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界 壕

  一、牡丹江北郊边墙
    牡丹江北郊边墙是渤海时期修筑的一条防御墙垣。位于牡丹江市北郊山区,东南距市中 心约25公里,当地称“边墙岭”。市北郊是张广才岭的东麓余脉。边墙自江西村西沟北山主 峰起,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经过的主要山峰有新峰南岭、蛤蟆塘砬子、三道关、岱王砬子 、二人石南岭等,终止于西大砬子北坡,墙垣全长约58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70°30′—1 34°51′、北纬45°之间。墙体一般在海拔500—600米的峰岭和沟谷之间。
    边墙系就地取土采石修筑,东西两端多为土筑墙,石筑墙较少;中部石筑墙较多,与土 筑墙相间。
    土墙,墙体断面中不见夯层,这种墙多筑在土层较厚的山梁上或狭窄的沟谷中,个别地 方筑在山坡处。山梁上的土墙,筑在山梁外缘,土墙与山体融为一体,内侧墙高一般在3—7 米之间。山梁土墙外坡险峻,易守难攻,内侧坡缓,上下方便。沟谷中的土墙,一般筑在两 山之间的狭窄地带,现存高1.8—2米、墙基底宽5—7米、顶宽0.5—1.5米。沟谷中的墙体 均向内侧凸出 一个较大的弧形,宽度40—60米,呈反弓形,使两端形成两个类似马面的弯度,可以从两端 控制沟底前方。山坡土墙,一般筑在沟帮缓坡地带,借以与沟谷中土墙相连。凡地势比较险 要的土墙内侧,均有距离不等的圆形土坑,共发现46个。大坑直径约5米、小坑直径3米、深 不到1米。土坑距离墙体4—5米,有的四五个呈一字形沿墙排列;有的3个一组呈三角形;有 的4个一组呈方形;有的5个一组呈十字形;有的呈不规则形。在比较隐蔽的山坳里筑有石壁 圆坑,直径约3米、深1—2米。这些土坑可能是守兵驻地,石坑为“蓄水池”。
    石墙是用天然碎石块和人工劈凿石块,以干插石法砌筑。根据地势,石墙有的砌筑在几 个并排兀立的石砬子豁口之间,将豁口堵住;有的修筑在峭壁岩顶的不平之处,形成平整的 石墙。边墙的中部山势险要,沟谷纵横,墙多为石筑,每段长度,短的3—4米,最长的一段 36米,保存完整,蔚为壮观。蛤蟆塘砬子北侧长墙从坡下部筑到峭壁之下,墙体内砌有二层 台阶,第一层高约2米,第二层高约1.5米。在第二层墙体中发现了射洞(箭眼)。比较完整 的仅存留1个,呈斗形横砌在墙体之中,内口大于外口,高50厘米、宽40厘米;外口高25厘米 、宽30厘米,上距墙顶30厘米。
    马面共有13个。土筑马面4个。多筑在坡度较小的山脚下、平缓的山梁上和较宽沟谷的两 侧土墙中,一般与墙体等高,个别的高出墙体。马面内侧高3米左右,平面呈半圆或圆角梯形 ,内侧与墙体平,开口处有低于墙体的凹坑。较大型的马面口宽12米、深5—6米左右;小型 马面口宽7米,深3—4米。外侧高约2米。马面间距50—100米。
    山包式马面6个,是利用低于山头而高于墙体的山包修筑,多分布在土墙拐弯之处。其顶 部凹下,内有开口,两侧与墙体相接,高出墙体1米左右,外部高3—4米,口宽约5米,深约 3米多。石砌马面3个,均砌筑在高山石墙上。小型马面形制与土筑马面基本相同,侧高5—6 米,平面呈半圆形,内侧与墙体平,开口宽2—3米,深2米左右。大型石砌马面口宽约25米, 形制亦与土筑马面相同。
    1979年春在蛤蟆塘河谷边墙外350米处耕地中出土“鸾凤花鸟镜”1面。铜镜薄身平缘, 厚0.4厘米、缘宽1.1厘米。镜缘左边阴刻“泰州(录)判”4字和押记。铸造工艺精致, 纹饰布局匀称秀丽,具有唐代晚期铜镜风格。从边款和押记看,是经过州级官府验检的金代 沿用唐镜。
    1984年7月4日在牡丹江市北郊八达沟口金龙溪右岸出土1方铜印。印面正方形,铸有汉字 九叠篆书“古州之印”4字,印背左边阴刻“应办所造”,右边阴刻“天泰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重1.3公斤。
    牡丹江北郊边墙,是渤海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南犯而筑。后东夏国为防御蒙古军的 进犯于镜泊湖中部又修筑一道边墙,并将牡丹江北郊边墙加以修葺和利用。
    二、金东北路界壕边堡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金朝为抵御西部蒙古诸族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位于黑龙江省西 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绵亘200余公里,终止于 黑龙江省龙江县雅鲁河、济沁河交汇处。当地称“乌尔科”(达斡尔语)、“老边”、“旧 边”、“边墙”、“边壕”等。建于公元12—13世纪。此即金东北路壕边堡北段。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界壕边堡分为四路,即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 其中东北路始自“达里带石堡子”,止于鹤舞河(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之霍勒河 ),是四路中极北的一路。金、南宋、元、清各代均有著录(宋·赵珙:《蒙达备录》,《元 史·地理志》,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屠寄:《黑龙江舆图说》。)。
    1959年3月、11月和1960年9月,省博物馆先后3次对界壕边堡进行了考古调查(孙秀仁: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第5期。)。
    界壕起自尼尔基镇北8公里七家子附近的嫩江右岸沼泽中。循沿大兴安岭东麓,基本与岭 的走向平行。先由起点循大兴安岭支脉向西横行17.5公里,至冷家沟向西南折,横切内兴安 岭诸脉;在后乌尔科附近,越诺敏河后成为甘南县与阿荣旗的分界线;穿过阿伦河、音河, 进入龙江县与布特哈旗交界处,继续向西南直行穿越雅鲁河、雅尔根楚河、库提河、麒麟河 、济沁河之后,又行经一小段,伸入内蒙古自治区。界壕自出莫旗境内,便成为黑龙江省与 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的边界,以东为甘南县、龙江县和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以西为呼伦贝 尔盟的莫力达瓦旗、阿荣旗和布特哈旗。界壕开始一段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起自后七家子东 北2.5公里嫩江浅水沼泽中,墙垣低矮,长约750米。墙基底宽11米、顶宽2米,高出墙外沟 底3米。界壕为土石混筑,不见夯层迹象。南支在前七家子东北百余米,东距嫩江干流200米 处。墙基底宽14米,顶宽2米,高4米余。在起点附近,界壕南北两支的形制和结构相同,但 南支界壕的墙壕比北支深阔高大。两支界壕的起点相距3.5公里,均由嫩江右岸向西伸延并 逐渐接近。在柳瓜印子居民点(东距起点8公里)附近的东北部山岭,北支界壕从东北蜿蜒而 下,经行谷中地,越过西岭,在北边壕村南750米处并入南支干线。墙继续向西延伸,至冷 家沟东北1.5公里处,有个大的转折,由此转为南偏西行。
    由于内兴安岭诸支脉与岭的主轴呈垂直方向,而界壕又大体与岭的主轴方向一致,因此 循诸支脉东南流的溪涧也恰与界壕呈垂直方向。在溪涧行经的地方,界壕多被河水冲出缺口 ,露出横截面。边墙由东北向西南行进,无论地势如何繁复,始终按南偏西的方向在岭内麓 沿山根或倚山腰修建。诺敏河、济沁河南北两岸的界壕一直通到河谷底部,在常年多水的干 流和主要支流处,呈现较大的中断。阿伦河南北两岸各筑1座边堡,遥遥相对,两堡相距仅5 .5公里,这显然是为加强对河道的防护和警戒而设。
    界壕分单线和复线。属于单线的仅有雅鲁河至麒麟河间的一段。此外由起点开始,向西 500米长的初始段落,也是单线的。
    复线,指同段界壕有内外两道墙垣,居内的一测深阔高耸称为主墙,主墙基阔10米,与 主墙外缘底部相接合的深沟为外壕,墙高加壕深通常为4—5米,外壕底阔一段为2.5米。主 副墙通常大致保持平行,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起伏,加大主、副墙的落差,以便利守御和 瞭望。麒麟河至济沁河间南段的界壕是由1道主墙和2道副墙构成的;它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 是主墙、壕、副墙、壕、副墙。
    紧贴主墙外缘,每隔80米、90米、100米不等,有一丘状土堆突起,介于墙壕之间,堞堞 相望不断,此即马面。马面紧附主墙外缘,一般高出主墙顶部0.5米以下,其中部分马面的 顶部向内凹陷,或塌落成坑,内部为土石结构。
    东北路北段共有边堡19座,是设在界壕内侧的小型城堡;间距平均为10公里,均靠近界 壕。边堡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墙,每面墙长150米左右,高为1.5—3米。门开在东墙中间, 其外附筑瓮城。四隅设角楼。堡外有护壕。边堡都建筑在开阔的高阜或坡岗上,堡与堡间“ 密而不繁、疏而不漏”,首尾相应。
    后宜卧奇边堡在尼尔基北偏西8公里,东北距界壕南支起点2公里,为最北端的第一座边 堡。坐落在高出嫩江水面30米丘岗的东南坡上,南坡下有宜卧奇小溪流入嫩江。这里是由冷 家沟附近沿界壕通往临江大道的终点,又是由尼尔基镇至七家子大道的必经之地。堡东距嫩 江水面200米,南距宜卧奇小溪100米。堡呈方形,东墙北偏东30°,门开在此墙的中间,宽 5米,墙外四周环绕旱壕。每面墙平均长155米,断面基底宽10米,墙由下往上逐渐收拢,顶 部宽2米。现墙内坡30°、外坡40°。东墙高出城内地面3米,高出城外地面5米。城垣由积土 堆成,不见夯层。
    后向阳山和后山湾边堡。两边堡同在被阿伦河截断的界壕内侧,距界壕10—30米。两堡 间距5.5公里,隔河相望为19座边堡中间距最短者。后向阳山边堡西北墙与界壕平行,长18 0米、宽170米,门开在东南侧,有马面12个。在靠近边堡西北角的界壕上设有关隘。后山湾 边堡的地势最为险要,建在阿伦河西岸最高的一座山岗上。岗的东断壁临阿伦河谷,便于守 御瞭望;附筑马面9个,堡内北角有方形建筑残址一处。
    关隘:共发现2处,即诺敏河关和阿伦河关。诺敏河关在诺敏河西1.5公里,边堡西北2 公里。关隘由甬道和通道构成,门道宽35米,仍为今日行车的必经之路。回护甬道的两壁坚 固厚重与界壕主墙同高,门壁两侧外端都和一条约40米长、高低与界壕相当的土墙相衔接, 墙上筑有马面。
    阿伦河关,关门为瓮门式,构造与诺敏河关不同。关口距阿伦河沼泽区300米左右,与边 堡的北角毗邻。关门开口长7米,由弧形门壁与缺口旁的马面复合成整个门壁,夹成中间的通 道。关隘附近的马面间距较短,约为40米、70米、80米、100米不等。
    在界壕内侧,距界壕较远,遥遥辖制边堡的大型古城址有3处,依次为诺敏河古城(即查 哈阳古城)、阿伦河古城(即土城子古城)和雅鲁、济沁两河汇流处古城(即沙家街古城) 。
    历年于界壕边堡和古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瓷器物残片,器形为碗、盘、坛、罐之类; 铁器有镞、刀、甲片、铧、锅等;还出土有石臼、手摇磨、抛石及宋代铜钱等。
    三、镜泊湖边墙
    镜泊湖边墙建于金末东夏国时期。位于宁安县境内镜泊湖江山娇林场东约2公里大青沟山 东北坡上,全长4.5公里。
    边墙始于镜泊湖中部东岸,沿着大青沟山的东北坡由西北向东南再折向西南方伸延。边 墙起点与渤海时期“城墙砬子山城”隔湖相望。
    边墙为土、石筑或土石混筑。土墙均为掘壕堆墙,不见夯迹,墙基宽5—7米、顶宽1—2 米、现存高1.5—2.5米。石墙仅发现两段,均采用不规格的石块叠砌(干插石法)而成, 已局部坍塌,长度在100米左右。墙基底宽1.2米、顶宽0.5—0.8米、现存高1.5米。土石 混筑墙以土为主,内掺石块。
    马面现存38个,附筑在土墙的北侧,间距65—90米。马面筑成半圆形,突出于墙外,于 墙体平或略高于墙体,均为实心体,这与牡丹江北郊边墙的土筑马面不尽相同。一般为3×4 米、4×4米,大者可达7×7米,均保存完好。
    在边墙西南段的南侧发现土坑址5个,间距约10米。土坑直径3.5—4米、深0.5—0.6 米。坑底较为平整,在其周围堆放石块,当是建筑遗迹。边墙于此再向西南消逝在山腰间。 没有发现遗物。
    《宁安县志》古迹条载:“在镜泊湖有边墙一道,盖辽、金防戍之最重要边堡……”。 边墙形制具有辽、金时期的特点,马面筑在墙垣北侧,是为防御北来之敌。
    金代末年,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了东夏国政权。为保卫其南京(今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 山城)、防御北部对立势力而修筑了这一边墙。边墙所以不见史载,主要是东夏国存在时间 较短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