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省体校)建于1965年。当年8月,省体委决定成立少年
速度滑冰班,在全省招收23人。设教练员6人,文化教员3人,政治指导员1人。主要任务是为
省速滑队培养后备人才。速滑班设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内,由哈尔滨体育学院代管。
1965年12月,省体委开始筹建省体校陆上班,校址设在沙曼屯白家堡。1966年5月正式建
校,招收篮球20人、田径20人、乒乓球12人。梁宝贵任校长、张玉峰任教务主任。
1968年5月,省体育系统军事接管后,将陆上班与速滑班合并。当时,有学生75人,学制
及学生在校年限均为无规定,属试办阶段。同年,全校师生随体委系统到通河县岔林河参加
“五·七”战校。
1969年7月,学校停办,部分教练和教师被下放到哈尔滨市的工厂,学生全部分配到齐齐
哈尔华安机械厂当工人。
1972年6月,为迎接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由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负责,成立省体校筹备
小组。1973年1月,省体校重建。招生130人,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冰球和田径5个项目
。1974年,招生115人。增设男、女篮球和男、女排球二队,开设儿童体操班,扩大田径、冰
球、乒乓球项目的编制,共发展为7个项目,在校生245人。同时开始筹建速滑班。1976年招
收新生120人。首届毕业生68人,向优秀运动队输送62人。
1973年以来,省体校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性比赛,取得一批好成绩。1973年,吕冬梅参
加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获女子铅球、女子铁饼第一名,并以12.03米的成绩破女子铅球全
国少年纪录;8月在保定全国少年比赛中,再次以12.22米的成绩破7月创造的12.03米的全
国少年纪录。1974年,男、女篮球队参加国际中学生选拔赛,女队获第二名、男队获第四名
。女篮王玉琴、李丽英、田桂荣、男篮白常瑞4名学生入选国家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在意大利
举行的国际中学生比赛,开创了省体校学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比赛的先例。1976年1月,女队
员陈淑华参加世界青少年速滑比赛,获第九名;在冬季全国少年比赛中刷新全部全国少年纪
录。
1979年4月,根据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指示精神,省体委和省教育局对省体校的任务、
学制等作了规定。
省体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一定技术
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技术骨干;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
资力量。
省体校的学制为四年,经过前两年运动班的训练和文化学习,具备优秀运动员条件的输
送到运动队,没有被输送的编入师资班学习二年。即前两年为运动班,后两年为师资班,简
称“二、二制”。没有被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学生,经过师资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回原地区
从事教学或教练工作,还可以报考省内、外体育院系继续深造。
1982年8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决定,将“体育学校”改名为“体育运动学校”,突出了
为国家和省优秀运动队培养后备力量的特点,区别于专门培养师资的体育中专学校。1983年
8月,经省政府批准,黑龙江省体育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正式纳入省中等专业
学校序列,每年按国家招生计划下达指标,毕业生纳入国家分配计划,由人事局和教育局负
责分配。改“二、二”制为“三、一”制,即运动班由二年改为三年,师资班由二年改为一
年。先后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手球、冰球、田径、速滑、花样和小体操班(19
80年,冰球、足球和小体操班停办;手球和乒乓球班交省体工队)。1985年增设旱冰、举重
、摔跤和击剑4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