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产工具

  一、骨制扎枪头
    骨制扎枪头为赫哲族早年使用的渔猎工具。省民族博物馆于同江县赫哲族乡哈渔遗址征 集并收藏。
    扎枪头长21.8厘米,最宽处2.6厘米,重62.5克,用马鹿前腿骨刮削而成。骨髓道做 天然血槽线,关节骨为固定枪柄处。保存基本完好。
    赫哲族在未普遍使用火枪之前,扎枪是捕捉野生动物的主要生产工具。这种骨制扎枪, 目前在赫哲族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的制做既科学又适用,是进一步研究赫哲族渔猎文化发 展的典型实物之一。
    二、别拉弹克式步枪
    别拉弹克式步枪为鄂伦春族常用的狩猎工具。1963年省博物馆于逊克县新鄂乡征集,现 收藏于省民族博物馆。
    俄国制造。枪长127厘米,枪托处有裂痕,其它部位基本完好。枪栓是猎人自己加工配制 的,工艺较为精细,枪身多处锈蚀。
    鄂伦春族所用别拉弹克式步枪,是从19世纪末叶开始,用毛皮与俄国商人交换来的。这 种枪为单响步枪,比火药枪使用方便,有效射程可达150米,至清末,别拉弹克式步枪逐步成 为鄂伦春族的主要狩猎工具。
    三、组装子弹工具
    组装子弹工具系鄂伦春族为别拉弹克枪组装子弹所用。1962年省博物馆于呼玛县(今塔 河县)十八站征集,现藏于省民族博物馆。
    组装子弹工具由起弹壳器、弹壳矫正器、火药葫芦、量药器、夯药器、装弹头皮囊、装 铜帽小皮囊等7件组成。起弹壳器长8.4厘米,似针锥,柄为圆柱形,松木制。下部有一方孔 镶一铁钉,钉尖露出2.3厘米。弹壳矫正器,用一块松木制成。全长10.9厘米,分上下两部 分,上部是椭圆形木柄,中间挖有一洞与起弹壳器系在一个皮条上,下部是柱形,用以矫正 弹壳。火药葫芦,用动物角制成,长14厘米,尖端切掉作口,用松木削成口塞。量药器,独 木挖成,高2.3厘米,口径为0.9×0.7厘米。夯药器,钢丝制成,长6.5厘米,上部弯成 圈,下部磨尖似针。装弹头皮口袋,皮制铲形,长8.2厘米、宽6.3厘米,用鹿皮折合缝成 。装铜帽小皮口袋,似瓶形,长8.4厘米,口长1.2厘米,用鹿皮缝成。这7件东西都固定在 一条皮带上,狩猎时系在腰间备用。
    19世纪末别拉弹克式枪传入,鄂伦春族猎民即开始使用和组装子弹。他们利用从外地交 换来的火药,把用过的旧弹壳,通过矫正器矫正后,放上铜帽(底火),再把火药从火药葫 芦里倒入量药器,装入弹壳中,并用夯药器把药夯实,最后放上弹头。组装子弹工具,促进 了鄂伦春族狩猎生产的发展。
    四、骨弹模
    骨弹模为鄂温克猎民自制枪弹的模具。1973年省博物馆于额尔古纳左旗 鄂温克族乡征集,现收藏于省民族博物馆。
    质地为骨,呈不规则梯形,长9.5厘米、宽边7厘米、窄边3.5厘米、厚1.3厘米。模 上有5个规格不同的圆柱孔用以制造铅弹。
    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到1909年已大部分使用铅子枪。
    五、鹿
    鹿哨为鄂温克族狩猎工具之一。1973年省博物馆于额尔古纳左旗鄂温克乡征集,现收 藏于省民族博物馆。
    质地为松木,呈长嘴葫芦状,内有空腔,长77厘米、宽8厘米、厚4.5厘米。
    猎民利用此哨能分别吹出公鹿和公的叫声。当鹿与处于发情期时,猎人吹响哨子以 诱惑鹿和接近猎人以便捕获。鹿哨表现了鄂温克人的创造智慧。
    六、鱼叉
    鱼叉为赫哲族早年捕鱼的工具。省民族博物馆于同江县街津口征集并收藏。
    鱼叉为铁制三齿叉,中间有焊接的痕迹,表面锈蚀。叉长30厘米、宽11厘米,中齿左右 各一倒钩,左右两齿也各有一向里倒钩,使用时安木柄。
    鱼叉是赫哲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捕鱼工具之一。
    七、狍皮鼓风箱
    狍皮鼓风箱亦称狍皮鼓风囊,鄂温克族锻铁鼓风工具。1973年省博物馆于额尔古纳左旗 鄂温克乡征集,现藏省民族博物馆。
    鼓风箱长58厘米、宽15.5厘米。两侧由两片柳叶形尾端带柄的松木构成,中间用狍皮与 两片松木粘接、封闭,形成一梯形鼓风囊,拉开的最宽间距为15厘米。
    这种自制的狍皮鼓风箱,是鄂温克 人手工锻造小型铁器时使用的,对狩猎工具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起过重要作用。此风箱是 猎民阿利谢依的祖传之物。
    八、熟皮工具
    熟皮工具为鄂伦春族制革生产工具。1961年省博物馆于托扎敏斯木科(今属内蒙古自治 区鄂伦春自治旗)征集,现藏省民族博物馆。
    熟皮工具由木架和凹凸齿刀组成。宽3厘米。凹凸齿刀长42厘米、宽4厘米,用铁钉和铁 丝将刀与木架固定在一起。
    熟皮时,将捣碎的兽肝涂在晒干的兽皮上,卷起来闷一两天,使皮板上的附着物发酵变 软。然后用凹凸齿熟皮工具把兽皮上的肉筋丝和杂毛刮净,再经反复揉搓,最后用浓烟熏制 即成。此熟皮工具,是研究鄂伦春族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九、纺线棰
    纺线棰为柯尔克孜族手工纺羊毛线用的工具,亦称“拨榔棰”。省民族博物馆于富裕县 友谊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村征集并收藏。
    纺线棰由木质底盘和细木棍组成。底盘直径7厘米、厚2厘米,中间有一孔直径1.5厘米 ,细木棍穿在圆孔上,纺毛线时,一手旋转纺棰,一手搓捻着毛条,便纺出粗细均匀的羊毛 线来。
    十、压花器
    压花器为鄂伦春族妇女压制桦树皮制品纹饰的工具。1963年省博物馆于逊克县新鄂乡征 集,现藏省民族博物馆。
    压花器由鹿骨制成,长6.1厘米、宽0.9厘米、厚0.35厘米。在尖部有3个等距的齿, 齿距0.4厘米,手柄处有明显的手磨痕迹。使用时,用刀背轻轻敲打,即可在桦树皮制品上 凿出连续的凹纹。鹿骨压花器,对研究鄂伦春族家庭手工业有一定的价值。
    十一、马尾眼罩
    马尾眼罩是鄂伦春人冬猎时,为防止雪光刺眼,用黑色马尾自制的一种眼罩。1962年省 博物馆于呼玛县(今塔河县)十八站征集并收藏。
    眼罩长23厘米、宽4厘米。两端用黑布包缝,以44厘米长黑色线绳连接,以便戴在头上。
    其制法是先用手指粗的树条,弯成所需的框,后用马尾或马鬃,在木框内编织成网。织 完放入水中煮,取出晒干,抽出木框,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成。马尾眼罩是鄂 伦春族人民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