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击 剑

  中国击剑运动1954年发端于北京。当年,北京体育学院开始讲授击剑理论课。1956年, 北京体院及部分省、市组队进行男、女各剑种训练。1957年7月,哈尔滨市体委武术教练施鸿 义,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一次全国比赛后,去北京体院武术教研室借到一本《击剑初学》。回 哈后,将此书交给哈市冰上花样队教练程志仁。程开始研究击剑运动。当年,经市体委同意 ,程志仁与道里区体委干部李世新、道里区干部学院教师于兆伦组建市业余击剑队。随后, 在道里区几所中学中选拔了马春香、张临旭、刘文通、王文群、张桂兰、曹淑荣、梁代玉、 李大哲、李殿福等入队。程志仁任教练。击剑队在道里区红星体育场的土场地上从基本动作 开始进行业余训练。当时,训练器材缺少,有时用“马鞭子”练击剑,护具也是自己动手制 做。
    1958年8月,为迎接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二十五城市击剑、技巧锦标赛和1959年第一届全国 运动会,由哈尔滨市体委主持,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体操馆选拔击剑代表队。参加选拔的有20 多人,其中,哈尔滨市和哈体院各有十几人。最后人选的男队员有于兆伦、张临旭、李世新 、李大哲、刘文通、王文群、李殿福;女队员有马春香、张桂兰、梁代玉、曹淑荣。教练员 仍由程志仁担任。
    1959年初,又调杨芝腾、鞠宝树、傅成兴、王东卯、石林、姜文琪、王洪馥等人队,组 成哈尔滨市击剑集训队,在八区市体育馆进行训练。为尽快提高训练技术水平,程志仁专程 去武汉教练员训练班学习。并从北京体院黄占鳌处要到一些有关击剑训练材料。在加强身体 训练的基础上,深化了技术训练,队员的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在1959年5月的哈尔滨市第七届 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赛。赛后,再次在市体育馆进行选拔,哈体院李远鸣、曹淑琴人选,并 正式成立省击剑集训队。队员共14人。男队员有于兆伦、李大哲、李远鸿、李世新、石林、 李殿福、刘文通、鞠宝树、王东卯,女队员有马春香、张桂兰、曹淑荣、梁代玉、曹淑琴。 由叶来鸿任教练。8月又进行了一次选拔,并在黑龙江省第一届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赛。
    原计划表演赛各剑种第一名报名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因受名额限制,只有男队员于 兆伦、女队员马春香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比赛。马春香获女子花剑第四名,于兆伦获花剑第 七名(当时取前八名)。第一届全运会后,于兆伦,马春香被留在国家队集训,迎接匈牙利 队来访比赛。赛后,国家击剑队解散,于兆伦、马春香回省。全运会后,黑龙江省决定成立 省击剑队。队员有于兆伦、李世新、刘文通、王东卯、马春香、高永文、宁翠萍等8人。从北 京体育学院分配到黑龙江省的郑英才任教练。后因自然灾害,击剑队于60年代初解 散。于兆伦、刘文通去摩托车队,马春香去自行车队,李世新去哈工大任教师,王东卯、高 永文、宋翠萍等上大学。
    为保留这一项目,哈尔滨市由程志仁组织了张临旭、李大哲、王文群、冀玉玲、迟立夫 等人,在市内几所学校进行业余训练。为迎接1964年全国举重暨八城市击剑比赛,1963年底 ,哈尔滨市组织选拔赛,选出李世新、李大哲、胡建华、迟立夫、马春香、冀玉玲于1964年 4月去上海参赛。李世新兼任教练。在本次比赛中,马春香获女子重剑第一名和女子花剑第三 名,迟立夫获男子重剑第四名,李世新获男子重剑第三名和男子花剑第五名。1965年参加第 二届全运会,马春香获女子花剑第二名。赛后,哈尔滨市组织集训队,参加了第二届全省运 动会表演赛。省运会后,队伍解散。
    1973年7月,国家体委通知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办击剑队。哈尔滨市体委于当年组织起市 击剑队,并在道里红星体育场办起1处击剑训练班,有学员20多人,来自第四中学、九十一中 学、铁路子弟中学等校。
    1974年7月,哈尔滨市体委将击剑队改由市业余体校管理。当年5月,去北京参加全国击 剑锦标赛。领队李广东,教练张临旭、迟中伦(从绥化借来的北京体院毕业生)、王龙春( 北京体育学院击剑专业毕业生)。马春香获女子花剑第三名。马春香并与张艳、吴秀美组队 以27分获女子花剑团体第六名。1975年5月去南京参加全国击剑锦标赛。领队关静涛,教练张 临旭、迟中伦。在这次比赛中,马春香获女子花剑第一名,陈刚获男子花剑第四名。同年9月 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领队关静涛,教练王润生、迟中伦。未取得名次。
    黑龙江省在1983年前一直没有击剑裁判员。1984年,市体委副主任关静涛在参加历次比 赛后感到,要想发展击剑运动,提高击剑技术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有自己的裁判队伍。 于是派张临旭、田玉坤等从事裁判学习,后张临旭达到国家级,田玉坤达到一级,成为黑龙 江省首批击剑裁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