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勤医疗

第一章 战勤医疗

  一、东北抗日联军在黑龙江地区简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入侵黑龙江,黑龙江各地爱国志士在中国共产 党满洲省委员会领导下,相继在巴彦、珠河(今尚志)、汤原、宁安等地组织反日游击队。 1933年5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黑龙江地区划归第三、六 军的游击区。1936年,又将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扩至十一个军。第三、六、八 、九、十、十一军仍以黑龙江地区为主要游击区。
    到1937年夏,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万余人,曾多次重创侵略者。从1938年秋开始,敌 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残酷围剿。1939年后,东北抗联第一、二路军先后从南满、吉林转入 黑龙江地区。1940年冬,东北抗日联军实行战略转移,越过中苏边境在苏联侧建立了南、北 两个野营,作为整训部队和坚持抗日战争的基地。在苏联的东北抗联部队,随苏军返回祖国 参加解放东北战斗。
    二、东北抗联医疗工作
    1934年后,东北抗联第一、二、五军改编原义勇军的军医和动员地方医务人员参军参战 建起医疗机构。这3个军部都设有军医处,师部设卫生队,团有军医、连有卫生员。其他军的 医疗机构,都不健全,东北抗联三军只有军医张某,六军仅有医官王耀钧。这两个军的护士 有李敏、李在德、李桂兰、金伯文、徐云卿和王玉环。还有从依兰县参加的金新玉、金兹山 ,从珠河县(今尚志县)参加的罗某(外号罗瞎子),林口县参加的关东生等都在不同年代 和不同抗联队伍中当过医生、护士。1937年东北抗联曾选送女战士50人,分3批去苏联学医, 但由于文化水平所限,虽然经过5个月授课和1个月实习,也只学会了一般的战伤救护知识。 1941年,在中苏边境苏联一侧的野营里,组建过1个救护训练班,由苏军军医讲课,还参加军 事训练。
    三、东北抗联医院
    1936年,东北抗联五军在黑龙江地区牡丹江北的二道河子和四道河子两地成立了一所后 方医院。五军军医处长关某兼院长,设床位近100张,有赵医官以下十几名医护人员,但这样 类型的医院很少。多数为密营医院,一般的都与被服厂在一起,房舍简单,以铺代床。除少 数有医护人员外,多数是由被   服厂工人兼作护理工作。这样的密营医院在宁安县的马 厂、二道河子、伊春地区的四块石、老等山、宝清县的锅盔山、桦川县的七星砬子、德都县 的朝阳山、南北河子和萝北县的麻花林子等地不下几十处。
    四、疗养点
    东北抗联在战况紧急,距密营医院又远时,将伤病员交给地方抗日救国会,安排在农民 家中疗养,或者将伤病员藏匿在深山里,医治的地方叫疗养点。1934年9月,东北抗联三军韩 光(离休前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右大腿负贯通伤,先是安置在珠河县柳树河 子村沙永江家疗养,因敌人搜寻很严,几经转移,最后到乌吉密附近的四方顶子旧窑洞,和 三军军长赵尚志、团政委赵一曼住在一起,每天早起吃饭、处置伤口后,由游击队员帮助隐 蔽在密林里,有人放哨,监视敌人;1936年8月,七军参谋长彭施鲁(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工程兵部队参谋长)左小腿负轻伤,部队把他藏在沼泽地中间的灌木丛中,由副官照顾生 活和洗伤敷药,半个月后,伤愈归队;1937年,在攻打克山县城的战斗中,六军军部理发员 李兴汉(革命残废军人)右锁骨被炸伤,寄养在克山县靠山屯王永田家,4个月后痊愈,部队 去接时,全屯群众杀猪庆贺;1939年秋,六军战士王福臣(离休前为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党委 书记)左髌骨负伤,部队把他和另外两名轻伤员,送至德都县朝阳山里,留下粮食、盐和药 品由轻伤员照顾。
    五、学习医术,自救互救
    东北抗联在长期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中,干部战士主动学习医治伤病的方法,以适应战 场急救需要。1935年,五军军长周保中(逝世前任云南省长),在攻克宁安城时右小腿负伤,子弹头夹在胫腓骨间。当时身旁无医生,缴来的西药又不会用, 只得在不施行麻醉下,由略懂医疗知识的副官,用煮沸了的剃头刀,割取弹头,被战士传为 佳话。当时,由于在战场上救护不当,有许多伤员不该残废的残废了,不该死亡的死亡了, 减少了部队的战斗力。抗联战士们说:“作战时没有怕死的,就怕受伤没人治疗,活遭罪” 。东北抗联第六军五师师长王明贵,1937年开始学习医道,一有机会就向军医、老中医学习 战伤救护和治疗。在富锦县搜集到中医专治枪伤的中药方的制法和用法,这药治疗红伤很好 用。1939年春,在伊春一次与敌遭遇战中,六军宣传科长陈雷(离休前任黑龙江省省长)左 手腕静脉被击破,流血不止,王明贵用学到的压迫止血法,给包扎住了。六军直属团政治部 主任王钧(离休前任黑龙江省参事室主任)也学到一些医治伤病的秘方,用于治疗伤病,很 受干部、战士称道。
    六、有贡献的医务人员
    1934年,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在鹤岗德泰和中药店建立了抗联联络站, 联络员翟延令是中医师,以坐堂行医为掩护,在日伪的恐怖控制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 险为部队转送人员和情报,供给药品、卫生材料,为伤员病员治疗,一直到抗战胜利。1935 年,讷河县老莱镇的和庆瑞中药店掌柜的李仁峰受地下党委托,请店内坐堂中医赵麟阁(黑 龙江省医院主任中医师)多次为抗联战士治疗伤病,并向抗联部队献过接骨丹药方。1935年 ,哈尔滨医专学生王成厚(中共党员)、张秀琨曾先后去珠河(今尚志县)为抗联部队送医 送药,救治伤病员。同年,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见习护士韩勇义(1945年解放后任驻哈尔滨 苏联红军司令部翻译),护理在珠河县负重伤被俘,住院监视治疗的东北抗联第三军二团政 委赵一曼,韩勇义被其英雄行为所感动,并接受赵对她进行的爱国教育,主动和看守警察一 道帮助赵一曼逃离医院,奔向阿城县找游击队,但不幸被敌人发现派军警追回。不久,赵一 曼英勇就义,韩勇义被刑讯致残后,被判重刑。1936年东北抗联第六军医官王耀钧,在富锦 县农村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除随军部做医疗救护工作外,还到各密 营医院指导治疗伤员和培训医务人员,指导采集中草药。1940年在大兴安岭负伤,伤愈后与 部队失去联系,不得已去齐齐哈尔市做苦工。后来,参加了一个名叫“北满执委会”的抗日 组织。1941年被捕,1942年英勇牺牲。1937年,东北抗联第六军在讷河一次战斗中有5名战士 负伤,因转送困难,被送入深山密林中的地窖里隐藏。请农村中医韩启民为之治疗,韩还为 伤员拾柴作饭,一天韩去山外取米,被敌伪侦缉队发现,敌人鸣枪令其站住,他怕暴露伤员 ,随即向伤员住处的相反方向逃走,不幸被敌枪射中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