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曾是肃慎、夫余、东胡等民
族及其后裔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清代以来,又有汉、满、蒙、回、朝鲜、达斡尔、柯
尔克孜、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在漫长
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留下丰富的文物宝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通过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普查,到198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时期各类文化遗迹2500余
处;各文物、博物馆机构,共收藏各类文物、标本13万余件。这些遗迹和文物,显示了黑龙
江大地的历史面貌和同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尔滨
市阎家岗砖厂的黄土状亚沙层中,发现了石制品和骨制品,并发现了人类的古营地遗址。经
碳—14测定,阎家岗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22370士300年。出土的石器从形制、种类到加工
技术,都和中原的原始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黑龙江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不多,但分布
范围较广。塔河十八站遗址是中国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饶河小南山旧石器地点则在中
国最东部。在松嫩平原上还有哈尔滨顾乡屯、黄山及齐齐哈尔大兴屯等遗址。这表明在黑龙
江省考察旧石器时代遗址有着广阔前景。
黑龙江省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遗址,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
域、绥芬河流域均有发现,其中有一些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有齐齐哈尔的昂
昂溪文化、密山的新开流文化、宁安的莺歌岭文化等。青铜时代,则有肇源的白金宝文化、
泰来的平洋文化等。铁器时代,有宁安的东康文化、东宁的团结文化、绥滨的同仁文化和双
鸭山的滚兔岭文化等。铁器时代的城址,多分部在三江地区。友谊县凤林古城,周长6公里,
为这一时期最大的古城。这些遗址、城址分别属于肃慎、夫余、东胡族系的文化遗存。
唐朝(618—907年)对黑龙江流域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管辖。渤海
都督府即渤海国(698—926年),是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史称“海东
盛国”。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于755年(渤海大兴十九年)迁都至牡丹江畔忽汗城,仿照唐
长安城的形制建成了渤海时期的最大都城—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渤海上京遗址
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之一。周长16公里,规模宏伟壮观。1961年,国务院
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京遗址为中心,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了牛场、土
城子、大城子、南城子、大牡丹、城墙砬子山城等大量渤海时期的古城址及牡丹江边墙等。
在上京城周围及牡丹江、海浪河、乌斯浑河两岸发现了多处渤海时期的墓葬。这些城址和墓
葬中留下了大批渤海时期的文物。其中的石灯幢、大石佛、石狮、舍利函、“天门军之印”
等均为珍贵文物。还有大量的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建筑构件、饰件等文物。这些都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渤海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面貌。
辽朝(907—1125年)为五代时契丹族所建。960年(辽应历十年)后与北宋并存160余年
。辽朝的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着嫩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把黑龙江地区的
女真族和室韦族置于它的治理之下。以汉族为主的俘户大量迁入黑龙江地区也始于辽代。依
兰的五国城遗址是辽代五国部越里吉国的故城。汤原双河古城、桦川万里霍通古城、绥滨奥
里米古城,分别是辽代女真人五国部盆奴里、越里笃、奥里米国的故城。泰来县的塔子城遗
址,是著名的辽泰州故城,也是黑龙江省内仅次于凤林古城、渤海上京和金上京的第四大古
城址。城址中出土的“辽大安七年”刻石题记,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黑龙
江的历史。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鸡冠壶、鸡腿坛、辽三彩、白瓷、三足铁锅等大批文物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金朝(1115—1234年)为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共历九帝119年。曾与南宋对峙
。统治过淮河以北的近半个中国。白山黑水是女真人的故乡。公元10世纪,女真完颜部首领
绥可率部定居安出虎水(今阿什河)沿岸。1114年(辽天庆四年)阿骨打反辽,1115年(辽
天庆五年)建立金朝(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后为上京(今阿城市白城遗址),史称“金源
”、“内地”。金代的古城址星罗棋布,遍于全省各地。古城多沿用辽代城池,均设瓮城、
马面和角楼。为数众多的“对面城”、“子母城”反映了金代建城“耕战”结合、重视实战
需要的特点。金上京故城,受辽上京建制影响,周长11公里,气势宏伟。1982年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东蒲峪路故城、肇东肇州故城—八里城,都是金代的军
事重镇。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一处宏伟的金代长城。广
泛分布在阿城小岭乡五道岭的古矿洞、炼铁炉等冶铁遗址,八里城遗址出土的种类齐全的铁
器,反映了金代的生产力已达到相当水平。金代前期汉人工匠大量迁入,促进了女真经济、
文化的发展。阿城县亚沟石刻图像、白城宝严大师塔铭志、松峰山曹道士碑、新华乡12公斤
重的双鱼铜镜、伊春市金山屯八面乐舞石幢,都是反映金代宗教、文化和艺术的珍品。各地
出土的众多铜印,记录了金代军政机构和疆域区划。金代的墓葬有“石棺火葬”的特点。在
各地的金墓中,出土了大批反映金代贵族生活的精美器物。阿城出土的金带銙,绥滨、伊春
、兰西等地出土的金列鞢、玉鱼、玉人、鸡腿坛、“清酒肥羊”四系瓶,哈尔滨新香坊出土
的鎏金鞍桥、银权杖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金代窖藏铜钱在全省多有出
土。北宋的“靖康通宝”和金代的“承安宝货”,是古钱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金朝末年,
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镜泊湖城子后山城,牡丹江市郊出土的刻有“天泰”年号的“古州之
印”,为东夏国遗存。
元朝(1271——1368年),黑龙江地区属辽阳行中书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元代
遗迹和遗物在黑龙江省也有发现。汤原固木纳城为元代的桃温万户府故城,肇东八里城在元
代为肇州故城,泰来塔子城为元泰宁路故城。阿城出土的八思巴文“镇宁州诸军奥鲁之印”
、“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印”和铜火统,宝清县发现的“管民千户之印”等,为元代的重
要文物。
明朝(1368——1644年)于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设兀良哈三卫,管辖黑龙江西部
地区。1409年(明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特林,建立了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的奴
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辖384卫、24所、7城站、7个地面、1个寨。黑龙江口的“永宁寺记”碑
和“重建永宁寺记”碑是明朝对黑龙江流域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明朝的重要交通线“海西
东水陆城站”的第十城——莽吉塔城即今抚远城子山古城。依兰县发现的“囊哈儿卫指挥使
司印”、嘉庆年间布特哈发现的“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和阿城市征集的铜权,均为明代
的珍贵文物。
黑龙江地区是清朝(1644——1911年)的发祥之地。建立清王朝的满族先世—建州女真
,曾居住在今依兰一带。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对“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1860年(
清咸丰十年)部分开禁以后,随着汉族人口逐渐迁入,黑龙江的土地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清
代在黑龙江省境内留下了重要的遗址和文物。海林县的宁古塔旧城遗址,是清初管辖黑龙江
地区的宁古塔将军的驻地。黑河市的瑷珲新城遗址,则是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后,镇
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的驻地。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千公斤重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抗击
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见证。肇源衍福寺双塔、宁安大石桥、虎林虎头关帝庙,以及
齐齐哈尔、阿城等地的清真寺均为清代的建筑。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日
趋腐败。沙俄无视《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1858年(清咸丰八年),
迫使清朝政府在瑗珲(新城)签定了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
公里的中国领土。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
,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哈尔滨东正教圣尼古
拉教堂(喇嘛台)、圣母帡幪教堂等都是反映这段历史的重要建筑。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
年)夏,沙俄17万侵略军向中国东北地区大举进犯,在黑龙江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和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俄的野蛮侵略激起了黑龙江地区的义和团民和爱国清军的强烈反抗,
留下了许多永远值得纪念的抗俄斗争史迹。哈尔滨元聚烧锅、黑河卡伦山、爱辉匡安岭、大
岭等抗俄战迹地,齐齐哈尔市纪念爱国将领寿山的寿公祠、依兰巴彦通抗俄要塞遗址及在松
花江中发现的当时拦截沙俄舰船的拦江索和柱石等遗迹、文物,记下了黑龙江爱国军民与侵
略者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波及到黑龙江地区。黑龙江省中学堂(今齐齐哈尔第二中学所在
地),是同盟会员匡一于辛亥革命前在黑龙江省城建立中国同盟会黑龙江支部的地点,反映
了革命党人在黑龙江地区的革命活动。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为1912年梁廷栋、梁廷樾
发动武装起义的战迹地,是哈尔滨人民响应辛亥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史迹。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黑龙江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建立不久,即派马骏、陈为人等来哈尔滨进行革命工作。哈尔滨救
国唤醒团总部旧址、东华中学、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召集工人代表会议的会址,都是中
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省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旧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发表了反日宣言。1931年11月,黑龙
江省驻军在省主席马占山的指挥下,进行了“江桥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第一次遭
到中国军队的大规模抵抗。嫩江桥抗日战迹地是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重要遗迹。1933年后,
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高潮。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
旧址、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纪念地等,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东北人民的斗争。1936年,东北
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的11个军中,有9个军在黑龙江省境内活动。东北抗日
联军的密营遗址和战迹地,广泛分布在小兴安岭崇山密林和松嫩平原。宁安墙缝、饶河新兴
洞、伊春老钱柜、通北冰趟子、肇源敖木台等抗日战迹地,桦川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伊春
与依兰交界处的四块石、通河槟榔沟、德都朝阳山密营遗址,宝清十二烈士山、林口“八女
投江”地,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陈翰章、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遇难地、墓地和珍贵遗
物,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荣
历史和不朽的革命业绩。“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黑龙江地区实行残酷的法西
斯统治。在哈尔滨、肇东、五常、孙吴、安达等地设立细菌部队、细菌工厂和实验靶场,进
行灭绝人性的“活人试验”。在鹤岗、鸡西等煤矿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对黑龙江的煤
炭资源进行野蛮开采和掠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遗址、鹤岗东山万人坑、鸡西滴道
矿炼人炉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证,为黑龙江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反面教材。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解放较早。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黑龙江省人民开展了剿匪斗争、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广大群众参军参战,支
援前线,发展生产,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宾县中共北满分局机关旧址、哈尔滨东北各
省代表联席会议会址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址、双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旧址、佳木斯东北
大学旧址,马识途、孙西林、王肃、杨子荣等烈士墓以及大批烈士遗物,反映了黑龙江人民
为解放全中国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奋斗,
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的石油、煤炭、木材、粮食和机械五大产品基地。农业合作化时期
,中共双城县委关于希勤村全面规划写给省委的报告原稿、同记商场公私合营申请书、两参
一改三结合报告发言稿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大庆松基三井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少数民族文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
人数较多的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
留下的许多珍贵的民族文物和民俗资料,成为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黑龙江地区文物的考察和记述可以追溯到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遣戍到宁古塔的流人
学者方拱乾、张缙彦等,在《绝域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等一批史地著作中,最先对渤
海上京遗址等古迹进行了具体描述和介绍。19世纪以后,清朝的行政官员及日本、俄国的学
者对黑龙江地区的古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考古调查。
黑龙江地区的文物事业兴起于本世纪初。1913年,黑龙江省行政公署开展了有组织的“
征集古物”活动。1916年,黑河道尹公署公布了《保护古物暂行办法》。1922年,在哈尔滨
成立了东省文物研究会。1923年,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博物馆)建立,并向社会各界征集文
物。到1928年,文物机构收藏的文物和标本已达6万余件。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
发掘了昂昂溪五福新石器时代墓葬,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在黑龙江地区进行田野考古发掘的
历史。
东北沦陷时期,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及博物馆演变为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及其所属
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减少。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都是在日本人的控制和主持下进
行的。1937年,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在哈尔滨设立分院,加强了考古活动,并将大量文物掠
往日本。
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建立和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揭开了黑龙江地区文物、
博物馆事业的崭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哈尔滨博物馆,并将其逐步
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博物馆。50年代,在改造旧馆的同时,重点对嫩江、牡丹江流域
进行了考古调查与试掘。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部分市、县建立了一批市、县级博物馆
。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多数“下马”停办;少数改为县级文物管
理机构。
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前,对松花江中游、嫩江下游和镜泊湖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
,重点抢救发掘了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遗址。“文化大革命”开始到60年代末,全省的文
物工作基本停止,博物馆、纪念馆被关闭,专业人员被下放;哈尔滨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哈
尔滨极乐寺塔、依兰关岳庙、宁安清真寺等一批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70年代,随着国家把黑龙江省列为边疆考古的重点地区,博物馆、纪念馆的机构得到恢
复。1972年成立了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加强边疆考古和整个文物工作的领导。先
后调查了绥芬河上游、瑚布图河左岸、兴凯湖北岸、松阿察河左岸、乌苏里江左岸、松花江
下游、黑龙江上中游右岸的文物古迹,并对黑河地区进行了文物普查,同时在松嫩平原、三
江平原和牡丹江、绥芬河流域进行了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工作。1975年到1977年,建立了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省文物商店、黑河爱辉历史陈列馆、毛主席视察黑龙江住
址纪念馆、大庆油田开发和科学实验陈列馆。1978年后,建立起一批地、市、县级文物管理
机构,扭转了一些地方文物古迹无人管理的局面。
进入8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随着改革开放,全省文物、博
物馆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81—1984年,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省规模的文物普查。除
发现大量各类文化遗存外,还采集、征集各类文物、标本1.3万余件。1981年,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公布了经过调整补充后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文物保护法》颁
布实施,全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从依靠法令、法规管理,走上了依据法律管理的轨道,
进一步加强了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1981—1985年,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维修工作。1982—1985年,完成了哈
尔滨阎家岗遗址的发掘工作。这一时期,利用文物标本举办陈列展览出现了新的高潮,博物
馆、纪念馆除搞好基本陈列外,还举办了很多临时展览和流动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文物
、考古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一批有影响的专著
相继问世,对黑龙江古代历史的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揭示;新建了北方文物杂志社、侵华日
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渤
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和海林、宝清、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县博物馆。1985年底,全
省共有文物、博物馆机构47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23.5倍,为1978年前的2.6倍。
有工作人员近500人,为建国初期的13倍。全省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4处,(其中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0余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文物事业体系
,开始改变黑龙江省文物事业比较落后的局面。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地下、地上文物的发
掘、保护和开发利用,黑龙江省文物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