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平原城

  一、雁窝岛古城
    雁窝岛古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宝清县东兴乡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北临挠力河。古城 平面呈方形,周长841米。城墙现存高1米、墙基底宽13米、顶宽3米。南墙开城门。门处设瓮 城,在城墙的内侧。墙为夯土板筑。城外周围掘护城壕,宽4米、深2米。
    在城北30余米处有墓群。曾出土磨制骨鱼镖、骨镖、骨扣饰;铁刀、铁扣;手制黑陶罐 、红衣陶片、黄褐陶片,其纹饰有指甲纹、附加堆纹、绳纹、锥刺纹等。该古墓群与古城应 属同一时代。
    二、凤林古城
    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城址。位于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地理座标东经131°51 ′、北纬46°36′。古城坐落在七星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城北为耕地;东北为松林;东南 亦为耕地,地势平坦;西、南两面多为低洼地带。西南与宝清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 当地居民称这两座古城为“对面城”。七星河在古城南面由西南向东北绕城半周流过,入富 锦县境内与挠力河汇流。
    古城平面呈“凸”字形,外城墙周长6000米,为重墙,墙残高约1米、基底宽8米、顶宽 3米。城外设重壕,壕深约1.6米,壕距13.8米。北城墙东部有1门址宽8米。城内以数道土 墙分隔为8个城区,1—5及7、8城区为不规则形。6城区位于城的中心部位,呈正方形,东墙 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基底宽12—15米,上 宽3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东墙马面已不存),马面、角楼向外伸 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壕深3—4米、宽16—1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
    凤林古城内分布有大量的半地穴式居住址。多呈圆形,直径5—10米,深0.5—1米。出 土素面夹粗砂手制黄褐色陶碗、陶罐、陶柱状器耳,以及双耳铜鍑、小铜钟、铁箭头等遗物 。此城为黑龙江省已发现的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遗址,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 的例证。
    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
    渤海国上京故城,俗称东京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阑城、讷讷赫城、讷 佛贺城等。东京城一名使用最广,沿用至今。故城位于宁安县城西南30余公里东京城镇附近 的牡丹江畔;今渤海镇(原东京城镇)在故城内南偏东部,占地约为故城址的1/10。
    故城地处东京城盆地之中,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牡 丹江从西南蜿蜒流来,在城西约3公里处北流,至三陵村以南折而东流,从西和北面呈半环形 拱卫上京城。马莲河在城东南4—5公里处弯曲北流,汇注牡丹江;河谷开阔,北部低洼,汛 期河水沿河道可灌注上京城下,形成沼泽。江河对故城形成三面围绕之势。
    故城处地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地沃山饶,宜于耕垦牧猎。城西越江是一片面积约有百 余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即史称之“德邻石”。
    上京龙泉府规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 组成。它是悉仿唐都长安城模式设计营筑的大城,因此上京可谓牡丹江畔的小“长安城”。
    外城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与唐长安城形制基本相同。城垣以土筑为主,或间有石 筑,此即早年记录的“以石累城脚”或“以石为基”。残垣基宽15—20米、上宽1—3米、平 均高度3米。北墙中间向外(北)凸出一部分,南北200米,东西1000米。外城北墙全长4946 米,南墙长4584米,西墙长3500米,东墙长3359米。整个外城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上。目 前已知外城四面10门,南北各3门,东西各2门。在外城内的北部筑内城及内苑,其北筑宫城 。
    外城区有5条大街,与外城9门直接相通。其中有一条中心大街(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 轴线。北起内城南门(相当于长安城皇城朱雀门),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中心(朱雀) 大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是外城的主干道。另外还有4条主要大街,其中纵向大街两条, 分别在东西城区穿过,是东西城区的南北交通要道。这两条主要大街各自与外城南北两墙4门 相通。横向大街两条,一条在外城南部,另一条在城北部,东西横贯,是该城区东西交通要 道。这两条街与外城东西两墙的4门相通。以上4条街的长度与其所在城区长度相等,路宽70 —75米左右。除上述主要5街以外,还有横向重要街道5条,纵向街道2条。这些纵横街道将城 区划分成若干区域,其内开辟里坊,坊筑坊墙(有不同质料和形式的坊墙,或石砌或土筑或 木栅设篱),内辟曲巷(里坊道路),修建院落。民居、寺观等建在坊内。城区各里坊有大 有小,东城区里坊有的较大。多数里坊东西长,南北窄,长方形。城北部(内城及宫苑两侧 )有东西短南北长的里坊。据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考证,上京城约有82坊。
    外城区设有两“市”,似长安城的东西2市。经实地考察,其位置大体在外城区内的东南 、西南。
    上京城内外已发现寺庙址10余处。城内可以确定的寺址近10处,分别在外城东西两区, 两城区的寺址一般东西相对称。城外有两处寺址,其中一处在外城以北(北门西侧),离城 墙不远。上京寺庙建筑华丽,使用釉瓦花砖,殿堂有的采用“减柱”造法,规模可观。在各 寺址附近,历年来发现许多泥塑小型佛像以及铜佛像等遗物。内城(皇城)在外城北部中间 。对内城的划分学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宫城东西两侧及其以南区域均属内城;还有人认 为,宫城东西两侧属于宫城,其南区域既不属于宫城,也不属于内城,是附属于宫城的内苑 (或谓苑城),而宫城及内苑以南则是内城区。
    内城长方形,东西约1052米、南北约470余米。它有南、东、西墙垣,北与宫城(包括内 苑)相接。墙垣石筑,东西墙残留部分高约1米左右;南墙已被辟为耕地,几无明显痕迹。内 城由两街两区组成,城之北部有一条“横街”,北连宫城及内苑。街宽约80米,街南部的东 西两面与内城东西城区北墙相临,中间与一条南北的宽街相通,形成一个“T”形的广场式大 街。宽街在内城东西两区之间,该街南通内城南门“朱雀门”。北连“横街”,可直抵宫城 正南门。宽街全长380米、宽210米,是上京城最宽的大街。
    宽街东西两侧的城区,临街筑石墙,今高0.5—1米。两区内保存一些建筑址,当即渤海 国百司衙署遗迹。西区的东北部有一个较高大的土石筑成的台基,当地群众谓之“点将台” (已在其上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内城保存下来的最高建筑台基。东区的西南部有一处凹 形大坑遗迹,群众称为“水牢”,略成椭圆形,径约40米,深约1—2米,外有墙垣痕迹,东 北部有一处开口,似为门址。上两处遗迹,一个高出地面2—3米(“点将台”),一个凹进 地下2米(“水牢”),比较特殊,确切用途不清楚。
    内城有3处门址,东西两门在“横街”两端开辟,门外即为外城区的街道。南门开在南墙 中间,门北即为宽街,门南即是做为外城中轴线的中心(朱雀)大街。
    宫城(紫禁城)在内城以北中间,墙垣石砌,残高平均3—4米、上宽1—2米、基宽8—1 0米。宫城长方形,南北约720米、东西约620米、周长2680米。石筑墙垣厚重高大,经发掘证 实,墙宽约3.5米(砌石部分实宽),里外拌几层沙泥找平,沙泥层较厚。
    宫城四面设门,南面4门,实开门道3处,其中东侧一处是“假门”,有门楼设置而不开 门道。中间为正门,今称“五凤楼”是门楼台基,东西42米、南北26米、高约5.1米,有收 分。门楼中间未开门道;门道开在台基东西两侧。东侧一门是70年代末清理的,编为第一号 门址。西侧一门是80年代初清理的,编为第二号门址。两门结构和形制相同。
    门洞南北长12米、东西宽近5米,门壁石砌,一侧门墩与门楼台基连筑(此指第一号门西 壁、第二号门东壁),一侧筑门墩(即第一号门东壁,第二号门西壁)分别与宫城南墙相连 ,两门构筑相同。门道铺石,门壁石墙面抹以草泥、外涂白灰。门壁每侧保留15根排叉柱痕 ;门洞口南北两端第一根排叉柱略斜向立置,其余排叉柱皆垂直。排叉柱是采用约36×40厘 米的方楞。在排柱之下置木地袱,木地袱下为土衬石。木地袱炭迹保存一部分,排柱截面约 40×40厘米。门道铺石,组成龟裂纹状。在长12米的门洞里设门两道,门槛石北侧东西两端 靠门壁下的铺石上凿有凹槽,长方形,内置户枢。因此可以确知门安在门槛石北侧,向前( 南)关闭,合止于“将军石”。门扉两扇,门扇前(南)立门槛石,高约20厘米,正中立“ 将军石”,此石两侧各约1米多不立门槛石,是过往的门道。两道门间距2.8米,各道门距南 北口各约4—4.6米,门设在门洞中间。门道铺石组成龟裂纹状,似为有意安排的。
    第二号门址(西侧门)以西约70余米处是第三号门址,南北长12米、东西宽近5米,门洞 两侧筑门墩,规模小于第二号门址。门壁保存9根排叉柱痕迹(每侧9根,两侧18根)。门洞 设门两扇,门道铺石。门道南口的铺石路面保留深约5厘米的两道“V”形辙迹。第一号门址 以东约80米处设一“假门”,这是依墙垣构筑门楼,不辟门道。设此门以求与第三号门址相 对称。宫城墙垣外开掘一条环城水沟,深、宽各2—3米,与城墙距离4—5米,在沟底发现有 石块。
    宫城东侧是“东内苑”,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苑内中偏南部有一个椭圆形池塘 遗迹,面积约1.6万平方米。池塘南部有一土堆,高30—40米,呈圆形,直径40米,其上较 平,已耕垦,散布小量石块,为后期破坏所致。这处遗迹可能是池中人工岛屿。池塘北部, 有两座东西相对的亭榭址,台基高4米左右,其上础石仍在原址未动。亭榭址呈锥形,两者间 距约30米。池塘以外的东北和西偏北处各有一座人工修造的“假山”,一般称为“东筑山” 和“西筑山”。“东筑山”高5米、底径40米,“西筑山”呈长圆形,高3—4米、南北长40— 50米。
    池塘以北约40米处有一宫殿址,虽早被耕垦,但大部分础石仍在。主殿两侧有回廊。东 侧回廊端部建有亭阁;西侧回廊向南折去,终端建亭阁。这是苑内最大的宫殿址。此外,在 池塘周围还发现有其它建筑遗迹。
    宫城西侧亦应为苑,暂称“西内苑”。由于早年耕垦和建村落民居,遗迹遭到破坏。今 仅存建筑础石、水井等,曾发现宝相纹花砖、陶片等遗物。
    宫城北侧是北内苑,地势低于宫城。该苑范围较大,几乎等于东、西苑面积之和。东西 1000米、南北200余米,在此范围内残存有明显的墙垣、院落、建筑等遗址。苑址东北的一处 比较低洼地方,可能是池塘址。此外还有水井、础石等。
    宫城在内城以北,东、西、北内苑之间。宫城可分为4区,各区以石墙相隔,有门相通。 所谓4区即中、东、西、北4区。中区以几重宫殿为中轴线,包括廊庑、回廊等遗址,东西约 200米、南北约500米;其东是“东宫区”,其西是“西宫区(掖庭宫),北为“后宫区”。 各区内有若干殿阁、院落、廊址等遗迹。
    宫城中区是主要宫殿建筑集中的区域。宫城中轴线上主要有五重宫殿址,从南向北排列 ,因宫殿名号失载,故编号叙述。第一号宫殿址在“午门”(宫城正南门)以北约200米处; 在殿址南面有两处上殿阶道。中间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慢道”,约12米见方。台基和慢道 石砌,其外包砖。慢道一端(东慢道之东,西慢道之西)接回廊,各长约50米。回廊之端接 南北向的廊庑,全长约140米,今存础石4排,计120块。两廊庑之间是一宽阔的广场。
    第一号宫殿址台基上今存础石6排,计57块(中间减去3块,故不足60块),近年已将台 基修复(未包砖)。第一号殿北面为第二号殿前广场,两殿间距约140米。第二号殿址早年被 破坏,台基上础石凌乱,所剩无几。该殿址规模较大,东西约120米、南北约30米,残高1. 5—2米,殿南两侧有回廊与第一殿址相接。第二号殿址以北约60米是第三号殿址,础石保存 较好,规模小于前两殿,也有回廊与第二殿址相连。第三号殿址以北不足30米是第四号殿址 ,规模不大,基石尚存。两殿之间有一条廊道相接,廊道中间有一亭址。两殿两则也有回廊 相连。第四号殿址以北约百余米是第五号殿址,它与前几殿不同,没有回廊相连,且有一道 石墙相隔。殿址台基高约1—1.5米,础石全部完好地保存于原址。在第四号殿址和第五号殿 址以西也发现两处殿址,没有明显的台基,与中轴线上的几殿不同。这两殿的建筑形制和规 格明显低于前几殿。
    上京龙泉府是中国中世纪的巨大都城之一,其规模之大在唐代也是屈指可数的。然而关 于它的兴建年代和营造情况无具体文字记载,学术界考说不一。根据历史背景和考古发掘材 料,它有可能始建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文王大钦茂约于公元7 55年(唐天宝十四年)前后迁都于此,30年后又由此迁都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八连城)。文 王病逝后,成王大华玙嗣位不久即迁回上京龙泉府,自此不复见迁都记载。上京作为都城从 其营造到最后废毁大约经历了近200年,而渤海以它作为王都的时间先后约计160年左右。
    公元926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契丹灭渤海,建立东丹国,把上京龙泉府改名天福城, 成为东丹国的首府。公元929年(天显四年)东丹国南迁辽阳,上京龙泉府城随之被毁弃。上 京故城历尽沧桑变迁,时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才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寓贤发现,并对上京龙 泉府遗址进行游访探胜,也有人根据传闻和观感作了记录,官方编纂的志书也予以记录和考 证。但那时多数人怀疑它是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
    上京(龙泉府)故城见于清初著录之后,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世纪20年代后 ,朝鲜学者对宁古塔旁“古大城”——东京城进行考证,有所进展。清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曹廷杰考定东京城即渤海上京龙泉府故址。19世纪70年代后,上京故城址和有关遗物已被介 绍到欧美。
    20世纪以来至实地考察的学者增多。20年代末旅哈俄籍考古学者B·B·包诺索夫等人第 一次试掘上京宫殿址。30年代初日本考古学者原田淑人等,对上京宫殿址及部分门址进行规 模较大的盗掘,之后出版《东京城》报告一书。
    建国后,我国学者多次勘察上京城址。60年代初,中国、朝鲜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上京 城部分遗址。70年代末,宁安县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宁安县文管所)清理发掘上京宫城第 一号门址(午门东侧门址),并有新的发现,对“午门”的构筑有了进一步认识。80年代初 ,在省文管会的主持下,由省考古队、牡丹江地区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牡丹江地区文管站 )、宁安县文管所等单位参加,清理发掘了第一殿址、廊庑址、午门台基等,取得重大发现 和进展,不仅可纠正《东京城》、《渤海文化》等书之谬误,而且也可补充上书之疏漏。
    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城子古城
    大城子古城属唐代渤海时期城址。位于东宁县城东4公里大城子村、绥芬河南岸的冲积盆 地之中。城南面紧临东宁至三岔口公路,再向南为一逐渐升高的山岗。城北距绥芬河约2公里 ,河北岸有一突兀挺拔的高山,形成天然屏障。绥芬河由西向东在古城之北流过,再5公里至 三岔口团山子附近绕过著名的“倭字碑”。河再向东流入苏联境内。
    1972年夏,省博物馆派人调查,同年秋进行复查和实测。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方位东偏南30°。城周长3575米。南墙长1290米、北墙长1365米、 东墙和西墙各长460米。城墙残高约2—5米,夯土板筑,夯层厚为3—7厘米。城墙在伪满洲国 时期经过修补(利用古城做为集团部落)。东墙的东北角被破坏,南墙、西墙保存较好,北 墙中段突出于外,城四隅各设角楼,残迹犹存。门址惟西墙北段留存一座瓮门,其余均很难 辨认,现有几处后辟的通道。城外尚有护城壕旧迹,深2—3米,现已变成一条小河。古城西 部和西墙外有一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
    古城址内外分布着丰富的渤海时期遗物、遗迹。发现有铜佛2尊,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 城址出土的相同。其中1件,仅存头部,残长3.7厘米、宽2.6厘米。高螺,两眉之间有白毫 相,脸型肥胖丰满,带有盛唐之风。
    1972年,村民姜起臣在平整门前园田地时挖出1批铜器、铜料、板瓦、莲花瓦当及铁门枢 ,还有鎏金铜铺首、铰链、门扣、门环、铜锁、铜器盖、铜带銙和1面铜镜(残件)。
    同年又在姜宅南面百余米处出土鎏金铜舍利函1件,铜盒为小口、鼓腹、平底,圈足。盒 系子母扣,可开启。器盖圆钮。口径5厘米、底径6.8厘米、高7.5厘米。铜盒放在石臼中, 其上盖石板。铜盒内装1串红色玛瑙项珠,珠为圆形和圆柱形,珠与珠之间夹银片,项珠用绸 布包裹,绸布已破碎。盒内还盛有半月形带銙、银片等。
    另外还出土1套舍利铜函。近长方形,长3.8厘米、宽3.1厘米、高1.9厘米。铜盒内套 银盒,银盒内盛有6粒舍利子。银盒用绸布包裹,绸布已碎。银盒长2.4厘米、宽1.6厘米、 高1.1厘米。同时征集1件金代童子铜佩饰,通高6.5厘米。发辫打结成提梁,面部不清,一 手下垂于腹部,一手捧仙桃至胸前,颈部带有项圈,腿做半蹲状,着灯笼裤,此类童子铜佩 饰是典型金代文物。
    大城子古城的形制略与渤海国上京城相似。城中所出铜佛、铜建筑饰件、铁门枢、半月 形铜带銙、灰板瓦、筒瓦、莲花瓦当,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及海林山嘴子渤海时期墓群 中出土的相同。可证大城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所建无疑。
    唐代渤海国设5京15府62州,其中率宾府应在今绥芬河流域。绥芬河唐称率宾水,辽代沿 用此名;金代称恤品水、恤品河、苏滨水;明代称率滨江,清代称绥芬河。“率滨”、“恤 品”、“苏宾”、“绥芬”皆一音之转,系满语“锥子”之意。以前,中外学者多认为率宾 府府治应在今苏联滨海地区的双城子(乌苏里斯克)。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曹廷杰曾对双 城子作了考证:“率宾故址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以地望珍之,率宾、苏宾、恤 品即今绥芬河也,其府路故基即今双城子地方无疑。”(曹廷杰:《伯利探路记》,《小方壶 斋舆地丛抄》第三帙463页。)此说提出后,应者较多。近年来通过对大城子的调查与发掘, 证实其规模大于双城子,城中出土的大多为典型渤海时期文物,因此有人提出大城子古城很 可能是唐代渤海率宾府故址”(张泰湘:《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历史地理》第二辑。)。
    五、南城子古城
    南城子古城属渤海时期城址。位于牡丹江市郊桦林镇南城子村南。西距牡丹江5公里,北 距板院河(俗称北大河、亮子河,西流入牡丹江)3公里,勒勒河由南向北流过,在古城东侧 与板院河汇流,另有一条溪水经城西约500米处北流,亦汇注板院河。古城坐落在沿江小盆地 中,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远处东、南、北三面以老爷岭余脉构成天然屏障,水陆交通 方便,是人类居息繁衍的理想环境。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方位南偏东10°,现存墙址西墙、南墙西半段及北墙西段较完好, 东墙已无存。据实地调查勘测,西墙长580米、南墙长450米,墙西南角呈80°、西北角100° 。实测城周长应为2060米。墙现存高度1.8米左右,北墙残断最高处为2.2米。墙基宽约8— 10米,最高处达12米。墙为夯筑,局部也有土石混合结构。墙外南、北、西三面的护城壕遗 迹犹存,尚可辨认。南北各有1门,形制及规模已模糊不清。
    城内现已垦为农田,但仍可见较多明显突起的土台,当是建筑址。城内地表散布着灰、 红两种颜色的筒瓦及板瓦残片,莲花瓦当、四楞形铁钉,以及轮制泥质灰黑陶或手制夹砂陶 残片等。其形状、纹饰等特征均与上京龙泉府遗址中出土同类遗物相同。在古城东数百米处 发现两处渤海时期的封土石室墓群,与古城为同期遗存。该古城是这一地区较大的一座渤海 国时期的平原城。有人认为它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辖的渤州故城址。(《牡丹江市郊南城子调 查记》,载《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纪念文集》(1980年)。)
    六、塔子城古城
    塔子城古城,清代称绰尔城。始建于辽代,金、元两朝沿用。均为北方重镇。位于泰来 县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镇。因城外曾有一座砖塔,故名。
    塔子城地处嫩江以西平原区,是黑龙江省西部规模最大的古城。此处地势平坦,土质肥 沃,水草丰美,适于耕垦牧放。东去嫩江约40公里,北和西20余公里即至大兴安岭东麓低山 区,金代东北路界壕边堡即沿山麓向西南逶迤而去。嫩江支流绰尔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来,在 塔子城东北10余公里处折而东流,注入嫩江。绰尔河支流呼尔达河从塔子城东北方流过,折 向东南注入大榆树河,在月亮泡以北汇注嫩江。呼尔达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其支流从塔子城 北门外向东流绕,散注于附近沼泽;河水可引入塔子城外的护城河中。
    塔子城见于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作绰尔城,谓:“城周七里,门四座,建置无考 。”《大清一统志》记载与之相近。本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做过调查,日本学人的调查记录载 入《黑龙江》等书。解放前后塔子城出土不少重要文物,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塔子城形制呈长方形,基本为南北向。周长4563米,其中南墙1118米、北墙1160米、西 墙1123米、东墙1160米。城垣板筑,夯层厚8—15厘米。墙残高平均约5米、顶宽1—1.25米 、底宽20—30米、墙顶至墙基斜坡长约20—27米。城墙被后世顺向开掘一条深沟(靠外侧) ,墙体遭到破坏。
    城墙附筑马面,大部分被破坏,今存明显的19座(北、南、西墙各5座,东墙4座),平 均间距70—80米,据此推测每面城墙至少应有10座,全城约有40座。马面近圆形,直径5—8 米。城四角有角楼遗迹,呈圆形,比马面大,高出城墙。
    城墙外有绕城护城河两道,第一道宽7—9米,其外是一道土垣,高2—3米、宽6—8米; 过此垣是第二道护城河,宽7—8米,其外还有一道矮垣土堤,高1—2米、宽7—8米。
    塔子城设4门,各门开辟在每面墙垣中部,门外筑瓮城。南北瓮城向东开门,东西瓮城向 南开门。瓮城呈圆形,宽40—44米、长36—38米。
    城内今有纵横街道各5条,大体与旧街一致,近百年来由于居民不断增加,集镇扩大,耕 垦城区,致使不少遗迹遭到破坏。比较明显的遗址是传说的“金銮殿”,位于城内西北部, 距北墙约百数十米,60年代犹存4块大型雕花汉白玉础石。另几处建筑址亦多在城内西部偏北 地区,最北的一处与“金銮殿”址相距百余米,高约2米、南北长40多米,原存础石4块。此 建筑址南60余米(隔一条街)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建筑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约45米、高4— 5米,即传说的“点将台”。其南也有面积较大的建筑址,但早被夷为耕地,台基已破坏,耕 地中尚存3块雕花汉白玉础石。城内其它建筑遗迹已被破坏,大都压于近现代建筑物下面。城 内还发现数眼古井和几处室内铺砖地面等遗迹。上述建筑址附近均遗有许多残断砖瓦等建筑 材料。
    城外附近也有一些建筑址,有的台基遗存明显。城外西南约1公里处曾有座砖塔,今已坍 塌无存。城外还曾发现几处辽、金、元时期墓葬。
    塔子城出土文物大多比较重要和珍贵,如辽大安七年残刻题记(详见“辽大安七年残刻 题记”条)和铜印等。重要的还有:
    龟砚1方,略残(详见“龟形石砚”条)。
    陶瓮1件,陶罐3件,皆细泥灰陶,轮制。
    铜钱发现很多,曾一次出土250余公斤窖藏铜钱,大部分是北宋钱,另外还有少量的“开 元通宝”和“至元通宝”等。
    建筑材料甚多。汉白玉和花岗岩础石近20块。汉白玉础石皆刻精细纹饰,有的花岗岩础 石也刻有纹饰。础石大都有平整的圆形“础面”,直径70—80厘米,外刻“圆唇”(覆盆) 。
    砖瓦类遗物很多,几乎俯拾即得。砖多青灰色,已发现的有4种,即大型方砖、小型方砖 、长方形砖和小型长方砖,与已知的辽、金、元时期的砖型相同。其中少量砖有纹饰,个别 砖有符号(塔砖多些)。六角砖是用来嵌贴壁面的,砖正面刻3道边棱,中间为6瓣宝相花纹 。
    瓦有板瓦、筒瓦,此外还有绿釉筒瓦。
    瓦当有带釉、无釉两类。纹饰有兽头、龙纹和龙云纹瓦当等。着黄、绿釉,直云纹,金 黄色釉,精美华丽。
    勾滴有数种。龙云纹勾滴着黄绿釉,花纹勾滴,呈半圆形,着绿色釉,中间是花纹。无 釉龙云纹勾滴,与着釉同类勾滴形制规格基本相同。龙的形象活灵活现,鳞爪清晰,浮游云 上。无釉花纹勾滴,正面模印重叠花瓣。
    鸱尾残块较多,着黄绿釉色或间偏红釉色,还有龙首状鸱尾,作工精制,色泽鲜丽。
    大型铜锅,六耳。此外还发现有石碓臼、门转石等遗物。
    城内遗有较多陶瓷残片,陶片多黑灰色,皆轮制。瓷片多辽、金、元时期的,以白釉、 白釉黑花、茶绿釉和黄釉等居多。除有定窑、钧窑、龙泉窑系的瓷片外,还有一些辽、金时 期其他种类的瓷器残片。
    1949年以前,塔子城也出土过一些文物,重要的有黑釉碗1件,白釉碗1件,饰黑花。黑 釉坛(鸡腿坛)1件,早年出土1件白釉黑花瓷瓶(已佚),上书“风花雪月,清酒肥羊”字 样,城西墙附近建筑址出土两件瓷瓶,上有“内府”二字。铁制佛像1尊。
    塔子城规模较大,出土文物甚多。对于它的断代及历史地理等问题,学术界看法不尽相 同。先是有的学者认为塔子城可能是金代的新泰州故城。其后有人论证塔子城是辽泰州、金 前期泰州故城。同时有人认为应是辽泰州所领金山,辽末升静州,后为金代的金山,东北路 招讨司一度治地;并根据塔子城现存重要建筑址及遗物有些是元代的,所以认为是元泰宁路 故城、诸王买奴封地。还有人认为,城内西北部的建筑群落应是蒙古汗国至元代的帖木格斡 惕赤斤——塔察儿宗王家族的府第及别馆。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五国头城
    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属辽代五国部之一——“越里吉”国治所,金、元时沿用。位于 依兰县城北门外,松花江右岸。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以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 哈福山(俗称西山)为东西屏障。南面为牡丹江、倭肯河的冲积平原,为水陆交通要冲。
    五国头城,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已面貌皆非,仅存部分残垣断壁。城平面呈长方形 ,为南北向,东西长,南北窄,周长约2600米。东西墙长约850米、南北墙长约450米。现存 墙高为1—4米、墙基底宽8米、顶宽1.5米。墙垣以土堆筑,不见马面遗迹,门址已荡然无存 。城内已垦为耕田,地表散布着残砖、断瓦及陶瓷片,俯拾可得。城中出土文物除砖、瓦、 础石等建筑材料外,有“青盖盘龙”镜、“双鲤鱼”纹镜、带柄镜及铜印;铜钱有宋“崇宁 通宝”和金“大定通宝”;还有铁镢、鱼形铡刀、镰、斧、矛、镞和车马具等,以及陶瓷器 。
    公元10世纪,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沿岸的女真人建有五大城落,史称“五国部” ,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依兰五国头城为越里吉部故址。《辽 史·营卫志》载:“五国部于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大明一统志》载: “五国头城,在三万卫北一千里,自此而东分为五国。”由此可知五国部的地理位置,是在 依兰以下的松花江、黑龙江沿岸。
    金朝建立后,为加强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于五国头城设“胡里改路”。1127年金灭北 宋,而后将徽、钦二帝及皇亲国戚470余人,掳于此地囚禁。曾留下有关徽、钦二宗“坐井观 天”的传说。金末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其势力范围已到达这里。1976年在城中出土1颗“监 造提控所印”印,系东夏国时期官印。可证五国头城曾是东夏国时期重要城堡。元灭金后, 此地属管水达达路管辖。
    明、清时期,此地称为“屯噶珊”(汉语“古城屯”)、“依兰哈喇”(汉语“三姓” )。清初因有赫哲族的丛克勒、努雅勒、胡什哈里(即汉文葛、卢、胡)三姓人居此,故名 。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
    五国头城及出土文物,对研究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宋、金关 系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瓦里霍吞古城
    瓦里霍吞古城又称宛里河屯、瓦里和屯、万里河通、斡里城等。《黑龙江舆地图》载: “瓦里霍吞,辽代称宛里城,元代为脱斡怜军民万户府,明代为万里河卫城,清代为松花江 下游赫哲族所居住的宛里和屯。”辽代五国部之一“越里笃”部故址。元、明、清时沿用。 位于桦川县城东北18公里悦兴乡万里河村松花江南岸的岗地上。古城北临江约0.5公里,江 水由西南流来,绕城西侧又转向东北流去。西距赤卫村3公里,西南6公里为江川农场。
    古城依土岗地势走向筑就。平面呈不规则形,当地群众俗称“靴子城”。周长3000余米 。墙为夯土板筑,残高约6米。城东、西、南三面各设1门,均居墙的中间;东、西2门为瓮城 ,保存完好。城内有1处周长40米、高2米的圆形土台基建筑遗迹。
    城中曾出土灰布纹瓦片、定窑白瓷和土定瓷残片,轮制泥质灰陶残片,以及宋代“崇宁 通宝”、金代“大定通宝”铜钱等。
    九、奥里迷古城
    奥里迷古城,又称敖来米、奥里米,俗称西古城,为辽代五国部“奥里迷”部治所。位 于绥滨县城西9公里处,南距松花江1公里,敖里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古城南侧流过,后注入松 花江。
    古城呈正方形,周长为3224米。东墙中部残留1门,外附瓮城,迹象尚存。现存马面43个 。城外掘护城壕一道,深1—2米、宽3—4米。在城西北1公里左右为永生金代墓群。
    清代著名学者屠寄在《黑龙江舆图说》中,将该城考证为辽代五国部的“奥里迷”部治 所,今考古调查证明了屠寄的考证。这对研究辽代五国部以及女真族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遗存 均有重要意义。
    十、固木纳城
    固木纳城,亦称公木讷、桃温、托温、布尔和城。因古城靠近双河村,当地人又称双河 古城。为辽代五国部之一“盆奴里”部治所。金、元时期沿用。位于汤原县西南香兰镇汤旺 河大桥南端。
    古城地处汤旺河下游冲积平原。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29°43′—44′,北纬46°40′—4 1′,海拔98米。南距香兰镇3公里、西北至双河村1.5公里、北距汤旺河大桥1公里。城北及 东北濒临汤旺河,彼岸是小兴安岭尾阎,南、西为沿江平原。由于汤旺河河道逐年西迁,古 城受洪水冲刷,至清末时已被毁,大部分城墙塌陷于河道之中,现城址仅存1/3。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为南北向。周长2500余米,东西长750米。掘壕叠墙,夯土板筑。墙 基底宽8米、上顶宽2米、高6米。南门瓮城只存3座土包,西墙有马面5个,间距80米。南北墙 有马面各1个。西北角和西南角筑角楼。北墙外设有两道城壕,并有小双河偎依于城之西南角 ,自西北向东南流淌。西墙外设1道城壕。东城垣及南、北城垣大部无存。
    城内已辟为耕地,面积约45亩。地面散布有大量板状碎石块、长方青砖、灰色布纹瓦、 轮制灰陶残片、兽面瓦当、滴水等。并有汝、定、钧、龙泉等窑瓷器残片和各种粗瓷片。还 出土过一批文物,有铜锅、铜镜、铁锅、铁镞和宋钱等。
    固木纳城,辽代为五国部“盆奴里”部,金代为“屯河猛安”,元代为“桃温万户府” ,明代为“屯河卫”及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托温城、满赤溪站”,清代为“布尔哈噶珊”。
    固木纳城,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长期相沿不废,对研究黑龙江历史沿革及地 理有重要价值。
    198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邵家店古城
    邵家店古城,又称嘉荫河古城,辽、金时期城址。位于鹤岗市北郊邵家店西北约18公里 处。古城坐落在小兴安岭东麓的老白山脚下,西南临梧桐河源头,东北为南岔河,地理座标 为东经129°、北纬47°左右。城北距新青林业局北影林场向前营林创业队约9公里,东北距 新青林业局防火检查站约8公里。1981—1982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伊春市文管站 )在嘉荫等地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古城修筑在南低北高的坡地上,依地势掘壕造墙而成,城呈椭圆形,南北向,周长约18 00米。城墙高约1米,除南墙有一段无存外,东、西、北三面犹存。墙基底宽为6—8米。夯土 板筑,夯层清晰可见。墙附筑马面,现存24个,间距为40—70米左右,马面均低于城墙。城 外掘护城壕1道,宽约10米,遗迹尚存。在东西两墙设有瓮城2个,门宽约26米。豁口内侧筑 有向城内弯曲的墙垣,长约70—90米,当是瓮城的残墙。日伪时期为修“警备道”,在城址 中部略偏南掘墙开凿一条通道,由东向西穿城而过。
    在古城东门瓮城中发现铜器6件。其中有三足器1件,三足铜锅一件,六耳铜锅2件(其中 1件已残),大型铜锅及铜吊锅各1件。
    邵家店古城地处深山僻野,鲜为人知,根据城的形制特点及出土风型辽、金时代遗物, 有人考证该城可能是辽代的“主偎城”、金代的“阿疏城”故址。
    十二、上京会宁府故城
    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又谓皇帝寨、御寨、会宁城等,俗称白城。位于今阿城县南 2公里处。
    上京城地处松嫩平原东部边缘,邻山为屏,依水为堑,地沃平旷。城东南30—40公里即 至张广才岭余脉大青山,峰峦重障,形成一道天然屏蔽。阿什河从东南流来,在上京城以东 数公里处流过,北注松花江。城西南约40公里有流出山地的拉林河蜿蜒西去,再转而流向西 北注入松花江。城北约40公里可至松花江。
    上京会宁府由南、北二城组成,形制比较特殊。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城横筑, 平面呈“ ”形。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 城墙夯土板筑,残高3—5米、基宽7—10米、上宽1米左右。全城墙垣除少部分受到不同程度 破坏外,大部保存完好。城墙外附筑马面,平均间距80—130米,大部分保存较好。全城马面 分布:南墙16个、西墙29个、北墙11个,东墙24处28个(其中两处各为2个,一处为3个), 加之南北二城的5个外突角亦均设有马面,其上曾置角楼,总计现有马面89个。
    全城现有城门9座。北墙1门,开在墙中间部位;南墙2门,中门略偏西,西门大体北对皇 城南门(南墙中门以东墙段约占全长1/2强,似应有1门,尚待考证)。东墙2门,即南、北 城东墙各1门,南城东门在墙中间,北城东门略偏北。西墙2门,北城西门偏南,南城西门在 北端,大致与皇城北墙东西相对。中城墙(腰垣)辟门2处,中门居南城之中,其东辟1门。 中门以西是皇城,未辟门道。上京9座城门之中有8座附筑瓮城(亦称月城),直径约30—40 米。中城墙(腰垣)中门之瓮城筑于门南侧(南城内),东向辟门,其东1门没有瓮城。北城 北门瓮城向东开门;北城东西2门瓮城向南开门。南城南墙2门皆有 瓮城,向东开门。南城东西2门瓮城亦向南开门。南北2城外墙外侧和中城墙(腰垣)南侧有 护城壕遗迹,早已干涸,但在部分地段十分明显。
    上京皇城在南城西部偏北处,东西两墙早已夷平,成为乡间大道;北墙因有近代村落, 被民房所占;南墙中段保存较好,尚存大小土阜各2座,当为皇城南门址。皇城南北长645米 、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为32万余平方米。皇城残垣基宽6.4米;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其 中两座最高,约7米;其余两座土阜各高约2米。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 门址。午门址以北(皇城内),今有5座土阜,高0.5—1.0米,是当年的宫殿址。
    上京会宁府曾是金代前期的都城和通都大邑。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金太祖完颜 阿骨打在反辽斗争胜利基础上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建都初期的会宁城,据天辅年间出使金 国的宋人记录推知,规模不大。“御寨”的建筑亦较简陋,土屋筑炕,炕上置金交椅,阿骨 打坐其上接见南使。当时或有北城,至天辅末期见有“宫城”记载。太宗吴乞买即位不久开 始营筑上京“新城”,即南城,同时建皇城。1125年(金天会三年)宋使许亢宗等至会宁, 目睹营筑新城情景,在《奉使行程录》中载“……日役数千人兴筑,已架屋数干间”,“规 模亦甚侈也”;皇城占地约有“三四顷”,城垣土筑,“高丈余”。可知当时皇城规模不大 ,按其估数面积最多不超过15万平方米。
    金天会初年,营筑上京新城的主持者是原辽上京临潢府的汉人卢彦伦。从城规划布局和 形制来说,金上京受辽上京建制影响比较明显。两京都分南、北两部分,临潢南为汉城,北 为皇城,会宁所以与之不同,或因南城系后建之故。上京会宁府规模大体在太宗时基本定型 。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天眷三年“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京为北京”。同 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兼会宁府尹。这似乎说,上京会宁府名号始于熙宗朝。不过,《金 史》有多处指明会宁为上京的记载早于天眷之前,最早的记载见于天辅中期。
    据《金史》、《大金国志》等书记载,熙宗曾扩建皇城,增筑宫室。据《大金国志》记 载,上京“建制”效仿汴梁(开封),主要指皇城宫室。海陵王于1152年(金天德三年)迁 都燕京(后改中都,今北京)。1157年(金正隆二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 止称会宁府”。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上京皇城宫室,使之夷平。
    世宗即位后,1162年(金大定二年)命就上京庆元宫旧址建殿9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 。大定五年重建太祖庙,大定十三年“复以会宁府为上京”。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复 修宫殿,建城隍庙等,上京宫室基本恢复。由于世宗对其祖宗发祥之地的重视,上京城遂进 入复兴时期。大定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二十四年五月,世宗东巡至上京会宁府。
    金末,宣宗贞祐初年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国(亦称东真、大真)。 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贞祐三年)率军攻掠上京城,1217年(金兴定元年)完颜太平同蒲鲜 万奴勾结,焚烧上京宫室庙宇等建筑,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同年4月金政权决定“以权辽东 路宣抚使蒲察五斤参知政事、行尚书省、元帅府于上京”。1218年(金兴定二年)4月蒲察五 斤曾同朝廷联系,此后《金史》对上京会宁府便失载了。1233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军擒获 蒲鲜万奴,东夏亡,上京城亦当被蒙古军所占领。
    蒙古军没有毁弃上京会宁府,而使它成为通往奴儿干之地的驿站之一,对元代经营黑龙 江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年在上京故城内,出土八思巴文“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 ”1方,乃系至元十五年(1279年)十二月中书礼部造。证明上京故城是元初统治管理黑龙江 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广阔地区“水达达”人户的一个行政中心。1925年上京 故城内曾出土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七月)中书礼部造的八思巴文“镇宁州诸军奥鲁印”1方 ,可证元末曾设镇宁州于此。《元史》卷四十二记载,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四月)“ 罢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镇宁州”。
    明代,金上京故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明末,上京故城或已残破,女真栋鄂(亦称 董鄂)部一支居其附近。清代阿勒楚喀城,在金上京故城之北2公里,始建于1730年(清雍正 七年)。
    关于金上京故城所在地的考证与认定,当首推乾隆年间编纂的《满洲源流考》。该书认 为它应在拉林、阿勒楚喀之间,城址犹存,内有皇城等。清末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准 确考定,白城即系金之上京会宁府故城(这比宝严大师塔铭志的发现要早30年左右)。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历年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铜镜、铜印、陶瓷器、铁器、金银器 以及建筑材料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经国务院 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蒲峪路故城
    蒲峪路故城,今称金城古城,为金代上京路下辖三路之一蒲峪路治所。位于克东县城西 北7.5公里的金城乡古城村附近,地处小兴安岭以西平原,地势辽阔低平;城北和西部被乌 裕尔河及其支汊环绕,地势低洼;东南约5公里有1座突兀屹立的沉寂火山——二克山。
    古城平面略呈椭圆形,东宽西窄,城内地势为北高南低,周长2850米。东西长1100米、 南北宽700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厚8—13厘米。墙现高3—4米、上宽1.5—3米、基底宽 18—20米。墙外附筑马面共40个,间距60—70米。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遗迹,大部分已淤 平。全城辟设2门,分别位于南、北墙中间;门外均筑瓮城,呈半圆形。两门间有大道相通, 原门址的一部分被破坏。
    城内早已垦耕或建民房,仅有些略显隆起的土阜或比较低凹的金代建筑遗迹址。1975年 、1979年曾分别发掘南门址及城内东北部的1处建筑址。
    南门门洞南北长12.55米、宽4.95米。门道中间立置“将军石”,花岗岩质,高35厘米 、宽30厘米。门两壁各立15根排叉柱,下置木地袱。柱为半圆形,已碳化,径15—33厘米不 等。中间4根(每侧2根)圆形排叉柱粗大,径50厘米,间距3.6米,直接埋入地下。门洞壁 前后两侧拐角处立角柱,用赭红色花岗岩凿制成斜面呈长方柱形的石条,四面体,高120厘米 、上宽42厘米、下宽55厘米。根据排叉柱等的设置推知,城门是过梁式单洞结构。城门墩前 后包砌青砖,已残缺,厚1米,向外(南)突出一部分。
    城内东北角有1处高约1米、长40米、宽20余米的土阜,经发掘认定是1座官衙廨署遗迹。 它由几部分组成,前面(南)筑有露台(月台),后面(北)是正殿(堂),两者相连。在 殿东侧发现有火炕等遗迹,当为官吏住所,殿西北发现有灶址,似为当年庖厨。
    露台正面和东西两侧有台阶,西侧保存较好,青砖砌筑,残长1.6米、宽1.7米。殿堂 西长18.3米、宽11.6米,室内础石3排,间距3米,未经加工,呈不规则椭圆形,径55—90 厘米。殿堂三面残存有墙壁(东、西、南),砌筑1层青砖,北墙土筑。整个殿堂是面阔5间 、进深8间的建筑。殿堂地面铺细沙,未作其它处理。殿东壁外还发现1铺火炕,长3米、宽1 .5米,有炕洞4条。炕南北两端有葫芦状灰坑,分别与炕相连,南面坑是灶址;北面坑当为 炕之出烟口(今俗称“狗洞”)。
    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较多。陶器有罐、盆、瓮、灯、纺轮等。瓷器有碗、盘、坛等,同时 发现较多瓷片,以定窑为主,次有影青、磁州窑瓷片等。铁器有札甲、车輨、铁铧、合页、 带扣、刀削、铲、镞等。骨器有镞、勺等。此外南门址附近出土不少石球,还有石望柱等。 建筑材料以砖瓦居多,其中有牡丹花纹砖、兽面纹瓦当、板瓦、筒瓦、螭首、陶手(建筑饰 物)等。
    历年来城内不时发现文物,调查和发掘时征集到的重要文物有铁锁、银形刀、铁砧、铁 马蹬、鞍饰、铜押印、带銙长柄人物故事镜等。1956年于该城曾发现“蒲峪路印”铜印1方, 已佚,今仅存印模。印为正方形,每边各长7.8厘米,汉字阳文篆书。翌年又发现“□□之 印”1方,正方形,边长7.3厘米,篆书,据考证前2字当是契丹大字。
    由于该城曾出土“蒲峪路印”,为该城的断代及定名提供了重要根据。蒲峪又作蒲与, 是金代上京所辖诸路之一,初置万户府,海陵时设节度使,路之正式设治或在此时。该路管 辖范围甚为辽阔,南邻上京会宁府辖地,西界嫩江与乌古迪烈部(后改东北路)相邻,向北 三千里至火里火疃谋克之地,已远抵今外兴安岭。蒲峪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地区的军政重镇之 一,该城可能毁于金末元初的战火。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石家崴子古城
    石家崴子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双城县兰陵镇石家村(又称石家崴子屯)南约百米,拉 林河右岸二级阶地上。河水由东向西从古城南侧流过。1962年5月,省博物馆对拉林河流域进 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81年春,松花江地区文物普查队又作了复查。
    古城修筑在拉林河右岸的一处西高东低的坡地上,隔河与吉林省境内的珠山相望。兰陵 镇农场就建在古城的北墙外侧。城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略偏东南。城周长约1500米。东、南 两面墙早已被河水吞蚀无存。只北墙部分尚存,北墙长180米、西墙残长210米、墙高1.2— 2米。不见瓮城、马面迹象。墙为夯土板筑,夯层间有明显的砂石掺合,表明在筑墙时是就近 取河套的砂石堆成。被河水冲断的墙段中所暴露出的文化层堆积厚约50厘米。墙外掘护城壕 1道,今仍依稀可见。传说古城北墙中间有1门址,但已被夷平修建房舍。
    城中地表面散布着大量的灰布纹瓦片、青砖、印花砖残块等建筑材料;还有轮制灰泥质 陶罐残片,定窑白瓷、土定瓷器残片。器形为钵、碗、盘、碟、杯、盏等。1980年春,在城 东南耕地中发现1罐金代窖藏铜钱,重30公斤,均为宋代货币,有“元丰通宝”、“崇宁重宝 ”等。
    有人考证古城为金代“句孤孛堇寨”故址。《大金国志》收载的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 行程录》记有他来金上京朝贺时所经过的驿站。“第三十六程,自和里间寨九十里至孤孛堇 寨。第三十七程,自句孤寨七十里至达河寨”。《三朝北盟汇编》载:“上京距句孤孛堇寨 为百四十里。”今石家崴子古城距阿城白城(金上京会宁府故城)恰约140里,与文献记载的 里程相符。石家崴子古城当为“句孤孛堇寨”故址。而青岭乡的万解古城应为“达河寨”故 地。
    十五、南湖头古城
    南湖头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宁安县镜泊乡南湖村北400米处。古城坐落在一突出 湖面似“半岛”形的岗地上。城与南湖头北屯紧相毗连。城东北3.5公里,为隔湖相望的镜 泊乡(学园村)。
    1949年以前曾有旅哈俄人学者B·B·包诺索夫和日人学者奥田直荣等先后到此作过调查 。1958—1960年省博物馆、牡丹江市博物馆联合对古城作了调查。1981年初夏,省考古队对 古城进行复查。
    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圆角),方位大致南北向。城东墙和北墙早被湖水冲刷剥蚀,现 已无存。现存的南墙长约700米,西墙(现仅存南段)残长为220米。城墙现存残高为4米、墙 基宽9米。在南墙中部有一门址,宽6米;在门址外侧附筑1瓮城,遗迹犹存。城墙外缘尚残存 马面8个,其中南墙4个,西墙4个,西墙马面有两个已被毁坏,痕迹模糊不清。在全部马面中 有1座最为高大,高出城墙近1米许,底部直径约10米、顶部直径约7米。墙为夯土板筑。夯层 厚为3—5厘米。
    城内地势北高南低,是一个斜坡不大的漫岗,坡临近北墙时为最高处。
    在城内地表发现有布纹瓦片、砖块、泥质轮制陶残片、瓷片等遗物。虽在夯土层中出有 大型打制石斧、陶片和碎骨等遗物,但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建城时将附近早期遗址的土取来 筑墙;二是城就建在早期遗址上所致。
    南湖头古城,从其形制特点及出土遗物等判断,应属辽、金时期遗存,亦有可能始建于 渤海。
    十六、前后对面城古城
    前、后对面城古城址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双城县西南36公里对面城乡红星村(前对 面屯)西南300米处。古城坐落在拉林河右岸阶地上。古城东距乡所在地红光镇7.5公里,城 西距拉林河250米,西距拉林河对岸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吉林省扶余县石碑屯)10公里。 前、后对面城,两城南北对峙相距500米。
    前对面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3°。城南墙长450米、西墙长370米,城北墙 及东墙北段已被夷平,仅存残迹可寻。墙为夯土板筑,高3—4米、基底宽6—7米、顶宽1—2 米。现存马面11个,南墙5个,西墙5个,东墙南段1个,马面的间距80—90米,城四隅有角楼 遗迹。古城面积为16.65万平方米。城墙外侧掘护城壕1道,迹象清楚。
    古城内出土遗物甚多;建筑材料有布纹瓦、筒瓦、板瓦(宽28厘米、厚2.5厘米)、各 种瓦头、兽面瓦当等;定白瓷片、龙泉瓷片俯拾可得,还有定瓷饰萱草纹碗、牡丹纹小碗、 龙纹盘和芒口瓜棱纹杯残片,及龙泉瓷、土定瓷圈足碗残片,绛釉鸡腿形扁壶、泥质轮制灰 陶罐;铜镜、铜人、六板耳铜锅;铜钱有“元丰通宝”、“宣和通宝”、“熙宁重宝”、“ 崇宁重宝”;铁器有锹、铧、铡刀、铲、镞等;还有玉砚、陶印(印面已损坏字迹不清)、 兽面瓦当、灰布纹瓦及石臼、杵等。
    从古城的形制及出土文物推断,此城的建造与使用当为金代。
    后对面城古城在前对面城北500米处,城为一座小方城,方向北偏东8°。城墙每边长18 0米、周长720米。墙高2米左右,夯土板筑。附墙马面共8个,各面墙2个,城四隅筑有角楼。 城墙外无壕。城内地势平坦,地表遗物稀少,仅见到少量的布纹瓦残片。
    后对面城与前对面城的形制、特点及出土遗物基本相同,应为同期建筑。
    两座古城一大一小,大者居于平地,小者筑在高丘上,形成子母城,具有辽、金时期城 址特征。据《吉林通志》、《双城县志》记载,“该城为金代的寥晦城故城址”。近年有人 根据前对面城的规模和城中出土遗物推断,也同样认为是金代的“寥晦城”。
    十七、郝家城子古城
    郝家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兰西县长江乡双城村郝家城子屯西。东距泥河0. 5公里,南距泥河水库2.5公里。城址坐落在泥河右岸拐弯处的阶地上,河水由东北流来,在 此转向南流,经行约25公里汇入呼兰河。
    1980年5—6月间,绥化地区文物普查队对呼兰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
    古城平面略呈正方形,方位南偏东25°,周长3940米。古城东墙长984米、西墙长1013米 、南墙长996米、北墙长947米。城墙残高约3米,夯土板筑,夯层厚约8厘米。现存马面55个 ,分筑于4墙外缘,东墙11个,西墙12个,南墙17个,北墙15个。在南、北两墙的中部各设瓮 门1座,亦即出入城的门址。近人在东、南、北3面墙上开挖有6个豁口,将墙截成数段,今均 变成通道和水渠入口,城内已辟为农田。据当地人讲,城外原有护城壕,因耕种而被填平, 遗迹无存。
    城内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陶片、瓷片和 布纹瓦残片等。陶片为泥质黑褐陶,轮制,胎壁厚薄均匀,以素面无纹饰者居多。仅见少数 陶片表面饰以弦纹。从器类口沿看,多为大卷沿或侈口,器形为瓮、罐等。瓷片均为定瓷、 土定瓷。器形有圈足碗、钵、碟和杯等。纹饰有划花和印花2种。城内还发现石臼和手摇石磨 。石磨为上、下扇,直径38厘米、厚25厘米;上扇中间穿1孔,另有距中间孔约2.5厘米边缘 部位又穿1孔,孔径皆为3厘米。该城曾出土铜印、铁箭头、铁锁、金簪等遗物,已散佚。在 城北郊和南郊发现有大面积居住遗址,当地人称谓“老房身”。
    根据郝家城子古城的建筑形制和特点,以及出土典型辽、金时期遗物,可确定该城为一 处辽、金时代的大型城址。
    十八、土城子古城
    土城子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依兰县城南30余公里土城子乡所在地东侧。城坐落在牡丹 江右岸的高地上,三面环山,一面濒水,距江岸1.5公里。
    1958年4月,省博物馆在牡丹江中下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
    该城是牡丹江下游沿岸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城。城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周长为3345米 。城墙为内外两重,沿两墙外缘各有一道壕。惟北墙西端因靠近牡丹江支流,不设壕堑。内 外两壕中间隆起的土墙,便是外墙。内墙高3米、基底宽9.7米,外墙高2.5米,低于内墙。 内壕底宽3.5米,外壕底宽4.6米。内墙全部采用统一规格的大块泥坯筑就,是夯土堆筑而 成。城设马外墙则 面,筑于内墙外侧,其间距为26米、85米、140米不等,土墩高于墙约0.2—0.4米,临近墙 角的马面间距较小。城门设在西墙和东南墙,每门有里外两道隘口,隘口之间有折曲的露天 甬道,甬道两垣的高度不低于内墙。当地人称此类城门为“转角门”、“三环套月门”,实 即瓮门,是加固城防的一种设施。
    古城内地表及城垣断层中有各种碎瓦和陶片,间有印纹硬质黑陶,并出土过六扳耳铁锅 和铜钱等文物。
    土城子古城修筑坚固,防御设施完备,是金代屯戍重兵的城镇之一。有人认为该城可能 为金代胡里改路故城址。
    十九、好田格勒古城
    好田格勒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城(泰康镇)西南约62公 里,胡吉吐莫(蒙语“杏树疙瘩”的音译)镇好田格勒(蒙语“土城房子”的音译)村北。 古城坐落在嫩江中下游左岸沼泽地带中的平地上。
    古城基本保存完好,平面呈方形,正南北向。城周长910米,墙东西长242米、南北宽21 3米。墙为夯土堆筑,经实测,墙高于城外地面为2.5—3米,高于城内地面1.9米。外侧倾 斜坡度约33°;而内侧倾斜坡度约22.5°。墙基底宽8米、顶宽约2米。在南墙中间部位设一 瓮城门;城门外口开在瓮城的东南角上,门宽约6米。东、西墙附筑马面各2个,筑于墙外侧 ,呈半圆形,直径约9米,向外突出部分约8米,基座外弧长约14米。马面均高出墙顶约0.9 米,其间距约在56—69米之间。城的东南与西南角各筑1角楼,已遭破坏,但迹象仍存。城四 角各有1缺口,现为车道,当是后人为出入城方便开凿而成。城外壕堑保存较好,经实地测量 ,东墙外至壕底高3.1米、壕上宽12米、底宽6米、深0.8米。
    城内地表散布有灰陶片、青砖、布纹瓦以及浅黄釉粗瓷器片,均为辽金遗址中所常见。 60年代初期在古城内耕地时发现过石磨盘(上扇),直径32.5厘米、厚7厘米、中心孔直径 2.5厘米。城内中部有两眼古井,已被填平,但痕迹仍可见到。
    在古城南约300米处发现1处遗址,所出遗物与城中所见相同。
    二十、三道通古城
    三道通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林口县三道通乡所在地。古城坐落在牡丹江左岸阶 地上,城东隔江与江东屯相望,江水由南向北绕城东侧流过。
    1958年4月省博物馆调查牡丹江中下游时发现。
    古城平面呈多边形状,群众称为“靴子城”。城依地势而筑,东和南面被牡丹江环绕, 西部为山地,西北是开阔的江岸平原。城周长2900米。墙由夯土与泥坯垒砌,夯层厚为10— 13厘米。城东南、西南各有1门址。在门外缘设有瓮城,遗迹犹存。墙设马面,现存25个。城 各角筑敌楼。墙残高3.9—9.2米、基底阔4.5—11米。在北、东北、西、西南各面墙外掘 护城壕1道,宽18米。东和东南面依江险为堑,不设壕。城内突出于地面的建筑遗址清晰可见 。
    城中地表散布有较多的泥质灰陶残片及板瓦、筒瓦片、印纹硬质黑陶片和饰有不规则闪 纹的硬质光面陶片。并出土过完整的陶罐、铜锅、铜佛和铁箭头、铁铧等遗物。城址形制及 出土遗物均具有辽、金时期的特征。
    二十一、常安古城
    常安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宾县常安乡西南5公里古城村。城东距枷板河1公里,河水由 西南方流来,绕古城外东侧向东北流去,后注入松花江;南距宋家屯2公里、西距王家岗2公 里、西北距戴家屯1.5公里。
    1981年4月间,松花江地区文管站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该城坐落在古城村西北,平面略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10°。城周长1010米。南北长 250米、东西宽255米,墙残高1—3米。城南墙大部被夷平建成民宅,其余各墙保存较好。马 面尚存10个,东、西、北三面墙各3个,南墙1个。城四隅各筑1角 楼。在南墙中间设有1门址,痕迹尚存,门外附筑瓮城,现已辟为打谷场院。在城外四周掘护 城壕1道。
    城内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灰布纹瓦残片、陶瓷片等。陶片为泥质轮制灰黑陶片,火候较高 ,质地坚硬,多素面无纹饰,器形为瓮、罐、盆、钵等。瓷器残片有定窑白瓷、钧窑和龙泉 窑瓷片,器形有碗、碟、盏、杯等。多数为残件。其中土定瓷片数量最多,釉色不纯正,呈 白中泛黄,胎较厚,质粗糙。多为碗、钵等物。还出土有铜器、铁器及铜钱、银锭等。1973 年在城中出土铜印两方。一方是“上京路提控印”,印文为汉字九叠篆书,印背镌刻汉字楷 体边款“大定七年四月十八日”。提控为提辖控制,即总领之意。“提控”初为临时职称, 后演变成正式官职。宋代就设有“提控”职衔。金代沿用,设置极为广泛。“上京路提控” 受上京路安抚司或经略使司统领。另一方为“经略使司之印”,其官职高于前者。两方铜印 的发现,对古城年代的确定有参考价值(杨虎、林秀贞:《黑龙江古代官印集》,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1年。)。
    另出土带有“上巡院”和“南巡院使”铭款的铜镜各1面;还有小铜人、带扳耳铜锅,铜 钱和银锭,以及铁矛、铁箭头、铁刀、铁车钏、铁锄、铁权等。
    二十二、冲河南城子、北城子古城
    冲河南城子、北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五常县东南73公里冲河镇附近。北城 子古城在冲河镇东南2公里,与冲河镇隔河相望。南城子在北城子南4公里,两城南北遥相呼 应。俗称为南、北城子。
    古城地处张广才岭西麓的山间沟谷盆地中,地理座标为东经129°44′、北纬44°40。盆 地周围群山环抱,南有七峰砬子、九十五顶子山为屏,西有小西山,北有马鞍山、小北山为 障,牤牛(又称漠泥)河,由南绕南城子、北城子西侧,沿小西山山脚下向北流淌。后与冲 河会合,流到营城子附近注入拉林河,成为拉林河的主要源流之一。两河在南、北两座古城 的南、北、西三面萦绕而过,构成一道天然的护城河。
    19世纪30年代,旅哈俄籍考古学者B·B·包诺索夫曾对两座古城进行考察。1980年秋, 省考古队会同五常县文物工作者调查了南、北城子古城。1981年松花江地区文管站进行文物 普查时,又对两城作了复查。
    北城子古城,北面紧临冲河南岸约400米,隔河与镇所在地相望;西濒牤牛河,东西为沼 泽和洼地,南面是一片平川地带。五常至向阳间的公路,经由北城子的北、南门,穿城而过 。
    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方向。城周长2534米。东、西两墙长752米、南墙长530米、北墙 长550米。墙现存高1.3—2米、墙基底宽10—12米、顶宽2.5—3米。墙为夯土板筑,夯层清 晰,夯层厚16—20厘米。城设瓮门4个,均居各墙中部,门宽10米。南、东两墙瓮城址痕迹犹 存。现有马面8个,每面墙2个。四隅设角楼。除西墙大部被民房占压毁损无存外,其余三面 完好。城外有护城壕1道,已夷平为耕地。城内出土有铁犁、铧,三足铁锅和轮制灰陶残片等 。在城西部与牤牛河之间约0.5公里处,有一突起于周围地表的土台基,东西长46米,南北 宽18米,相传为“点将台”。
    南城子古城平面亦呈长方形,南北向。周长2800米。南北墙长800米、东西墙长600米。 墙高为3—4米、墙基底宽10—12米、顶宽2.5—3米,夯土板筑,夯层可辨,每层厚约10厘米 。除东、北两面墙保存较好外,南、西两墙已被公路和民房占压无存。民房建在城内南半部 ,北半部辟为耕地。城内地势呈南低北高漫坡状。城设门4个,各居四面墙的中部,门外筑瓮 城,东、西、南三面早已毁损无存,仅北墙的瓮城址尚存。瓮城东西长27米、南北宽11米, 墙高4米,瓮门址宽8米。城墙附筑马面8个,4墙各设2个。城四角筑角楼。城外掘护城壕1道 ,残迹尚在。城外西北200米处,亦有1座黄土高台基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 7.8米(残长),相传也为“点将台”。这处土台基址已被砖厂取土烧砖掘掉大部。
    古城内地面散布有轮制灰陶器物口沿残片,器形多为卷沿的壶、罐、瓮等。城中出土有 铁犁、铧、箭头和铜钱等。
    南、北两座古城的建筑形制、特点完全相同,其规模相当于猛安驻屯城址。有人考证这 一带可能为金代“冷山”之地。
    二十三、仁合古城
    仁合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宾县新甸镇仁合村城子屯南1.5公里,西距大通河堤坝400米 ,东距姜家屯500米。古城坐落在枷板河和大通河支流之间的平坦开阔地带,枷板河由南向北 ,大通河支流由西南向北流来,两河又分别从城东、西两侧蜿蜒流去,向北约6公里汇入松花 江。
    1981年春,松花江地区文管站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向。城周长1220米,东西长360米、南北长250米。墙残高2— 3米。墙为夯土板筑,在南墙中间有1瓮门址。城墙已被部分破坏。现存马面7个,北墙1个、 其余三面墙各2个。城四隅各设角楼1个。城 外设护城壕1道,宽约10米。
    城内中间有1处大土丘高3米,其上面遍布着灰瓦、瓦当、瓦头、青砖、定白瓷、龙泉窑 瓷片和宋钱“淳化元宝”等遗物。城址东北约30米处,有1处排列十分规整的殿基遗址,东西 宽150米、南北长180米,略呈方形,中间排列三重正殿,中间的最大,坐北朝南,两侧有配 殿和回廊址相连,布局整齐、结构紧凑。
    在仁合古城附近10余公里范围内发现多处辽、金时期遗址。该城当是金代的一座较重要 的城镇。
    二十四、沙家街古城
    沙家街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龙江县龙兴镇沙家街北1公里,在雅鲁、济沁两河汇流处。 城东面雅鲁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过。济沁河由西南向东北流与北来的麒麟河相遇,在城南侧又 折向东汇入雅鲁河。城与金东北路界壕最近距离为1.2公里。城北13公里为雅尔根楚河口边 堡。该古城是金东北路界壕边堡组成部分,为界壕边堡北段的三大屯军重镇之一(孙秀仁:《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5期。)。
    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1360米。南、北墙两端微有弧度,各长440米,东、西墙各长 240米。城墙基底宽12米、顶宽2米、残高3.5米。瓮门开在南墙中间。墙附筑有马面12个, 南、北墙各4个,东、西墙各2个,城四隅各设1角楼。城外有壕,东、西、北及南面部分护城 壕有护壕堤。城西南角有1眼天然水泉,流至壕中后注入附近的济沁河。城因坡势,西北略高 于东南,东部最低。城 外东、西、北三面以及南墙外部分筑有副墙。主、副墙中间为护城壕。西墙外围的副墙南端 ,止于从西北向东南流来的小溪北岸。东墙外副墙的南端,止于山岗南侧陡壁的顶部。在南 墙瓮门的东侧有两座土堆,堆于陡壁的顶上,应是当年瞭望台遗迹。
    古城内已垦为耕地。地表散布有划刻凸纹灰色陶片,定白瓷与土定瓷片。出土过铁锹、 铁锯、铁锅残片、铁杵残段和铜钱等遗物。城的形制和城内出土的遗物都具有典型的金代特 征。
    二十五、肇东八里城
    肇东八里城属金代城址,元肇州故城。位于肇东县四站镇西南约3公里东八里村北300米 处松花江的二级阶地上。城址南临松花江干流,相距约7.5公里,其它三面地势开阔平坦。
    城址平面呈方形,方位北偏西。据测量,周长3681米,每面墙长不足2华里。东墙长964 米、西墙长923米、南墙长903米、北墙长891米。因城周长接近8里,当地人称之“八里城” 。它是已知的松花江干流以北附近规模最大的古城址。
    八里城墙垣保存较好,残高4—5米、上宽1—2米、基宽12—18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 —12厘米。除个别墙段辟路以外,其它墙段基本未遭破坏。每面城墙外附筑马面14个,全城 56个,马面间距约60米。城四隅筑角楼,遗迹尚在。马面与角楼突出墙外,略高出墙垣。城 四面设门.均设在墙中间,外筑瓮城。
    城墙外绕城开掘一条沟堑,距墙约7—10米。沟堑深8米、上口宽7米、底宽2—3米左右。 沟堑外缘筑土堤,高出地面约0.5米。
    八里城面积约为76.34万平方米。城内早已夷为耕地,地面不平,已无建筑遗迹。
    八里城内曾发现大批文物。1958年秋冬在城内搞农田基本建设,清理收集到各种铁器70 0余件,还有铜器、陶器、瓷器等。
    出土农业生产工具有:犁铧、犁碗、趟头、镰刀、镢头、手镰、手锄、锄头、锹、镐、 铡刀、垛叉、渔叉等。兵器有:铁刀、矛、镞、扎甲等。马具有:镫、衔、挠、鞍饰等。车 具有:车輨、车辖、车圈等。手工工具有:斧、锛、凿、铲、锯、手刀、刮皮刀、锉、钳子 等。刑具有:脚镣、手铐等。生活用具有:菜刀、剪刀、铁钩子、纸凿子(打冥钱用器)、 腰铃、钥匙、铁拉手、铺首、铁锁、抹泥板、大小铁圈、穿条、熨斗、铁钉、各种门鼻等。 衡器有:铁权等。炊具有:六耳铁锅、三足铁锅等。
    出土铜器90余件,其中有货币80余枚(宋钱居多,金钱次之,包括“大定通宝”)、残 匙、浮雕塔、佛像等。陶器完整的70余件,其中有瓮、罐、瓶、杯等。宋金瓷器20余件,器 物有罐、钵、碗、盘、猪首瓷埙等。此外还出土30余件各种石制品。
    八里城是黑龙江地区规模较大的古城之一,已见于清末著录,至于它是什么时代的什么 城市,一直有不同看法和主张。
    1899年屠寄主持编绘的《黑龙江舆图说》中,在相当于八里城位置标出一座古城址,名 为“巴喇克”城,其旁注写“元·肇州故城”。嗣后屠寄的所著《蒙兀儿史记》一书中,对 “巴喇克”城为元肇州故城之说几次加以说明。所谓“巴喇克”城即今八里城,而“巴喇” (克)为蒙古语“虎”之意,Bala或BaRak皆蒙古语“虎”,词尾之“K”当与后郭尔罗斯方 言有关。“巴喇”(克)蒙古语实为“虎城”之意。屠寄提出“巴喇克”城为元肇州故城, 已历90年,他的这一主张没有被学术界完全接受。
    50年代末八里城出土大批重要文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注意,嗣后又有一些重要发现。 我国考古学者根据城址所在地及城建特点(有马面、瓮城、城防沟堑等)、形制以及大量文 物,确认它是金代城市;有人肯定它是金代屯军城堡。也有人认为是金代城市,元代沿用。
    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八里城又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人认为 “八里城应为元肇州”,原诸王乃颜封地,肯定屠寄论考的正确。也有人认为八里城是金肇 州,元代沿用,金元肇州同城同地,并认为它是金末东北招讨司治所。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六、中兴古城
    中兴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绥滨县中兴乡之东17公里高力村。城北距黑龙江4公里 ,东距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口20公里。西北约500米处有一金代墓群。
    1973年5月,省博物馆对黑龙江右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林秀贞:《绥滨中兴金代古城 和墓葬》,《黑龙江古代文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古城坐落在江汊阶地上。城平面呈方形,周长1460米,每面墙平均长365米,在南墙和北 墙中间各设1瓮门,城墙设有马面。共3道城墙,1主墙,两副墙。各墙外侧有壕沟,构成3条 护城河。在城外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各筑一方形城堡环护,为中兴古城外围的“卫星”城 。黑龙江又横亘其北,形成1道天然屏障。城的东、西两侧为黑龙江支流佐其两翼,南面筑起 11道厚重壁垒防卫。城与西南的奥里米古城南北对峙。从中兴古城位置、形制特点及附近墓 地出土文物看,应始建于辽,沿用至金代中晚期。屠寄在《黑龙江舆图说》中对中兴古城进 行过考证,他记载的“奥里米东城”即是该城址。该城是辽、金时期黑龙江中游一座重要的 军政重镇。
    二十七、查哈阳古城
    查哈阳古城属金代城址。位于甘南县东北70公里查哈阳乡所在地北1公里处,城东面距诺 敏河0.5公里,西北距金东北路界壕9公里,距界壕内侧诺敏河边堡10公里。
    1960年10月,省博物馆调查金代东北路界壕边堡时,对古城进行了实测(孙秀仁:《金东 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第5期。)。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正南北向。城周长为1210米,东墙长240米,西墙长220米,南墙长 370米,北墙长380米。城占地面积约8.36万平方米。四面墙保存完好,墙高5米左右。南墙 比城内地面高出3米,比城外地面高出5米。墙基底宽15米、顶宽1.5米。马面尚存10个,东 、西两墙各2个,北墙4个,南墙2个。城四隅各设角楼1个,已残。在南墙中间略偏东设瓮门 1座。门开口于东侧,口宽5米。城外掘壕,绕城墙外东、西、北三面,壕上部宽5米、底宽1 .5米、深1.5米。另在北和西墙城壕外侧又掘1道浅沟,用以截煞从西北高坡下流的水势而 筑。
    古城中地面散布的遗物有陶片,定白瓷、土定瓷残片及铁甲片、铁刀、铁镞等,均为金 代典型遗物。
    查哈阳古城是金代用以保卫界壕、支援边堡而屯戍重兵的城镇之一。
    二十八、营城子古城
    营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五常县背荫河火车站西北2公里,营城子满族乡所在 地东北角。古城坐落在漠泥河西北高出东南平原的土丘上,城南毗邻拉林河与漠泥河汇流处 。
    30年代曾有俄国、日本学者考察过古城,1962年5月省博物馆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孙秀 仁、朱国忱:《黑龙江拉林河右岸考古调查》,《考古》1964年第12期。)。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向。东西长380米、南北宽300米。墙高约2米,墙高出城内地面 1.5—2米,高出城外地面3—10米。城墙附筑马面,现存15个,四角有角楼墩台遗址。城设 3门,北墙无门。在南墙中部门址的外侧筑1瓮城,墙垣残迹可寻。东、西墙各1门,现存豁口 ,东西对称。墙为夯土堆筑,夯层清晰,层厚为1.5—2.5厘米。
    现城内中央地带建有营城子乡中学校舍。古城内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灰布纹瓦片、青砖残 块、板瓦、瓦当残片。陶片遍地皆是,俯拾可得,器形有陶罐、甑、盆等。曾在城内出土铜 锅1件,内盛有10余件完整的定白瓷盘,其上刻划龙凤纹饰,同时出土有宋代铜钱等,这是一 批金代窖藏文物。
    在古城南面的阶地断层中有灰层、灰坑和人骨架暴露;文化层中含红褐、黑褐夹砂陶片 ,器形有罐、钵等,纹饰有指甲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为早期遗存。
    营城子古城的形制及出土遗物具有辽、金时期的特点,城中所出的大量遗物多被火烧过 ,推断此城毁于战火。
    二十九、嘎尔当古城
    嘎尔当古城又称西古城,明、清时期城址。位于富锦县城西南约13公里、上街基乡嘎尔 当村西500米处。北临安邦河支流头道河子。
    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夯土板筑,周长约700米,现存东墙残高1米。南墙和西墙尚可辨 认,北墙已荡然无存。城内出土过较多的青花粗瓷器物残片,此类青花瓷,是明、清时期较 普遍使用的生活器皿。
    嘎尔当古城早在明代为“弗提卫”或称“弗提希卫”治所。《明实录》太宗朝卷六三载 :“弗提卫置于永乐七年(1049年)五月乙酉,瓦剌金河等处野人头目塔失等二十三人来朝 ,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以塔失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赐诰印袭衣及钞币有差。”(按:《 实录》误称“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实际上弗提卫是从忽儿海卫中分出来的一个卫;并且 又是明朝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第七城弗踢奚城,及第二十站弗能都鲁站旧址所在。)《富锦 县志》记载:“1882年(清光绪八年),富克锦协领衙门曾设于嘎尔当城内。”该城对研究 明、清时期在黑龙江境内的建制沿革及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十、莽吉塔城
    莽吉塔城,俗称城子山古城,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第十城。位于抚远县城东北10公 里、通江乡小河子屯西突出江面的小山头上。城东0.5公里为抚远水道,水道为黑龙江支流 ,由西北向东南与乌苏里江相通。水道以东为抚远三角洲,俗称黑瞎子岛。
    1976年省考古队派人进行考察。1980年春又会同合江地区文管站进行复查。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似“口袋”状。城墙由东北向东南循山坡而上,直插到山腰处。 由西南折向西北为一周。北临江边悬崖,借助天然峭壁为屏,不筑墙。城东北宽、西南窄, 城墙东南长约480米、西南长45米、西北长400米,周长约925米。城墙现存最高处为1—2米、 低处为0.5—1米。墙为夯筑,墙内外两侧掘沟为壕,迹象尚存。东南墙略偏南端设1门,已 遭破坏,在门址处尚存有8块较大的花岗岩石块,均略加工成方形,上面较平,当是城门础石 。古城内外草木丛生,腐殖土层厚约30厘米,遗物难寻。在20世纪50年代时古城中可见到大 小不等、高低错落的建筑遗址和用石砌筑的古井,现已无存。
    古城地处黑龙江下游要冲,据地险要,是控制江面水上交通咽喉重地。据考证,该城当 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第十城,即莽吉塔城故址。
    三十一、宁古塔旧城
    宁古塔旧城,俗称旧街古城,是清初宁古塔将军驻地。位于海林县城西南25公里、旧街 乡古城村。古城坐落在海浪河右岸。《宁安县志》据《盛京通志》卷三一记载,旧城原为“ 石城”(即内城),高1丈余,周围1华里,东西各设1门;城外有“边墙”(外城)周围5公 里,四面各设1门;最初是由昂邦章京吴巴海监造的。
    今外城已无存,“石城”(即内城)保存下来的仅有东墙和北墙部分段落,并非石块所 砌,而是以黄土为主夹杂碎石块夯筑而成。东北墙残长160米、西北墙残长150米。墙基底宽 14米、高2—3米。墙分层夯筑,每隔数夯层夹一层木棍层,木棍已朽,但痕迹清晰可辨。在 内城东北角有一圆形炮台土垒残址。古城内地表散布较多的青花粗瓷片,光亮腴润,色釉浓 郁,是典型清初遗物。
    宁古塔旧城,在清初几十年间统一“东海”、“索伦”诸部过程中,始终是北疆的政治 和军事中心。由于宁古塔的地位日趋重要,清朝政府于1653年(清顺治十年)把宁古塔建制 升格为昂邦章京(即总兵、都统),第一任为沙尔瑚达。
    在1643年(清天聪十八年)至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历次抗俄斗争中,清政府以 宁古塔为基地多次击败入侵者。1666年(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在其南25公里处牡丹江中 游左岸建新城后,将军驻地南迁,旧城随之废弃。
    三十二、宁古塔新城
    宁古塔新城属清代城址。位于宁安县城所在地。始建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当时宁 古塔将军从原治所“旧城”(今海林县旧街古城)向东南迁移25公里至牡丹江中游左岸(今 宁安县城)建“新城”,称为“宁古塔新城”。
    新城地处牡丹江流域山间盆地,周围环山,牡丹江从古城南面由西向东流过。此地土质 肥沃,物产富庶,交通便利。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有木城两重,系国朝初年新迁。去 旧城六十余里。内城周二里许,只有东、西、南三门,其北因有将军衙署,故不设门。内城 中惟容将军护从及守门兵丁,余悉居外城。(外城)周八里,共四门,南门临江,汉人各居 东西两门之外。……城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从此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 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卷上。)”
    据《柳边纪略》卷一载:“宁古塔四面皆山,虎儿哈河(今牡丹江)绕其前。木城周二 里半,东西南各一门。外为土城,周十里,四面有门,今皆圮……”(杨宾:《柳边纪略》卷 上。)。
    又据《吉林通志》载:“宁古塔驻防城,康熙五年十二月工部议准,宁古塔所有旧城是 桅木隔石筑造,年久颓坍,应酌量本处派夫照旧城修理。因自旧城迁此,将军巴海监造。松 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二丈余,周二里半。门三,东曰得胜,西曰望阙,南曰迎熏。城外边 墙周十里,四面有门。南濒瑚尔哈河”。(《吉林通志》卷二十四(舆地志)十二《城池》。 )于城西约1公里牡丹江北岸江崖中部曾建观音阁1座,俗称西阁,现已无存。由此再向西北约 300米处为清初建造1座石桥又称“大石桥”(参见“大石桥”条)。出古城西门沿牡丹江北 岸西行约3公里,此段江岸为岩石构成,俗称:“十里长江”。《宁古塔纪略》记:“西门外 三里许有石壁临江,长十五里,高数干仞,名鸡林哈答,古木苍松,横生倒插;白梨红杏, 参差掩映。”牡丹江南岸月牙河口有原任宁古塔副都统、后为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家族墓地 (参见“萨布素将军家族墓地”条)。
    宁古塔新城数百年间几经变迁,内城中清代的建筑大部分无存,已被现代楼房所代替。 惟有一条东西大街是建城当时的街道,原路面是松木楞方所铺,早已被埋入地下(注:宁安 县于70年代初,修“战备”工程时,在东西大街路基下挖出很多松木楞方,出土时均是平铺 在原地面上)。大街东、西两端建有牌楼,今已无存。
    宁古塔将军驻地和治所先后历经三地,即“旧城”(今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新城 ”(今宁安县城所在地)、“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它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 阳市)以北的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 宁古塔将军迁往吉林乌喇,但仍沿用“宁古塔将军”的旧称。到1757年(清乾隆四十六年) 按驻地名称而更名为“镇守吉林乌喇等处将军”。
    自民国初年至今该城为宁安县县治。
    三十三、黑龙江城
    黑龙江城,亦称瑷珲新城,清代北疆重镇,黑龙江将军治所。位于黑河市南35公里的爱 辉镇,地理座标为东经127°29′、北纬49°59′。城西10公里为炮台山,南约40公里处为清 代水师营船坞;城南和北两面各有1条小溪注入黑龙江。瑷珲新城内环群山,外襟大江,素有 “北门锁钥”、“东国屏藩”之誉。
    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瑷珲也有时写作“爱呼”、“艾浑”、“艾 浒”、“爱呼伦”,本达斡尔语“爱乌”,即“可畏”之意。
    黑龙江城旧城亦即旧瑷珲城,为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兴建,城修筑在明代忽里平寨 旧址之上,故址在今苏联境内维谢雪村,地近结雅河(又称呼潢河)口。因附近有瑷珲河( 又名莽鼎河即今芒嘎河),城即因河而得名。旧瑷珲城是清代黑龙江将军最初的驻地。《黑 龙江外记》记载:旧瑷珲城是一个方形城市,“整个周长九百四十步,合四千七百尺,设有 五个城门”。宁古塔将军萨布素于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扩建过。后因该城僻处江东,与 内地交通及公文往来诸多不便,遂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在江右岸原达斡尔族首领托 尔加居住的旧城废墟上(该城在1651年被侵略黑龙江沿岸的沙俄哥萨克匪帮焚毁)建造新城 。将军衙门亦由旧城移入新城,于旧城留守尉驻守治理。《黑龙江外记》记载:瑷珲新城“ 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高丈八尺。西、南、北三面,排木为外 郭,方十里,南一门,西、北各二,东临江”(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迁往墨尔根(今嫩江县),此城留驻副都统。18 58年,沙俄政府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在瑷珲新城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该城于19 00年再次毁于战火,1907年复建,在被毁的内城墙基址上筑墙,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99 3米(现存墙段519米)、西墙948米、南墙842米、北墙805米(现存墙段647米),周长为35 88米。墙为堆土筑就,无夯迹。墙基底宽13米、高2米。墙外掘护城壕1道,宽6米、深2米。 城设4门,居每面墙之中,各宽14米。无角楼、马面遗迹。在城内偏东南处为当年将军衙门旧 址,已荡然无存,仅存两株上百年的古松。城内东门以南280米处是魁星楼。据《瑷珲县志》 载:“东南角向有魁星楼一座,高盈十丈,若登楼一望,则三面环山,一面枕水,诚可谓天 然险峻城廓。”原魁星楼,因年久风剥雨蚀残损毁掉。198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原 址重新修建,1983年7月竣工。
    瑷珲新城于1909年撤销瑷珲副都统,改设瑷珲兵备道。1912年改为瑷珲直隶厅,建瑷珲 县公署。
    1933年日伪时期设瑷珲保。1946年瑷珲解放,成立瑷珲区人民政府。现为爱辉镇人民政 府所在地。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四、墨尔根城
    墨尔根城属清代城址,黑龙江将军治所。位于今嫩江县嫩江镇,地处嫩江左岸。江水绕 城北墙外由东北向西南流过,墨尔根河流经城东,于城外西北注入嫩江。周围地势平坦开阔 ,地理座标为东经125°28′14″、北纬49°11′14″。
    据《嫩江县志·疆域》记载:“建于前清康熙二十四年。其制则内城、外郭。内城之垣 ,松木为栅夹于外,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垣宽一丈,周围四百五十四丈。女墙皆备,东 西各一门,北二门。历道光初年,江势南移,水近城基,泛滥之时每浸街市。道光二十五年 南徙其城三里许,筑如旧制,街市随之,郭垣周围则增至十里,至今因之。”依上述,该城 分内、外城。内城墙用松木圆杆为栅,竖成双排,在其间以土充填夯实而成,周长1400余米 。城墙基底宽4米、高5.4米。外城又称外郭城、呈方形,以土筑就,周长4250余米。东、西 两墙较平直,西墙北段略向外凸出呈弯曲弧形,北墙是依嫩江流向筑城。东、西、南墙中部 各设1城门,惟北墙辟为2门,城四隅设角楼。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军队入侵后 ,该城被毁。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由瑷珲新城迁此驻守。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 年),黑龙江副都统1员移驻该城,为设副都统之始,最初与将军合署办公。1698年(清康熙 三十七年),副都统首先移守齐齐哈尔城,翌年将军亦移守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专设副都 统镇守,直至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改置行省后,副都统为黑龙江巡抚所属,至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撤销副都统改县。《盛京通志》称此城“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 带,上下要枢”,即指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所处地理位置之特殊及战略地位的重要。该 城曾一度作为黑龙江将军驻地,虽时间较短,但对研究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分布与变迁有 重要价值。
    三十五、齐齐哈尔城
    齐齐哈尔城,又称卜奎城。始建于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翌年竣工。旧城坐落在今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内,西距嫩江4公里。因初始即选定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建城,故该城称 卜奎(即布克依)城,又称齐齐哈尔。
    据《盛京通志》记载:“齐齐哈尔城在奉天府东北一千八百里,亦曰察哈哩,内城植松 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百步,门四。城外有郭,用土垡包砌,周围十 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环城有重壕,高一丈五尺。本嫩江南宿伯克依庄地(伯克 依,即卜奎)。”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清政府为加强边防,从吉林移水师于黑龙江(瑷珲),在齐齐 哈尔等处设水手20名。相隔10年后,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在齐齐哈尔设水师营,在 此操练水兵。同年又建造火器营,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库。设正房三楹,左为“神威无 敌大将军”炮库,右为“子母炮”库,各三楹,并设有铅丸、苘麻库和军械库等。1698年( 清康熙三十七年)齐齐哈尔正式设副都统衙门。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由墨 尔根城移驻此城,同时对木城重新修葺。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一场大火将内城(木城) 烧毁。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又在被焚的木城基础上,改建成砖城。城平面呈方形,南北 长400米、东西宽417米。墙以青砖砌筑,表面用砖,中间以土坯填砌。墙高5.5米、厚2.4 米。墙顶部设有雉碟和箭孔。城辟4门:南曰迎恩,北曰怀远,东曰承晕,西曰平定。今已大 部无存,仅有残余可见。在内城中部有条从南门至北门的街道,民国年间称惠民街(今解放 路),在清朝是驻防八旗兵的武科场。从此街正中向西的一条街称西大街(于1980年将西大 街向东扩展,穿过东门旧址与菜市街相接)。这两条街相交成十字街,将内城区分割成为东 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相等的区段。当年的黑龙江将军衙门等军政机构就设于此。
    东南区设黑龙江将军衙门,占地1.2万多平方米。正门三楹,辕门东西向,用木栅围墙 ,院中竖双杆,朔望及拜疏揭黄旗。正门内为户、兵、刑、工四司。中为大堂,大堂北10米 处为后堂。两堂皆五楹,东西两侧配耳房。1978年9月25日,后堂毁于火灾。正堂东16米处有 房三楹,东西向,为银库。后正房三楹为银库主事治事所。正堂东北有房十楹,南北向,为 军械、贡物等库和钟鼓楼。将军衙门于清末被撤销,设黑龙江巡抚,民国时期为省长公署, 伪满洲国时期为伪龙江省公署,解放后,1949年5月原黑龙江省、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这 里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现为中共建华区委员会机关和民宅。
    东北区有副都统私宅,俗称大人府。初设于外城内,后移至内城中。1806年(清嘉庆十 一年)城中大火,副都统私宅同时被毁。后依旧制重建在将军衙门北侧,与将军衙门一街之 隔。民国时期在大人府旧址设督军署,于署前东、西两侧建两门,东门额上镌刻“纬武”2字 ,西门额上镌刻“经文”2字,现西门尚存。1954年原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将此处移交省 地质四队,现为该队职工宿舍。
    西北区有将军府,是黑龙江将军的私宅,当时为乾隆西巡,按其行宫规模所营造。正门 三楹,东西向,门前置1对石狮,两侧竖旗杆,为二进正堂,东西厢房四合院式建筑。房舍因 年深失修,已残损不堪,今辟为民宅。
    西南区设有牢狱,早已无存,仅存一段残墙。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楼建于此处。
    内城中文庙、魁星楼、寺院庙宇等建筑,多数已颓圮无存;惟清真寺保存较好,又经政 府拨专款维修一新,于1981年7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 卜奎清真寺”条)。
    齐齐哈尔城迄今已历300余年,为我国北疆重镇名城,该城形胜诚如《盛京通志》所谓: “巨野为襟,长江作带,近怀属国,远镇为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齐齐哈尔 城作为清代边防重镇期间有225年,该城的建立与变迁等,对研究黑龙江地区城市发展,以及 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经营、管辖和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三十六、阿勒楚喀城
    阿勒楚喀城属清代城址。位于阿城所在地(即今阿城县城)。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 年)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治所。
    阿勒楚喀城因阿什河而得名(阿什河,金代称按出虎水,清代称阿勒楚喀)。《吉林通 志》记载:“阿勒楚喀驻防城,旧城右靠土山,左傍阿什河。周二里,南北二门。雍正七年 改建木城。周围七百四十五丈,高七尺,池深八尺,广一丈。乾隆四十年重修,四十八年改 筑土城。”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副都统海英主持扩建旧城,在旧城的南、北、西三面向 外拓宽,将原衙署城的街市均圈入城中。《吉林通志》记载:“筑土为墙,高一丈,周长十 八华里。辟四门,东曰保安、西曰镇静、南曰承化、北曰平易。”因阿勒楚喀城地处要冲, 商贾辐凑,居民日增,在同年又开了6个便门(东2门、西3门、南1门),于1870年(清同治 十年)竣工。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6月6日,城中遭一场大火,房舍大部焚毁,幸存者不 到1/5。1875年(清光绪元年),对被烧毁的副都统衙门、八旗官房及各城门址,又按原样 恢复。其后城垣又经几十年的风雨剥蚀而大部坍塌颓圮,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由本城 大小商铺集资再次维修。同年法国传教士在北门里建造天主堂1座。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英国传教士在西岗子建福音堂1座。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该城被沙俄侵略军 占领(俗称“跑毛子”),城池遭到严重破坏。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副都统达桂主 持重修。闭东西便门各一,共留8门。南北大街(即今之延川大街)长2.55公里,东西大街 (即今解放大街)长1公里,城垣高8尺,外壕深6尺。在城内十字街北和老西门外各修地桥1 座,四街公筑排水沟,城内积水皆可顺此流入阿什河。保安门外修石桥1座,桥南面有暖水泉 (温泉)终年淙淙流水,承化门外修有2座石桥;平易门外筑1座大桥。城内建有3座牌楼,皆 系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堡3城的“官绅”所立。
    副都统衙署设在城内东部,内设大堂、二堂、串堂、印房、银库、左右两司,以及印务 处、银库办事房、更房等房舍,共40余间。副都统住宅在衙署东侧,有通路相隔,共计官房 35间。满义学在衙署西,税课司在十字街西。监狱在衙署右边,前有照壁1座。城内还设有3 间查街办事房。公仓与义仓都建在城北门里,计有仓40余间,用以储备粮谷。城外有东西演 武厅3间,前面建有抱厦1间,右边设有马趟(跑马场),以备副都统于春秋两季在此检阅八 旗官兵操演骑射。八旗官房在南门外东侧,依南墙按顺序向东排列。该城于1909年(清宣统 元年)改制设为县。阿勒楚喀城几经历史沧桑,历次所修城池今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