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帝国主义侵略罪证地
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兴建、新疆、新伟、友协等4个街道办事处管
辖区内。东邻刘家窝堡屯,南邻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西靠何家沟河,北邻正黄旗头屯和正
黄旗五屯,方圆约6平方公里。距哈尔滨市中心20余公里。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通称“石井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始建于1933年,
本部设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与文庙街接壤地带,附属细菌实验场设在拉滨(拉法—哈尔
滨)铁路线上的背荫河(村)。石井部队实质是细菌研究所,石井四郎任部队长。1936年初
石井部队迁至平房。在平房站以北4公里的地方,秘密修建“军事城”。1938年6月,关东军
司令部发布第1539号命令,将平房地区120平方公里划为特别军事区。
石井部队于1939年正式建成,拥有人员800名,1941年扩充到近3000名。平房本部下设第
一部(细菌研究)、第二部(实战研究)、第三部(防疫给水研究)、第四部(细菌生产)
、总务部、训练教育部、器材供应部和诊疗部,并在林口、海林、孙吴、海拉尔分设四个支
队,在大连设有卫生研究所。1942年部队使用秘密番号,整个石井部队称“满洲第六五九部
队”、平房本部称“满洲第七三一部队”(1945年2月改称“满洲第二五二○二部队)。林口
支队称“满洲第一六二部队”,海林支队称“满洲第六四三部队”,孙吴支队称“满洲第六
七三部队”,海拉尔支队称“满洲第五四三部队”,大连卫生研究所称“满洲第三一九部队
”。
石井部队的主要活动是研制试验细菌武器,并惨无人道地用活人作试验。据不完全的调
查,它通过50多种方法进行细菌试验,被残杀的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等至少有3000名。
1945年8月14日,石井部队在最后撤退之前,炸毁了该部主要建筑物,仪器设备以及重要
资料也被全部销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有关当局和学者专家对石井部队驻地进行
了调查,发现罪证遗址、遗迹21处。主要遗址、遗迹如下:
1.本部大楼。位于黎明街东,新疆大街中段路北,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长167米、宽
13.8米。1938年始建,1942年扩建。二楼最东侧是部队长石井四郎办公室。余为各科室、总
务部、医疗部等。大楼中部建有走廊及廊下地道,与“方型楼”的中心走廊相衔接。日军撤
退时,大楼被烧毁。1949年10月修复。现为哈尔滨市第25中学。
2.方型楼与监狱址。位于本部大楼之后(亦称四方楼、口型楼),原为平顶三层砖瓦结
构楼房,是细菌研究、培殖、实验中心。其长廊把方型楼内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东西两个院
。在两院中各建起一栋砖瓦结构的二层楼房,为“特设监狱”。西院为甲号;东院为乙号。
每栋楼房设有12个房间,最多可以关押400名“囚犯”。地下室设有活人染菌实验室。四方楼
和监狱设有地下通道,和楼外的解剖室、焚尸炉相通。日军撤退前,杀害了关押在狱中的几
百名“囚犯”,炸毁了建筑物。现在还存有部分房基址,在原监狱的位置上,至今仍留有当
年的大榆树和地下室洞口。
3.锅炉房、发电室址。位于方型楼和铁路线之东,是钢骨水泥结构的三层楼房,专为总
部大楼和方型楼供热、供电、供水。楼房现存残墙一面,钢筋裸露。残墙后矗立着20余米高
的3座大烟囱。中间一座仅存半截。
此外,还有冷冻实验室、焚尸炉、动物饲养室、跳蚤培殖室、焙烧细菌瓷弹的窑体、城
子沟野外实验场等遗址、遗迹。
1959年,东北烈士纪念馆还收藏了一枚从哈尔滨市卫生跃进展览馆转来的石井氏细菌炸
弹壳。炸弹壳高68厘米、腹围72厘米、口径22厘米,重8750克。外壳为瓷质,表面有曲线沟
槽。壳嘴部有3条“爪”形纹,长度分别为30、20、27厘米,壳沟槽之内置放少量炸药,足以
爆破瓷质外壳。壳内装有染鼠疫菌的跳蚤。炸弹顶端装有调节降落高度的装置,从飞机上投
放时,在降至距地面100—200米处爆炸,弹内带鼠疫的跳蚤则散落到地面。1941年6月,第七
三一部队曾在安达实验场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细菌试验。
第七三一细菌部队遗址、遗迹和细菌弹壳是日本军国主义违反国际法,进行细菌战罪行
的历史见证。1983年,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建立了“哈尔滨
日本细菌工厂罪证展览馆”,1985年更名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罪证陈列馆”。
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孙吴支队遗址
孙吴支队遗址位于孙吴县城西南4公里的一座山丘上,北距西兴乡西兴村0.5公里。遗址
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
孙吴支队代号为“满洲第六七三部队”,直属哈尔滨第七三一细菌部队。1940年9月开始
修建房舍,同年12月全部竣工。共有房屋300余间,其中15间为动物饲养室,用以培养鼠类。
其余为办公室、训练室、守卫部队营房、食堂、锅炉房和车库等。除办公室为青砖楼房外,
其余都是平房建筑。
支队第一任部队长为佐佐木少校,其后为西俊英中校。部队最初仅有30余人,1941年增
至80余人。主要任务是培殖染菌媒介物(鼠类、跳蚤等),送交第七三一细菌部队。1945年
8月11日,日军烧毁房屋,使该地成为废墟。
遗址现存有土围墙、房基址、家属房花坛、水源地等遗迹。土围墙残高约1.5米,基宽
约6米。东边墙角偏北约50米有一宽约10米的出入口,两侧各有一处岗亭废墟。进门右侧有一
长约8米、宽约6米的长方形房基址,可能是值班室。院内道路呈“井”字形,非常规整。出
入口前约100米处,右侧有一圆形花坛址,直径20米。靠道路一侧有水泥台阶,登上台阶,可
看见4座大型房基址。在3、4号基址之间有一条长约30米、宽4米、深0.5米的水泥槽,两壁
嵌着瓷砖。在4号房基址后面是一条横贯院套的道路,从4号房基址穿过此路是锅炉房的废墟
。在院墙西角北侧墙外,有两处房基址,在西南墙外中部有一处房基址,大小与值班室一样
。在墙东角南侧墙外约10米处有水泥界标,方柱形,边长18厘米,露出地面50厘米,顶部有
一阴刻“十”字,正面阴刻“军用地”3字。
在此遗址出土长约5厘米的玻璃试管1只,另在群众手中征集鼠笼1个,现收藏于孙吴县日
军侵华罪证陈列馆。
三、鸡西煤矿滴道万人坑
鸡西煤矿滴道万人坑,亦称河北万人坑,位于蛇牛河谷以东,穆棱河之北,滴道矿北山
西坡。总面积3840平方米。共保留东西向12排尸坑。其中有的尸坑发现尸骨叠压二三层,每
排尸坑长40——70米,宽1.3米。
1933年末,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麻山、滴道等私人小煤窑,正式开矿采煤,称“密山炭
矿协和会滴道矿业所”。这里的煤炭含硫、磷较低,是钢铁工业的主焦煤。从1934年至1945
年日本投降,仅滴道矿即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原煤500万吨。
当时的煤矿工人,主要是以欺骗方式从东北、华北城乡各地招来的失业者,或以“勤劳
奉仕”名义,强迫来矿的农民,以及在各地抓来的所谓“浮浪”(无业游民)。煤矿工人完
全失去人身自由,被圈在电网之内,在皮鞭驱使下,每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2—15小时。
日本侵略者采用“以人换煤”政策,在巷道内不使用顶木,不采用防瓦斯措施,以致经常发
生“冒顶”和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大批矿工死亡。1942年,河北省韦昌县第五期“勤劳奉仕
队”400名农民劳工,来滴道矿后,不足一年便死亡360余人。河北老二坑火药库同年也发生
爆炸,死亡300余人。端午节,河北老一坑瓦斯爆炸,10天后,老二坑又发生爆炸。日本人为
了保煤田,堵死井口,死亡矿工200余人。1943年6月12日,二坑又发生瓦斯爆炸,死亡矿工
145名。由于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因病饿而死的矿工越来越多。仅1938—1940年,滴道矿就闹
了两次瘟疫,一天中最多曾死去40多人。大批矿工死亡后,尸体被抛入万人坑。仅滴道万人
坑一处,即掩埋着万具以上的矿工尸骨。
滴道万人坑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煤矿资源,残酷迫害中国人民的罪证之一。19
83年3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鹤岗东山万人坑
鹤岗东山万人坑位于鹤岗市新一矿东700米,鹤萝公路北150米漫坡处。这里原是自然形
成的长约40米、宽30米、深7米的大坑。
1937年秋,伪新京满炭株式会社控制了鹤岗煤矿,强迫中国劳工进行野蛮开采。由于没
有安全保护措施,致使煤坑经常发生“冒顶”、“塌方”、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造成大批
矿工死亡。
矿工的生活条件极差,住潮湿、阴暗、拥挤的大工棚;吃橡子面、发霉玉米面、豆腐渣
、冻土豆;穿更生布、麻袋片、水泥袋子纸衣服,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病饿死亡者不断。
1939年,日伪修建鹤岗南——东线铁路,外招天津工人600余名。工程未竣,即有500余人死
亡。1940年,发生瘟疫,南大营外招工人50余名,死亡40多人,只有8人幸免。1942年,二坑
从黄河边招来18—30岁的劳工1000余人,最后只剩下90多人。1943年1月,南山三坑发生瓦斯
爆炸。为了保住矿井,日本人下令堵死井口,井下94名矿工全部遇难。同年,日伪当局在鹤
岗设立牡丹江监狱分狱,1944年又在鹤岗建立了两个“矫正辅导院”,抓来大批“浮浪”,
投入分监和矫正院,对他们施以酷刑,并强迫下矿采煤,大批无辜中国人被迫害致死。这些
死难者的遗体都被抛进万人坑中。
1968年10月,鹤岗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在东山万人坑开掘出长10米、宽8米、深2米的
一个小坑,即暴露出千余具尸骨。其中有的头骨被击穿;有的铁线从眼眶中穿过;有的腿骨
被折断,有的被铁丝捆缚着双臂。鹤岗市政府在坑上修建起一座保护性房屋,建成了“万人
坑展览馆”。
东山万人坑遗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证,是对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的重要场所。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鸡西滴道矿炼人炉
鸡西滴道矿炼人炉位于鸡西滴道矿中暖泉矿区北山东坡山谷中。西距万人坑1公里。占地
面积11平方米。炉体已严重破坏。地表上炉体长2.6米、宽4.9米、高1.45米。炉门已不存
在。烟囱、烟道的基座残迹尚存。中暖泉炼人炉为双室、窑式、穹顶、砖结构,并列两间炼
尸室。室长2.2米、宽0.65米、高1.1米。1941年建成。至1945年,共焚烧中国矿工尸体4
000余具。
1947年,滴道矿开展反奸清算斗争时,把万人坑和炼人炉辟为“死难矿工陵园”。1966
年在炼人炉周围建起保护性建筑,并成立了阶级教育展览馆。1983年3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
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