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舍利函
渤海舍利函为1975年4月宁安县一位农民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内城(皇城)东部约300米
处,今渤海镇土台子村南路东翻地时发现。省博物馆藏。
舍利函出土地点的地基系用碎石填充。由地表至基础下原生层深约2米。基础呈圆形,直
径约8米。舍利函放置在基础中间,四周充填一层黄土,然后堆筑石块。石质函盖距地表约4
0厘米。
全部遗物都在舍利函内,不见“地宫”或“舍利阁”的任何迹象。整个舍利函内外由七
重组成,自外而内按其质地为石、铁、铜、漆、银等。第一重石函,由6块近方形玄武岩板石
组成,每块大小相近,不足1米见方,厚10—18厘米。底石最厚,凿琢工整,函盖石最大,加
工较细;四边各块板石,内侧修凿工整,外面不规则。第二重石函,置于6块板石中间由盖及
函身两部分组成。函盖为盝顶,大于函身,盖扣其上。函身近方形,各边长及高约60厘米,
内槽深约40厘米。函盖中心凿一圆形凹坑(不穿透)。第三重铁函,由函盖、函身、底座组
成。函身与底座连铸,函盖为“盝顶”式,以合页固定于函身。函高约30厘米、宽20厘米、
长30厘米。铁函正面用大型插簧锁锁固。函盖上置一铁钥匙,因氧化严重已与函盖锈结在一
起。经处理取下,可开启铁锁。第四重为布满绿锈的铜匣,近四方形,长、宽、高各近20厘
米,正面用绞锥形铜棍闩着。第五重银平脱漆匣。盖已残碎,匣壁也已残破,其上有精美纹
饰。匣内是1堆黑色泥土状物,经剥离原为数十层丝织品包裹的1件桶状方形银盒,即第六重
。银盒高8.5厘米。盖呈盝顶,正面用不足3厘米的六棱形小银锁锁着。锁上刻有纹饰。盒盖
及四壁皆刻有生动的人物、花纹等。银盒旁有已经氧化而残剩的小铁块,可能原为开锁的钥
匙。银盒盖以合页固定在盒身上。第七重用丝织品包裹的桃状圆形银盒,大小与鸡蛋相似,
高约6厘米。由盖及盒身两部分组成。盖呈尖状,略小,与盒身相合处有切剥加工痕迹。圆形
银盒中有1件小巧玲珑的琉璃瓶,即“舍利宝瓶”。宝瓶长颈,鼓腹,状如马蹄尊。通高5厘
米、口径0.6厘米、底径3厘米。壁薄如蛋壳,表面呈淡绿色,附有1层银锈。瓶里盛放5颗呈
暗白色的细“砂粒”。大者如高粱米粒,小者如稷米粒,均不甚规整。此即“舍利子”,常
被看做是“佛骨”。
舍利函除有函、匣、盒、瓶等以外,还发现一块形状、大小、颜色如同大枣的琥珀,以
及10颗蓝色料珠和一些小型铜扣饰及珍珠等。最大的一粒珍珠,同大豆粒相似;小者很多,
大小不等,因年久多已粉碎。还发现有数量不大但种类较多的丝织品。这是渤海丝织品的第
一次发现。
银平脱漆匣纹饰图案非常精美,以缠枝忍冬为主,还有含苞待放的蓓蕾、野,凫、立鸟
等。方形桶状银盒的盒盖上,刻西蕃莲、忍冬、火焰和祥云纹等。
四壁每面刻有3位人物。中间一人形象高大,几乎占满画面,其后左右各一人为侍立者。
四面主要人物形象,神态各异,装束与持械亦各有不同。4人的共同点均为全身戎装,头著冠
饰,背环佛光,下系战裙,脚蹬长靴,座下“夜叉”(魔鬼),当为佛教所说的“四大天王
”。银盒纹饰图案系采用中国传统的线刻技法,线条有力,简捷自如。宝瓶,为琉璃质,制
作工巧,口部微残。其造型与甘肃泾川发现的唐代舍利石函的“宝瓶”形制几乎完全相同。
渤海舍利函的银平脱漆匣、银盒的纹饰,也与泾川舍利函的石函、银椁的纹饰十分相近。
渤海舍利函的发现,为研究渤海佛教流传、工艺美术以及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
珍贵的物证。
二、金帽饰
金帽饰系1983年哈尔滨市新香坊辽金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此帽饰金质。草帽型,圆直筒顶。通高2.3厘米、底径6.2厘米、筒口径1.7厘米。筒
面有用点纹和指甲纹连缀成的花朵。直筒下铸8片并列放射状长条花瓣,组成覆钵型帽沿。花
瓣上与各花瓣之间,均铸一朵梅花;花瓣与梅花瓣边缘,均刻叶脉纹。底边有等距的5对小孔
。
金帽饰,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表面光泽,颜色金黄。系帽顶上的一种饰件。为金代贵
族饰物。
三、金佩铃
金佩铃于1983年在哈尔滨市新香坊王子坟4号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佩铃金质。由环、链、铃3个部分组成。顶端为小圆环,下系双股由金环套成的长链;链
尾部分成两股上叉;叉头又套小环;环与铃顶挂环衔接。铃身呈长圆形,内横穿一中空圆柱
。通长39.8厘米。
金佩铃系装饰品,同玉雕双凤、玉雕天鹅等贵重物品并出,说明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
。年代大致为辽金时期。
四、鎏金荷花银盏
鎏金荷花银盏系1984年哈尔滨市新香坊辽金墓葬出土。省博物馆藏。
此盏银质鎏金。口径9厘米、底径3.6厘米、通高3.8厘米。由6片花瓣形银片组成。形
似盛开的荷花。敞口,弧腹,圈足,内心为多瓣小花。花边及圈足饰以0.6厘米宽金边。
银盏系饮具。质地精良,制作技术精湛。
五、鋬耳银钵
鋬耳银钵系1983年哈尔滨市新香坊辽金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钵,银质。器型较大。圆唇;敞口,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9厘米、底径10.2厘米、
耳长6厘米、通高9厘米。近口处有一平鋬耳;耳与身有一连体弯把手。
该钵质地考究,系辽金时期女真贵族使用之物。
六、银药壶
银药壶系1983年哈尔滨市新香坊金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药壶,银质。带盖,小口,最大腹径偏下,平底。近口处有一连体环;环套小环,似系
链处。口径2.6厘米、底径5.5厘米、通高8厘米。
银药壶是煎药器皿。质地考究,制作较规整。
七、鎏金银马鞍
鎏金银马鞍系1984年哈尔滨市新香坊金墓出土。省博物馆藏。
马鞍,银质,鎏金。由前桥,后桥与翼形片组成。前桥,后桥均呈倒马蹄形,前桥稍小
。饰以二龙戏珠图案及繁缛的忍冬纹。鞍桥跨度为25——30厘米。
从考古资料看,黑龙江省不曾出土过金代马具。这具新香坊鎏金银马鞍的出土,填补了
黑龙江地区金代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八、银骨朵(权杖)
银骨朵系1984年哈尔滨市新香坊辽金墓葬出土。省博物馆藏。
骨朵银质。由身、顶、镦3个部分组成。通长127.5厘米、筒径1.8厘米、镦长20.5厘
米。身由银片围成,接缝处有铆钉,上粗下细。顶为一连体球状物,尾部铁镦已锈蚀。
骨朵是辽金时期权力的象征物。说明墓主人生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九、金牌
金牌系1973年伊春市大丰区横山屯出土。发现时包在一块丝绸和金箔里,完好无损,以
后被人切成数块,其中4块已由省博物馆收藏。
从现收藏的残牌及发现者提供的情况看,金牌呈长方形,四周抹圆。体如薄板。经化验
含金纯度为90%,表面光亮耀目,重186.4克。其上端完好,呈半圆形,长6.6厘米、宽2.
3厘米。金牌左侧被发现者切成3块:一块长3.6厘米、宽3.3厘米。上錾刻有形如“主”字
的上半部;一块长3厘米,宽3.3厘米,上錾刻形如“主”字的下半部,另一块为长方形,下
端抹圆,长11.5厘米、宽3.3厘米,上錾刻双钩阴文“

”两字的一半。
1972年河北省承德曾发现金、银符牌各1面,其形状均为长方形,四角抹圆,上端有孔。
牌面均錾刻双钩钥文:上端为形如“主”字1大字;下有“

”两小字。据考证,这个字为契丹小字,释为“敕宜速”。伊春大丰出土的这
枚金牌补齐后,与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牌的形状和錾刻文字相同。
符牌制度在中国起源很早,战国有虎符,唐朝有银牌,金朝出现金牌。符牌是封建统治
阶级权力的象征,是用于传递重要政令或紧急军情的凭信物,还可作为朝廷信使或接待别国
来使的凭证。尤其是刻有所谓“御押”并注明“宜速”、“走马”字样的金银牌,更是代表
着皇室传递的政令军情。因而,金银牌的授予对象,当是重要的军政官员和朝廷使者。
河北承德出土的金银符牌均断为辽代。至于伊春出土的这面金牌的断代问题,目前有两
说:一说为辽代,另一说为金代,尚须进一步考证研究。
十、金凤凰
金凤凰系1963年5月阿城县半拉城子农民在挖土时发现。省博物馆收藏。
金凤凰由两层金片铸合而成,成色为70%,重6.98克。凤凰呈飞舞状,昂首翘望,嘴衔
一金圈。凤冠如一朵飞云,长1.2厘米,高0.5厘米,颈部冠羽如两条飞舞的飘带,长1.4
厘米,高0.8厘米,并带有一弯曲的金丝,翅膀纹饰细腻优美,后羽由3排树叶形花纹组成,
羽后部和足部均带有金丝。通长5厘米,高3.5厘米,翅膀长2.5厘米,后羽长3厘米。这件
金凤凰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为金代贵妇人凤冠上的饰件。
十一、金带銙
金带銙于1963年5月在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省博物馆藏。
金带銙计15件。由带銙和带扣组成,带銙分为4种规格:一种为圆形;一种为长方形;一
种为小长方形;一种为桔瓣形。纹饰均为如意盘长纹。通长66厘米、宽6.5厘米、厚1厘米,
重363.6克,成色85%。其中,1件残为两段,其余均保存完好。
圆形带銙,4件。由两片金箔制成。直径6厘米、厚1厘米。边缘四周为8瓣莲花叶,正面
凸起,中部为如意盘长纹。背面平直,中间有一圆形空心,直径2厘米。空心的两侧各铸有相
向的竖条穿带,长4厘米、宽0.5厘米。其中2件带銙的一端,铸有长3.7厘米、宽1.3厘米
的挂环,系佩挂刀、剑和装饰物之用。
长方形带銙,2件。一端为方头,一端为半圆形,长8厘米、宽3.7厘米、厚0.5厘米。
正面边缘为11瓣莲花叶,中部为如意盘长纹饰。中空,背面为牡丹花纹,左右两端和圆头各
有5个金铆钉孔。其中1件边缘稍残,无背部。
小长方形带銙,3件。正面边缘为8瓣莲花叶,中部为如意盘长纹饰。中空。背面平直。
长4.5厘米、宽2.6厘米、厚1厘米。其中1件背部残为两段。
桔瓣形带銙,3件。1件大,2件小。大的边缘为5瓣莲花叶。长5厘米、宽2.5厘米、厚0
.5厘米;小的边缘为3瓣莲花叶。长3.5厘米、宽2.5厘米。
带扣,3件。其中2件,长5.3厘米、宽5厘米。为扣身铰衔着桔瓣形带銙,中间带有扣针
。扣身为金片,尾部抹圆,上有金铆钉3个;前2后1。另一件,长3.1厘米、宽2.9厘米。由
扣身和扣环组成。扣身为金片,尾部抹圆,上有金铆钉孔3个;扣环呈半圆形。扣针剖面似梯
形。因扣环上有活动的扣针,可随时挂上解下。
带銙为古代腰带上的一种饰件,可用金、银、铜、铁、玉等不同质料制成。这组金带銙
造型秀雅,装饰精美,工艺精细,为金代高级官吏腰带上的饰物。在形制和饰纹上继承了唐
宋以来传统的技艺和风格,充分反映出金上京为宫廷和女真贵族服务的金银器制造业的精湛
工艺水平,也表明了中原文化对女真文化的影响。这组金带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金代带銙中
最完整的一组,也是一件艺术珍品。
十二、金列鞢
金列鞢于1973年6月在绥滨县中兴乡中兴古城金代墓群3号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金列鞢1套,由金、玉、玛瑙组成。出土时被数层丝绸包裹着。整体呈椭圆形。全长约3
7.7厘米、宽15厘米。由几部分组成:上部为一鎏金圆形银盒,子母扣,上下两端各有1圆形
系绳钮,表面内凹,直径8.5厘米、高2
厘米。银盒下面缀有1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宽
2.2厘米、高0.8厘米,内镶有两块管状红玛瑙,两侧各有缠枝花图案。银盒两侧又有1串红
、白两种颜色的椭圆形的玛瑙珠,计27个,底部并托有金片叶。在长方形金饰的下方,用黄
色丝线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两端有鎏金银花托,上端有1环挂。以下,又有1椭圆形玉石球
。长3.5厘米、宽2.5厘米。球下为两片乳白色长方形玉石,两端各有1孔。长5厘米、宽1厘
米。玉石下又为一棱形玉石。最下部为15个扁圆形的红玛瑙珠。
《金史》记载:“列鞢者,腰佩也。”这套金列鞢造型匀称,秀逸优雅,构思巧妙,装
饰精美,为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装饰品。
十三、上京翟家银镯
上京翟家银镯于1963年在阿城县杨树乡出土,翌年征集。省博物馆藏。
银锡呈椭圆形。镯身扁薄,开口。里面平直,外面弧形。长径6.5厘米、短径6.1厘米
、宽1厘米、厚0.2厘米。两端开口处间隙1厘米,重42.9克。表面光泽,内壁打印“上京翟
家”的戳号。
金银器上有明确字款,特别是带有“上京”戳记的,在黑龙江省尚不多见。与这件银镯
同时出土的,还有5件银镯,分别刻有“邢家记”、“

家记”的戳记。说明金代上京城内的
金银店铺不止翟氏一家。这反映金代金银制造业的发达。
十四、银龙头衔香炉
1978年秋,阿城县农民在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北城南偏东的一座古建筑址、距地表60厘米
处,发现出土一批窖藏银器。银龙头衔香炉是其中1件。现藏阿城县文管所。
银龙头衔香炉的顶端为1空心龙头。龙口衔银环,环下系有3条长链;链下挂1香炉。通高
57.5厘米。龙头为左右两面分别制作,然后焊接成一体。头上以银线焊接鬣毛,既做艺术装
饰,又起加固作用。链下的银炉,敞口,短颈,圆肩,收腹,平底,圈足。整个器物雕凿精
细。
《金史.舆服》记载:“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叶龙凤装。……四角龙头衔
香囊。顶轮施耀叶,中有银链花、坐龙。”这里说的大辇四角上的龙头衔香囊,与金上京出
土的这件银器有些相似,只不过一为“衔囊”,一为“衔炉”。这件“银龙头衔香炉”应是
金朝帝王大辇上的用物。
十五、如意纹银盘
如意纹银盘于1978年秋发现时与藏银龙头衔香炉等银器窖藏在一起。现藏

阿城县文管所。
银盘系用银片捶制而成。敞口、浅腹、圈足焊接。直径32.2厘米、通高3.5厘米、足高
0.6厘米、足径23厘米,重750克。盘内底部饰如意纹,并以云雷地纹为衬。盘内沿饰1周雷
纹带,内壁为素面,其一侧墨书:“一十九两五分”6个字,显然,这应为银盘重量。从整体
看,银盘花纹规整流畅,富于变化,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银盘为金朝宫廷用品。
十六、八曲葵瓣式龙纹银器盖
八曲葵瓣式龙纹银器盖于1978年秋发现时与银龙头衔香炉等银器窖藏在一起。现藏阿城
县文管所。
银器盖整体呈八葵瓣式覆钵。平顶,弧壁。器盖3.2厘米、口径11.6厘米。盖顶錾刻独
龙戏珠纹。龙体沿盖沿作环状弯曲。昂首曲颈,张目舞爪,腾空飞翔。其一前爪欲夺龙首前
的火珠。盖沿直壁外凸,线刻一周忍冬花纹带。
器盖质地上乘,制作技艺精湛,花纹装饰华贵。整个画面构图合理,层次清晰明朗。线
条流畅,疏密有序。为金代皇室用品,是研究金代银器制造业的重要资料。
十七、禅杖形金簪
禅杖形金簪于1976年在爱辉县清代富明阿墓出土。省博物馆收藏。
金簪通长15厘米,重23.69克。簪头由3个部分组成:顶部呈葫芦形;中间为金丝编卷成
的6朵卷云,每朵金丝卷云内衔1—3只小环;下部为莲花座;莲花座下是簪柄。柄径0.1—0
.2厘米。
金簪极似禅杖,做工精巧,选型逼真,是清代头饰中的精品。
十八、扁金簪
扁金簪为1976年爱辉县清代富明阿墓出土。省博物馆收藏。
簪长17厘米、宽1.8厘米、厚0.1厘米,重35.57克。呈宽扁长方形状。簪首卷成柱状
,空心口径0.5厘米。上卧一浮雕蝙蝠。簪身背面有两个“足金”字样戳记。簪身下面靠卷
柱状处有1大团花。大团花上下为点状线组成的卷云纹。簪尾呈半圆形。靠近簪尾半圆处有1
线刻蝙蝠图案。蝙蝠图案左右为点状线组成的云朵纹。
此簪做工精细,金质纯正,器表呈暗黄红色。为满族上层妇女梳京头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