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铜剑
青铜剑于1979年6月1日在距加格达奇东北30余公里的大子杨山西坡山腰的石缝里发现,
共两支。现藏大兴安岭地区文物管理站。
一支长67.1厘米、柄长9.5厘米、宽5.8厘米、厚1.3厘米;另一支残长62.2厘米,
其尖端已残缺。1980年3月12日,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验鉴定,这两支青铜剑所含的化
学成分:铜70.57%、铅14.09%、锡13.72%、锌0.48%、铁0.17%、其它1.02%。属铜锡铅
三元素合金。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两支青铜剑属春秋战国时期。
二、虎纹铜牌饰
虎纹铜牌饰为2件。1980年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砖厂188号、150号墓出土。现藏省考古所
。
铜牌饰为青铜质,近长方形。其一,长5.3厘米,下面铸一卧虎。虎口衔一兽,四肢向
前屈伸,尾巴下垂贴身,背上有一对桥状纽。其二,长4.5厘米。正面铸有虎纹,作垂首佇
立状。虎口张开,利牙竖立。虎爪清晰,形象凶猛。背面中间有一宽直纽。牌饰没有边框,
以动物躯体为边,采用透雕技法。
从纹饰看,这类牌饰流行于春秋晚期,为拓跋鲜卑及其先世的遗物。
三、鹿纹铜牌饰
鹿纹铜牌饰系1980年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砖厂128号墓出土,现藏省考古所。
铜质,呈不规则形状。长7.3厘米、宽6.1厘米。正面饰一蹲踞状鹿。昂首,目视前方
,1对犄角伸向远方,四肢细长,弯卷内曲,鹿尾稍翘起。鹿身正面隆起,背内凹,在颈和尾
部各有一桥状纽。牌饰没有边框,以动物躯体为边,采用透雕技法。
128号墓年代相当于战国中期。鹿纹牌饰当为拓跋鲜卑及其先世的遗物。
四、铜牌饰
铜牌饰系1980年于齐齐哈尔市大道三家子墓地采集。省博物馆藏。
此牌饰为青铜质。长10.5厘米、宽7.5厘米。椭圆形边框内铸一佇立状怪兽。颔首张口
,长耳瞪目,弓背,后肢微曲,作初起状,尾巴上卷到背上与椭圆形边框相接,头前框缘上
兽舌已断。
此牌饰造型独特,风格粗犷,颇具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年代大致在战国早期至西汉晚期
。
五、铜泡
铜泡于1960年由省博物馆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官地墓葬发掘出土并收藏。
铜泡系用青铜范铸而成。圆形,凸弧面。正面铸有一周三角纹带,背面有一长条状鼻。
直径6.8厘米。
该铜泡属松嫩平原铁器时代遗物,距今约2400年。这种装饰品保留着青铜时代的遗风,
与铁器时代文化并存,代表了松嫩平原地区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面貌。
六、鎏金铜佛
鎏金铜佛于1958年在宁安县渤海镇出土,省博物馆藏。
这尊铜佛为立像。高7.4厘米、宽2.7厘米、厚1.1厘米。右手下垂,左臂曲托向上,
手中似托一物。体态潇洒自然。佛像下部安有插柄,便于固定位置。
渤海的佛像种类很多,有铜、铁、陶和铜胎鎏金等不同质料,造型生动,代表着唐代渤
海地区雕塑、彩绘和冶铸工艺水平,是研究渤海宗教文化及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
七、鎏金铜带銙、带銙垫
鎏金铜带銙、带銙垫于1972年在东宁县大城子古城出土。现藏省博物馆。铜质鎏金。带
銙长5.9厘米、宽3.1厘米。两端呈花瓣状,中间部分细长,形似桥状,背后用两个铆钉,
把两端铆结起来。带銙垫长3.2厘米、宽2.4厘米。由半圆形铜片制成。内侧有一长方形孔
,四角有4个小圆孔。
鎏金铜带銙和带銙垫出土时比较完整。渤海带饰在众多的渤海墓葬中经常出土,它是渤
海人的实用品和社会地位的标识物,对渤海文物典章制度具有研究价值。
八、鎏金铜项圈
鎏金铜项圈于1983年在哈尔滨市新香坊金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项圈由1铜片弯成弧形制成。铜片中间宽,最宽处为2.5厘米。从最宽处到两边逐渐变窄
,至顶端则卷曲成小环。项圈饰卷草纹。弧长42厘米。其独特的造型,在金代项饰中并不多
见。
九、“上京鞋火千户”铜牌
“上京鞋火千户”铜牌于1976年由阿城县一位农民在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发现。省博物馆
藏。
此铜牌为圆形,直径7厘米、厚0.2厘米,重49.1克。边缘有一穿孔小纽。牌面中央,
竖刻一行汉字:“上京鞋火千户”。下有“

”形押记;背面饰行龙、云朵、火珠纹等。
有人认为“鞋火”是满语“锡赫特”之音转。“锡赫特”为山名,“鞋火千户”是以锡
赫特山命名的千户名。此牌系金代“上京鞋火千户”官司职的凭证。为金熙宗天眷元年(11
38年)八月以后的制品。已出土的金代信牌,有金、银、铜之别,多为长方形,而这面铜牌
,则为圆形,有一定研究价值。“

”形押记及“鞋火”名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十、铜坐龙
铜坐龙于1956年在阿城县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南城中的西墙北段发现。
铜龙呈蹲坐式,为黄铜质铸造而成。龙通体高19.6厘米,重量为2.1公斤。坐龙昂首张
口似长吟,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左腿相连。右前腿略向前方直
立,爪与地面相接。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在龙的前右腿、尾部
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钉残迹,当是为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据《金史·舆服》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二月规定,将金辂“轼上坐龙改为
凤”,知金辂上曾饰坐龙;又据“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记载,可见大
辇顶轮上也饰有坐龙。
有人认为:此坐龙与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巡幸析津(今北京),如乘金辂”和世
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巡幸上京所乘大辇上的装饰有关。铜坐龙当是金熙宗、世宗时期
的遗物。
十一、鎏金铜带銙
鎏金铜带銙于1975年7月在绥滨县出土。省博物馆藏。
此带銙为铜质,锻制,范铸,鎏金。皮带已腐烂,由10件带銙、2件铊尾和1件带扣组成
。銙的形制有两种:长方形,3件,长2.8厘米、宽2.5厘米;半月形,7件,长2.8厘米、
宽2厘米。每件上部为动物、鸟、水纹图案,下部为一长2厘米、宽0.5厘米的长方孔(其中
1件为亚腰形孔,略大,上线中间对缝上挑)。铊尾1件,长4.5厘米、宽2.9厘米,饰有图
案。另1件,长5.7厘米、宽2.5厘米,为素面,左侧有一圆柱球小柄。带扣残长2.5厘米。
图案为线刻,衬地均为细点纹。图案有三种类型:一是瑞兽,似麒麟,腾空飞驰;二是
吉鸟,似鹰隼,凌空翱翔;三是海水纹,波浪涌起,水珠飞溅。
束带之制,始于北方,盛行于辽代。它表示人的等级。从带銙数量和制造工艺看。应是
辽朝中级官员所佩带。带銙的图案和用于系蹀躞带的小长方孔是奥里米部渔猎经济的真实写
照。它为研究辽代官制、辽朝同五国部关系和五国部的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
十二、镂空铜带銙
镂空铜带銙于1975年1月在绥滨县出土,现藏省博物馆。
此带銙铜质,镂空。由19件带銙、2件带扣和1个附件组成。带銙为长方形,长4.7—5.
6厘米、宽3.3—4.3厘米。背四角有4个小柱。带扣为舌形,1件长5.4厘米、宽2.3厘米;
1件长4.5厘米、宽2.1厘米,由铜圈和连轴长针组成。出土时5个铜铃附在带銙上,其中1件
较大。每件带跨图案分为3部分,各部分以宽窄、数量不等的凸线隔开,上部为3个剪刀形,
下有3组山字纹(其中1件带銙山字纹处为2个小三角,中部中间长方孔为十字纹,下部无横长
方孔);中部为3个竖长方孔;下部为6

个竖长方孔和2个贴边横长方孔(系铃用)。
今绥滨为辽代女真人居地。女真人信奉萨满教,此带很可能是萨满作法时用的腰带。
十三、铜甑
铜甑于1988年6月在五常县双桥子乡北土城子出土,省博物馆藏。
甑为黄铜质。圆口,尖唇,口沿微敛,鼓腹。口沿下铸有3个板状形耳,耳上有7道弦纹
,下有5道弦纹。腹下倾斜成平底。底部由“十”字铸成箄孔。通高25厘米、口径59厘米、耳
长2.8厘米、宽11厘米,底箄长37厘米、宽6厘米,重16.25公斤。口沿略残。锅壁有一小残
洞。
甑为古代一种炊具,是放在锅上蒸煮食物用的。此铜甑为金代遗物,在黑龙江省尚属首
次发现,较为珍贵。
十四、六耳大铜锅
六耳大铜锅系1958年5月中旬,哈尔滨工业大学“红五月劳动大队”在哈尔滨东南郊筑路
时,距地表95厘米处发现。省博物馆藏。
锅为铜质。范铸。直口,平唇,深腹,上腹向内倾斜。通高62厘米、口径67厘米、腹径
71厘米、沿厚2.7厘米,重79公斤。锅耳有1圈凸弦纹,为合范对口的痕迹。口沿下有9道凹
弦纹;其下有6个板状耳,两两相对。耳长4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每耳之间均铸有
一道竖纹。自耳下至锅底呈半球形。出土时锅口向下,锅底尚有烟痕。
六耳锅为金代典型炊具。这件大铜锅完整无损。是黑龙江省目前出土的铜锅中最大的一
口,对于研究金代冶铁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十五、铜火铳
铜火铳于1970年7月在阿城县半拉子城出土,现藏阿城县文管所。
火铳系青铜铸成,上刻“×”字记号,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
部分组成。前膛长17.5厘米,铳口内壁直径2.6厘米,外沿铸铜箍。药室外凸,呈

椭圆状。腹围21厘米,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尾銎中空,口大底小如喇叭形。装上木柄可供
手持,故又称手铳。此铳造型简单古朴,铸作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铳壁厚薄不均,圆形亦
不规则。
火铳,系古代一种金属管状火器。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是元朝至顺三年(1334年)和
至正十一年(1351年)颁造的两件铜火铳。与这两件比较,这件火铳的构造较为简单,铸造
也粗糙,其时代应更早一些。与该铜火铳同时出土的,还有铜镜、三足小铜锅、铜瓶、铜质
军马佩饰及铃铛等文物。从这些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等加以综合分析,大致是金元之交的器物
,而且多是军用品。据此可以推测,这件铜火铳应为金末元初遗物。
十六、一路连科纹浮雕铜盘
一路连科纹浮雕铜盘为1983年黑龙江省文物商店收购。现由省博物馆收藏。
铜盘边沿平直。通高7厘米、直径41.5厘米、盘底直径25厘米、边沿宽5.5厘米。有3支
耳形足。足高3.5厘米。在边沿和内壁浮雕百合花和牡丹花,以花叶穿插和枝梗缠绕组成富
有装饰性效果的画面。从边沿看,是以百合花互相穿插的二方连续图案。图中浮雕的两个婴
孩的形象,赤身裸体,颈部挂有串珠,似卧非卧。一手被花叶遮盖,另一手玩赏花叶,颇似
婴孩在池塘里嬉戏的情景。铜盘的中间以鹭鸶为主体。站在荷叶下的鹭鸶回首张望,四周布
满了盛开的荷花和莲蓬,也有丰盛的水草和蒲棒,这是一个颇有寓意性的图案。
此盘造形规整,铸造精细,花纹浮雕形象生动,是比较少见的贵族生活用品。从造型和
纹饰上看,可初步定为元代,但又具有明显的宋代风格,其准确年代尚待进一步研究。
古人把科举考试视为获取功名的阶梯,为祝愿士子应试成功,要送各种吉祥礼物。于是
在传统的图案中出现了画成鹭鸶、莲蓬和荷花这样的图案,利用它们的谐音,就读成“一路
连科”。这种图案在元代并不多见。它出现在铜盘上,为我国工艺美术史又提供了一件新资
料。
十七、铜权
铜权为1988年在阿城县阿什河乡征集。省博物馆藏。
权身呈圆形,上有方环钮。广肩,收腹,底部为圆座。通高8厘米、钮高2.5厘米、腹围
5.8厘米、底高1厘米。权身一面阴铸铭文“南京”;另一面阴铸铭文“皇甫”。南京为明朝
初年都城,说明铜权铸于南京,为明朝遗物。
十八、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系1975年5月齐齐哈尔市建华机械厂工人在该厂发现。省博物馆
藏。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重1000公斤。炮身长248厘米。炮口内径11厘米、外径27.5
厘米、底径34.5厘米。炮身上镌刻满汉两种文字,均为:“神威无敌大将军”、“大清康熙
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炮作筒形,前弇后丰,全身有5道隆起,近中部有双耳,尾部有球冠。
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各有用以瞄准的“星”和“斗”,火门作长方形。在膛内底部尚遗一实
心铁弹,重2.7公斤,直径9厘米,弹面除一处蚀损外,基本光圆平滑;半圆腰间留有一道合
缝线,可见它是以两个半圆坯模合铸而成的。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神威无敌大将军
,铸铜为之。前弇后丰,底如覆盂。重自二千斤至三千斤,长自七尺三寸至八尺。不锲花文
,隆起五道。面镌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日造,汉文。受药三斤至四斤。铁子自六斤至八斤
。”这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上的铭文与上述记载完全相符,其重量、长度等也大致相
近,显而易见,这门铜炮是清初由北京内监府制造的。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赴雅克萨前线侦察敌情的副都统郎坦,曾上奏康熙皇帝,请
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二十二年“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运到齐齐哈尔。雅克萨战
争前夕,这门铜炮又通过驿站和水路,运至前线,参加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胜利后,“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分存于黑龙江城和齐齐哈尔城。1694年,
清政府在齐齐哈尔城“建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库,正三楹”,以存放在雅克萨战场上立过功
的铜炮。“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见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