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市场零售物价指数

  江地区倾销国内工业剩余产品,使工业品价格相对平稳。1937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忙于备战,市场民需物资紧缺,价格上涨。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36 年为100,1937.年为114.48,1938年为135.96。随着国际局势恶化,日本侵略者加紧对粮 食和工业原料的搜刮,引起了以消费资料为主的物价全面暴涨。黑龙江地区物价总指数以19 36年为100,1940年为315.2,1941年为377.9。伪满洲国虽然实行了《价格等临时措施法》 、《暴利取缔令》、《临时资金统制法》等,又成立了物资、物价委员会以控制物价涨势, 然而始终挽救不了衰败的经济形势,黑市价格仍大幅度上涨。以1941年黑市价格为100,194 2年为163.8,1943年为354.1,1944年为703,1945年为2136。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 胜利后,残存的只是一个崩溃了的经济基础,物资缺乏,市场物价继续上涨。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平抑物价,于1950年3月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 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整顿市场物价。但处于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国营工商业力 量薄弱,在国家对商品物资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不法资本家垄断大量商品并进行投机活动 ,致使市场商品供应不足,零售物价不稳。1951年市场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50年上升10%,1 952年比1951年上升11.7%,比1950年上升22.9%。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中央不断采取一 些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措施整顿市场。1952年初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同年11月 国家在商品价格、经营范围和市场管理各方面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整,使国营经济占据了主 导地位,市场物资供应得到缓解,物价涨势基本得到控制。1953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开始时,黑龙江地区在加强国营经济对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方针指导下,于同年10月 和1954年9月先后对粮食、油料、棉布等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对生猪、烟叶、麻等土 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计划供应政策。各项政策实施结果,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得到满足,价 格比较稳定。1955年2月国家在颁布发行新人民币回收旧人民币命令的同时,规定自3月1日起 商品价格不准调高。这对防止物价波动、稳定市场起了很好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年 的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1953年为105.5,1954年为101.6,1955年为101.3,1956年为1 00.6,1957年为102.8。1953年物价指数升幅较大,原因是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调整了部分 商品价格。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省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2.3%,平均每年递增2.34%。第 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物价形势基本稳定。
    1958年后,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之1959年至1961年连年的农业自然灾害,使 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商品短缺,引起物价波 动。为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李先念关于市场物价和货币流 通问题的报告,把18类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价格在当时价格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之后,又在提 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同时,相应提高了一些副食品和工业品零售价格,并对部分商品实行高 价销售政策,市场零售物价指数大幅度上升。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1961年比1960年上升22 %,1962年比1961年上升2.9%,两年上升总幅度为25.5%。1962年后期,党中央颁布的调整 经济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物价逐渐回落。1963年比1962年下降7.9%,1964年比1963年 下降2.7%。由于1961年提高了粮食收价格,但销价未动,形成了购销价格倒挂,所以国家在 1963年先调整了农村粮食销售价,1965年调整了城镇粮食销售价,使粮食购销价格基本保持 平衡。与1962年相比,1963年至1965年全省零售物价指数累计下降11.4%。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秩序混乱,市场物价面临失控危险。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 67年8月20日下令冻结国营商业零售牌价,从而稳定了市场物价。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发展农 业和调整国民经济,从1979年4月起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于同年11月提高猪肉、牛肉、 家禽、鲜蛋、水产品、蔬菜、牛奶等8种主要副食品及其连产品的零售价。调价后全省物价总 水平上升5.6%。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对长期存在的不合 理的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1981年10月调高烟酒零售价格,同时 将涤棉化纤布等商品零售价平均降低8.5%,加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调整,1982年全省零售物 价总指数上升2.8%。1983年1月全国统一调整棉纺织品和化纤织品零售价格,棉纺织品价格 平均上升19.4%,化纤纺织品价格平均下降18,8%,棉花与化纤混纺织品下降16.8%,升降 相抵后,衣着类价格指数下降0.3%。纺织品调价理顺了纺织品不合理价格,结束了长达29年 之久的民用布凭票供应的历史。由于放开了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价格,1983年全 省物价总水平比1982年上升了2.2%。1984年调整了汽车货运运价后,又相应地调整了工业品 地区差价,市场物价开始上升,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4.4%。1985年4月,全面放开了猪 肉、鲜菜等鲜活商品价格,调整了农村返销粮价格,工业消费品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生产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商品零售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1984年上升 11.7%。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5.1%,比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递增4.6%,比全国平均递增幅度高1.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 。
    全省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1985年比1950年上升1.12倍;比1978年上升34.46%。其中 ,城市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1985年比1950年上升1.61倍;比1978年上升40.3%。农村社会 零售物价总指数,1985年比1950年上升78.3%;比1978年上升29.1%。
    全省零售牌价分类指数,1985年与1952年相比,食品类上升1.3倍,衣着类上升1.9%, 日用杂品类上升12.3%,文化用品类下降27.9%,医药类下降15%,燃料类上升65.5%,农业 生产资料类上升78.2%。1985年与1978年相比,食品类上升44%,衣着类上升3.8%,日用杂 品类上升6.7%,文化用品类上升13.4%,医药类上升31.5%,燃料类上升37%,农业生产资 料类上升28.8%。其中,城市零售牌价分类指数,1985年与1952年相比,食品类上升1.5倍 ,衣着类上升2.4%,日用杂品类上升11%,文化用品类下降27.4%,医药类下降16.9%,燃 料类上升75.6%;1985年与1978年相比,食品类上升32.5%,衣着类上升1.6%,日用杂品类 上升4.2%,文化用品类上升2.5%,医药类上升25.6%,燃料类上升38.3%。农村零售价分 类指数,1985年与1952年相比,食品类上升78.5%,衣着类上升0.8%,日用杂品类上升12% ,文化用品类下降29.7%,医药类下降14.5%,燃料类上升53.3%,农业生产资料类上升78 .2%;1985年与1978年相比,食品类上升39.5%,衣着类上升1.2%,日用杂品类上升8.7% ,文化用品类上升2.5%,医药类上升33%,燃料类上升27.9%,农业生产资料类上升28.8% 。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1985年与1950年相比,上升65.7%;与1978年相比,上升1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