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说
黑龙江地区的小说创作,起步很晚,报纸诞生之后,才逐渐兴起来。
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为了同日本进行政治角逐,继续推行其侵略扩张的远东政策,
于1906年3月14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日,俄历3月1日),以东清铁路(后改名为中东铁
路)哈尔滨管理局的名义,打着“开发北满之文明,沟通华俄之感情”(《远东报》发刊词)的
幌子,在哈尔滨创刊了东北首家中文报纸《远东报》。日本为了与沙俄抗衡,由日本驻沈阳
领事馆出资,以日本报商中岛真雄个人的名义,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一)
在沈阳创刊了另一家中文报纸《盛京时报》。《盛京时报》创刊伊始,便适应中国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的需要,辟设“白话”拦目,发表白话故事、寓言等叙事文学作品,宣传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1907年,《盛京时报》将原来的“白话”栏改为“小说”栏,采取白话与文言同
时并举的方针,大量发表小说、故事、寓言、记人叙事散文。因此,《盛京时报》订户急剧
增加,不断扩大发行量,成为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远东报》为了与《盛京时报》竞争,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请上海小说家连梦青(原名
文澄,别署忧患余生)到哈尔滨任《远东报》主笔。《远东报》经改革,由对开两张8版扩大
为3张12版,增设“小说”、“文苑”、栏目。从此,黑龙江文苑产生了小说,改变了旧体诗
词一花独放的局面。
起初,东北地区的报纸只设“小说”、“文苑”两个栏目,前者发表叙事性文学作品,
后者发表诗歌。当时的小说概念很广泛,凡是叙事性文学统称作小说,有文言的地有半白的
在写法上小说与散文互通,几乎没有什么差异,都不作背景介绍,人物描写,多半只有故事
情节。在小说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很难界定。有的小说没有标明是“
译述”,但描写的是外国的事情。有的虽然标明是“译述”,只是一个故事梗概,又不
是翻译,有点类似当今的电影介绍。起初的小说,都是报纸专职编辑所为,没有作者自然来
稿,粗制滥造的现象非常严重。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等人所纂夺,人们对资
产阶级革命丧失信心。一些人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社会风气日趋败坏。这种社会风气
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出现了一股反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大写凶杀打斗、偷香窃玉、审丑
溢恶、消遣娱乐的小说;此外,宫闱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黑幕小说、武侠小说、
侦探小说亦泛滥充斥于文化市场。
这种反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也冲击到黑龙江地区,报纸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市井小说。
如:言情小说、痴情小说、侠情小说、奇情小说、苦情小说、幻情小说、哀情小说、怨情小
说、恨情小说、醒世小说、玩世小说、甄俗小说、滑稽小说、冒险小说、掌故小说、寓意小
说、讽刺小说、哀烈小说等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黑龙江地处塞北边疆,新文学人才很少,绝大多数报纸
掌握在旧文化人的手里,新文学发展迟缓,特别是小说,发展更为迟缓。直到20年代中期,
新小说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传统小说,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1932年2月,哈尔滨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原来活跃在黑龙江文坛上的新文学作家赵惜
梦、陈凝秋、孔罗荪、于浣非、陈纪滢等人,因不愿当亡国奴,都相继逃往北京、天津等地,
一些旧小说家趁机抬头,报纸副刊上,几乎都是旧武来小说。黑龙江文坛一片荒芜。
同年春,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往日伪统治比较薄弱的哈尔滨,哈尔滨便成了东北人民
抗日反满爱国活动的中心。
1933年,罗烽、舒群、金剑啸、姜椿芳等中共地下党员根据中共满洲省委与中共哈尔滨
市委的指示精神,团结白朗、萧军、萧红、金人、达秋等爱国进步文学青年,利用日伪和私
营的报刊进行革命文艺宣传活动,揭露日伪统治下的社会污浊、黑暗,伪警察、伪官吏、地
主、资本家剥削、欺压、残害人民的罪恶,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唤起人民的觉醒、反
抗与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广大农村、山区抗日爱国军民的武装斗争。他们先后在长春伪国报
《大同报》与哈尔滨《国际协报》上创刊了《夜哨》、《文艺》两个文学周刊,发表了许多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色彩,充满革命思想和战斗力的优秀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
迎和好评。
由于日伪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舒群、萧红、萧军、白朗、罗烽、金人、达秋、姜椿芳
等作家,相继去上海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文学活动。萧军出版著名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萧红出版著名中篇小说《死生场》、舒群出版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林珏(即达秋
、原名唐景阳)出版短篇小说集《山村》,罗烽出版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故乡》,
白朗出版短篇小说集《伊鲁瓦河畔》等,为中国抗战文学敲响了战鼓,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他们与哈尔滨沦陷后先期流亡在北京、天津、
武汉等地的赵惜梦、陈凝秋(入关后改笔名塞克)、于浣非(入关后改名于宇飞)、孔罗荪、陈
纪滢等一道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写出很多在读者中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并以他们为中坚,
形成著名的“东北作家群”。
舒群、萧红、萧军、白朗、罗烽、姜椿芳、金人、达秋等爱国进步作家相继离开哈尔滨,
流亡关内;金剑啸被日伪反动派杀害,哈尔滨抗日爱国作家群被血腥镇压下去后。在黑龙江
文坛上从事文学写作的大多都屈从于日伪的淫威,适应于日伪法西斯殖民地统治需要,大写
“慰安娱乐”文学。有人批评说:“展开满洲文坛侧面的哈尔滨文场,足使我们惊奇的,是
作梦的文人,却多如荒土废砂,如《滨江日报》出刊的《诗经》、《行行》,大北的《荒火》、
《大北文学》,一页一块的都是梦的描写,清醒中的呓语”(郁文玲《现场杂拾》,刊于1941
年5月18日《大北新报》副刊《荒火》)。
抗日战争胜利后,文学创作获得了新生。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响
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延安及陕甘宁、晋翼鲁豫老革命根据地来到东北,云集到黑龙江各
地。东北沦陷初期被迫逃离哈尔滨的抗日爱国作家,除萧红病故于香港,姜椿芳在上海从事
党的地下工作而外,其他作家都返回哈尔滨、佳木斯。他们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精神,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一面发动领导群众进
行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恢复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一面辛勤笔耕,积极创作,涌现出
大量的各种体裁的优秀革命作品,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7年间,黑龙江
文学,尤其是小说,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
其一,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前,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从老革命根据地来黑龙江工
作的作家大多调往全国各地,黑龙江地区成长的作家又极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现象。
由于黑龙江地区各级党政机关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文艺路线,积极培养工农兵作家,使
黑龙江地区的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一批批工农兵作者跃上文坛,写小说的人日渐增
多。1958年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成立时,会员只有20多人,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前,就已发展到100余人。未入会的工农兵业余作者的人数,总计在千人以上。
其二,小说创作大丰收。
抗日战争胜利以前黑龙江地区的小说作品不仅数量少,质量差,而且很少有作家作品集
和中长篇小说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小说创作虽然较前繁荣,但是仍然不多。新中国建立
后的17年间,小说创作数量比建国前的总和还要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广大作家都能
遵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继承“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地表现新中国
建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塑造出很多具有时代精神的、血肉丰
满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三,创作题材开阔。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小说创作的题材大大地开阔了,历史与
现实的,工农业生产建设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历次政治运动的,描绘了一幅
幅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画卷。但因思想不解放,存在着较为严重
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妨碍了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竭力推行极左路线,实行法西斯文化
统治,以“黑五类”、“黑线人物”“修正主义苗子”等各种罪名把有成绩、有才华的广大
文艺工作者全部打倒,然后利用某些工农兵作者对党的忠诚,大搞瞒和骗的阴谋文艺,从事
篡党夺权活动,使文艺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后期,《黑龙江文艺》、《哈
尔滨文艺》相继复刊,但刊载了一些为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政治服务的短篇小说和几部长篇
小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界开始复苏,广大幸存的
老作家和中年作家全部被“解放”,重返文坛,一批一批的文学新秀步上文坛。广大文艺工
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认真清算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制造的
种种谬论和强加在文艺工作上的种种罪名,揭露了他们的阴谋文艺和极左文艺路线,打破了
他们给文艺创作设置的种种“禁区”,把文艺创作从“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唱中心”
的政治框框中解放出来,使文艺创作在“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得到了空前
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小说创作一马当先,发展最快。广大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敢于
冲破“禁区”,进行广泛探索、多边选择,大胆创新,创作题材不断扩大。不但描写爱情的
小说大量涌现,就连过去被视为“干预生活”,严禁涉足的政治、社会问题,也成了小说创
作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出现一批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知青小说、改革小说,题材越来越
多。小说的艺术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小说、传统章回体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科
幻小说等等异彩纷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