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侨民宗教信仰

  外国侨民进入黑龙江省的同时,也把他们信仰的宗教带到了居留地。在一个时期内,外 国侨民人数众多,其所属民族与隶属的国籍也极为复杂。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教派之多,教堂 数量之大,都是全国其他各省所罕见的。有的国家的侨民,并非一个民族构成,他们的宗教 信仰不同;即使同一个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这在俄罗斯人、日本人中表现得 非常明显。
    这些纯属外侨信仰的宗教与教会、教堂,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哈尔滨,除中东铁路沿线有 东正教外,其它各地几乎没有。这些教堂与一些建立在黑龙江省腹地的如齐齐哈尔天主堂、 海伦天主堂、哈尔滨道外福音堂等教堂不同,后者是外国传教士专门为在中国人中发展教徒 所建立的;而前者不积极在中国人中间发展教徒,有的教派即使有中国教徒,为数也很少① (①1953年调查尚志、牡丹江、阿城、东宁、穆棱共有东正教徒2289人,全为苏联国籍,无 一华人。)。主要是侨民为自己兴建的,只在本国或本族侨民中活动。这些教会除在基督教 的重大节日,曾与当地的中国人中的基督教会共同举办过活动以外,其他方面与中国居民很 少联系。因此,近代史上黑龙江省境内的几次教案,都是中国居民与在中国居民中传教的外 国传教士、教会或中国教徒之间发生的,而从未与外侨教会发生严重的纠纷。但这些教会和 神职人员秉承西方各国政府的旨意,通过宗教活动,对各国侨民施加影响。
    一、俄罗斯东正教
    俄罗斯东正教几乎与中东铁路工程局同时进入黑龙江省。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 间,俄国筑路工程队到达哈尔滨。7月,海参崴俄国东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Жyравск ий.A)即随第二批护路队进入哈尔滨。8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西香坊(今哈尔滨香坊区 香政街)建一个简易的教堂——圣尼古拉教堂。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哈尔滨南岗动 工修建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1900年建成(中国居民俗称喇嘛台,位于南岗博物馆广场, 1966年被“红卫兵”拆毁)。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北京东正教传教士团在哈尔滨市道 里警察街(今友谊路)修建了圣母报领教堂(1923年焚于火,1930年重建,1941年建成,19 74年拆毁)。此后,几乎每隔数年,便有一个教堂落成,有时在一年间便修成了几座教堂, 如1924年一年中,就有扎赉诺尔的天使长米哈伊尔教堂、哈尔滨市南岗教化街阿历克赛耶夫 教堂等6所教堂在中东路沿线各地出现。自1898年至1942年在中东路沿线共修建60多所教堂。 其中仅哈尔滨市一地即达21处之多。
    这些东正教堂的出现,早期是与俄国入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大肆入侵黑龙江地区时期,就建 成了16所教堂。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教堂的修筑则与苏俄国内政治局势有关。1917年至1924 年中苏正式建交,大批俄人逃来哈尔滨。在短短的7年中,就修了17所教堂。1929年苏联实行 农业集体化,又有一批俄罗斯人逃到黑龙江地区,在20年代末和30代年初的几年中,又先后 出现了16所教堂,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后,修建的教堂只有3所。
    这些教堂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直至1954年大批遣返苏侨以前,都在进行宗教活动。 此后,随着苏侨次第离开哈尔滨,各地教堂也陆续关闭。1956年,教堂由中华东正教会管理 。60年代初,因教徒减少,只有少数教堂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教堂被“红卫 兵”拆除;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的教堂陆续被拆除或改作他用。至1985年末,除哈 尔滨市有一所东正教堂仍在开放外,其他各地已无进行东正教活动的教堂。
    黑龙江省境内的俄国东正教堂,初由北京传教士团管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经 俄皇尼古拉二世批准,改归海参崴教区领导。1922年,建立了哈尔滨教区。但在上面,却不 与苏联国内的东正教发生联系,而与北京传教士团联系,并接受流亡在塞尔维亚的俄国国外 教会的领导。1945年8月苏军进入哈尔滨后,堪察加教区主教涅斯特尔与哈尔滨教区主教助理 尤韦利纳和季米特里发表声明,宣布与塞尔维亚教廷断绝关系,并接受莫斯科全俄东正教会 的领导。
    1956年中华东正教会成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1966年被红卫兵拆毁。立,接管哈尔滨 东正教教区,脱离了与国外东正教会的联系。
    黑龙江省境内的俄罗斯东正教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时的中东铁路出资或赞助款项 修建的,一少部分是由教民捐款。1924年以前,各地教堂的日常费用,大部分由中东铁路定 额拨款补助,其余部分由教民捐助。中东铁路局内曾设有宗教事务科,管理沿线的教堂。铁 路沿线东正教堂的神职人员,都是中东铁路的职员。1924年中东铁路由中苏合办后,于同年 12月1日,下令停发各教堂补助费,所有被任命为中东铁路职员的神职人员全被免职,令其自 谋生计。
    黑龙江省境内的东正教堂,还在哈尔滨设立过神品学校等宗教教育机构,出版过《基督 之路》等宗教刊物。
    教堂还办过一些慈善机构,如1920年伊维尔协会修建的“俄人之家”孤儿院;1929年在 哈尔滨市懒汉屯头道街(今南岗一匡街)修建的养老院;1923年圣母弗拉基米尔女修道院开 办的奥尔加孤儿院;1934年伊维尔教堂开设贫民食堂;在哈尔滨市内开设四所收容俄罗斯人 孤儿的孤儿院。
    二、东正教其他教派
    (一)俄国旧教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358、27号。)
    亦称旧教派,或旧礼仪派,是从东正教分离出来的一个教派。后来,又分裂为许多小教 派。其中的教堂派与反教堂派信徒较多。俄国人进入黑龙江省后,这两派同时进入黑龙江省 。时间是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反教堂派人数较多,分散在虎林、嫩江、伊春等偏僻山区 ,以狩猎、畜牧为主,无教堂也无神职人员,信徒为俄罗斯人,思想保守,很少与外界联系 。
    经过50年代大批遣侨后,这些旧教徒相继离开黑龙江省。1960年时有200人左右,至196 4年时已全部出境。
    旧教派中的教堂派,亦称古希腊教,在哈尔滨市南岗辽阳街10号有一所教堂,1917年成 立,称“彼得保罗教堂”。50年代时负责人为古特林,教徒均为俄罗斯人,信徒较少,多时 也只有100人左右。侨民大批离境后,教堂关闭。
    (二)莫罗勘派
    莫罗勘派(或译为莫老干派),也是从东正教中分离出来的“精神基督派”的一支,主 张每个教徒都有独立解释《圣经》的权利,提倡自我修道。
    哈尔滨的莫罗勘派教堂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地址在道里安平街,教堂内无圣像 ,亦无十字架。最后负责人为诺珍。1949年时有信徒170人左右。大批遣侨后,只余教徒14人 ,均为苏侨。后来教会长老去了苏联,秘书去了澳大利亚。1960年初教堂关闭。
    (三)阿尔明尼亚教②(②阿尔明尼亚通译为亚美尼亚。阿尔明尼亚教情况见黑龙江省 外事办公室1960年10月10日关于外国人宗教情况给外交部领事司的报告(黑龙江省档案馆15 8—1—388号),其宗教分类与1948年哈尔滨市政府调查表所载不尽相同。)
    阿尔明尼亚教教义大体与东正教同,该教在哈尔滨道里有教堂一处,教徒都是苏(俄) 籍阿尔明尼亚人,也有少数伊朗侨民,该教堂信徒较少。经过几次大批
    
    遣侨及陆续去其他国家,教徒日益减少,至1960年10月,仅有教徒10人,其中伊朗 籍侨民1人。教会长老于同年返回苏联。其他3个委员亦出境,宗教活动停止,不久教堂即关 闭。
    三、天主教
    中东铁路开工后,有不少波兰人和俄国人一起来到黑龙江省。波兰人中大部分是天主教 徒。在波兰人居住集中的哈尔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建成教堂称“圣斯坦尼斯拉 夫天主堂”,地址在哈尔滨市东大直街(现哈尔滨宗教房产管理所院内)。1949年,教堂负 责人为波兰人巴维勒。1925年,由于波兰侨民增加,又在波兰人较多的药铺街(今道里区红 旗街),修建了“圣掬萨法大天主堂”。1949年负责人为郭洛诺赤克。这两座教堂信徒多时 有2300人,大部分是波兰人和少数俄罗斯人。教堂与其他欧美国家在中国的教会没有关系, 均受波兰圣母无原罪会的领导,在哈尔滨设立自己的教区。
    1949年遣侨后,教民减少,以后侨民陆续出境,教堂先后关闭。
    俄罗斯侨民中的天主教信徒,属俄国东仪派,于1921年在哈尔滨南岗通道街(今中山路 )建立圣尼古来教堂。教徒多时达280人,并设有修女院、育婴堂、中学等。1945年8月,苏 军进驻哈尔滨后,主教祁高德以间谍罪为苏军逮捕,宗教活动停止。
    四、外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堂
    1910年(清宣统二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派俄罗斯联合会派人来哈尔滨向俄侨传教 。8月22日,在哈尔滨市南岗(龙江街与花园街拐角)设立了教堂。当时俄人教徒很少。192 4年以后,教会有了发展。1930年又在道里教民较多的巴斯杰洛夫街(今道里新阳路与安祥街 拐角处)修建了一所教堂。这两个教堂均由设在哈尔滨的基督复临派的松花江区会领导。两 个教堂在新中国成立后教民最多时有300多人。龙江街教堂还设立过印刷所,印行宗教材料。 还办过教会小学,后全部关闭。最后一位负责人为苏籍侨民喀拉布金。
    五、新福音派教堂
    黑龙江省外侨福音派教堂有两个,均在哈尔滨市。一为爱葛结尔斯基福音堂,始建于19 15年,地址在新安埠符拉基米尔街(今道里区新阳路安国街)。新中国成立后负责人为苏侨 巴堂采夫;一为耶旺葛利教堂,地址在科洛列夫街(今道里区安民街),建于1919年,最后 负责人为苏侨沙拉也夫。这两个教堂教徒均为俄罗斯人,人数都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多时 共有40多人,神职人员共3人,早已停止宗教活动。迨至50年代末关闭。
    六、新教路得宗教堂
    哈尔滨外侨新教路得宗教堂共有两处,均属德国的路得宗。一是路得兰教堂,地址在南 岗大直街50号,由德国路得会牧师贾乐天主持,于1912年建成;一是路得教会,地址在南岗 雨阳街,建于1922年。1949年时教徒只有25人,负责人亦为德国侨民贾乐天。侨民出境后, 50年代初期宗教活动即停止。
    七、巴吉斯特教派
    巴吉斯特派为新教浸礼宗的派别之一。但与美国的浸信会无联系,教徒都是苏联(俄) 侨民。教堂建于1910年,地址在哈尔滨市新阳路安宁街14号。最后一任负责人为苏联人康夫 什诺夫。教徒人数不多,1959年时,只有11人。因人少,教堂停止了宗教活动。
    八、犹太教会
    黑龙江省境内的犹太人,大多集中在哈尔滨市。多时达一万几千人,其中以俄(苏)籍 为多,亦有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籍者。1949年时尚有1600多人。因此,犹太教堂亦集中在 哈尔滨市。
    第一座犹太教堂称西那国缶教堂。建于1903年,地址在哈尔滨市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 )。最后一任负责人为苏侨基谢辽夫(亦为另一教堂负责人)。1916年建立了小祈祷所,地 址在马家沟小戍街(今南岗区光芒街)。1920年,建立第二个教堂,亦称西那国缶教堂。地 址在道里斜纹街(今经纬街)88号,1949年有教徒1600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徒不断离境,1960年,只有一个教堂在活动,教徒100多人。虽宗 教活动较多,已无拉比主持,后来关闭。
    九、犹太人喀拉伊木宗教公会
    喀拉伊木教亦为犹太教的一派,教会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地址在哈尔滨道 里商务街(今上游街)。最后负责人为波籍侨民老巴夺,参加此一教派的教徒人数极少。波 兰籍犹太人老巴夺是这一教会的主要支持者,后关闭。
    十、伊斯兰教会
    外侨伊斯兰教徒只有一所教会,在哈尔滨市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建于1905年(清 光绪三十一年),教徒多为苏(俄)籍和无国籍的鞑靼人,故当地居民称鞑靼教。30年代教 徒较多。1949年有教徒250人,1960年有教徒40人。除鞑靼人外,还有7名巴基斯坦人,负责 人为苏侨吉力结也夫。
    侨民离境后关闭。
    十一、日侨基督教会
    1945年前,日本侨民的基督教教会自成体系,受日本区会领导。在哈尔滨共有4个教会, 即哈尔滨日本基督教会(道里西十五道街)、米少基司哈尔滨教会(今南岗奋斗路)、哈尔 滨圣教会(南岗巴山街)、日本组合哈尔滨基督教会(今南岗奋斗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后,这些教会均即关闭。
    十二、朝侨基督教新教会
    朝侨基督教由朝鲜区会管理,与中华基督教会无关。共有4个教会,即朝鲜监理会道里教 会(哈尔滨市道里工厂街)、监理会顾乡屯教会、朝鲜长老会哈尔滨教会(道外承德街)、 朝鲜基督教会(新阳路安丰街)。这些教会在1931年后,即受日本当局监视。“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教堂全行关闭。
    十三、日侨天理教与神道教
    天理教为日本神道教派之一,创于上世纪。在日本农村中产生,并秘密活动。本世纪初 纳入神道教,始得以公开活动。1931年以后,随着在中国东北地区日本人的增加,开始在哈 尔滨出现,共有7个教会,即南岗巴陵街抚哈教会、道里马街(今东风街)吉哈教会、道里买 卖街东清教会、道里药铺街(今红旗街)哈尔滨教会、南岗吉林街滨江教会、道里大安街兴 安教会、南岗辽阳街生流里教会。此外,在哈尔滨还有7个布道所,分布在三棵树车站街、南 岗河沟街、松花江街及道里等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解散。
    神道教为日本民族宗教,以日本原始宗教为主,吸收了儒家思想及佛教教义而形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推崇。黑龙江省的日本神道各派教会会所均在哈尔滨市。金光教哈尔滨教 会所在道里石头道街,大社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南岗邮政街。此外,还有个日本神道派的神社 ,地址在南岗(今南岗区体育场内)。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均解散。
    十四、日本佛教
    日本人自清末来到黑龙江省境内后,日本佛教各宗派也陆续来黑龙江省建寺院。至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止,哈尔滨市内的日本佛教寺院共有7所。本派本愿寺,属净土宗,1 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设佛堂,地址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六道街(今西六道街);本愿寺哈 尔滨别院,属净土宗大谷派,寺院地址在道里地段街1号;净土宗哈尔滨寺,地址在道里田地 街19号;妙心寺别院,属临济宗,地址在南岗文明街32号;日莲宗布教所,地址在道里买卖 街59号;真言宗高山野寺,地址在道里西十六道街;神禅宗寺,地址在道里石头道街14号。
    这些日本人的佛教寺院,不接受中国信徒参拜,与中国寺院亦无关系。1945年日本帝国 主义投降后,纷纷废弃改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