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治疗技术

  一、手术治疗
    (一)手术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省内医疗机构的外科和骨科只能作清创缝合和 骨折、关节脱位的固定整复,还能作兰尾切除、氙修补、肠吻合、睾丸摘除、鞘膜积液翻转 、痔瘘切割、乳腺切开、体表小肿瘤、脓肿切开和剔除等手术。少数城市医院可作胃部分切 除、单侧肾摘除、脾切除,膀胱切开等手术;妇产科能作经腹子宫次全切手术、难产处置、 子宫体部剖腹产等;耳鼻喉科能作中耳根治、扁桃体摘除,上额窦、气管、食管异物取出等 手术;口腔科可施行唇裂腭裂修复;眼科能作眼睑内、外翻和下垂整复、泪囊摘除、翼状胬 肉和眼内异物取除、造瞳、青光眼、白内障治疗和眼球摘除以及水平斜视矫正术。1948年11 月,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第二分校附属医院(即哈尔滨卫戍医院)眼科石增荣教授首例开展 角膜移植获得成功。
    50年代以后,手术治疗技术发展迅速。1951年,哈医大附属医院外科学院张钟琪教授在 东北地区首次施行了耻骨后膀胱外前列腺切除手术,妇产科可作子宫全切术和子宫下段剖腹 产术。同时,这所医院还开展了全胃切除和肝部分切除治疗癌症。1954年,哈医大二院由何 应龙医师牵头在全省首设小儿外科病房,开展了小儿肝胆手术。同年,哈医大一院妇产科开 展了经阴道进行子宫全切术和子宫脱垂修补术。1954年,这个医院开始施行植皮术、皮管移 植、植骨术以及颜面器官再造、颈动脉结扎、牙齿再植和移植手术。1955年2月,李芸春医师 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作了省内第一例心包剥脱手术获得成功。哈医大附属各医院还做了食 管切除、肺切除、二尖瓣扩张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胸科手术。1955年,哈医大一院郭宝兴 医师作回肠扩大膀胱术成功,是全国首例。骨外科开展了腰间盘突出手术、脊椎融合术、先 天畸形矫正和肌腱移植。1956年,哈医大一院妇产科开展了经腹的子宫颈癌广泛切除和骨盆 腔淋巴结清除根治手术,还开展了腹膜外剖腹产、尿瘘修补、人工阴道等手术。耳鼻喉科李 彬副教授做了全喉切除,侯风隆医师做了鼓膜修补术。同年,哈医大一院口腔科开展了上颌 窦疾患根治、面神经吻合术,减压及声带移植成形术、上下颌骨固定和囊肿切除、假关节成 形手术。眼科开展了视网膜和眼部整形以及虹膜囊肿摘除,并做了腮腺管移植、视网膜电凝 。同年,还开展了眶内肿瘤切除和角膜移植手术。1957年,哈医大一院徐敬业副教授在国内 首次开展了上腔静脉、动脉吻合术,治疗法鲁氏四联症,随访19年情况良好。同年,这个医 院的王树善副教授在全省首先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主要作了颅脑损伤和脑内肿瘤的手术治 疗。此后,省医院、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也相继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技术。至50年代末期,省、市医院都先后开展了肾上腺手术和脾、胃分流治疗门脉高压 。
    60年代,哈医大一院徐敬业教授等应用—25℃低温阻断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房室间 隔缺损和腹主动脉瘤切除,用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手术,均获成功。随访5年,情况良好。1 963年以后,省级其他有条件的医院也先后开展了胸外科手术。1963年,口腔科开始作颌面神 经移植术,哈医大一院做了下颌骨全切除后的软组织维持修复和单侧唇、腭裂修复手术。19 65年,哈医大一院成功地施行了省内首例断臂再植的显微外科,其后,省内一些医院也相继 开展了这项手术。同期,全省神经外科对颅内的血管畸型和动脉瘤,由间接阻断供血发展到 颅直视手术治疗。妇产科还开展了输卵管吻合术,哈医大一院还开展了肝叶切除,治疗肝癌 。
    70年代,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于1973年首先开展了鼓室成形术和喉癌发声重建术。1975 年骨科作了髋膝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手术。妇产科施行了子宫颈癌腹膜外淋巴结清除手术。19 76年,眼科作了泪囊小吻合、垂直肌、巩膜环扎、网膜冷冻等手术。1978年,开展了水平半 喉切除、垂直半喉切除和喉切除3/4(肌瓣成形法)以及舌骨上声门重建术。口腔科开展了 口腔及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同年,省医院应用红宝石激光仪开展了虹膜打孔、视网 膜漏孔封闭。1979年,哈医大一院胸外科禹志正医师作了二尖瓣的生物瓣替换手术成功,眼 科孟祥成副教授应用硅像胶巩膜极层充填治疗视网膜脱落成功。哈医大二院高治中医师在省 内首先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成功。省林业总医院李将春医师开展了膀胱再生术,成功率为 98%,救治了膀胱缺损2/3—5/6的重患。
    1981年,哈医大一、二院相继开展了心脏多瓣膜替换术。哈医大一院还做了大网膜颅内 移植术和颅内——颅外动脉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哈医大二院和省医院眼科 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光导纤维手术。1982年,哈医大一院妇产科作了腹膜代替阴道手术。翌年 又应用产程图和胎儿监护仪,监护危重产妇,保护母婴安全。骨外科在国内首创带肩胛甲骨 人工全肩关节的临床应用;脑外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颅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神经抽搐和 三叉神经痛。同年,哈医大二院赵士杰、夏求明两教授与美国专家协作,在省内首先做了冠 状动脉搭桥术。同年,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医师孙克敏做听骨链重建术、异体听骨链移植术 、麻痹性吞咽困难的环咽肌切断手术、气管和食管分流发声重建术和声带麻痹发声重建术等 。1984年,这个医院口腔科张永成副教授在全省首次引进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 损,用口腔法矢状截骨术矫正下颌前突。同年,211医院眼科开展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植入成 功。哈医大一院应用前房空气法施行房角切开术和虹膜根部离断缝合复位手术。1985年,这 所医院的泌尿外科应用尿道电切镜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应用硬性输尿管镜取出输尿管结 石和扩开狭窄部位。
    (二)麻醉技术
    在1945年前的公私医疗机构中,既无麻醉科室,又无专职人员。作手术时主刀科室人员 负责此项工作,麻醉技术也仅限于浸润麻醉、腰麻、静脉麻醉和乙醚开放全身麻醉。新中国 成立初期,哈尔滨医大外科学院指定了专人,成立了麻醉小组。1955年哈医大二院和省医院 也相继设有专人开展麻醉业务。1957年后,全省市级医院和规模较大的县医院都先后成立了 麻醉科室,麻醉专业队伍逐渐扩大。除仍用一些老的麻醉方法外,还可作气管内麻醉、硬膜 外麻醉和硫贲妥纳静脉麻醉。60年代,试行针灸麻醉和部位阻滞麻醉以及普鲁卡因复合麻醉 ;还配合心内直视手术开展了低温麻醉和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还进行了以丙嗪类药物为主的 人工冬眠强化麻醉;开展了体外循环和笑气麻醉。70年代,除使用氟呱啶、芬太尼做安定镇 痛剂外,还用疼即息、丁马南等新镇静镇痛药物,以利于衰弱和休克病人的麻醉,也还用肌 松药、本可松、万可松;控制性降压麻醉除使用阿佛那外,也用硝普纳、三磷酸腺苷和硝酸 甘油等药物;吸入麻醉改用安氟醚、异氟醚取代了乙醚和甲氧氟烷。这个时期在省内各大医 院首次采用氟硝基安定、吗乙苯吡酮药物麻醉。1975年后,连续两年大量开展针灸麻醉,哈 医大一院针麻使用率占35—37%。针灸麻醉虽具有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术中患者能保持清醒 ,术后镇痛时间长,特别是对药物过敏患者,首推麻醉方法,但另方面因其镇痛不全,肌肉 紧张,内脏牵拉痛等不足问题未得到解决,而使用率逐年下降。中药麻醉也进行过大量试验 ,但由于其麻醉深度不够,持续时间过长,没有大面积推广。1976年,哈医大二院组建了麻 醉基础理论实验室,对吸入麻醉、呼吸机、麻醉机的物理性能,水电解质平衡,甲氧氟烷镇 痛麻醉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80年代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和安氟醚麻醉的约占1/3一1/2。省 、市级大医院都先后开展了术中麻醉的监测工作。监测分3级:I级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 吸和心电图;Ⅱ级监测增加MAP、CVP;Ⅲ级监测增加PAP、PAMP、CO等等。
    二、非手术治疗
    新中国成立前,省内各公私医疗机构,对内科、儿科、泌尿科的一些疾病以药物治疗为 主。给药方法除口服外,还用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给药。并施以腰、胸和腹部穿刺以及洗 胃、灌肠、日光浴和气雾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的医疗仪器和器械的生产发展,非手术治疗技术,得到 广泛开展。50年代初,开展了组织疗法、封闭疗法和应用气胸、气腹的治疗技术。1957年, 省级大医院和各结核病医院应用药物气管滴入,或用肺导管直达病灶给药,治疗肺结核空洞 。同年,哈医大一院皮肤科皮下注氧治疗搔痒症和玫瑰糠疹;应用电烧灼治疗皮肤肿物、赘 生物和应用电解法治疗皮肤病。60年代,开展了体位注气治疗蜘蛛网膜炎,脊髓腔内注射抗 痨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70年代初,哈医大一院在傅世英教授领导下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合作研制成功同步直流除颤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抢救心脏骤停急危患者,其后又研制 了体外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治疗严重心动过缓病人。1973年,该院在全省首建心脏疾病 监护室,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死率从60年代的30一40%,降至1985年的15—18%。1975年 ,开展了患者自身腹水回输,治疗肝硬化;用冰盐水洗胃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还应用结肠透 析、腹膜透析及人工肾技术治疗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此间,佳木斯医学院用换血疗法 ,成功地治愈一例新生儿溶血症。1975年,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建成高压氧舱,抢救心、脑 、肺和血管脏器等的50余种缺氧重患。1978年,哈医大一院应用经静脉心内膜埋藏按需型和 程控式起搏器,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动过缓患者。1979年,哈医大二院皮肤科自 制治疗用变态反应原69种,治疗变态反应疾患,填补了省内空白。80年代,哈医大一院应用 经纤维胃镜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用高涨糖加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消化道局部出 血。
    物理疗法:1935年满州铁道哈尔滨病院首建电疗室。40年代,哈尔滨满州赤十字医院和 其它城市大医院也设置电疗室,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和风湿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级医院,相继设置了理疗科室。主要器 材有直流——感应电疗机、共鸣火花治疗机、中波治疗机、超短波治疗机、微波治疗机、太 阳灯、紫外线灯、红外线灯等,并开展了各种药物离子导入。还开展了光、腊、竹管、水和 超声波等疗法。1978年以后,全省各大医院又添设了音频电疗机、脉冲超声电疗机、磁疗机 、氮——氖激光治疗机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等。在各科临床上得到应用,主要适应症有各 种急、慢性炎症、骨质增生、扭挫伤、肌肉劳损、骨折恢复、外科手术后和脑血管意外后遗 症等。1985年将物理疗法纳入康复治疗的重点措施之中。
    体育疗法:应用体育疗法治疗疾病始于1965年,哈医大一院、二院设置了体疗科、室, 购置了体疗器材、机械,配备了专业人员。其后,省内各大医院和疗养院也先后开展了体育 疗法。1985年,增添了气功、按摩和太极拳等民族体育医疗项目。主要适应症是,各科慢性 病的各种功能恢复、手术后康复、偏瘫后遗症、腰间盘脱出、颈椎病、急性乳腺炎和运动创 伤等。
    三、综合治疗
    肿瘤综合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医疗机构中均不设置肿瘤科室,肿瘤病患者 由所属科室治疗,且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期,但在治疗手段上 ,1951——1954年间,哈医大的外科学院对胰、十二指肠、肝和胃部癌症除施以手术治疗外 ,还应用X线深、浅部治疗机,进行非手术治疗。964年,哈医大二院,购入了一台5500居里 的60钻治疗机,开展了对肿瘤的放射治疗。1975年,省肿瘤专科医院成立,省、市级大医院 和少数有条件的县级医院也相继设置了肿瘤科室。同年,利用彩色同位素扫描机、气钡双层 造影和B型超声诊断仪、肾图仪、各种纤维内窥镜等,能准确的为肿瘤定位。发挥了同位素和 深部X线机对肿瘤手术前后的放射辅助治疗作用。1975年,省肿瘤医院丁立教授等应用放射治 疗、化学疗法和手技切除的综合治疗措施,使胃癌的5年存活率由单纯手术治疗的34.1%,提 高到1985年的54.45%;其他各种瘤的5年存活率分别达到:直肠癌5.86%;肺癌40%;宫颈癌 62%;肾母细胞瘤50%;喉癌54.43%;甲状腺癌71.2%;膀胱癌达90%以上。
    1980年,镭疗机投入临床应用,1981年,把放射治疗镭针安放在体腔病灶部位照射肿瘤 ,进一步提高了疗效。1984年,开展了关节肿瘤切除后,施以再造人工关节;带血管蒂的骨 移植术,均获成功;对直肠癌切除用保留肛门术式,避免了以往在腹壁造粪瘘给患者造成的 痛苦。
    烧伤综合治疗:在40——50年代,对于烧灼伤患者均由医院的普通外科治疗,但由于各 种因素制约,使烧伤,特别是大面积、重度烧伤,治愈率低,死亡和伤残率很高,进入60年 代,随着煤、木、油、电和化工等企业增多,烧灼伤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1963年,省医 院在外科成立了烧伤专业组,设立了专用病房和床位;1966年,哈医大一院成立了独立的烧 伤科,设置了病房,其后大庆市第一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佳木斯黑龙江省医士学校 附属医院和哈尔滨市工人医院等也相继建立了烧伤科或烧伤病房。1969年,省医院开始采用 切痂、用大张异体皮打洞嵌入自体小皮片方法植皮,救治了1例烧伤面积93%,3度面积为77% 的重度烧伤患者。哈医大一院1970年因“依文式”输液公式不理想,改用全国烧伤会议制定 的补液公式,并留置导尿管,根据患者每小时的尿量,调节输液速度,以使患者能平稳渡过 休克期。对中小面积烧伤面积,采用清创、换药处置;对深度烧伤外敷中草药、油纱布等湿 敷蚕蚀脱痂,或涂碘保痂,待其自身溶痂等预防感染。在头颈、会阴和臂部的浅度烧伤,清 创后用外敷紫草油纱布的暴露疗法,同时给予红外线照射,疗效满意;对深度烧伤除清创, 还用涂磺胺嘧啶银混悬液保痂,施行早期(伤后一周后)削、切痂(颜面部除外),进行大 块自体皮移植,或网状植皮,力图尽早覆盖创面,有利于减少畸型残废和促进功能恢复;对 四肢环形焦痂,采用深达肌膜的纵形切开,促进血液循环,以减少远端肢体坏死。哈医大一 院和省医院都对2度以上烧伤痂下愈合者,使用弹性绷带压迫疗法,辅以理疗、体疗,有利于 功能恢复。愈后需整形的开展了“乙”形和多个“Y—V”成形术,用中厚皮瓣游离、局部转 移皮瓣、岛状皮瓣和筋膜瓣移植等,以减轻伤残程度。1980年,哈医大一院治愈1例烧伤面积 97.3%(3度为76.8%、2度为20.5%),合并呼吸道烧伤而休克的危重患者。1982年,省医 院又成功地抢救了1例烧伤面积为98%,3度面积为95%的重患。
    营养疗法:195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省内首建营养室,选派营养医师、护士 和技士主管住院患者的膳食调配,加强营养,促进康复。其后,省、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级医 院也先后设立了营养机构或专人。50年代除掌握调配一般患者的基本膳食外,还有针对性地 为特殊患者调配饮食。如:婴幼儿患者饮食、产妇饮食、手术后患者饮食、鼻饲饮食、以及 胰、胆、肾和糖尿病等特殊饮食共20余种。通常是按营养标准需求,计算每餐主、副食数量 和营养值。“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止。从1973年又逐渐恢复,除坚持以往的一般和各种治 疗膳食外,还增加了喉癌术后和高位肠瘘病患者的特配饮食。1980年,相继开展了丙酮尿症 饮食、代谢饮食。到1985年,共开展了用于危重患者急需营养支持的各种新治疗膳食30余种 。但营养工作,还未被全省所有医院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