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倭肯哈达洞穴墓
肯哈达洞穴墓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墓葬。位于依兰县东郊、倭肯河东岸的倭肯哈达山(
俗称东山)。山高出地面均在200米左右,洞穴处在约70°倾斜的山坡间,洞口距山下地面为
86米。方向为西偏北6°左右。洞穴全长12米、口宽1.5米,洞中间稍宽,后部较窄。洞东西
两侧借助天然石壁,又经过人工修凿而成,北壁也为天然壁,直立平整,南、北壁高度略同
,洞穴呈筒形横穴。洞底部采用板石铺成,石板大小均在2平方米见方。砌法是由洞口向里铺
砌阶梯状,每阶相差20厘米左右。在洞穴最里面未铺石块,尚保留原土层。洞穴顶部,采用
10块石板铺盖,由洞口起,以石板与石板错落叠压,后石压前石,一片片向后铺盖而成。洞
穴最初为居住址,后被废弃改为墓穴。
洞中发现人骨架4具。均为单人葬,面向为北和南均有。葬式为蹲坐从式屈肢葬,为省内
首次发现。
该洞穴墓的年代距今约5—6千年。当时人们过着以捕鱼狩猎为主的生活。
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同时出土有鱼骨、鸟骨、兽骨等。陶罐和陶钵残
片饰篦点纹。石器有窝窝头形石器、磨制长身石斧、管状石珠。玉器有玉璧、玉璜、异形玉
璜。骨器有穿孔长方骨板等。
二、三灵坟
三灵坟又称“三陵坟”、“山陵坟”。为唐代渤海国时期(698—926年)的贵族或王族
墓葬。位于宁安县三陵乡三星村东北侧、牡丹江左岸约0.5公里处的二级阶地上。墓地背山
面水,隔江南岸约6公里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址,墓南紧邻三星小学校,西与北两面为居
民区,东为耕地。
墓已大部暴露,为石结构,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为正南北向。墓室呈长
方形,南北长4米、东西宽2.19—2.14米。墓门宽为1.46米。墓室南接有长4米的甬道,甬
道的南面连接长约8米的斜坡形墓道。在甬道两端各设双扇石门一重。墓道与甬道相接处,是
用一整块石料凿成的四级台阶。墓的平面呈“”形。墓室四壁由加工规整的玄武岩条石垒
砌。墓顶采用石板块层层叠涩,其上用一块较大的玄武岩石板封顶。墓室内顶似覆斗状,四
壁和甬道两壁原涂抹很厚的白灰面,上绘彩色壁画,现已全部剥落,仅存残块。墓上地表原
有覆盆式础石多块,今存3块。墓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残砖断瓦、莲花瓦当、文字瓦和绿釉筒
瓦片等。推测墓顶原设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在墓南出土1尊蹲踞式石狮已残,雕琢细腻精美
,颇具盛唐风韵。
据《宁安县志》(民国10年成书)记载:“清道光年间有一石匠凿穿墓顶巨石,盗走墓
内随葬的大量珍宝。”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中外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多次调查与发掘,
今墓内所有遗物已荡然无存。
经发掘证实,墓地四周原有石墙,墙基
尚存。墓南方的石墙内也有大型建筑。三灵坟应是一处王室陵园建筑无疑。相传“三灵”是
3座陵墓,其余两座的存在与位置尚无定论,待考。三灵坟是渤海时期的著名陵墓之一,虽早
被破坏,但墓室保存尚好,是研究渤海历史与考古的重要遗迹之一。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
完颜阿骨打墓,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宁神殿,又称“太祖庙”、“阿骨打庙”。位于阿
城县南郊2公里、金上京故城北城外西南约300米处苗圃院内,俗传称斩将台,实即金太祖完
颜阿骨打陵址。陵墓封土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顶部平坦,面积约为100×60米。地表散布着
布纹瓦片、绿釉琉璃瓦、灰色雕花砖和柱础石等遗物。据《金史》卷二《太祖本纪》载,11
23年(金天辅七年)秋,金太祖在由燕京(今北京)返回途中,“崩于部堵泺西行宫(在今
吉林省扶余县境)”,“九月癸丑(初三),梓宫至上京。乙卯(初五),葬宫城西南,建
宁神殿”。完颜阿骨打死后,最初葬于此,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改葬于和陵(胡凯山)
。金代末年,当金上京行省完颜太平焚毁上京城及宗庙时,金太祖陵址上的宁神殿堂也大约
同时被火焚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萨布素将军家族墓
萨布素将军家族墓当地人称“将军坟”。位于宁安县城西南郊、牡丹江南岸的河西村,
东距蛤蟆河子河口0.5公里,在牡图线宁安铁路桥东南约250米处。此处墓地为萨布素将军的
衣冠冢和其父母的合葬墓。原墓为坐北朝南,墓前耸立着两通青石墓碑,1通是萨布素将军奉
旨给他的父母立的追褒功德碑;另1通为萨布素之子常德奉旨立的萨布素将军功德碑。碑后侧
为两座墓冢,北上首是萨布素将军的父母合葬墓,南下首是萨布素将军的衣冠冢。墓地周围
用青砖砌成院墙,墙外栽植青松翠柳,风光秀丽。在墓地后面有1道人工河,长约300米,俗
称“月牙河”。月牙河又与东南附近的蛤蟆河子相通。在墓地南面河上建有1座青石桥,以汉
白玉石为桥栏杆,直通墓地正门。
20世纪初,沙皇俄国侵略者入侵宁古塔时,将萨布素家族墓破坏殆尽。墓地已被垦为耕
地。1976年4月,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将萨布素之父虽哈纳的墓碑迁到文管所院内(今渤海镇南
大庙院内)。
萨布素将军衣冠冢及其父母合葬墓今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