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革命烈士墓

  一、陈翰章墓
    陈翰章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1955年初建时,墓和碑均为砖砌水泥抹面,后陵墓 改为花岗石和汉白玉贴面,墓碑改为石碑。陵墓基座为正方形,墓身为圆形,平顶,四面有 8级台阶。陵墓背面有一高1.8米、深 1.7米、宽0.85米的墓室,内有高0.6米的平台,上置装殓烈士遗首的广口瓶和高0.7米的 有机玻璃罩。墓前碑高1.6米、宽0.8米、厚0.24米。正面中间竖写阴刻楷书黑字“陈翰章 将军之墓”,左下侧落款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全体人民恭立。”背面阴刻陈翰章烈士 的老首长、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撰写的碑文。
    陈翰章,吉林省敦化县人,1913年生。1930年毕业于敦化敖东中学,受聘为县立小学教 师,兼《吉长日报》通讯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2 年9月加入抗日救国军,在前方司令部任秘书,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任抗日 工农义务队中队指导员,在牡丹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春,任绥宁反日同盟军第 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中共师党委书记。1936年4月,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五师师长兼中 共道南特委常委。1939年8月,任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在艰苦的岁月里,陈翰章率部转战于宁安、额穆、敦化、蛟河等地,屡挫日本侵略军。 1940年12月8日,他带领30多人的小队伍,活动于镜泊湖边,因叛徒告密,被日军重兵包围, 虽奋力死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于镜泊湖东南岸的小弯弯沟村附近,壮烈殉国。
    陈翰章牺牲后,日军残暴地割下他的头颅,送到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存放在医 科大学标本室。1948年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时,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关系找到烈士遗首,并 加意保护,长春解放后,转送到哈尔滨松江军区卫生部。同年12月25日,安放于东北烈士纪 念馆。1954年经国务院内务部和文化部批准,修建陈翰章烈士墓,1955年清明节前建成。4月 5日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并恭送遗首至烈士陵园。此后,经常有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前来扫墓和瞻仰烈士遗容。
    二、汪亚臣墓
    汪亚臣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原墓和碑均为砖砌水泥抹面,后陵墓改为花岗石和 汉白玉贴面,墓碑改为石碑。陵墓基座为正方形,墓身为圆形,平顶,四面有8级台阶。陵墓 背面有一高1.8米、深1.7米、宽0.85米的墓室,内有高0.6米的平台,上置装殓烈士遗首 的广口瓶和高0.7米的有机玻璃罩。墓前碑高1.6米、宽0.8米、厚0.24米。正面中间竖写 阴刻楷书黑字“汪亚臣将军之墓”。左下侧落款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全体人民恭立”。 背面为碑文。
    汪亚臣,曾用名汪雅臣,1911年生,工人出身。“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宋德林义勇 军部队,活动于五常县拉林河流域各地。1936年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并任军长,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 军第十军,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英勇作战, 给予日军严重打击。1941年1月29日,于五常县石头亮子河畔,被日军包围,激战中身负重伤 被俘,在去贾家沟途中光荣殉国。
    汪亚臣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割下他的头颅,装在药水瓶里,埋在伪县公署大院西南角监 狱的外墙根下。五常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在此翻建房屋时发现遗首,经松江省主席冯仲云认 定,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1954年,国务院内务部和文化部批准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为汪 亚臣建墓安葬遗首。1955年4月5日(清明节)竣工,同日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举行隆重的公祭 大会后进行安葬。此后,每年清明节都有很多群众和青少年前来祭扫和瞻仰烈士遗容。
    三、卢冬生墓
    卢冬生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墓基37平方米,水泥抹面,中间为墓穴,上建高4. 15米、座宽1.34米的平顶方锥型黑色大理石贴面墓塔,墓塔正面阴刻楷书“卢冬生将军墓” 金色大字。墓塔前立一高2.4米、宽0.91米、厚0.23米的灰黑色大理石碑,正面阴刻楷书 金字“卢冬生同志之墓”,背面由左至右横刻原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和老战友罗坤山各自撰写 的两则碑文。
    贺龙写的碑文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军队的杰出战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一卢冬 生同志,他以炽烈战斗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树立了不朽的功 勋。给湘鄂西人民群众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冬生同志在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长征以后, 于一九三七年初(应为1939年。)赴苏联学习,一九四五年学成回国。正值党和人民需要他做 更多工作的时候,不幸与世长辞了。这是党和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作为冬生同志的一个同 艰苦共患难的战友,我深切知道这一损失的沉重。为补偿这一沉重的损失,我们每一个人都 应该加倍努力,建设和保卫我们可爱的社会主义的祖国。安息吧!冬生同志。”
    卢冬生,化名宋明,1907年生,湖南省湘潭县人。7岁即打短工放牛,10岁进湘潭城里一 家铁工厂学徒。1921年进入湘军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在共产党员陈赓的影响和带动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7日,经陈赓、王根英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随贺龙、周逸群等赴湘鄂西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 建立革命根据地。曾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手枪连长,红二军团七师营长、团长,独立师 政委,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七师师长、军党委委员、红二军团四师师长等职。1935年11月 参加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3月被组织派赴苏联伏龙芝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1941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任教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哈尔滨任松江军区司令 员。同年11月16日不幸牺牲。时年38岁。
    四、马识途墓
    马识途墓坐落在齐齐哈尔烈士陵园墓区西侧。墓为砖石水泥结构,底部正方形,墓顶锥 形,由4个三角面组成,高1.76米、底边长1.38米。墓前立花岗岩石碑一座。碑的正面在红 星下镌刻着颜体黑字“革命烈士马识途同志之墓”,背面隶书阴刻嫩江省主席于毅夫撰写的 马识途烈士传略。碑座正面镶嵌长52厘米、宽37厘米的铜质墓志铭。
    马识途,190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回到沈阳第三高 中教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愤然入关,在东北中学和北平第二女中任教并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太行山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曾任专署副科长、 秘书及太行山干部学校教导主任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嫩江省政府秘书主任并代理秘 书长。1945年12月24日夜,被一伙闯入省政府大院的匪徒杀害。
    1946年10月10日,嫩江省人民政府于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为马识途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1958年,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将马识途墓迁于齐齐哈尔烈士陵园。
    五、孙西林墓
    孙西林墓坐落在佳木斯市顺和路西林公园的西园内。墓长4米、宽3.3米、高0.43米, 水泥结构。墓前立花岗石碑,刻有“故佳木斯市副市长孙西林烈士墓”、“中华民国三十五 年七月一日立”字样。
    孙西林,原名孙锡麟,1910年生,辽宁省昌图县人。早在东北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革命 活动,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比利时留学,后流亡到法 国,从事工人运动。1934年调苏联东方无产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6年回国后,从事统一 战线工作。1938年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央城市工作部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抗大东北干部队 支部书记,延安女子大学指导员等职。1945年11月抵达佳木斯市,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 佳木斯地区专员兼佳木斯市副市长。1946年1月31日上午,孙西林在与佳木斯市委领导开会时 ,被隐藏在内部的国民党特务行刺,不幸遇难。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将遗体安葬于市内一座最大的公园内,并将公园命名为西林公园。
    六、李兆麟墓
    李兆麟墓坐落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西北角的松林间。墓为南北向,墓基正方形,砖石 水泥结构。墓基中间是墓穴,前建墓塔,塔座与塔身为砖砌水刷石面,顶端为塔冠,四面起 脊翅檐。墓塔通高9米,正面中间镶嵌着6块黑色大理石板,上面竖写阴刻“民族英雄李兆麟 将军之墓”楷书金色大字。塔座正面为墓志龛,下镶刷金石板,自右至左竖写阴刻隶书墓志 ,由当时松江省主席冯仲云撰写。
    李兆麟,又名张寿篯,1910年生,辽阳县小荣官屯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离 开家乡到北平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2年3月,在党的领导下,回家乡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 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8月,北上黑龙江地 区,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 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第三路军总指 挥等职,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共北满分局委员、哈 尔滨市委委员、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 新中国,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水道街9号(今兆麟街86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月24日上午,在道里公园举行了追悼大会,灵柩浮厝临时墓穴。4月28日,哈尔滨再次 回到人民怀抱后,决定正式修建李兆麟墓。1946年8月15日,松江省暨哈尔滨市各界人民在 道里公园召开庆祝“八·一五”胜利周年大会,同时举行了李兆麟将军墓塔揭幕式,道里公 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七、王肃墓
    王肃墓坐落在黑河市王肃公园(原称海兰公园)内。墓长3米、宽1.88米,坐东朝西, 砖砌水刷石面。墓体正面镌刻楷书“王肃烈士之墓”。墓周围为水泥桩护栏,西侧有两门桩 ,左桩刻“永垂史册”,右桩刻“万古长存”。墓建于1946年6月,1953年9月重新修葺。
    王肃,原名王玉纯,男,1914年生,辽宁省新民县人。1930年春,入新民师范学校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停学。1934年赴关内考入北平东北大学边疆政治系学习 ,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 察冀三分区十大队三营教导员、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二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 1945年9月,随中共晋察冀分局组织的东北籍干部队回东北开辟工作,担任黑河军分区司令员 兼政委及中共黑河中心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6年6月上旬,参加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召 开的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会议后,6月12日,返回黑河途中,当 汽车行至距黑河20公里的松树沟附近时,遭土匪袭击,司机负伤,同车派往黑河担任军分区 政治部主任的刘光烈及其爱人江燕相继牺牲。王肃顽强抵抗,最后身中数弹,英勇献身,时 年32岁。
    八、王大化墓
    王大化墓坐落在齐齐哈尔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墓为砖石水泥结构,底座正方形,墓顶锥 形。墓前花岗岩石碑上端镌刻着一枚红五星,正面阴刻“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黑色 行书大字,碑的背面阴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朱光撰写的“王大化同志墓志”。
    王大化,1919年生,山东省潍县人。青年时期在北平艺文中学学习,曾参加“一二·九 ”运动。1936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和1939年,王大化在成都 、重庆等地,以戏剧、木刻、歌咏等艺术工作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11月,进 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曾主演德国名剧《马门教授》。1941年4月,调鲁迅艺术文学院 任教,并在鲁艺的“实验剧团”担任演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他积极从事新 秧歌运动,一出《兄妹开荒》,轰动延安。1944年,被选为边区甲级文教英雄。1945年,他 导演了著名歌剧《白毛女》。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大化随“东北干部工作团”赴东北,1946 年11月,担任东北文艺工作团戏剧队长。12月19日,他率领一个创作组自齐齐哈尔去讷河搜 集材料,不幸于拉哈附近坠车受重伤,于21日逝世。年仅27岁。
    九、杨子荣墓
    杨子荣墓坐落在海林县海林镇东山烈士陵园内。墓原为砖砌水泥抹面,圆拱形,南北向 ,长2.5米、宽2.2米、高1米。墓前碑为木质,高3米,顶端立一红五星。碑的正面右侧用 墨笔竖写“为建立和平民主而奋斗的烈士千古”,中间为“英名永在,浩气长存”,左侧为 立碑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背面写有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杨子荣等113位烈 士姓名。其后陵墓曾进行过5次维修,最后用花岗岩石料改筑,墓长2.5米、宽1.2米、高1 米,平顶,墓前碑通高3.1米。正面竖刻黑色隶书大字“革命烈士杨子荣之墓”,左下侧竖 刻一行小字“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杨子荣牺牲的农历时间)。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嵎岬河村,幼年跟随父母下关东谋生。 1943年春,回家乡参加了抗日民兵组织。1945年8月参军,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1946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杨子荣所在二团改编为牡丹江军分区二团,担当剿匪任务。战斗中, 杨子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战斗英雄,调任团部直属侦察排排长。为歼灭贯匪“座山雕”张乐 山残部,1947年1月下旬,杨子荣率5名侦察员,化装成 被歼灭的匪首吴三虎残部,进入海林县北部夹皮沟山里。2月6日,打入座山雕匪穴,活捉匪 首“座山雕”以下13名匪徒,荣记两大功。2月23日,杨子荣又带领侦察排部分战士参加追剿 李德林残匪的战斗,不幸于梨树沟里闹枝沟(今海林县柴河镇阳光村梨树沟屯)壮烈牺牲。 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牡丹江军区命名二团侦察排为“杨 子荣排”。
    十、朱瑞墓
    朱瑞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墓正方形,水泥结构,边长10米、高0.4米。墓基地 下的墓穴,内置棺椁。墓前为墓塔,1953年修建时以花岗石构筑,通高7米,后改用汉白玉贴 面。塔顶端立一铁质红五星,塔身上部正面镶嵌“朱瑞将军墓”金色大字,塔座正中竖写险 刻金字朱瑞将军传略。
    朱瑞,1904年生,江苏省宿迁县人。1926年考入广州大学,不久,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 ,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转为共产党员。
    1930年回国在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932年初去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 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日战争开始时,调北方局工作,1939年 被派到山东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1943年年回延安学习,1945年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后任炮兵学校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率炮校来东北,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兼炮 校校长。不幸于1948年10月1日解放义县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43岁。
    朱瑞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共中央在10月3日发给东北军区的唁电中说:“ 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绩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 大损失,中央特致深切的悼念。”
    十一、王凤江墓
    王凤江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墓与地表平,其上立墓碑,高1.5米、宽0.7米、 厚0.32米,水磨石修筑。碑两侧附翅,并以水磨石云卷图案连接至墓边缘。墓碑正面右侧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钢铁连副连长二级战斗英雄”,中间刻“王 风江同志之墓”,左侧刻“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及全体人民恭立”。
    王凤江,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1947年3月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9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8年10月,王凤江所在连队,在解放义县战斗中担负“尖刀连”任务。在争夺吴 家小庙敌人据点时,全连7名干部牺牲6人,重伤1人,在紧急关头,王凤江勇挑重担,带领战 友勇猛地插向敌人的指挥中心,一举攻克吴家小庙,这次战斗歼敌500余人。纵队党委授予该 连队“钢铁连”光荣称号。
    1950年,王凤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1月,在朝鲜釜古里战斗中,以身体掩护团 首长,光荣牺牲。年仅27岁。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凤江曾荣立10次大功,是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军党 委授予王凤江“保国英雄”光荣称号。
    十二、刘美泉墓
    刘美泉墓坐落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墓顶呈穹形,花岗石修筑。长3.3米、宽1.6米、 高0.47米。墓碑为大理石质,高2.05米、宽0.76米、厚0.26米。碑阳刻“刘美泉烈士之 墓”,碑阴刻刘美泉简历。墓与碑连接在一起,底座长5.8米、宽4.0米。周边立有水泥柱 栏。
    刘美泉,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人。1936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1966年2月8日,东北轻合 金加工厂氧气站的一台氧压机突然起火,储氧室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储氧室里有6个8米高 的储气囊,与装满液体氧的分溜塔直接相通。如果该处起火,将会引起剧烈爆炸,厂房将被 摧毁。刘美泉冲进储氧室,扑向分溜塔,猛力关闭阀门。这时身旁储气囊已经起火。刘美泉 拼全力往外拉,突然储气囊爆炸,混凝土的房盖被鼓裂,窗框被掀飞,机器遭毁损,但分溜 塔终于被保住。大火扑灭了,刘美泉的上身和两手全被烧焦。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 30岁。中共黑龙江省委与哈尔滨市委命名刘美泉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省政府授予刘美 泉革命烈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