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拳 击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是全国开展拳击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一批
批俄国员工及日、美、法等外国侨民陆续来到哈尔滨,近代拳击运动逐渐传入黑龙江地区。
1918年,俄侨波米鲁依科和劳巴基奇,在哈尔滨市道里上游街11号俄侨俱乐部(现市科学宫
址)及道里三十六棚(现车辆厂职工俱乐部)办拳击训练班,招收俄侨、日侨及少部分中国
青年工人学练拳击。此后,在哈尔滨的外国侨民经常在江上俱乐部、道里红星体育场、车辆
厂俱乐部、南岗体育场、铁路俱乐部、秋林公司俱乐部、俄侨俱乐部等处进行拳击比赛和表
演。其中,也有少部分中国青年学生参加。
东北沦陷时期,参加拳击活动的仍主要是苏联侨民和日本人,少部分中国青年也有学练
拳击者。哈尔滨车辆厂青年工人傅家兄弟,每逢周末常到江上俱乐部进行拳击表演,秋林公
司的中国职工也有人学练拳击。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省的拳击活动,仍主要在哈尔滨市的苏联侨
民及车辆厂、秋林公司等少部分中国职工中开展。1948年至1949年间,哈尔滨工业大学董阜
欣、王克捷等七八名学生,在哈尔滨铁路俱乐部跟苏侨教练学过拳击。
50年代初,武汉体育专科学校学生王伟伦、南京建工学院体育班学生吴金行,毕业后先
后来哈尔滨,分别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和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王伟伦于1947年曾代表武
汉市参加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拳击比赛,获中乙级第四名。吴金行于1952年参加苏南区第一
届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获轻量级拳击冠军。从1958年到1964年,吴金行在哈尔滨机电专
科学校开设拳击课(全校男生参加,每学期安排6学时),并建立有学校拳击队,长年坚持业
余训练。1957年至1958年间,每年均进行1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全校性的拳击选拔赛,有数百学
生参加比赛。1959年,学校并组建有23名学生参加的拳击集训队,集中食宿、集中训练。王
伟伦到哈尔滨后,多年担任市、省和全国拳击比赛的裁判工作。
50年代初期,除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外,在哈尔滨市的少部分学校和工厂中还有一些拳
击爱好者,经常在道里红星体育场、江上俱乐部和南岗体育场进行训练和表演。
1955年至1958年,哈尔滨体委聘请苏侨俱乐部拳师雅洛舍维奇担任教练,在八区人民体
育馆组建市业余拳击队,进行业余训练。先后参加训练的除机电专科学校体育教师吴金行、
南阳小学体育教师张乃刚、肉联厂工人叶来鸿和四中学生王振学、王海昌外,还有来自市机
械厂、农机厂、铆焊厂和机电专科学校的一些朝鲜族青年工人和青年学生孙吉柱、朴周元、
李东渊、朴永一、颜相浩、李仁凤、李国汉等。
1956年7月,哈尔滨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市拳击比赛,参加比赛的有1
5个单位的30余名运动员。比赛结果,李谦一获轻量级冠军、吴金行获次轻量级冠军、孙吉柱
获轻中量级冠军。
1957年,哈尔滨市首次举行全市拳击锦标赛。有20多个单位的40余名运动员参加。吴金
行、孙吉柱、朴周元、李东渊、朴永一、叶来鸿分获各个级别的冠军。
1958年,哈尔滨市再次举行全市拳击锦标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50余人。获得各个级
别冠军的运动员是:最轻级冠军李仁凤(市三公司)、次轻量级冠军吴金行(机电专科学校
)、轻量级冠军孙吉柱(机械厂)、轻中量级冠军朴周元(农具综合厂)、中量级冠军李东
渊(市体委)、次中量级冠军朴永一(农具综合厂)、次重量级冠军张乃刚(二中)、重量
级冠军叶来鸿(肉联厂)。
1958年7月,哈尔滨市拳击队应哈尔滨车辆厂邀请,在该厂工人文化宫剧场舞台上进行拳
击表演。同年8月,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拳击队应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的邀请,在该院俱
乐部进行拳击表演。同年10月,哈尔滨市拳击代表队与哈尔滨市苏侨代表队在苏侨俱乐部进
行了一场“中苏拳击锦标赛”。哈尔滨市队参赛队员有:李仁凤、吴金行、王振学、朴周元
、李东渊、李国汉、张乃刚、叶来鸿。在8个级别的比赛中,哈尔滨市队以6:2获胜。这次锦
标赛搞得隆重热烈、热情友好。入场式和闭幕式均有乐队伴奏,双方并互赠锦旗、镜框等纪
念品。俱乐部剧场内楼下前排座席全部由苏联专家包场,票价3元,后排座席票价1元;楼上
为普通观众席,票价0.3元。中外观众十分踊跃。赛后,苏侨俱乐部设“国宴”和舞会招待
,双方人员通宵联欢。哈尔滨市公安局外务处亦派员参加。
1959年5月,国家体委通知拳击活动暂停。1959年至1978年间,黑龙江省的拳击活动在自
发性的“秘密状态”中进行。李东渊在哈尔滨市道里东风街自家地下室厨房间每两月训练一
期学员,共训练200多人。朴周元在道里安平街住宅门前、马路旁架起砂袋、梨球教朝鲜族和
汉族青年学练拳击。张乃刚在二中体育室教田径代表队员练拳击。王茂森在汽轮机厂二中教
田径运动员练拳击。孙广林在仪表厂家属宿舍、公园训练业余拳击爱好者。聂绍杰在铝制品
厂职工俱乐部训练本厂拳击爱好者。吴金行在1969年被下放到绥化县新华公社。该县的一些
拳击爱好者每周从县城骑自行车20余里到吴金行家学练拳击。吴金行并在任教的太平公社中
学训练学生中的拳击运动员。1978年,吴金行调回哈尔滨机电学校后,晚上在体育教研室内
用报纸把窗户挡上,教学生练拳击。
1979年12月,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世界重量级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后
,国家体委四司打电话给黑龙江省体委和哈尔滨市体委,查询50年代拳击运动员情况。此后
,拳击活动在黑龙江省重新恢复。黑龙江省体委曾向国家体委四司写过报告,要求把拳击列
入黑龙江省的重点运动项目之一。
1980年2月,哈尔滨市体委与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共同召开大专院校老
教师春节座谈会。会上,市体委副主任张子英、关静涛积极倡议哈尔滨市要为恢复和发展拳
击运动作出贡献。当年3月,市工人体育馆邀请上海体育学院摔跤、拳击队来哈尔滨与哈尔滨
市工人拳击队进行对抗比赛。同月,由市工人体育馆孙立铮、罗培毅带队,应邀去北京市西
单区进行拳击对抗赛。哈市工人拳击队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手(有5人击倒对手)。当年,北京
市西单区拳击队并来哈尔滨进行了回访比赛。
1980年8月,哈尔滨市体委在南岗体育场举行摔跤、拳击表演。哈机电专科学校吴金行等
8人,与哈尔滨市武术馆李承祥等人组成的拳击队进行了表演。当天,观众十分踊跃。表演过
程中,并由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陈叶及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系何志斌,分别用英
语、日语向住在国际旅行社内的当天到场观看表演的外国友人进行解说宣传。同年11月,哈
尔滨市总工会体育部在哈尔滨工人体育馆举行全市首届职工拳击比赛。由工人体育馆张涛、
陈龙主持,吴金行担任总裁判长,共进行11个级别的比赛,参加比赛的有40多个单位的近百
名运动员。
1981年2月,上海精武拳击队,由总教练郑吉常、领队陈内华率领来哈尔滨工人体育馆与
哈尔滨队进行对抗比赛。同年,国家体委派王国钧(国家拳击队总教练)、于禄山两人来哈
在工人体育馆召开拳击技术交流会,吴金行、聂绍杰代表哈市拳击界参加会议。
1981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和黑龙江大学分别举办拳击师资培训班和业余拳击骨
干训练班,由吴金行担任教练,共训练学员30多人。同年7月1日,哈尔滨市体委、市总工会
在南岗体育场举行武术、摔跤、拳击表演大会,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由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
拳击队进行了拳击表演,观众近千人。同年10月2日,在哈尔滨工人体育馆举行全市拳击比赛
。赛后,组织前3名的选手进行表演,并请省、市领导到场观看。同年11月,哈尔滨市总工会
体育部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第二届职工拳击比赛,有车辆厂、轴承厂、汽轮机厂、电机厂、锅
炉厂、无线电厂、无线电器厂、一工具厂、运输公司汽车三队、林业机械厂、商品包装加工
厂、秋林公司、正阳河木材厂、水利工程公司、第一电炉厂、朝鲜族文化宫、电焊厂、金属
回收加工一厂、建筑工程局、淀粉设备制造公司、电工仪表研究所、建筑工程公司、量具刃
具厂、伟建厂等40多个单位的近百名选手参加比赛。
1983年7月,哈尔滨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将拳击列为表演比赛项目。当时拳击活动尚未在全
国正式公开恢复。运动会前,市体委副主任关静涛提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能有一个
运动员被抬出场外(指比赛中被击倒,昏迷不醒后被抬出)。由于比赛组织工作严密,并允
许并列第一、第二名,比赛进行得安全顺利取得成功。在参赛选手中增加了铝制品一厂、旅
游企业供应公司、香坊机器修造厂、工程机械厂、电器安装队、机电铆焊厂等一些工厂、企
业参加拳击训练半年以上的选手。
1984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由哈尔滨市武术馆邀请长春市业余拳击队来哈
,在南岗体育场进行了一场对抗比赛。哈尔滨市拳击队组成人员是:领队吕世亮,教练孙广
林、李东渊,运动员刘丰向、姜光锡、彭华伟、战永江、郑学民、李国臣、姚文峰、柳高林
。总裁判由吴金行担任,副总裁判由胡保光担任。比赛结果,哈尔滨市拳击队以7:1战胜长
春市业余拳击队。
1985年8月22日—25日,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新晚报》和哈尔滨市拳击协会联
合举办“1985年哈尔滨天鹅杯拳击邀请赛”。哈尔滨市副市长沈果明担任组织委员会名誉主
席,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厂长王果青担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新晚报》副总编陈桂琛和哈尔滨
市拳击协会副主席、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副教授吴金行担任副主任。参加邀请赛的有北京、
上海、天津、南京、青岛、贵阳和哈尔滨7个城市的近40名南北优秀拳击手。比赛分别在东轻
体育场和哈尔滨工人体育馆进行。比赛结果,“天鹅杯”被南京队夺取。这次邀请赛的总裁
判长为潘东来,副总裁判长为吴金行、叶来鸿。哈尔滨一队教练张乃刚、二队教练孙广林。
哈尔滨运动员在比赛中共获3项冠军:赵玉英获48公斤级冠军、战永江获57公斤级冠军、王界
平获63.5公斤级冠军。一队获团体第四名,二队获团体第三名,并获“精神文明奖”。这次
邀请赛是由企业为主主办的一次体育竞赛会。比赛期间的食宿费用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承担
;裁判员集训期间的费用由吴金行个人赞助。市体委主任王闻新担任组织委员会顾问,秘书
长由东轻厂工会主席王彦担任。
1985年,佳木斯市开始开展拳击活动。当年,经市体委批准,于市体育馆先后办有两期
拳击训练班。第一期从3月至5月招收公安、司法、保卫工作人员20人,第二期从6月至9月招
收学员40人,主要为大专、中专学生及部分企业青年、保卫工作人员。总教练为姜锡珍,教
练为王洪涛、梁瑞峰。1985年10月至11月,经佳木斯市工农教育委员会批准,仍由姜锡珍和
王洪涛,梁瑞峰担任总教练和教练,在佳木斯拖拉机配件厂子弟校开办拳击训练班,招收部
分大、中专学生及企业青年、保卫工作人员30人参加训练。在办班过程中,曾进行过公开表
演,观众达四五百人。总教练姜锡珍和教练王洪涛、梁瑞峰并观摩了1985年哈尔滨“天鹅杯
”拳击邀请赛。参加各期训练班的学员在后来的一些比赛中都取得过好成绩。
80年代以来,省内齐齐哈尔、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绥化等市和地区,也有在黑
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黑龙江大学、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等拳击训练班结业的学员,在当地
开展拳击活动。
二、运动队及运动水平
1959年3月,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黑龙江省体委组建省拳击集训队,在哈尔滨市集
训拳击运动员20人。教练员由叶来鸿、吴金行担任,队员有张乃刚(南阳小学)、李东渊(
市体委)、朴周元(农具厂)、孙广林(电表厂)等。集训队组建不久即接到国家体委暂时
停止拳击活动的通知,黑龙江省拳击集训队随即解散。
黑龙江省拳击运动员最早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成绩的是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工人孙吉柱。
他于1953年代表东北区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表演大会拳击比赛,获轻中
量级冠军。
在50年代另外几次全国性拳击比赛中,哈尔滨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是:
1956年12月,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拳击、击剑、技巧运动表演赛,孙吉
柱获60公斤级第二名,朴周元获63.5公斤级第二名。
1957年4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十五城市拳击锦标赛,孙吉柱获轻量级第二名,吴金
行获次轻量级第四名,叶来鸿获重量级第一名。团体总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体院,列第三名
。参加这次锦标赛的领队是哈尔滨市体委秘书长丁坚,教练为苏侨雅洛舍维奇。
1958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二十城市拳击锦标赛,吴金行获次轻量级第四名,王
海昌获轻量级第五名、王振学获第六名,李东渊获轻中量级第四名,李国汉获次中量级第四
名,张乃刚获次重量级第四名,叶来鸿获重量级第一名。团体总分为第三名。
三、技术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的拳击技术训练,分为业余训练和专业脱产集训两种
形式进行。
1955年至1958年,哈尔滨市业余拳击队每周业余时间训练3次—4次。大部分在晚上6点—
8点,每次训练120分钟。准备活动为20—30分钟。训练内容为各种姿势的跑步、慢跑和疾跑
、间歇性跑、跑动中进行模仿性直拳、勾拳、摆拳、刺拳、短拳以及前后左右滑步急进、急
退等引导性训练,并制订有跳绳、击打梨球、击打弹簧立球的不同达标标准。一般业余训练
,做20分钟准备活动后,练习跳绳3次(共11分钟)、击打空击3次(共11分钟)、击打砂袋
(不计次数,共11分钟)、击打梨球(不计次数,共11分钟),间歇期间各休息1—2分钟,
总计近60分钟。练习技术纠正动作,按进度进行30—45分钟。其中,实战练习为每个回合2分
钟,中间各休息1分钟,合计8—10分钟。
1956年、1957年比赛时间规定每个回合为2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共3个回合。1958年比
赛时间规定每个回合为3分钟,中间休息各1分钟。比赛前的业余训练,都是按3分钟为一个回
合。1958年比赛前1—2个月进行集中食宿脱产训练,每天早操跑5000米以上,上午2个小时的
技术性训练(以身体训练为主),中午休息3个小时,下午2小时技术性训练。为了适应全国
比赛,如举重器、哑铃的练习,大部放在实战训练以后进行。在技术训练上,要求发拳的速
度与空气摩擦有声,听到出拳的声音,方算拳击速度达到标准。
1959年,省集训队集训时,除上述训练安排及训练要求外,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如双杠、单杠、垫上技巧、跳箱以及田径训练,采用投掷标枪、掷铁饼、推铅球等项训练
,以及抛石头子等引导性专项训练,以加强击打动作的爆发力。
近代国际综合拳击防护为3种:(1)半掩护式防护法;(2)美洲式双臂防护法;(3)
欧洲式双臂曲抱防护法。国内如北京、上海体院均采用半掩护式防护法为主,哈尔滨队于50
年代在苏联教练雅洛舍维奇指导下,即采用欧洲式防护法。哈尔滨队采用的双拳交叉连击和
单拳“S”连击动作,往往使对手无法抵挡,对破坏对手的半护或美洲的双臂防护法非常见效
。50年代,哈尔滨拳击队每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在技术上均占上风。只是由于参赛级别不全
,团体总分处于第三位。
进入80年代后,哈尔滨拳击队列入全国四强队之一(北京、南京、哈尔滨、青岛),其
主要原因是技术风格、技术训练在全国占优势。哈尔滨队在全国以“猛”著称,比赛中能主
动进攻,尤其是后直拳、右勾拳能重击对手,能在连续进攻中突然发出重直拳和右勾拳击打
对手。另一个因素是队内有半数朝鲜族运动员。他们在比赛中,不怕挨打,作风顽强,勇往
直前。
四、场地、器材
50年代,拳击活动台为自制的,拳击手套、砂袋、砂袋手套、梨球、弹簧立球、护挡、
护齿以及举重器、哑铃、单杠、双杠、跳绳、垫子等均使用上海生产的。
1959年,拳击活动停止后,因厂家不再生产器材,训练中仅有的拳击手套用旧用破后,
用皮革或黑布做成的棉花手套代替,或徒手练习为主。有时用冬季穿的棉鞋套当作拳击手套
。80年代,使用国内生产标准国际拳击台、拳击手套、砂袋、砂袋手套、手靶、梨球、头罩
、护齿、护挡等各种拳击器材。哈尔滨市内的黑龙江省体育用品厂、哈尔滨体育用品厂,并
开始生产拳击手套、拳击运动衣、裤、砂袋、手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