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 桥
一、七孔桥
七孔桥为渤海时期桥址,“七孔桥”为今称。位于宁安县渤海镇北6公里处。桥址东去上
官地村1公里、西去三灵村约2.5公里。桥址(墩)横跨牡丹江,江北岸紧临山阳,山坡斜陡
险峻,高出江岸地表约500米;江南岸较平坦,当地称为北石岗子(熔岩台地)。在桥址西南
约500米处是渤海泡(又称玄武湖)。向南地势略高,循缓坡而上即至上京外城北墙,城与桥
间距约4公里。
七孔桥建地选择比较特殊,桥西约2公里的牡丹江水面不宽,两岸平阔;桥东约4公里地
方的江面也不宽,两岸亦较平坦,但桥不建在这两处,而建在不太方便的地方,除用以渡江
外,想与其他用途有关。
桥址称“七孔桥”,因今存7个桥墩而得名。实际有桥墩8座(最南一座临岸,早被破坏
),为9孔。桥横跨江面宽约170米,桥身无存,仅存桥墩。桥墩是用玄武岩石堆筑的,已坍
塌成乱石堆,枯水季节高出水面约1米。每座桥墩长约30米、宽约14米,两墩间距约12—15米
。
关于“七孔桥”遗迹,清初《柳边纪略》等书曾有简要记载。
二、五孔桥
五孔桥为渤海时期桥址,“五孔桥”为今称。位于宁安县东京城镇西北4公里处,桥横跨
牡丹江南北;西南距渤海国上京故城址6公里,西距七孔桥5公里。桥址所在的江南岸为平坦
开阔地带,江北岸紧临山坡,只有向东去的一条通道。五孔桥桥墩的规格和形制与七孔桥相
同。两桥当是同时代所建。现在的五孔桥只有两个桥墩(靠近北岸)露出水面,南部的几座
桥墩已被江流淹设。
在五孔桥斜对的北岸山坡,有8个较大的浅土坑址,由于已辟成耕地,浅坑逐渐被夷平,
但其遗迹尚能辨认,相传这是渤海国的8大仓窖旧址。五孔桥处在渤海国的京畿之地,架在牡
丹江中游要冲,与七孔桥临近,在当时对沟通南北交通至属重要。它对研究黑龙江地区古代
交通和桥梁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大石桥
大石桥为清初所建,是一座青石单孔曲拱桥。位于宁安县城西2公里处,牡丹江左岸鸡陵
峰(鸡鸣峰)下。山麓南坡有一条南北向的深而宽的沟壑阻碍通途,石桥东西向跨沟架筑,
成为通往沙兰站(今沙兰镇)的必经之路。
石桥始建于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初为木结构,名长板桥;后改石筑,更名青石桥
,又称大石桥。据《宁安县志》载:1865年(清同治四年)补修一次。1900年(清光绪二十
六年)宁古塔城遭沙俄侵占,桥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桥旁榆树被伐掉。延至1922年复经地
方集资补修。全桥皆用长条石筑成,桥长25米、宽4.5米、高7.3米。桥两侧有石栏,栏干
柱上雕石桃,栏间嵌石板。桥栏两端的4个抱鼓石刻有四季花,即荷花、牡丹花、菊花、梅花
。桥身中部起拱,其上两侧雕刻兽首,拱高4.1米、宽3米。拱券由棱状石砌筑而成,对称严
谨,坚固壮观,具有我国石拱桥建筑的独特风格。石桥虽经百余年风雨剥蚀、流水冲刷和人
行车辇,但依然保持完好。建国后,人民政府曾拨专款进行全面修缮,使石桥焕然一新。
大石桥在清代是由宁古塔(今宁安县城)通往吉林乌喇(今吉林市)、盛京(今沈阳)
的必经之路,又是内地通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的重要津梁。它今天仍然是宁安
县宁安镇通往西部乡村的重要通道。
宁安大石桥,是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古代桥梁,不仅是交通要津,而且是名
胜之地。宁安县人民政府为更好地对大石桥进行保护,特投资在桥的南侧新建一座供车辆通
行的大桥。现已将大石桥封闭,禁止一切车辆在桥上通行。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