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政管理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英国传教士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创建教会医院以后,随着东清
铁路建设,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建立东清铁路总医院(今哈尔滨铁路局中心医院)。
按照俄国医院管理制度管理。1911——1930年(清宣统三年到民国十九年),省、市、县官
医院逐步建立起来,按国民政府制订的《医事法规》管理。1931年日本侵略黑龙江省后,建
立了满洲赤十字病院,日伪军医院,省、市、县医院,私人医院也逐渐增多,在管理上则按
照伪满《医事法制》进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医院的建立和统一领导,同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
医院管理逐渐纳入正常轨道,如实行“门诊预约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制度”、“会
诊及死亡讨论制度”、“护理三八制度”等。
1950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结合整顿医院,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整顿
省、市级医院,侧重整顿医疗作风和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技术、消灭医疗事故、提高治愈率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门诊设立急诊室。学习苏联的先进医疗技术经验,推行各种新疗法,
如组织疗法、精神疗法、营养疗法、睡眠疗法、封闭疗法、无痛分娩法等。实行中医带徒弟
,培养中医技术人才。
1951年,松江省卫生厅针对公立医院负担重,集(个)体医疗单位任务轻,人力有浪费
的现象,推行集(个)体医院、诊所的卫生技术人员可兼公立医院、诊所的工作,也可吸收
到公立医院诊所任职。公立医院、诊所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兼集(个)体医院、诊所的职
务。1952年1月10日,根据卫生部《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在各级医院建立院务委员会
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主要是贯彻卫生工作方针,明确医院服务方向,整顿和建立医院管理
制度,调整医院布局。1953年,卫生部颁发了《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各级工作职责》,
在全省贯彻后,医院的工作制度和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使医院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规。
1954年,整顿县卫生院(所),修订医疗制度,克服门诊拥挤现象,密切厂矿企业职工
医院与城市大医院之间的联系,本着就近就医的原则,取消多头合同,减少大医院忙乱和病
人游街(找医院)现象。
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作风,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克服轻视护士工
作,对护士工作安排不当,不按编制配备护士,对护士的工作条件、业务学习和生活待遇不
够关心等问题。卫生厅于1956年9月在全省部分省、市级医院护士座谈会上,强调了护理专业
的重要性,提出改进意见:一是改变对护士工作的不正确看法;二是加强对护士工作的具体
领导;三是必须加强护士自身建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彻底解决对护士工作安排不当和减
少护士杂务工作;四是重视护士的文化业务学习;五是解决好护士生活待遇问题。会后,卫
生厅、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医院护士三八制大夜班发放夜餐费》的通知,逐步解决了夜班
护士夜餐补贴,改善哺乳室、托儿所等问题。
1958年3月14日,为了进一步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变医院面貌,卫生厅在齐齐
哈尔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医院推广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齐市一院)创造性地运
用庆华、建华厂医院三大经验。发动群众做到“人人参加医院管理;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和
社会工作;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改革规章制度”齐市一院运用庆华、建华厂医院三大经验的
好处是:一是医院职工除本职工作外,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形成一个群众性的管理网
。从而有利于贯彻民主办院、勤俭办院的方针;二是群众之间自我教育经常化,思想政治工
作有了基础;三是减少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密切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能
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提高医疗质量,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作风,给技术革新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下,许多医院打破了原有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
程。搞“人人学针炙,一根针一把草搞治疗的群众运动”。给医院以医疗为中心的工作造成
混乱,影响了医疗质量。卫生厅于1961年制订了《关于医疗工作暂行条例》,贯彻卫生部《
关于改进医院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全省各级医院通过学习、整顿,提高了管理水平,使
医院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差错明显减少。1964年,按照卫生部《城市综合医院工作条例
》要求,进一步整顿医院,使医疗工作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全被砸烂。医
生作护士工作,护士作医疗工作,所谓亦医亦护,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无章可循。很多技
术高的医生被下放,有些农村赤脚医生进入城市大医院,医疗质量下降,医疗事故不断发生
。
1972年,恢复省卫生局建制后,对医院的混乱状态进行了整顿,消除派性,增强团结,
落实各项政策,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恢复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医疗工作秩序逐步恢复
。
1976年,为解决群众看病用药存在的“三长一短、四自带”(“三长”:挂号、候诊、
取药时间长;“一短”:看病时间短;“四自带”:住院自带床、被、药、陪护)现象,省
卫生局和哈尔滨市卫生局联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哈市第一医院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发动群
众进行整改,使“三长一短,四自带”现象得到较好的解决。患者自带药从40%下降5%左右,
自带陪护从45%下降到20%左右。接近合理水平,受到患者的欢迎。同时向全省城市医院推广
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解决“三长一短、四自带”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年,省卫生局还决定在两年内,把尚志、巴彦、绥化、克东、富锦、密山、克山、讷
河、北安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10个县医院的脑外科、胸外科、骨科的卫生技术人员
,以进修的形式提高技术水平,并充实医疗器械装备,解决县和邻县的医疗抢救任务。并请
哈医大、佳木斯医学院、黑龙江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和省医院分别承担培养进修任务。
1977年9月16日,全省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医院进行拔乱反正,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
。首先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调整和充实领导班子。医院恢复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
责制,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指挥、后勤总务三大工作系统;二是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
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使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标准
化;三是重点抓好厂、矿、城市医院和农村公社卫生院的整顿建设,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
的积极性,提高医疗质量。通过整顿,公社卫生院的管理有新的变化,进一步发挥了一院二
站(一院是医院,二站是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的作用,多数患者治疗不出公社,县医
院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以医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四是全面落实党的知识份子政策,发挥医
务人员的积极性,使知识份子有职有权有责,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五是开展社会主
义革命竞赛,定期检查评比,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通过整顿,各级医院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医疗秩序走上正规,提高了医疗质量
。
1978年,省卫生局实施重点专科技术中心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以80年代世界先进专
科技术水平为起点。至1986年,使全省重点医院专科技术中心建设、医疗仪器设备、科学管
理达到国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部分专科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有的项目接近或达到国际水
平,为实现全省临床医学现代化打下基础。前3年整顿加强,充实提高,补齐短腿,重点建设
,后五年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研究,建设新专业,新科研,形成完整的医疗体系。
8年中,在省市各大医院共建了血液病、心血管病、烧伤、肿瘤、消化、儿科、创伤外科、显
微外科、肛肠、眼科、变态反应科、麻醉、高压氧、超声诊断、同位素、放射线、中医内科
、妇科等18个专科技术中心。
各专科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批专科技术骨干。据1984、1985两年统计,共接收专科进修人
员1500人;举办各种专科学习班80次,对基层医院业务指导2000余项次。专家、教授亲自下
基层讲学、办班、会诊、做手术进行传、帮、带。哈医大何应龙教授主动与肿瘤医院、省林
业总医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协作,建立小儿外科协作病床,定期会诊;哈医大付士英教授
带领本科人员与基层医院协作,建立21万高血压病的人群防治网,培养了一支心血管疾病的
防治队伍;哈医大董忠副教授每周两次到协作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并亲自做示范手术,为基
层培养了技术骨干;曲云梅副教授连续办麻醉进修学习班、培养、提高了麻醉队伍。
1978年12月10日,省卫生局在大庆市召开全省医院工作现场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
医院工作条例》。提出用大庆精神和速度,实现医院革命化、现代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
动竞赛。
1979年1月11日,省卫生局、省计委、省农业局、省财政局、省劳动局联合通知,要求各
市、县认真贯彻《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暂行条例》,把领导班子、管理队伍整顿好,把
卫生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业务上来。要求上半年抓好中心卫生院和问题严
重的卫生院的整顿,下半年全面铺开。
同年,全面贯彻全国医院工作座谈会精神,执行《全国医院工作条例》,推广省医院、
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管理工作经验和北安县医院管理、防病治病、护理
质量管理经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同年,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省卫生局决定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市的42所职工医院实行对社会开放,使看病难、住院难有所缓解。省、地(市)、县医院与
中心公社卫生院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指导,提高技术水平。医院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改善了服
务态度,加强了病房管理,提高了医护工作水平。
1980年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和防病治病的需要。省卫生局委托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举办农村公社卫生院院长进修班,从而提高了农村公社卫生院的管理水平。
1981年,为进一步落实全国医院工作座谈会精神,加速实现护理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
常规化、基本设施规格化,制订和贯彻了《综合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及主要护理工作制度
》。1982年,又制订了《公社卫生院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公社卫生院常用技术常规》
。使全省医院管理与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医院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2年,省卫生厅为了搞好1/3重点县卫生事业的整顿建设,加速把县级医疗单位建设
成全县医药卫生技术指导中心。要求省、地(市)级医疗单位对1/3重点县级医疗单位进行
业务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培训人员,解决技术难题。省、市级医疗单位与县级
医疗单位,建立对口指导关系。签订业务技术指导协议书,按协议组织落实。
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把1/3重点县卫生事业整顿建设,列为全省重点调查研究项目之
一,由卫生厅长和一名副厅长分别带队,深入到1/3重点县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具体问
题。
同年,省卫生厅根据各专科的特点、规律和发展方向,针对业务建设和技术管理上存在
的问题,制订了《各级综合医院有关专业建设及技术管理方案(试行稿)》,下发试行。
为全面加强农村卫生院的科学管理,以《全国农村公社卫生院暂行条例》为依据,制订
了《全省农村公社卫生院管理方案(试行稿)》,使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制度化上升到一个新的管理水平。扩大了卫生院的功能,提高了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