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飞机跳伞

  黑龙江省飞机跳伞运动始于1958年。当年10月,为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飞机跳 伞比赛,省体委开始组建飞机跳伞集训队。从哈尔滨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借调伞塔跳伞教练曹 心定、冯殿阁、于保桐任教练,从中学的伞塔跳伞运动员中选调12名学生(男5、女7)组成 ,在海军航空兵的协助下,进行飞机跳伞训练。在9个月的130个训练日中,每人平均跳伞30 0次,掌握了112型方伞和一缝、两缝圆伞的性能,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1959年9月,伞队13人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跳伞比赛。男队以3537.72分获团体第二名(解 放军队获冠军),女队以1464.85分获第六名。牟广琴在女子600米个人定点跳伞比赛中,以 两次平均距靶心2.795米获冠军,并破该项全国纪录。李翠云以6.475米获第六名,并破全 国纪录。赵会华、顾良珍也打破该项全国纪录。曹心定在男子600米个人定点跳伞中也破1项 全国纪录。曹心定、冯殿阁、朱琼、田常印、王文祥5人在男子1000米集体定点跳伞比赛中获 第八名。全队共获金牌1枚、铜牌6枚、破纪录奖牌5枚、团体奖杯2个。
    1959年11月,正式建立黑龙江省飞机跳伞优秀运动队,编制16人(领队1人、教练3人、 运动员12人),隶属省航空体育俱乐部。第一任领队徐文陆。运动员除朱琼、赵会华、牟广 琴调国家队外,留5名老队员,又调入7人。1960年2月,到国家体委指定的东北集训区(包括 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5个省、区)长春市集训。在集训期间的50多个训练日中 ,每人平均跳伞100次;改装了降落伞,把圆一缝伞改成操纵性较好的二缝和三缝伞,加快了 空中转弯和前进速度,提高了着陆的准确性,把竖备份伞改为横伞,便于空中作特技时观察 地面目标。在集训比赛中,黑龙江队以平均距靶心3.53米破男子600米集体定点跳伞的全国 纪录。
    同年5月,调入国家队的赵会华与外省两名队员组队,同来中国访问的苏联国家跳伞队比 赛,在女子600米集体定点跳伞中,以平均距靶心2.82米破世界纪录。
    1960年,嫩江县海江公社红星管理区建造一座35米高的木质跳伞塔,在内蒙古东北护林 防火站的协助下,开办农民飞机跳伞训练班。从全公社选出39人(男26人、女13人)进行飞 机跳伞训练。有14名队员于6月6日乘运五飞机,成功地在1000米高空进行了飞机跳伞,开创 了在农民中开展飞机跳伞运动的先例。
    1961年,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因缺少器材,省飞机跳伞队停止跳伞训练。根据国家体 委要求培养多面手的指示,伞队运动员转学滑翔。经6个月的训练,全队飞完三级滑翔员课目 。
    1962和1963两年,为推动哈尔滨市的飞机跳伞运动,省航空俱乐部从哈尔滨市业余伞塔 跳伞运动员中选出30名队员(全是中学生),利用学校的暑期进行飞机跳伞训练(每人跳25 次)。此外,省飞机跳伞队在省内外曾进行多次大型的飞机跳伞表演。在省内几个大城市的 重大节日,以及全省运动会开幕式时,均进行过飞机跳伞表演,有上百万人参观。
    1962年,省飞机跳伞队开始恢复正常训练。4月转场到佳木斯航空俱乐部进行训练,共组 织30多个训练日,平均每人跳伞50多次。除恢复基本技术外,对大风天气跳伞积累了一定经 验。在训练测验赛中,李翠云、潘秀芝在女子600米个人定点跳伞中,分别以距靶心1.40米 和2.25米破1959年牟广琴在全运会上创造的2.795米的全国纪录。田常印在男子1000米个人 定点跳伞中,以1.12米破1.48米的全国纪录。
    1962年6月,伞队返回哈尔滨。在暑假期间,根据省体委的要求,协助哈尔滨市进行首次 业余跳伞员的训练。从伞塔跳伞业余运动员中选中15名学生,每人进行25次飞行跳伞,首次 总结了由伞塔跳伞向飞机跳伞过渡的训练经验,达到预期训练目的。12月,伞队进行第一次 调整,有5人转业,又调入7名新队员。
    1963年,为迎接全国第一届飞机跳伞比赛,从3月开始外场训练,至10月共组织75个训练 日,每人平均跳伞300次。10月在成都参加第一届全国飞机跳伞比赛,男子组以3485.944分 ,女子组以3391.943分的总成绩双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个人获2项冠军、1项第三名、 2项第四名、1项第五名,破1项全国纪录。朱琼在男子1500米个人综合跳伞比赛中,以两次距 靶心1.64米获冠军。赵会华、牟广琴、李翠云在女子2000米个人特技跳伞比赛中,以585分 获第三名。朱琼、王文祥、古兴传在男子1500米集体定点跳伞
    比赛中破1项全国纪录。这是黑龙江省跳伞队继第一届全运会后,又一次在全国取得的突 出成绩。
    1964年跳伞队组织了80个训练日,共跳1941人次,比1963年多跳409次。训练质量也有所 提高,队员都能掌握进入盘旋式的特技动作,定点着陆成绩也有提高。这一年没有举行全国 性比赛,伞队只在哈尔滨市进行两次大型飞机跳伞表演。
    1965年,为迎接第二届全运会,伞队从2月开始投入训练。至8月共组织70多个训练日, 每人平均跳伞300多次。9月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获两项第二名、1项第四名,破1 项全国纪录。在男子1000米定点跳伞比赛中,古兴传以两次平均距靶心0.46米获第二名,并 破该项全国纪录。在男子1000米5人集体综合跳伞比赛中,古兴传、田常印、王永年、刘国忠 、刘振福5人以1842.783分获第四名。在女子1000米集体综合跳伞比赛中,赵会华、李翠云 、何德荣3人以平均1090.154分获第二名。在女子1500米集体定点跳伞比赛中,3人又以平均 115.374分获第四名。
    第二届全运会后,跳伞队进行调整。刘振福调国家集训队,老队员只有古兴传和刘国忠 留队,其余运动员转业。1966年初,又从哈尔滨市几所中学招收20名伞塔跳伞业余运动员集 训,准备补充伞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被迫中断,所招运动员全部返校。省航空 俱乐部被军事接管后,进行“斗、批、改”,直至1969年7月被解散,飞机跳伞队亦不复存在 。
    1975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号文件精神,黑龙江省开始恢复军事体育活动。但飞 机跳伞运动恢复较晚,直到1978年4月,为迎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始组建临时性的业余集训 队,从哈尔滨市几所中学中选出21名学生(男10人,女11人)进行训练。停训十几年,除飞 机尚完好外,其余器材大部分损失和破废。在技术上与国际跳伞技术水平差距加大。随着新 型翼伞的出现,跳伞比赛规则和训练方法、手段都有新改进,一切都需从头起步。
    1979年3月,对选留的15名队员进行外场训练,到8月共组织73个训练日,每人平均跳伞 235次。从跳旧式圆伞开始,在掌握圆伞的基础上,改跳新型翼伞,平均每人只跳80次,即初 步掌握了翼伞的性能和特点。9月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赵会华在女子1000米个人定点跳伞比赛 中,以10轮0.05米的总成绩获第六名,并破该项全国纪录。赵会华、周晓辉、王玲、邬玲在 女子1000米集体定点跳伞比赛中,以4轮0.82米的总成绩破该项全国纪录。
    第四届全运会后,因建队问题未得解决,造成运动员思想波动,有11名队员离队。由于 临时集训,人员频繁变动,无法进行常年正规的训练,难于系统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比赛 成绩连年下降,使黑龙江省飞机跳伞运动走向低潮。
    1980年初,又选调8名新队员参加训练。6月参加全国跳伞分项赛,成绩很差,无一人取 得前六名。11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飞机跳伞创纪录赛时,根据成绩只能派周晓辉1人参 加。在女子1000米集体定点项目中,与云南、广东、山东各1名队员组队,破该项全国纪录。
    1981年上半年,伞队应邀去辽宁和吉林省进行4场大型跳伞表演,影响了训练。10月去成 都参加全国飞机跳伞锦标赛,无一人取得名次。赛后,为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将运动员转 入军事体育技工学校,边学习边训练。1982年由技工学校抽回9名运动员进行训练。8月以后 ,因准备技校的考试,又被迫停止训练。11月在云南举行的全国飞机跳伞锦标赛,只能派4名 运动员参加,皆未取得名次。这是黑龙江跳伞队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少,成绩最差的一次 比赛。
    1981年后,由于省航空运动学校使用的机场改为民用建设,校址搬迁问题长期未得解决 ,跳伞队也处于动荡时期。直至1982年末,省体委为保证重点项目,决定不再组建飞机跳伞 优秀运动队,飞机跳伞训练随之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