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在全国中医学会会议
上,黑龙江省的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张金衡、张亭栋6人,被选为全国中医学会理
事。同年,根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要发展的方针,黑龙江省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会,发展会员470人,不定期的出刊《中西医结合通讯》。1980——1985年末出刊15期。中西
医结合研究会每年都召开学术会议,交流学术经验。为促进科研工作和国际交往还开办两期
科研方法学习班和两期外语学习班。
一、理论研究
药物学:1971年,黑龙江中医学院与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由中医学院赵正元
等20人参加的防冻药物研究小组,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防冻药物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
的效果。
1971年,黑河地区新医药研究所建立,所址在黑河市内。这个所开展了冻伤防治和挖掘
寒区药用资源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冻僵
家兔微循环、血液和心脏动态变化的研究,获国家学术会议二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971年初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省祖研、省生物研究所共同研制出内、外用止血药702、703,被评为
省级科研成果。同年6月,省祖研高奎滨等人研究的满山红治疗气管炎被全国气管炎防治药物
会议确认为全国气管炎防治药物中有带头作用。1973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郝赤松、张宁2人对
龙胆草的生物特性和有性繁殖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龙胆草有性繁殖新技术,被评为省级成果
。
针刺:以省祖研为主,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佳木斯医学院、黑龙江省
肿瘤医院等单位参加的针刺麻醉协作组,开展了对针刺麻醉的调查研究。1973年,研制出“
声电波针刺麻醉”,并通过省级鉴定。在此基础上,又参加了全国协作组,重点对女性腹式
绝育术、甲状腺手术、胃切除术等手术的针刺麻醉进行了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血液病:197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附院的于材声、常玉复、胡青山等进行“以温补肾阳
和滋补肾阴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于国内首次提出对再生障碍性
贫血分肾阳虚、肾阴虚辨证施治的观点。哈医大第一医院中医科,对白血病提出了较为理想
的治疗方案,经实践,有效率达84.3%。
心血管疾病:哈医大第一医院中医科,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研究,成功地应
用了微型电子计算机,模糊数学的理论,可做到有病治疗,无病预防,预测准确率为45%。
肺心病: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肺心病的研究有一定突破,并撰写出《慢性支气管炎肾
阴虚、肾阳虚病人甲状腺功能状态及扶正固本对其影响》、《益气治血、扶正固本治疗对肺
心病人外周血TM、TG细胞值和血清IgG、1gA、IgM和G3含量的影响》等论文,均获省级科研成
果奖。
1984年,为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步伐,省卫生厅拟定了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专
科项目及牵头单位,对一些疾病开展深入一步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重点突破。
二、临床应用
全省各级医院均把中西医结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医学院附院于材声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制出“生髓补血一、二、三号”药物,临
床应用总有效率达79.3%。
1975年,省医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腹症,非手术治疗率为70%。,
1962——1978年间,省祖研张琪等对慢性肾炎肾病型2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用
环磷酰胺加激素和中药的三联疗法。结果在29例中有21例完全缓解,4例基本缓解,2例部分
缓解,2例无效。与单纯应用中药的对照组相比较,在61例中,完全缓解者仅13例。实践证明
,三联疗法具有相互补充的特点。
1972——1976年省医院赵麟阁老中医与外科合作,用自己配制的治疗“破伤风”药,配
合西药治疗破伤风效果极佳。
1980——1983年,省祖研采用气囊反搏加中药复方康尔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与单
纯中药相对照,缓解心绞痛症状有效率为98%,心电图改善率为54%,远期疗效巩固率达90%。
随访结果,在稳定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方面都起到了巩固疗效的作用,反搏加中药是国内首先
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新方法。该项研究获省政府1983年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