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医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省内没有一所由政府开办的中医医院。“堂”、“馆”、“所 ”之类简单的中医医疗机构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创办。大部中医散在民间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引下,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大力 组织中医人员联办诊所或参加公营医疗机构,中医院相继成立。
    一、省级中医院
    省级中医院包括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祖国医院研究所附属医院。
    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教学医院,担负着全省的中医教学 、医疗和科研任务,还承担着全省中医在职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省祖研附属医院以中医科研和临床为主,它服务于全院的科研工作,把已取得的科研成 果能及时应用于临床。使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一)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是1956年第一、二机械工会和中国电业工会分别建立的 3个疗养院。1959年与黑龙江省职工疗养院合并。1960年,黑龙江省职工疗养院又与省医院合 并,成为省医院第二住院处。在此基础上,于1963年3月1日,正式建立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以下简称附院)。当时院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工兵路(现公滨路),占地面积2.5万 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院初期,工作人员310人,床位300张,设中医内、外( 包括骨科)、妇、儿4个病房。同时,在南岗区奋斗路建立了门诊部。门诊部内设中医内、外 、妇、儿、针灸、按摩、眼、喉等医疗科室,还设有放射线、检验、理疗、药局等医技科室 。1964年,在院部开设第二门诊部。1976年,院址迁至动力区(现和平路16号)。
    从建院到1985年,实有1个住院处,2个门诊部。占地面积66198平方米,建筑面积38477 平方米。共有床位500张。医疗科室有内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血液、肾病、老年病) 、外科(包括普外、泌尿外、疮疡、肛肠)、妇产科、骨科、儿科、针灸科。另设有急症科 、家庭病床科、保健科、理疗科、口腔科、按摩科、指针科。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线科 、物理诊疗科、同位素科、药剂科。主要设备有500毫安X线诊断机、同位素彩色诊断机、多 导生理记录仪、Y自动测定仪、肌电图仪、脑电图机、心脏功能仪、B型超声诊断仪等。
    1985年末,全院共有工作人员9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6人。构成是:主任中医师 6人,主任中西医结合医师10人;副主任中医师14人,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医师9人,副主任西 医师1人,副主任中药师1人;主治中医师65人,主治西医师9人,主治中西医结合医师40人、 主管药师11人、主管护师13人、主管检验师2人、其他1人;中医师102人、西医师38人、中西 医结合医师5人、护师34人、药师19人、检验师2人、其他技师2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00人 ,管理人员110人,工勤人员198人。
    教学工作,担负黑龙江中医学院学生临床课的教学和实习。每年还要招收近百名进修生 ,承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被卫生部列为中医师资培养基地,具有中医妇科、骨科、内科、 针灸科、中西医结合内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妇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科研工作,设有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呼吸病研究所,10个实验室,可进行中医各科科研 工作。1978年到1985年,获省政府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2项。省级科学大会奖2项 。
    医疗工作以中医疗法为主,注重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个科室中,以妇科、骨科、针灸 科为其专长。卫生部定为重点专科建设的科室为中医妇科和骨科。省卫生厅定为重点专科建 设的科室有骨科、妇科、呼吸内科、外科、肛肠科。这些专科的建设对全国和全省起到了专 科技术的骨干和带头作用。
    (二)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建立于1957年2月,座落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72号 。当时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床位100张,工作人员50人。有常规的医疗设备。设有内科、 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及门诊。1959年并入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不久又独立。“文化 大革命”期间,机构被砸烂,医院与门诊被撤销。1970年,恢复了内、外、妇、儿、针灸门 诊,1972年恢复了病房,同时成立了检验科、药剂科、放射线科。1981年成立了以体外反搏 器治疗动脉硬化的体外反搏室和同位素室。1981年5月,床位在原100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80 张,增设了肾炎、气管炎、冠心病3个病房。同年又增建设面积3691平方米。扩大了门诊和医 技科室,设立了心电室、脑电室、超声波室、超声心动室。1982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 开设了第二门诊。
    到1985年末,经科委批准将祖国医药研究所改为中医研究院。建筑面积5691平方米,10 个病房,1个综合门诊。设有针灸、肾病、胸痹心痛、呼吸、老中医经验、老年病、脾胃、脉 痹、骨科、儿科病房,并增加了B型超声波检查室。主要设备有:心电机、B型超声诊断仪、 体外反搏器、X光机、血球分析记录仪、薄层扫描分析仪、心电监护仪、阻抗血流图仪、心肾 功能诊断仪、多导生理记录仪、同位素扫描机等。1985年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其中:主 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25人、医师56人、医士9人、药师13人、药士16人、检验师5人、护师 34人、护士20人。
    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医疗和科研。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外,还担负着 某些疑难病的攻关任务。在科研方面,1978——1985年,取得国家级成果1项、部级2项、省 级12项。
    二、市级中医院
    到1985年末,全省有市级中医院10所,床位1472张,工作人员2763人,其中,卫生技术 人员1943人。在这10所中医院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的4所市中医院是黑龙 江省中医学院的学生实习基地,这些医院以医疗为主,也开展部分科研工作。   
    三、县级中医院
    到1985年末,全省有县级中医院59所,共有床位3110张,工作人员5737人,其中,卫生 技术人员3989人。这些县级中医院为基层医疗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综合医院中医科
    1985年,全省共有综合医院1627所,其中,省级综合医院76所(包括农、林、煤、铁) ,市级综合医院81所,县级综合医院73所、区级综合医院317所,驻军综合医院4所。这些综 合医院中均设有中医科,有的既有门诊又有病房,有的无病房只有门诊。中医科的主要任务 是从事医疗工作。省级综合医院和驻军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由于技术力量雄厚、队伍整齐、医 术精湛、设备比较齐全,因此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多项水平较高的科研课题,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黑龙江省医院1975年开设中医门诊。同年成立中医病房,设有床位25张。到1985年末仍 保持25张。共有中医10名,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1人(中西医结合),主治 中医师3人,中医师5人。在这10名中医中,大学本科毕业者8人,专科毕业者2人。床位每27 天周转1次,日门诊量100人次。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1956年建立中医门诊。1959年成立中医病房,床位32张,“文化大 革命”期间减至25张。到1985年末有床位40张。设有肾病、血液病、心病3个科研组。共有医 务人员16人,其中,中医10人,中西医结合6人。在10名中医中有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 医师5人,中医师3人(大学本科毕业者7人,工农兵学员3人)。6名中西医结合人员中有主任 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大学本科毕业者5人,工农兵学员1人)。床位每月 周转1次。日门诊量145人次。
    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1956年成立中医门诊。1960年成立中医病房,设床位10张,共有医 务人员18人。其中,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医2人,中西医结合3人) ,主治医师8人(中医6人,中西医结合2人),中医师4人。18名医务人员中,大学本科毕业 者14人,工农兵学员2人,学徒出身的2人。到1985年末开设床位35张,床位每27天周转1次。 日门诊量116人次。重点研究结缔组织病,1979年5月—1985年科研观察红斑狼疮800例。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1975年6月成立中医门诊。1976年3月开设中医病床,共有床位26张, 床位每年周转6次。有医务人员1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3人,主治中医师5人 ,中医师2人,均为大学本科毕业。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医院1969年成立中医科。1983年成立中医病房,到1985年末有床位38 张,有医务人员9人。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人,中医师6人。床位每23天 周转一次。日门诊量20多人次。主要收治胆结石、肾结石、类风湿、乳腺增殖症等。
    黑龙江省林业总医院于1977年成立中医门诊。同时开设中医病房,设床位20张。到1985 年末因房舍紧张、保留床位16张。日门诊量20多人次,有医务人员5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 ,中医师4人,均为大学毕业。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下属的4个林业管理局(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合江林业管理局)有 综合医院56所,均设有中医科。到1985年末有中医中药人员531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1人 ,主治中医师29人,主管中药师4人,中医师158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中医士135人,中 药师15人,中药士124人,中药员64人。
    黑龙江省地方煤矿有综合医院4所,均设有中医科,无中医病房。共有医务人员20人。其 中,中医师2人、中医士13人、中药人员5人。
    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50年代即有中医门诊。1960年成立中医病房,设有床位22张。“文 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1984年2月恢复中医病房,主要收治内科病患者。到1985年末有床位 20张。中医科有医务人员14名,其中,中医内科9人(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5人,中医士1 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1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中医外科2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 中医师1人)。针灸科3人(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1人,中医士1人)。日门诊量240人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211医院,1953年建立中医科门诊。1982年5月成立中医科病房,设 床位25张,到1985年末增至48张。中医科共有医务人员15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 中医师1人,中医师5人;8名护士多来自部队的护校。收治的病种以脾胃系统病为主,还有脉 管炎、风湿病、老年病、脑梗塞、动脉硬化等。年门诊量为65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