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航海模型
黑龙江省航海模型运动是从1958年开展起来的。1958年10月,省体委为迎接第一届全国
运动会,从哈尔滨几所大、中学校选调12名学生组成航海模型集训队。建队初期,全队在参
加全运会、为省争光的思想鼓舞下,克服一缺器材,二缺技术的困难,边学边干,白手起家
,抓紧进行参赛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1959年3月,提前完成制作任务。为争取时间进行试航,全队去南京进行水上实战训练。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对参赛模型进行反复调试和多次技术改进,积累了一定的临场经验,顺
利完成训练计划。5月去杭州参加全国航海模型分区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孙幼英在
橡筋动力自航模型比赛中,以19.33分获冠军,张滨华在帆船模型比赛中,以30分获冠军,
刘家叙在电机动力自航模型比赛中,以14.24分获第二名,刘建杰在2.5CC水中桨竞速艇比
赛中,以12′0”2/500米获第五名。
1959年9月,省航海模型集训队由王谭任领队,阎家迪任教练,运动员5人,参加第一届
全运会。姚秀芝在自航蒸气动力模型比赛中,以6.96分获第二名。李德晨在5CC水中桨竞速
艇比赛中,以23”7/500米(75.96公里/小时)获第三名(破全国纪录)。孙唯杰在橡筋
动力自航模型比赛中,以14/67分获第三名。骆长持在10CC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以26″9/
500米(66.92公里/小时)获第五名(破全国纪录)。由于代表队参赛项目不全,未能评得
团体总分名次。
1959年11月,第一届全运会后,省体委决定组建省航海模型优秀运动队。由吴公正任领
队,阎家迪任教练。除留6名队员外,又调人15名新队员。
1961年,国家体委举办全国航海模型应用项目的比赛。省航海模型队根据省水产研究所
提供的信息,为解决黑龙江省冬季冰上捕鱼网穿索的难题,设计和制作成一种无线电遥控穿
索器,经多次研制和实地试验,取得一定的实用效果。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无线电操纵航海模
型应用技术比赛。经大会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参赛制品对解决北方冬季捕鱼下网在冰下穿
索,能提高工效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被评为一等奖。
1962年,全国航海模型比赛仍以应用技术为主。经调查研究,从省航运部门了解到松花
江航道有多处浅滩,每当枯水期航行时,采用人工在船头测量水深,既慢又不安全,给航运
增添很大困难。省航海模型队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用无线电操纵的“浅水航段领航船”,
经反复试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9月去北京参加比赛,经大会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船设计
在航行的大船前200米内领航,能自动测出水位并发出信号指示水深,可安全地引导大船航行
,在实用价值上被评为二等奖,在工艺制作上被评为一等奖。
1963年10月,省航海模型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十六单位航海模型邀请赛,以211.3
8分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其中,张国生在5CC内燃机竞速艇比赛中,以16″/500米获第二名;
孙唯杰在无线电操纵花样绕标比赛中,以56.98分获第三名;徐凤来在10CC内燃机竞速艇比
赛中,以19”/500米获第五名。
1964年,为迎接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航海模型队全力以赴,调整人员和参赛项目,采
取重点突破的方法,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设计和制作模型。在圆周竞速艇项目上,采用松木
挖凿的流线型船体和浮体,使速度有较大的提高,形成自己的船型设计风格。在无线电操纵
花样绕标项目上,由于舰体制作工艺复杂,设计上突出在操纵速度上和增加动作上下功夫,
采用鱼雷快艇的有利船型,提高船速,同时增加发射鱼雷动作。在艇尾上增加了一个导流罩
,解决了倒车速度问题。在制作中集中了全队的人力,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团
结互助,在较短期间完成制作任务,及时进行了试航训练。7月去湘潭参加全国锦标赛,葛永
山在无线电操纵花样绕标竞速项目中,以61.81分获第二名,张国生在5CC内燃机竞速艇项目
中,以15”4/500米获第四名。徐凤来在10CC内燃机竞速艇项目中,以13”5/500米获第四
名。王文海在国际“M”级帆船项目中,以29.47分获第六名。团体总分以197.275分获第二
名。赛后,国家体委集中全国6个优秀队中的优秀项目,分别到北京和杭州集训,准备参加中
苏航海模型比赛。省航海模型队的无线电花样绕标竞速艇、三项水中螺旋桨竞速艇都被选中
参加集训,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而中止比赛。
1965年,为迎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省航海模型队从不参赛的摩托艇队借调5名运动员协
助制作模型。在模型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解决自航项目上的航向问题,设计了一
般导弹艇,外观和动作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国际“M”级帆船设计经改进,训练成绩也进一
步提高。为争取训练时间,从3月起即去上海进行水上训练。9月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全运会,
比赛结果,参赛的6个项目全部取得名次,获得大面积丰收。史天伟在2.5CC内燃机竞速艇比
赛中,以13″6/500米获第一名,葛永山、孙唯杰在无线电操纵花样绕标比赛中,以57.07
分获第一名。张国生在5CC内燃机竞速艇比赛中,以14″1/500米获第四名。孙幼英在自航模
型比赛中,以37.75分获第四名,王文海在国际“M”级帆船比赛中,以30.94分获第五名。
全队以237分再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成为黑龙江省航海模型竞技水平最高的发展时期。
1965年12月,国家体委在青岛举办优秀航海模型运动员训练班,黑龙江省的孙幼英、王
荣厚、张国生、徐凤来、葛永山等5人前去受训,第二年6月训练班结束,张国生、徐凤来、
孙幼英调国家航海模型队回省,作为种子运动员留在省体委系统,其余运动员转业到工厂工
作。
1975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号文件,全国恢复军事体育活动。国家体委将航
海模型列为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抽调黑龙江省的张国生、徐凤来、孙幼英、葛永
山等4人进京准备参加表演。9月在第三届全运会顺利完成表演任务,并获得大会表演奖。
1978年3月,为迎接“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航海模型比赛,调史天伟、徐凤来、孙
唯杰、王文海、张立柱等老运动员归队,开始作参赛准备。在短短的4个月期间,克服人手少
、器材缺等困难,加紧完成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试航等准备工作。8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
史天伟在空气螺旋桨2.5CC圆周竞速艇比赛中,以10″/500米获第二名。徐凤来在10CC水中
桨圆周竞速艇比赛中,以14″9/500米获第四名。孙唯杰在无线电工程设计制作比赛中,自
航模型简易电子工程控制装置获二等奖。
1979年,为迎接第四届全运会,全队加紧准备,从设计到制作模型,互相协作,发挥集
体的智慧,加快了竞赛的准备工作。5月去杭州参加全运会预赛,有4人获得比赛权。其中,
张国生在5CC内燃机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以14″6/500米获第二名;史天伟在2.5Cc内燃机
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以16″/500米获第三名;徐凤来在10CC内燃机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
以9″8/500米获第八名。预赛后,全队集中人力协助4人准备参加全运会的决赛。对模型进
行改装,将竞速艇由三角艇改为翼形艇,提高了航行速度。又设计出三点式滑行艇,达到重
量轻、速度快、性能好的要求。9月去北京参加全运会,史天伟在2.5CC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
,以14″9/500获第三名。张国生在5CC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以13″7/500米获第四名。张
立柱在无线电遥控直线竞速艇比赛中,以6″3/100米获第四名,并破全国纪录。徐凤来在1
0Cc水中桨竞速艇比赛中,以13″7/500米获第六名。张立柱在无线电遥控直线竞速艇比赛中
,以9″8/500米获第八名。
第四届全运会后,航海模型项目仍未正式建队,只由几名老运动员兼教练参加比赛。人
员老化,缺乏新生力量。为适应世界比赛,竞赛规则也作较大的修改,一时难以适应,在比
赛中成绩不理想,竞技水平有所下降。1980年在芜湖参加全国比赛时,只张立柱在无线电遥
控竞速艇中以6”2/100米获第四名。1981年6月在杭州全国航海模型分项赛中,孙幼英在FI
V5项目比赛中,以24″获第三名,张国生在5CC内燃机竞速艇比赛中,以14″/500米获第四
名。1982年9月,在九江全国航海模型分项赛中,张国生在FSR6.5项目比赛中以37圈获第六
名。1983年10月在北京全国航海模型分项赛中,张国生在FSR6.5项目比赛中以54圈获第二名
,王文海在FsR3.5项目比赛中以54圈获第五名。1984年在南宁全国航海模型优秀选手赛中,
张国生在FSR6.5项目比赛中获第五名。9月在天津全国航海模型赛中,刘延江在FSR3.5项目
中以48圈获第五名。
1985年,原航海模型队的老运动员有的任教练有的转业,一批新运动员逐渐成热,担任
竞赛的主力。4月在上海参加全国航海模型优秀选手赛,范作良在FIV-3.5项目比赛中,以
15″5获第四名。6月在丹东参加北方地区邀请赛,刘延江在FSR3.5项目比赛中,以42圈25″
5获第三名。牟宁在FSR6.5项目比赛中,以41圈32”获第六名。刘文田在FSR15项目中,以4
6圈18″获第四名。同月在大连参加全国航海模型邀请赛,金峰在FIV6.5项目中,以15″3获
第三名。王海东在FIV15项目比赛中,以15″2获第四名。范作良在TIV3.5项目中,以22″获
第五名。10月在杭州参加全国航海模型比赛,刘文田在FSR15项目比赛中,以60圈17”25获第
三名。刘延江在FSR3.5项目中以55圈8″9获第四名,并获团体总分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