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组织与活动

第九篇 体育科研与体育宣传

第一章 体育科研

  一、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
    1948年,松江省文教厅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中成立体育教学研究会。当 年,研究会利用寒暑假举办体育教师学习会,聘请苏联体育专家鲁特卡等6人 讲学。1949年至1952年共举办7期学习会,每期一个月,学习苏联凯利舍夫 体育理论和苏联体育制度及体育教材和教法;组织编写《松江省中、小学体育 教材》;制定《松江省中学试行劳卫制标准》。经过培训,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有明显提高,多数学校能按《松江省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教学。
    1953年,松江省内各专区成立地区体育教学研究小组,由当地中学校长 和体育教研组长担任正、副组长,每两周组织专区内的中学体育教师学习一 天,并开展观摩教学和评议活动。同年10月,松江省文教厅和省体委分别于 佳木斯、牡丹江市和双城县举办地区性体育教学研究会,3个市、县共有中、 小学体育教师138人参加,活动内容主要是传达东北师大体育系主任杨钟秀的 报告和织观摩教学。会上对备课、确定一节课的目的、任务和几种教学方法的 使用问题,作了专题讨论,并对集体备课作了规定。会后,许多市、县先后建 立起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小组。
    1953年,原黑龙江省在省城齐齐哈尔市把原校际教学研究小组改建为中 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每周活动4小时。教研会先后深入讷河、克山、绥化、海 伦、富裕、白城、洮南、大赉等8个县的15所中学调查体育教学工作和推行 黑龙江省自订的“锻炼标准”情况。
    1954年,原松江省文教厅和省体委共同召开“松、哈(哈尔滨)体育教 师学习会”,聘请东北师大杨钟秀等5人作了有关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的基本原理和体育教学关系、学习苏联体育教学大纲体会,以及有关体操、球 类等教学法的报告和示范教学。1954年2月寒假期间,原黑龙江省教育厅和 省体委联合召开部分中学体育教研组长会议(16名教研组长参加),主要是解 决如何结合各校实际使用东北区编写的体育教材问题。
    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省后,于1955年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 交流会,主要交流会如何以《劳卫制》为中心改革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经 验。于1957年两次召开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和经验交流会,研究、讨论试 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等问题。会议认为,齐齐哈 尔、哈尔滨市和海伦县的教学研究活动坚持经常,起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团 结教师的作用。这两次会后,省内各地、市、县的体育教学研究会开展了多种 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研活动停止。
    1973年以后各地体育教研会相继恢复,并开展一些教研活动。
    1979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增设一名体育教学研究员,负责省内中、小 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1980年5月,黑龙江省教育局和省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黑龙江省学 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肯定体育教研会是提高体育教师的行之有效的组织 形式,要求各地、市、县普遍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研究会。
    1981年2月,省教育局在哈尔滨市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市和企业办学单位的体育教学研究人员和视察员。 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派人参 加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以及教研与体 育科学研究相结合等问题。
    1981年4月,省教育局在齐齐哈尔市召开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 究会成立大会,会长葛棠(省教育学院院长).副会长刁祥林(哈尔滨体育学 院教师)、宝英才<哈尔滨教育学院教师)、李志唐(齐齐哈尔四中教师)、关 加伦(双城兆麟中学教师),秘书长邱淼(省教育局干部)、金禹律(省教育局 干部)。
    1981年7月,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在宁安县举办首次体育课优 秀教案评选活动。参加评选的教案是在各地、市、县教研会层层评选的基础上 推荐到省教研会的。会议评选出63名体育教师的教案,发给优秀教案奖。这 次会议促使各地体育课的教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前进一大步。
    1981年,省内各地、市、县教研活动十分活跃。哈尔滨市各区开展教学 竞赛活动,进行必上教材的教学实验和必测项目标准的调查;对中学体育教学 健康分组和小学克服成人化的教学进行研究;对10所中学和5所小学试行体 质健康卡片工作进行研究;举行教师业余体育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会。齐齐哈 尔市举行业余体育大专班毕业论文报告会,进行有关健康分组、克服成人化及 单元冰上课教学等研究。合江、黑河、鸡西等地、市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 业务考察。伊春、鹤岗、双鸭山等市开展观摩教学活动。嫩江地区举办关于学 校体育科学化的讲学会。牡丹江市组织全市体育课教案展览会。鸡西市举办少 数民族体育教学现场会和小学体育教师进修现场会。哈铁、齐铁、农场局、林 业局和矿务局等企办教研会组织教材分析、观摩教学等活动。齐齐哈尔市电化 厂子弟校、双城县兆麟中学、哈尔滨市第五十中学、佳木斯市第七小学等学校 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齐齐哈尔铁路局教育处编辑出 版小学体育课本,并在齐铁各小学中试用。
    1982年5月,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在哈尔滨市举办体育教学专题观摩 研究活动,着重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学健康分组教学和小学克服成人化教学 问题。
    1982年8月,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在黑河召开首次中、小学体育教学 论文报告会。报告会收到论文219篇,被选人大、小会发言的62篇,被评为 优秀论文的14篇。
    1,课后5分钟心率与课前的平均心率的回归分析
    宝英才
    2.体育课各部分密度和运动量的初步研究
    陶加奇
    3.改进投掷教学的实验报告
    吴凤石
    4.掌握女生心理,上好体育课
    马横秋
    5.《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方法的研究
     盖德印
    6.克服成人化教学的尝试
    丁正华
    7.小学低年级体育课防止成人化教学初探
    张连安
    8.一堂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设计
    范云和
    9.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示范的运用
    关加伦
    10.对伊春市三、四月份体育教学特点的初步探讨
    吴秀庭
    11.综合性身体练习及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云长祥
    12.徒手身体素质循环练习法的尝试
    林治政
    13.试论体育课健康分组教学的发展
    邱淼
    14.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刁祥林
    1983年,全省中、小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有较大发展。哈尔滨市针对学生 体质状况,研究体育教学改革。齐齐哈尔市编印中、小学速度滑冰教材大纲。 黑河地区编印中、小学冰雪补充教材和体育假期作业。省教研会和哈尔滨、齐 齐哈尔、伊春、黑河等地区、市教研会联合进行对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 季节性特点的研究工作。为迎接省体育教师教材过关会考,省教研会编印《会 考题要》,并在省教育局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教育》刊物上发表“会考指导”; 各地、市、县相继办体育教师教材过关学习班,并自行预考。
    同年,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组织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鹤 岗、双鸭山和大庆6个市对7-18岁的26 600名中、小学男、女学生进行体 质调查。
    调查指标计13项,形态指标3项:身高、体重、胸围,机能指标4项: 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脉膊,身体素质指标6项:仰卧起坐(屈膝)、反 复横跳、屈膝悬垂、50米跑、立定跳远、400米往返跑(50×8)。对调查资料 的分析研究表明:6个城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存在差异。哈尔滨、牡丹 江两市好于其它4城市,发育情况较好。6城市形态评价顺序是,男子:哈尔 滨、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双鸭山、鹤岗;女子:牡丹江、哈尔滨、大 庆、双鸭山、齐齐哈尔、鹤岗。(详见下表)
    1984年8月,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在大庆市召开第二届论文报告会 (定名为“黑龙江省师范、中、小学体育、卫生论文报告会”)。论文由各地、 市、县评选后报送大会,共156篇。选人大会发言的24篇、中会交流的64 篇、材料交流的12篇。会后,由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省中、小学体育 教学研究会共同评选出优秀论文25篇,授予优秀论文证书。
    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教学研究的活动形式 由教学研究课、公开课、观摩教学等形式发展为评选优秀体育课活动。
    哈尔滨市教育局、教育学院和市体委在市、区(县)开展层层评选中、小 学优秀体育课活动。全市参加评选活动的中、小学校477所、体育教师727人 次,参加观摩的达4 500多人。这次评选活动在不同程序上,对传统体育课教 学进行了改革。一些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 其自练、自控、自护能力。多数教师能遵循教学原则及其规律合理安排和调节 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同年10月,哈尔滨市举办7名体育教师(中学教师4人、小学教师3人) “优秀体育课”观摩活动,全市体育教师参加,并邀请齐齐哈尔、佳木斯、牡 丹江和黑河等13个地、市的代表参加。会后决定由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 江、佳木斯4个城市每年轮流举行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定名为“四城市体育教 学研讨会”),邀请省内各地、市、县代表参加。
    二、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会
    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在校任教的苏联专家引进苏联高等学校体 育教学大纲、教材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市内其它高校到哈工大进 行观摩学习。
    1952年,哈尔滨市的东北农林学院、东北铁道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松江省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师范 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共同成立哈尔滨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推选于增 新、施爱棠、王锡九、梁子勤和刘宝珍负责组织领导活动。教研会每周活动一 次,在各校轮流进行,主要任务和活动内容是:摆脱日伪时期奴化教育思想及 其在体育教学上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影响,转变教师的思想和态 度,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同 时,研究编写冬季冰上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5年,哈尔滨市高等学校发展到15所。在哈尔滨市体委的主持下正式 成立哈尔滨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委员有施爱棠、龚家鹿、于增新、郎 世通、王锡九、侯志超、崔守平、吕庭立、庞英、谭学儒、王伟伦和张开城, 会址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会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有:组织高校体育教师学 习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组织观摩教学,组织哈市高校运动会,总结推广东北农 林学院和哈工大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推行《劳卫制》的经验,组织教师去关 内考察、参观学习等。1959年9月,由齐齐哈尔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齐齐哈 尔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化工学院、齐齐哈尔大学、嫩江农学院分院、齐齐 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和齐齐哈尔医士专科学校共同成立齐齐哈尔市大专院校体育 教学研究会,正、副主任由刘长林、吴国桢、项延翰、石昆担任。研究会下设 教学工作部、群体部和科研工作部。60年代前期,开展校际体育观摩教学活 动,并两次编写体育教学大纲。
    进入60年代,哈尔滨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在全面学习苏联体育教 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内容、方 法以及竞赛制度等。
    1963年,哈尔滨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在黑龙江大学举办首届哈尔 滨市大专院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哈、齐两市大专院校体育教研会活动停止。
    1973年,哈尔滨市各高等院校恢复体育课后,教研会活动随之恢复。齐 齐哈尔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于1974年重新成立,并多次开展观摩教学 活动,两次修订齐齐哈尔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大纲,每年均组织高等学校球类 比赛和“达标”赛以及通讯比赛等。
    1979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规定要求:高校体育教研室组织领导教师开展体育科学研究;每学 期都要对学生进行机能、素质的测定和建立学生健康卡片。省内高校开展对学 生体质测试。
    1983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由于增新、赖有才、 高弼和张显忠任常务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省研究会并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 丹江和佳木斯市设分会。
    1984年10月,黑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在哈尔滨医科 大学召开。大会收到论文66篇,在大会宣读9篇、小组会交流14篇。参加人 员130人。
    大会宣读的论文:
    1.《投掷运动的运动力学分析——影响标枪成绩的技术因素》 哈工大 赖有才
    2.《普通高校体育改革初探——从大庆石油学院谈起》 大庆石油学院 姜 奎
    3.《艺术体操课改革尝试》
    哈尔滨船舶学院 齐雪艳
    4.《开展跑步活动是提高大学生达标率的关键》 哈医大 陈振球 朱汉东
    5.《语言示范和眼神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黑龙江中医学院 施滨生
    6.《运动竞技与民族意识的关系》
    哈体院 谭远祜
    7.《对我校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的想法》
    黑龙江大学 王 强
    8.《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的体质变化情况调查》
    哈建工学院 边 疆
    9.《注意体质研究,改进体育教学》
    哈工大 方玉林
    198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会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3 市分会,分别举行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
    同年,省高校体育教研会组织讲学团到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为 当地高校体育教师讲有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讲学团由哈尔滨工业大 学谭学儒、黑龙江大学高士越和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阎钟3人组成。
    从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哈尔滨市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研究会7次派遣体 育考察(参观)团,到北京、上海等城市,与当地大专院校进行学术交流。 (详见表9-3)。
    三、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972年,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展以冰上运动为主的科 学研究工作。
    1978年,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扩建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研究冬季体育运 动的科研所,人员由建所初期的12人增加到43人,设运动训练研究室、电化 器材研究室、运动医学研究室、情报资料研究室、科研科和办公室。省体育科 学研究所主要为中国冰雪运动员参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服务。
    从建所到1978年,主要活动有:对全省、全国冰上队伍的情况进行调研, 并为省提出咨询报告;引进苏联、英、美、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先进技术 和经验,编辑出版《国内外冰雪运动资料》;参与优秀冰上运动队训练计划的 制订;对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国——日本、中国——加拿大、中国——罗马尼 亚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速度滑冰比赛进行调研。
    70年代末,对参加全国大型冰雪比赛的581名男、女运动员运动创伤情 况进行调研,其中患有运动创伤的473人,占总人数的81.4%。研究结果表 明:运动创伤发生率、创伤部位与冰雪项目特点、运动员专业年限及创伤途径 有密切关系。冰雪运动创伤,以下肢外伤最多见,占58.3%,腰背部次之, 占21.4%。速度滑冰,以下肢、腰部慢性微细损伤较多见;花样滑冰,以膝 关节、跟腱损伤较多见,尤其是半月板损伤多于其它运动项目;冰球和滑雪, 以急性创伤为多见,如关节、韧带损伤骨折等。专业年限短的运动员受伤机会 多于专业年限长的运动员。专业年限1-5年的运动员患有运动创伤的为364 人,占受伤总人数76.9%,10年以上2人,占0.4%,说明与运动员的运动 技术熟练程度有关。
    1978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向北京、天津、上海、辽 宁、黑龙江、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福 建、广东16省、市发出关于进行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调 查研究的通知。黑龙江省为测试地区之一,承担调研任务。省成立“黑龙江省 青少儿体质调研领导小组”,由文教办公室副主任邴瑞年任组长,省体委副主 任刘凤荣、省教育局副局长邓桂生、省卫生局副局长郝必清、省体育科学研究 所所长王昭文为小组成员,东北农学院教授于增新、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唐 锡麟为科学顾问,下设“黑龙江省青少儿体质研究组”。调研工作由省体育科 研所具体负责实施。1979年、1980年先后对省内城乡大、中、小学生的身体 形态、机能、素质和速度滑冰、篮球两个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测试。
    1979年5-7月,按《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测试细 则》的规定,在哈尔滨市和双城、绥化两县的80所大、中、小学7-25岁部 分学生中进行测试,城乡男、女4类共测试18 829人,列入全国统计运算的 卡片11 639张。调查指标共23项,内形态15项:身高、体重_胸围、坐高、 上肢长、手长、小腿长、小腿加足高、足长、肩宽、骨盆宽、上臂紧张围、上 臂放松围、大腿围、小腿围,机能3项;血压、脉搏、肺活量,素质5项:仰 卧起坐、60米跑、屈臂悬垂、立定跳远、400米跑。
    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发育符合一般规律,可 作为本省青少年、儿童发育评价标准。城市学生发育水平高于乡村学生,发育 速度变动年龄比乡村早1-2年。在16省、市中,身体形态指标77%左右居 上等水平,胸围居下等水平(表明体育锻炼较差),体型属细长型;身体机能 各项指标居上等水平,身体素质处于下等水平。
    1979年,黑龙江省18-25岁城乡青年身体形态指标均值在16省、市中 位次:男子身高占第4位、体重占第5位、胸围占第11位、坐高占第1位; 女子身高占第9位、体重占第6位、胸围占第12位、坐高占第3位。
    哈尔滨市男生综合资料,与16省、市中北方省、市(淮河、秦岭以北) 及16省、市均值比较:身高(厘米)—一哈尔滨市171.6,北方省、市 171.4,16省、市170.3;体重(公斤)——哈尔滨市59.6,北方省、市 59.8,16省、市58.5;胸围(厘米)——哈尔滨市85.2,北方省、市86.2, 16省市85.7,坐高(厘米)——哈尔滨市92.9,北方省、市92.5,16省、 市92.1。
    黑龙江省城市(哈尔滨市)7-17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与日本国 文部省公布的1979年该国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资料比较(日本国计算年 龄比中国小半岁),身高、坐高少数年龄组高于日本学生,体重、胸围各年龄 组均低于日本学生,反映营养、卫生条件及体育锻炼不如日本。
    1980年7-8月,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松花江、 合江、绥化等地区,海林、宁安、北安等县速度滑冰运动员及黑龙江省速度滑 冰运动队、八一速度滑冰运动队队员和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速滑 专项学生840人进行身体形态测试,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肩宽、骨盆宽、 手长、上肢长、小腿加足高、小腿长、足长、胸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紧 张围、上臂放松围、腰围16项指标。参加统计运算人数为581人,其中男 295人、女286人;一级运动员以上男41人、女29人。训练年限,最低1-2 年。测试结果表明:
    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形态的主要特点:大、小腿粗,腰粗、骨盆宽,上下 肢短,躯干较长,上臂紧松围差数居中国各项运动员的首位,足偏短,手偏 长,整体指标为中间型;各主要形态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大于非运动员, 女子各指标在10-12岁、14-15岁和17岁表现较突出,男子在12-15岁、 18-20岁较突出。
    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形态发育,1980年与1959年相比,18-25岁成年男 女主要指标高于1959年;15-17岁少年男女多数指标高于1959年,腰围、 小腿围和上臂紧、松围较低于1959年,反映力量性训练不足。
    黑龙江省一级以上速度滑冰运动员1980年形态发育,男子与第十三届冬 季奥林匹克运动会5枚速度滑冰项目金牌获得者美国海登1980年测试值相比, 各主要指标均有较大的差距;与苏联中央体育学院1968年速度滑冰运动员相 比,男、女除身高指标外均低于苏联;与中国东北地区1959年男、女速度滑 冰运动员相比,各项主要指标均高,反映20年来,黑龙江省速度滑冰运动员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落后于苏联等国运动员的水平。
    1980年7-8月,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北、黑龙江等省、市中全国甲 级男、女篮球队的68名运动员,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小样本的人体测 量,共测试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手长、足长、上肢长、 下肢长、大腿围、小腿围、小腿加足高、小腿长、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 16项形态指标。同时,对全国甲级男、女篮球队和青年男、女篮球队的513 名运动员的身高、年龄、父高、母高进行调查统计。其中,黑龙江省男队12 名队员身高均值190.08厘米,在10个甲级队中排序第三,比10个队117名 队员的均值189.8厘米高0.28厘米;黑龙江省女队12名队员身高均值178.6 厘米,在11个甲级队中排序第一,比11个队132名队员的均值176.4厘米高 2.2厘米。
    对近亲身高遗传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的父、母身高均值 也较高。
    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主要形态特点:一是身材高大,居所有运动项目之首。 1950年国家男子篮球队最高中锋陈文彬(已故),身高180厘米,全队平均 175厘米左右,1980年,国家男子篮球队身高平均增至198厘米,最高中锋 230厘米;国家女队平均身高增至180厘米,最高中锋200厘米。二是身材较 匀称,但偏于细长,肩、盆横径和各种围度数值较小,反映肌肉欠发达,力量 性较差。中国甲级篮球队运动员,1975年布罗卡指数身高(100+体重):男 子为10.66,女子为8.88;1980年,男子8,39,女子为7.84,表明中国篮球 运动员的体型、体质向好的方向转化。三是躯短肢长。坐高/身高指数在 53.5%左右,男、女均小于其它项目的运动员;下肢长/身高指数大于其它项 目运动员,比对照组约大1%左右;小腿长/身高指数比对照组约大l%o
    黑龙江省青少儿体质研究组根据篮球运动员的主要形态特点制订《黑龙江 省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人体形态选材标准》,供初次大面积选材使用。
    中国16省、市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调查研究,获国家体委 授予的1982年“体育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 荣誉奖章”(集体)。参加调研人员获奖金和“荣誉证书”。
    根据1979年6月国家体委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技术会议及黑龙江 省第二届体育科学技术会议的要求,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围绕中国速度滑 冰运动员参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任务,组织对运动员体质选材的研究。
    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1年-1982年,在省内合江、牡丹 江、嫩江、绥化4地区和哈尔滨、齐齐哈尔、双鸭山、鸡西、鹤岗、伊春、大 庆7市的各级体育学校和体育工作队中测试1 229名男、女运动员的体质。测 试指标为形态34项、机能13项、素质24项及派生指标形态10项、机能2 项。1983-1985年,在第一次受测的运动员中跟踪测试446名,测试指标为 形态、机能、素质3类38项指标和60项派生指标。最后,确定12项选材指 标,并据以制定单项选材标准。此项研究撰写有6篇论文。
    1.青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体质选材的研究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速滑选材组
    2.速滑运动员生理机能与选材的研究
    纪慧君
    3.速滑运动员身体形态与选材的研究
    杜国玺、刘秀梅
    4.速滑运动员身体素质与选材的研究
    边疆、林栋、杨澍
    5.多元统计分析在速滑选材中的应用
    李楠、张连涛
    6.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现状
    纪慧君、杜国玺
    其中,《青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体质选材的研究》一文,为第三届国际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下属机构)速度滑冰学术报告会采 用。报告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研究组代表到会宣读了论文。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速度滑冰运动员各项典型指标,与1979年中国16 省、市青少年、儿童体质研究中黑龙江省普通人群的数据比较有较大差异。速 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大于同龄常人。男子身高17岁前明显高于常 人,17岁后身高接近;女子身高各年龄组均明显高于常人。男子13岁、女子 15岁后体重、胸围与常人差距增大。速滑运动员的机能:肺活量、脉搏、收 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同龄常人,特别是肺活量指标,除男子11岁年龄组外差 异显著。速滑运动员的素质:立定跳远、60米跑、400米跑(10-12)均超过 同龄常人的平均数;10岁男、女分别达到常人男14岁和女子最高水平。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速度滑冰选材组认为,按儿童组(10-12)、少 年乙组(13-14岁)、少年甲组(15-16)、青年组(16岁以上)作为选材年 龄分组是适宜的。儿童组是滑冰入门初选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形态、机能发展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方面,自动检索应着重于身 体素质水平。少年乙组是开始专项化训练阶段,也是指标增长的敏感期,选材 应着重于指标的增长值,重视机能指标。少年甲组是专项化训练的第二阶段, 形态指标增长速度变缓,素质指标提高较快,此阶段选材应着重于形态、机能 增长幅度较大者,并注意于专项技术的优劣和运动员的选项问题。青年组是专 项训练的深化阶段,形态、机能指标趋于停滞,此阶段选材应着重于指标绝对 值高、专项技术好的人。
    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用1000毫安X光机,对 从事速度滑冰运动的59名运动员(内女29名)心表面积进行拍摄及测量、分 析。通过测量,男运动员心表面积平均值为120.75平方厘米,女运动员 106.52平方厘米。
    分析结果表明:
    1.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心表面积增大,是心脏为适应某种耐力训练而发生 的心脏扩大、心肌变厚。所测30名男运动员中有15人心表面积均有程度不同 的增大,占男子总数50%;29名女运动员中有16人心表面积增大,占女子总 数55%。
    2.速度滑冰运动员心表面积增大,与其运动等级成平行关系,并有随运 动成绩的提高而递增的趋向。
    3.速度滑冰运动员心表面积增大,与其运动年限成平行关系,并随运动 年的递增而递增。
    4.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心表面积平均增大率,与中国正常人比较,两者 相差不大,说明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心血系统功能较低,有氧供能能力较差。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于1981-1982年对147名黑龙江、辽宁、内蒙 古3省、区男女速度滑冰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进行2 022人次的测定研究。受 测运动员中有5人(男3、女2)代表中国参加1982年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 有9人为第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各单项及全能冠军,有14人是国家 集训队队员。
    通过测定,147名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含量均值男子为13.21%,女子为 11.63%克;运动员机能下降时血红蛋白的含量均值男子为11.09%,女子为 10.50壳%。男高于女。
    研究结果表明:
    1.年龄的增长、训练年限的延长不能提高或降低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含量。
    2.夏季训练阶段,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处于全年最低水平,低于年均值 1%克左右,严重的甚至处于运动性贫血状态;进入比赛期后,血红蛋白含量 处于较高水平,并逐步上升。
    3.比赛前,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高低,与运动员机能状态优劣相关。血 红蛋白值上升,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大。
    4.速度滑冰运动员参加平原比赛前,要有7-10天的赛前调整期,使血 红蛋白值达较高水平,参加高原比赛前,最少要有2周的高原适应期。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在黑龙江省体育工作二队和哈尔滨市体育工作队 的配合下,于1982年在中国新疆天池高山冰场,对48名来自东北平原的一 级、健将级男、女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高原缺氧反应及通过吸氧消除疲劳等问题 进行研究。
    天池冰场海拔1 984米,大气压为598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25毫米汞 柱。运动员由平原到天池冰场,由于氧分压的突然降低,产生动脉低血压,引 起高原缺氧反应。
    高原缺氧反应,在上山后9-12天之间为高峰,出现的早晚,因个体对缺 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服水土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出现率为百分之百。高原缺氧 反应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脑神经系统、肌肉系统。 (详见表9-4、表9-5)。
    运动员在天池冰场由于组织缺氧、心率及呼吸频率加快,容易出现疲劳, 通过吸纯氧2-10分钟,缺氧引起不适感和症状迅速得到改善。运动后吸氧2 分钟,脉博迅速下降,由150-180次/分恢复到110-130次/分,表明吸氧可 改变肺泡氧分压,改善、提高心肺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吸氧对治疗运动员在长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或比赛后发生 的11例20人次(男2例、女9例)急性高原缺氧综合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 是吸氧可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于1982年对8-22岁的黑龙江省速度 滑冰运动员及国家队运动员1 043名(男487人、女556人)的心电图进行分 析研究。结果表明:
    1.速滑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机制,随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长而提高,其 主要表现在心率逐年下降。
    2.各间期、振幅、电轴等值绝大部分在正常范围。
    3.速滑运动员的各项值优于同龄组的常人。
    4.心率失常发生率较高。有些心率失常属于正常变异如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左室高电压等。房室传导阻滞、频发早搏呈现三联律者,或由 于过度疲劳,或是病理性改变。对右肥频发早搏呈现三联律者及心动过缓,同 时P-R间期小于0.12秒者最好不作为选材对象。
    1982年3月,由黑龙江、吉林、新疆3省、自治区牵头成立全国冰雪运 动情报网。网长:孙景周(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副所长),副网长:关佐恒 (吉林省体育科研所副所长)、翟兰朝(新疆体育科研所副所长),情报网挂靠 在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1984年情报网沈阳会议上吸收八一滑冰队和八一滑 雪队为情报网牵头单位,改网长制为网务委员会负责制,选举孙景周为主任委 员,关佐恒、翟兰朝、任易发、张凤岐为副主任委员。情报网仍挂靠在黑龙江 省体育科研所。根据中国冰雪运动事业的需要,广开情报来源,搜集、了解掌 握国内外冰雪运动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动向,及时为领导机关和有关方 面提供情报资料,为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特别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服务,办 有网刊《冰雪运动情报》,不定期对全国发行。
    1983年4月,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商定,从1983年 起轮流承办“东北三省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首届报告会于1983年6月在沈 阳市举行。第二届于1985年8月15日至2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召 开,3个所和所外的6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报告会。收到论文89篇,会上宣 读54篇。
    1985年5-7月,根据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关于进行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统一要求与规定,在哈尔滨、牡丹江、双鸭山 3市和阿城、富锦、绥化3县的18所中学、18所小学及4所大学(东北农学 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对7-22岁24 017 名男、女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健康检查测试(检测指标共25 项),参加全国统计的17 013人。黑龙泣省中、小学生发育水平居全国中上 等,城市学生胸围发育较差;大学生发育水平高于中、小学生,居全国上等。
    黑龙江省城乡学生发育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学生发育速度变动年龄比乡村 学生早0-3岁。
    1985年与1979年比较,城乡学生发育水平有所提高。
    绥化县乡村7-17岁学生除个别年龄组外,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均 高于1979年。6年来,男生身高平均增长1.10厘米,体重增加0.84公斤, 胸围增大1.71厘米;折算为10年,分别增长1.83厘米、1.40公斤、2.85厘 米。女生6年中,身高平均增长0.88厘米,体重增加1.32公斤,胸围增大 2.49厘米;折算为10年,分别增长1.46厘米、2.04公斤、4.15厘米。
    哈尔滨市7-15岁学生发育水平,以1950、1961、1979、1985为代表年 代,35年来男生身高平均增长9.1厘米,每10年平均增长2.56厘米,体重 平均增加5.98公斤,每10年增加1.71公斤,女生身高平均增长9.8厘米, 每10年增长2.75厘米,体重平均增加6.5公斤,每10年增加1.86公斤。 1985年,小学生胸围小于1979年,比1950、1961年有所增长;中学生胸围 增长较明显。
    学生健康检查中,视力不良和神经衰弱检出率较高。中、小学生视力不良 率随年级的提高而提高。大学生神经弱率较高。
    进入80年代,省、市体育工作队中大都设有体育科研科或小组。哈尔滨 体育学院设有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