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山 城

  一、四丰山山城
    四丰山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佳木斯市南郊10公里,松花江右岸四丰村的古城山上, 古城山北面为开阔平地,西、南为丘陵地带,东北距四丰水库7.5公里。
    1979年6月,省考古队会同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佳木斯市文管站)对松花江中 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山城平面略呈椭圆形。城墙沿山顶环山设置,为土石混筑。山城的南部借助陡峭的山势 不筑城墙。东、西、北三面城墙虽有部分墙段因施工已破坏外,整个城墙的全貌仍依稀可见 。城墙周长约200米。城内地势为南高北低,顺山势可分为四级台阶地。每台地上分布着10余 个排列有序的土坑遗址,土坑的上口直径一般8米左右,坑与坑的间距约3—4米。这些土坑遗 址应是一些半地穴式的居住址,现存坑址多为圆形。城内局部断层中已暴露的文化层堆积 厚达40厘米。
    城内地面采集到的陶片为夹砂黄褐、红褐和黑褐陶以及少量的红衣陶片,陶胎多用细砂 掺合,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均为手制,素面居多,仅见少量的饰拍印纹、指压纹、锥刺纹 等。器型为罐、钵类;器壁上附加把手,有扁圆形及柱状两种。还有陶豆、陶杯、陶纺轮和 陶网坠等。此外还采集到少量红衣陶片。城址中出土的遗物与绥滨同仁一期的同类器物基本 相同。此类山城中的半地穴居址与《后汉书·肃慎传》载:“常穴居,……开口向上,以梯 出入”相符。当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的遗存。
    二、前董家子山城
    前董家子山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桦川县长发镇前董家子屯东南的古城山上。古城山 因有古城废墟而得名。古城山为完达山余脉群峦间的一座较高的山,山西北是带状峡谷平地 。1979年省考古队与佳木斯市文管站曾对此城址进行过调查。
    山城修筑在山顶,城平面呈椭圆形,城墙周长470米。城内地势较高,城墙用规格不等的 扁条石砌筑而成,西墙和西北墙保存较完好。东墙外高2.5米、内高1米、宽1.5米;西墙外 高4米、内高0.8米、宽1.5—2米;西北墙外高11米、内高1.5米、宽2.2米;南墙外高8. 5米、内高1.5米、宽1.5米;北墙外高3米、内高1.5米、宽2.2米。山城内外分布有半地 穴式居住坑址130余个,排列有序,个体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似锅底状。其中一大坑南北长 10米、东西长8米、深3米。在其周围分布着大小相等的8个小居住坑址。山城东南部有一坑的 东南壁有一缺口,宽1米,长1.2米,可能为居住坑址的门道出口,这是该城址中惟一地表见 有出口的居住坑址。
    城内地表散布有夹砂陶片,以黄褐陶为多,黑褐陶次之。黄褐陶以粗砂粒为掺合料,质 地较硬。黑褐陶以细砂为掺合料,质地疏松。陶片少纹饰,多素面,均为手制。器型以中小 型为主,罐类居多,有侈口、直口罐等。部分陶器饰有凸弦纹。该城以石条砌筑,非常坚固 ,从所见到的遗迹遗物看,与佳木斯市南郊的四丰山和西南郊的大头山山城基本相同。
    三、炮台山山城
    炮台山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宝清县七星泡镇平安村东北400米的炮台山上;山城北临 七星河,相距500米,隔河与友谊县境内的凤林古城址遥遥相望;南距公路200米,西距解放 村500米,东距新发屯400米。
    1981年,合江地区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合江地区文管站)在宝清县境内进行文物普查 时发现。
    山城址平面呈椭圆形,筑有三道城墙,由山下至山上,分为外、中、内三层,形成套城 。墙为夯土板筑。第一道城墙修筑于山下的周围平地上,是由两个相连的土城所组成,周长 2600米,墙残高约1—2.5米,墙外掘护城壕一道,现深1米。第二道城墙位于山根,墙绕山 脚而筑为中城,周长423米。第三道城墙建在山顶上,为内城,周长88米,墙依山势筑就。在 第一道城墙内的北端,发现有半地穴式居住坑址73座。第三道城墙内有居住坑址6处。在城内 地表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手制素面夹砂陶片和一定数量的石球等遗物。从城址内较为密集的半 地穴式居住坑及出土的夹砂陶片、石器等遗物分析,炮台山古山城与佳木斯地区的四丰山山 城、前董家子山城、大头山山城等是同类遗存。
    四、五排山城
    五排山城属铁器时代山城址。位于东宁县道河乡五排村西南2.5公里处的两座山峰之间 。海拔617米,地理座标为东经130°47′、北纬43°55′。绥芬河由东北流来在此急转弯呈 “U”形,复向东北流,再折西南流,成大半圆圈围绕山城。城墙修筑在“V”形山梁上,周 长1900米。以城墙经过的山峰为界,以南多为石筑墙,以东多为土石混筑,山城东侧凭借数 十米高的断崖及绥芬河为天然屏障。城内东部分布有数十处圆形居住坑址。此城地处绥芬河 中游,形势险要,是一座军事防御城寨。
    五、小四方山城
    小四方山城属战国时期的沃沮城。渤海、辽、金沿用。位于穆棱县福禄乡高峰新村北部 小四方山山顶上,山城西距亮子河500米。
    1982年,牡丹江地区文物管理站,在穆棱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山城由石城和土城组成,石城踞山顶部,土城位于东侧山腰。石城呈不规则形,石墙依 山势修筑,周长880米;城墙现存高度为3.5—4米、最高处为4.2米;石墙基宽11米、顶宽 2米。在东墙的中间有1门址。城内的居住遗迹和平坦的小广场遗迹依稀可见。地表散布有石 器、陶器残片。从城中采集到石矛、陶罐、陶豆、陶纺轮、圆柱状陶器耳(把手),均为残 件;发现有较晚的轮制陶器残片,土定瓷片和宋钱“景德元宝”;还有玄武岩石杵头、铁镢 残件等遗物。
    土城修筑在小四方山东侧山腰处,它与山顶的小石城毗连相通,规模较大,平面呈不规 则形,土城周长1342米,城墙现最高处为2.5米。土城可分为南北两个城区。
    小四方山山城形制独特,构筑奇异,为省内罕见。城中出土各时期遗物的时间跨度较长 ,有较早的石器,同时也有铁器。在城址内发现有从渤海到辽、金各时期的遗物,其见延续 时间悠久。
    六、城墙砬子山城
    城墙砬子山城属渤海时期山城址。位于宁安县城西南30公里、镜泊湖中部西岸高山之间 。山城东北距湖中的小孤山1公里,南面毗邻湖中的珍珠门,相距0.5公里。
    1958年、1959年、1964年和1981年省博物馆、省考古队等单位曾多次进行调查。
    山城坐落在两山之间,墙依山势走向而筑。东、南、北三面被湖水环绕,西侧为悬崖峭 壁,西南面为陡坡,亦是东、西两条山脊的合拢处。北面为缓坡,地势平坦开阔,与湖湾紧 紧相连。在山城的东南隔湖对岸是古城墙(小长城)址的起点,与山城遥相呼应。山城东北 至西南为长,东南至西北为宽,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为3100米。
    北墙为一条笔直的土筑墙,横亘在两山之间,与两山的北端山头相接,距北面湖湾不到 200米。城墙修造比较坚固厚重,现存高为3—4米。一门居北墙中间略偏西,门宽2.5米。门 外附筑一瓮城,已夷平,但迹象犹存。在墙的西段筑一较大型的马面,突于墙外。在门址东 侧约4米处有一缺口,疑为被水冲刷所致。墙外掘城壕一道,迹象清楚可见。
    城址西面北段为险峻高耸的山峰,此段以悬崖峭壁为墙。仅在山峰南坡山腰间筑有短石 墙,现残存成两段,墙高0.3—0.5米。惟在西南段地势缓坡处筑成一道格外高大厚实的土 石混筑墙,现存高度为6—8米,顶宽3—4米。墙外附筑有两个方形马面,均以石块砌于表面 ,其内以土填充。
    南墙为石砌筑,以花岗岩石块叠砌在较平缓的南山脊上,气势宏伟壮观。墙面平整,高 3—4米,顶部宽敞,可行车马。南门址居南墙正中,门外附筑一瓮城,开口向西,与城外的 斜坡慢道相连,当年通往山下道路的基石尚存,排列整齐。
    东墙是一道较长的石筑墙,沿着东山脊即湖边,由南向北走向,石墙大部保存完好。墙 以大小相等的石块层层叠砌而成,现存平均高度为1.5—2米,最高处可达4—5米。至尽头与 北墙的东端相连。在石墙的北段发现两处缺口,宽均为2米左右,疑为当年由此通向湖边的便 门。同时在湖边一侧发现四处石台,均借助地势,略做修整,面积为4×4或6×6米不等,似 为瞭望台台址。
    城内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为坡地,中间凹陷,形成了南北向的似簸箕状的地势。在 城内东北侧,发现一座土筑方城,周长95米、墙高1—1.5米,无门址,相传为土牢。其用途 尚待考证。在北门内左侧有一圆坑,坑内堆有乱石,有人认为是一处建筑址。城南门址东端 ,发现一处面积较大的建筑群址基石,排列整齐。城中尚有近现代房屋废墟。城内外已被参 天树木遮盖,地表上难以寻找到任何古代遗物。据《宁安县志》载:在城中曾出土过一枚铜 印,其印文曰“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金毓黻先生据此考证:“唐封渤海诸王曰渤海国王 (初封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宁安县志》所记印文必有讹误。忽汗一作勿汗。余疑印 文当为渤海国王兼勿汗州都督印,十一字也”(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二十《余录》。 )。该处山城的年代,应为渤海国时期所建,其后为东夏国(又称东真国)所沿用。
    七、红石砬子山城
    红石砬子山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东宁县道河乡西南5公里处,东距小地营村5公里。 山城坐落在绥芬河右岸山间。绥芬河在山城北侧由西向东流过,至山城东面突然以90°转弯 南流,流经近1公里又折向东北流去。山城与对岸红石砬子村隔水相望。城墙依山势走向而筑 ,城平面呈口袋状,周长2000余米。城为东西向略偏西南。墙以石块叠砌而成,保存较好。 现存的墙高约4米、墙基底宽5米、顶宽1—2米。城内临近山顶端,有一处较平缓地带,筑有 一座小方城(土城),土墙每边长30米、高1—2.5米。在山城南墙外与大山之间的沟谷中, 又修有由东向西的3道墙,横卧在沟口处,墙长40—50米,以加强对该城的守护。并在墙外侧 沟口处构筑3个防御掩体,均为圆形,直径6米、墙高4米。山城地处险要,扼守绥芬河水陆要 冲,居高临下,能攻易守,显然系为军事需要而修筑。
    八、大锅盔山山城
    大锅盔山山城属渤海时期城址。位于鸡东县永安镇西北4公里的大锅盔山上。古城坐落在 穆棱河左岸一座海拔300米的孤立山峰的顶端。山城北距永丰村2公里,东南距永新村1.5公 里。再向南有穆棱河由西南向东北流过。
    山城墙依山势走向,沿山顶部边缘用土石构筑。城平面呈马蹄形,周长1332米,墙现存 高2—3米、底基宽7米、上顶宽1米。在东墙设1门,马面13个,分布在墙的转角处。城内西部 尚存1处椭圆形大土坑,相传为蓄水池,已涸干见底。在池的东侧约30余米处有1水井仍有水 ,沿用至今。城中还分布多处大小不等的石台和土台,高出地面,均经加工整平,用途不详 ,待考。在城南墙脚下有一30余平方米的土台,顶部修整平坦,站立其上可将东南方数十里 一览无余。城内曾出土有轮制泥质灰陶片、带凸弦纹陶片、六板耳铁锅口沿等遗物。
    九、马鞍山山城
    马鞍山山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勃利县长兴乡马鞍山村西北500米处的几座山顶上。 东距马鞍山2.5公里,东北距大驾山2公里,西北与山地相连,南面距倭肯河800米。
    1981年,合江地区文管站在勃利县文物普查时发现。
    山城地处完达山脉、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交会处的低山丘陵地带。山的走向由西南向东北 绵延,起伏不平,东北高,西南低,多漫坡山坳地形。在较开阔的山坳西面,分布几座拔地 而起、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山包,呈南、北、西、中布局。古城就建造在这些小山顶上。 这4座山,其中有3座是南北排列,左右呼应。中间1座山,高出其周围地面约30米。山顶方圆 近4000平方米,筑1土城,平面呈长方形,为东西向,墙夯筑。城周长70米,墙现存高度6米 。相传为辽代的“中军寨”。以中军寨为中心,向北200余米有1座小山。山高出其周围地面 百余米。山顶方圆约3000平方米,顶端也筑1城,为东西向。城周长110米,城墙现存高10米 。为“左军寨”。在中军寨的南面相距约250米处,又有1座小山。山高出其周围地面约50米 ,山顶筑1城,为东西向。城周长70米,墙现存高7米。为“右军寨”。在中军寨之西侧(亦 是后侧)约60米,也有1座小山,山顶筑1城,周长58米,墙现存高6米。因此城居于中军寨的 后侧,故称为“后军寨”。
    山城建在山顶,城墙夯筑,高大厚重,虽几经沧桑,仍保持着当年雄伟风姿。山下为大 片平坦开阔地带,已垦植为农田。过去曾在山城中拾得瓦片、铁箭头、铜钱等;在山城东侧 的耕地中,经常出土有铁箭头、定窑白瓷片和铜钱如“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皇祐 元宝”、“绍圣元宝”、“崇宁重宝”、“熙宁重宝”等宋、辽、金时期遗物。
    4座山城处在群山之间,三面环山,一面濒水,地势险要。山城居高临下,前后左右呼应 ,易守难攻,浑然一体,是一处军事寨堡群。马鞍山山城对辽、金史,尤其对辽、金军事史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十、鸟河古城
    鸟河古城,又称红石砬子山城,金代山城址。位于宾县鸟河乡红石村东北2公里处,城北 距松花江200米。古城建在海拔150米高的红石砬子山顶上。
    山城平面呈半月形,城形制特殊。墙依地势而筑,周长650米、墙残高1.5米。在南墙和 北墙各设1门。墙为夯土板筑,现存马面4个。南墙外有护城壕 1道,遗迹犹存。城内地势平坦。地表散布有少量灰布纹瓦片、定白瓷片等。
    山城地处要冲,城东、西、南三面地势陡峭,北临江岸悬崖峭壁。城址形制特殊,该城 为金代的江防屯兵堡寨,元、明时沿用。
    十一、城子后山城
    城子后山城始建于渤海时期,后被金代末年的东夏国(1215—1233年)所沿用。位于宁 安县镜泊湖发电厂西2公里处、牡丹江右岸高出水面50余米的山顶上,西南距驰名中外的镜泊 湖瀑布3公里。当地居民称此城所在地为“城子后”。山城的东、西、北三面为陡坡和峭壁, 地势险峻,山下被牡丹江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南面为深谷和起伏的山峦。该城地形复 杂,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可扼制附近的水陆交通要冲。
    城墙依山势走向修筑,城内地面北高南低,城墙沿着山脊、临江断崖及深谷峭壁的边缘 ,用土石混筑而成。城筑3道土墙,其中有2道墙是自西而东将整个山城分割为北、中、南3个 城区。设门址3处、马面15个,中墙外(南侧)挖护城壕1道。城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 3590米。
    北城南墙:自偏东北江岸断崖处始,至西南方陡坡处止,筑起1条笔直的土墙,由山顶中 间穿越,将大半个山顶分成南北两半,形成两城(即为北城、中城)。北城居于山的顶端, 地势较平缓。在墙的中部辟为1门,门两边附筑马面,已被夷平,残迹尚存。此门现在仍是出 入城的通道口。在门址西侧,距墙北(内侧)2米处,修筑1座小方土城,无门,其南墙长24 米、北墙长27米、东、西墙长26米。墙现存高0.5—1米,用途不明,待考。北城南墙全长6 65米。
    中城南墙:仅有两段较平直的土墙,与北城墙大致平行,其间隔距离为120米左右。但东 段墙是沿着沟谷的边缘向东南折东北方向延伸的,与北城南墙不相平行,形成了中城区西部 窄而东部宽,墙保存完好。墙高出城内地面2—3米,比城外地表高4.5—6米,墙基底宽10— 12米、顶宽2.5—3米。墙外掘有护城壕,宽2.5—4米、深1—1.5米。在中城南墙中间略偏 西辟有1门,门外侧附筑瓮城。可由中城内经此门进入瓮城,迂回到南城中,又经过修筑在瓮 城外、南城中的两道短墙后再从南城门出城通往山下。中城南墙全长800米。
    南城墙:由西南江岸边向东北循延,与中城南墙的西段略见平行。此段墙与中城南墙在 瓮城址东侧合拢,而东段墙系与中城南墙共用。墙修筑在深谷的崖顶边缘上,此段墙高大厚 重,从墙外沟底至城墙顶部,一般高度为15—25米左右。南城墙全长255米。
    在山城的东、西、北三面均借助深谷与峭壁之险势,不全筑墙,仅在缓坡处有选择地筑 些短墙。
    城内地表分布有土丘(古代居住址)、石堆、古井等遗迹;遗物有石臼、石球(多以鹅 卵石或玄武岩石制成)、馒首状石器、灰布纹瓦片、青砖块、鲤鱼形铁铡刀等。城中曾出土 过三足四扳耳铁锅、箭头、铁刀等。据《宁安县志》记载:“曾有人在该城中获得一颗古铜 印,印背所刻年款为‘天泰十八年造’字样。”(《宁安县志》卷三《金石》,1919年成书。 )“天泰”是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后所建东夏国的年号。铜印当为东夏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