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查研究与防治工作。50年代以沙眼、
肠蛔虫病为主;60——70年代为龋齿、近视、脊柱弯曲和肺结核;80年代近视与龋齿更加突
出,学生贫血也被提上了日程。
一、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1955年,哈尔滨市检查了24所中学的2.97万名学生的视力,并做了近视有关因素的调查
。中学生平均视力不良率为7.8%,其中初中一年级学生为5.9%,初中三年级学生为8.7%,
高中一年级学生为11.6%,高中三年级为20.6%,可以看出视力不良率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
。1957年,佳木斯市调查,中学生近视率为16%。1959年,对各地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视力调查
,绥化县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5.5%。双城县为22.9%,较1955年,高出3倍多。佳木斯市为3
2.6%。同年,省教育厅、卫生厅又组织对哈尔滨市10所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身体检查,结
果视力不良率小学生为14%,中学生为28.2%,大学生为43.5%。学生视力不良率有明显上升
。
1960年,省教育厅、卫生厅组织全省进行视力调查和近视发病原因的探讨、预防矫治措
施的研究,提出了“一经常”(经常锻炼身体)、“二适当”(看书时眼书距离适当、休息
适当)、“三不看”(光线过强、过暗处不看书、坐车走路不看书、躺着歪着不看书)的保
护视力要求。广泛开展眼保健操活动,同时又应用沙粒压穴法、耳针以及药物点眼等个体矫
治措施,使大部分假性近视恢复了正常视力。1961年省眼病防治所与省卫生防疫站组成学校
卫生工作组,深入哈尔滨市第八中学、大同小学、继红小学,对学生视力减退、形成近视的
因素及近视眼治疗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制订防治近视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2年,省卫生厅组织人员深入哈尔滨市4所医院及两家眼镜公司,对眼屈光检查及配制
眼镜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就诊对象中,50.2%是学生,其中85%是近视,再次表明学生是发生
近视的重点人群。
1963年6月,省教育厅、卫生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在中小学、师范学校预防近视眼宣传
教育工作的通知》后,全省各地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宣传预防近视知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用
眼习惯,预防近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在佳木斯市进行了“云雾法”与“后马托品”
点眼法治疗假性近视的效果观察,认为“云雾法”是矫治假性近视的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
措施。
1980年,根据省卫生局、教育局共同制订的《黑龙江省青少年近视防治方案》要求,全
省27个市、县检查了117万名学生视力,视力不良率平均为12.1%,其中城市中学为17%,小
学为13%;县镇中学为13%,小学为10%;农村中、小学均为9%。同年5——6月,按全国统一要
求,对哈尔滨市、绥化县乡村近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视力监测,首次获得了黑龙江省学生全
视力资料,分析了视力发育水平。结果是城市与乡村学生的视力发育水平均在正常值以上。
1981年11月,省教育厅、卫生厅制定并下达了《1982年中小学校防治近视眼工作方案》
,全省确定了75所小学校为省防治学生近视眼重点学校。1983年扩大为150所。1984年全省共
检查127万名学生视力,有近视17.1万名,近视率为13%,其中城市中学生为24.3%,县乡中
学生为14.9%;城市小学生为11.3%,县乡小学生为7.7%。通过积极防治出现了一大批防治
近视成效显著的中、小学校。鸡西市小学生近视率只有6.2%,牡丹江、双鸭山市小学生近视
率也降到8%以下。中小学生近视率控制在15—18%之间。密山县全县检查1.36万名小学生,
近视率为2.8%。绥芬河、同江、肇东、克山各市县小学生近视率均不超过5%。加格达奇、北
安、穆棱、德都、克山、桦川、富锦、集贤等地中学生近视率均未超过10%。但全省还有不少
地区的小学生近视率在15%以上,中学生在25%以上。经过几年的防治,小学生近视率有所下
降,初中生基本稳定,高中生略有上升。
二、沙眼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在学生健康检查中发现,学生沙眼患病率为30—85%。195
0年,在全省学校中重点开展了防盲、防治沙眼(简称防沙)活动。一方面宣传沙眼的危害、
传染方式、预防措施;一方面普遍培训防沙人员,开展防沙工作。1957年,群众防沙工作已
初见成效。1978年,据全省16个市、县调查,学生平均沙眼患病率为43.28%。1984年,全省
城市小学生沙眼患病率为20.54%,县镇为21.16%;城市中学生为21.42%,县镇为21.16%
;城市中学生为21.42%,县镇为24%。有些市、县由于多年坚持开展防沙工作,感染水平明
显下降。如哈尔滨市中学生沙眼患病率为12.3%,小学学生为13.8%。北安、汤原、龙江、
德都等地小学生沙眼患病率也降到15%以下。
学校中防治沙眼已成为日常工作。在防治过程中,对各种中西药物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和
筛选,全省较普遍地采用了“利福平”点眼治疗。
三、肠蛔虫病防治
肠蛔虫病是学生中的多发病。1955年,据哈尔滨市调查,学生肠蛔虫感染率为40%。同年
在全省各地开展了学生肠蛔虫病的调查和防治。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市和
双城、延寿、密山县先后报道学生感染率为15——89%。1959年,开展学生服药驱蛔治疗,鹤
岗市铁路小学给507名学生服药驱蛔,排虫者346名,占68.2%。平均每人排虫12.6条,排虫
20条以上者占28%,个别学生竞达百条以上。1963年,将防治蛔虫病纳入学校卫生重点工作之
一,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1次药物驱蛔。
1957——1965年,学生蛔虫感染率城市最低为40.86%,最高为83.9%,多数为60%以上
。1972一一1974年,部分市、县检查学生蛔虫感染率为36——69%。1978年,16个市县共检查
了4万多名学生,感染率为47%。
林甸县建国大队坚持多年高温造肥,当地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仅为1.9%。牡丹江市连续
5年投药驱蛔,学生感染率稳定在15——17%。
1980年以来,由于城乡居住环境的明显改善和学校卫生工作的加强,驱蛔工作逐年进行
,蛔虫感染率明显下降。1984年全省对小学生投药驱蛔人数达27万,总排虫率为12.1%。哈
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北安、德都、肇东、富锦、绥化等市、县小学生排虫率均降至10%以
下。
四、龋齿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在中小学生中做过局部龋齿调查,进入80年代才广泛开展
了调查和防治。省卫生防疫站与省牙病防治所组成黑龙江省学生龋齿及牙周疾病调查指导组
。1982——1983年,对全省5100名城乡中小学生龋齿及牙周疾病作了调查,中小学恒牙龋齿
患病率为33.7%,城镇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哈尔滨市小学一年级学生乳牙龋齿患病率高达98
.1%。学生龋齿充填率极低。城市为7.4%,乡村为2%。1984年调查,全省127万名城乡中小
学生的龋齿患病率为31.13%。调查分析,学生龋齿与当地水中含氟量有关,哈尔滨市为低氟
地区,学生龋齿患病率高达46.1%;双城、绥化县为适氟地区,学生患病率为23.9%;肇东
为高氟地区,学生患病率为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