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上及水上运动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的田径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城镇中、小学校大部分开设有田径课
。哈尔滨最早修建的田径场是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道里药铺街体育场(今红星体育场),中
东铁路的俄国员工经常在该场进行田径比赛,一些中国学生也在该场参加田径训练和比赛活
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呼兰、阿城、龙江、宾县等地的学校,春、秋季节举办有田径运动
会。
1919年,黑龙江地区被列入第七届华北运动会的参赛单位(当时,黄河以北省区均为华
北运动会的参赛单位)。1929年5月,原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派出10多所学校的100多名运动
员参加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在有25个省、市,136所大、中学校1600名运动员参加的大赛上
,哈尔滨女一中的孙桂云、刘静珍、白光玲、孙佐珍,一中的滕瑞林、刘古学,三中的符保
卢等获得单项第一名。女一中和一中均以绝对优势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
范队获得男子初级组1600米接力第一名和800米接力第二名,并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当年10月
,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将军举办中、日、德3国田径对抗赛,哈尔滨的孙桂云、王渊、滕瑞林、
刘宪举和沈阳的刘长春等人组成中方代表队参赛,在不少项目中获得好成绩。
3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哈尔滨孙桂
云、刘静珍、吴梅仙、王渊、肖淑苓等5名女运动员获4项第一名,创4项全国纪录,并获团体
总分锦标,被大会誉为“五虎将”。哈三中的符保卢以3.50米的成绩获得男子撑杆跳高第一
名。大会结束后,组建参加当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田径代表队,孙桂
云、吴梅仙、刘静珍以及她们的教练黄树芳一同人选。符保卢人选男子代表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符保卢、孙桂云等均流亡关内,黑龙江地区的田径运动受
到很大摧残。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运动员有佳木斯的短跑运动员赵长发,哈尔滨的长跑运动
员牟文彬、王德、杨奎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的田径运动日益普及,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不但城镇
的学校开展得较普遍,乡村中、小学和工矿、企业也普遍开展。学校中除体育课外,普遍建
立田径队,经常进行训练和比赛。
从50年代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省、地、市、县各级田径运动会定期举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的田径竞赛活动基本停止,各地的田径场地和设
施被占用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0年,田径运动开始恢复。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部分中
、小学、中专、大学一年举行两次田径运动会,有相当一部分工矿、企业每年召开一次田径
运动会。四年一届的省、市(地)运动会,田径是主要项目。开展比较好的地、市有哈尔滨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及绥化、松花江地区。特别是肇东、五常等县,每年举行
两次田径运动会。肇东每年召开一次有各乡镇、学校、工矿、企业为参加单位的田径运动会
,各乡镇和各行业系统也分别召开田径运动会。这个县第一批被国家体委授予“田径之乡”
。
二、业余训练
1955年10月,省体委在哈尔滨市组建有部分大专院校及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40多人参加
的田径业余训练队。这是黑龙江省田径业余训练的发端。这个业余训练队的队员曾参加过19
56年的东北四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田径对抗赛和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田径选
拔赛。
60年代初,省内各市、县业余体育学校均根据“以田径为基础,以冰上为重点”的原则
,设置有田径班。此后建立的重点业余体校中,均设有田径重点班。至70年代初,省体校田
径队建立后,全省形成传统校、普通体校、重点体校、省体校4种形式的田径业余训练体系。
传统校(基点校):始办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省、地(市)两级。对省级传统校
,省体委每年拨给一每所学校200—400元。在业余时间以训练队的形式进行训练。
普通体校:是由各县(区)和部分厂矿、企业办的体校,至1985年全省共有普通体校90
余所,教练员200多人,每所体校有2—3个项目。这种形式的体校主要是走读式,即学生分散
在中、小学,在业余时间到体校训练,每次1.5—2小时。有的学校给教练一定补助,给学生
一定补贴。普通体校办得较好的有肇东、五常、通河、富锦、虎林、海林等县。
重点体校:主要是各地(市)办的“三集中”体校,省给编制和一定经费,其余经费由
地方自筹,每个学生每年需经费2500元左右。教学训练采取文化学习与训练并重的办法。每
周训练4—6次,每次1.5—2小时。重点体校的主要任务是向省体校和省体校校外教学班(在
全省10个地、市设有教学班)输送优秀苗子。至1985年,全省有重点体校(有田径班的)20
多所,教练80多人,在训人数350人。重点体校办得较好的有哈尔滨、绥化、松花江、齐齐哈
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鹤岗、鸡西等地、市和省农场总局。
省体校田径班:成立于1971年,共设4个组,学生30多名。教研组长潘伟(兼短跑教练)
,其他教练有王成林,女中跑;邹延宽,跳远;欧阳浩,投掷。1973年,欧阳浩、邹延宽调
省体工队任田径教练。1975年,宋云田任男中跑教练。1976年,王振发任跳高教练。孙荔、
王晓飞、李善增、于艳春分别任男短跑、跳远、标枪、铁饼教练。教研组长是宋云田、副组
长为王振发。1978年,宋云田、王振发调省体工队田径队任教练,赵义身任女中跑教练。此
时教研组长是王晓飞、副组长为曲维山。省体校为中专性质,采取读训并重的形式进行教学
训练。训练的指导思想是:继续打好身体素质(包括专项素质)、专项技术两个基础,积极
参加省内外的各项各年龄段的比赛。
在业余训练中,形成了省体校——重点体校——普通体校——传统校高、初级的训练层
次与网络,并有严格的计划与比例要求。这个时期,仍然继续贯彻国家体委提出的“选好苗
子,打好基础,全面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同时,认真贯彻国家体委编写下发的《教学
训练大纲》,改变少儿成人化,急于求成的训练方法,正确处理打基础与出成绩、竞赛与训
练、文化学习与训练、训练与管理的关系,使学生生理、心理、全面身体素质、专项身体素
质、基本技术健康发展,稳步提高。
60年代以来,各级体校,特别是省体校为黑龙江省和国家田径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田径运
动员,其中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出优异成绩的有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栗娟、黎叶梅,链球
运动员于光明,高栏运动员杨光,三级跳远运动员田洪新等,主要来自黑河、省农场总局、
鸡西、伊春等地。
三、省田径队的组建与训练
黑龙江省田径队是省内最早组建的优秀运动队之一。
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1957年6月即开始组建省田径集训队。领队由吕浩然(女)担任,
教练由北京体院毕业生张玉峰担任。建队当时只有4名运动员:关绍英(竞走),哈尔滨飞机
制造学校膳食科副科长;韩占发(短跑),省商业学校学生;郭玉桐(长跑),122厂(今伟
建机器厂)工人;袁永清(五项全能),宾县高中学生。
1958年6月,又选调了第二批队员,主要有:韩文清(女,投掷),哈体院中专生;赵长
顺(短跑),哈体院本科学生;张伟(跨栏),哈体院本科学生;孟庆华(女,跨栏),哈
体院中专学生;金学源(跨栏),哈师范学院数学系学生;刘训(跨栏),佳木斯市中学生
;袁久香(女,铅球),佳木斯市中学生;李福德(竞走),克山县中学生;王质昆(手榴
弹),齐齐哈尔市中学生。
1958年秋,黑龙江省田径队正式成立。领队吕浩然,支部书记范连福,教练兼田径队队
长关绍英。教练张玉峰(中长跑)、袁徽文(短跑)北京体院毕业生、赵万林(投掷)吉林
师大体育系毕业生、张索全(跨栏)北京体院毕业生。并选调一批运动员人队,运动员总数
为65人。
1959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此前不久,领队吕浩然、支部书记范连福调离田
径队。领队是王万里,关绍英为副领队兼教练。教练是张玉峰、袁徵文、张索全、赵万林。
运动员40多人。当时在国家田径队集训的刘训、袁久香、石俊(齐齐哈尔车辆厂工人)、卢
学文(齐齐哈尔市中学生)也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比赛。
第一届全运会结束后,队伍进行了调整。金裕成提为链球教练。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40
多名运动员中,有10多名大学生和工人返回原单位。
1959年11月,调整后的30多人,连同没有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较年轻的运动员20多人,
共50多人,去武汉参加全国冬季田径运动会。会后,去广州华南农学院进行冬训。这是黑龙
江省田径队自组建以来第一次到南方冬训。从此,每年冬季(大约当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
5—6月份),绝大部分项目要到南方冬训。
1960年8月,北京体院毕业生冯建夏来队任跳高教练。
为迎接1965年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从1960年开始,省田径队又进行了一次调整和运动
员选调工作。为了理顺有关部门的关系,创造一个顺畅的选材环境,由省体委主任王钧亲自
出面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并经分管体育工作的省政府副秘书长许烈和副省长王一伦同意
,由教育、劳动、人事、公安、体委联合印制运动员选调表,到省内各地顺利地调入了一批
高质量的运动员。主要有:刘安华(短跑)北京体院毕业生、潘永忠(三级跳远)北京钢铁
学院毕业生、张之翼(短跑)哈师范学院附中学生、龚静武(竞走)北京林学院毕业生、梁
宝福(跳高)北安中学生、李秀桐(链球)齐齐哈尔小学体育教师、姜可义(标枪)哈市五
中学生、王东海(标枪)哈市五中学生、纪彬(中跑)哈市五中学生、魏国华(短跑)齐齐
哈尔市中学生、谢铭友(短跑)哈市太平区中学生、殷国泰(投掷)安达市中学生、艾国臻
(中跑)绥化中学生、房检(中跑)讷河中学生、王庆馥(女,中跑)哈市中学生、叶彩云
(女,跳高)哈市三十二中学生。
第一届全运会后,投掷教练赵万林离队。1964年,高文祥提为教练,刘训、卢学文为运
动员兼教练。北京体院毕业生到田径队任教练的有4人:宋云田(中长跑教练兼运动员)、孙
宝成(短跑教练兼运动员)、宋毓法(标枪教练兼运动员)、王文成(跳远)。另外,曾诚
由哈尔滨体院来队任女短跑教练。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后,短跑教练卢学文调回齐齐哈尔市任业余体校教练。部分运动员转
业。运动员总数为85人。
1965年,教练张玉峰调省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任教导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田径队停止训练。1968年,省体委系统实行军事接管
,全队随省体委系统去通河县岔林河农场办“五七战校”。1969年队伍返回哈尔滨。后又去
绥化县参加“斗、批、改”,“接受工农兵再教育”。1970年,大部分运动员及多名教练员
转业和返籍工作。其中,袁徽文去四川、曾诚回海南岛、孙宝成回山东、宋毓法回青岛、王
文成回北京、刘振声回上海、李秀桐回齐齐哈尔、高文祥去哈尔滨市肉联厂、宋云田调新成
立的省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组。冯建夏、金裕成、潘伟和李福德到宾县农村“插队落户
”。
1971年,省体育工作大队成立,省田径队重新组建。关绍英任领队兼教练,教练有张玉
峰、袁永清、金学源。当年,包树森提为中长跑教练,由辽宁田径队调入李向友任跳远教练
。1972年底,由抚远县调入赵雨田(北京体院毕业生)任男短跑教练,宋云田回队任男长跑
教练。同年,潘伟调省体校任短跑教练,李福德、冯建夏、金裕成由农村调回,分别任竞走
、跳远、链球教练。1973年底,由省体校调邹延宽、欧阳浩任跳远、标枪教练。
1972年底,关绍英调离。姜可义任领队。
1971年至1974年底,省田径队先后调入一批新队员。主要有:冯志全(短跑)伊春市体
校学生、姜秀文(女,短跑)安达市中学生、王振胡(中跑)克山县中学生、杨怀忠(中跑
)伊春市体校学生、李连英与李对英(女,中跑)牡丹江市体校学生、潘军(女,中跑)佳
木斯市中学生、张淑琴(女,中跑)哈尔滨市中学生、德格者(长跑)呼盟地区农民、王允
杰(长跑)齐齐哈尔市工人、尹振山(长跑)鸡西市中学生、姜双义(女,跳远)呼盟地区
中学生、刘燕(女,跳远)、刘秀华(女,跳高)呼盟地区中学生;杨晓明(标枪)哈尔滨
市中学生、谢英琪(链球)哈尔滨市中学生、吕冬梅(女,铅球)哈尔滨市中学生。
当时并有数名在国家田径队集训的运动员回省参加训练。其中有孙荔(短
跑)齐齐哈尔市中学生、刘亚范(女,短跑)安达市中学生、傅润凯(中跑)哈尔滨市学生
、张淑娟(女,中跑)佳木斯市中学生、田洪新(跳远)哈尔滨市中学生、王艳秋(女,跳
远)齐齐哈尔市中学生。运动员总数65人。
第三届全运会后至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前这一期间,省田径队又进行较大调整。领队姜
可义任省体工队副队长,金学源任领队兼教练。1977年初,李家业任领队,金学源、张玉峰
兼副领队。1977年秋,李家业调离,关绍英任领队兼教练。1975年底,刘振坤任跨栏教练。
调出的教练有冯建夏、赵雨田、袁永清、张玉峰。调人的教练有:1976年初,由省体校调入
王成林任女中跑教练,1978年初袁永清由宁夏回队仍任铁饼教练,由省体校调入宋云田、王
振发分别任女中跑教练和女子跳高教练。在此期间,从省体校新调入一批队员。入选到国家
田径队的姜书君(中跑,尚志县学生),也回省参加训练。运动员总数70人。
1980年夏,跳高教练冯建夏因胃癌去世。病重入院之前,仍带病坐在椅子上忍着胃痛指
导运动员训练。
1981年,李景发任领队,关绍英任总教练。1981年8月,翟耀辉任领队。1982年末,翟耀
辉调离,赵东富任领队,王振发为副领队兼教练。缪玉臣、吕冬梅提为男中跑和女铅球教练
。新调入的运动员主要有张景龙(铁饼)呼盟中学生、于光明(链球)鸡西市体校学生、杨
光(跨栏)伊春市体校学生、周力(跨栏)哈尔滨市学生。运动员总数仍为70人。
省田径队从组建集训队时期开始,即注重队伍的严格管理。当时的教练员张玉峰家在北
京,多年如一日坚持住队;其他一些教练员也以队为家,实行点名查铺制度。省田径队多次
被评为省体工队、省体委系统和省政府系统的先进党支部、优秀运动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
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50年代初期,省田径队建队之前,各地参加全省运动会或参加全省中学生、少年运动会
都是抽调学生(也有部分职工)临时组织集训,时间约1个月左右。运动会后集训队伍即行解
散。当时的训练特点是以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基本技术为主,不懂全面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
。训练器材也较为简陋、落后。
1958年,省田径队成立后,开始学习苏联的一些训练方法,运动周期的划分基本分为两
个周期、四个阶段。
两个周期是:第一个周期为准备时期,时间是从上一年的12月至本年度的3—4月份。其
手段内容是(1)力量训练:主要运用杠铃、壶铃等进行上下肢、腰腹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
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大小肌肉群的协调力量。(2)速度速率训练:主要采取跑的各种专
门练习手段,各段落跑一般不计时,但也要达到本人最好专项成绩的70%速度,以改进技术、
提高速度、速率和速度耐力。(3)弹跳训练:主要是采用各种跳跃练习手段,以提高弹跳力
。(4)灵敏柔韧训练:主要运用各种球类、各种拉长肌肉、韧带的手段,以达到灵敏、韧带
柔韧的目的。
这个时期的训练特点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比重比较大,约占70%左右。训练
的负荷量比较大,强度相对小些。基本技术训练,主要是学习改进基本技术,训练比重约占
30—40%。
第二个周期为比赛时期,时间是5月至10月。这个时期的全面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与
基本技术训练的关系与第一个时期相反,即以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水平为主,其训练比重约
占60—70%,全面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比重约占30—40%。这个时期的训练特点:一般以
完整技术为主,强调质量和强度,特别是要安排好赛前的负荷量、强度和密度的关系。这个
时期训练的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各种比赛,以创造本人本年度的最好成绩。
四个阶段是:第一阶段是冬训阶段,时间是上一年的12月——本年度的2月;第二阶段是
春训阶段,时间是3—4月;第三阶段是夏训阶段(也称竞赛阶段),时间是5—6月。由于采
用苏联的训练模式,国家每年一般安排两次全国田径比赛。因此,此阶段运动成绩一般出现
两个高峰。第一高峰一般在6月,第二高峰一般在10月。第四阶段为恢复调整阶段,一般在1
0月末至11月末。此阶段主要采取积极的训练恢复手段,即改变场地、训练环境,降低运动量
和强度,变换训练方法手段,进行伤病的治疗,以期达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全面调整与恢
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70年代初,黑龙江省田径训练中断。
70年代初期至第四届全运会,是黑龙江省田径训练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省田径队于
1971年恢复正式训练,省体校于同年建立,各地、市体校相继恢复和建立。这时的训练周期
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模式,选才靠经验,训练方法、手段比较陈旧落后。训练指导思想
、周期划分、方法手段都还沿用旧模式,场地、器材仍很简陋、落后。
80年代初,是黑龙江省田径训练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训练有以下5个特点:
一是继续运用两个周期、四个阶段的训练模式,在训练和比赛安排上仍然采取双高峰制
,即一年中围绕出现两次好成绩而进行训练和比赛。
二是在继续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同时,又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严格管理队伍
)、严格训练的训练指导思想。
三是在周期、阶段的划分上初步学习和运用了“多周期、大强度”的训练方法,即一年
中不是象过去那样只严格划分两个周期、四个阶段,而是为了参加多次比赛,有目的地将训
练划分许多小周期。为搞好本周期的比赛,采取了大强度训练方法(这一划法主要适于那些
接近成熟或运动成绩处于颠峰阶段的优秀运动员)。
四是把全面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由于训练周期、
阶段的创新,方法、手段的改进,训练一个成熟的田径运动员的周期大大缩短,来自业余体
校的运动员,有的项目5—6年就可以达到个人成绩的顶峰阶段。
五是科技的兴起与介入,选材、训练、比赛、运动营养、心理训练基本形成套完整体系
。如选材中的骨龄测试、身高预测,训练比赛中的生理、心理跟踪监测,运动营养、医务监
督、药物的运用、心理训练的运用等。这些都是80年代田径训练产生飞跃,运动成绩突飞猛
进的重要因素。
四、运动水平
(一)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成绩
(二)参加历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和全国田径比赛成绩
(三)参加亚洲和世界比赛成绩
第七届亚洲运动会1974年9月1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张淑娟与外省运动员高振帼、宋美
华、李丹合作,女子4×400米接力破全国纪录。
第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1974年9月24日在西德威斯巴登举行。吕冬梅以44.72米获铁饼
第一名、以13.70米获铅球第二名。
科威特国际田径邀请赛1982年2月13日在科威特举行。田洪新以15.42米获三级跳远第一
名。
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1983年8月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谢英琪以65.54米获链球第
二十六名。
第五届亚洲田径锦标赛1983年11月5日在科威特举行。谢英琪以65.78米获链球第一名。
泰国国际田径邀请赛1983年11月13日在曼谷举行。田洪新以16.08米获三级跳远第一名
。
五、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田径高级教练员8名,一级教练员32名。高级教练员是:
关绍英
省田径队总教练
李荣国
齐齐哈尔市体工队教练员
李福德
省田径队教练员
张玉峰
省田径队教练员
金学源
省田径队教练员
金裕成
省田径队教练员
刘振坤
省田径队教练员
邹延宽
省田径队教练员
殷国泰
省田径队教练员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田径国家级裁判员10名,一级裁判员238名。国家级裁判员是:
任翰中
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场长
韩庆丰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王连庆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施德兴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陈玉贤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李思功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郭宪明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教师
刘世翰
哈尔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