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散文

  一、杂文《赛马会与赈灾》
    
    刊于1931年9月24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揭批日本在安东(即丹东)七道沟开设“赛马大会”进行赌博,坑害中国人。 文章指出:日本在安东开设“赛马大会”,共售票日金10余万元,折合现洋25万余元,买票 的又多为中国人,有些人因赌输了无以为生。由此作者想到上海的“大香槟”和哈尔滨的“ 赛马大会”。在哈尔滨的赛马大会买赌票的虽有外国人,但多数人为中国人,他们都想借此 发财,而实际只有个别人侥幸得了几万元,但绝大多数都是亏空,有的为了赌而弄得债台高 筑,甚至有因此而不能生活者。因此,有人说赛马会是“明目张胆的大赌场,大陷人坑。” 作者劝那些买彩票的人不要把钱白白地送给赛马会的主人,还是尽一点人类的天职,赈济江 淮“千百万朽腹赤身饥寒的同胞们。”
    作者:栾福顺。
    二、散文《沈水哀音》
    刊于1931年9月24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是一个叫“晨”的朋友给作者寄来一封信,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次日晨 的情况,并批评了沈阳一些人的麻木不仁。信中说,在“九一八”的前几天,他已预料到日 本兵要发动进攻,18日夜果然发生了。“我们家是正当其冲,当日军向城里进攻的时候,他 们的机关枪、机关炮,正架在我们的街头,当我听到他们枪炮象连珠似的响着,我知道一定 有些同胞的生命,在这倾刻的里边毁灭了,毁灭了。关于他们整个的消息,因为到处都那样 可怕的森严,实在还探寻不到。”他冒着危险向城里去了两次。但在沈阳城里街上见到的两 件小事,使他很气愤也很不理解。头一件事是,当他走进小西门时,首先看见的是日本警察 逐着中国人在街上乱打,口头骂着“混蛋”。而这些如狼似虎的日本警察,竟都是“我们贵 同胞”。更不理解的是,当日本警察打一个中国人的时候,站在大街两旁的中国人竟发笑。 第二件事是当他到大东区时,街上的人“都不要命的散开了。”一排日本兵马队飞过去之后 ,散开的人又集拢了。信的最后说,在这种严重的大难临头的时候,中国人仍然不丢掉好奇 心,“他们还能象正月十五看秧歌的这样感着兴趣”,实在让他“不忍再往下说了。”惜梦 在信的前面加了这样的按语:“昨天接到一位朋友从沈阳寄来的一封信,现在把他介绍在这 里,不知道读了这封信的人们,作如何的感想?”
    三、散文《落日哀鸿——一纸音书涕泪多》
    刊于1931年9月30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作者利用书信的形式回答青年和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第一封信是给博文写 的,信中说:“你说:‘如果和日本开战那天,我一定要作前线上的战士,宁在枪下死,不 当亡国奴。’我希望你能真有这种精神,我更希望我们全国的青年,都能真有这种精神。我 并且希望,纵使这次不致开战,我们全国的青年,也都要养成这种精神,也都要预储这种精 神;什么时候开战,什么时候我们便是前线上的战士。”在给雨华的信中说:“抵制日货, 什么时候我都认为这是应当,经过这一次不幸的事件,我们更应当特别的彻底。我愿意每个 人都能首先切实的从自己的本身作起,至于整个的抵货运动,固然是需要,但这应待全体的 决定,方针要一贯,步伐要齐整。现在,我只有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都有决心!”在给血心 的信中,就日本人在哈尔滨几次放炸弹,诬告中国人放的,企图制造事端,借口进攻哈尔滨, 均被当场揭破,弄得驻哈总领事哑口无言,当众出丑的事说:“这几次炸弹的抛放,我说了 这是他们玩惯了的把戏。本来(一)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致玩这样没有出息的把戏,这样,还 不如放两个爆竹动听。(二)中国人即使要玩这种把戏,也不致于这样的呆傻,投到他们空房 子的旁边。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早已在窃笑他们是孩气得怎样的可怜!”在给如童的 信中说:“义勇军教练纲领,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公布出来了!载昨日本报第一张第一版, 究竟能办到怎样的地步,这里我是实在不敢负责的答复。”
    作者:惜梦,即赵惜梦。“九一八”事变后,他就积极鼓吹军民奋起抗战,在他主编的 副刊《国际公园》刊头的两侧,每天用大幅标语对读者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江桥抗战”爆 发后,他投笔从戎,到齐齐哈尔给马占山作私人秘书。齐齐哈尔沦陷后,他又到北平任《大 公报》特派员,负责东北和热河、绥远的抗日报导。后又受张学良委托,到武汉创刊《大光 报》。在“九一八”事变到哈尔滨沦陷前,他写了很多鼓动抗战的散文,如:《废人·病国》、 《中天月色好谁看》、《恳告于爱国的志士之前》、《一片哀告声》、《哀“国庆纪念”》 等。
    四、杂感《痛心的话》
    刊于1931年10月15日《滨洲时报》。
    内容简介:文章批评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亲爱的国人,此次暴日入寇, 我们的不抵抗主义,虽已腾笑世界,然而尚不失其当唾面自干的君子,不过太懦怯,太没用, 太不合现代的潮流罢了。至于暴日的不讲理主义,也已昭昭在人耳目,为世界所共见共闻, 任是如何掩饰,总也掩饰不了。看他们的所为,简直是流氓、无赖、恶霸、强盗的所为,而 又象是无知识的蛮人,无理性的野兽。事到如今,我们似乎已不能用公理人道来制裁这蛮人 与野兽,须凭我们一般有血性的好男儿,振作起勇气来,共同去打倒它、歼除它!”
    作者:闲人。另有《闲话》多篇。
    五、杂谈《片石室琐话——最后的退让……流血权》
    刊于1931年10月3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在某国剧中有这样的一幕。二兵士偕行,其一曰:“我骂你,不许你还口!” 另一曰:“唯唯”;其一又曰:“我打你,不许你还手!”另一曰:“唯唯”;其一历声曰: “我杀了你,不许你流血!”另一大惊仆地,举枪射击,其一仆地。文章写道:“此虽寓意 滑稽,实足以象征极端压迫与退让。今退让至于延颈待杀,斯可可矣,犹必禁及于不许流血, 是死有余辜矣!况流血乃自然之生理作用,被杀者虽欲自禁其流,亦不可能!苟至于此极,则 压迫者纵有无上强力,亦不能夺,造物之权,退让者纵欲俯首顺从,亦不能违自然规律。是 以最后退让,曰流血权!此可断言,虽刀在颈上,为任何一方所不得剥夺放弃者!而此机一触, 举世玄黄,压迫人者,未必不适以自仆也。”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进行了辛辣 的嘲讽。
    作者:片石室。
    六、散文《求助!》
    刊于1931年10月6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文章批判了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是“天助”。日本是岛国,多火山,经常发 生地震。“每逢她欺负中国的时候,好多中国人便祝她多多发生大地震,使全国覆灭,以随 人尤天怨”。这是不科学的,这次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又发生了地震,中国人民互相告语曰 “天报应!”“天报应!”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日本在东京大地震后,便努力改善防震的方法, 这次地震便轻的许多,地震是可以防御的,“人能胜天”!另一种希求国际公道,中国政府整 天在呼吁祈祷国际公道。“但是国际的公道在那里?有谁知道?若真就我们的经验所告诉我们 的:国际的公道都是为了自己!”文章最后指出,“天助既不可得,人助又不可靠,我们还是 求助自己罢!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心来助自己,只有由我们自身发动出的努力才能真正为 我们所用,才能真正为自己造福。但是我们自助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对内是:‘勿自欺欺人’; 对外是:‘知己知彼’。只有建筑在此二者上的自助,才会有力、才能有效!”
    作者:物心。
    七、散文《敌人在这》
    刊于1931年10月6日至12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作者将在长春亲自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用文学的笔法加以描述。开头部 分批评官绅自私自利,苟且偷安,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致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他们自以为“受天命而来得过这份所应享的荣华富贵,吃山珍海错饰金艳银美,乘福特汽车, 居广宅旷邸,一呼百诺,十妾百婢”的生活,“所以什么是对敌,什么是经济侵略,什么是 亡国奴教育,什么是武装占领,什么是满洲所有权,什么是实行二十一条约的权利,什么是 最后的警告”,等等一切,都莫不关心。就在人们的酣睡中,响起了枪炮声。“这个枪炮声 不是演操的射击枪炮声,也不是兵匪交战的枪炮声,更不是南北不统一对抗的枪炮声。是, 是,是,我们东邻瀛岛,黄种同胞高唱亲善的日本,来实行管我们中国领土,惨杀我们同胞 的枪炮声。”然后记叙小昭上班,一路上的所闻所见,揭露日本侵略者在长春的暴行。9月1 9日早6点小昭离家去上班,见到在日本领事馆大墙外面,有一些民众在交头接耳的议论,听 到一个长者说:“看中国这一下如何吧?南岭兵营的大炮在三点钟的时节,就被日本兵抢去了, 二道沟的现在还被包围着,头道沟附属地谁也不许过去。”就在这时又从二道沟的方向传来 了机关枪声。小昭向前走,见街上很少有车辆、行人,满街都是日本兵和日本警察,来往的 日本军队如临大敌,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气氛。在一面砖墙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昨 夜于奉天十时半中日军现在激战中!九月十九日奉天急电”。小昭看了一遍正待向前走,在东 北方接连不断地响起大炮声……
    作者:王因心。
    八、散文《仲秋节的一天》
    刊于1931年10月9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记叙1931年仲秋节的凄凉景象和作者的心情。自从日本兵发动“九一八”事 变以来,“每个人的心幕上,都满呈着愤怒与惊恐!因之历来的仲秋节的闲情逸致的兴味,消 杀了!”作者的心情很坏,“有时想到国事的凄惨,有时想到慈母的挂念!”一个人坐在桌前 闷闷不乐。C君找到他到城外去走走,他们出去了。到郊外感到满目凄凉,一派萧杀的景象, 始终高兴不起来,下午4点他们便回校了。
    作者:旅雁,原名不详,巴彦县一中学生。
    九、散文《向同年们说》
    刊于1931年10月10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文章号召青年们,在国家垂亡,民族危急的关头,要担负起民族的期待,振 作起精神,不再彷徨、退缩、恐惧,要决定“对抗的行策。”
    作者:铮艟。
    十、散文《需要好母亲》
    刊于1931年10月17日《滨江时报》。
    内容简介:作者针对“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指出女性应该如何报效于国家的问题。 作者认为女性报效于国家,“并不一定非要参政不可,就是致力于教育子女,对于国家也是 有很大贡献的。”文章以张宗昌的母亲为例。“九一八”事变前,外电纷纷传闻,日本与张 宗昌紧密勾结,准备利用张宗昌来吞并东北。可是张宗昌并没有参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 变,很出人意料之外。“昨天在报上看见张氏之母在平的谈话,说假设张氏有如外传与日人 勾结之事实,伊即自死以殉国,我们看见了她的这几句话后,才恍然到张氏这次之不忍卖国”, 虽然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是同张氏之母的教育仍有密切关系。现在国难当头,很需要这样的 好母亲。
    作者:秉英。
    十一、散文《希望我国女同胞》
    刊于1931年10月18日《滨江时报》。
    内容简介:文章号召中国女同胞向外国女性学习,站在抗日第一线上去,为抗日救国服 务。文章写道:“凡是一个国家,在他国难当头时,他的国民莫不义愤填膺的担负起他国家 兴亡的责任。《罗斯福战史》、《摩洛哥》、《罗宾汉》这几部外国电影里,很充分地表现 他国人爱国的精神伟大,尤其是女界同胞的努力。她们虽然不直接去杀敌,但她们会利用她 们天赋的特长,温柔性格,来鼓励她的爱人为国奋斗。世界大战时更足以证明她们手段的成 功,而达到她们理想的胜利。我们中国现在不是快到亡国时候吗?我们中国女同胞是怎样?除 了有血性的少数外,多数的所谓知识分子,还是莫不关心的,整日的光阴,乃是消磨在金迷 纸醉中。不信?你看电影院不是仍然有一对对革其履西其装截其发,谈笑自然的摩登男女吗!? 唉……照这样子能打倒日寇吗?可叹国亡无日了,女界同胞们赶快醒悟吧!你们应当效法欧美 女界的爱国精神,利用你们的魔力,来鼓励你的爱人。在你遇见爱人时,你应说:我爱你赶 快去做救国运动吧!你要担负起你的使命,为国牺牲万不失为好男儿。同时你们也应当步着你 爱人的后尘,自动起来组织救护队、慰劳队,以达到我们雪耻救国的目的,是多么光荣呢!”
    作者:细民。
    十二、散文《警钟》
    刊于1931年10月29日。
    内容简介:这是篇用格言写作的散文,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鼓励人民赶快觉悟。“一、 中国人犹如皮球,打一下跳一下,打得重跳得高,不打不跳。二、中国人是想如何做大官, 美国人是想如何发大财,德国人是想如何做发明家,日本人却是想如何侵占我们中国。三、 世界上的法律,是为有权势者加一番保障。四、逢恶者怕,逢弱者欺,这是人类的恶根性。 五、强权即公理,无强权即无公理,国联理事会之设,即其明证之一。六、要自强,不在一 时之愤慨,却在平日之如何卧薪尝胆。七、中国人富于忍让性,能够一直忍让到亡国灭种为 止。”
    作者:李凤威。
    十三、散文《从星星剧园的出现说到哈尔滨战剧的将来》
    刊于1933年8月1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1期。
    内容简介:开头部分介绍“星星剧团”是在人们在“黑暗里蠕爬的当儿”,产生于“丑 恶与物质垃圾堆的哈尔滨”,它的目的是要象星星那样,给在黑暗里的人们带来一点光辉。 为了这个目的,在“毒热的酷署”,他们以不烦恼,不危惧,象“莽牛的蠢干”,不到半个 月,由四五个人发起,而迅速地发展到十三四个团员,并确定公演3个脚本,现已排练到半纯 熟的地步。
    中间部分说明“星星剧团”的宗旨是用戏剧服务于民众,给观众以“精神上的益处和美 感。”“星星剧团”有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它的产生为哈尔滨戏剧开拓了道路,希望大 家给予帮助。
    最后介绍了“星星剧团”的主要成员和要公演的3个剧目。主要成员是三郎、白涛、剑啸、 悄吟、洛虹、刘莉,即将要公演的3个剧目是:《居住二楼的人》(辛克菜)、《姨娘》(白微 )、《一代不如一代》(张沫元)——原名《工程师之子》。
    作者:洛虹,即罗烽。
    十四、散文《一天杂碎》
    刊于1933年10月1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7期。
    《电灯泡的故事》。因为没有4元钱押金,不给安装电灯,他们点了近11个月的蜡烛。半 月前他们好不容易添足了4元钱装上了电灯。房东的二小姐怀疑他们不会有4元钱押金,让她 妈过来问,他把押金收据给房东太太看了,她才没啥说的走了。悄悄(即萧红)非常高兴,乐 得又蹦又跳,工作了一夜。未几,检查电灯的来了,说他们交的是25度的押金钱点了50度的 灯泡,把灯泡拧下拿走了,并要交12元罚款,否则就剪断电灯线。悄悄不再欢跳了,他在写1 万2千字的稿子,准备去缴纳罚款。
    《他还是躺在那里》写他们到道外印刷局去看自己印的一本书的小样,走在北马路口, 见10几个乞丐躺在水泥地上,一个乞丐的一只脚都溃烂了。L说:只要将哈尔滨人一日吸纸烟 的钱集中在一起,救济穷人,哈尔滨便不会有乞丐了。悄悄说:就用一日人们吃水果的钱, 就够了。
    《再看看吧》星星剧团的演出时间,“原定的日子在端阳节,后来又改至9月3日、9月15 日、9月24日,由民众教育馆方面允可了。可是今天遇到他们馆方的负责人说,24日又不可靠 了。据说是什么公事没批下。”大家非常气愤,有的主张到野外去演,有的主张到他们家去 演,“我只好应对着我们自己的人和外面询问的人:再看看吧!”
    《预约卷》写他和悄悄要印一个集子,缺少钱,便“妙想天开,先印了一些预约卷”送到 书店去找人买书,“直到现在,仅是收到了五元钱,今天跑了半天,竟未寻到一个人。”
    《一封哀的美敦书》说,晚上接到《大同报》副刊编辑陈华的来信,指责他“始勤终惰”, 并警告他,他再不寄稿子去,就把他负责编辑的《夜哨》周刊停刊。他这才不得不写了这篇 稿子。
    作者:三郎,即萧军,他在本时期写过很多散文和杂文,主要作品有《绿叶的故事》、 《药》、《好美丽的地方》等。。
    十五、散文《蹲在洋车上》
    刊于1934年3月30、31日,4月1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作者写她小时候见祖母上街总是坐马车回来,有一次却坐了人力车回家,并 讲了一个乡巴佬怕拉车的向他多要钱不敢坐在座位上,蹲在踏脚板上,逗得街上行人发笑的 笑话。后来她背着家里人想到街上去买一个皮球,到繁荣的闹市区时,不但找不到卖皮球的 那家商店,就连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站在马路上发怔。一个好心的洋车夫让她上车把她送 回家去。在回家的路上,她想起祖母讲的乡巴佬蹲洋车的故事,为了逗街上行人观看发笑, 她从座位上爬下来,蹲在踏脚板上。车进她家大门时,她为了逗奶奶和爷爷发笑,大喊着说: “看我,乡巴佬蹲东洋驴子!”奶奶、爷爷大笑着从屋里跑出来。就在这时,母亲也骂着从屋 里出来。她想起自己是背着家里人上街的,怕母亲打她,精神一紧张,从车上滚了下来。祖 父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打车夫,连钱也不给,把车夫打走。她非常不满意祖父,她问祖父: “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祖父斜着眼睛说:“有钱的孩子是不受什么气的。” 作者最后议论说:“现在我廿多岁了!我的祖父死去多年了!在这样的年代中,我没发现一个 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 拉着舒服的滋味。假若偶尔有钱家的小孩子要蹲在车厢中玩一玩,那么孩子的祖父出来,拉 洋车的便要挨打。可是我呢?现在变成个没有钱的孩子了!”
    作者:悄吟,即萧红。其他的散文有:《弃儿》、《小黑狗》、《广告副手》等。
    十六、散文《呼兰之行》
    刊于1935年11月1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记叙作者和几个朋友到呼兰去野游,被当作城里的阔人受到当地一些人的围 观、敬重和特殊待遇,使他深深地感觉到有钱人“高贵”无钱人“下贱”的不合理现象和传 统恶习。
    作者:姜椿芳(1912~1987),在哈尔滨时的笔名绿波、青、筠、老牛、少农、江水、蠢 坊、江鸥、泥藕、三洋、姜椒山、厚非、侯非、欧之、林陵等,江苏常州人。曾任共青团满 洲省委宣传部长,主编地下刊物《满洲青年》;中共满洲省委宣传干事,主编地下刊物《满 洲红旗》。1936年6月13日同金剑啸一起被捕,因没有查出“罪证”被释放。后去上海从事党 的地下工作。他在哈尔滨期间,写有很多散文和杂文,如《人生是过客吗?》、《高尚人的哲 学》、《文明、潮流、摩登》、《流浪》等。
    十七、散文《哀鲁迅》
    刊于1937年11月1日第2卷第4期《明明》月刊《纪念鲁迅特辑》。
    内容简介:文章赞颂鲁迅不折不挠的倔强气节和对社会负责的崇高人格,以及对环境不 妥协的精神。文章说“鲁迅死了,鲁迅的功绩之塔,永远的站立于人间。鲁迅的肉体虽然埋 掉了,但是鲁迅的精神却永远存在。”文章最后用一首诗结束:“这样的战士/他高高地举 起了手——/手里紧擎着火炬。/他微笑,毫无惮忌地迈着大步,/尽是抹杀不掉的谎—— 吃人的凶毒!/但,他举起了投枪。/这样的战士——/他衰老在无物之阵里。/光明尽了—— 群叶开始在暗泣。”
    
    作者:罗绮(1917~1982),原名罗明哲,笔名罗绮、罗庸倩、秋帆、张东、洛北、金马 等,黑龙江省呼兰人。于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任教时,因在学生中进行爱国宣传,于1942 年1月8日被捕入狱,判处15年徒刑,抗战胜利后出狱。
    十八、散文《还乡杂感》
    刊于1935年7月2日至6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文章说:古人云“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如果“腰缠十万贯,官居 一品卿”,回到家乡,人人会称赞。有的人说:“三岁瞧到老,人家孩子小时晚就头角崭然, 一表非凡,哼,看吧!果然不出所料。”有的人说:“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看貌相,几年才 离母怀的臭乳小儿,竟出息这样,事情真不能逆睹。”正因为如此,显示自己便成了人之常 情。现充某职员了,考上了,回到故乡来,挺着腰杆走在大街上。我自觉道路坎坷 ,前途一片黑暗,这次是因过蒲节,家书频催,才不得不回到家乡呼兰。回家后,也极少出 门,整天呆在家里。过完蒲节便回学校了。临行前L老师来看望,并送给我十几元钱。L是我 的小学老师,父亲的好友,人很老实,自己没有孩子,对我非常好。我到某校去读书就全靠 L老师的资助,我非常感激L老师。
    作者:征骊(1917~1944),原名张伯彦,笔名征骊、信封,黑龙江呼兰人。曾在呼兰任 小学教员。1940年夏,因怒打辱骂中国人的日本人教师小岛,被日伪通缉、离家到处躲藏。 1944年春在苇河被逮扑,解往伪吉林省警务厅监狱关押,被折磨致死。
    十九、随笔《冰上随笔》
    刊于1937年1月8、9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内容简介:文章描写北方冬天的美丽和情趣。冬天降临人间,上天以白雪坚冰赐给人们。 他们穿起锋利的冰刀,在平坦的冰场上,在幽美的音乐声中,如春燕飘逸,有无复人世之感。 冰场象一面镜子,平坦、光洁、无崎岖、无高下,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心平气和,任情消 遥;在冰场上,没有嫉妒,没有攘争,只有互相提携,互相帮助,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精 神都回到童年时代。冰场是和平的理想梦乡,有如仙境而甜蜜。
    作者:白鸥,原名任白鸥,广东顺德人,医生,但他很喜欢文学和音乐。曾为蓓蕾社社 员。另有散文《弦之楼小报告》等。
    二十、散文《破碎集》
    刊于1937年8月28至31日《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破碎集》是作者发表系列散文的总题目,因《国际协报》于1937年9月1日被废刊,只 刊登了《她走后》、《爸爸怎还不回来》、《一件安慰良心的事》3篇。
    内容简介:《她走后》写他送走妻子后的思想情绪。他曾对人说,送走她后,他就潜心 写作。她走三天了,自己不但什么也没作,而且感到很空虚。回忆送她走时的情景,感到很 难割舍。她走了以后,才觉到她的温情。
    《爸爸怎还不回来》描写一个小孩与爸爸相依为命,他每天等爸爸从海上打鱼回来给他 做饭吃。这一天,他一直等到天黑爸爸也没回来。他跑到海边上去等,又回到家里来等,爸 爸就是不回来。后来邻居王大伯给他送来一个大饼子,听渔民们的议论,才知道爸爸已葬身 海底,永远也回不来了。他成了一个孤儿。
    《一件安慰良心的事》,写他买完东西到汽车站去等汽车,一个洋车夫问他坐不坐车, 他说不坐,车夫很失望。他见车夫拉不到客的可怜相,出于人道,他把车夫喊回来坐了他的 车。坐在车上心里很不安,感到人与人的不平等,有钱人坐车,无钱人拉车,太不公平。但 为了车夫挣钱吃饭,还得坐车。下了车他给车夫3角钱,车夫非常高兴,向他表示感谢。
    作者:丁铭。另有散文《故乡生活之片断》、《拾煤渣的女人》等。