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民国末期和东北沦陷时期,有些山东、河北来哈尔滨闯江湖卖膏药的人在道外北市场摆
摊表演摔跤,以此吸引路人,推销膏药。其中的一些人后来又流入佳木斯、鹤岗一带,将摔
跤传入松花江下游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地区的中国式摔跤运动是50年代初首先由沈阳传入哈尔
滨的。当时,有哈尔滨的装卸工人卞福臣、私人骨科医生王殿元(北京“王麻子膏药”的后
人)以及哈尔滨建成机械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市安装公司等单位爱好摔跤运动的
青年杨佩龙、赵永义、庄茂昌等先后投师沈阳摔跤名手徐俊青、卞德富、张定一学习摔跤技
艺,并在所在单位开展摔跤活动。哈尔滨青年海中伏参军在沈阳军区服役,也学得一身摔跤
技艺。1958年原在沈阳的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划归黑龙江省,又有一批摔跤爱好者来到省
内。其中有阎群、马春普、田贵柱、张树明、方宝珊等人。这些人遂成为50年代至60年代初
在黑龙江省引进、传播和开展中国式摔跤的主要力量。
中国于1956年引进国际式摔跤。1958年至1959年间,武汉体院的栾荣茂、北京体院的冯
家声、上海体院的朱祖奎先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第十五中学和哈尔滨体院任教。从此,哈尔
滨市开始引进国际式摔跤。1959年北京体院的张恒才又分到牡丹江市任教,遂将国际式摔跤
引进牡丹江地区。这个时期,涂吉昌、朴基用、齐河热格等亦在齐齐哈尔市传播国际式摔跤
。
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摔跤运动出现了3个大的活动点。其中哈
尔滨市有道外区和动力区两个点。道外区以百花园摔跤场为主,集中了道里区和道外区的卞
福臣、王殿元、赵宏章、海中伏、庄茂昌等16人。动力区有张振青、阎群、杨佩龙、高臣福
等10余人。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小摔跤场。上述人员均为一些工厂、企业的职工,开展的
是自发性的摔跤活动。他们常以某人为主组织摔跤比赛,或者在单位职工之间、摔跤派别之
间组织比赛。第三个较大的活动点在鹤岗,主要选手有魏雪民、翟凤岐、董魁武、翟凤鸣等
。齐齐哈尔市的摔跤运动发展也很快,实力较强的摔跤手有马春普、张贵、张树明、张殿元
、齐河热格等。牡丹江地区侧重开展国际式摔跤,主要选手有张恒才、李光柱、车成轩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发性的摔跤活动仍在各地继续进行,常有一些自发
的训练和比赛活动。1969年,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后,省内又增加一处开展摔跤活动的
地区。
1974年8月,黑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有呼伦贝尔盟、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鹤岗、松花江、嫩江、大庆等8个地、市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呼伦贝尔盟和哈尔
滨队分别取得4个项目的第一名。
第三届全运会后,省体委把摔跤项目交给呼伦贝尔盟承办,哈尔滨和其它地区同呼盟展
开竞争。这个时期,哈尔滨市许多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组织训练工作,培养出一批摔跤好手。
1975的至1978年,哈尔滨市建工局举办有业余摔跤训练班,培养后备力量。哈尔滨市装卸公
司、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哈尔滨师范学院以及太平区和鹤岗市、牡丹
江市、生产建设兵团等,也都积极开展职工摔跤活动。
二、业余训练
1965年秋,省举重队张振青和哈尔滨市建工局阎群等人倡议举办摔跤训练班,得到哈尔
滨市工人体育馆的支持。遂由工人体育馆举办工人业余摔跤训练班。主教练由张振青担任,
阎群任副教练,省举重队运动员赵宏章和哈市建工局杨佩龙协助办班。学员10余人,大部分
是职工,也有青年学生。省举重队运动员薛昌礼、田径队运动员张殿富也自动参加训练。每
天晚上6点至8点半训练,训练内容以实战技术训练为主,也进行基本技术和身体训练。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训练班停办。
1975年8月至1978年5月,哈市建工局在所属第二公司动力站俱乐部开办了中国式摔跤业
余训练班,杨佩龙担任教练员,队员有20余人。每晚6点半至8点半进行训练。杨佩龙每天下
班后从香坊坐车到顾乡指导训练,10点以后才能回家,一直坚持了近3年时间。这个班的队员
以后多次获全省比赛第一名,有些还获全国比赛前六名。
1979年11月,经杨佩龙、赵宏章、阎群倡议,由哈尔滨市工人体育馆的陈思龙和张涛负
责主持,开办摔跤业余训练班。杨佩龙担任中国式摔跤教练员,赵宏章担任国际式摔跤教练
员。有60余人参加训练班。办班目的在于为正式组建省摔跤队打基础。训练班特别注重实战
技术训练,同时注意抓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每晚坚持训练两个小时。训练班一直办到
1980年3月(即省队正式组建之前)才停止。
为了培养摔跤后备人材,哈尔滨市体委于1980年初在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开办少年业余
摔跤班。由哈市体工队的刘春旺任国际式摔跤教练员,哈尔滨师专的王维学任中国式摔跤教
练员,招收少年学员10多人进行训练。
三、省队的组建与训练
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省体委于1957年11月组建省国际式摔跤集训队。从哈尔滨体育学
院选调许仁海、李光柱、朴基用、朴在仁,从齐齐哈尔民族中学选调马春普、张贵、涂吉昌
、巴格图日、齐河热格、何荣海,从哈尔滨市选调赵兴桐,从佳木斯选调董魁武,从鹤岗选
调魏雪民、翟凤岐等16人入队。集训地点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由齐齐哈尔民族中学体育教师
韩维章、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朱祖奎担任教练。
1959年初,组建省中国式摔跤队。队员有哈尔滨的王殿元、崔兴武、杨兆新,有齐齐哈
尔的张树明,并从国际式摔跤队调入马春普、董魁武、魏雪民、翟凤岐等入队。教练员由东
北第三建筑公司的杨献文担任。
1959年9月,省中国式摔跤队和国际式摔跤队同时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摔跤比赛。由
于受名额限制,国际式摔跤队由队长许仁海兼任领队、教练。
第一届全运会后,省中国式摔跤队即行解散。省国际式摔跤队继续在哈尔滨体院集训。
1961年7月,代表哈尔滨市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十二城市国际式摔跤比赛后,于当年12月解
散。
为参加1975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省体委决定以呼伦贝尔盟的运动员为主组建
黑龙江省摔跤队。由呼盟体委副主任艾云台任领队,贺嘉格图任教练员。运动员有来自呼伦
贝尔盟的朝鲁、吉格木德、边布扎布、丹森、巴音达布戈和来自哈尔滨的杨佩龙、朴士龙、
张福滨、王之河。在当年6月的训练中几名主力队员受重伤,省体委决定把内蒙队的达格登和
官其格调到黑龙江队,充实省队的力量,争取在9月的全运会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
1981年,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省体委决定以哈尔滨市为主组建省摔跤队参加
第四届全运会。哈尔滨市体委潘金魁担任领队,杨佩龙任中国式摔跤教练员,哈尔滨装卸公
司赵宏章任古典式摔跤教练员,哈尔滨体院朱祖奎任自由式摔跤教练员。中国式摔跤运动员
有来自哈尔滨的杨希斌、刘俊杰、刘洪志、崔田、王凤来、傅生田、韩建平、罗炳成、王良
和来自鹤岗的王立国、柴洪喜;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有来自哈尔滨的李宪哲、赵海鸥、李荣厚
、李华、郑来成、李铁铮、李宝林和来自齐齐哈尔的王春林等;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有来自哈
尔滨的崔永吉、李学和、陈志、李中山、刘春旺等。参加集训的运动员有35人。于1978年11
月至1979年9月全部集中在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进行全日训练。后确定30名队员参加全运会比
赛,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1980年初,省体委酝酿正式组建黑龙江省摔跤队。哈尔滨市建工局有一支实力较强的业
余摔跤队伍,副局长布和(蒙古族)很喜爱摔跤运动,希望组建一支企业办的省级摔跤队。
市建工局积极同省体委联系,经过同省体委副主任张恒安、竞赛处长皮文波数次协商,1980
年4月达成协议,决定在哈尔滨市预制构件厂共同组建黑龙江省摔跤队,下设柔道、自由式摔
跤和古典式摔跤3个项目。省体委负责经费和业务指导,拨给编制26名(其中运动员20名,教
练员3名,领队和工作人员3名),每年按编制拨给经费,并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安排各项比
赛活动。市建工局负责日常训练、管理、食宿和运动员转业后的安置,并提供两块训练场地
(约150平方米)。运动员的待遇和省体工队运动员相同,代表黑龙江省参加比赛。1980年9
月正式建队,市建工局的阎群任领队,赵会元任党支部书记,赵宏章担任国际式摔跤教练员
。1980年9月面向全省选拔运动员。首批运动员有陈志、李铁铮、李忠山、李宝林、王长生、
王平、宋太日、王延山、张宝龙、韩才、杨树林、张锦柱、阎庆生等20余人。哈尔滨市建工
局又拿出20名集训编制,共有40余人参加集训。1980年10月13日正式开始训练。是年冬,因
哈市建工局训练馆(在预制构件厂车库二楼)未竣工,国际式摔跤队到海拉尔体育馆进行冬
训。
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后,1981年至1982年,内蒙摔跤队没有吸收海拉尔市摔跤
运动员。经过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体委协商,1982年5月将海拉尔市摔跤教练员王相宇和
运动员斯登滨巴、哈斯苏荣、荣荣扎布等借调到黑龙江摔跤队。1981年至1982年,参加全国
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时,由柔道队和国际式摔跤队临时选拔队员参加,由杨佩龙和王相宇分别
担任教练员。
1982年6月,摔跤队领队改由市建工局的杨广兴担任,建工局一公司工会负责人苏焕杰协
助。
在联合办队期间,对队员管理有些松弛,训练不够系统科学,还出现许多矛盾,整个摔
跤队状况不佳。经过协商,于1982年12月将摔跤队调回省体工队。调回的人员有:领队杨广
兴,教练员杨佩龙、王相宇,队员张景柱、滨巴、哈斯苏荣、宝力道、苏荣扎布、李铁铮、
陈志、王长生、王延山、王石、宋太日、李宝林。
1982年全年训练处于停顿状态。1983年5月参加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时,由赵宏章担任
教练。在198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只设国际式摔跤),成绩欠佳。
1983年至1984年,柔道队和摔跤队没有正式领队,管理松散,对运动训练影响很大。19
85年4月,由原足球队领队田文春任柔道队和摔跤队领队。1985年调入哈尔滨师专王维学,协
助赵宏章抓中国式摔跤项目,同年8月调入哈尔滨市建筑公司李宝林任国际式摔跤教练员。
四、运动水平
黑龙江省摔跤队组队以来,经过系统科学训练,参加了第一至五届全国运动会,运动成
绩呈逐渐上升趋势。
1959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19个单位参加),在中国式摔跤比赛中,
董魁武(合江)获中量级第八名,马春普(齐齐哈尔)获次重量级第四名。在国际式摔跤比
赛中,涂吉昌(齐齐哈尔)、许仁海(海沦)、巴格图日(齐齐哈尔)分获自由式最轻量级
、轻量级、中量级第三名;张贵(齐齐哈尔)、朴基用(齐齐哈尔)、李光柱(牡丹江)分
获古典式最轻量级第四名、最轻量第五名、轻量级第六名。
1965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有16个单位参加),赵宏章(哈尔滨)获古典式重
量级第一名。
1975年9月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只设中国式摔跤,12个单位参赛。朝鲁(呼盟)获最轻
量级第四名,嘎拉森尼玛(呼盟)获轻量级第四名,王之河(哈尔滨)获中量级第七名,图
布敦(呼盟)获次重量级第二名,布格敦(呼盟)获重量级第二名。
1979年9月,在保定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的摔跤比赛中,杨希斌(哈尔滨)获中国
式摔跤82公斤级第二名,王立国(哈尔滨)获中国式摔跤+100公斤级第六名。在国际式摔跤
比赛中,邢忠喜(哈尔滨)获古典式48公斤级第六名,李宪哲(哈尔滨)获古典式57公斤级
第三名,赵海鸥(哈尔滨)获古典式62公斤级第二名,李荣厚(哈尔滨)获古典式62公斤级
第五名,郑来成(哈尔滨)获古典式68公斤级第三名,李铁铮(哈尔滨)获古典式74公斤级
第四名,李宝林(哈尔滨)获古典式82公斤级第五名,王春林(齐齐哈尔)获古典式+100公
斤级第六名。崔永吉(哈尔滨)获自由式52公斤级第五名,李学和(哈尔滨)获自由式90公
斤级第六名,陈志(哈尔滨)获自由式+100公斤第三名。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苏荣扎布(呼盟)获古典式74公斤级第四名,
王石(鸡西)获古典式+100公斤级第六名,陈志(哈尔滨)获古典式+100公斤级第五名,
张锦柱(哈尔滨)获自由式52公斤级第五名,滨巴(呼盟)获自由式74公斤级第五名,王延
山(哈尔滨)获自由式100公斤级第六名,冯尚君(哈尔滨)获中国式82公斤级第五名。
黑龙江省运动员从1958年到1985年共参加了12次全国中国式和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和冠军
赛。一共获得3个第一名(中国式1个,国际式2个),5个第二名(中国式2个,国际式3个)
、11个第三名(中国式6个,国际式5个)、11个第四名(中国式7个,国际式4个)、5个第五
名(中国式2个,国际式3个)和11个第六名(中国式5个,国际式6个)。
黑龙江省运动员参加亚洲和国际摔跤比赛也取得较好成绩。参加1980年在埃及亚历山大
举行的第六届“易卜拉欣·穆斯塔法”国际古典式摔跤邀请赛(3个国家、35名运动员参加)
,敖荣获90公斤级第三名。参加1982年在德黑兰举行的“巴哈曼二十二日节杯”国际摔跤邀
请赛,官布尼玛获57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第三名。1982年8月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一斯普林斯举
行的世界青年国际摔跤锦标赛(17个国家的150名运动员参加),哈尔滨运动员冯尚君获自由
式摔跤81公斤级第六名。
五、场地、器材
1980年4月,黑龙江省体委和哈尔滨市建工局联办省摔跤队时,由市建工局提供训练场地
(在哈尔滨市预制构件厂),两块场地约150平方米,训练器材很简陋,仅有垫子和扛铃、哑
铃之类的器械。
1982年12月,省摔跤队调回省体工队后,没有专用训练场地,在省体育场主楼大厅中进
行训练。
1983年下半年,省体工队新训练馆落成,为国际式摔跤队安排有专用训练场地。
1985年下半年,中国式摔跤队安排在原乒乓球馆专用场地进行训练,同柔道队共用一个
场地。
1983年以来,黑龙江省摔跤队所需用于进行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各种联合器械、杠铃
、垫子、布人、大棒子、小棒子、推子、滑车等器材逐年增加,得到保证。
六、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中国式摔跤高级教练员1名:
王维学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后勤处副处长有国际式摔跤一级教练员6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摔跤国家级裁判员4名:
张恒才
牡丹江林业学校教师
王维学
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后勤处副处长
朱祖奎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王梦麟
省体工一队干部
有一级裁判员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