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排 球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现代排球运动,于1920年前后,由北京、天津及大连等沿海城市传入黑龙江地区。当时 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的少部分学校中开展。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东铁路局建有 排球队。1927年11月,哈埠举行中等以上学校冬季球术比赛大会,设有排球比赛。1928年9月 ,东省特别区为迎接在奉天(今沈阳)举行的东北三省学校联合运动大会,曾进行排球选拔 赛。1931年4月,东省特别区立师范学校与哈二中联合举办排球比赛,二中有5个班队、师范 学校有3个班队和教员队参加比赛。赛后组成东北省特别区中学生排球队,于当年5月参加了 在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中级组排球比赛。
    东北沦陷时期,哈工大、一中、二中、十四道街校、抚顺校等一些学校有排球活动。19 35年,哈尔滨市曾举办有中小学排球赛。1944年11月,吉林队访哈,哈尔滨市青年队、黑鹰 队(苏侨学生队)、力萃队、哈铁队等4个队与吉林队进行比赛,青年队以21:12、21:17的 比分胜吉林队。这一时期,排球运动在齐齐哈尔市也有所开展,举行有学校和铁路系统的排 球比赛。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排球活动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各阶层,活动面逐渐扩展,参加人数 逐渐增多。当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在道里体育场举行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设有排球比 赛。参加男子排球赛的有翻身队(天兴福职工队)、工友队、民生公司队、五体育会队(教 师队)、学联队、电业队、哈尔滨大学队、松江省立一中队、三中队、一师队、安广队、市 公安局队、松光体育会队(商业)、积健队、市政府队等15支球队。参加女子排球赛的有省 女中队、市政府队。比赛执行9人制,分前、中、后排,每排3人;预赛3局2胜,决赛5局3胜 制,每局为21分。经过4天比赛,市公安局队获男子组冠军,省女中队获女子组冠军。比赛期 间,每场观众达千余人。北安县男子排球队应邀到会,与冠军队进行了表演比赛。
    1947年5月,哈尔滨市教育局主办“五·四”学生运动会,设有排球比赛。参加比赛的有 大、中学校4支男队、5支女队。哈工大男、女队均获冠军,一中、哈尔滨大学队分获亚军。 1948年5月至8月,市教育局、市中苏友好协会、市体育会分别举办全市篮、排球比赛。当年 5月市教育局举办的“五.四”青年节篮、排球比赛,设大专、中学两个组,排球比赛进行2 6场,铁路学院和会计训练班队获大专男子组冠、亚军,大专女子组冠、亚军为哈医专和哈工 大队;中学男子组冠、亚军是一中、二中,女子组冠、亚军为四中、六中。
    1948年7月,齐齐哈尔市男、女排球队访问哈尔滨。哈尔滨市有哈铁队、市职工联队、哈 工大队、苏侨队4支男队与市政府队、市邮电队2支女队与齐齐哈尔男、女队进行友谊比赛。 在5场男子比赛中,齐齐哈尔队胜3场,哈尔滨队胜2场;在3场女子比赛中,齐齐哈尔队胜2场 ,哈尔滨队胜1场。1948年9月,齐齐哈尔市举行篮、排球比赛。齐铁男队获男子组冠军,商 业女队获女子组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排球运动继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几个城 市中开展。松花江、牡丹江地区朝鲜族聚居的五常、尚志、宁安、东宁、密山等县也开展有 排球活动。
    哈尔滨市于1949年5月举行“红五月”篮、排球比赛。由于队数多,采取淘汰制办法进行 。排球共有78个队,分5个组进行比赛。工人男子组6个队,电车厂队获冠军。大专男子组8个 队,工大队获冠军。大专女子组6个队,工大队获冠军。高中男子组3个队,七中队获冠军。 高中女子组3个队,技专队获冠军。初中男子组9个队,行知师范队获冠军。初中女子组9个队 ,四中队获冠军。普通男子组26个队,铁路学院队获冠军。普通女子组8个队,哈铁队获冠军 。
    50年代,哈尔滨市各工厂、企业和各级学校的排球活动开展活跃。从1950年起,几乎每 年均举行全市性职工和学生的排球比赛。各工厂、学校、各产业系统的排球比赛也经常举行 。1950年举行全市篮、排球比赛大会,共有191个队953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排球分军人、 工人、普通、大专、高中、初中6个组进行。四野特种兵、哈烟厂、东铁、被服厂、哈工大、 哈医专、哈三中、二中、六中等队分获各组男、女冠军。当年选拔组建哈尔滨市男、女排球 队,于10月去沈阳参加东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排球比赛。男队指导为郭家彦,女队 指导为胡是真。男、女队均未进入前四名。1951年5月再次组建哈尔滨市职员、工人男、女排 球队,赴沈阳参加第一届东北区职工体育检阅大会排球比赛。职员男队指导为赵焕相,队员 有沈雨、陶作良等人。职员女队指导为毛应生,队员有李淑珍、李楠莹等人。工人男队指导 为卢再田,队员有刘金贵、谢文远等人。工人女队指导为戴桂芳,队员有王解文、徐桂兰等 人。在这次比赛中,哈尔滨市工人女排和职员女排分获第三名。
    1952年,哈尔滨举行全市排球锦标赛,共有男、女51个队参加。男子组冠军为哈铁直属 队,亚军为市政府队。女子组冠军为工业技术学校队,亚军为教师联合队。当年并举行“工 人杯”排球循环赛,烟厂和服装厂分获男、女组冠军。
    1952年9月,东北军区篮、排、足球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男子篮、排、足球队和女子排球 队先后来哈尔滨进行友谊比赛。哈尔滨市有铁路局队、九○一队、学联队、侨联队、省政府 队、体训班队进行了迎访比赛。
    1955年,哈尔滨市仅第一机械、第二机械、轻工业、银行、商业等系统,即有排球队97 3个。当年举办全市排球联赛,分甲级组和乙级组进行。此后每年分别举行以产业工会为参加 单位的全市职工排球赛以及青年排球锦标赛,并分别举行大学、中学、少年排球赛。哈尔滨 被服厂、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松江电机厂、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和哈尔滨工 业大学、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六中、一中、三中等校排球活动广泛、经常 、水平高。1959年市第七届运动会后,以区县为参加单位,同时也举行有各阶层参加的市级 排球比赛。
    哈尔滨市于1955年选拔部分学生和职工组成市男、女排球队,于当年8月14日至23日参加 在沈阳举行的全国大中城市篮、排球分区锦标赛,女队获得冠军。1956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 全国排球锦标赛(参加比赛的都是1955年全国大中城市分区锦标赛各赛区的冠、亚军队,共 20个队),哈尔滨女队获第五名。1956年7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大中城市少年排球锦标赛 (参加比赛的有14个男队,13个女队),哈尔滨女队在预赛中获小组第一名,决赛获第四名 。1957年8月参加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二十单位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女各20个队参加),哈 尔滨男队获第十五名(教练为哈体院教师高树义),哈尔滨女队获第十名(教练为沈阳体院 毕业生刘敬贤)。1958年8月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十六单位青年排球锦标赛(男、女各16个 队参加),哈尔滨男队获第十二名,女队获第九名(两队教练均为徐东海)。当年7月,哈尔 滨市并组队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在哈尔滨赛区女队获第九名。
    齐齐哈尔市也是50年代排球活动开展广泛的城市之一。市内每年均举行有全市职工学生 排球赛。齐齐哈尔铁路局、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齐齐哈尔建华厂、一中、实验中学、民族 中学等单位和学校分别建有局队、厂队和校队,经常开展厂际间、校际间和本单位、本学校 的排球比赛活动。50年代,齐齐哈尔市的排球运动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1953年全省排球 比赛在齐齐哈尔举行,齐齐哈尔男、女队双获冠军。1954年,齐齐哈尔市男、女排球队双获 全省职工排球赛冠军。1955年,男、女队双获全省比赛亚军。1957年全省男排、女篮锦标赛 在齐齐哈尔举行,齐齐哈尔男排获冠军。1953年,齐齐哈尔市排球运动员张维清、邹可梅( 女)人选东北区排球代表队。1958年,齐齐哈尔市男、女排球队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 在哈尔滨赛区,男、女队均获第九名。1959年有10名男、女排球运动员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排球比赛。1960年,齐齐哈尔市成立男、女排球专业队(后于1962年解散 )。1961年,齐齐哈尔市男排曾以3:1战胜去齐齐哈尔市进行友谊比赛的黑龙江省男排。
    第一次黑龙江省排球比赛于1953年3月22日至24日在齐齐哈尔举行。此后多次举行全省排 球比赛或同时举行篮、排球比赛。历届省运会均设有排球比赛项目。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市 的全市运动会,也将排球列为比赛项目之一。1954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齐齐哈尔市举行黑龙 江省篮、排球比赛,齐齐哈尔男、女队双获排球比赛冠军。1955至1959年期间,省内各产业 系统职工排球赛开展活跃。省第一机械、第二机械、铁路、航运、轻工、纺织、商业等系统 多次举行职工排球比赛。1955年,省第二机械(火星体协)职工男、女排球队参加全国第二 机械系统职工运动会,双获冠军。1959年,双鸭山矿区女排参加全国煤矿系统选拔赛,获得 亚军。
    60年代,排球运动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鹤岗、鸡西、双鸭山3个煤矿 城市的部分学校中开展广泛,龙江、宁安、勃利、五常、阿城、尚志等县的学校中也有所开 展。1960年,哈尔滨市举行首届少年儿童小球类运动会,开始设有小排球项目。此后历届小 球类运动会均进行小排球比赛。获首届小球类运动会排球比赛三、四、五、六年级男排4个组 第一名的分别是森林小学、安静小安、安定小学、城高子朝鲜族小学;女排为东风小学、 道外区朝鲜族小学、建文小学、新香坊朝鲜族小学。
    1962年,全省煤炭系统举行职工排球赛,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勃利4支煤矿代表队参 加比赛。双鸭山煤矿代表队分获男、女组冠军。
    龙江县是60年代排球活动开展最活跃的县份。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排球运动,除县一 中建有校排球队坚持经常训练外,各乡镇中、小学普遍建立排球队,并开展经常性比赛活动 ,被誉为“排球之乡”。
    60年代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各市经常举办排球比赛。1964年伊春市将 排球列为全市运动会比赛项目。各地区亦举行有以各县为参加单位的排球比赛。1964年第二 届全省运动会排球比赛,哈尔滨市男、女队双获冠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的排球活动消沉、中断。70年代初重新恢复。 各市、县部分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恢复排球活动。部分工矿、企业建有业余排球队,并经常 举行比赛。1971年全省职工排球比赛在龙江县举行。由“文化大革命”中转业的省男、女排 球队运动员组成的哈尔滨市队,双获冠军。
    从70年代到1985年,各级学校和厂矿、企业群众性排球活动持续开展。哈尔滨、齐齐哈 尔(含龙江县)、佳木斯、双鸭山、伊春等市开展广泛,水平较高。这一期间,省内尤其注 重开展少年排球运动。从197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省少年排球赛,规定17岁以下少年运动员 参加。1974年第三届省运会并规定各地、市排球代表队中准许两名25周岁以上运动员参赛。 1979年的第四届省运会和1982年第五届省运会,排球均为比赛项目之一。
    二、业余训练
    黑龙江省排球业余训练起步较晚。1972年以前,各地、市业余体校均未设排球班。省男 、女排球队于1959年建队后,大部分队员只能从篮球运动员中挑选。50年代末,龙江县一中 由体育教师朱乃臣组建校女子排球队(巨龙女排),并坚持长年训练。
    1970年,省排球队重新组建后,从1971年开始,哈尔滨、齐齐哈尔、双鸭山、伊春、嫩 江等地、市和龙江县业余体校先后成立有排球班。1973年省体校成立排球班,从此开始形成 市县业余体校、省体校、省排球队三级训练网络。
    (一)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排球班
    1970年,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恢复。1972年增设排球班,首任教练王守泉(原省男排队员 ,当时已转业到哈尔滨星光厂)。后又调入原省男排队长、已转业到哈市无线电五厂的刘吉 堂任教练。1974年调原省女排队员、转业到汽轮机厂的车桂清任女排教练。招收中学及小学 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在市人民体育馆进行业余训练。后办起吃住班,早晨集中出操,上午 在一五八中学上文化课,下午训练。冬季在体育馆训练,夏季以室外场地为主。从1972年建 校到1985年,有数百名中、小学生接受训练,为省体校、省排球队和国内其他队输送60多名 队员。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排球班建立后,参加全省少年排球赛和全省重点业余体校排球赛,男 队4次获第一名,1次获第二名,1次获第三名,1次获第五名;女队1次获第一名,1次获第三 名,5次获第五名;1978年代表市少年队参加在四平举行的全国少年排球分区赛,男、女队均 获第五名。
    (二)哈尔滨市南岗区业余体校排球班
    1983年1月,哈尔滨市南岗区业余体校增设排球班。由区体委、区教委两家合办,设两名 教练员,其编制由区教委解决。办学经费由区体委、区教委共同提供。排球班男队教练为市 排球传统学校第七中学体育教师马德禄,女队教练由原省女排队长、已转业到哈尔滨锅炉厂 的任文乔担任。排球班以第七中学为主,并从区内各中、小学选拔身体条件好,有一定排球 运动基础的学生进行训练,以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排球赛。同时,男队招收初中 一年级学生,女队招收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学生,从基本动作学起,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 平,为市、省体校输送后备队员。
    南岗区体校排球班成立后,借用哈尔滨建工学院体育馆训练。1983年5月,区教委将六十 三中的一处仓库改建成排球训练房,供业余体校训练用。每周晚间训练4次,星期天训练1次 。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并重,身体训练约占40%,技术训练约占60%。
    1983年,区体校排球队参加哈尔滨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排球比赛,男、女队双获中学组冠 军。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市中学生排球赛,两次获初中组、高中组男、女冠军。 1984年,哈尔滨市业余体校女排参加全省少年排球赛,获冠军。场上6名主力队员,有4名南 岗区体校队员。1983年至1985年排球班共输送22名队员。其中,女队输送到市体校5名、省体 校2名、省女排1名、武警部队和八一队3名;男队输送到省体校5名、输送到部队6名。
    (三)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排球班
    1971年,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开设男、女排球班。男队教练张宏福,女队教练李荣国。 从市内中、小学招生,课余时间进行业余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3个半小时。两队学员最 多时达100多人。
    1974年,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办集中食宿排球重点班,学员集中到市内一所中学上文化 课,在体校集中食宿、集中训练。1975年,张春接任男队教练。1979年,傅尧接任女队教练 。
    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男、女排球队,在历次全省少年排球赛中均名列前茅。男队6次获得 冠军,女队4次获得冠军。1977年,男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少年排球分区赛,在邯郸赛区 获第三名;1978年,与省体校男排共同组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少年排球赛,在鞍山赛 区获第一名,在台山决赛获第五名。1980年,女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赛,获 第四名。
    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排球班,共向省体校及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男、女队员近40人。
    (四)齐齐哈尔东路小学排球班
    1973年,齐齐哈尔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东路小学,开办排球班,由体育教师梁春生 任教练员,组织各学年男、女学生进行业余训练。除平时训练外,寒、暑假集中训练。到19 85年为市、省和甘肃、山西、部队排球队输送队员20多人。在1985年举行的全省小学生排球 赛中,女队获冠军。
    (五)双鸭山市业余体校排球班
    1971年,双鸭山市在市业余体校中增设男、女排球重点班。学员实行“三集中”(集中 食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每天除早操外,下午和晚间训练。先后担任男、女排教练的 有谭喜林、崔志刚、胡光征、张亚琴等。1985年停办。
    (六)伊春市业余体校排球队
    1974年,伊春市在市业余体校内增设女子排球队,教练由原省女排队员荆凤梅担任。市 业余体校设立女子排球队后,南岔区、友好区和南岔水解厂等单位亦开展起排球业余训练。 1974年至1980年,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向省体校和体育院校输送7名队员。其中,输送到省体校 的张艳,于1982年参加全国业余体校排球分区赛,在包头赛区获身体素质个人测验第一名。 1980年,因调整项目布局,伊春市业余体校女子排球队停办。
    (七)嫩江地区业余体校排球班
    1976年,嫩江地区业余体校(在富裕县)办男、女排球班。天津体院毕业生刘文忠任男 队教练,原省男排教练常占国任女排教练。在嫩江地区所属各县(除龙江县外)招生,集中 到富裕二中上文化课,半日学习,半日训练。1976年、1977年参中全省少年排球赛,均获第 二名。先后为省体校排球队输送20多名队员,其中以男队员居多。1985年夏停办。
    (八)龙江县业余体校排球班
    1972年,龙江县在龙江一中多年开展女子排球业余训练的基础上,县业余体校设立排球 班。男队教练常占国,女队教练朱乃臣。排球班学员以龙江一中学生为主,学员实行“三集 中”,训练在龙江一中进行。男、女队均有多名队员输送到省体校。女队成绩突出,在历届 全省少年排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1972年9月,教练朱乃臣及队员张淑艳、景文华、胡凤美 、马宪芝人选省青年女子排球队,参加全国排球分区赛,在武汉赛区获青年组第一名。
    (九)省体校排球班
    省体校排球班于1973年建立。首任男排教练为高树义,先后担任教练的有孟觉、王新维 、王骥、李路元、黄克耀、司凯。首任女排教练为关敬林、于秀荣,先后担任教练的有李路 元、李忠奎、刘量、张德元、孟觉、胡光征、张淑云、姚立文。
    省体校排球班建立后,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排球运动“大型化”,技、战术要求“高、 快、全”的发展趋势,在选材上十分注重运动员身材高度,同时注重身体素质。为使身材高 大的运动员能入选排球队,省体校于1975年和1976年两年中实行篮、排球混合交替的招生办 法。即1975年招收女排、男篮学员,1976年招收男排、女篮学员。男队中身高1.90米以上的 队员有11名人队,其中翟纪新身高2.01米。全队平均高度为国内各队之首,是黑龙江男排历 史上身体条件最好的一批队员,曾引起国家体委排球处的高度重视。当时,省体校男排的高 度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也名列前茅。由于受编制限制,1977年后,未再进行混合交替招生, 而是实行“滚筒式”招生办法,即每年招收6至7人,使队内老队员保持半数以上,以老带新 进行训练。
    省体校排球班的训练以提高身体和基本技术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战术训练。身体 训练以提高弹跳力为中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采取先练脚下移动、传垫球, 逐步过渡掌握发球、扣球、拦网等基本技术的方法,使学员在短期内提高专项素质。由于训 练得法,1978年后,省体校男、女排球队,在参加历次全国少年队比赛中,身体素质测验均 进入前六名,弹跳素质尤为突出。其中,男排的弹跳、立定跳历次比赛均为赛区第一。
    1973年至1979年期间,由于省男、女排球队未建青年队,省体校男、女排球队建队后即 不得不“小马拉大车”,以少年队参加全国青年排球联赛。1973年,男、女队均未取得第二 阶段参赛资格。1974年,第一阶段男队获第九名,女队获第四名。第二阶段,男队获第二十 二名,女队获第十八名。1975年,男队获第六名,女队获第七名。1976年,男、女队均获第 三名。1977年,第一阶段,男队获第四名,女队获第三名。第二阶段,女队获第五名,男队 因故未参加决赛。1978年,第一阶段,男队获第十一名,女队获第五名;第二阶段,男队获 第三十二名,女队获第十四名。1979年,第一阶段,男队获第五名,女队获第二名;第二阶 段,男队获第十三名,女队获第四名。
    1979年,国家体委举行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排球赛。省体校男、女队参加,预赛男 队获第一名,女队获第六名。决赛男队获第六名。1981年,男队获第七名,女队获第八名。 1982年参加全国业余体校排球分区赛,男队比赛名次第三名,身体素质测验名次第二名,总 名次第三名;女队比赛名次第三名,身体素质测验名次第一名,总名次第二名;身体素质测 验个人名次男队柳跃庆获第三名,女队张艳获第一名。1982年夏,参加东北、华北协作区排 球赛,男、女队均获冠军。1983年参加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排球赛,男队比赛名次第二 名,身体素质测验名次第一名,总名次第二名;女队比赛名次第二名,身体素质测验名次第 一名,总名次第二名;身体素质测验个人名次,男队韩立新第一名,高明第二名,女队荣铁 娃第一名,周丽第三名。1984年,男队在潍坊参加全国中学生访日选拔赛,获第二名。同年 12月在泉州参加全国少年乙组排球比赛,男队获第一名。1984年,女队在太原参加全国业余 体校“跃进杯”排球赛,获第三名。1985年参加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排球赛,男队获甲 组第一名,获得参加1986年世界中学生排球赛比赛资格。女队获第七名。
    省体校男、女排球队自1973年建队以来,共为省男、女排球队输送96名队员(男队39名 ,女队57名)。其中,1979年男、女队同时输送到省体工队,成为省青年男、女排球队。男 队员高明于1984年直接从省体校入选国家青年集训队。男、女排后来入选国家队的有男队员 翟纪新,入选国家青年队的有男队员张绪海、柳松,女队员宋英丽。
    三、省队的组建与训练
    (一)省男子排球队
    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黑龙江省体委于1958年10月组建省男子排球集训队。王永德 担任领队,东北农学院教师、原辽宁省男排主力队员徐东海任教练兼运动员,齐齐哈尔铁路 局的陈继忠(原火车头男排队员)任助理教练兼运动员。队员有齐齐哈尔的张维清(队长) 、周宝瑜、王忠本、田凤雨、张云金,哈尔滨体院的常占国、刘吉堂、牡丹江的黄克耀(原 沈阳空军男排队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林观发,哈尔滨服装厂的祝玉顺等12人。1959年4月 ,调哈尔滨市集训大队青年男排队员胡泊人队。
    1959年5月在长春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排球预赛,由于未取得决赛资格,队伍于当年7月解 散,队员各自回到原单位参加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的第一届全省运动会排球比赛。
    1959年冬,在集训队的基础上,留下田凤雨、张云金、刘吉堂、常占国4人为骨干,正式 组建黑龙江省男子排球队。领队仍由王永德担任。11月,黄克耀任男排教练兼运动员。新队 员大多数的是从刚刚组建的省男子篮球二队中选拔的,有佳木斯的王新维,桦南的胡光征, 绥化的于文贵,勃利的宋伯良,汤原的沈玉玺和哈尔滨集训大队少年男排的郑桂元、张延峰 等7人。1960年至1961年先后又有哈尔滨市的刘斌、王长宝、张成信、张孝东,肇东的梁凤岐 ,克东的李德有等人人队。这批队员身材最高的是李德有,1.93米,身材最低的是刘吉堂, 1.78米。年龄最大的常占国,22岁,年龄最小的王新维,14岁。
    1962年,徐思奇任领队。哈体院排球教师黄正民任教练,常占国为助理教练兼运动员, 队员12人。为集中优势,提高全省的排球运动水平,经省体委和哈尔滨市体委领导协商,于 1963年3月未,在省男排冬训地杭州与哈尔滨市男排合并。合并后的省男排,经过调整,由原 省男排刘吉堂(队长)、常占国、田风雨、张云金、胡光征、王新维、于文贵、梁凤岐、郑 桂元和哈尔滨市男排孟觉、迟田礼、王骥、任凤岐、李加瑶、邓范铎、王长宝等16人组成。 其中孟觉、常占国兼助理教练员。1963年9月,齐齐哈尔市的李忠奎、王子学入队。
    1964年组建省男排二队,常占国任教练。
    1965年,参加第二届全运会预赛后,田凤雨、张云金、刘吉堂、李加瑶离队。教练黄正 民去农村社教工作队,由孟觉主持训练工作。
    1966年1月,领队徐思奇离队,由王谭任领队。省男排一、二队合并,教练常占国和队员 张德元、张成辉、李忠奎、张德华、于培杰及新队员杨宝贵(龙江)张玉民(伊春)转入一 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中断。领队王谭回省国防俱乐部。1970年前后大批 队员先后转业。
    1970年夏,重新组队恢复训练。由迟田礼任教练,除原男排队员张成辉、张德元、李忠 奎、于培杰、张德华、张玉民、杨宝贵外,又选调刘量、高吉山、潘起斌、邵满库、陈宇晓 、刘行、吴树平、蔡云飞等新队员人队,组成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支省男排。10月, 黄正民回队任教练。
    1971年,徐思奇回队任领队,教练员黄正民、迟田礼(兼运动员)。
    1973年,李忠奎调省体校任女排教练;迟田礼接任省男排主教练。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后,领队徐思奇回家乡南通;教练黄正民、队员张成辉去省女排任 教练,由迟田礼任领队兼教练。
    1977年初,省田径队跳跃组李向友调入男排任领队兼身体训练教练。5月,队员高吉山调 国家队、张绪海调国家青年队;刘量、张德元调体校任教练。6月,时任省体校女排二队教练 的孟觉调人省男排任主教练,迟田礼任教练。冬训前,70年代人队的一批老队员全部转业, 队伍基本由新队员组成。
    1978年全国乙级联赛后,领队李向友调回田径队。张德元任教练,高树义任领队兼教练 。
    1979年1月,省体校男排并入省体工队为男排二队。省男排教练班子进行了调整:一队由 迟田礼任主教练,孟觉调二队任主教练,原省体校男排主教练李路元任教练。
    1981年初漳州冬训结束后,省男排一、二队合并为“大尾巴队”(一个队两个组)。领 队仍为高树义,迟田礼改任“金花队”(省女排二队)主教练,省男排主教练由李路元担任 ,教练为张德元、孟觉。运动员有原一队的9人和原二队的14人,共23人。
    1982年9月,孟觉调女排二队任主教练,迟田礼回队任教练,二组取消。
    11月,黄正民回队任主教练,张德元调任省女排教练,李路元离队去省体工队教务科工 作。
    1983年参加第五届全运会预赛后,李路元回队任主教练,迟田礼任教练,黄正民调任女 排教练。11月,迟田礼任主教练,李路元任教练。
    1984年3月,翟纪新人选国家男排(1983年成为黑龙江男排第一个运动健将),并参加了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同年11月,领队高树义调离,由教练迟田礼兼任领队。
    省男排于1959年组建后,由于新建的省人民体育场尚未竣工,集训队借住东北农学院( 今省中医学院)4号楼的一间教室里。冬天因没有室内训练场地,早上队员就在冰天雪地的田 径场上跑步,技术训练在学院唯一的一座没有暖气的土场地健身房内进行。生活与训练条件 虽然艰苦,但队员训练非常刻苦认真。后由女排主教练刘德池与北京体院联系转地去北京训 练。
    1960年至1961年,除冬训去南方进行外,夏训在哈尔滨进行。当时运动系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省体育场,一部分在沙曼屯。排球、体操、乒乓球队在沙曼屯吃、住和训练。利用 1958年建“体育城”时的一个大工棚当训练场,地面是钉子钉的毛茬地板,场地窄小,天棚 低矮,住的是土房板铺,大锅烧水洗脸,不能洗澡,训练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
    1964年10月,省男排去北京参观了当时世界女排冠军日本队的训练和比赛。日队教练大 松博文的训练体现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创造了倒地滚动救球、飘球及完全以垫击接 一传等新技术,并采用多球练习,进行超量和极限的大运动量训练。参观后,省男排掀起了 学习日本女排的训练高潮。当年冬训在长春的吉林省体校进行。冬训期间,由于和吉林队共 用一块场地,省男排只好在晚间训练。每晚从6点30分开始,一般要到清晨1—2点,每次训练 时间都在7—8小时。
    60年初期,省男排的训练基本采用较为保守的训练手段,每人1球、运动量也比较小。学 习日本女排后,使训练有了一次革命,技术上也有一定提高。1964年—1965年是上升阶段, 处于乙级中上游水平。
    1966年至1970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训练中断。
    1971年重新组队恢复训练。当年冬训去广西北海,条件虽然艰苦,但运动员训练刻苦, 技术提高很快。1972年冬训在广东台山。1974年冬训在广西合浦,是第三届全运会前关键的 冬训。因当地无室内场地,天气多连日阴雨,室外场地无法训练,使冬训受到很大影响。
    1970年至1975年这一期间,省男排在训练中重视全面身体训练,全队平均摸高达3.45米 。基本功比较扎实。由于多次去南方冬训与强队交往,实战能力有所提高,运动员特点突出 。如高吉山的强攻、拦网和一传,张成辉的短平快,刘量的背快,张德元的二传等都颇具威 力。全队的技战术风格是高打强攻的北派风格,网上实力强,一攻稳定。不足之处是防反和 处理小球能力差。这一期间,技、战术和身体素质均处上升阶段,已接近全国先进水平。19 77年至1979年间是黑龙江男排史上的低潮期。主要原因是队伍调整过快,一批素质好、日趋 成熟的队员过早离队,场上无核心队员,致使水平大跌。技、战术风格虽仍属北派高打强攻 型,但身高、弹跳、力量较差。
    1980年,经国家体委同意,省男排去福建漳州参加重点青年队集训。1981年再次以青年 队名义去福建漳州集训。在漳州观摩了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并与国家队进行了一场教学比 赛,使队伍得到了锻炼。
    1980年至1985年间的省男排,是在原省青年男排的基础上组建的,是黑龙江省排球历史 上身体条件最好的队伍,被国家体委定为重点青年队之一。全队平均身高1.916米,1.94米 以上的有5人。在身体素质上由于狠抓了灵活性和爆发力的训练,高大队员高而不笨,主力队 员平均摸高3.44米。在技、战术训练上狠抓了以防守为中心的多项基本功,特别是发、扣、 拦3项得分手段的强化训练。战术风格属典型北派风格,以高打强攻为主,高快结合,快攻变 化多,一攻稳定、发球好,拦网有高度,但防守差,下三路球不细,二传手薄弱。另外,教 练班子不稳定,4年间主教练更换3次,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省女子排球队
    1958年10月,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省体委组建黑龙江省女子排球集训队。领队由 王永德担任,主教练聘请北京体院来哈实习的教师刘德池担任,教练聘请北京体院来哈实习 生杨景春担任。队员有哈尔滨的彭孝廉、雷雨霞(队长)、苏岫、吕桂兰,哈尔滨体育学院 的林国荣、孙立民,齐齐哈尔的王海珍、陆博超、宫萍、齐芝和来自佳木斯的林桂兰、陈秀 兰。队员中的彭孝廉原为曾获全国排球冠、亚军的四川队的主力队员,刚刚调人黑龙江,是 队内唯一受过专业训练、技术水平最高的运动员,省体委决定由她兼任助理教练员。
    1959年5月,省女排集训队去长春参加第一届全运会预赛。由于训练时间短,技术基础差 ,未能获得决赛权。当年7月,集训队员各自回到所在市参加在齐齐哈尔举行的第一届省运会 排球比赛。
    省运会后,在原集训队的基础上留下雷雨霞、林桂兰、陈秀兰、林国荣4人,同时调哈尔 滨市集训大队青年女排的张亨莲、王玉丽入队。后又在省内选拔了一批身材较高身体条件较 好的中学生人队正式组建了黑龙江省女子排球队。领队仍由王永德担任。刘德池任男、女排 总教练,主教练为杨景春,彭孝廉仍为助理教练兼运动员。队员有哈尔滨的王阿丽、徐玉兰 ,齐齐哈尔的周秀荣,双城的何淑琴、车程兰,密山的荆凤梅、宗仕兰、窦吉兰,克东的李 玉杰、吴桂彦,绥化的赵英子,宝清的田淑贤,牡丹江的汤琴等。
    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从1958年起,黑龙江省即采取由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领导分工抓 运动队的举措。当时省政府副秘书长许烈分工主抓排球项目。全运会前后,他经常到场地看 训练课,与运动员促膝谈心。省女排正式组队后,为使女排尽快打上甲级队,他经常把领队 、教练请到家里了解队内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963年4月,经省和哈尔滨市体委协商,决定省女排和哈尔滨市女排合并为一个队。哈尔 滨市女子排球队成立于1959年9月1日,后改称市体育专科学校女子排球队。由归国华侨颜华 评执教。由于训练手段得当,这支队伍提高迅速,在1960—1962年间与省女排的12次公开与 教学比赛中10胜2负。
    合队后,省女排留下的队员有雷雨霞、李玉杰、赵英子、何淑琴、吴桂彦,其余队员组 成二组,一部分队员转业离队。调入省队的哈尔滨女排人员有:领队李爱民,教练颜华评、 助理教练兼运动员金东顺,队员柳秀兰、任文乔、董淑琴、田淑芬、施美琳、车桂清、胡动 基、金甲述、于秀荣、陈秀华。合队后,省女排领队为李爱民,教练为颜华评、彭孝廉,刘 德池、杨景春为二组教练,助理教练金东顺(兼运动员)。同年5月,省女子排球二队成立, 教练黄克耀,有队员11人。
    1965年,参加第二届全运会预赛后,队伍进行调整。雷雨霞、柳秀兰、金甲述等离队, 二队队员乔秋英、赵文霞、吴玉梅、卜淑清、范翔雁调人一队。当年12月,在哈尔滨市调人 韩风芝等补充二队。
    1966年初,吕浩然任领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比赛中断。 (见附图) 1970年,队员陆续转业。
    1970年冬,黑龙江省女排重新组建。领队李兆恒,教练颜华评、彭孝廉。老队员中施美 琳(已是孩子妈妈)、于秀荣、卜淑清、范翔雁、韩凤芝留队。另从省内选拔数名身体条件 好、身材高大的中学生于11月正式人队,其中有哈尔滨的张淑云、戴滨、吴亚滨、傅庆玉、 宋震,齐齐哈尔的慕春丽、张淑杰、张艳华,海拉尔的卢秀云以及兰西的李秀兰,密山的唐 艳和林口的徐春艳等。其中李秀兰身高为1.83米,是省女排建队以来身材最高的队员。
    1971年冬训前,徐思奇任领队。
    1972年队伍调整,老队员除卜淑清外全部离队。冬训前李爱民任领队。
    1973年冬,领队潭爱本,教练颜华评、孟觉、彭孝廉,卜淑清协助领队、教练工作。原 北京体院青训队队员吴含梅、陈少华人队。
    1974年,教练颜华评离队,教练为孟觉、彭孝廉。
    1975年参加第三届全运会预赛后,队伍进行了思想整顿。在柳河“五七”干校劳动20天 回哈后召开家长座谈会。目的在于整顿思想作风克服骄娇二气。整风后,领队、教练由高树 义担任。孟觉、彭孝廉离队。省男排教练黄正民、张成辉任省女排教练,张德华任助理教练 。
    1977年,领队高树义,教练张成辉、黄正民。
    1978年,张成辉任主教练兼领队,教练由黄正民、彭孝廉担任。
    1980年,张淑杰被国家体委批准为运动健将,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女排运动 员。
    1981年,叶彩云任领队。主教练仍由张成辉担任,教练是黄正民、彭孝廉。
    1982年上半年,由卜淑清担任领队。下半年,赵魁元任领队。主教练张成辉,教练黄正 民、彭孝廉、李忠奎。青年队队员宋英丽调国家青年女排。
    1984年,领队张成辉(兼教练),主教练孟觉,教练员张成辉、黄正民、栾伟。一批青 年队选手调入一队,调整后的省女排队员有:宫献英、刘桂英、李文丽、张宏丽、史云、许 亚娟、周娟、何丽君、王玉梅、王丽娟、谢国辉、宋英丽等13人。
    1959年省女排集训队成立后,借住东北农学院4号楼,训练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十 几个人住在一间寒冷的大教室里。早操就在冰天雪地的田径场上跑步;技术训练在一座无暖 气设备,四周墙壁全是白霜的健身房内进行。训练后,连洗澡和用热水擦身的条件也不具备 。条件虽然艰苦,但运动员训练十分刻苦认真。
    当时,由于缺少室内场馆,每到冬季无法进行正常训练。省女排成立后,当年冬训,由 彭孝廉回四川联系安排在成都进行。
    冬训中,老队员以提高身体素质与技术战术水平为主,新队员从学习传球、垫球、扣球 、发球等基本动作练起。老队员言传身教,新队员虚心刻苦,技术提高很快。训练全部在室 外进行,大多数队员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手指裂口出血,但都毫无怨言,贴上胶布 坚持训练。
    1960至1962年间,重点抓队员的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教练员对每个动作要求十分 严格,每堂训练课必须达到规定指标,新队员提高明显。赵英子(朝鲜族)立定三级跳超过 7米,其他队员弹跳素质也大大加强,李玉杰、吴桂彦、何淑琴等很快成为主力队员。
    1963年冬训在武汉进行。为提高队员身体素质与技、战术水平,队内制订了思想、训练 、文化课评比制度,每周评比1次。文化程度高的老队员给年龄小的队员上文化课。队医孟昭 富为队员讲运动生理课。冬训中经常与湖北女排进行教学比赛,战术水平日趋成熟。
    1964年11月赴北京参观日本女排比赛与训练。队员柳秀兰、任文乔、董淑琴、李玉杰、 金甲述、田淑芬、于秀荣、金东顺等参加了日本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课。
    1964年冬训在长春市进行。冬训中,贯彻国家体委向日本女排学习的指示,实行“三从 一大”训练原则,以防守滚动救球为主,采用超量、极限、多球训练法,因场地紧张(白天 吉林女排训练),省女排的训练安排在晚饭后进行,到凌晨结束,星期天也不休息。当时, 由于盲目学习日本女排的训练法。缺乏科学性,队员过度疲劳,伤病不断发生。李玉杰血色 素下降到6克住进医院,任文乔睡觉时热水袋在身上烫起水泡竟毫无感觉,老队员雷雨霞、金 甲述、柳秀兰等也因伤病不能坚持训练。二队也采取同样训练法,训练效果不佳。超负荷的 滚动救球丢掉了省女排进攻型队伍的特点。同时忽视了对二传队员的培养,使女排面临下年 度比赛危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中断。
    1970年底恢复训练。1971年冬,去广西北海市进行冬训。赴北海途中,队员在火车上做 俯卧撑和腰腹力量练习,大站停车时也抓紧时间做跳绳练习。冬训中,在老队员和借调的北 体毕业生关敬林的帮助下,新队员苦练基本功。冬训结束,新队员基本掌握了“传、垫、扣 、拦、发”五大技术。
    1972年9月,在武汉参加全国排球分区赛,由于省女排青年组队伍年轻,身材高度、身体 素质突出,并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引起国家体委重视,被列为国家重点青年队,参加了在 福建漳州基地的冬训。
    当时的漳州基地只有一块室内训练场地。为接待12支重点男、女队集训,基地在原来是 农田的土地上临时搭起两个席棚做训练场地。地面凹凸不平,在防守训练中队员经常摔破腿 ,血水不断渗出。大家用纱布、海绵圈在受伤部位包扎后继续训练。领队李爱民患高血压、 脑供血不全等多种疾病,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仍坚持工作并与教练想办法为队员制做帆布背 心用于防守练习。全队每天训练七八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离开漳州基地时,训练场地 被队员用身体和汗水磨得如同打了一层光亮平整的水泥地面。对漳州集训,队内总结中概括 为女排的“席棚精神”。
    经过4个多月艰苦锻炼,运动员技术、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李秀兰摸高3.14米,成为当 时亚洲女子摸高之冠,卜淑清摸高3.06米,为亚洲女子“净跳”最高队员。
    1973年冬,再次参加漳州集训。训练仍在“席棚”中进行。国家体委准备在这次冬训中 选拔访问日本高中生队。当时省女排呼声最高。因队伍成立时间不长,技术进行步较快,队 员有些盲目乐观,逐渐滋长了一些骄娇二气,在最后一检查性比赛中负于陕西队,失掉了一 次访日资格。
    1974年的冬训是迎接第三届全运会的关键训练期。冬训在广西自治区合浦县进行,当地 整个冬天阴雨不断。因无室内训练场地,只得在一个大礼堂里练习。整天搞身体训练,使训 练计划无法执行,冬训效果不够理想。
    1978——1979两年的训练比较成功,一方面注意发挥老队员、共产党员张淑杰、张淑云 核心骨干作用,同时加强对新队员的训练,使年轻队员田玉玲、纪连慧、曹丽华等很快成为 主力队员。1978年,为迎接第四届全运会,全队积极备战,新老教练互相尊重,团结合作。 在漳州冬训中,队员积极性高,星期天不休息,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明显提高,为参加 全运会比赛打下良好基础。
    1979年,参加全国甲级队联赛后,在紧接着要参加第四届全运会预赛的情况下,省女排 采取了以训练代替休息的训练方法,取得成功。4月1日至18日在重庆参加甲级队联赛后,直 接去西安参加四运会预赛。这期间没有用消极休息的方式“养”体力,而是加强身体训练恢 复体力,注重耐力素质训练。对湖北队是关键性的一场比赛,赛前是大会休息日,湖北队采 用休息方式保持体力,省女排却安排训练。比赛时,全队体力充沛,发挥正常,以3:0战胜 对方,获得决赛资格。
    进入80年代以来,省女排一直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身体训练贯穿全年始终,全 力抓技、战术配合的训练指导思想,训练质量较高。五运会预赛,主要由于思想包袱太重, 对湖南队关键性的一场比赛,想赢怕输,临场放不开,技术发挥失常,未能取得决赛资格。
    60年代和70年代,黑龙江女排的身高居全国前茅。1984年全国甲级队联赛时作过一次调 查,黑龙江女排平均身高排在12名之外。场上主力队员平均身高不如外省。高度下降的原因 是业余训练网点过少,高个队员几乎都输送到篮球队,到排球队的寥寥无几。进入80年代后 ,排球被国家体委列为室内比赛项目,一切正规比赛均在室内进行。黑龙江省体工队只有一 个排球训练馆,供4个队训练,对提高运动水平有很大影响。
    1985年,省女排技、战术上存在的主要差距是:二传队员技术水平低,成长不快;主攻 手强攻能力差,缺乏有得分“绝招”的队员;战术打法简单,应变能力差。
    (三)“金花”女子排球队
    1981年11月15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荣获冠军。黑龙江省体委 当即发出贺电,并于11月16日召开党组会议,以“国家女排夺冠军,我省体育工作怎么办” 为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黑龙江省女青年身材高、素质好,应积极向国家女排输送后 备人才。会议决定,由省体委副主任李天伶主持,在省体校排球班中挑选部分身体素质好、 身高1.80米以上的队员,作为后备力量输送给国家女排。省体委这一决定,得到了省委第一 书记杨易辰、副省长李瑞的支持与赞同。他们认为,这是黑龙江省对国家应作的贡献,并要 求省体委要抓紧办理。
    省体委于11月29日向国家体委发出了准备向国家女排推荐后备队员的报告,随即得到批 复。之后,省体委从省体校选拔出8名年龄在15岁至16岁的女排队员组成“金花队”,叫作“ 八朵金花”。其中有来自哈尔滨的宋英丽、陈小凤,来自齐齐哈尔的冯义明、张晓娟,来自 牡丹江的李文丽,来自伊春的王艳,来自兰西的陈丽霞,来自克东的王丽娟。8名队员中,身 材最高的陈丽霞为1.86米,全队平均身高为1.83米。
    为便于训练,后又补选4名队员,共12人,于1982年2月5日正式组队,由省体校校长王永 德任领队,省体校男排教练黄克耀任主教练,由省男排教练迟田礼和省青年女排教练姚立文 任教练。在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省委书记李剑白、副省长李瑞等接见后,由省体委副主任 张恒安将“金花队”送到北京。
    “金花队”抵京时,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钱家祥、国家女排教练邓若曾和队员曹慧英、 陈招娣到车站迎接。之后,受到国家体委荣高棠等领导同志接见,并和国家女排同在一个训 练馆里训练。为加强“金花队”的训练,国家体委安排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曲培兰为“金花 队”顾问;四川、浙江、广西队3名教练组成教练组,协助“金花队”训练。并于4月中旬安 排“金花队”去天津与来访的日本中学生女排进行一场友谊比赛,“金花队”以3:2获胜。
    由于,“金花队”大部分队员接受排球训练时间过短,技术基础较差,除宋英丽入选国 家青年女排留在北京外,其余队员于5月返回哈尔滨,加入省女排二队。“金花队”入选国家 青年女排的队员虽然不多,黑龙江省积极为国家女排输送后备人才的作法,受到有关方面的 称赞。
    四、运动水平
    (一)男队比赛成绩黑龙江省男排建队后,5次参加全国运动会排球比赛,均未获得决赛 权。参加其余历次全国比赛的成绩是:
    1960年6月,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分别在保定、旅大等8个赛区举行。根 据第一届全运会的排名,黑龙江男排被定为乙级队,第一次参加全国乙级队比赛。在旅大赛 区获第六名,未取得第二阶段决赛权。
    1963年3月,省、市队合并后,于当年5月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获第 十三名,未进入第二阶段比赛。
    1964年4月,参加在合肥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获第四名,未获决赛权(前三名参加决赛) 。
    1965年4月,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分区赛,比赛分一、二两组。一组获第六名,二组获 第三名。
    1966年7月,参加在延吉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比赛停止。
    1972年6月,参加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在天津赛区参加预赛获第四名,在北京参加决赛 获第十五名,取得黑龙江省男排历史上最好成绩。当年9月,在武汉参加全国排球分区赛,省 男排获第五名,省青年男队(以齐齐哈尔市体校队为主)获第四名。
    1973年4月,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第一阶段在郑州赛区获第六名,第二阶段在南宁赛区列 全国第二十二名。
    1974年5月,参加全国排球联赛,在合肥赛区获第四名,10月在衡阳赛区进行第二阶段比 赛列全国第十五名。
    1976年4月,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第一阶段在天津赛区,列第六名。因中共中央主席毛泽 东逝世,第二阶段比赛未举行。
    1977年5月,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第一阶段在无锡赛区获第四名,第二阶段因主力队员高 吉山、张绪海分别调入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实力受到影响,获第二十名(共有45个队排名 )。
    1978年,国家恢复等级赛制。黑龙江男排属乙级队,4月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在太原赛 区,共有12个队参赛。11场全负,降为丙级队,处于男排历史上的最低潮。当年9月,在泰安 参加全国排球丙级队联赛,共17个队,获第五名(前四名升乙级)。
    1979年3月,在台山参加全国排球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获第六名。9月,在连云港参加 第二阶段比赛,获第二名,升为乙级队。
    1980年5月,在锦州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获第五名,未进入第二阶段 决赛。
    1981年5月,在太原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获第三名,未进入第二阶段 决赛。
    1982年5月,在长春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共9个队),黑龙江男队以全新的阵容顽强拚 搏,在比赛中接连获胜。在同吉林省队的一场关键性比赛中,由于裁判有意偏袒对方,使黑 龙江男排失利,最后屈居第三名(前两名参加决赛),失去了一次出线晋级的机会。临场裁 判的行为,引起其它队教练(其中有中国排球协会裁判委员会成员)的不满。此事反映到国 家体委排球处,该裁判受到了批评。
    1984年5月,在太原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4胜5负,列乙级队第六名。
    1985年10月,在扬州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获第五名。
    (二)女队比赛成绩
    黑龙江女排建队后,5次参加全国运动会排球比赛,除1979年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取得决赛 资格,并获第十三名,其余4届均未取得决赛资格。
    1979年5月,在西安参加第四届全运会排球预赛,领队兼主教练张成辉,教练员黄正民、 彭孝廉。队员张淑杰、张淑云、张晓莉、田玉玲、纪连慧、曹丽华、张玉华、刘桂芬、张子 平、白森林、张淑琴。预赛中以3:0和3:1分别战胜拥有3名国手的福建队和实力雄厚的浙江 队,以11胜3负的成绩获赛区第三名,首次获得参加全运会的决赛权。9月,在决赛中获第十 三名。省女排在总结中认为,由于1979年上半年任务完成得较好(保住了甲级队和取得了全 运会决赛权),队内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夏训抓的不紧;决赛中拼劲不足,没有打出 应有水平,名次并不理想。
    省女排参加其余历次全国比赛的成绩是:
    1960年参加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获第三名,未取得第二阶 段决赛权(取前两名)。1961年未参加全国比赛。1962年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未取得决赛权 ,参加东北三省乙级队联赛(7个队参加)获第三名。
    1963年5月,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总领队丁坚,领队李爱民,教练员颜华评、杨景 春,队员雷雨霞(队长)、柳秀兰(副队长)、任文乔、田淑芬、施美琳、金甲述、金东顺 、于秀荣、车桂清、董淑琴、李玉杰、吴桂彦、赵英子、何淑琴。第一阶段获南宁赛区第二 名,第二阶段在青岛决赛,获第二名,晋升全国甲级队。
    1964年4月,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第一阶段在广东赛区先后战胜了广东、云南、上 海二队等老甲级队,获第三名。10月,在武汉参加第二阶段决赛,获第十一名。
    1965年4月,在太原参加全国排球分区赛(19个队参加),获第五名。
    1966年6月,参加在延吉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因“文化在革命”比赛中止。
    1971年7月,在天津参加全国排球联赛,未进入前十二名。
    1972年,参加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获第十八名。下半年在武汉参加全国联赛,成年组 未进入前十二名,青年组获第一名。
    1973年上半年参加全国分区赛,在杭州赛区获第三名。下半年在台山参加决赛,获第七 名。
    1974年上半年在太原赛区参加全国联赛,获第三名,下半年在南京参加决赛,获第七名 。
    1976年上半年在天津参加全国联赛第一阶段比赛,获第三名。因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 世,第二阶段比赛未举行。
    1977年5月,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第一阶段在无锡赛区获第四名。第二阶段在台山赛区获 第四名,全国排第十六名。
    1978年全国恢复排球等级赛制。4月20日至5月5日,在太原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获 第四名。下半年在兰州参加第二阶段比赛,获第三名,重新晋升为全国甲级队。
    1979年4月,在重庆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获第十一名。
    1980年,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甲级队联赛(不降级)第一阶段获第十四名。下半年在 成都参加全国甲级队联赛,获第十三名。降为乙级队。
    1981年5月,在太原赛区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领队叶彩云,主教练张成辉,教练黄 正民、彭孝廉、姚立文。这次参加全国联赛,虽然只有田玉玲、纪连慧、张晓莉、张子平、 张玉华、臧海云、张翠、宫献英8名队员,由于经过一年调整,阵容比较整齐,场上队员高度 明显增加,主攻手田玉玲、宫献英进攻威力大,发挥出色,第一阶段获第一名。下半年在郑 州参加决赛获第四名,再次晋升全国甲级队。
    1982年在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中,排第十五名。
    1984年在南京参加全国甲级队联赛,获第十八名,降为乙级队。
    1985年10月在扬州参加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获第二名,第三次晋升为甲级队。
    五、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排球高级教练员1名,一级教练员13名。高级教练员是:
    张成辉
    省女子排球队主教练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排球国家级裁判员3名,一级裁判员81名。国家级裁判员是:
    牟 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李鸣时
    哈尔滨科技大学体育系教师
    孙振国
    哈尔滨星光机器厂工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