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诗歌
黑龙江诗歌始于公元6世纪的渤海国。由于文王大钦茂、康王大嵩璘等上层统治者实行
“文治”,倡导向中原学习,传播中原文化,因而在渤海王国中有很多人精通汉语汉文,并
产生了一些会作格律诗的诗人。但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屡
遭破坏,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很少。现今所能见到的,几乎都是保留在日本、朝鲜史书中的
渤海国使臣们与日本、朝鲜王公大臣们互相交往唱和的诗作。
从辽、金时期到清代初期的数百年间,黑龙江地区遭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稀
少,经济、文化日渐衰败,诗人诗作越来越少,以至出现了文学断层。
清廷入关之后,对汉族地主阶级实行软硬兼施、既利用又打击的两手政策。对那些不满
清朝统治的汉族地主阶级分子实行残酷打击,把那些所谓的罪臣犯民流放到气候寒冷,经济
落后,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的黑龙江戍边。从1657年至1796年(清顺治十四年至嘉庆二十五年)
的一百多年间,被流放到黑龙江各地的汉族臣民及其家属数以千计。王源在《柳边纪略》的
序文中说:“数十年士庶徙兹土者,殆不可数计。”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载:“华人则
十三省,无省无人。”
在流人中大多是“名卿硕彦”,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上遭到残
酷的打击,精神痛苦,无以排遣胸中的郁闷,便“凭柔翰以消忧愁,托长歌而申幽恨”,后
人把他们在流放期间写作的诗文称作“流人文学”。“流人文学”的出现,使黑龙江大地重
现文学的曙光,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黑龙江地区土地的大量开发,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迅速发展,教育、
文化事业的兴起,尤其是报纸的产生,文学也随之兴盛起来。诗歌作者不断增多,有汉族诗
人,也有少数民族诗人;有黑龙江本籍人,也有全国各地在黑龙江的客籍人;有官员,也有
一般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品一般都描写黑龙江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
景观与风土民情,以抒发他们热爱黑龙江的情感。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后,很快席卷中原大地,将旧文学扫荡殆尽,完全由新文学所
代替,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剧,独执文坛牛耳。黑龙江地区由于文化、教育落后,知
识人才匮乏,所办的报纸都掌握在旧文化人的手里。旧文化人对新文学采取既不反对亦不拥
护的消极、冷漠态度,仍然奉行东北文学白话、文言同时并举,新、旧文学双向发展的方针,
致使新文学发展迟缓。在20年代黑龙江地区文学中,旧文学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22年10月1日,由日本人出版的《盛京时报》在哈尔滨设立分社,创刊《大北新报》(
《盛京时报》北满版)。青年进步作家安怀音从沈阳到哈尔滨任《大北新报》副刊编辑。他
在自己主编的《大北新报》副刊《杂俎》上,接连发表了《文学与时势》、《文学家与革命
家》等评论文章,反对封建腐朽的旧文学,提倡革命的新文学,并扶植青年写作新诗。从此,
揭开了黑龙江地区新诗创作的历史。
1923年2月21日,进步青年韩铁声、于芳洲、张树屏为了开发民智,唤醒民众,发扬民意,
制造反帝爱国舆论,在滨江商务会的资助下,创刊了《哈尔滨晨光》报。开始由枫冷任副刊
编辑,辟设“新诗”栏,在刊发格律诗的同时,也时常发表新诗。1924年初,东北著名新文
学作家、诗人赵惜梦任《哈尔滨晨光》报文艺部主任,对《哈尔滨晨光》文艺副刊进行改革,
以发表新文学作品为主,并出版“文艺”、“文学”两个周刊。同年秋,陈慧新(即著名诗人、
戏剧家塞克)被《哈尔滨晨光》报聘为副刊编辑,并从事新诗写作。从此,新诗创作才迅速兴
盛起来。
1928年之后,各家报纸副刊都以发表新诗为主,而且出现了翻译诗歌,其中以哈尔滨《
国际协报》上的《灿星》文艺周刊最为突出。从1928年创刊至1930年被查封,几乎每期都刊
载屠格涅夫、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俄苏诗人作品的译诗。其中有均风译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雀》、《射猎》、《落日》,普希金的《天使》,逢汉译的莱蒙托夫的《梦》、《邻人》,
塞松译的普希金的《冬天的早晨》,等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向沈阳发动武装进攻,侵略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军民不顾国民党
政府不准抵抗的命令,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一场抗日救国运动。哈尔滨报界除了日本人创
办的《大北新报》之外,各家报纸都发表了很多抗日爱国诗歌,揭露日本长期以来侵略东北,
企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和罪行,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
哈尔滨沦陷以后,报纸几乎全被日伪查抄焚毁,致使报纸上刊载的大量抗日爱国诗歌很少流
传下来。
在日本侵略者对东北长达14年的法西斯殖民主义统治时期,黑龙江的文学现象比较复杂。
其中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爱国作家创作的诗歌。其中
有罗烽的《说什么胜似天堂》、《从黑暗中鉴别你的路吧》,萧军的《全是虚假》,萧红的
《八月天》,金剑啸的长诗《兴安岭风雪》等。第二类,抗日军民创作的发表在抗联油印小
报、传单上或口头流传的抗日诗歌。其中有杨靖宇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李兆麟
的《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等等。第三类,为日伪歌功颂德与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摇旗呐
喊的反动诗歌。其中有《皇帝万寿奉祝歌》、《圣战》、《特攻队赞歌》,等等。第四类,
在日伪的“慰安娱乐”文艺政策指导下创作的歌咏四季变化,风花雪月,男女情爱和表现自
我的诗歌。这类诗歌数量最多,其中有魔女的《春天在偷着冷笑了》、牢罕的《上帝之子》、
支羊的《雨丝》、衣冰的《哈尔滨》等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派了大批文艺工作者进入黑龙江地区。
这些文艺工作者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走与工农兵
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工农兵服务,在黑龙江地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工农兵创作诗歌的热情非常高涨,产生了很多顺口溜、快板诗和枪杆诗等优
秀作品。但因当时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解放区迅速扩大,文艺工作者的流动性很大,有
些诗人的诗很难确认是否在黑龙江地区创作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大力培养,到50年代末期,黑
龙江省已涌现出鲁琪、王书怀、韩统良、李可、李军、中流、刘畅园、陶耶、满锐、陈国屏、
陆伟然、鲁丁、钱英球、聂振邦、苗欣等一大批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
1958年“大跃进”前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了带头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他们纷
纷写作诗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很少有真正的诗歌作品问世。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作环
境逐渐宽松,创作思想日益解放,创作“禁区”一个个被突破。诗歌首领风气 之先,呈现出
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老诗人精神焕发,中青年诗人辈出;创作题材广阔,表现方法和艺
术形式多种多样,就连长期被排斥的旧体诗也活跃起来,涌现出许多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