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体 操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近代体操运动在黑龙江地区始见于清末民初。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奏定 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级学校的体育课做普通体操及兵式体操。当时采用的是德国体操,除徒 手操外,亦使用器械,并分轻、重两种。轻器械有棍棒、哑铃等,重器械有单杠、双杠、木 马等。191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的一些中、小学中设置有单杠、双杠、跳箱等体操器械, 并开展有垫上运动。30年代初,哈尔滨三中学生、著名撑杆跳高运动员符保卢有“杠王”之 称。他能在单杠上做大车轮(大回环),并能在双杠上完成手倒立等动作。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当局为了推行军国主义和奴化教育的需要,也在学校中开展体 操运动。中、小学体育课教材均规定有器械体操的内容,一般学校多设有多少不等的单杠、 双杠、跳箱和垫上运动器材。尤其在实行类似体育锻炼标准的“体力章”制度后,由于这种 制度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都有单杠引体向上、跳箱分腿腾越和俯卧撑等动作标准,使 体操更加成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绥化县保安国民优级小学有不同高度的单杠十几副, 并有一副铁制吊环和两组跳箱。这个县的国民高等学校有一位吉林师道大学毕业的体育教师 ,除在体育课教授体操外,课余时间也组织学生做垫上运动和进行单杠、双杠、跳箱等项练 习。有些学生可以作出难度较高的小翻、空翻、单杠正反大回环和跳箱手翻等动作。地处边 境的孙吴县由于受日本兵营中日本士兵练习体操的影响,县城各小学均有体操设备。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在哈尔滨市出现的一股“盘杠子”热,是黑龙 江省群众性体操运动的萌芽。当时,在道里公园内有一高一低两个铁杠,每天工余时间(多 半在晚饭后),许多工人、店员和学生自发地聚集到那里练习杠子。他们中间有韩鼎琪、高 占鳌、邹其弟和田德强等人。其中,有个日本工人,叫久宝玄吉,动作练得最好,大家都模 仿他的动作练。当时能做出的动作,如前水平、后水平,单挂膝向前、向后回环,举足上、 促上(屈身上)、反促上(后上)、背上(前上)等,个别人能做腾身回环、大回环(大车 轮)和挂膝下等动作。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到公园“盘杠子”的人越来越多,练习的动作逐 渐有所发展。每个人练的动作又都有不同特点,很受群众欢迎。随着练杠子人数的不断增多 ,练习场地也相应地有了扩大。后来,市政府门前广场也有了体操设施。1948年前后,体操 运动从公园走向了学校。在学校中开展体操活动的有一中、经纬小学、工程小学、兆麟小学 等中、小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一直是黑龙江地区体操运动开展得最为广泛的城市。 不仅中、小学校继续开展,哈工大、哈医大、哈外专、东北农学院、哈商学院等大专院校也 开展有体操运动。许多学校把体操运动列为体育课的内容之一,有些学校建有体操队,进行 课余训练。兆麟小学体操队,在体育教师李志荣和李伟的指导下,长年进行课余训练,先后 培训出国书增、白占山、蓬伟珍、李永美、张艳云等一批体操人才,被誉为“体操运动的摇 篮”。
    1953年,苏联国家男、女体操队来中国访问。市体委主任王立疆率部分大、中学校体育 教师和体操工作者赴沈阳观摩学习。1954年把体操列入全市体育竞赛计划之中,当年举行全 市大、中学生田径、体操运动大会。此后,每年均举行全市学生和职工体操比赛。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最早派队参加全国体操比赛的城市。50年代曾取得一批好成绩。19 50年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东北区运动会,一中学生韩鼎琪获单杠第一名。1951年,哈尔滨市职 工器械体操代表队,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东北区职工体育运动大会,获工人组总分第一名。19 53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二届东北区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第一次进行女子体操比赛,哈 尔滨市即派出哈医大的丁浴光、哈外专的王淑珍、六中的吕东瀛、三中的李胜英等女运动员 参加。在这届运动会的体操比赛中,六中学生王辉泽获个人总分第一名,入选东北地区体操 代表队参加同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赛后,入选国家体操 队。1954年,哈尔滨市体操队参加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十三城市中等以上学校田径、体操大会 ,王辉泽获全能第四名。195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测验赛,张艳云获女子跳马第 三名。1956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奥运会选拔赛,王辉泽以110.75分获全能冠军, 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全国体操全能冠军获得者。1957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十七城市体操 单项个人冠军赛,徐光辉获乙组鞍马第四名和双杠第五名。1958年,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全 国少年体操分区赛,哈尔滨女队获团体冠军,李永美获全能冠军和平衡木、低单杠、摆荡吊 环第一名,后入选国家体操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历届全省体操比赛中,哈尔滨运动员的成绩均名列前茅。
    齐齐哈尔市也是黑龙江省开展体操运动较早的城市之一。1951年即将体操运动列为正式 比赛项目,在学校中开展体操运动。1955年6月,举行全市体操比赛,有实验小学、师范学校 、一中、三中、四中、五中等校参加。此后,每年举行1次体操比赛。1955年派队参加全省体 操比赛,男、女队均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教练员孙德志、莫淑清。队员张中和、傅延珠、刘 作金、王洪彬、王大民、关万昌、侯亚芬、迟福荣、王凤森。1956年、1957年两次在全省体 操比赛中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谢作兰、梁玉琴、张中和、傅延珠、迟福荣、刘作金先 后入选省体操代表队,分别参加了在上海和天津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1959年参加全省第一 届体育运动大会,再次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
    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龙江省开展体操运动的市、县还有佳木斯市和双城、呼兰、爱 辉县。佳木斯市有部分中、小学开设过体操课,市少年宫办过业余体操舞蹈班,几次派出选 手参加全省比赛。双城一中在校内设体操课,辅导学生进行体操练习。从50年代起,凡省内 进行比赛,均有学生参加。其中,高士春曾拿过名次,并入选省体操队。呼兰县体育教师刘 大民,在呼兰一中培训体操运动员,王晓东等曾参加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十三城市中等以上学 校田径、体操大会。黑河地区播撒体操种子的是北京体院毕业生白子义和哈尔滨体院毕业生 傅振庭。50年代末期,白、傅两人先后到黑河一中实习和任教,并开展起体操业余训练。从 此,全省体操比赛也有黑河地区的选手参加。后来入选省体操队成为运动健将的邹世忠、邹 世胜二兄弟,即是黑河一中的学生。
    第一届全运会后,除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坚持体操业余训练外,其它几个市、县只在 少数学校中设有体操课,未有突出体操人才出现。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各地体操活动 中断。70年代后,除少数学校体育课中有少部分体操内容外,基本上未再恢复。
    80年代初,佳木斯、牡丹江、大庆市办过体操班。后佳木斯、牡丹江两市停办。至1985 年,全省开展体操运动的仅有哈尔滨、大庆两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原松江省于1950年举行的全省运动会,第一次把体操列入比赛 项目,参加比赛的有十几名男运动员,进行了单杠、双杠、跳箱3项比赛。
    1956年春,黑龙江省体操比赛在哈尔滨举行。比赛分男、女甲组和男、女少年组。有哈 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双城、呼兰等市、县派队参加。获甲组男、女前六名的均为哈尔 滨运动员。男子有国书增、白占山、王树本、刘宝林、田德强、李柏松;女子有王玉芬、篷 伟珍、李永美、高连英、张艳云、李树元。
    1958年9月1日—2日,黑龙江省体操锦标赛在哈尔滨举行。参加比赛的单位有哈尔滨、齐 齐哈尔、佳木斯市,黑河地区,双城、呼兰县,几十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一级规定动作和 自选动作的比赛。这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举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体操比赛。获男子前六名的 是齐齐哈尔市刘作金、哈尔滨市王树本、佳木斯市陈树忠、哈尔滨市田德强、赵福禄、赵丕 显。获女子前六名的李永美、赵秀珍、篷伟杰、卞文彬、商秀琴、张惠芳,均为哈尔滨市运 动员。
    自195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一届黑龙江省运动大会起,历届全省运动会均进行有体操比 赛。参加第一届省运会体操比赛的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 斯市和黑河、松花江地区代表队。获得男子前六名的是国书增、白占山、钟伟良、徐光辉、 刘作金、赵希斌,获女子前六名的是哈尔滨市运动员王玉芬、索惠琪、蓬伟杰、赵秀珍、卞 文彬、赵秀兰。在这届省运会上,涌现出邹世忠、邹世胜两兄弟和高士春、汤杰、梁玉琴等 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少年体操运动员。
    60年代后,由于开展体操运动的地、市很少,未再举行年度的全省体操比赛;历届省运 会的体操比赛,实际上是体操队的“队内比赛”。即运动员来自何地,代表何地参加,基本 上是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对抗,或只有哈尔滨一个市的运动员参赛。
    黑龙江省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体操比赛,是1956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男队员 有王辉泽、国书增、白占山、田德强、刘作金、刘宝林、张中和,女队员有蓬伟珍、王玉芳 、迟福荣等。教练员为李克谦。王辉泽参男子甲组比赛,获全能第二名和自由体操第二名、 单杠第三名、双杠第五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国书增等参加男子乙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 五名。
    1957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领队赵长发、李喜俊,男队教练王凤鸣,运 动员有国书增、白占山、田德强、刘宝林、刘作金、徐光辉。女队教练李志荣,运动员有篷 伟珍、王玉芬、张艳云、李永美、李丽娟、王秀全、解作兰、梁圣梅。在这次比赛中,黑龙 江省男、女队分别以396.30分和283.10分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开始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 书增以18.55分获双杠第二名。赛后,张艳云入选八一体操队,后转入国家体操队。
    1958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领队郝巨成,男队教练赖有才,女队教练闻 克婉。此次锦标赛分健将级和一级进行比赛。参加健将级比赛的男队员有国书增、白占山、 徐光辉,女队员有王玉芬和篷伟珍。
    1959年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国书增以106.75分成绩获个人全能冠军,并 获吊环第二名、双杠第四名、鞍马第六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李永美也以70.30分的成绩 达到健将标准。
    二、业余训练
    建国后至1955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及部分县城,体操运动的业余训练普遍通 过各中、小学建立校体操队进行课余训练的形式进行。1955年,哈尔滨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 校体操班成立后,哈尔滨市少部分学校仍坚持有校体操队的业余训练,个别学校(如兆麟小 学)亦办有业余体校体操班。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因不再举行年度的全省体操比赛,中、小学体操队越来越少。 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除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办有业余体校体操班及省体校办有体操班 外,全省其它各市、县未进行过体操的业余训练。80年代初,牡丹江、佳木斯和大庆市开始 有体操业余训练。
    (一)哈尔滨市业余体育学校体操班
    1956年5月招生。首任教练有田德强、白占山、国书增(运动员兼)。训练地点在市人民 体育馆体操房。第一批招生40名(男、女各20名)。1958年,哈尔滨市参加全国少年体操分 区赛获得团体冠军的李永美、赵秀珍、商秀琴、蓬伟杰,即是这个体操班的第一批学员。当 年,体操班学员国书增和张艳云获全国技巧比赛男女混合冠军。
    1958年至1964年间,哈尔滨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操班,共向黑龙江省和国家体操队输送 学员27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体校停课,体操班停办。
    1970年8月,国书增、索惠琪夫妇在哈尔滨市工人体育馆重新恢复体操班训练。从地段、 田地、继红、纯化等小学的男、女学生中选出10男、10女为体操班学员。1972年,这批学员 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体操比赛,男子组获团体冠军并囊括个人前六名,女子组获团体 第四名。赛后,男队主力队员几乎全部被各地体操队选走。1973年,体操班学员增加到39人 。在参加当年的全国体操选拔赛(主要与各省队比赛)中,女队的乔元元、何秀敏、张程艳 等,分获个人全能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名。1974的和1975年,从中、小班上来的一批小 队员,继续在全国少年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何秀敏参加1974年第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选拔 赛,获平衡木第一名、自由体操第四名、全能第三名。此后,这批学员大部分被输送到黑龙 江省、甘肃省体操队和八一体操队。1977年后,体操班又一批小队员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 绩。1977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体操比赛,获女子团体第五名,1979年参加在扬 州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体操比赛,获女子团体第三名。
    1981年,体操班下放到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办班。国书增、索惠琪亦到该校任教(编制留 在体校)。国书增、索惠琪夫妇担任体操班教练近30年,有近千名少年儿童接受他们训练, 为各级体操队输送后备人才100多名。他们的4个子女也先后成为优秀体操运动员(有的在八 一队,有的在国家队)。女儿国林红1982年4次出访,3次在全能中夺魁,并先后获得10个单 项冠军。长子国林生1984年在德国国际体操比赛中获鞍马和全能冠军。
    (二)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体操班
    1959年,在市业余体校中增设体操班。1961年在体操班的基础上建立市体操队(运动员 6人)。1962年,市体操队解散,继续办业余体校体操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 练中断。1972年重新招生,至1974年停办。先后担任教练的有张中和、柴荣、张黎等人。齐 齐哈尔市为省和国家输送多名优秀体操运动员。其中,刘作金成为省队教练员;黄玉斌入选 国家队,多次获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
    (三)省体校体操班
    省体校体操班组建于1974年5月。教练员为贾志一、李金珠。办班初期,集训20多名业余 运动员。后在其中选拔出8名正式学员。
    1977年8月,该班与省体育场业余体校体操班共同组队,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 体操比赛,男、女队均获团体第二名,任旭升获全能第六名。该班队员在平均比其他队运动 员小4岁的情况下,获得多项素质测验冠军,受到专家好评。
    1978年8月,该班与哈尔滨市业余体校体操班、省体育场业余体校体操班共同组队,参加 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体操比赛,男、女少年组均获团体第五名,在少年组单项比赛中 ,金刚获男子自由体操第四名,童矛获吊环第六名,杨波获女子全能第三名、自由体操第三 名,翟春艳获女子跳马第三名,佐红获女子儿童组高低杠第三名。
    1978年,该班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体操选拔赛,取得较好成绩,但因年 龄较小,没有取得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比赛的资格。
    1979年7月,省体校体操班解散。佐红、吕春铃等10名学员调入省体操队。
    该校培养的运动员佐红,在1980年世界中学生锦标赛中获女子全能第三名、平衡木第一 名、高低杠第二名、自由体操第二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在国际体操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少 年运动员,并获1981年度黑龙江省“十佳运动员”称号。
    (四)大庆市业余体校体操班
    1981年,在市体委主任杨树忠主持下创办。省体操队派教练员王景瑶及队员王侠到体操 班任教练。最多时训练70人。1983年,王景瑶回省体操队。
    大庆市业余体校体操班培训出一批批优秀体操后备人才,省体操队的男队队员多半来自 该班。
    三、省体操队的组建、训练与比赛成绩
    黑龙江省体操队始建于1959年,由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队伍组建而成。组建的基础是19 58年省体训班体操队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体操集训队。
    1958年初,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和当年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省体委决定在省体训班 中增设体操队。当时,有男、女队员各3人。男队员为国书增、白占山、徐光辉,女队员为篷 伟珍、王玉芬、李永美。体操队未设专职教练员,聘请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刘忠德、哈尔滨 师范学院教师尤桂香分任男、女队代课教练。
    1959年7月,黑龙江省第一届运动大会后,正式组建起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省体操队。男 运动员8人:王辉泽、国书增、白占山、徐光辉、钟伟良、赵福禄、赵希斌、刘作金;女运动 员8人:李永美、张艳云、赵秀琴、篷伟杰、王玉芬、赵秀珍、索惠琪、卞文彬。赴京参赛时 ,领队为王哲仁(省教育厅体育视学)、郝巨成(省体委工作人员);男队教练为赖有才( 哈工大体育教师)、刘忠德(哈体院教师);女队教练为田德强(哈尔滨市体训班教练)、 闻克婉(哈体院教师);伴奏:石景林。
    在第一届全运会上,省体操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特别是8名女队员均为少年运动员,在 跳马和自由操比赛中颇为引人注目。自由操不仅跟头翻得高,舞蹈动作也有特色,能做出戏 剧中的“卧鱼”等动作,受到裁判和观众好评。比赛结果,女队以422.75分获团体总分第六 名,李永美获个人全能第六名、自由操第六名和平衡木第七名。男队以614.45分获团体总分 第七名,王辉泽获吊环第六名。
    第一届全运会后,省体操队先后到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市的机关、学校 、厂矿进行了十几场次表演和辅导。随后,在参加第一届全运会队伍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 补充,黑龙江省体操队于1959年10月正式组建。领队郝巨成,男队教练刘忠德,女队教练田 德强。男队队员有国书增、白占山、徐光辉、刘作金、钟伟良、赵福禄、赵希斌、韦华;女 队队员有赵秀珍、赵秀兰、赵秀琴、索惠琪、篷伟珍、篷伟杰、王玉芬、卞文彬、陈春燕、 梁玉琴、石莲。队员中有两名运动健将(国书增、王玉芬),其他队员均具有一级运动员以 上的技术水平。
    省体操队建队后,于1959年冬去广东汕头进行冬训。1960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健 将级体操个人锦标赛。在这次锦标赛上,黑龙江女运动员的平衡木技艺出众,在决赛中赵秀 珍获第一名,赵秀兰第二名,赵秀琴第四名,索惠琪第五名。从此,以平衡木优势著称的“ 赵家三姐妹”蜚声体坛,在全国体操界产生一定影响。赵秀琴、篷伟杰还分别以70.40分和 70.35分获全能第五名和第六名。黑龙江男运动员的成绩是:徐光辉以105.55分获全能第六 名和鞍马第四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国书增、赵福禄分获鞍马和自由体操第六名。女队 8人参赛,5人达到运动健将标准(赵秀珍、赵秀兰、赵秀琴、篷伟杰、索惠琪),成为全国 女子体操队中健将较多的年轻队伍。
    1960年全国体操个人锦标赛后,省体操队在哈体院体操馆进行夏训,以 迎接秋季的全国锦标赛。当年秋季的全国体操锦标赛10月23日至29日在四川重庆举行。在这 次全国锦标赛上,黑龙江女队的表现仍很突出。她们高质量、高规格、准确地完成各项规定 和自选动作,博得了裁判员和观众的好评。尤其在自选动作中有较大突破,适应体操技术发 展潮流,结合队员特点,有所创新。平衡木项目,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全套动作的编排,不 仅难度大,而且连接巧妙,完成得准确。在跳马比赛中,全队均能高质量地完成难度很大的 后摆分腿腾越动作。当时,《重庆日报》评论说:“黑龙江女队,在比赛中引起观众的密切 关注。她们在平衡木上的动作,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优美风格;她们的动作难度很大,但她 们的动作是那么矫健、熟练,把观众引入她们所创造的优美境界中。”比赛结果,黑龙江女 队以421.95分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索惠琪获全能第五名,赵秀珍、索惠琪、石莲、篷伟杰获 平衡木前四名。男队赵福禄获吊环第五名。石莲达到运动健将标准。
    女队员李永美于5月20日—22日代表中国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体操个人赛, 以74.25分获全能第二名和高低杠第三名。10月10日—20日在苏联明斯克同白俄罗斯队的比 赛中,以9.433分和9.40分获高低杠第三名和平衡木第六名。
    1961年5月,省体操队5月参加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体操分区赛。李永美获全能第一名 、高低杠、跳马第一名及自由操、平衡木第三名,赵秀琴获跳马第四名,其他队员未取得名 次。赛后,赵秀琴、赵福禄入选国家体操队,成为黑龙江省为国家队输送的第二批队员。
    1962年3月,省体操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个人冠军赛,只有在国家队训练的赵秀 琴以74.30分获全能第三名、跳马第三名、自由操和平衡木第六名,李永美获跳马第五名和 高低杠第六名。通过比赛看出,黑龙江省体操运动后继无人的状况越发明显。
    1962年7月,李永美参国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是中国女队获团 体前六名的主力队员,并以74.131分获个人全能第三十六名,进入世界优秀运动员行列,也 是黑龙江省参国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第一人。
    1962年末,省体操队为迎接第二届全运会,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先后有白占山、徐光辉 、国书增、索惠琪等老队员转业,并重新组建二线队伍。负责二线的教练,男队为白占山, 女队为吴国忠。
    当年,省体操队训练条件较差,没有固定的室内训练馆,先后去长春、汕头等地冬训。 女队教练田德强生病住院,由哈建工学院体育教师刘彩霞担任女队教练,后在国家队的张艳 云也转业回省任女队教练。
    1963年6月,队伍回到哈尔滨参加东北三省体操对抗赛。女队以绝对优势夺得4个单项的 全部冠军和全能一至四名,男队钟伟良以54.10分获全能冠军,高士春获吊环冠军。女队尤 以创新获胜,如石莲的跳马自选动作——燕式腾越,为全国首创,以9.5分夺得冠军,并赢 得裁判和观众的赞扬。《体育报》评论说:“石莲的‘燕式腾越’犹如矫健的海燕展翅飞过 马背,又稳稳贴贴地落在垫子上。”同年9月,李永美、赵秀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新兴 力量运动会体操选拔赛。李永美以37.498分获全能第三名和跳马第三名、高低杠第四名、自 由操第五名。赵秀琴获跳马第六名。后李永美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二届新兴 力量运动会的体操比赛,是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主力队员,并获自由操第四名。
    同年10月,省体操队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男队员赵福禄以55.65分获全 能第三名和吊环第四名。钟伟良以9.4分获跳马第六名;女队员梁玉琴以36.865分获全能第 五名、以9.4分获高低杠冠军,并获自由操、平衡木第四名和第六名。赛后,队伍进行思想 、作风整顿,后再度赴汕头冬训。冬训即将结束时,接受广东省体委邀请,到潮州、梅县、 江门等地巡回表演,巩固冬训成果。
    1964年,黑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的体操比赛,于8月16日—17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省体操 队的运动员分别代表原单位参赛。获得本届省运会体操男、女全能冠军的是哈尔滨运动员赵 希斌和石莲。
    1964年—1965年两年中,省体操队出现后继无人和技术下降的趋势。1964年的全国体操 比赛,只有邹士胜获自由操第二名,赵秀琴获平衡木第三名。
    1964年,省体操队学习日本女排大松博文的训练法,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 运动量训练。在训练中增加课次和课时,加大强度和密度,中午不休息。经过一个冬训期的 大运动量训练,队员技术、体能有所提高。参加1965年4月在南昌举行的全国健将级体操比赛 ,邹世胜以19.15分获自由操第一名,邹世忠以19.05分获自由操第二名。赵秀珍以72.70 分获全能第五名和跳马第五名。
    1965年9月,省体操队组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领队郝巨成,男队教练 白占山,女队教练田德强。男运动员:赵希斌、赵福禄、邹世胜、邹世忠、马忠良、高士春 。女运动员:赵秀珍、赵秀兰、赵秀琴、梁玉琴、石莲、王世芳、王彦梅。男队以530.15分 列团体总分第十名,女队以357.053分列团体总分第十三名。邹世胜、邹世忠分别以19.30 分和19.05分获自由操第四名和第五名。全运会后,邹世胜调入国家队。
    第二届全运会后,省体操队进行了认真总结。总结指出,省体操队建队后,男子团体曾 进入全国前七名,女子团体最好成绩为全国亚军,男、女个人全能和单项均取得过冠军和前 六名,输送到国家队的队员,有的在国际和世界比赛中取得过好名次。到第二届全运会时, 全队已拥有16名运动健将。这一时期省体操运动的发展比较迅速,是有成绩的。取得成绩的 主要原因是:(1)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重视,为建队和训练解决了财力、物力等困难, 特别是场地器材逐渐得到了保证。(2)50年代,群众性体操运动较为普及,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3)全队团结一致,有坚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领队、教练长年与运动员坚持“ 三同”(同吃、同住、同训练)。(4)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能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的精神,并掌握了60年代体操运动发展趋势,把握了训练的科学性,做到了严格训练、科学 训练。但是,近两年来,黑龙江省的体操运动已由高潮逐渐走向低潮。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1)在集中抓省体操队提高的同时,忽视了群众性体操运动的普及,开展体操运动的基 层学校越来越少。(2)国内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使群众性的体操运动受到影响。( 3)1959年4月将哈尔滨市业余体校体操班的教练和队员调省后,该体操班停办两年之久,断 绝了省队后备力量的来源。
    第二届全运会后,省体操队下决心调整、更新队伍。于1965年10月—12月用两个月的时 间挑选了哈市体校的王力、王佩玉、封小娟,哈市少年宫的陆薇、王美娜、王金玉、刘月霞 等人入队进行半读半训。经过一冬培训,这批小队员技艺大有长进,省体操队前景比较乐观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训练终止,使刚刚看到希望的黑龙江省体操运动受到严重摧 残。1968年5月,省体操队小班解散,统一分配到哈尔滨铁路车辆厂学徒。教练员刘作金借调 到新组建的省样板戏团担任“毯子功”教练。男队员邹世胜、邹世忠调省杂技团当演员。其 他大部分老队员被分配到哈尔滨的几个工厂当工人。教练员刘忠德、吴国忠,后来也调离省 体操队。
    1970年7月,省体操队从哈尔滨市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武术点,从齐齐哈尔市几所小 学、杂技大院,从海拉尔市铁路二小红孩子宣传队等单位,选调近20名学员进省体工大队新 兵连上军训课。到1971年2月转入体操基础训练。男队教练:刘作金。女队教练:田德强。
    1971年初,刘忠德、吴国忠、赵秀珍回队任教练。
    1971年6月,在杭州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全国体操友谊比赛。省体操队刚刚重 新组建,只派男、女队参观,未参加比赛。杭州归来后,省体工大队决定由教练刘忠德负责 组建省体操队二梯队。
    1972年初,女队员孙小沫调入国家队,女队进行了调整补充。从哈尔滨市业余体校、哈 尔滨亚麻厂子弟校选6名学员入队。
    1972年8月,全国业余体操少年赛在上海举行,因省体操队重建不久,由哈尔滨市业余体 校组队代表黑龙江省参赛,男队获团体总分冠军,女队获亚军;男队员吴金良获全能冠军, 吴松荣获亚军,王开顺获第四名,女队员也获得前六名的好成绩。领队为皮文波,教练员为 国书增、索惠琪。
    1972年10月、1973年5月,在南宁和天津有两次全国比赛。省体操队因建队时间短、基础 差,以学习和锻炼队伍为主。南宁赛,男队名列团体第十名,女队名列团体第十三名。天津 赛,男队只派教练肖宝林参观学习,女队勉强组队参赛,个别队员很难完成全套动作。南宁 赛后,郝巨成回队任领队。
    1973年9月,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少年体操比赛。男队以245.05分获 团体总分第六名,有4人进入前三十六名(王永发第十七名、殷国会第十九名、刘洪第二十四 名、黄玉斌第二十六名)。通过比赛看出,黑龙江省男队队员在少年时期的训练比较成功。 尤其是在基本技术上具备了向成年过渡的基础。当年10月,在昆明举行全国体操比赛,有26 个单位参加,其中有21个少年队。黑龙江女队以163.30分列团体总分第十六名,孙小沫以7 0.15分获全能第六名。赛后,队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女队员张珍入选国家队,有3 名队员转业离队。哈尔滨市业余体校输送给甘肃省的傅怡、张成燕回省队训练,队伍得到补 充。
    1973年,省体操队增设业余训练班,由赵秀琴、王曰江负责女队,邹世忠负责男队。
    1974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体操选拔赛,分男女甲、乙、丙3个组进行个人 全能和单项比赛。甲、乙组为成年组,参赛人员为男队员殷国会,女队员孙小沫、张珍和邹 峰,丙组是业余少年组,由哈市业余体校代表黑龙江省参赛。比赛结果,丙组成绩较好,甲 、乙组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黑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的体操比赛,于1974年8月在哈尔滨市举行。参加比赛的只有省队 和哈市业余体校队。获得成年组男、女全能冠军的是黄玉斌和臧蕴萍。
    1974年11月,省体操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男队列团体第十三名,女队只 有4人参赛,未计团体名次。广州赛后进入冬训,确定冬训的任务是:重点以提高各项规定动 作的规格、质量和发展补充各项自选动作难度以及专项素质训练。
    1975年5月,省体操队参加在福州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这次比赛只进行个人全能和单项 比赛。黄玉斌、殷国会、王开顺分列个人全能第十三、二十三、三十三名,张珍列二十七名 。比赛情况表明,男队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个人能力增强,正向成年赛过渡;女队规定动作 掌握得不好,只能低质量地完成,自选动作难度一般化,在基础训练、体操意识诸方面,均 跟不上形势发展。
    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运会的体操比赛,分甲、乙组进行。甲组为成年组、乙组 为业余少年组。
    黑龙江省参加甲组比赛的人员是:
    领队田德强,男队教练刘作金,女队教练田德强(兼)、赵秀琴,伴奏于兴明。
    男队员:黄玉斌、殷国会、王永发、王开顺、王永杰、栾刃峰、刘洪。
    女队员:孙小沫、张珍、臧蕴萍、张成燕、傅怡、林丽、王爱萍。
    参加乙组比赛的人员是:男队教练国书增,女队教练索惠琪。男队员:国林生、国林显 、赵松岩、李忠良、李仁伟。女队员:黄梅、郑之文、尹杰、魏亚娟、吴静。比赛的成绩是 :男子甲组以378.35分列团体第十五名(26个队),队员黄玉斌以99.40分列全能第十九名 ,女子甲组以327.35分列团体第十五名(28个队),男、女乙组团体总分均列第八名(录取 前六名)。第三届全运会后,黄玉斌入选国家队。
    第三届全运会后,省体操队的队伍状况是:男队多数人是1970年重新建队时的第一批队 员,到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时,年龄、技术都是较成熟时期;1971年—1973年由刘忠德组建 的二线队员已逐渐成长起来,先后有王永杰、甄宝刚、王侠、王开顺4人补充到一线队伍,潜 力很大;女队中几个年龄偏大的队员先后转业离队,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有几名学员分别去解 放军体院和沈阳杂技团,未能补充进来,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相当严重,只好以1973 年—1974年间入队的“中间队员”承担第四届全运会的比赛任务。
    省体操队在总结中认识到,黑龙江省体操运动要想重新崛起,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立足于以我为主地进行业余体操人才的培养。随后,于1975年—1976年抽调王曰江、王爱 萍、赵秀珍在哈尔滨市内进行了广泛选材和招生,开办了业余体操培训班。
    1976年5月,省体操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分区赛,黄玉斌以52.25分获全能第四 名,并获双杠、吊环第二名、跳马第四名和自由体操第六名。当年8月下旬为“接受再教育” ,省体操队到23军下连当兵近两个月。冬训前,为适应训练需要,改革了训练设备,自己动 手挖了海棉坑。由于使用海棉坑进行训练,男、女队技术进步显著,特别是男队高器械项目 的动作和下法有较大的突破。如单杠的“旋”下,杠上的“京格尔空翻”和“特卡切夫腾越 ”,自由操的前、后两周空翻和“旋”、跳马的前手翻接团身(屈体)前空翻以及加转体等 动作均被掌握,提高幅度较大。女队在技巧动作上也有所突破,团身(折体)两周空翻等动 作被部分队员所掌握。过去教练保护不了的高器械上的“旋”空翻及“飞行”等动作,都在 海棉坑训练中得到解决。
    1977年9月,省体操队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体操、技巧比赛,男队以533.30分获团体 总分第九名,黄玉斌获全能第五名和吊环第二名、鞍马第四名、双杠第五名,王永杰获鞍马 第五名。女队以342.70分列团体总分第二十名,孙小沫获平衡木第五名。比赛成绩表明,男 队自1970年建队以来已进入上升阶段,步入国内上中游水平。女队尽管比赛成绩不佳,但经 过业余班培训的较有发展前途的少年队员,已补充到一线队伍,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 已开始改变。在此之前,黄玉斌于当年8月代表中国参加在索非亚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大学生运 动会的体操比赛,为中国队获团体第二名作出了贡献。
    1978年,在两次全国体操比赛中,省体操队男队的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上升趋势,黄玉斌 不仅获得全国冠军,并进入亚洲和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行列。当年5月,黄玉斌代表中国参加 在加拿大举行的太平洋沿岸国家体操邀请赛获个人全能第二名;6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体操 个人赛中,以57.15分获全能第二名和吊环、跳马、双杠、单杠第二名、鞍马第五名;6月在 上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获自由体操第二名和鞍马第四名。
    1978年9月,省体操队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男队以274.70分获团体总分第 五名,黄玉斌以114.30分获全能冠军,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获得全国全能冠军的运动员,并 以19.40分获吊环第一名、以19.10分获鞍马第二名和单杠、双杠、跳马的第四名。王永杰 以18.70分获鞍马第五名。女队以176.75分列团体第十七名(共30个队参加)。男队以阵容 整齐年轻,技术全面,动作稳定、成熟,受到好评。从此,黑龙江省男子体操队被国家体委 列为全国重点队之一。
    南京赛后,省体操队进行了必要调整,增加了教练力量。女队分为两组投入冬训。一组 迎接成年和少年比赛,由王景瑶和赵秀琴担任教练。另一组迎接业余少年比赛,由刘忠德和 赵秀珍担任教练。二线由邹世忠担任教练。
    1979年7月,第四届全运会体操预选赛在济南举行。预选赛进行团体、全能和单项3种竞 赛,获团体前六名、全能前三十六名和单项前六名方有资格参加全运会决赛。黑龙江男队经 过艰苦奋战,以545.25分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取得决赛资格。黄玉斌以113.95分荣登全能 冠军宝座,以19.125分和以19.325分获吊环、双杠第一名,以18.45分获鞍马第五名。王 永杰以18.85分获鞍马第四名,并以108.70分通过运动健将。女队比赛失利,未取得决赛资 格。
    同年9月,省体操队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
    领队田德强,教练刘作金、肖宝林。
    队员:黄玉斌、王永杰、殷国会、王开顺、栾刃峰、王永发、甄宝刚。
    在决赛中,以550.80分获团体总分第六名。黄玉斌以114.90分获全能冠军,以19.15 分获鞍马第一名,并获自由体操、双杠、单杠第二名和吊环第三名。王永杰以18.325分获鞍 马第五名,殷国会以18.875分获单杠第五名。殷国会和王开顺达到运动健将标准。
    第四届全运会后,根据国家体委的安排,省体操队教练刘作金和队员王开顺、殷国会, 于1979年11月随中国体操队出访叙利亚;12月,黄玉斌、王永杰入选中国体操队,参加在美 国沃思堡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并出访澳大利亚和西德。黄玉斌在锦标赛上获吊 环第六名。王永杰在与西德双边比赛中获鞍马第一名。
    第四届全运全后,省体操队在总结中进一步认识到,后备人才匮乏的危机仍然存在,扩 大业余训练网点是黑龙江省体操运动的当务之急。为更好地准备和完成第五届全运会的比赛 任务,在对训练和队伍建设提出统一规划,男、女队进行必要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有条 件的地区增设体操业余训练网点的建议。1981年初,由省体委群体处工作人员彭大库和省体 操队总教练田德强、教练员王景瑶组成三人小组,先后到大庆和牡丹江、佳木斯进行调查, 并写出了创办业余训练点的设想报告。经省体委副主任李天伶批准,由省体操队安排教练员 在大庆市办业余体操班。1981年9月派教练王景瑶并带转业运动员王侠赴大庆办班。从此,黑 龙江省又增加了1个较正规的体操业余训练点。
    1980年至1985年,省体操队的发展状况和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是:
    1980年5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分区赛,男队以558.00分获团体总分第五名, 取得参加9月份长沙锦标赛资格。黄玉斌以115.10分获全能冠军,以19.20分、19.22分、 19.325分获自由体操、吊环、单杠3项第三名。王永杰以19.20分获鞍马第三名,王永发达 到健将标准。女队以342.55分获团体第八名,未取得参加锦标赛资格(团体前六名出线), 只有杨波获参加锦标赛资格。
    同年7月,参加在江门举行的全国专业体操少年赛,佐红以71.075分获全能第三名、以 18.235分获高低杠第三名,翟春燕以17.10分获跳马第二名,刘峙以17.125分获跳马第三 名。男队未取得名次。通过这次比赛,有关方面认为,黑龙江省女少年技术水平已具备进入 成年水平。
    1980年9月,男队和女队员杨波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男队以542.45分获 团体总分第十名,王永杰以19.075分获鞍马第六名。黄玉斌因伤只参加团体赛4个项目的比 赛。
    当年,男队除完成国内重大比赛任务外,还承担了国际比赛和出访任务。王永发入选中 国青年队出访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黄玉斌入选中国体操队参加在美国哈特福德举行的体操 比赛,获鞍马第二名,是中国获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同年10月,黄玉斌参加在加拿大举行 的第五届世界杯赛,获吊环冠军和双杠第三名。
    1981年2月,省体操队教练刘忠德、赵秀珍带领5名女少年组队员参国在石家庄举行的全 国中学生体操选拔赛。佐红以74.85分获全能第二名和平衡第一名、跳马第二名、自由体操 和高低杠第四名;翟春燕以73.45分获全能第五名和跳马第一名、平衡木第四名、自由体操 第八名;刘峙以72.60分获全能第六名和高低杠第三名、跳马第四名、自由操第七名;于晖 以72.25分获全能第七名和自由操第五名、高低杠第六名、平衡木第七名;王丽萍以70.75 分获全能第十二名和高低杠第二名、跳马第六名。5名参赛运动员全部取得全能和单项名次, 说明女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
    1981年9月,全国体操锦标赛在南京举行。男队和女队员翟春燕获参加这次比赛资格。男 队在团体赛中以540.95分获总分第10名,男队员王永杰以19.15分获鞍马第一名,李忠良以 108.95分通过健将;女队员翟春燕以18.875分获跳马第二名。
    当年,黄玉斌代表中国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二届“TBS杯”国际邀请赛,获吊环第一名 ;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体操邀请赛,获全能第三名;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二 十一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获吊环第二名。
    1982年5月,在南宁举行的分区赛上,男队以559.85分获团体第三名,女队以368.90分 获团体第四名,均取得参加下半年的锦标赛资格。特别是女队6人参加比赛全部通过健将,成 为有史以来在一次比赛中通过健将最多的一次。
    198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于当年8月在北京举行。男队以555.85分获团体第十名,黄玉 斌获全能第九名和吊环第一名、鞍马第三名,王永杰获全能第二十名和鞍马第四名、单杠第 五名;女队以367.65分获团体总分第九名,佐红、于晖分获全能第二十名和第二十六名。1 4岁的佐红和15岁的于晖,第一次参加全国锦标赛即一跃进入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行列。
    赛后,佐红和教练员赵秀珍入选中国中学生体操代表团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中学生体 操比赛。佐红以36.15分获全能第三名,以18.85分获平衡木冠军,以18.70分和18.90分 获高低杠、自由体操第二名。
    1982年,省体操队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是:4月,王永杰参加在日本举行的“TBS 杯”赛,获鞍马冠军和单杠第三名。7月,黄玉斌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日国际体操邀请赛,获 吊环冠军。11月,黄玉斌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为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 并获吊环第三名。12月,黄玉斌参加在荷兰举行的海牙金杯赛,获鞍马、双杠、吊环、跳马 4项第一名。
    1983年6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体操团体比赛和全能、单项预选赛。大会规定 ,获全能前三十六名和单项前八名的运动员有资格参加决赛。黑龙江男队以549.15分获团体 第十二名,女队以366.10分获团体第十一名。黄玉斌以113.625分获男子全能第五名,以1 8.675分获吊环第六名,王永杰以18.975分获鞍马第七名,佐红以75.575分获女子全能第 八名,于晖以72.70分获女子全能第三十三名。以上4名运动员均取得五运会决赛权。
    上海团体赛后,根据黄玉斌、佐红在国家队,队内只有两人参加五运会决赛的实际情况 ,对没有决赛任务的队员,进行边调整边训练(以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同时抽 调出老队员殷国会、王永发,从着眼于七届全运会的角度,进行选材,并加强二线和业余训 练,以解决后备力量的来源问题。
    第五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于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领队田德强,教练刘作金、刘忠德、 赵秀琴。黄玉斌以113.775分获男子全能第七名、以19.175分获吊环第五名。王永杰以19. 075分获鞍马第六名。佐红和于晖分别以75.275分和72.55分获得女子全能第九名和第三十 一名。
    第五届全运会后,省体操队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未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是:(1)对 五届全运会的任务缺乏统一规划,使成年组和少年组长期处于分任务分组训练和比赛的状态 。两组人员互相“争嘴”,虽然少年组取得一定成绩,但对集中力量,促进成年队伍的成长 ,产生一定影响。(2)参加五届全运会时,队伍正处于“老化”状态。男队部分队员自197 0年建队以来,连续参加3届全运会,属“超期服役”;女队虽较男队年轻,但由于青春期的 到来,各方面均发生突变,正处于体能下降和技术停滞不前状态。(3)全省业余训练网点过 少,队伍青黄不接,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1983年,黑龙江省体操队有两名运动员和1名教练员作为中国体操队成员参加国际比赛。 4月,王永杰和教练邹士忠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每日镜报》国际邀请赛,王永杰以55.2 0分获全能第四名(只进行全能比赛)。5月,黄玉斌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十二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队获男子团体冠军。
    1984—1985年,黑龙江省体操队处于周期性滑坡阶段。1984年5月,分别参加在南昌和昆 明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男、女队均为团体第十四名。下半年降为参加乙组比赛。只有女队 员佐红以75.15分获全能第十八名,取得甲组参赛资格。当年秋季的全国体操乙组个人赛于 10月在广州举行,黑龙江男队李先良获吊环第三名,甄宝刚获吊环第五名,金刚获双杠第三 名和鞍马第六名。女队均未取得名次。1984年末,教练刘作金赴摩洛哥执行援外任务。
    1985年初,总教练田德强调出参加整党工作,队内工作由王景瑶负责。当年6月参加在河 南焦作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体操预选赛(由哈尔滨市业余体校体操班和省体育场体操重 点班组队参加),男、女队均未取得决赛权。
    四、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体操高级教练员4名:
    田德强
    省体操队教练员
    刘作金
    省体操队教练员
    刘忠德
    省体操队教练员
    赵秀珍
    省体操队教练员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体操国家级裁判员4名,一级裁判员66名。国家级裁判员是:
    王辉泽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王桂馨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赵秀琴
    省体操队教练员
    贾志一
    省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