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迹地
一、葛成隆起义军战迹地
葛成隆起义军战迹地位于依兰县城东南9公里三家子至演武矶山地。据《依兰县志·山冈
》载:“演武矶山,在县之南,高约五十丈,周九余里。北至县城八十里。”1863年1月14日
葛成隆起义军在三家子至演武矶山地与清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起义军首领葛成隆,原籍热河朝阳人,父母早亡,在热河矿场做工时与李凤奎相识,后
因盗马案牵连入狱。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李凤奎起义军攻入朝阳,葛成隆得救,加入
起义军。1862年(清同治元年)夏,起义军失败后,葛成隆与王天汉等人来到三姓城(今依
兰),以卖鱼、卖炭为掩护,秘密进行反封建统治的活动。入秋,葛成隆来到黑背金矿(现
属林口县刁翎镇)做工。与矿友立会拜兄弟,聚众百余人。参加过朝阳起义的李玉(李凤奎
之子)及王天汉等也先后入会。同年10月,众推葛成隆为首领,议定于1863年春,组织矿工
起义。
三姓副都统富尼扬阿获得消息后,急忙调兵设防。葛成隆遂于1863年1月13日(清同治元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提前起义。起义军兵分三路,向三姓城进军。一路由张立本、王天汉率
领,进攻乌斯浑屯(三姓南65公里);一路由李玉、谢福率领,攻打黑瞎子沟(三姓东南55
公里);另一路由宋发、陈胖头率领直奔漂阳河(三姓西南35公里)。参加者初为四五百人
,后增至数千人,最终达万人。1863年1月14日起义军在三家子会合,由东南西三面向埋伏在
此的三姓佐领凌祥及富尼亚罕、讷尔吉等率领的500名马步官兵发起攻击。
义军由于起事仓促,未及训练,作战失利,损失惨重。葛成隆臂部受伤,率千余人撤回
黑背金矿。在清军追击下义军分股转道东南。3月1日葛成隆、李玉率200余人在罗家窝棚同清
军遭遇,伤亡很大。葛成隆退到兴凯湖附近养伤,4月16日被捕,在省城吉林英勇就义。
葛成隆起义军虽败,但它严重地打击了清廷的统治。三家子至演武矶战迹地,是葛成隆
起义军反抗清朝统治者斗争的历史见证。
二、元聚烧锅抗俄战迹地
元聚烧锅抗俄战迹地位于哈尔滨火车站西南3公里,今哈尔滨市顾乡区煤炭第五商店址。
元聚烧锅原是一座拥有炮楼的三进院落建筑物,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爱国清军
、义和团及筑路工人抗击沙俄的重要据点和战场之一,其建筑物均为沙俄所毁。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枢纽,也曾是沙俄在东北侵略势力的大本营。1900年7月,沙俄入侵
黑龙江。黑龙江将军寿山,一方面严密部署保卫瑷珲;另一方面从全局考虑,决定将沙俄侵
略势力从哈尔滨赶出去。于是,屡电吉林将军长顺,约期会攻哈尔滨。但长顺借故不予合作
。寿山遂命令呼兰副都统和通肯副都统所部清军会同黑龙江、吉林义和团以及筑路工人于7月
26日拂晓,分北、西南和东南3路夹攻哈尔滨车站。三姓一营爱国士兵闻讯也赶来参战。7月
26日,北路大军2000余人与义和团民齐心协力连破沙俄侵略军5道防线,占领了背江子(船坞
)。同日,东南路阿城200余名爱国士兵也占领了田家烧锅,等待大军到来,共同发起进攻。
由于孤军深入,田家烧锅又被俄军夺回。由东南路包抄哈尔滨车站的计划未能实现。
西南路大军2000人,于7月25日由双口面渡过松花江,7月26日清晨,冒雨进入顾乡屯。
原驻扎在三岔河的一营清军,也带炮前往接应,并占据了元聚烧锅。在元聚烧锅的东北部是
中东铁路制砖厂(现哈尔滨松江拖拉机厂址)及厂长私宅,沙俄第七骑兵连哨所也设在这里
。西南路大军占据元聚烧锅后,在砖厂近千名工人参加下,一举攻占了制砖厂及厂长私宅。
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开往道里,接应背江子队伍渡江作战。另一路主力部队,向哈尔滨火车
站猛烈进攻。在车站即将攻克之际,沙俄援军大批涌来,控制了车站。西南路大军被迫由原
路退回元聚烧锅。俄军占据制砖厂及厂长私宅后,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三四百名义和团战
士和爱国工人惨遭杀害。接着沙俄骑兵猖狂扑向元聚烧锅。由于两座炮楼中弹起火,俄军从
围墙缺口涌进院内。爱国士兵、义和团战士及筑路工人与敌人展开搏斗,300多名抗俄勇士壮
烈牺牲。元聚烧锅被敌人纵火焚毁。西南路大军分别向呼兰和双城方向退去。
元聚烧锅战迹地,在黑龙江军民抗俄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卡伦山抗俄战迹地
卡伦山位于黑河市南17.5公里黑龙江右岸,南距爱辉镇17.5公里,是黑河至爱辉之间
惟一的一座山岭。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松树,周围是平原沼泽。卡伦山村坐落在山东南脚下。
1900年7月,沙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于8月2日从黑河屯渡江向
瑷珲(今爱辉)进攻,沿途遭清军的阻击。
8月3日下午,俄军骑兵向驻守卡伦山的清军进攻。镇边新军后路统领恒蕴山所属三营的
二三百人,立即迎头痛击,打退俄军。当清军冲出阵地,向俄军两翼包围时,一支俄军从江
上登岸,切断卡伦山与瑷珲的联系。卡伦山守军遂奉命回援瑷珲,退出阵地。在这场阻击战
中,1名清军炮手坐在火药箱上毅然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炸死俄军连长1名,炸伤俄军
多人。
1981年爱辉县(现黑河市)人民政府在卡伦山的松林中树立了“卡伦山抗俄遗址”木制
标牌,以志纪念。
四、匡安岭抗俄战迹地
匡安岭又称团山、疙疸山,是黑河市西南二龙山余脉的一个孤立山头,西距北二龙村10
00余米,东北距爱辉镇40余公里。海拔450余米。山南脚下东西走向的公路是清代瑷珲通向齐
齐哈尔的驿道。山东有一条溪谷,二龙河在此发源向东南汇入逊别拉河,河两岸为大片沼泽
。
1900年8月10日,从瑷珲败退的清军与齐齐哈尔赶来的两营义胜军和几百名义和团战士在
北二龙屯会合后,士气大振,迅速抢占了匡安岭山头,阻击追来的俄军。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清军依据林密沟深的地势攻击俄军,张拳师率领义和团战士从山上向山下的敌群冲击,短
兵相接,上下数次。俄军指挥官遂命哥萨克骑兵团向我方冲击,但军马陷在沼泽中,成了清
军射击的目标。俄军大炮也因陷进泥坑而不能发挥威力。最后清军和义和团战士冲下山坡,
将俄军击退。这一仗打死俄军官2名,哥萨克兵15名,伤者无数。
匡安岭阻击战为清军争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清军得以在大岭修筑伏击阵地。这是抗俄斗
争史上一次成功的战例。
现在当地群众把匡安岭东面的溪谷称为“人头沟”,据说过去在这里经常发现人头骨。
此地还出土不少带有“吉林”字样的子弹壳,现有两枚在黑河地区文物管理站收藏。
五、大岭抗俄战迹地
大岭也称北大岭,位于黑河市西南与嫩江县交界的小兴安岭山脊处,东北距爱辉120多公
里。逊别拉河在此发源,向东注入黑龙江。沿清代驿道修筑的黑嫩公路由东北向西南翻过大
岭可进入松嫩平原,是清代瑷珲通往齐齐哈尔的必经之地。最高山峰海拔600米。战迹地呈口
袋形,三面环山,中间是峡谷,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黑河市大岭林场就坐落
在山口八里桥处。
匡安岭激战后,清军与义和团撤退到大岭,会合齐齐哈尔赶来的援军,利用匡安岭战斗
争得的时间,不到3天就布置好八里桥至大岭山顶之间约4公里的袋形阵地。
8月13日上午,俄军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气势汹汹地闯入清军伏击圈。南面伏兵过早发
炮,俄军知有埋伏,转头向南进攻。各路伏兵及负责扎起口袋嘴的鄂伦春500名马队一起开火
,打得俄军东突西奔,死伤遍地,败退30余里。在战斗中,北路翼长凤翔亲临前线督战,左
脚、右臂皆受伤,3次跌落马下,最后因流血过多而阵亡。
8月16日黎明,俄军调来援兵。先以20门大炮向清军阵地轰击,骑兵和步兵在炮火掩护下
分几路抢占各个山头。同时,一支俄军由岭北树丛中偷袭清军背后。清军腹背受敌,与俄军
展开白刃战。统领崇玉和义胜军左营管带同时阵亡;后路统领喜昌,后路左营管带连和受伤
,官兵伤亡惨重。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
在大岭战迹地,当年清军修筑的工事遗迹仍清晰可辨。在公路南片由东向西排列的5座山
包上,有连贯的战壕遗迹,宽约2米、深约1.5米,壕的局部有塌陷,地表被次生林覆盖。公
路北片由东向西排列10座山包,皆留有不连贯的战壕。有些山包顶部有长约4米、宽约2米、
深约0.5米的大坑,坑外布满碎石片。朝公路方向有射击的垛口,当为炮位遗迹。战迹地中
曾出土带有“吉林”字样的子弹壳和已锈蚀的大刀片等遗物。
六、梁廷栋、梁廷樾武装起义地
梁廷栋、梁廷樾武装起义地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一至五道街界内,为20世纪初吉林
省滨江厅所辖傅家甸的中心地带。
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兰天蔚为关外大都督,率师北伐。在革命军北伐消息
的鼓舞下,东北各地的革命党人相继发动起义。
梁廷栋、梁廷樾兄弟,系安徽省寿州(今寿县)人。廷栋(字石卿)为长兄,廷樾(字
卓卿)为四弟。兄弟2人于清朝末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
,关内大部省份相继宣布独立,而东三省仍维持清朝的反动统治。兰天蔚率军开始北伐时,
梁氏兄弟奉命到黑龙江地区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与刘乾一、商震等详细策划,秘密联络军警
,收编绿林组成民军队伍,准备发动起义。
1912年2月16日晚,梁氏兄弟率领民军百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进入傅家甸,攻打滨
江厅。滨江道尹李家鳌、统带么佩珍投降。民军占领了滨江厅、电报邮政局和自治公所,扯
下了黄龙旗,挂起了中华民国五色国旗。在自治公所设立机关部,宣布独立。随后,民军誓
师攻打吉林。吉林巡抚陈昭常嗾使降将么佩珍于2月19日晨趁革命军不备,发起进攻。双方在
傅家甸一带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民军弹尽援绝,梁廷栋、梁廷樾、陶遇春、王泽臣等7人壮烈
牺牲。起义失败后,革命者30多人被杀害。
梁廷栋、梁廷樾领导的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黑龙江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次起义,在黑
龙江人民近代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嫩江桥抗日战迹地
嫩江铁路桥位于泰来县境内,是洮南—昂昂溪铁路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辽宁、吉林两
省通往黑龙江省的西路咽喉。嫩江铁路桥当时为木桥,长800余米,1926年建成。桥址在铁路
桥西40米处。1933年7月,毁弃木桥,修建铁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率部在此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江桥
抗战。马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885年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少年时为地主放马
,1903年因丢失马匹,被迫逃走,沦为土匪,后为清军收降。1911年跟随奉天后路巡防营统
领吴俊升,任连长、营长。1920年随吴赴黑龙江省任骑兵团长、旅长及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
第三旅旅长等职。1931年10月,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后任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黑龙
江省副司令。
日本侵略军以武力占领辽宁、吉林后,于1931年11月3日派飞机5架、铁甲车2列和30余名
士兵开赴江桥,以修桥为名,挑起军事冲突。傍晚,中国军队被迫英勇还击。4日,日军300
余人,乘拂晓大雾偷渡嫩江,被中国守军击退。5日晨,日军再度进犯,被守军击毙160余人
,伤百余人。6日,又增调日军1000余人,伪军300余人,向守军阵地大举进攻。马占山从齐
齐哈尔赶至前沿阵地视察督战,日军伤亡惨重,守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保存实力,马占
山率部退守大兴站以北的三间房阵地,整军布防。12日以后,日军又纠集7000余人,再次发
动进攻,并向守军阵地猛烈轰炸。守军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打死打伤日军三四百人,伪军
携械逃跑者2000余人。17日晚,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遂发起总攻,这是江桥战役最残酷
、最激烈的一仗。经一天激战,守军弹尽援绝,伤亡颇重,马占山决定所部于18日晚沿齐昂
铁路退至省城齐齐哈尔。次日,守军向克山、拜泉一带转移。当晚,日军5000余人占领齐齐
哈尔。历时16天的江桥抗战到此结束。
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打击了
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嫩江桥抗日战迹地具有永久性的纪念意义
。
八、墙缝抗日战迹地
墙缝抗日战迹地位于宁安县镜泊湖南湖头西岸。这里有一条从敦化至宁安的通道,因路
一侧紧贴着山脚和峭壁,形成2.5公里长的山崖线。俗称这一带为“墙缝”。
“九·一八”事变后,驻延吉瓮声砬子(今明月沟)的吉林省防军“老三营”,在营长
王德林率领下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举旗抗日。曾攻占敦化等县城,并不断破坏日本侵
略军修筑吉会铁路(吉林至图们段)的计划。1932年3月中旬,日军上田支队配合占领宁安的
天野十五旅团,“围剿”吉东一带的救国军。
王德林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作战计划,救国军总部参谋长兼补充团团长共产党员李延禄主
动要求带领补充团700余人在墙缝设伏,以居高临下,等待来犯之敌。
3月19日晚,上田支队500余人到达距墙缝两公里的江口网房店宿营。20日清晨,被日军
逼迫带路的猎人陈文起,不顾个人安危,把日军领入埋伏圈中。战斗打响后,补充团从石崖
的缝隙中猛烈射击,接连抛出集束的手榴弹,日军死伤严重。当日军从右翼阵地迂回到后山
准备包围补充团指挥部时,李延禄命令共产党员连长朴重根、左征等6人进行阻击,掩护部队
撤退。这次战斗毙伤敌军120余人,补充团朴重根、左征等6人壮烈牺牲,猎户陈文起亦被杀
害。
九、土龙山农民暴动地
土龙山在桦南县(原属依兰县)来财河与八虎力河之间。西距依兰县城50.5公里,东南
距太平镇7.5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较早被关东军指定为日本武装移民的区域。19
34年3月,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龙山农民暴动。
日本关东军为向土龙山一带移民,决定在这一地区强行收缴地照和民用枪支,激起当地
农民和地主的强烈不满。中共地下党员也组建了“反帝大同盟”,鼓动农民进行反抗。土龙
山五保甲长景振卿等在农民的拥护下积极进行联络,首先以当地壮丁团为骨干组织起农民武
装。拥有45垧土地、曾担任过李杜自卫军土龙山骑兵旅第二团团长的五保董兼自卫团长谢文
东,在酝酿暴动时处于摇摆状态,后来当他确知日军即将前来收缴地照和枪支时,也参加了
反日暴动。
1934年3月8日,在土龙山一带组织起暴动队伍2000余人。9日晨,各路农民武装聚集到太
平镇,在谢文东、景振卿指挥下,攻占了警察署,缴枪20余支,毙敌10余人。前来进行“宣
抚”活动而被围困的伪县长,用电话请求日军派兵支援。为应付日军的镇压,暴动队伍撤到
离太平镇4公里的白家沟设下埋伏,准备阻击敌军。10日,日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长饭冢大
佐同依兰县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和伪县警察大队长一起,率领一小队日伪军驱车前往太平镇
。途中,在白家沟遭到农民武装伏击。饭冢大佐、铃木少尉以下17名日军被击毙,伪警察大
队长亦毙命,26名伪警察全部被俘。缴机枪5挺,步枪10余支。12日,暴动农民在半截河子召
开整编会议,组成“东北民众救国军”,推举谢文东为总司令(1936年谢文东任东北抗日联军
第八军军长。1939年降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组织土匪武装,继续与人民为敌。1946年被抓
获,处决。),景振卿为总指挥。该部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
土龙山农民反日暴动当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一些重要通讯社和报纸都报道了这一
事件。
十、新兴洞抗日战迹地
新兴洞抗日战迹地位于饶河县东北部新兴洞村。东距乌苏里江5公里。新兴洞村分南北两
个小屯。村旁有一道1公里多长的大土岗,东面临江,西北连接草甸。
1935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连续袭击了
日伪军的几个据点后,转移到新兴洞北屯休整。26日,驻扎在团山子的日军高木指挥官带领
80余名日军,乘汽船顺乌苏里江下行。当经过新兴洞时,发现四团踪迹便弃船登陆,开始搜
索。四团立即布置3个连在土岗上一字排开,准备伏击。当日军搜索到距四团只有10多米时,
副团长朴振宇下令开枪射击,日军伤亡很大。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日军开始溃散,余部隐
蔽在塔头墩下。这时伪警察60余人,伪军三十五团300余人前来增援。草甸子中的日军配合伪
军,又向四团猛烈开火。四团腹背受敌,仍顽强地坚守阵地,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后,乘天黑
,在团长李学福率领下,突出重围。
此战击毙日军高木指挥官以下12人,打伤17人,打死伪军4人,打伤6人。四团优秀指战
员朴振宇、李斗文等16人壮烈牺牲。新兴洞抗日战迹地对研究抗联七军历史有重要价值。
十一、老钱柜抗日战迹地
老钱柜抗日战迹地位于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所在地。这里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日伪时
期属汤原县管辖,设有汤原森林警察大队部,曾是日军控制小兴安岭山区的重要据点。
1936年3月19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代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李兆麟)和六军二团团长
戴鸿宾率领六军二团、洼区青年游击连和义勇军“阎王”队战士100余人,经过一天急行军,
首先到达伪森林警察大队的第一道卡子—岔巴气,解除了驻守在这里的警察中队百余人的武
装。接着队伍直奔老钱柜,利用俘虏的伪森林警察中队长喊话蒙骗敌人,巧妙地攻占了老钱
柜,俘虏了全部伪警察。拒不交枪的日本警佐森山指导官被击毙。此战抗日部队未伤一兵一
卒,即摧毁了日军设在小兴安岭的顽固堡垒。缴获电台1部、机枪1挺、步枪100余支,以及大
批军用物资。
老钱柜战斗的胜利,使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完全被抗日军民控制,为创建汤原游击根据
地创造了条件。
十二、冰趟子抗日战迹地
冰趟子抗日战迹地位于北安市境内通北林业局红星森林经营所(原名冰趟子经营所)东
南10余公里的山谷中。这里因有常年不断的山泉流出,冬季结成一片冰川,冰面宽约1.5公
里,长约3.5公里,被伐木工人称为“冰趟子”。
1937年3月初,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为执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关于向铁力、海
伦一带西征的决定,率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进至通北时被日伪军尾追。赵尚志将部队带到
冰趟子地方,住进4座伐木工人的木营。他观察地形后,决定利用“冰趟子”的天然有利地势
布置“口袋阵”,伏击尾追的敌人。并派一个班到山口引诱敌人。在沟两侧山林里埋伏的部
队用冰雪筑起掩体和交通壕。700多名日伪军被诱入“口袋阵”后,赵尚志一声令下,机枪、
步枪一齐开火。沟里是一片大冰川,日伪军不断滑倒,前进不得,由于天气严寒,许多枪栓
被冻住,只能趴在冰上被动挨打。三军部队则边射击边轮流进木营里烤火取暖。经过一整天
的激战,共毙伤日伪军300余名(其中日军指挥官7名),缴获1挺九二式重机枪和大批其他武
器弹药。
冰趟子战斗是抗联三军建军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也是巧妙利用地形,以少胜多的
一个典型战例。
十三、十二烈士山抗日战迹地
十二烈士山抗日战迹地位于宝清县城西25公里,头道兰棒山麓大尖山子北侧2公里的小孤
山上。山高约百米,山顶长约50米,宽约3米。山上岩石裸露,林木密集。现在仍能在这里找
到许多子弹壳和弹头。
1937年至1938年,在兰棒山北麓大尖山子南侧设有抗联五军后方密营。为保卫密营,在
尖山子北侧一个炭窑处设立了头道卡子房,由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驻守。1938年3月中旬,
日伪军和伪蒙古兴安军骑兵开始向我五军后方密营发动进攻。18日晨,哨兵听到远处有大队
骑兵的马蹄声,立即报告被誉为“神枪之王”的连长李海峰。李连长带领16名战士立即抢占
小孤山,凭借陡峻的山势,利用岩石、树木筑起掩体,做好阻击敌人的战斗准备。当200多名
日伪军冲到半山腰时,机枪和步枪同时开火,手榴弹也接连扔出,日伪军伤亡惨重,败退下
去。午后,日伪军又发起攻击,指导员班路义和排长朱雨亭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至牺
牲。李连长腿部虽已负伤,仍一面沉着指挥战斗,一面准确地射击。他1个人就击毙10多个敌
兵。敌人又一次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时李连长的双腿已被打断,但他叫两个战士抬着,自
己抱着机枪,敌人从哪边上来,就把他抬到哪边去射击。傍晚,子弹已打光,日伪军蜂拥而
上。李连长怒瞪双眼,握着枪筒大吼,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日伪军不敢上前,慌忙扔出几颗
手榴弹。在一阵爆炸声中,李连长壮烈牺牲。负伤的4名战士借着夜色和硝烟雪雾的掩护,抱
着枪从山顶滑到山下,隐蔽起来。这次激烈的战斗,五军三师八团16名指战员共毙伤敌军70
余名、军马90多匹。一连李海峰、班路义、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
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王发、李才2人为抗联第九军战士。)等12人壮烈牺牲。
为纪念12位烈士,五军三师党委决定将这座无名小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二路军总
指挥周保中在1938年6月7日的日记中记有此次战斗的简要情况,并写诗一首赞颂12烈士。
1960年5月中旬,宝清县人民委员会派原抗联五军1名战士和2名工作人员及东北烈士纪念
馆的文物征集人员一起,经过艰难的跋涉,找到了这座小山。他们在山顶的一棵柞树上挂了
“十二名烈士壮烈牺牲地”木板标志牌。
十四、敖木台抗日战迹地
敖木台抗日战迹地位于肇源县二站镇新发村(原前敖木台屯)。
1940年10月10日夜,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三十四大队和三十六大队70余人,准备攻打
肇源县城。因突然下雨,天黑路滑,行军速度减慢,第二天拂晓才赶到距肇源县城24公里的
敖木台屯。部队只得改变原定攻城计划,临时在敖木台屯隐蔽,准备当晚再向肇源县城进军
。
敖木台由东西两个小自然屯组成,村南是1公里宽的深水泡子,附近有一条贯通“三肇”
地区、直通哈尔滨的公路。如敌人来袭,部队将被夹击。但当时已无法转移,只好加强警戒
,做好战斗准备。得到消息的日军,10月11日上午占领了南江坝,向屯子发起进攻。战斗十
分激烈,整个上午双方相持不下。下午,敌人又调来大批援军,并用迫击炮进行轰击,十二
支队伤亡很大。三十四大队大队长关秀岩、指导员吴世英(朝鲜族)相继牺牲。三十四大队
战士遂向西屯集中,与三十六大队会合,由十二支队党委书记、代理政治部主任韩玉书统一
指挥,向江坝外西南方向突围。激战中掩护部队撤退的韩玉书和三十六大队大队长王殿阁等
壮烈牺牲。撤入水泡子的战士,由于水深和密集的水草绊腿,再加上棉衣浸透,行进非常艰
难,1公里宽的水泡子整整过了两个小时。岸上的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追击,直至天黑敌人才停
止射击。撤到泡子南沿的15名战士中,有13人负伤。他们在张瑞麟,鉏景芳率领下,脱险归
队。
这次战斗后,敖木台屯群众将十二支队44名指战员的遗体埋在大坝南坡。墓地一直保护
完好。1984年7月1日,中共肇源县委员会和肇源县人民政府,在烈士墓前建立一座高大的纪
念碑,正面竖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敖木台战斗战迹地”,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