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 刊
第二章 体育宣传
一、《哈尔滨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体育系统最早办的体育报刊是1956年哈尔滨市体委创
办的《哈尔滨体育》。
1956年初,哈尔滨市体委决定在1954年编辑出版内部发行的《哈尔滨体育工作通讯》的
基础上,编辑出版报纸形式的《哈尔滨体育》。经市委宣传部批准,于1956年2月正式出版。
《哈尔滨体育》为四开四版,每周一刊。其版面安排是:一版为新闻版,主要刊登有关体育
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有关体育方面的指示、政令;市体委的重要决定,全市体育活动
的重大消息等。二版为体育知识讲座版,系统地介绍各项体育知识。三版为副刊版,刊登诗
歌、散文等各种体育作品和各种体育照片等。四版为群众体育版,刊登基层体育消息、零讯
、经验等。初期,每期印刷1000份,后来增加到3000份,免费发放市直各机关及工厂、学校
等基层单位。
《哈尔滨体育》由市体委群体科宣传组王余祥负责主编,周象农负责摄影。1957年又调
入部队转业干部洋知、大学毕业生张玉珍到宣传组共同办报。作者队伍中既有市体委机关各
科室工作人员,又有各级学校、市直机关和各工厂企业的专兼职体育干部,稿源较为充足。
当年,市内各级体育比赛经常举行。凡有运动会等各种比赛,《哈尔滨体育》并出有专刊。
省、市报纸和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如哈尔滨日报的伊景秋、穆易、李维基、李胜男、雍
志谦、齐光,黑龙江日报的于宝琳、张东耀、赵亚溪、刘文山、张戈、于敏,省、市广播电
台的石洪、李春生、刘文彬等,均热心支持《哈尔滨体育》,经常供给各种稿件。
《哈尔滨体育》于1957年末停刊。
二、《黑龙江体育报》
1958年,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黑龙江省体委在编印《黑龙江体育工作通讯
》的基础上,办有内部发行的《黑龙江体育报》。报纸为4开4版,不定期出版,每期印四五
百份不等;由省体委宣传组编辑出版,编辑人员有杨亦雄、肖一凡、朱德昭、刘克等。主要
报道内容是反映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推动下,全省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和进行各
项运动训练的成绩、经验等。1959年10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后,报纸停办,共出版10期左
右。
1968年,对全省体育系统实行了军事接管。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军事接管
解除,各项体育工作逐步恢复,体育报刊出版工作出现新局面。
1977年1月,省体委决定将办公室编印的《体育工作简报》改刊为8开4版小报形式的《黑
龙江体育》,除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及发送各地、市、县体委外,扩大发送到部分机关、厂矿
、学校和农村人民公社。改刊后的《黑龙江体育》,在刊载内容上较《体育工作简报》有所
增加。除省体委的重要通知、决定和各种会议活动外,并刊载有各市、县和基层开展群众
性体育活动的动态、经验,省、市各项运动队训练和比赛成绩等。第一期《黑龙江体育》于
1977年1月20日出版,到1978年6月9日共出版16期。从1978年7月10日第17期起,改为4开4版
,仍为内部发行。到1980年3月28日,又出版16期。前后共出版32期。
1980年4月,省体委向省委宣传部提出报告,申请正式编辑出版《黑龙江体育报》。经省
委宣传部批复,《黑龙江体育报》定为半月刊,4开4版,全国发行。1980年7月1日,第1期《
黑龙江体育报》出版。报头为省委书记、省长陈雷题写。其办报方针是宣传贯彻党“发展体
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及有关体育方针、政策,充分反映体育战线的形势,促进各
项体育事业的发展。读者对象主要是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和广大体育爱好者。
《黑龙江体育报》的版面安排: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体育工
作的指示、讲话或文章;省体委的重要决定、通知及重大会议活动;省运动队参加国内、国
际重大比赛成绩和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介绍等。二版为群众体育版——主要刊登各市、县及
机关、工厂、学校、农村人民公社等基层单位开展群众体育(包括少数民族体育)的动态和
经验;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等。三版为副刊版——主要刊登体育史话、小说
、诗词、歌曲、书法、篆刻、美术、摄影等各种体育文艺作品和各项体育卫生知识等。四版
为竞赛训练版——主要登载全省和各地、市重大体育比赛消息、各项省代表队参加国内外比
赛成绩及各队的训练活动。各版分别开辟有《新纪录与好成绩》、《黑龙江各地》、《体育
史话》、《古人与体育》、《名人与体育》、《体育与卫生》、《健身之道》、《珍闻趣闻
》、《国外体育》、《体育小知识》、《娱乐天地》等栏目,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黑龙江体育报》的专刊、专版和专题报道是宣传体育比赛和重要体育新闻的常见的突
出报道形式。凡省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大型比赛,以及全国性重大体育比赛在黑龙江省举行,
均办有专刊。如1978年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1979年第四届省运会和参加第四届全运会,19
80年全国女排锦标赛和全国女篮锦标赛,1982年全国男篮甲级队联赛、第五届省运会等,均
办有两、三期专刊。对发生全国和省内的重大体育新闻或体育事件,也通过办专刊的形式加
以报道。如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杯”赛冠军、省内10家新闻单位联合评选10名最
佳运动员等。各种专刊,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图文并茂,受到读者欢迎,有些
期的零售量达万份。《黑龙江体育报》的专版和专题报道,先后有第45期的“六·一儿童节
”专版、第50期和第51期的“推行第六套广播体操”专版、第74期的“民族体育”专版及“
省女排学沙鸥”、“呼吁哈尔滨亚麻厂不得侵占运动场盖楼”等报道,亦收到较好宣传效果
。
《黑龙江体育报》初期为自办发行,每期印数二三千份。1981年通过邮局发行,当年即
超过万份。1982年突破2万份,最多时为3万份。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订户,最多时达
1000多份。据1983年统计,《黑龙江体育报》见报署名的各类作者共683人。其中,专职记者
9人、特约记者29人、各级领导人员16人(包括省长陈雷也是副刊作者)、美术作者39人、摄
影作者32人、其他作者558人。
《黑龙江体育报》创刊初期(从《黑龙江体育》创刊至1978年6月),编务工作由省体委
办公室负责。由省体委办公室高文志、政治处于继涛、群体处肖一凡3人兼职办报。1978年7
月,确定由省体委政治处编辑出版,高文志调政治处专职办报。1980年上半年增加美术编辑
1人(张兴文)。1980年下半年设置编辑部,省体委政治处副主任刘荣华兼任总编辑,高文志
为副总编辑,具体主持编辑部工作。1981年初,编辑部单独办公,不再隶属政治处。先后调
入的编辑人员有王星峰、邹东、马思敦、王离黑(摄影)、刘大卫(美编)、张诚、田新民
、马秋阳,并配置专职会计兼通联1人(宁亚庄)。
1983年初,贺之友调入,与高文志共同主持编辑部工作。1983年8月,《黑龙江体育报》
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出版108期。此后,改为《当代体育》杂志。
三、《象棋研究》
70年代,黑龙江省体育系统编辑出版的体育刊物还先后有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业余棋校
创办的《象棋研究》和黑龙江棋社创办的《北方棋艺》两种棋艺刊物。
《象棋研究》为1977年由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业余棋校创办。创刊时成立有《象棋研究
》杂志社,市人民体育场场长任翰中为社长,市人民体育场业余棋校教练员金启昌为副社长
兼主编。
1984年,《象棋研究》杂志社归哈尔滨市体委直接领导,市体委主任王闻新为名誉社长
,市体委副主任刘长聚为社长,金启昌仍为副社长兼主编。聘请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黄少龙为
特约主编,聘请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李来群、柳大华和大师孟立国、朱永康,棋艺评
论家徐家亮、董齐亮,国际级裁判员刘国斌、陈瑞权以及排局家陈建新等,共12人为特约顾
问。编辑为王余祥、华世蕃。
《象棋研究》为综合性的象棋杂志,内容包括象棋开、中、残局研究;名局评注、棋局
创作、象棋基础、棋局测验、有奖征答、棋艺讨论、棋坛史话、人物介绍以及国内外象棋比
赛消息、通讯、述评、照片等。
该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每册64面,定价1.00元,国内外发行。由于内容丰富
多彩,风格清新,图文并茂,富有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国内外广大棋手和读者的
欢迎。到1985年底共出刊44期,发行量200万册。国内发行到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香
港三联书店发行到港、澳、台地区和亚、欧、美洲等60多个国家。
《象棋研究》创刊以来,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推动象棋活动的普及和棋艺水平的
提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创刊初期读者三五千人,1985年增加至三五万人。不少国内外象棋
高手均订阅此书,成为必读之物。英国的赞特莱博士以《象棋研究》为媒介,学会中国象棋
,并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全英象棋协会,办班教棋、举办象棋比赛。日本、美国、西德等国也
有一批读者,并成立有象棋协会。
该刊国内发行最多时为5万册(年发行30万册),每年纯盈利2.4万元。编辑部还为读者
服务,代销多种棋类书刊,每年亦可盈利1万元。
四、《北方棋艺》
《北方棋艺》为1979年4月由黑龙江棋社创办。黑龙江棋社副社长、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黑龙江省中国象棋队教练王嘉良为主编。
在创刊过程中,得到省委书记李剑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元直、黑龙江日报总编辑
戚贵元等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省长陈雷题写了刊名。
创刊初期,刊物内容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三项棋种。一年后,由于发行量少
,改为中国象棋专刊。改刊为中国象棋专刊的《北方棋艺》为月刊,内容包括开、中、残局
研究,尤以开局研究更具特点,其深度、广度皆居全国同类刊物之首。并设有对局评注、排
局创作、棋史棋话、国内外重要比赛的报道、通讯、特写等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刊物质量在全省报刊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
《北方棋艺》同日本象棋协会主办的《象棋研究》、新加坡的《北斗》、台湾的《宝岛
象棋》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互供稿件。日本棋友熊谷武父子曾专程来编辑部进行访问、交
流棋艺。港澳知名人士黄泗、新加坡吴天来、台湾姜维宙、林益世等人被聘为该刊名誉主席
。
《北方棋艺》向国内外发行,发行量逐年稳步上升,期最高发行量达到3.5万册,年发
行量达42万册;海外发行量每期1500余册,是向海外发行量最多的棋类刊物之一。
《北方棋艺》编辑部开展有为读者邮购象棋书谱业务。既方便了读者,又取得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至1985年已盈利10多万元。
《北方棋艺》创刊初期,无专职编辑人员。各类稿件由王嘉良和省棋队国际象棋教练张
东禄、李中健及聂卫平(当时为黑龙江省围棋队队员)分别负责审改,聘请棋艺爱好者李德
林、王国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编辑和校对。1980年后成立编辑部。1981年王国顺调入。
1985年调入栾晓峰,任专职编辑。
五、《冰雪运动》
《冰雪运动》为1979年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出版的所刊,当时定名为《体育科技》。19
81年改名《冰雪运动》。1981年11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出版,为月刊。1983年改双
月刊。
《冰雪运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份有关冰雪运动项目的学术性专业刊物。它的宗旨是
: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政策,传播与推广有关冰雪运动的科学知识,广泛介绍国内外有
关冰雪运动的先进理论、教学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报道有关冰雪运动的最新科技成果和重
要信息,为运动队的教学、训练与比赛服务,为提高中国冰雪运动技术水平服务。同时,大
力普及冰雪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
《冰雪运动》的读者对象是:冰雪界体育工作者、各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体育科研人员
、运动队医生、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师生以及大、中、小学体育教师。
1979年到1985年,《冰雪运动》主要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滑
雪》、《轮滑》、《学校体育》、《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
冰雪器材研制》、《冰(雪)坛明星》等10几个栏目。对冬奥会或全国冬运会则设专栏加以
专门报道。
《冰雪运动》从1979年创刊起即面向全国发行,除西藏外,全国都有订户。由于中国开
展冰雪运动项目的地区有限,刊物发行数量不大,编辑部一直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从1979
年至1985年,每期发行量始终保持在1000至1300份之间,绝大多数都是单位订阅,个人订户
占10%左右。从1979年至1985年底,《冰雪运动》共出版60期。每期约8万字,共约480万字。
《冰雪运动》的一般作者约有130人,骨干作者约50多人。绝大多数从事冰雪运动项目。
作者中有各级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从事冰雪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师
,还有从事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和运动队的医务工作者。赵荫桐、王仁周
、王树本、王应辅、田继陈、王钧祥、杨家声、孙显墀、李得龙、王界新、焦永田、关佐恒
等,经常提供质量较高的稿件。
省体育科研所1979年编辑出版《体育科技》时,编辑工作由情报资料室主任杨亦雄负责
。1981年初,正式成立《冰雪运动》编辑部,并成立由8人组成的编委会。由副所长孙景周任
主编,杨亦雄任副主编。刘巍为专职编辑。1983年,钟绍英调入。1984年12月,《冰雪运动
》编辑部召开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决定增设顾问编委10人,编委增至10人。主编仍由孙景
周担任,副主编为新任情报资料室主任钟绍英(杨亦雄当年5月离休)。调入刘文娟任专职编
辑。
六、《当代体育》
《当代体育》为省体委于1983年8月创办的一份综合性体育杂志。
1983年夏,省体委决定将《黑龙江体育报》改刊为《当代体育》杂志,并在省体委主任
陈法平的主持下,向省委宣传部提出了改刊报告。
1983年8月9日,省委宣传部黑宣发(1983)75号文件《关于同意黑龙江体育报改为当代
体育杂志的批复》下发,规定《当代体育》杂志为月刊,国内公开发行。
1983年底,《当代体育》试刊号出版,内容主要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各项比赛夺标热
门队及人物,16开本,48页,印刷40余万册,通过哈尔滨市邮局征订及自办发行。
1984年1月,《当代体育》正式创刊,为16开本,3印张,每册0.38元,由哈尔滨市邮局
总发行,发行12万册。自总第2期始,增加中间插页4版,其中两版彩照,两版黑白图片。每
年底并出版当年合订本一册。此期间,主要栏目有《大赛展望》、《群体之窗》、《攀登者
之歌》、《体育名宿》、《名人与体育》、《国外明星》、《国外体窗》、《精武》、《纵
论横议》、《运动员生活》、《健美与长寿》、《体坛史话》、《紫丁香》(副刊)、《下
班之后》、《采珍》、《大赛花絮》、《知识天地》等。
1983年12月8日,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黑编(83)219号文件《关于将黑龙江体育报社改
为当代体育杂志社增加编制的通知》下发,内称:“根据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黑体宣字
(83)第9号报告,同意当代体育杂志社(处级)定编18人,经费原则上自收自支”。
1983年底,当代体育杂志社,由贺之友主持工作(1984年8月任副总编),编辑有马思敦
、王离黑、田新民、张诚、马秋阳、蔡文祥、刘大卫,办公室工作人员有宁雅庄、许素华。
1984年,马思敦调出,陆续调入曲强、杨万霖、张亦峥、田文涛。1985年,孙德稼、马福林
调入,任副总编。调入的编辑有李文剑、刘思铭。
七、《精武》
《精武》为《当代体育》编辑部所编武术刊物,1983年创刊。
1982年4月,《黑龙江体育报》辟有“武坛纵横”专栏,连载哈尔滨市武术工作者李承祥
所著《太祖拳》一稿,受到读者欢迎。当年10月,经省出版局批准,由《黑龙江体育报》编
辑部高凯(高文志)、马思敦作为责任编辑,以《黑龙江体育报》武术专辑的形式,编辑出
版了李承祥撰写的《少林拳法》一书。此书为32开本,96页,3.5万字。封面为《体育报》
记者翁一所拍少林寺彩色壁画,内文并附有插图。由编辑部面向全国自办发行,订户踊跃,
发行50多万册。此书的编辑出版,为《精武》的发端。
1983年,经省出版局批准,《黑龙江体育报》又以《精武》为刊名,出版两辑武术专辑
,均为64页,每册0.38元,由哈尔滨市邮局国内公开发行,共发行205万册。
1984年,以《当代体育武术专辑》名义,出刊两期《精武》,发行200万册。
1984年9月27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宣发〔1984〕151号文件《关于同意创办精武杂
志的批复》下发,规定《精武杂志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精武》第1期正式出版
(总第6期,是《少林拳法》及四册专辑的顺序),16开本,64页。
《精武》的办刊宗旨是:振兴中华武术,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并使之走向世界。其方针
是注重实战技击,辅导武术爱好者强身健体,挖掘武术遗产,振奋民族精神。主要栏目有《
技击精华》、《名拳介绍》、《套路精选》、《武家养生》、《武林人物》、《武术知识》
、《中外交流》、《武林传奇》、《纵横谈》、《海外武坛》、《武史辨疑》、《名家专访
》、《武坛掠影》等。发行40余万册。
1985年8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刊发〔1985〕58号文件《关于同意精武季刊改月
刊的批复》下发,同意《精武》1986年起改为月刊。但由于受编辑力量所限,并未逐月出刊
,而是改为双月刊发。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有王离黑、刘大卫、杨万霖、马秋阳、张亦峰、
田文涛。
八、《黑龙江体育史料》
《黑龙江体育史料》为省体委于1983年创办的一份史料性学术性刊物。由省体育文史工
作委员会办公室(后为省体委文史办公室)编辑出版。
1982年5月,国家体委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全国体育文史工作会议。会后,省体委决定建
立黑龙江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由省体委副主任李天伶任主任,省体委副主任张恒安和省
体育科研所所长王昭文任副主任,并建立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王昭文主持工作
。
1983年初,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黑龙江体育史料》,编辑工作由王昭
文主持。第一期于1983年4月出版,为16开本,作为内部资料与各省、市、自治区体委互相交
换与赠阅,并发送省体委各直属单位及各地、市、县体委。1984年,省体委原国防体育处干
部郭作亨离休后应聘参加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并参与主持《黑龙江体育史料
》编辑工作。当年,共出版两辑。在第三期中提出办刊宗旨是更好地为编写黑龙江省体育史
志服务,通过刊物广泛征集和核实史料,做到去伪存真,正确反映史实,编好体育史志。
1985年4月,省体委决定将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为省体委文史办公室。当年
9月,《黑龙江体育史料》第四期出版。从本期起,主编为省体委文史办公室负责人高文志,
副主编为郭作亨、杨亦雄。参与编辑工作的有文史办工作人员朱德昭、李丽馨、郭欣。
九、《哈尔滨体育史料》
《哈尔滨体育史料》为哈尔滨市体委于1984年创办的一份资料性学术性刊物。
1984年3月,哈尔滨市体委成立史志办公室,并决定编辑出版《哈尔滨体育史料》。由市
体委副主任关静涛任主编,由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海德、侯成明具体负责编辑工作。
第一期《哈尔滨体育史料》于1984年11月出版,为16开本,64页,8万字。在本期的“前
言”和“征稿启事”中,市体委史志办公室提出,为广泛收集、整理哈尔滨市近代、现代体
育史料,编好哈尔滨市体育史志,急切期望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撰写提供哈尔滨解
放前、后的体育史料,并通过《哈尔滨体育史料》不定期地陆续刊登,以期达到总结过去,
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开拓未来,更好地为发展体育事业和振兴中华服务。
1985年下半年,《哈尔滨体育史料》编辑工作由市体委史志办公室主任李广东主持,编
辑人员除张海德、陶宝奎、侯成明外,并聘请在市体委史志办工作的离休干部张焕青参加。
发稿内容仍以各个时期的体育史料为主,其中包括哈尔滨市历届运动会及历届小球类运动会
盛况、速滑运动简史、首届冰上“十佳”运动员评选、体育场馆普查情况、南岗体育场沿革
等。市体委副主任关静涛撰写有《解放初期哈尔滨市体育工作情况》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