训练有一定影响。加之队内产生的盲目 乐观情绪,以及解放军、通化滑雪队高山训练早用2年索道等原因,黑龙江滑雪队在1983年第 五届全国冬运会滑雪比赛中,成绩落后于解放军和吉林省滑雪队,只拿到越野滑雪1枚金牌。
    第五届全国冬运会后,省体委打算砍掉滑雪项目。松花江地区体委主任马春田、副主任 余广桢向省体委建议“冰雪并重”。经研究后,省滑雪队得以保留。省滑雪队进行了认真总 结,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在第六届全国冬运会上打翻身仗”的奋斗目标。事后 ,进一步调整了队伍,吸收8名新队员人队,并解决了一部分新器材。亚布力雪场条件有所改 善,高山索道修整一新。运动员、教练员任务明确,思想稳定,训练刻苦,在1984、1985年 两年中,比赛成绩均有所提高。1984年有13名运动员获20枚金牌,有11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健 将标准。1985年,参加在海拉尔举行的全国滑雪比赛,成年男子组5个单项,除接力外,全部 金牌为黑龙江滑雪队获得,其中武彦龙一人独得3枚金牌。同年在通化举行的全国高山滑雪比 赛中,黑龙江滑雪队获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组从第四位跃居第二位。冬季两项运动 员张东荣、乔兴利在7.5公里和15公里的比赛中获2枚金牌,取得了黑龙江省滑雪队建立冬季 两项以来金牌“零的突破”。
    (二)运动训练
    高山滑雪
    黑龙江省的优势项目。1966年前,中国只开展滑降、回转、大回转。1979年后,为适应 国际比赛的需要,增加了高山全能。1959年前,没有系统的技术训练标准,当时各队采用的 回转技术是“剪式”和“跳跃式”转弯技术,1959年,学习与采用了苏联教练员秋林提出的 “犁式”,“半犁式”,“平行式”转弯技术以及“蹬冰式”出发技术。1961年,解放军滑 雪队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友军运动会后,带回了“点杖平行摆动”转弯技术,亦 为黑龙江各滑雪队所掌握。1980年,中国滑雪队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 动会后,先进的“蹬跨式”转弯技术又为黑龙江各滑雪队所采用。
    1966年前,各队夏季只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和各种模仿技术训练和平衡练习。同时也进行 初级规模的滑草训练。1980年后,多数队采用滑轮训练及草地斜坡滑轮训练,进一步解决了 从夏季过渡到冬季的雪地训练,全面提高了专项素质和技、战术训练水平。
    1985年,亚布力雪场索道工程完备后,各队每年均进行早期上雪与晚期下雪训练,使雪 上训练期得以延长。
    越野滑雪
    黑龙江省较为普及的项目。1959年前,技术训练以“两步交替滑行”和“八字形蹬行” 技术为主,各队自由训练。1959年,苏联俄罗斯队来华办班后,各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了“ 两步、四步交替滑行”,“同时推进滑行,跨一步、两步同时推进滑行”,“三步、五步联 合滑行”等各种滑行动作。1974年后,各队在夏季训练中强调抓模仿动作和滑轮训练,并创 造了一整套模仿技术(原地的,行进间的,跳跃的,平地的和山地的),用以提高各种技术 和专项素质。
    1980年,在全省滑雪队伍中提出了“高姿势、高频率、大幅度、活战术”的技术风格, 在两步交替滑行要点上提出“四快”的要求,即蹬动快,摆腿快,配合快,周期快。这一风 格和要求,在各队中得到了较好贯彻,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
    冬季两项滑雪
    黑龙江省开展较晚的项目。1977年开始在松花江地区滑雪队中进行男子冬季两项训练。 在松花江队和后来的省队训练中,除训练运动员具备越野滑雪的技术和射击运动技术外,着 重抓了滑雪、射击结合技术的训练,特别是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动员乔兴利,在身体素质条件不很突出的情况下,由于比赛中心理素质较好,能够稳定 沉着地参加比赛,1984年、1985年两次获全国比赛10公里和15公里冠军。
    四、运动水平
    (一)参加历届全国比赛成绩
    1957年2月15日至18日,全国滑雪运动会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地、市为参加单位,参 加比赛的共8个单位、165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市参加。在高山滑 雪和越野滑雪(当时称速度滑雪)比赛中,黑龙江省有两个队、4名运动员的成绩进入前六名 。
    1958年2月11日至13日,全国滑雪运动会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参加比赛的共10个单位、 203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市参加。在本届运动会上,佳木斯运动员 李得龙在高山滑雪比赛中获男子回转障碍降下冠军。这是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取得的第一个 全国冠军。此外,佳木斯有1个队,牡丹江有1个队和3名运动员的成绩进入前六名。
    1959年2月1日至5日,第一届冬运会滑雪比赛在吉林市举行。以省为参加单位,参加比赛 的共有5个单位、122名运动员。为参加本届运动会,黑龙江省于1959年1月在阿城县玉泉雪场 举行了参加全国冬运会滑雪运动员选拔赛,并组成以朴东奎为领队,李得龙、崔龙范、邹志 臣为教练的黑龙江省滑雪队。从本届运动会起,全国滑雪比赛分成年组和少年组进行。在成 年组高山滑雪比赛中,牡丹江运动员佟作如获男子快速降下冠军。佳木斯、牡丹江和阿城的 一批成年和少年运动员的成绩,分别进入前三名和前六名。
    1960年2月7日至12日,全国滑雪运动会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市、县为参加单位,参 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400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伊春市代表队参 加。在本届运动会上,黑龙江省成绩突出,共获得9项冠军。此外,牡丹江和佳木斯运动员还 获得3项第二名、6项第三名、8项第四名、6项第五名、7项第六名,哈尔滨运动员获1项第二 名、1项第四名,伊春运动员获1项第六名。
    1965年1月24日至28日,全国滑雪锦标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市、县为参加单位,参 加比赛的共10个单位、280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佳木斯市和尚志、阿城两县参加。在本届锦 标赛上,尚志县成绩突出,成年组有两个队进入前六名;少年组徐贞顺获两项冠军,有两个 队和4名运动员进入前六名。佳木斯有两个队、阿城有1名运动员进入前六名。
    1975年3月1日至5日,全国滑雪比赛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举行。以市、县为参加单位,参加 比赛的共10个单位、193名运动员。
    这次比赛是1965年后相隔10年之久举行的一次全国滑雪比赛。黑龙江省有松花江地区、 海拉尔市和阿城、尚志两县参加。在本届全国滑雪比赛中,黑龙江省成年男子组高山滑雪成 绩明显下降,只阿城1名运动员取得1项第六名。越野滑雪成绩较好,松花江队取得两项冠军 ,海拉尔运动员王远臣、尚志运动员杜淑梅取得1项冠军。少年组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成绩均 较突出。尚志运动员徐哲珠获高山滑雪两项冠军;松花江队和尚志运动员李晓明、夏广仁、 孙桂珍、杜淑清分获7项冠军。
    1976年2月18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冰雪赛区)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举行。以地、 市为参加单位,参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312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松花江、合江和呼盟地区 参加。在本届运动会上,黑龙江省成年组男、女高山滑雪成绩平平,无1人1项进入前三名。 少年组成绩较好。尚志运动员金长胜获两项冠军、谭兰英获1项冠军。在越野滑雪比赛中,黑 龙江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年女子组:尚志运动员杜淑清获得两项冠军、戴忠霞获1项冠军 ;松花江队获1项冠军。少年男子组:尚志运动员倪振涛、徐希臣和延寿运动员宋永军各获1 项冠军,松花江队获1项冠军。少年女子组:尚志运动员王群英获两项冠军。
    1978年1月25日至30日,全国滑雪比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地、市、县为参加单位, 参加比赛的共13个单位、224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松花江、牡丹江、黑河、合江地区和尚志 、阿城县参加。在本届比赛中,黑龙江省取得两项冠军:1项是松花江队的成年男子组2×10 公里接力,1项是合江王积信的少年男子组快速滑降。此外,尚志、阿城共有两个队、13名运 动员进入前三名。
    1979年2月14日至20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滑雪比赛)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举行。以地、 市、县为参加单位,参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231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松花江地区、黑河地 区和尚志、阿城、延寿县参加。在本届运动会上,黑龙江省取得的滑雪成绩是历史上最好的 一次,比赛共设28枚金牌,黑龙江省获得其中的17枚,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17枚金牌中 ,越野滑雪12枚,高山滑雪5枚。
    1980年2月3日至10日,全国滑雪比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省和地、市、县为参加单 位,分成年组、青年组和少年组进行比赛,参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211名运动员。在本届比 赛中,黑龙江省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各获7项冠军。
    1981年2月25日至3月6日,全国滑雪比赛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举行。以省和地、市、县为参 加单位,分成年组、青年组和少年组进行比赛。参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260名运动员。从本 届赛会起,增加冬季两项比赛。黑龙江省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尚志运动员金长胜获1项冠军, 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尚志运动员李晓明、戴忠霞各获两项冠军,阿城运动员武彦龙、延寿运 动员吴明淑获1项冠军,黑龙江队获2项接力冠军;延寿队获1项接力冠军。
    1982年1月16日至22日,全国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比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 以市、县为参加单位,分成年组、青年组和少年组进行比赛,参加比赛的共12个单位、284名 运动员。黑龙江省有合江地区和阿城、尚志、延寿县参加。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尚志运动员 徐哲珠获成年男子组1项冠军,阿城运动员黄雪火获少年男子组1项冠军,尚志运动员傅金梅 获成年女子组1项冠军,阿城运动员朱英获少年女子组1项冠军。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尚志运 动员李晓明获成年男子组两项冠军,阿城运动员武彦龙、延寿运动员李成日各获少年男子组 1项冠军,延寿运动员窦爱霞获成年女子组3项冠军,阿城运动员林淑芬获青年女子组1项冠军 ,阿城运动员张相英、尚志运动员常德珍各获成年女子组1项冠军,黑龙江省队获成年女子组 1项冠军。
    1983年2月20日至28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滑雪比赛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亚布力举行。以市 、县为参加单位,参加比赛的共5个单位、163名运动员。在本届运动会上,只延寿运动员窦 爱霞取得成年女子越野滑雪1项冠军。
    1984年2月14日至22日,全国高山滑雪比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地、市、县为参加单 位,参加比赛的共7个单位、62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 合江地区和尚志、阿城、延寿县参加。尚志运动员金凤哲获成年男子组1项冠军,阿城运动员 安林君获青年男子组两项冠军,阿城运动员徐雪丽获成年女子组1项冠军,尚志运动员李英霞 获青年女子组两项冠军,阿城运动员吕文生、合江运动员王福山各获1项少年男子组冠军。
    1985年3月5日至13日,全国高山滑雪比赛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以地、市、县为参加单 位,参加比赛的共8个单位、102名运动员。黑龙江省有合江地区和阿城、尚志、延寿县参加 。合江运动员刘亚丽、刘亚东各获1项冠军。
    1985年3月10日至17日,全国越野滑雪、冬季两项比赛在内蒙古海拉尔市举行。以省为参 加单位,参加比赛的共6个单位、120名运动员。在越野滑雪比赛中,阿城运动员武彦龙获两 项冠军,尚志运动员李香仙和延寿运动员孙敬东各获1项冠军,在冬季两项比赛中,尚志运动 员乔兴利、延寿运动员张东荣各获1项冠军。
    (二)参加历届国际比赛成绩
    1961年2月5日至12日,社会主义国家第一届友军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在波兰举行。参加 比赛的有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中国、蒙古、波兰、罗马尼亚、苏联、捷克斯洛伐 克共9个国家。黑龙江省佳木斯运动员魏忠发、程连玉和牡丹江运动员刘跃化、彭宪武代表八 一队参加了滑雪比赛。在本届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未取得名次。
    1980年2月13日至24日,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滑雪比赛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参加比赛 的有7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名运动员。中国代表团有滑雪教练员2人,运动员9人。其中,黑 龙江省滑雪队教练金洙根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教练员,宁永军(延寿)、尹振山(鸡西) 、李晓明(尚志)、韩金索(尚志)为冬季两项运动员。
    1981年2月25日至3月3日,第十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西班牙哈卡市举行。参加比赛 的有28个国家和地区、394名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参加越野滑雪、高山滑雪比赛。黑龙江省体 委副主任孙德胜为代表团团长,黑龙江省滑雪队教练安林彬为高山滑雪教练,黑龙江运动员 黄万龙(阿城)获男子回转第四十六名,成绩2′7″54;傅金梅(尚志)获女子大回转第三 十六名,成绩3′9″24。
    1982年1月27日至2月7日,第二十六届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在奥地利施拉德明举行。参加 比赛的有37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名运动员。黑龙江运动员姜跃清(阿城)参加高山滑雪比赛 。
    1982年2月9日至14日,冬季两项世界锦标赛在苏联明斯克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0个国家 和地区、125名运动员。黑龙江滑雪队教练员金洙根为冬季两项教练,黑龙江运动员宋永军参 加冬季两项比赛,获男子10公里第六十七名,成绩43′00″91,获男子20公里第六十六名, 成绩98′15”03。
    1982年2月18日至28日,世界越野和跳台滑雪锦标赛在挪威奥斯陆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 0个国家、600多名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只参加越野滑雪比赛。黑龙江运动员李晓明获30公里 第五十六名,成绩1:32′4″1。
    1983年2月10日至13日,世界杯越野滑雪比赛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 3个国家、180多名运动员。黑龙江省运动员李晓明获30公里第四十六名。
    1984年2月8日至19日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行。有49个国家和地区 ,1483名运动员参加。黑龙江滑雪队教练员权玉顺为越野滑雪教练员,黑龙江运动员李晓明 参加男子15公里比赛,获第六十七名,成绩50′03″3,窦爱霞参加女子5公里比赛,获第四 十八名,成绩21′33”28;参加10公里比赛,获第五十名,成绩41′35″7。
    1985年1月30日至2月10日,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在意大利情尔米奥举行。黑龙江省阿城 滑雪队教练张士清为教练员,阿城运动员安林君参加男子大回转比赛,获第四十四名,成绩 3′08″53;参加男子回转比赛,获第二十九名,成绩2′18″28。
    1985年2月14日至17日,世界冬季两项锦标赛在联邦德国鲁布尔丁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 2个国家和地区、79名男运动员。黑龙江省运动员乔兴利(尚志)参加10公里比赛,获第七十 五名,成绩41′9″1。
    1985年2月16日至24日,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冬运动会在意大利贝卢诺举行。参加比赛的 29个国家和地区、538名运动员。黑龙江省阿城滑雪队教练张士清为高山滑雪教练,阿城运动 员安林君参加男子大回转比赛,获第二十六名,成绩2′51”55。
    五、场地、器材、服装
    (一)场地
    黑龙江地区的第一座滑雪场,是位于阿城县城东20公里处玉泉镇的玉泉滑雪场。该滑雪 场为20世纪初,由中东铁路的俄国人所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日本关东军和哈尔滨 铁路局对该场进行了改建。东北沦陷时期的玉泉滑雪场、滑道长300米,宽300米,在山脚下 建一栋西式木屋,做办公室兼运动员休息室。1945年,日本人溃逃时,将雪具焚毁一空。
    1951年,哈尔滨铁路局火车头体协接管了玉泉滑雪场,并维修了房舍,购置滑雪器材。 1953年,由合省前的松江省体委接管,并修建20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1处,内设办公室、宿舍 、食堂、器材库。1959年,将雪场交哈尔滨市体委管理。1962年交阿城县。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修建,玉泉雪场建有两处高山滑雪场地及一处越野滑雪场 地。其中,北山高山滑雪场地:线路长度260米,线路宽度150米,线路起点处高度海拔230米 ,终点处高度海拔169米,线路坡度10°—12°。南山高山滑雪场地:线路长度740米,线路 宽度30米,线路起点处高度海拔462米,终点处高度海拔317米,线路城度14°—16°。越野 滑雪场地:线路长度2.5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届黑龙江省滑雪比赛于1958年2月2日在该场举行。1958年12 月的全省滑雪选拔赛亦在该场举行。
    从1960年起,因玉泉滑雪场的山形、地貌条件,已不适应现代竞技滑雪运动的要求,未 再举行大型滑雪比赛,但该场仍为阿城县和哈尔滨市业余滑雪训练的基地和群众性滑雪场地 ,并成为国际旅游场所之一。
    位于尚志县乌吉密乡的乌吉密滑雪场,距县城14公里,是黑龙江省另一座主要滑雪场。 该场于1964年开始修建。在县文教科科长韩百链的主持下,由县业余体校滑雪教练崔龙范、 李占亭负责选址,黑龙江体委拨款9000元,开辟了高山、越野滑雪场地,并建有200平方米土 木结构的运动员宿舍。高山滑雪场地:线路长度900米,线路宽度50米—60米,线路起点处高 度海拔800米,终点处高度海拔400米,线路坡度15°—17°。越野场地:线路长度3公里、5 公里、10公里。
    在乌吉密滑雪场举行过的大型比赛有:1965年黑龙江省滑雪比赛、1975年全国滑雪运动 会、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
    亚布力滑雪场是黑龙江省一座大型滑雪场。该场位于尚志县亚布办镇西南25公里,原名 青云滑雪场,在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二、三锅盔山的北麓,东经120°5′,北纬44°6′。 雪场面积为255公顷(33325亩),海拔1374.8米。雪场所在地山高林密,高山雪深可达两米 左右,积雪时间长,适于滑雪的时间近半年。
    1974年,国家体委派冰雪处副处长王绍裘带领吉林省滑雪教练韩来禄、解放军滑雪队教 练郑昌铉来黑龙江省,由省体委副主任傅清治及省体育科研所朴东奎和滑雪队教练崔龙范、 李得龙、金洙根陪同,去尚志县境内的亚布力进行考察。陪同前往的还有松花江地区革委会 副主任刘斌、地区体委副主任梁恒权、尚志县革委会副主任尹桂琴、尚志县体委主任李仁九 。在亚布力林业局的全力支持下,最后选定在亚布力大锅盔山东南坡建设国家滑雪基地。19 75年9月,国家体委拨款20万元,由松花江地区体委组织兴建滑雪场,并建有一栋400平方米 的运动员宿舍,于1976年2月竣工。该场建成后,准备用于即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冬运会滑雪 比赛,但因场地修建不完善,雪质不好,训练时有不少运动员摔伤,故将第三届全国冬运会 滑雪比赛改在乌吉密滑雪场举行。该滑雪场在1977—1979年间供松花江地区滑雪队及黑龙江 省滑雪队作训练之用。
    1980年5月,该场由黑龙江省体委接管,并决定在亚布力张广才岭的大、二、三锅盔山东 北坡建设滑雪场。
    1980年10月,为更好地承担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滑雪比赛任务,根据省委第一书记杨易 辰的指示,省委秘书长程晓候、省文教办副主任邴瑞年、省体委主任陈法平、副主任孙德胜 、省旅游局副局长孙雅琴等,由松花江行署副专员田凤山、行署体委主任马春田及尚志县委 书记刘纯陪同,去尚志县亚布力青云滑雪场进行考察。次年7月,决定由省政府投资正式兴建 青云滑雪场。
    1982年11月,省委书记李剑白在省体委主任陈法平、副主任孙德胜和松花江行署副专员 田凤山、行署体委主任马春田等陪同下,再次去亚布力青云滑雪场考察,决定进一步开发建 设青云雪场。后该场改名亚布力滑雪场。
    1983年,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到亚布力滑雪场视察时指出:“亚布力滑雪场的山形、地 貌与美国普莱西德湖滑雪场相似,应加紧建设,将来承办亚洲滑雪比赛和冬季奥运会。”
    在亚布力林业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建设,亚布力滑雪场已成为中国最 大的高山滑雪场,具有亚洲最好的山形、地貌和自然条件,是中国唯一的合乎国际滑雪联盟 规定要求的高山滑雪场。到1985年,雪场规模和主要设施有:
    高山场地:滑降线路长度3080米,宽度40米,起点处高度海拔1374.8米,终,点处海拔 490米,最大坡度32°,平均为21°。
    越野场地:线路长度3公里、5公里、10公里。
    冬季两项射击场地:射击面积7000平方米。
    索道设备:滑降场地为单座吊椅循环式国产简易索道,分为三段,总长2320米,可同时 输送90人(1983年建);回转场地为简易挂钩拖牵式国产索道,线路长度1600米,可同时输 送50人(1980年建)。
    其它设施:高山滑雪运动员宿舍520平方米,越野滑雪运动员宿舍820平方米,接待站52 0平方米,南极楼2000平方米。
    亚布力滑雪场建成后,承办过1981年全国滑雪比赛、1983年第五届全国冬运会滑雪比赛 和1984年全国少年滑雪比赛。
    1984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在亚布力滑雪场设训练基地,考察队员出国前,都集中到 这里训练,以适应在南极恶劣条件下的生活和工作。
    亚布力滑雪场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雪上运动训练基地,不仅为黑龙江滑雪运动员屡创佳绩 提供了条件,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成为黑龙江省旅游景点之一。
    此外,在萝北、延寿、抚远等县尚建有几处滑雪场。伊春市于1958年曾在南山建有1处滑 雪场,后因雪情不好等原因,重新改为风景区。
    (二)器材
    1.滑雪板、杖、鞋20世纪初,近代滑雪运动传入黑龙江地区后,使用的全部是外国生产 的滑雪用具。其中,主要有俄国生产的“白熊”牌高山滑雪板。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日本关东军所使用的是吉林市一家日本工厂生产的带有“ W”字的越野滑雪板。
    50年代,哈尔滨市有大批苏侨返回苏联。他们离开之前,变卖和遗弃了一批滑雪器材。
    1958年以前,黑龙江省的滑雪器材,只有苏侨以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少部分滑雪用具 。当时的雪杖皆为竹子制成,雪轮用藤圈制成,雪鞋为普通皮鞋。
    1958年,为迎接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黑龙江省体委竞赛科干部朴东奎和佳木斯市 滑雪队教练李得龙与哈尔滨市道外红星木器厂有关人员一起,参照日本高山滑雪板样式,共 同研制成“探险者”牌胶合式高山滑雪板,填补了黑龙江省滑雪用具生产的空白。“探险者 ”滑雪板的生产,不仅满足了当时黑龙江省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需要,而且在哈尔滨市第一 百货商店、哈尔滨市体育用品商店零售过,使“探险者”雪板在全国得以推广。
    1959年2月,全国冬季滑雪运动会在吉林市举行。前来表演的苏联俄罗斯滑雪队带来了比 较先进的单板式滑雪板。吉林、黑龙江省的一些厂家进行仿制,采用25条木片,用弓型铁磨 具压型,最后用“鱼鳔胶”合成,解决了越野板和鞋之间的前压式配件,并制成了双层皮革 的高山滑雪鞋。当时仿制的这种雪板具有不走形、轻便、滑行速度快等优点。
    1961年,解放军滑雪队第一次出国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友军运动会,带回了高山板半自动 脱落器、带钢刃的高山板及铝合金雪杖,在沈阳某兵工厂批量生产。黑龙江省滑雪队使用过 这些雪具。
    1973—1979年,尚志县体委为普及滑雪运动,曾生产过2000多副高山、越野滑雪板,供 松花江地区基层队训练使用,后因成本高、亏损大而停产。
    1975年,为迎接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省体委与哈尔滨市体育用 品厂共同研制了木质塑料边钢刃胶合式高山滑雪板,并且制作了铝质滑雪杖及高山滑雪专用 鞋,满足了第三届冬运会的比赛需要。因生产成本过高,此种雪板、雪杖、雪鞋,此后未再 生产。
    1976年后,哈尔滨市体育用品厂开始生产木质简易越野滑雪板,供基层运动队使用。后 又在哈市各体育用品商店出售。80年代后,这种雪板在玉泉滑雪场供广大中外滑雪爱好者使 用。
    1980年,中国滑雪队参加第十三届冬奥会时,国家体委认为,中国滑雪用具与世界先进 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无法满足高水平竞技滑雪运动的需要,决定黑龙江省滑雪队参加国际比 赛所需雪具均由奥地利进口。
    从1983年开始,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和日本滑雪协会联盟向中国赠送滑雪用具,由国家体 委按各省需要量统一分配。从1983年起,黑龙江省各滑雪队使用的全部是日本器材。
    2.雪腊
    1958年以前,各队为了增加滑雪时的速度,多在雪板上打一些普通的腊,用以减少摩擦 力。1959年,苏联俄罗斯队来华表演时,向中国赠送了滑雪腊(主要是高山板固体滑腊), 并讲解了如何根据雪温与雪情选择防滑腊和用腊原理。1959年冬,合江地区体委和佳木斯市 体委,通过同江县小额贸易,从苏联伯力边区购进2箱、11种越野滑雪腊,用于1960年在通化 举行的全国滑雪比赛。吉林省滑雪队教练员周德庆仿制出雪腊,并于1960年向全国各滑雪队 公布雪腊配方。此后,黑龙江省各滑雪队分别自制雪腊(属于实验性质)。
    1980年,中国滑雪队参加第十三届冬奥会后,黑龙江省各滑雪队正式使用根据雪温和雪 情选择的各种雪腊和防滑腊。
    (三)服装
    1.越野滑雪服
    1958年之前,各滑雪队的越野服装主要是穿着保温轻便的绒线衣裤。1959年,苏联俄罗 斯滑雪队来华表演,举办教练员训练班后,各滑雪队模仿苏联运动员,开始穿着半截式滑雪 裤和长筒滑雪袜。80年代已发展为穿着滑冰式尼龙紧身服。
    2.高山滑雪服
    50年代,各滑雪队的高山运动员穿着普通防寒服,至70年代发展为紧身衣。自1980年参 国第十三届冬奥会后,借鉴外国运动员的服装,开始穿着具有保护性的紧身衣(滑冰式尼龙 服装)。1983年,随着弹簧式回转旗门的设立,对运动员身体能接触到旗门的部位(如手背 、肩、膝等处),全部垫有塑料泡沫,并带有防颅帽(头盔)。
    六、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滑雪高级教练员1名,一级教练员8名。高级教练员是:
    金洙根省体工二队滑雪教练员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滑雪国家级裁判员11名:
    李得龙
    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主任
    黄太锡
    阿城县体委教练员
    李仁九
    尚志县教育科干部
    梁树桐
    东北林学院帽儿山分院体育教师
    鲍云侠
    尚志县体校校长
    赵广泰
    松花江地区体委干部
    吴化民
    黑河第一中学教师
    李海军
    延寿县体委干部
    刘克伟
    黑河市科委干部
    洛自修
    黑龙江省体委竞赛训练处干部
    高德明
    尚志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