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寺庙、教堂

  一、卜奎清真寺
    卜奎清真寺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建。是富有民族特色的 砖木建筑。
    卜奎清真寺分东、西二寺,西寺毁坏严重,尚未修复。东寺有大殿和遥殿。大殿宏伟壮 观,装饰精美,砖上刻有鲤鱼卧莲图案,形象优美生动,另外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语。 遥殿有砖塔1座,顶端是金色的“风剥铜”宝葫芦,约2米高,葫芦顶上斜镶着象征伊斯兰教 的月牙。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虎头关帝庙
    虎头关帝庙位于虎林县虎头镇正南,地近中苏边境,南距两国界河乌苏里江左岸50余米 ,北部紧靠山丘。庙址依山傍水,隔江与苏联境内的伊曼市遥遥相望。
    虎头关帝庙建于清雍正年间,由内地采参人捐资兴建,是黑龙江省较早的一处庙宇建筑 ,已有250年的历史。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重修,1927年(民国16年)又进行一次大修。
    庙址占地约160平方米,庙西侧有石砌台阶84级,直通庙后山上。庙为木结构抬梁式建筑 。平面布局分为前殿、正殿两部。两殿间紧相连接,前后排列,面向正南。无厢房、配殿建 筑。四周砖砌院墙。
    前殿、正殿平面各呈长方形,长度基本相等。面阔各3间,即明间和次间,总长7.92米 。宽度正殿大于前殿,前殿进深4.36米,正殿进深6.36米。
    院墙呈长方形,南北长15.62米、东西宽10.52米,院墙正南中部有一山门。
    前殿为六架梁卷棚式建筑。
    柱:檐柱4根,角柱4根。每六四架梁上各有2根瓜柱。共16根瓜柱。
    正殿为悬山式五架梁廊庑式建筑。
    柱:檐柱4根,角柱4根,无山柱。金柱4根,另有4根金瓜柱,每山的五架梁上有2根,每 三架梁上有1根脊瓜柱,共4根脊瓜柱。
    梁:每组有2根梁(即大柁和二柁)构成五架梁式的梁架。另有4根排尖梁在金柱与檐柱 之间。
    台基,仅见有鼓形柱顶石。山门两侧可见到用土衬石的方法砌成的台基,山门出口处有 台阶,踏跺8级。踏跺两端为垂带石,沿踏跺方向形成了平头土衬的象眼。
    虎头关帝庙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小型庙宇建筑。1860年(清咸丰十年)不平等的中俄《北 京条约》签定之前,这里一直是乌苏里江两岸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祭祀、集市贸易以 及其它活动的中心场所。到清末民国初年,关帝庙屡遭破坏,庙内文物被洗劫一空。现虎头 关帝庙已重新修葺。
    三、兴隆寺
    兴隆寺,又名石佛寺,俗称南大庙,位于宁安县渤海镇西南约1公里处、渤海国都城上京 龙泉府故城南部朱雀大街东侧,南去外城南墙约0.5公里,是黑龙江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 组清代寺庙建筑。
    兴隆寺自成院落,墙垣石砌,高约2.5米。院内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40余米。设4门 ,南面3门(山门和左右即东西便门),北墙设1门。
    寺庙建筑由南向北排列五重佛殿,依次为马殿(山门)、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 三圣殿。佛殿两厢原有罗汉堂、禅堂;山门(马殿)两侧(院内)原有钟、鼓二楼,今皆不 存。院内树木参天,花草丛生,古雅清静。
    马殿(山门)与关帝殿之间甬道的东侧立有一通石碑,即《重修兴隆寺碑记》,刊立于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关帝殿前(南侧)还有几块渤海时期大型的佛教石幢雕刻散件。 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屹立着闻名中外的石灯幢(石灯塔)。三圣殿内保存着一尊大石佛( 参见‘石灯幢’、‘大石佛’条目)。
    兴隆寺今存五重佛殿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前(南)为马殿(山门),建筑规模不大,无 台基,较低矮,殿内原塑供两匹马(今已不存),故以其名殿。马殿以北为关帝殿,据说原 供关公(羽)塑像,今已不存。殿为五脊硬山式,有高约50厘米的台基,建筑规模比马殿高 大,山壁以玄武岩石块砌筑(大都为石条),殿架木构。该殿以北的天王殿,原供奉四大天 王(今已不存),殿的形制与构筑基本与关帝殿相同。
    天王殿以北的大雄宝殿是兴隆寺五重佛殿中构筑最复杂最精巧的一座。殿无台基,为九 脊歇山式木构斗拱建筑,殿前后(南北侧)各有七铺作,柱头铺作四,补间铺作三。东西两 侧各五铺作,柱头铺作二,补间铺作三。殿四角为转角铺作。各铺作三斗四拱,龙象昂首。 大雄宝殿是黑龙江地区目前已知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清初木构斗拱建筑。各佛殿塑像多已不存 ,现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最后一殿即三圣殿,殿内的大石佛修复后仍在原址未动。三圣殿 有台基,高约40厘米,这里原是渤海旧寺址。该殿规模较大,建筑形式与天王殿等相近。
    据《秋笳集》、《白云集》等记载,建造兴隆寺之前这里就有“古寺”(即指清代以前 的寺庙)、石佛、石浮屠等。康熙年间即在大石佛“故址建刹”,因之而称石佛寺,有关建 刹起因等,《柳边纪略》中有记载。最早建成的系就大石佛“故址建刹”的佛殿,所以称之 大佛殿、石佛殿(今称三圣殿)。继而建殿两座即天王殿和弥勒佛殿(大雄宝殿)。寺建成 后香火渐盛,成为这一地区有影响的佛教寺院。
    1848年间(清道光二十八年)突然一场大火焚毁大佛殿等建筑。据《重修兴隆寺碑记》 记述:烈焰势如崑山之火。瞬间玉石俱焚,大佛殿变成瓦砾灰烬;弥勒佛殿等幸存,但此后 香火不盛,渐致破旧,风雨摧残,渐复荒境。1855年(清咸丰五年)开始重建,1861年(清 咸丰十一年)竣工(中间曾停工二年)。这次“重建”的主事及出资人孙氏为流民,逃荒关 东,曾栖身于这座破旧的“古刹”中,发誓致富重修此庙,终遂其愿而为之。咸丰年间重修 时,除重建大佛殿以外,复新建关帝殿、马殿及钟、鼓二楼等。并对幸存的佛殿、禅堂等进 行维修,终使兴隆寺面貌一新,香火复盛。及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为与自然破坏,该寺变 得残破。此后对它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有计划地进行维修。70年代中期,对大雄宝 殿进行拨正及全面修缮。同时又对关帝殿、天王殿等殿宇进行修缮,使兴隆寺五重佛殿为之 一新,并建立了历史文物陈列室,对游人开放。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哈尔滨市东大直街5号,是黑龙江省建立较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92 1年,由朱庆澜(后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发起,筹款修建。总占 地面积275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86.48平方米。第一任方丈为佛教天台正宗第四十四世倓 虚法师,继任者先后有如光、乘一、德一、静观和慈法诸法师。正门匾额“极乐寺”为清末 状元南通张謇所书。
    极乐寺坐北面南,长方形院落,附东、西两跨院。主院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藏 经楼、钟楼、鼓楼等组成。
    山门,牌坊式,由青砖砌成拱形门洞。连接东西耳门的东西两面墙上,用褐色瓷砖贴砌 4个菱形边框,内镶黄釉瓷地、蓝釉瓷阳文楷书“法轮常转”4个大字。进山门,东有钟楼, 西有鼓楼,均为砖木结构,二层八角塔式建筑。
    前殿是天王殿,东西面阔3间,南北进深2间,硬山式高大屋顶。殿内正中为弥勒佛像。 东西分别为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天王像。弥勒佛像背后为面北韦驮菩萨像。
    正殿为大雄宝殿。正殿和前殿的甬路中央,有一高2.5米的铁铸宝鼎。殿前石阶下有一 对石狮。大雄宝殿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硬山式高大屋顶。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铜 像,两侧陪侍有阿难、迦叶尊者像。东西两侧为16尊者像。佛阁背面正中面北为海岛观音。 北侧,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
    后殿为三圣殿,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硬山式高大屋顶。殿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像 ,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三圣殿之后为藏经楼,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藏有乾隆版《大藏经》等。
    东西跨院原设有禅堂、念佛堂、安养堂、斋堂、客堂、司房、仓库等辅助设施。
    早在1957年,极乐寺即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极乐寺遭到 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1年 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又将极乐寺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由政府拨款全面修 复,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
    五、寿公祠
    寿公祠,位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劳动湖畔。1928年,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各界,为纪 念爱国将领寿山集资修建(参见《寿山墓》条)。祠堂原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为青砖灰瓦 二进式建筑,有山门、正殿、后殿、东西厢房等。正殿屋脊中央高耸铁制交戟武器装饰,屋 脊上蟠龙俯卧。殿内原有一幅寿山将军戎装拔剑出鞘画像及部分文物。半个多世纪来,由于 管理不善,寿山祠遭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齐齐哈尔市拨款重修。现占地11 25平方米。寿公祠院内曾立有寿山记事碑及殉难碑各一通,现仅存两碑座及“眉峰殉难碑铭 ”一通。
    殉难碑,碑身残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23厘米。碑身正面自上而下阴刻《眉峰殉难碑 铭》,背面阴刻“民国十七年四月”、“陈德监修”字样。碑文原为767字,除39字脱落外, 其余均清晰可见。
    眉峰殉难碑铭如下:
    故吏皖寿于驷兴敬譔书丹篆刻□□战功辽南已亥跻将军翌年俄衅难节署越戊申俶昭卹如 例民国辛酉历城吴兴权上将督是邦景公□□清史馆豫钞公传稿以襮诸珉并为之记时吉林宋铁 梅都督已序云阳程公御难事竖石仓西公园而分□□心志尤悲以若事迹极惨而烈驷兴当时叅 公左右始终身亲眼见之请卒详焉当拳祸煽联军入俄衅萌□□言虽是旨趣严终持保侨护路说以铃 其藉口以阏其肆武迨京奉交促动兵且以单赢彼群悍一蹶再□□于朝宛咨于外愿家质身以谢 此时公心志悲若极矣矢死决矣姑就委佗冀势少回而民少纾也合肥□□命间关秓军阽局竟旋后 事有付乃慷慨以死即彼谍不伪事不中变公此时亦断不复生矣死先数日公□□少同殉次句缄 敕与印趣某官所次集议缮边振民策若干条手具遗疏革命驷兴当道以籍闻次□□香案公冠服 望阙叩次拉拜先威勤公如礼两咽阿片膏未死益吞生金又未死时云阳怀刃判外掉舌锋□□兵云 阳身遮炮正危蹙甚是日也风沙凄扬云日黤黮公夫人少子已为瑗珲戚者脱之去惟驷兴庆恩□ □自入卧謼某卫士惶恐机颤弹泄中小腹公謼曰未也更某材官及胸又续乃□□绪庚子八月初四 日也城内外汹汹驷兴勉庆恩扶櫘出更昼夜步达杜尔伯特贝子府公舅瘗焉乃□□京军府入奏中 涉险难至莫弹述及今廿八年思情况宛在目前悸泪涔涔盈把公死云阳元论得直俄凶燗□口服公 烈为位以吊皆泣下忠诚感孚如此在诗小雅曰闵乱曰尽瘁在礼曰军覆则亡公兼有矣用为铭曰□ □长绳宠荫恢荷边寄旤拳焱诡妄诞肆公心非之忧迫朝意觊瑕眈隙戎畔以起补口谓何搤大恥 三路□□民鱼尸蔽江下公闻号眺千绕室夜愤恚垂绝毋须臾假大局崎岖疮论讹满野仔肩者者我 死复奚暇交诺息閧□□徂彼谋讹侦炮车突驾 齑城其轰匪詟卤胧骄匪惮□□我城军覆则死在道曰岂谅维隣熛国光庸臣报国 知索力殚一时暇名后来姗紧公则否邦忧□□此谓骏烈用孚貊顽□具遗疏论定盖棺迁代流 风明礼在官公名万秋与石不刊四月十□日立石。
    殉难碑铭除对义和团污蔑言词外,对研究沙俄入侵黑龙江及寿山抗俄和殉难的经过,均 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
    寿山祠于1981年公布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六、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又名孔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1926年起,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 张景惠先后倡导,中外人士及政府募捐集资73万元兴建,1929年建成,是东北地区保存比较 完整的一座最大孔庙。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
    哈尔滨文庙为三进院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 右建筑对称配列。主要建筑有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布局严整 ,错落有序,为大型仿古建筑群。
    庙宇的正前方建有一长44.8米、高5.9米的影壁。距影壁不远处,是一白色大理石的单 孔石拱桥,即泮桥,由46个汉白玉石雕望柱和50块栏板组成。桥下有一半月形水池,即泮池 。棂星门,也称先师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大成门是文庙主殿大成殿的前门,五开间, 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殿顶,旋子彩画,前后均三出陛,中为丹陛。大成门左右并列有 东西掖门。大成殿位于文庙第二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祭孔的正殿。有9间殿堂,2间夹室 ,共11间,双层飞檐,黄琉璃瓦殿顶,殿顶正背两端饰有吻兽。前五出陛,中有云龙浮雕丹 陛。殿高17米,面积为712.6平方米。大成殿供奉孔子、四配神和十二先贤。殿前的月台是 祭孔活动之地。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至1945年,大成殿共举行祭孔活动36次。
    大成殿前的东、西庑,是供奉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地方。在东庑南端立有哈尔滨文庙碑记 ,其碑文为当时任东三省保安司令的张学良将军撰写。东省特别区兴建文庙碑志立于文庙西 庑南端,是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立并志。碑的后面刻有为修建文庙的捐款者名单及 捐款数额。
    崇圣祠位于文庙的第三院,是一独立小院,为专门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文庙曾先后被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黑龙江省 军区后勤部占用。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月,经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 办公厅批准,由黑龙江省军区移交给省文管会管理。1985年2月26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哈尔滨文庙内建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七、大乘寺
    大乘寺位于齐齐哈尔火车站南2公里的铁路西侧。佛教寺院,俗称大佛寺。1939年齐齐哈 尔市巨商、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长孔玉书开始筹款,当年破土动工,1943年竣工。占地4万平 方米。
    寺院坐北朝南,由前后山门、配殿、正殿、前殿、后殿组成。
    配殿7座呈八卦形排列,斗拱式建筑,屋顶由彩色琉璃瓦铺成,均高4米、宽3.3米、长 8.3米。各为5间。配殿和山门之间由涂红砖墙连接。
    距前山门26.3米的中轴线上,是天王殿(前殿)。高、宽均4.6米,长12米,计5间, 中3间连贯为一。正中供奉弥勒佛像,坐北面南,总高4米。其左为阿弥陀佛,其右为燃灯佛 。东单间供奉观世音菩萨,西单间供奉地藏王菩萨。距天王殿18.3米的中轴线上是大雄宝殿 (正殿)。它是大乘寺的主体建筑,高4.8米、长12米,计5间、中3间连贯为一。屋脊上雕 有背驮1.5米高宝塔的麒麟,挑檐下为各种珍稀动物的彩色木雕。正殿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 ,其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隔扉后为坐南面北的观音菩萨。东单间供奉太上老君, 西单间供奉孔圣人。距大雄宝殿18.3米的中轴线上是藏经楼(后殿),两层,每层高4米, 各5间。楼下中间室供诵经用。
    距藏经楼18.3米的中轴线上是后山门。
    齐齐哈尔大乘寺,对研究黑龙江省宗教史具有重要价值。其古典式建筑,也有较高的艺 术水平。
    八、圣尼古拉大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又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为俄国东正教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 区红军街与大直街交叉口的广场上。1899年10月施工,1900年12月竣工,属古典哥特式八面 体木结构建筑。教堂整体以造型独特,宏伟壮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为给沙皇扩张政策服 务,俄国东正教神甫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东正教在东北地区建立的 第一座大型教堂(1898年8月俄国东正教曾在哈尔滨西香坊军官街(现香政街)建立一座小型 尼古拉教堂。),可同时容纳500名教徒奉经。首任主持为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1922年6月 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后,于同年9月在圣尼古拉大教堂召开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第一届代 表会议。此后,历届教区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圣尼古拉大教堂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拆毁。现遗址处为一圆形花坛。
    九、圣母帡幪教堂
    圣母帡幪教堂,亦称圣母守护教堂,东正教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54号。
    1930年建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二层,砖石结构。由钟楼、大厅组成,中央大穹窿顶 控制着整个教堂建筑。厚墙身、大窗密棂,檐口线角浓重,造型别致,建筑精巧,属拜占庭 式建筑风格。教堂大厅从下至上通高近30米,分为里外两间。里间为圣所,设置宝座、祭台 、象形棺木,正上方悬挂耶稣复活圣像;外间为祈祷场所,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 及圣像若干幅,并陈列蜡台等祭器。
    教堂大司祭,1930年至1947年为俄国人安鲁凡诺夫;1947年至1951年为俄国人安特烈也 夫。1957年教堂关闭。“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建筑曾遭严重破坏。1981年国家拨款,重新 修复,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国家宗教局及黑龙江省政府批准 ,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圣母帡幪教堂于1984年10月14日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